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還原古代女子高超的化妝術(shù)
化妝并非現(xiàn)代女性的專利,古人化妝的歷史由來已久,無論是步驟之繁復還是道具之奢華,都令現(xiàn)代女性望塵莫及。古代女子如何化妝呢?我們從古裝劇中可以一窺端倪。前有劉嘉玲、范冰冰版的武則天,近有《大唐榮耀》中景甜飾演的沈珍珠,讓觀眾對唐代女子的“濃妝艷抹”非常好奇。唐朝詩人元稹寫詩《恨妝成》,大致將女子化妝的過程概括為7個步驟: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點額黃、化面靨、描斜紅、點口脂。
真是這樣嗎?記者就此采訪了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李媛,敦煌研究院講解員李亞萍、關(guān)燕茹,聽她們還原古代女子高超的化妝術(shù),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道具。
第一步:
敷鉛粉
鉛粉是重金屬,雖然涂在臉上會增白,但長期使用會讓皮膚發(fā)青、發(fā)黃,妙齡少女最后變成黃臉婆。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xiàn)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丑”。
四川博物院館藏的一件宋影青印花瓷粉盒,白瓷胎,饅頭形,盒蓋印有牡丹花卉,是宋代女子化妝用的粉盒。據(jù)《說文解字》記載:“粉,敷面者也,從米聲分。”由此推測,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來的米粉。古時候生產(chǎn)力水平不高,當大多數(shù)人還在用米果腹,不得不贊嘆第一個用米粉敷面的女性真壕。
《齊民要術(shù)》詳細記載了米粉制作方法,米要選用梁米或粟米,將米磨成細粉沉于涼水發(fā)酵腐爛,再洗去酸氣,然后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淀,最后放于日頭下曝曬,曬干后的粉末即可用來敷面。
米粉之后,人們又發(fā)明了鉛粉,《神農(nóng)百草經(jīng)》就提到女性用鉛丹和粉錫化妝。鉛是煉丹的附屬品,經(jīng)醋化的白鉛變得像米粉一樣細膩,“洗凈鉛華”中的鉛華其實就是鉛粉。鉛粉是重金屬,雖然涂在臉上會增白,但長期使用會有副作用,讓皮膚發(fā)青、發(fā)黃,妙齡少女最后變成了黃臉婆。不過這也嚇不跑愛美的女性,她們在鉛粉中添加輔料調(diào)和使用: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diào)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第二步:
抹胭脂
傳說體態(tài)豐腴的楊貴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紅色,可見涂抹胭脂之多。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來語。因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種名為“紅藍”的花朵中提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將胭脂帶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飾面。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紅美顏,只是當時并不流行,只有舞姬與宮人使用,材料為朱砂。“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秦宮打破了面妝色彩的桎梏,開啟了妝容色彩豐富、造型各異的時尚潮流。
張騫帶回胭脂之后,中原女子稍作改良,加入了牛骨髓制作成粘稠的紅色脂膏,裝于金玉陶瓷等材料的器皿中。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胭脂的制作工藝更趨成熟,既有便攜式紙片狀的“金花胭脂”,即將胭脂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還有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的“棉胭脂”,類似現(xiàn)在的腮紅液,工藝已非,F(xiàn)代。
唐代稱胭脂為“紅粉”,婦女以胭脂做紅妝風靡一時,詩人也一再歌詠這種妝容。孟浩然的《春情》詩寫道“青樓曉日珠簾映,紅粉春妝寶鏡催”,《敦煌曲子詞·竹枝子》記載“恨小郎游蕩經(jīng)年,不施紅粉鏡臺前,只是焚香禱祝天”,由此可見,女孩子們高興了才施紅粉,憂愁的時候可懶得化妝。
傳說體態(tài)豐腴的楊貴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紅色,可見涂抹胭脂之多。但這還不算最夸張,詩人王建在他的《宮詞》中曾描寫過這樣一個宮女,“歸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潑紅泥”,宮女只是洗把臉就把整盆水染成了紅泥漿,這得浪費多少胭脂和水啊。
第三步:
畫黛眉
戰(zhàn)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后涂在眉毛上。
古人將眉毛稱作“七情之虹”,因為它最傳神,使面部更加立體,因此眉妝在中國古代的地位遠高于眼妝,詩詞中多以“遠山黛青”、“翠螺玉舒”等華麗的辭藻來描寫女子的雙眉,甚至還有“張敞畫眉”這樣的閨房軼事。話說妻子幼時受傷,眉角有了缺憾,張敞每日為妻子畫眉,形容伉儷情深。
戰(zhàn)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后涂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是一種青黑色的顏料,專供女子畫眉。那時還沒有眉筆,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點著稀釋后的顏料畫眉。
知乎上有一條關(guān)于黛眉的評價,中國古代最流行的眉形與美國最流行的牛仔褲一樣難以言說,因為時尚界的變化太多。秦朝流行“蛾眉”,漢代崇尚“八字眉”,唐代以柳眉和月眉最為推崇。特別是在唐代,女孩們非常講究“削發(fā)露額”,而且還要刮掉原始的眉毛,用黛勾勒出不同式樣,顏色、深淺、長短、粗細、彎直隨心所欲。
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元稹詩云“莫畫長眉畫短眉”就是明證。《都督夫人禮佛圖》中畫的是桂葉眉,莫高窟盛唐45窟里有兩頭一樣粗細的柳葉眉,還有些菩薩臉上有翠綠色的翠眉。
第四步:
點額黃
這是用絲綢、彩紙、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裝飾物粘貼在眉心或前額。
在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中,“女十一娘”和“女十三娘”兩個少女的妝容繁復,頗有些青春年少的俏皮、愛美的情趣。特別是十一娘,在面頰、嘴角、眉角處貼有花鈿。
點額黃又稱貼花鈿,是用絲綢、彩紙、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樣式各異的裝飾物,粘貼在眉心或前額,也可以貼在兩頰或嘴角等處,形狀有圓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鳥、魚、蝴蝶、鴛鴦等,顏色主要是紅、綠、黃三色。
貼花鈿始于南北朝時期壽陽公主的“梅花妝”,到了唐朝,愛美的姑娘們不再滿足于單一的花瓣,而改用金箔、銀箔,甚至用昆蟲的翅膀、鳥類的羽毛剪出花樣貼在額頭,就是《木蘭辭》中的“對鏡貼花黃”。
在榆林窟中唐第25窟《彌勒經(jīng)變圖》中,有一幅老人入墓圖,畫中的女子哭得梨花帶雨,額頭上的花鈿夸張得有些嚇人,她貼的花鈿占據(jù)了腦門兒三分之一的面積,像一片銀杏樹葉一樣,現(xiàn)在看來,裝飾得有些突兀。
第五步:
畫面靨
面靨妝始于宮廷,起初并不是為了裝飾,而是一種特殊的標記
靨指酒窩,面靨是在女子的面頰兩旁,用丹青、朱紅等顏料點綴出各種形狀。除了紅色圓點,有的面靨形如錢幣,稱為錢點;有的狀如杏桃,稱為“杏靨”;還有各種花卉的形狀,稱為“花靨”。到了晚唐五代時更加盛行,有的女子將剪成花鳥蟲魚的面靨貼得滿臉都是,讓旁人以為這姑娘剛從維密秀場走秀歸來呢。
唐代劉恂在《嶺表錄異》卷記錄了如何做面靨:“鶴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塵,色淺紫,蒂葉如柳而短。當夏開花,又呼為綠花綠葉。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靨!闭f明這種有淺紫色花瓣的鶴子草,是做面靨的原材料之一。
相傳,面靨妝始于宮廷,起初并不是為了裝飾,而是一種特殊的標記。當某個后妃來例假時,不能被帝王臨幸,又羞于啟齒,就在臉上點上兩個小紅點,女史見了不會列名安排侍寢。后來,面靨逐漸成為一種裝飾,流傳到了民間。
第六步:
描斜紅
面部常有月牙形妝容,色澤濃艷,造型古怪,有的還被故意描繪成殘破妝
斜紅始于南北朝,是在眼角兩旁各畫一條紅色的月牙形,涂抹的深淺、粗細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宮廷中頗受女性歡迎。從唐代墓葬出土的女俑可見,面部常有月牙形妝容,色澤濃艷,造型古怪,有的還被故意描繪成殘破妝,遠遠看去,宛如白凈的臉上平添兩道傷疤,簡直就是古惑仔電影里的“刀疤妹”。
相傳斜紅的來歷,還真和傷疤有關(guān)。《妝樓記》記述了一個傳說,三國時候,魏文帝曹丕宮中新添了一名宮女,名叫薛夜來,文帝對她寵愛有加。一天夜里,文帝正在燈下讀書,四周圍以水晶制成的屏風,流光溢彩。薛夜來悄無聲息地走向文帝,一不留神,竟一頭撞上屏風,頓時血流如注,傷處如朝霞將散,愈合后仍留下兩道疤痕。她憂心忡忡,以為毀容后定要失寵,誰知這種楚楚動人的面容,令文帝對她更為憐惜。其他宮女見此情狀,也模仿薛夜來的樣子,用胭脂在臉部畫上血痕,取名“曉霞妝”,后來演變成一種特殊的妝式——斜紅。
第七步:
點口脂
古人對口紅的喜愛從《唐書·百官志》中可見一斑……
湖南曾出土過西漢墓葬中的口紅,盡管過了2000多年依然鮮艷奪目,口紅制作技術(shù)十分精湛。在唐代,僅供制作口紅的植物就多達二三十種。正如化妝達人能一眼識別出景甜在《大唐榮耀》不同劇集中的口紅色號一般,唐人以蜂蠟代替前人的動物脂膏,又摻以朱砂、紫草,終于調(diào)試出紅色、粉紅、紅褐色等不同色號的口脂。
唐朝的眉形豐富多彩,唇妝種類也異常繁多,僅晚唐30多年時間里,唇式就出現(xiàn)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風靡的要數(shù)櫻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畫出唇形。
在愛美女性看來,“女人永遠缺少一支口紅”,古人對口紅的喜愛從《唐書·百官志》中可見一斑。書中記述:“臘日獻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蹦苡玫窕▁x筒來盛口脂,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地位彌足珍貴。
【還原古代女子高超的化妝術(shù)】相關(guān)文章:
推銷化妝品的話術(shù)12-28
化妝品電話銷售話術(shù)?07-11
我國古代的美容化妝品07-02
半永久化妝術(shù)培訓合同06-17
才藝高超的成語07-03
有關(guān)技藝高超的成語07-03
形容技藝高超的成語07-22
高超的繪畫藝術(shù)名人名言07-04
女子當31年空姐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