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這些成語的典故和意思你知道嗎
格殺勿論
“格殺勿論”指在捉人的時候,由于被捕者抗拒而引起搏斗,捕人者打死了抗拒者可以不按殺人論罪。也指把行兇或違反禁令的人當(dāng)場打死,而不以殺人論罪。
此典出自《后漢書·董宣傳》:“叱奴下車,因格殺之。”
東漢初年,洛陽令董宣剛直不阿,不畏權(quán)貴。有一次,漢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的家奴殺了人,但這個家奴卻依仗著湖陽公主的勢力,逍遙法外。董宣決定對這個家奴依法懲處。一天,這個家奴跟隨湖陽公主外出,董宣知道后,立即帶人前去捉拿。趕到公主的車駕旁邊,董宣上前勒住馬韁繩,當(dāng)面指出公主窩藏殺人罪犯是不正確的,同時大聲斥罵那個殺人兇手,并讓衙役把他拉下車來,當(dāng)場殺死了。
董宣殺了公主的家奴,公主在皇帝面前告了他。劉秀立即召董宣進(jìn)宮,并讓內(nèi)侍拿著1鞭子要當(dāng)著公主的面責(zé)打他。董宣說:“沒必要打,讓我把話說完,我情愿一死。陛下是中興之王,一向注重德行。如今縱容公主的奴仆亂殺無辜,還能夠治理天下嗎?沒必要打我,我自殺就行了。”說著,董宣挺著腦袋向柱子上撞去,頭都撞破了。漢光武帝叫內(nèi)侍把l董宣拉住,說:“你向公主磕個頭,道個歉吧!”誰知董宣寧肯殺頭,也不肯低頭。光武帝非常佩服董宣的剛直不阿,笑著把他送出宮去,并賞了他三十萬錢。從此,董宣不怕豪門貴族的舉動震動了洛陽,人們都稱他為“強(qiáng)項令”。
食魚無反
“食魚無反”的本意是,吃魚的時候,不要把反面也吃光。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景公游于紀(jì),得金壺,乃發(fā)視之,中有丹書,曰:‘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唬骸圃眨∪缛粞,食魚無反,則其臊也;勿乘駑馬,惡其取道不遠(yuǎn)也。’晏子對日:‘不然。食魚無反,毋盡民乎!勿乘駑馬,則無置不肖于側(cè)乎!’公曰:‘紀(jì)有書,何以亡也?’晏子對曰:‘有以亡也。嬰聞之,君子有道,懸之間。紀(jì)有此言,注之壺,不亡何待乎!’”
這段話意思是說:
春秋時期,齊景公巡視紀(jì)地(今山東壽光縣南),當(dāng)?shù)乩习傩瞻褟牡叵峦诘降囊恢唤饓孬I(xiàn)給景公,景公叫人把壺蓋打開,發(fā)現(xiàn)壺里面藏有兩片竹簡,上面用紅漆寫著八個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饼R景公說:“寫得真好!食魚無反,吃魚時吃了一面不要把另一面也吃光,可以防止魚腥太重;勿乘劣馬,因為劣馬不能走遠(yuǎn)路!标虌雽λf:“您說得不對。‘食魚無反’,告誡后代的國君不要耗盡民力!‘勿乘駑馬’,是忠告國君不要把小人放在自己的身旁!”齊景公問道:照你的意思,紀(jì)國的國君有此丹書,應(yīng)該是很有遠(yuǎn)見的人了,但是紀(jì)國為什么會在我執(zhí)政的二百多年前就被齊國滅掉了呢?”晏嬰回答:“紀(jì)國滅亡是有原因的。我聽說,賢明的國君,應(yīng)把自己的主張寫在竹簡上,張掛在城門上、里弄口,讓全國的百姓都知道。而紀(jì)國的國君雖然有好的主張,卻把它藏在金壺里,埋在地下,這樣一來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所以紀(jì)國除亡國之外,還有什么選擇呢!”
應(yīng)該說,晏子由“食魚不反”而引申到為君之道,首先是心里要裝著百姓,關(guān)心百姓疾苦,自己有魚吃也要想到百姓是否食有魚(余),從而戒奢從儉,輕徭薄賦,讓人民休養(yǎng)生息,過著安定的日子;二是要用好官吏,任用忠誠正直之士,懲治邪惡奸佞之徒;三是要認(rèn)真去做,不能貪圖安逸,荒廢政事,這些都無不具有儆戒意義,尤以第一條處理好君與民的關(guān)系為治國之根本。
虛堂懸鏡
“虛堂懸鏡”比喻只要存心公正,自能洞察是非。
此典出自《宋史·陳良翰傳》:“陳良翰字邦彥,臺州臨海人。早孤,事母孝。資莊重,為文恢博有氣。中紹興五年進(jìn)士第。知溫州瑞安縣,俗號強(qiáng)梗,吏治尚嚴(yán),良翰獨撫以寬,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競樂輸,聽訟咸得其情;騿柡涡g(shù),良翰曰:‘無術(shù),第公此心如虛堂懸鏡耳。’”
這段話意思是說:南宋大臣陳良翰,字邦彥,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少年時喪父,非常孝順母親。性情莊重,寫文章很有氣勢。在宋高宗(趙構(gòu))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考取進(jìn)士,做溫州瑞安縣(今浙江瑞安縣)知縣。當(dāng)?shù)孛耧L(fēng)以強(qiáng)悍耿直聞名,官吏治民崇尚嚴(yán)厲;而陳良翰卻用寬厚的方法對待百姓,催繳租稅時不下達(dá)命令,只是宣布各種東西的名號物色,老百姓高興地爭著繳納,審理訴訟案件也公正嚴(yán)明。有人問他用的什么辦法,陳良翰說:“沒有什么辦法,只是存心公正,洞察是非,就像在空堂里懸掛鏡子一樣。”
馬不入廄
此典出自《后漢書·張奐傳》:“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如粟,不以人懷!睎|漢時期,有一個人叫張奐,字然明,敦煌淵泉(今甘肅安西縣)人。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出任安定屬國都尉。他剛到任的時候,南匈奴派兵七千多人侵?jǐn)_鬧事。張奐兵少,就聯(lián)合東羌人,打敗了南匈奴的軍隊,南匈奴七千多人全部投降,邊界一帶平安無事了。
天無二日
此典出自《漢書·高帝紀(jì)下》:“天亡二日,土亡二王;实垭m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劉邦做了皇帝,建立了西漢王朝,有一次回櫟陽看望他的父親。他五天拜見父親一次,非常恭敬和孝順。父親的家令勸告劉邦的父親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一國不能同時有兩個國君;实垭m然是你的兒子,卻是一國之主;你雖然是皇帝的父親,卻是陛下的大臣。怎能叫皇帝朝拜大臣呢!這樣做,就會使皇帝的威信很難樹立起來!睆哪且院,劉邦再來拜見父親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拿著掃帚,直往后退,以示對劉邦的恭敬。劉邦大吃一驚,馬上彎下身扶住父親。父親說:“皇帝是一國之君,萬民之主,怎能因為我破壞了天下應(yīng)有的法度!”為此,劉邦十分贊賞家令說的那番話,賜給他黃金五百兩。不久,劉邦下一道詔書,尊稱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
“天無二日”的意思是,天上沒有兩個太陽,比喻一國不能同時有兩個國君。
取道殺馬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用民》:“宋人有取道者,其馬不進(jìn),倒而投之溪水。又復(fù)取道,其馬不進(jìn),又倒而投之溪水。如此三者。雖造父之所以威馬不過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無益于御。人主之不肖者有似于此。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
這段話意思是說:
宋國有個人著急趕路,但是他的馬不肯前進(jìn)。他便把它趕入溪水,淹得它奄奄一息。這樣連續(xù)反復(fù)三次,然而那匹馬還是不肯前進(jìn)。就算像造父那樣最善于駕馬的人,他用來威懾馬的手段也絕不會超過這個宋國人了。他沒有學(xué)到造父駕馬的技巧,只是一味地仿效造父馭馬的威嚴(yán)。這對于駕馬,是沒有絲毫益處的。那些昏庸的國君同這宋國人有什么差別。≈卫砻癖,沒有正確的方法,只知采用各種嚴(yán)刑。結(jié)果,嚴(yán)刑越厲害,民眾越不會服從。
在《呂氏春秋·用民》中用宋人的故事是想類比統(tǒng)治人民,批評那些不講究正確方法而濫用嚴(yán)刑峻法的政治現(xiàn)象。再進(jìn)一步說,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方式方法和策略,盲目照搬教條都不能達(dá)成預(yù)期目標(biāo)。
【這些成語的典故和意思你知道嗎】相關(guān)文章:
覆水難收是什么意思和成語典故05-24
沐猴而冠的意思和歷史典故08-04
魂飛魄散成語典故10-25
來自典故的成語07-04
歷史典故的成語07-04
成語歷史典故06-29
鋒芒畢露是什么意思和典故10-27
邯鄲的成語典故參考10-20
勤奮讀書的成語典故04-29
典故故事成語大全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