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臺州重陽節(jié)的民風民俗
節(jié)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為適應(yīng)生產(chǎn)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chuàng)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臺州重陽節(jié)的民風民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敬老
敬老,它的來源是與“九”相關(guān)的!熬拧痹趥數(shù)位中資格最老。另說是重陽節(jié)與霜降前后來到或撞日。在古代人們心中,霜降的出現(xiàn)意味著秋殘與冬始,對照在人,恍若一生到了頭。所以,敬老習俗漸漸成形。其主要活動有請家中長者坐北朝南,子嗣頂禮膜拜,祝賀長壽。對先人的,則在家中廟堂中上香、燒千張、念禱文,祈求平安。后者后來演變成了祭祖;顒优c清明掃墓大同小異。
2、賞菊
賞菊是最值得稱道的了。菊花,別號“延壽客”,屬重陽節(jié)節(jié)花,古詩“滿城盡帶黃金甲”就是形容它的。品種有萬齡、桃花、木香、金齡、喜容。(見宋《東京楚華錄》)“菊”在古與“九”基本諧音。戴復(fù)古《洞仙歌》中就寫到了賞菊的場景!百u花擔上,菊蕊金初破。說著重陽怎虛過。”而如臨海一帶,至今還有一些地方的老者還存留重陽節(jié)當天頭戴花的習俗(民間也有頭戴茱萸之風)。這也為喝酒和登高、吃糕奠定了基礎(chǔ)。
3、喝酒和登高、吃糕
喝酒和登高、吃糕幾乎同步操作的。酒,即喝菊花酒。登高,包括賞菊、飲酒、看遠景和吃重陽糕。有話可證:“九月九,飲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陽!薄熬胖仃,菊花做酒滿缸香!备鸷椤段骶╇s記》載:“九月九日……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蓋相傳自古未知其由!标P(guān)乎菊花酒的釀造,葛洪也有詳談。他說,菊花酒是采集去歲的含苞即開的菊花和莖葉,并和黍米、酒粬,與一般發(fā)酵釀酒工藝差不多,到了重九時熟飲。
4、重陽糕
重陽糕,是值得一提的節(jié)物了。人們會在重陽節(jié)這天,邊登高處,飲酒,邊以糕點下肚,以寓“高途”。清代著名畫家蒲華,在溫嶺時作詩:“豈堪吹帽無詩作,幾欲題糕下筆難!
重陽糕,俗名糯米糖糕。其之所以能進入重陽節(jié),是取“糕”諧“高”音,祝福前途節(jié)節(jié)拔高。其做法是在糯米粉中嵌入紅糖,周遭嵌板栗,做成九層,有如今天的“糕煎胚”,寓意“九重高上達天庭”。但這種做法今天基本上不存在了。其不存的主要是板栗,取而代之的是紅棗等。為了豐富口感,臺州重陽糕還有做成各種味道的,如葷的、素的、咸的、甜的,樣樣都有、樣樣不缺。有些地方,則干脆不放任何佐物,單色味道,在糕頂嵌個字樣,如“!钡燃纯。
除外,臺州有些地方,如臨海、黃巖、三門等地還存在重陽節(jié)搗麻糍的習俗。據(jù)溫嶺王伯敏《回憶少時學(xué)剪紙》描述:當?shù)嘏f時還有在重陽糕上插三角旗(紅黃居多)的。這筆者在孩童時候見過。其出現(xiàn)的地方一般都是在廟觀等宗教場所里。在溫嶺石橋頭等鄉(xiāng)鎮(zhèn),至今還存留一些舊風俗,那就是子女,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兒,會在重陽節(jié)當天回到娘家省親。故今天很多溫嶺老人還把“重陽節(jié)”叫作“囡節(jié)”、“女兒節(jié)”。
拓展閱讀:
重陽節(jié)風俗有哪些
一、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風俗
【河北省】 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guān)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jié)"。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jié)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清豐縣兒童于重陽節(jié)放紙鳶為戲。典周縣境內(nèi)無山,縣民多于重陽節(jié)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陽節(jié)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jié)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縣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jié),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浪"的說法。
【陜西省】 西鄉(xiāng)縣重陽節(jié),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jù)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 重陽節(jié),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于庭中。長洲縣重陽節(jié)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上海豫園于重陽節(jié)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無錫縣重陽節(jié)吃重陽糕、九品羹。
【浙江省】 紹興府重陽節(jié)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盧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jié)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江西省】 德興縣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 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jù)說可以驅(qū)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于重陽日釀酒,據(jù)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yīng)城縣重陽節(jié)是還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長汀縣農(nóng)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jié)。海澄縣重陽節(jié)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二、重陽節(jié)小故事
1、南朝梁人吳均之《續(xù)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fā)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xué)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xué)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共⑶医o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xiāng)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xiāng),九月九那天,他領(lǐng)著妻子兒女丶鄉(xiāng)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丶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xiàn)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jié)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xué)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zhuǎn)述了吳均《續(xù)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并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zāi)的習俗由此而來。
2、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qū)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閑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
3、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yīng)制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4、《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夸耀女婿吳子章(孟學(xué)士)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fā)泄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三、重陽節(jié)的由來
據(jù)《續(xù)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xué)大師費長房游學(xué)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yīng)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幸免于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zāi)難,相沿成習。
重陽節(jié)風俗和飲食
重陽節(jié)的風俗
1、登高
重九登高,明代羅欣《物原》稱始自齊景公!肚G楚歲時記》注中引用《續(xù)齊諧記》中的記述:“汝南植景隨費長房游學(xué),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南當有大災(zāi)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據(jù)說世人九九重陽登高飲酒,女子佩帶茱萸囊,就是由此開始。這個說法當然十分荒誕,不足以令人相信。
春秋時節(jié)晴好的日子,登高遠眺.以此愉悅身心,不過是人之常情。即使不在重九之時,古人也常常進行這樣的活動。如石虎《鄴中記》以及《隋書·隋文帝本紀》都有正月十五日登高集會的記載。晉代恒溢的參軍張望有《正月七日登高詩》,李充有《七日登刻山寺》詩,唐代韓愈有《人日城南登高》詩,元代魏東平王翁有(人日登安仁山銘)。(輿地記》說齊武帝建造層城觀,七月七日,宮女多登觀遠眺;嵊小镀呦Φ歉摺吩姡硗狻抖Y記·月令》中“仲夏”一條也有記載:“可以居高明,可以遠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處臺榭。”
入秋天高氣爽,人們心情舒暢閑適,加上果實成熟,黃菊乍開,紅葉剛剛點綴,行吟載酒,最適宜登高眺望。在重九出行,最是饒有興味,故而民間也有種種美稱。如《風土記》載:“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菊花會!苯K東臺,稱之為落帽會,浙江青田稱之為九月九會。
2、插茱萸
茱萸性辛溫,氣味芳香,頗為辛烈。能溫肝降逆,開郁化滯,下氣止痛;祛除濕熱,逐辟風邪;開膝理,利五臟。醫(yī)家常用作驅(qū)風、發(fā)汗的藥物。
茱萸有吳茱萸、食茱萸兩種。食茱萸宜供食用,人藥功效與吳茱萸相同,只是效力略差。吳茱萸三月開花,紅紫色,七八月結(jié)實。嫩時微黃,到成熟的時候則為深紫。古時稱九月九日為上九。茱萸到此時,氣味濃烈,顏色赤紅,可以帶果實折下插戴在頭上。因此古人都在此時采茱萸,把它當做重九消災(zāi)之物!稓q時雜記》記載,盧公范每到重陽節(jié)時,都上五色糕、菊花枝、茱萸樹!痘茨先f畢術(shù)》載:“井上宜種茱萸,茱萸葉落井中,飲此水者,無瘟病,懸茱萸于屋內(nèi),鬼畏不人。”陜西西鄉(xiāng)重陽日,婦女用口采茱萸,據(jù)說可治心痛。湖北居民則將茱萸加人苦里.稱之為茱萸醬。
我國利用茱萸,遠在漢代之前就開始了!抖Y記·內(nèi)則》中載:“三牲用藙!编嵭⑷:“藙,煎茱萸也。漢律,會稚獻焉。”《爾雅》中稱茱萸為極。賀氏為《禮記》作疏日:“今蜀郡作之.九月九日,取茱萸,折其枝,連其實,廣長四五寸,一升實,可和十升青,名為藙也!
自從漢宮中九月九日佩戴茱萸以及漢武帝賜茱萸囊以來,此風即綿延后世,盛行于南北。人們或者以茱萸插頭,或者用茱萸系臂,或者用茱萸泛酒,無比尊崇,將其尊為辟邪翁。晉人周處在《風土記》中說:“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shù)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除惡氣,以御初寒!蔽宕鞓对钣x(茱萸詩),有“萬物慶西成,茱黃獨植名”的句子。孫思邀《千金月令》載:“重陽之日,酒必采茱萸、甘菊泛之,既醉而還!睆倪@些晉唐時期的詩中可見,茱萸已被公認為一種民間保健藥物,家家必備。盛唐的重陽詩中。歌詠茱萸的更多,如杜甫的《九日藍田崔氏莊會飲》詩道:“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黃仔細看!蓖蹙S《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則寫有:“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边@首詩在眾多重陽詩中尤其著名。
宋時《成都古今記》說,蜀地人每次喝酒,都投人一粒艾子。不一會兒,香氣便滋滿杯盞。艾子,就是食茱萸。宋朝時的遼地風俗,據(jù)《遼史禮志》記載,重九要制作茱萸酒,以灑門戶,用以消災(zāi)祛邪。近代各地,每至重陽節(jié),還多有以茱黃泡酒以及替插茱萸的人。如同端午節(jié)用菖蒲、雄黃泡酒一樣,取其祛風健胃殺蟲辟惡的特效。
3、放紙條
重九之時,已人深秋,天高氣爽,因此舊俗中,兒童有放紙條、豎重陽旗的游戲。用五色紙連接成條,長側(cè)二丈,粘在長竿頂端,播在庭院里,或者攜著登到塔頂山端,放開紙條,最長的可達五十余丈,五彩繽紛,隨風飄舞,人們將其稱為放紙條。
重陽旗是把五色紙剪成斜角式,連綴成旗,豎在院中。清風吹來,彩旗隨風招展,絢爛奪目。也有的人像《金隴歲時記》中記載的那樣.把五色紙鏤刻出花紋,中間嵌上“令”字,或者插在門前,或者當做兒童玩具。以示慶賀重陽。
4、插重陽旗
《江南志書》說,常熟縣“九月九日,兒童以五色紙接為條,長一二丈,粘竿首,植于庭戶間,曰放紙條。若登浮圖、山顛,有攜至五十余丈者!边@種放紙條的節(jié)俗也被稱之為“插重陽旗”,意義當是志慶。五彩繽紛的紙條,凌空掛起,隨風飄舞,又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5、縱牧
隆冬炎夏,凡是家畜,以在畜舍內(nèi)的時候為多。因為夏日草木茂盛,各種植物都欣欣向榮,此時放牧,最易踐踏損傷草地,使牧草難以生長。嚴冬則草木凋零,畜類無食可覓。這是原因之一。夏天林深木茂的地方,畜類藏匿其中,牧人難以搜尋,人冬則遇風霜雨雪,又無處可避,此為原因之二。烈日熏蒸以及寒風侵襲,抵抗力薄弱的家畜容易生病,這是原因之三。
春秋兩季,天氣溫暖,不僅流弊少,而且食料多,因此一般都在此時放牧,以尋覓野食。我國的舊俗,如安徽懷寧、廣西隆安、甘肅平?jīng)龅鹊,從重陽日起,便開始放牧。有民諺道:“九月重陽,散放牛羊!庇值:“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6、做夜作
自本日起,日著中的日影將逐漸變短,因此,店家照例要在重陽節(jié)稿賞伙計,以鼓勵伙計準備晚上加班工作,吳地一般稱之為做夜作。清代蔡云《吳欲》一詩寫道:“蒸出棗糕滿店香,依然風雨古重陽?椆ひ伙嫷歉呔,篝火鳴機夜作忙。”江蘇丹徒的諺語道:“吃了重陽酒。夜作不離手!
至于做夜工的時間,要一直到清明為止!督鹆隁q時記》載:“吾鄉(xiāng)重九之夕,鋪家治酒剝蟹,以稿店伙,佐以咸鴨。是夕酒后,工人始夜作矣,至清明而罷,亦鋪家俗例也!
重陽節(jié)的飲食
中國古代文化中,九為陽數(shù),而日月數(shù)皆為九,故稱重陽。重陽節(jié),我覺得帶有濃厚的道家學(xué)說的色彩,不論從節(jié)日的起源還是民俗的含義。
據(jù)學(xué)者楊琳考證,重陽節(jié)產(chǎn)生于東漢。東漢文獻《四民月令》曰“九月九日可采菊花”,被視為關(guān)于重陽節(jié)最早的記錄。
西漢劉歆的《西京雜記》記錄了重陽節(jié)的宮廷的重陽節(jié)俗,文中提到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個名叫賈佩蘭的侍女也被驅(qū)逐出宮。賈佩蘭與人閑談時,說到在宮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如果以此為依據(jù),亦可說重陽節(jié)源于西漢。但是,《西京雜記》并不是劉歆寫的,而是晉代葛洪假托劉歆之名編撰的書籍。所以《西京雜記》記錄的重陽節(jié)的活動,可見在晉代,重陽節(jié)的民俗就已經(jīng)成型了。佩茱萸,飲菊花酒,在兩千年的時光之水中,仍然是重陽節(jié)流散的韻味。
九同久諧音,九月九為瑞陽,不論帝王,還是草民,對生命的訴求是一致的,平安長久。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這些節(jié)日的活動,在古人看來,令人長壽。清代康乾盛世,皇家要在這一天舉辦千叟宴。重陽節(jié)又稱為老人節(jié),由此延伸。
登高宴飲,折茱萸插于頭邊,都是辟邪之舉。唐代帝王在重陽節(jié)這天,都要登高游覽,給群臣賜宴,喝著菊花酒,欣賞著美景,詩興大發(fā)。于是,皇帝搞詩歌大賽。有的小官靠著登高賦詩,可以封官加爵。
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似乎到了最后,都演變成美食節(jié)。美食成為節(jié)日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陽糕讓重陽節(jié)變得可以品嘗。糕類食品是古人重要的面食,用水將米粉或者面粉拌和成面團蒸熟,黏性較大。
糕的比重陽節(jié)還要早。古人稱之為“餌”。在東晉,人們在重陽節(jié)這天食蓬餌。一為消災(zāi)辟邪,一為求長壽。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介紹蓬餌的制作方法:制作蓬餌時,把鮮嫩的白蓬煮爛搗細,攙和上米粉,加入糖,然后上鍋蒸,當香氣撲鼻時,就熟透了。在民俗的觀念中,“蓬是御亂之草”,蓬草具有抵御災(zāi)亂的作用,所以以蓬子和米粉做糕食用。
重陽登高,由于沒有山的地方無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食品,不僅好吃,名字也富有內(nèi)涵,將討口彩之風,發(fā)揚光大。
在六朝之前,中國古典文獻中還沒有出現(xiàn)“糕”字。唐時,因為劉禹錫在做詩的時候不敢用“糕”字,以致重陽節(jié)又多了一個典故,叫做“題糕”。《邵氏聞見后錄》載:“劉夢得作《九日》詩,欲用‘糕’字,以《五經(jīng)》中無之,輟不復(fù)為!边@樣,才被宋祁開玩笑說:“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代豪!
唐代重陽食糕非常流行,因為重陽節(jié)在唐代是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秳①e客嘉話錄》中,還記錄了一個不敢食糕的故事。有個叫袁德師的人,他的父親名叫袁高。九月九日,袁德師參加一個重陽宴會,當熱氣騰騰、香氣噴噴的重陽糕上席之后,同宴席之人,分而食之。面對大家熱情地招呼“品嘗一塊”,袁德師連連擺手拒絕,他說:“我不敢吃,諸位全都吃了吧!眲e人不解,他告訴大家,因為父親名“高”,因避諱,不敢吃“糕”。古代人真是有原則。幸好他的父親不是名“范”,否則,他會被活活餓死。
到了宋代,重陽節(jié)吃重陽糕,成為節(jié)日的重頭戲。“面夾雙層多棗粟”,“佳果嵌來棗作泥”,有的加入桂花,有的加入菊花,重陽糕的做法和花樣繁多。吳自牧《夢粱錄》卷五記臨安(今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陽糕’!逼浜笕缑鲃⒍、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載北京重九之俗:“糕肆標紙彩旗,曰‘花糕旗’!边@種插小旗于花糕上的傳統(tǒng),迄今不改。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產(chǎn)資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禍或采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紙旗代替插茱萸,藉諧音虛應(yīng)故事耳,用意則仍在避禍。
秋高氣爽之日,遍插茱萸,食重陽糕,飲菊花酒,登高望遠,看秋水共長天一色,賞落霞與孤鶩齊飛,可謂賞心樂事。誠如邵大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描寫:“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游人幾度菊花叢!本栈ň哂形宸N美德,其中之一,它是神仙的食品,盛開在霜雪來臨的凡間。
佳節(jié)又重陽。今天,人們秋游,登高遠眺,眼看千秋落葉隨風走,誰也不會有長壽成仙之想,但傳統(tǒng)節(jié)日中蘊含的美好愿望,古今相同。重陽糕伴菊花酒,活在塵世亦風流。
【臺州重陽節(jié)的民風民俗】相關(guān)文章:
民風民俗的作文02-03
民風民俗作文01-11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作文02-18
民風民俗作文【熱門】03-12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15篇)01-16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15篇01-21
中國民風民俗作文02-03
民風民俗作文15篇01-11
民風民俗作文(15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