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水珠從哪里來》評課稿
在這次送教下鄉(xiāng)活動中,**小學楊**老師帶來了一節(jié)精彩的《水珠從哪里來》。這是一節(jié)充滿探究精神的科學課,真正體現(xiàn)學為中心、以學促教的教學理念,楊老師引導學生經歷問題提出——假設——實驗設計——驗證結論的探究過程,實現(xiàn)多維目標的達成,促進課堂教學方式變革,讓與會者受益匪淺。
一、充分探究,水到渠成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楊老師很好地抓住了這一點,并且讓這節(jié)課充滿了探究精神。本節(jié)課共設置了4個實驗,充分經歷探究過程,突出重點,一次一次地突破難點。學生自主實驗探究時間為21分鐘,讓學生盡可能的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楊老師多次參與小組指導、互動,效果非常理想。讓學生對杯外的水珠從哪里來進行假設,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究、喜歡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從原有的知識水平出發(fā),展開充分的思考,不管對與錯,只要學生的回答符合一定的思維邏輯,楊老師都給予鼓勵。提出假設之后再開展全班的討論,對假設進行分析和驗證,根據(jù)已有的經驗,排除不合理的解釋,使思考進一步深入,使學生認識到杯外的水珠不是冰融化得來的。
楊老師充分預設學生隨之而產生這樣的問題:那杯外的水珠究竟和冰有關系嗎?嘗試讓學生從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出發(fā):提出問題水珠和杯中的冰有關系嗎;提出假設水珠和杯中的冰有關系;學生嘗試設計對比實驗;實驗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得出結論,水珠和杯中的冰有關系。
二、大膽猜測,有效記錄
楊老師讓學生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初步推斷猜測是否合理,再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得到答案,修正假設,最后用新知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節(jié)課教師在其中只進行了組織引導,一切和諧自然,水到渠成。通過觀察裝冰水的玻璃杯外壁上也會產生水珠,引發(fā)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反思之前得出的結論“水珠的產生與冰有關”,通過分析、修正形成更為科學的概念“水珠的產生與冷(溫度低)有關”。 有效地指導科學記錄,通過畫一畫,形象直觀。
三、結構材料,成功釋疑
教師有效的提問,合理組織教學,使教學結構嚴謹。楊老師提供充分的有結構材料,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實驗的指導與提示的靈活性,驗證猜想是“不可能的方法”的驗證方法,一個一個猜想得以排除,是本節(jié)課的一大亮點。通過學生的直面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增強探究欲望。增加創(chuàng)新的實驗,經歷水珠的假設,采用紫色的水,解釋了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與溫度的關系,同時讓學生體會細心觀察在科學學習中的重要性,并且能根據(jù)現(xiàn)象作科學分析,得出合理的結論。
四、拓展延伸,扎實有效
最后可讓學生嘗試著解釋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并提出過疑問。比如:打開冰箱,看到的那些白霧從哪里來的?一杯飲料瓶的外壁的水珠從哪里來呢?等一些問題,可以加深學生對上述結論的理解和運用。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這堂課的探究中,使這堂課起到良好的效果,因為學生的探究欲望被激發(fā)了。通過方法的小結,使學生認識到科學講究實事求是,講究證據(jù),每一個科學結論的得出都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提高他們對科學的認識。另外對知識的小結,讓學生在鞏固科學概念的同時,使課堂探究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因課堂教學的結束而中止,課的結束成為學生新的探索的起點。
總之,本節(jié)課很好的詮釋了“人人過關,樂學善學,學力取向,習慣為重”的教學目標的內涵。這節(jié)課學生不僅像科學家那樣進行了科學探究,更體驗了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了科學探究能力。
【《水珠從哪里來》評課稿】相關文章:
《跑進家里來的松鼠》評課稿08-11
《跑進家里來的松鼠》評課稿12-12
優(yōu)秀評課稿優(yōu)秀評課稿02-13
“比”的評課稿09-28
籃球課評課稿11-01
課賽評課稿03-08
語言課評課稿04-23
復習課評課稿06-01
心理課評課稿06-07
《掌聲》課評課稿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