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_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_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_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五月節(jié)

時間:2023-04-21 13:24:42 艷盈 端午節(jié)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五月節(jié)

  五月節(jié)一般指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重午節(jié)、重五節(jié)、天中節(jié)等,日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jié)。下面是五月節(jié)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五月節(jié)

  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叫“五月節(jié)”。過端午節(jié)時,人們要吃粽子,賽龍舟。據說,舉行這些活動,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據說,屈原為了表達他的愛國情而投入汩羅江。人們聽到屈原跳江的消息后,都劃著船趕來打撈他的尸體,但始終沒有找到。為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百姓們就把食物仍進江中喂魚。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們都要這樣做。久而久之,人們又改為用蘆葦的葉子把糯米包成粽子仍進江里。于是。就形成了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時間過得可真快呀!一眨眼,以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賽龍舟是廣州端午節(jié)的例牌節(jié)目。這一天,興高采烈的人們會趕到珠江兩岸觀看賽龍舟。我和媽媽、姥姥怕看不到賽龍舟,一大早起了床后,就馬不停蹄地趕往珠江。我們本以為來得很早。等到了離我們家最近的二沙島珠江邊時,我們都驚呆了:珠江兩岸擠滿了人,有大人、有老人、有學生、還有很多大人抱著孩子,幾乎到處都站著人。岸上是人的海洋,江上是船的海洋。上百只各式各樣的龍舟整裝待發(fā)。

  上午九點正,隨著一聲發(fā)令槍響,一只只五顏六色的龍舟猶如離弦的箭急馳而出!氨荣愰_始啰!”只見一只只龍舟你追我趕、爭先恐后。你看!一只掛著黃旗的龍舟遙遙領先,緊跟其后的掛著綠旗的龍舟也不甘落后,只見眾人齊心協(xié)力,用力劃動雙漿,不一會兒就趕上了黃旗的龍舟……“加油呀!加油呀!”在人們的吶喊助威聲中,伴著急促的鼓點和響徹云霄的響鑼,龍舟好手們斗志昂揚、奮力揮舟,沖向彼岸。好一副龍舟競渡,百舸爭流的景象。

  端午節(jié)介紹

  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jié),實際上有約二十多個別名,如端五節(jié)、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重午節(jié)、當五汛、天中節(jié)、夏節(jié)、五月節(jié)、菖節(jié)、蒲節(jié)、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屈原日、午日節(jié)、女兒節(jié)、地臘節(jié)、詩人節(jié)、龍日、午日、燈節(jié)、五蛋節(jié)等等。

  最廣為人知的“端午節(jié)”一稱中,“端”意為“開頭、初始”,而“端午”一則諧音“端五”,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即“端五”;二則是因在天干地支中第五個月稱為“午月”。而午時又稱陽時,所以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

  端午節(jié)習俗有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端午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佩香囊、洗草藥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鑄陽燧、佩豆娘。

  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端午節(jié)習俗

  端午節(jié)去娘家送什么禮好

  1、送吉祥,除了以上實用性很強的禮物外,還可以送開運的吉祥物,以開光的吉祥物當做端午節(jié)禮物送給別人,不僅能送去一份禮物,還能送去一份祝福與吉祥。

  2、端午端午,粽子當然是必不可少的東西:超市賣的粽子打都很貴,其實真的沒必要,尤其是父母可能還會嘮叨半天,我們可以在家自己做啊,買點材料,和家人一起開開心心的包粽子,吃的開心,還省錢呢,也增進感情,其實父母根本不在乎禮物,主要是希望能有時間多陪陪他們。

  3、如果不喜歡玉,也可以選擇銀飾,銀飾是對身體有好處的東西,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子都適合,當你身體健康的時候它會越戴越亮,身體不好的時候會發(fā)黑,所以這樣的東西誰不愛呢,主要是還不貴。

  4、端午節(jié)送禮送父母:要讓父母穿的喜慶,可以送父母內衣、襯衣,炎熱的夏天,老人穿上兒女送的衣物,心里會倍加清涼。要讓父母身體健康,可以送父母保健品、操作簡單的健身器材,多多運動,活絡筋骨,讓老人家身體更健朗。要讓父母精神充實,可以送爸媽手機?紤]父母年歲大了,兒女出門在外,手機成了連接親情的紐帶。要讓父母感覺到團圓,你回家就是給父母最好的禮物了。

  5、端午節(jié)送禮送,送一些端午需要的禮品即可,傳統(tǒng)食品,如年糕、點心、煙酒、各種烤雞烤鴨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是不是很不錯的選擇呢,如果覺得不錯就趕快行動吧,主要是這些東西送出去都挺大氣。

  端午回娘家有什么講究

  端午回娘家的習俗,不僅是沈榜所處的明朝才有,而是從唐朝開始就有了,并一直延續(xù)到清末,嫁出去的女兒在端午那天都要“歸寧”,也就是回娘家,而且妻子回娘家后,做丈夫的在五月初六那天還得去迎接,迎接時不可能空手,得帶上禮品贈送給岳父岳母。另外,我國各地端午回娘家的講究各有不同,一起來看看。

  廣州人對端午節(jié)很重視,舊俗在農歷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節(jié)之舉。年輕“新抱”(媳婦)們,用“全盒”六個或四個,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jié);姑娘和兒童們掛香包,掛包以五色絲線編織,一般均為新媳婦所送,一方面體現新媳婦的賢良,一方面體現新媳婦的手藝,俗稱“新抱手藝”。

  在湖北秭歸民間有“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之說,端午節(jié)甚至比春節(jié)還隆重,已婚女子要帶著丈夫和小孩回到娘家,拜見父母。他們或步行,或坐轎,或騎馬,或坐船回娘家,與娘家人團聚過端午。女兒娘家的父母要準備好酒菜,并邀請來親朋好友,一起度過一天的快樂時光。

  在以前的老北京,出嫁的女人要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回娘家探親,探親時,手臂上系著彩色絲線、胸前戴著紅絨花。巧手媳婦還會編織五彩粽子(內殼用硬紙疊成,大小一般在2厘米左右,外面纏上五彩絲線,連成一串)佩戴身上祈福增壽。

  當然,如今各地慶祝端午節(jié)已經沒有以前那么講究,出嫁的女兒在端午這天回娘家也不必遵循舊俗準備太多東西,現代人簡便的做法,多數是提個粽子禮包,帶點時令水果回去看看家人,封份大紅包給父母,主要還是追求那一份團聚的溫馨。

  古代端午節(jié)有歸寧的風俗

  “歸寧”的習俗古代女兒出嫁,長住丈夫家,難得見到自己父母。而從唐朝開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習俗,俗稱“歸寧”。明朝沈綁的《宛署雜記》記載:“五月的女兒節(jié),要系上端午節(jié)的荷包,佩戴艾草還有五毒靈符。宛地的名俗是從五月初一到初五(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打扮小女兒,極盡全力的展現她的美態(tài)。出嫁的女兒也都回到娘家來。”因此,端午節(jié)亦稱“女兒節(jié)”。

  “躲午”的習俗在中國民間農歷五月有“毒月”之稱,而重五更是個不吉利的日子。因此在端午節(jié)期間男女不宜房事,不然容易導致人們元氣大傷。而聰明的古人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就有了五月讓婦女回娘家住一個月的習俗。另外還有端午節(jié)在周歲以內的嬰兒,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脫災禍的習俗。

  端午節(jié)習俗總覽

  端午節(jié)避五毒習俗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jié)俗,如采藥,以雄黃酒灑墻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的衛(wèi)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tǒng)的醫(yī)藥衛(wèi)生節(jié),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jié)日。今天這些衛(wèi)生習俗仍然是應發(fā)展,并應弘揚傳承的。

 、俨伤帯_@是最古老的端午節(jié)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薄稓q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焙笪骸洱R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藥用。后來有不少地區(qū)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干,即成蛤蟆錠,涂于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藥之俗,源于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jiān)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藥草之俗。采藥是因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毒鸥琛ぴ浦芯芬嘤小霸√m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薄段咫s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埏嬈丫啤⑿埸S、朱砂酒,以酒灑噴!肚G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贝怂琢鱾鬏^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藥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qū)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wèi)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懿刹、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qū),喜于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制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端午節(jié)戴香包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jié)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躲端午習俗

  躲端午,時端午節(jié)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jié)。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都尉嘎c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jié)”。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節(jié)跳鐘馗

  跳鐘馗、鬧鐘馗:自晉代以來跳鐘馗、鬧鐘馗,賜福鎮(zhèn)宅就是端午節(jié)和春節(jié)的重要內容。2.懸掛鐘馗畫。最早的鐘馗畫,據說出自畫圣吳道子之手。據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記載: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夢二鬼。小鬼竊得皇上玉笛及楊貴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為鐘馗,即武舉不捷之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碧泼骰市押螅床∮,便召畫工吳道子,囑其按夢中情景畫鐘馗捉鬼圖,道子揮筆即成,明皇見后,竟與所夢一模一樣,驚嘆不已。后來,鐘馗畫漸漸走入民間,繪制鐘馗畫大都作于五月端午節(jié)這一天,或者端午節(jié)的前后幾天。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歷五月于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兇引福。

  端午節(jié)斗草習俗

  漢以前不見斗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yī)藥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余以斗蟲、斗草、斗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yī)藥學后,每年端午節(jié)群出郊外采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獲之余,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斗。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斗草,盡日樂嬉嬉。”

  《物原》云:“始于漢武”。據梁朝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藥,斗百草,纏五絲!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斗草”或“斗百草”!秳①e客嘉話》云:“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斗。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群嬰斗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樓蘭案:多為車前草,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邊、溝旁、田埂等處。無莖,具多數細長之須根;葉自根際叢出,薄紙質,具五條主葉脈,全緣或波狀,或有疏鈍齒,長達15—30厘米;具綠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實成熟后會如蓋子般掀開,釋出四至六顆棕黑色種子,其長長的花軸,用來斗草的好材料。)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狀并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

  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斗草,被稱為“武斗”。王建《宮詞》,吟詠斗草游戲的情狀:“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眾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郁金芽”斗草除有“武斗”外,還有“文斗”。所謂“文斗”,就是對花草名,《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寶玉生日那天,眾姐妹們忙忙碌碌安席飲酒做詩。各屋的丫頭也隨主子取樂,薛蟠的妾香菱和幾個丫頭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樂。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有羅漢松。

  射箭之戲與打馬球

  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后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fā)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于葫蘆中射之。

  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此外,北京還有游天壇風俗!兜劬┚拔锫浴肪矶骸拔逶挛迦罩缜,群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后,走馬壇之墻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游耍!鄙虾_有鐘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鐘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

  端午節(jié)競渡習俗

  端午節(jié)少不了的一項活動就是劃龍舟,很多人都會趁熱鬧,頂著烈日看這一年一度的賽龍舟盛況,其實賽龍舟的習俗早在先秦就已經有記載。而且賽況并不亞于現代的龍舟的比賽。

  龍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断婢芳疵鑼懴嫒笋S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肚G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侨眨偠,競采雜藥!

  此后,歷代詩賦、筆記、志書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龍舟,與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qū)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tài)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并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于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qū)。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于龍頭上,再安龍頭于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xiāng)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云!碧苿⒂礤a《競渡曲》自注:“競渡始于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義!笨梢妰珊貐^(qū),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赡芮(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又如浙江地區(qū),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逗鬂h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尸。

  浙江地區(qū)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qū)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于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并于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yè)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端午節(jié)的習俗是吃什么

  1、吃茶蛋

  早我國的江西南昌地區(qū),每年端午節(jié)的時候是每家都是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煮的蛋蛋有雞蛋、鴨蛋、鵝蛋都是可以用的。

  蛋殼涂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兇化吉,平安無事。

  2、吃“五紅

  在揚州傳統(tǒng)民俗中,端午節(jié)除了吃粽子外,還要吃“五紅——烤鴨、莧菜、鴨蛋、龍蝦、黃魚或者黃鱔——這樣整個夏天就可以避邪消暑了。

  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飯桌上紅莧菜是每家比不可少;而且還要有紅心咸鴨,它的蛋價不高;以及也少不了雄黃泡酒后呈橙色,色色具備呢;

  河蝦買點兒,油炒后,蝦殼紅通通的紅光油亮;燒鴨上市了,到鴨子店斬個脯或腿子(1/4只)花費不多,于是,所謂的“五紅也成了端午節(jié)餐桌上必定菜單。

  3、吃桃、茄子及菜豆

  臺灣俗傳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長。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苗栗地區(qū)的客家人過端午,也吃茄子及長豆、桃李等。

  但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義則和南人有別。吃子固然是取其長之意,吃李子則象征子孫繁衍,有人還認為可以預防中暑。吃長豆是為不被蛇咬(因長豆形狀像蛇)。

  在端午節(jié)吃茄子是可以預防蚊子咬(因為茄子客語叫做“吊菜,而“咬,土音為“ㄉ一ㄠ,就會取它的諧音)。

  4、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jié)這天,家里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

  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5、吃艾饃饃

  不少地方過端午節(jié)時還用米粉或面粉發(fā)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

  艾中含有多種揮發(fā)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6、滾吃雞鴨鵝蛋

  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后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jié)日的一種嬉兒游戲。

  其它地區(qū)均以煮食為主,據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喂魚蝦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尸骨被魚蝦所害,后演化為煮食紀念。

  7、吃“五黃

  與五紅類似,江南民間端午節(jié)還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及雄黃酒。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都包括鴨蛋在內,所以端午節(jié)吃鴨蛋有辟邪祛暑的原因。

  8、喝黃酒

  《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也就是說雄黃酒就是用白酒、雄黃勾兌而成的。這么簡單的飲品為何如此有名呢?這大概與白娘娘和許仙的故事有關吧,白娘娘就是在端午這天飲雄黃酒,現出蛇身原形。

  故而,民間大概便認為蛇蝎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jié)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

  但是,現代人發(fā)現,雄黃酒含劇毒物質砷,所以基本不喝雄黃酒了。

  不過,因雄黃具有抗菌、解毒、燥濕功效,故到了端午節(jié)這天,還會有人家會以雄黃為主,加入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做成香袋,也有做成雄黃熏條的,希望用來避邪和預防蟲蛇傷害。

  9、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qū),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

  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jié)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jié)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10、吃打糕

  端午節(jié)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jié)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于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jié)日的氣氛。

  端午節(jié)習俗除了與吃的有關,還有與運動有關的,就是賽龍舟、走百病這樣的項目,讓人們在鍛煉身體,通調氣血的同時,讓情緒受到感染,心情也會晴朗,達到情致養(yǎng)生的最高境界,健康飲食離不開運動哦。

  端午節(jié)習俗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jié)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qū)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肚寮武洝芬短扑芜z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

  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U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顏色很逼真。

  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掛艾虎

  舊時端午節(jié)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

  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zhèn)祟辟邪、保佑安寧!讹L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jié)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于發(fā)際身畔。

  端午節(jié)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guī)《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

  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云七寶車’。

  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

  端午節(jié)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zhèn)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除在額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關于端午節(jié)的傳說故事

  1.紀念屈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xù)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濤神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jié)。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女詩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并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后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于是,與詩人節(jié)合并來紀念她,而詩人節(jié)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jié)。

  4.龍的節(jié)日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qū)“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jié)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fā)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5.惡日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并出。據《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秴问洗呵铩分小吨傧挠洝芬徽乱(guī)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薄讹L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墩摵狻返淖髡咄醭湟灿浭觯骸爸M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zhèn)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zhèn)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yǎng)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后,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并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6.夏至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jié)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jié)中。至于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jié)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jié)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jié)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jié)又可稱為天中節(jié)。由此端午節(jié)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愿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