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山東各地有哪些臘八節(jié)習俗
德州的臘八粥用八種糧食和果品制作,其中一定有棗。傳說釋迦牟尼在臘八這天喝了粥出家。棗是早的諧音,意味著今天喝的臘八粥就是釋迦牟尼當初喝的粥,象征吉祥。
即墨把臘八節(jié)作為農(nóng)家的節(jié)日,據(jù)說取自“七人八谷”,是對谷的紀念。臘八粥的棗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氣,爭取明年五谷豐收。要把臘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連”的諧音,意味著連年豐收。
鄒縣把臘八作為濟貧的日子。民間傳說,唐王視察民情來到河南時,碰上一伙窮人,要求施舍,唐王便借了河南一個大財主的一庫散銀,施舍給這伙窮人,后來就把這天定為濟貧日,無論貧富人家,只要叫化子上門,有求必應。舊時鄒縣還有臘八舍飯的習俗,把全村的粥、糕集中到廟堂施舍。
臨沂與鄒縣的舍飯習俗有所不同,凡是有不順心事的人家(如不育,喪子等),為了積德而舍飯,用一升米加上紅棗做成干飯,于臘八日凌晨抬到街上施舍,附近人家為了捧場而積極乞飯,一會工夫就完成了舍飯儀式。
舊時,臨清的寺廟有臘八化緣的習俗,這天,和尚、尼姑、道士,紛紛到村里化緣。當?shù)剞r(nóng)民信仰佛教和道教,十分樂于施舍錢米,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他們化緣得到的錢米就夠維持一年的生活。
臘八節(jié)正是隆冬季節(jié),天氣寒冷,俗話說:“臘八臘八,凍死叫化”。舊時,鄒平等地的地主為了表示對長工的仁慈,過了臘八節(jié)才行辭退,臨走時,贈送幾個臘八糕。
滕縣、萊陽、招遠等地有臘八節(jié)打掃衛(wèi)生的習俗。民間傳說,過天神仙離位,鬼神不忌,可以把屋子院落打掃清潔。海陽民間用蕎麥面、雄黃、朱砂、菜葉同兔子血混臺做成丸子,據(jù)說幼兒吃了能解痘毒。
慶云,無棣等地在臘八這天會給女孩穿耳孔,泰安等地在穿耳朵孔時,先讓女童到室外凍一會,說臘八姑姑會保佑她們不痛不發(fā)炎。
萊西忌諱婦女回娘家。從臘八節(jié)開始到大年初三為止,婦女不能回娘家,否則,娘家一年不如意。武城、沂南則完全相反,結婚不滿三年必須回娘家過節(jié)。否則,“吃了臘八飯,一家人要散;喝了臘八粥,一家窮到底”。
舊時,山東不少地區(qū)還有臘八釀酒、釀醋的習俗,叫臘酒或臘八醋,現(xiàn)在則把蒜浸在醋中,春節(jié)時吃,蒜味稍酸,醋味微辣,十分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