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后感
當(dāng)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們仨》讀后感1
《我們仨》這本書是楊絳先生為了紀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而寫的,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生活。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二人赴英國留學(xué)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第一部分講述一個關(guān)于夢的故事,平淡樸素的文字中透露著無言的感動,我們仨失散了。踏上古驛道,夢就開始了。鐘書被一輛大黑汽車接走了,幸好還有女兒阿圓。“阿圓一再對我說:‘娘,不要愁,有我呢。咱們明天就能見爸爸了!弊x到這里,我想,這就是親情。不用做太多太多的事,只需要親人的一句安慰,一句“有我呢”,足矣。的確,我也聽過一句“有我在呢”,那時,心里暖暖的。終于,他們在古驛道上相聚了,只要三個人在一起,只是幾個動作,即使相互無言,仍有一種踏實的感覺。這或許就是平淡的親情最好的詮釋吧。先生的夢在繼續(xù),慢慢地變得沉重,她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之間不停奔走,后來,阿圓也病重了,她很累,卻又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父女倆一點點地在她眼前消散?催@部分時,淚早已濕潤了雙眼,好像自己也在經(jīng)歷親人的離別。
第二部分寫先生一個人懷念我們仨。先生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倍嗝春唵蔚南敕,多么簡單的要求。在這部分里,我看到書中附帶的幾張照片,有夫妻倆年輕時在巴黎和倫敦留學(xué)時的合影;有夫妻倆爭著看女兒自英國寄來的家信;有三人各自認真工作的畫面;最后兩張照片,兩位老人互相理發(fā),“我能用電推子,他會用剪刀”。簡單的幾張照片記錄了一家三口簡單而真實的生活。寫求學(xué)牛津時,租房做飯,黃昏時兩人總牽著手出去探險等,充滿了少女般幸福甜美的記憶;寫生下女兒后,錢鐘書燉了雞湯,還剝了碧綠的嫩蠶豆瓣,煮在湯里,盛在碗里,端給楊絳吃,“錢家的人若知道他們的‘大阿官’能這般伺候產(chǎn)婦,不知該多么驚奇”,字里行間里又充滿了為人妻的驕傲。
讀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直接的。楊絳先生夫婦以讀書為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沒有刻意的去教育孩子,但是錢瑗不僅書讀得好,工作能力強,還能時刻關(guān)心照顧父母,這樣的孩子不正是我們現(xiàn)在父母教育孩子想要的結(jié)果嗎?
《我們仨》讀后感2
妞妞,距離你要到這個世界上只有3個月了,我想不光我和_,還有很多人都在為你的到來忙碌著,特別是你的媽媽,所以首先,感謝_,正因為有_懷胎十月的辛苦,才會有我們普通的平凡的《我們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著看了楊絳的《我們仨》后寫這個話題,思考的核心還是怎么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其實這個問題我和_也說不清楚,但是馬上就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這就是一個悖論了,自己弄不明白還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決定告訴一個正確的路子,至于你在這個路子上走發(fā)現(xiàn)什么風(fēng)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書,書是人類總結(jié)經(jīng)驗的載體,雖然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很發(fā)達,甚至有“內(nèi)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Google”但是爸爸還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了解其他人的無數(shù)個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學(xué)習(xí)語言,這個其實包含了幾小點的:學(xué)習(xí)語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這個信息可以是技術(shù)PAPER也可以是社會經(jīng)驗,然后學(xué)習(xí)語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后就是學(xué)外語也不能走老爸這個不能開口的路子,雖然我在改正;
第三,讀千卷書還要走萬里路,不能局限在空想和死記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知道語言的魅力以及修辭手法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奧妙;這點看老一輩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錢鍾書,魯迅,還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們的文字去追尋上個世紀的軌跡;
第四,學(xué)會反思,所有的人——特別是你的.父母——是深深愛著你的,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會貫通理論后在實踐中相輔相成,這就是反思和計劃的作用了!我們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質(zhì)精神雙小康吧!
妞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爸爸的認識不知道會不會局限在20xx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條框是沒有出格的,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態(tài)上完成的,當(dāng)然我和_會做好榜樣!
還是要囑咐一句,從我和_的經(jīng)歷來看,人怕沒自己的目標(biāo)以及知道了沒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難,人最后還是要超過自己!
愿和你安康,我們也會是不平凡的《我們仨》!
《我們仨》讀后感3
在這個還沒有暖起來的冬天,我接受了《我們仨》中的溫暖與滄桑。
命運指引著這三個人在冥冥中相遇!段覀儌z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三篇如同圓舞曲一般共同跳躍著濃濃的親情的主旋律。最后作者獨自一人在靜靜地懷念這仨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懷念著一個家族最平凡的光。
細膩的文筆平緩地訴說著心事,委婉溫暖。《我們倆老了》是晚年時對錢鐘書,錢瑗的回憶;《我們仨失散了》,是在親人們相繼離去的那些年,作者自己支撐著家,照顧著這個家!段乙粋人思念我們仨》,作者用自己的筆訴說著親情的姿態(tài)。
書中沒有可怕的吶喊,沒有無助的仿徨,只有一位母親對兒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懷念,每一個字像花一樣綻放著思念。
楊絳淡然的文筆,細膩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閃耀奪目的項鏈。即使“文革”的慘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靈的歷史中。楊絳忍受著世道無常的變化。她并沒有對命運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憶,淡淡的敘述,使我們沉入她的.靜思,去理解,去賞析她的命運,去評析她的為人。
當(dāng)初的我們仨,現(xiàn)在,獨留楊絳一人形影孤零,她在文革中活在對兒女,丈夫的美好回憶中,幾十年中,楊絳,見到了太多太多,錢鐘書和錢瑗相繼離她而去,所有的悲歡與離合,所有的潮起與潮落,她早已釋懷,以至于悲喜無常,淡定自如了,但是這樣卻還是給我一種淡淡的悲傷凄涼。
楊絳在命運面前是渺小的,她無法決定命運齒輪如何轉(zhuǎn)動,無法預(yù)測命運在下一秒鐘如何轉(zhuǎn)動。她所能做的就是聽天由命,任憑命運的各種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當(dāng)作歷練,磨練自己的性格。畢竟她無法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也不像海倫有一個好老師,她在命運中只能靠自己,只能去無條件承受,所以她的內(nèi)心是強大的,而她只能沉淀在我們仨的回憶之中來緩沖自己受到的傷害。
楊絳活在一種滄桑的幸福中,她一直在尋找自己那曾經(jīng)的家,她不敢祈求太多,她只是希望在亂世中可以和自己的一家幸?鞓返纳钕氯。
最遠的是家鄉(xiāng),最難到達的是家鄉(xiāng),家在夢里。
《我們仨》讀后感4
那里煙霧迷蒙,空氣郁塞,雜樹叢生,就是在這個古驛道上,我們仨相守,相聚,相失……
本書作者楊絳用心記錄了六十多年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經(jīng)歷的無數(shù)風(fēng)雨,編成了一本《我們仨》。
正如楊絳所說,這是一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情感宣泄之作。她在丈夫錢鐘書和女兒錢瑗生命的末了,依然用自我的余熱來溫暖整個家庭,即使三人分隔三地,在客棧、漁船、三里河的家之間,那些魂牽夢縈的最終時光。
所幸,楊絳的人生還是幸福的,即使他們仨已在天地間失散,她仍然能夠擁抱那些年一家三口的幸福溫暖,她依然能夠獨自一人默默思念丈夫和女兒。
《我們仨》,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家庭。楊絳說:“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
的確是這樣,在錢瑗的眼中,爸爸錢鐘書只配當(dāng)她的弟弟,有時卻又搖身一變,變成教師,她和媽媽都是好學(xué)生。但在穿衣吃飯方面卻又需要被人照顧,跟孩子一般弱小。
在__期間,楊絳和錢鐘書被革命群眾揪出來,成了“牛鬼蛇神”,而錢瑗必須走過眾目睽睽下的大院,貼上大字報,和父母劃清界限。一年之后,他們依然是最可欺負的`,而他們仨在如此艱難的境遇下,依然能夠享受舒坦和溫暖。
“我們對坐吃晚飯,其樂也融融,因為我們有這么多友人的同情和關(guān)懷,說不盡的感激,心上簡便而愉快!弊x到這樣的文字,誰能不動容一家三口無時無刻的相守相助,讓這些苦難在風(fēng)雨中遠去,只留下舒坦和溫暖,簡便而愉快。
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像他們?nèi)菢,無論經(jīng)歷了多少風(fēng)風(fēng)雨雨,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夠感受到家人纏纏綿綿的愛,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無奈,完美的事物總是容易消逝。一九九七年早春,錢瑗去世了;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仨失散了,就這么輕易的在人世間失散了。以往的永遠,成了漸行漸遠。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鹽半輩子,轉(zhuǎn)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
相守,相聚,相失!凹以谀睦,我不明白。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們仨》讀后感5
放假好幾天了,一直忙著什么,今天閑下來捧起了久違的書?赡苁瞧匠T趯W(xué)校形成的習(xí)慣,現(xiàn)在每每拿起書讀是就想寫點什么。
今天天氣微風(fēng),不過陽光還是很好的,于是在陽光的照射下靜靜地讀了這部分內(nèi)容。這部分內(nèi)容主要講了楊絳和丈夫錢鐘書,女兒錢圓之間的事情。事情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鐘書的一次“開會',引起了妻子女兒的擔(dān)心,從而踏上了找夫之路。這條路主要是古驛道上。所有的感動也發(fā)生在踏上古驛道,走在古驛道上的相聚,相失。觸動我最深的就是在古驛道上相聚與相失。在他們一家人相聚時楊絳就流露了欣喜。由于所住之處的規(guī)矩,他們每次相聚的時間很短,可是這并沒有影響他們的交流與彼此間的關(guān)心。因為女兒的工作有時僅剩楊絳自己每天去看望丈夫。每日的奔波每日的言談直到晚上好像也不能因為距離而中斷。楊絳整日因為思念女兒丈夫而編造夢,在她的每一個夢里都好像因為放心不下丈夫,靈魂出竅了一樣,奔波到丈夫所在之處,時刻留意丈夫的一舉一動,到了第二天作為他們交流的話題,為此女兒多次安慰母親,丈夫每次都是忠實的聆聽著,從不發(fā)表什么言論,好像彼此能心神領(lǐng)會一樣。就這樣在他們古驛道上的相聚時,我總是因為楊絳的奔波與講述的夢境而感動,深深地沉浸在他們那種親情中。
一開始在讀古驛道上的相失時我以為是丈夫的又一次失去消息,直到后來才知道相失是指的女兒因為病痛失去生命這件事。這件事的起因是女兒因為心疼母親說:”自己舊疾,需要住院”而失去消息。母親因為擔(dān)憂所以每每都在做著與女兒有關(guān)的夢。一開始是在夢里找尋女兒的下落,當(dāng)找下落后,楊絳就在夢里“走到”女兒身旁照顧女兒,在夢里她心疼女兒,夢醒后就把自己的夢傳遞給丈夫,也許是為了獲取一絲絲的'安慰吧,可是鐘書每次都是聆聽。盡管這樣楊絳始終奔波在夢與現(xiàn)實中,讓我真的沒辦法分清夢與現(xiàn)實。直到錢圓的逝去時婆家送信,那是我猜體會到一位母親因為擔(dān)心女兒所做夢的真實性。我真的被那份親情感動的走不出故事。讀完這部分內(nèi)容時我終于知道了"仨"是誰,也多次想象著穩(wěn)重并沒有寫出來的他們之間的親情故事,暢想著他們?nèi)粘5纳,總之我對楊絳一家充滿了敬佩。。。。。
《我們仨》讀后感6
“世界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玻璃脆”書中如是說,那么他們仨從女兒錢瑗出生到死去這六十年,一直飽有的這份親情還算堅牢吧,按一輩子的長度來計算的話。錢鍾書和楊絳堪稱夫妻模范,錢對楊的那番“遇見她之前沒想過結(jié)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 mate啊。
以上為昨日晚上所寫,寫不下去,今天中午繼續(xù)。
其實我最佩服最喜歡的是他們那種對名利淡然的心態(tài),在他們心里只有自己鐘愛的文學(xué)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錢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話又說回來,我們又豈能達到這境界呢,別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聞達可已聞達,我們呢,庸碌小輩,拼命掙扎。換句話說,他已經(jīng)獲得了就不在乎,(當(dāng)然也有可能在他沒獲得之前也不在乎),我們連獲得這份殊榮的門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詞,想起里面那個小人物的用大動作來博人們關(guān)注,怕被遺忘就用浮夸的表演來放大自己,未嘗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個。特別是在北京這個地方,特別是在20歲這個年紀,腦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壯志,被現(xiàn)實中的默默無聞強烈的壓抑著。這種感覺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覺得自己明明應(yīng)該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別人的膜拜,前程似錦,指點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萬個可是。所以真的會那樣去做——其實怕被忘記,才放大來演吧。
或許年輕人本該就迷茫的吧。在你20歲這個年紀,你憑什么去擁有別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換來的成績,你憑什么眾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憑什么要求別人給你機會要求別人認可你。這個你指的是我,相比去沖去闖,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對自己狠不下心來。
說回他們仨,都是書蟲,我覺得做書蟲書癡是件很酷的事情,嗜書如命,很棒的夸贊。我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聪矚g讀書,是什么樣的'心態(tài),至于我自己,我挺享受看書的,說的肉麻點,看書的時候我覺得那種獲取知識的欲望在驅(qū)動我,在獲取知識之后的那種滿足感又奇妙無比,我看的書越多我會發(fā)現(xiàn)我要看的書越多,發(fā)覺自己看的書是那么的少,世界是那么廣袤,恨不得將全世界的好書都看完。很多人將讀書的動機歸為能增長見識和智慧云云的,我覺得不然,那只是結(jié)果,我的動機就是我喜歡讀書,我喜歡處于那種狀態(tài),就像喜歡打球喜歡旅行喜歡逛街什么之類的正常愛好一樣,而獲得智慧知識那只是結(jié)果,順其自然的結(jié)果,不必去強求的結(jié)果。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才能一直讀下去。
《我們仨》讀后感7
今天時間要悠閑,所以在圖書館看了一本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一直知道楊絳先生非常受世人關(guān)注,她的書籍,她的文字,她的人生旅程。
我記得有段時間,很多人在詢問為什么楊絳是一位女性,卻用先生稱呼其名。
其實,原先先生不一定就是指男性,而是指達到一定地位的人的一種尊稱。其實“先生”有很多種含義,以下做一下分享:先生”的各類用法
1、老師等教育工作者。古時對有學(xué)問的男女都可以這樣稱呼,所以“楊絳女士”會被尊稱為“楊絳先生”。
2、對知識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稱。
3、稱別人的丈夫或?qū)θ朔Q自己的丈夫。
4、舊時,管帳、說書、相面、算卦、看風(fēng)水等為業(yè)的人也會被稱為“先生”。
5、凡德高望重者,都可以被尊稱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慶齡、楊絳、冰心、丁玲、葉曼、許廣平等均可稱為先生。
6、現(xiàn)在對所有男性都可以稱為“先生”。這就是我們現(xiàn)代漢語中最常用的用法了。
所以“先生”一詞的用法,說明了大家對楊絳先生的尊敬。
其實很早之前就知道《我們仨》這本書,但是不知道為什么緣故,總是翻了兩頁,或者是因為什么其他的原因,并沒有閱讀完這本書,而今或許跟它有些許的緣分,在此刻翻開了這本書,進入了楊絳先生的世界。
怎么說呢?在開頭的前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里,我覺得這本書寫得十分凌亂,因為我好像跟不上他的思路,并且不知道它這個時間線以及描述的每一件事情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系,因為以夢為線讓我在閱讀過程當(dāng)中無法分清楚她描述的情形何時為現(xiàn)實,何時為夢境?呻S著跟楊絳先生逐漸深入的交流,我才摸清她的路線,而后在閱讀到那一段文字的時候,眼淚不自覺的奪眶而出,被這樣樸素卻真摯的文字打動的有一種悲傷的喜悅之情。
我悲傷是因為它在描述那一段圓圓離開的.過程當(dāng)中,明明悲痛欲絕,卻在懷著這樣的心情里描繪出了一副幸福的畫面;可我也有一部分的喜悅,因為我終于在這一刻融入了楊佳先生的世界,我看到了一個母親的堅韌和脆弱。
我甚至無法說出他的文字的樸素程度,可就這樣平凡的辭藻卻直擊人心,震的你顫顫發(fā)抖然后讓你不自覺的潸然淚下!段覀冐怼返阶詈髤s是她一個人懷念著三個人,承載著三個人的記憶,我說不上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幻境中每個人安然無恙,現(xiàn)實里一個人孤獨絕望。明明楊絳先生懷念的是美好,我卻稍稍顯露出了悲傷,但也再一次明白了“珍惜”的深層含義。
感謝這個下午,有陽光,有你。
《我們仨》讀后感8
楊絳在人生遲暮時寫的書——《我們仨》,沒有半點的文飾和賣弄,只是在聽一位老人娓娓道來她的故事他們的故事,讀來讓人有溫馨的感動………
她看著女兒錢瑗和錢鐘書相續(xù)的離開人世,只能一個人思念他們仨……
楊絳和錢鐘書的愛情一直是讓我艷羨的,他們兩可謂是典型的“書呆子”“書癡”,所以也許月老早就為他們牽了線才讓他們在清華相遇,后來兩人出國留學(xué),國內(nèi)發(fā)生戰(zhàn)亂后回國,抗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三年自然災(zāi)害,文革,改革開放……他們就這樣相孺以沫的,當(dāng)然后來還有他們的'女兒一道走完了一生……
他們從來都是與世無爭,與人無求,不事權(quán)貴的,他們只求能有一份自在的閑適和從容,他們也許物質(zhì)貧困,卻是知識的富有者,精神上的貴族,在他們,知識全不是為了賣弄!拔覀円嘟o的房子?”,錢鐘書這老頭用如此輕蔑的語氣如是說。而在如今這樣一個被金錢灼燒的社會,在車水馬龍,夜夜笙歌下,這種愛情,這種做學(xué)問的態(tài)度,這種處事的姿態(tài)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可悲呢?我時常在想我們所心心念念追逐的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還是我們只是愛上了理想的贗品而已?這個世界上獨立的人多,自由的人少,而自由亦不靠索取得來,像他們那樣活出真性情實屬罕見了。我們往往只是做著這肉身的奴隸,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終是失了自己。梭羅在讀完哈佛后放棄了平常人走的路,他獨自去了瓦爾登湖畔生活,他感受到一個人若心境知足,他便宛若置身天堂。確實,世俗人眼中的成功也只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我們無需奉為定律,如若能獲得真正的快樂而去做一件事,像他們仨,即使世人笑我癡,而又何樂而不為呢?
“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他們的女兒錢瑗與世長辭后,楊絳的這種擔(dān)憂就愈加強烈了,然而老病相催,歲月總是不饒人的,錢鐘書第二年也走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他們從此失散了,她清醒的認識到以前他們寄居的寓所只是古驛道上的客棧而已,而家在哪里?她還在繼續(xù)尋覓
也許我們都在尋覓………
《我們仨》讀后感9
一直想看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但終究猶豫自己的懶惰遲遲沒有完成這個計劃。這兩天終于看完了這本書,就隨便說說自己的感受吧。
楊絳先生寫的這本書,描述了平常人家的家長里短,很是樸實,雖有一些上個年代人說話的方式,卻一點也不影響閱讀。大多數(shù)人這樣寫,都容易流于流水賬。然而,楊絳先生寫的,卻非常的溫暖,讓我們似乎看到了楊絳先生一家溫暖、充滿愛的生活場景。每一個字,都充滿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深深的愛和思念。這大概就是大師的文字功底吧!
剛開始讀前兩章時,我還以為這是一部科幻小說,文中的主人公似乎能夠在夢里看見很遠很遠的地方發(fā)生的事情,我還奇怪著,這難道是有特異功能嗎?文章在開頭說,她的丈夫給他一個萬里長征的夢,我還猜測過這難道是夢中夢嗎?他將她丈夫的去世做了一個綿長綿長的夢,而在這夢中又夢見了她女兒的去世。讀完第三章才明白,原來這不是夢,之所以夢見女兒,其實不過他每晚都會與女兒通電話而已,而所謂的客棧船只,其實就是病房和家的代名詞。我想錢鐘書先生真的做到了,盡可能長的去陪伴楊絳先生,盡可能長的去減緩楊絳先生的痛苦。我驚訝于他們之間感情的長度,從他們相見的第一面開始,一直到他們老去,感情從未減淡。我一方面很羨慕這樣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覺得現(xiàn)在的`生活中這樣的感情怕是可遇不可求了。
文章中的錢鐘書先生體現(xiàn)的更多的是他可愛的一面,或許之前我所認識的錢鐘書先生是博學(xué)的,為祖國作出了重大貢獻的。而在楊絳先生的書中,看到的他卻是在愛妻面前,孩子氣的丈夫的形象,以及在女兒面前哥們兒的形象。他們這一生中也遭遇了起起伏伏,他們更加明白陪伴的重要,并且也為此不斷努力,盡可能的多多陪伴彼此。在這里我并不想說他們?yōu)樽鎳龀隽耸裁矗驗檫@本書中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他們的愛情。
讀完這本書的第一件事,我就去查了查楊絳先生是什么時候去世的。楊絳先生20xx年去世,錢鐘書先生1998年,他們的女兒錢瑗1997年。我的第一反應(yīng)是,剩下的16年她是怎么過的。不過,我又很快反應(yīng)了過來,她并不是一個依附于家庭的女人,她是一個相當(dāng)獨立的新時代女性,她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追求,她要將自己過的精彩才算不辜負錢老先生對她的期望吧,更是不辜負自己。
不要抱怨生活,充滿對生活費期待,知足常樂,做好自己,一切不順都會過去的,一切都會好的!
寫的很亂,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了,希望以后寫會更有文采和邏輯了吧。
《我們仨》讀后感10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一年一度的讀書日,并非號召人們要在這一天去讀書,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醒我們:讀書,要與人生、生活相伴,如影隨形;讀書,應(yīng)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日常閱讀,猶如一日三餐不可或缺,又如呼吸空氣般不知不覺。
家里有本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很早就買來但有時只是隨便翻看,聽她輕輕講述:“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苦難,一同承擔(dān),無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情都變得甜潤快樂。一家三口是不尋常的遇合!
1997年春天,他們的女兒阿瑗去世,1998年年末,錢鐘書去世,一家三口從此失散,2016年5月,楊絳先生去世,三個人的故事從此劇終。正如書中所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边@本書是楊絳先生在92歲時寫的,書中講述了一個知識家庭兩代人求知、求學(xué)的奮斗之路,以及家人之間相親相愛、相互牽掛的感人之情,也折射出時代的變遷和發(fā)展。
時代不同,但每個時代都有“我們仨”。就像當(dāng)前疫情之下,不斷感動著、溫暖著我們的愛情親情。醫(yī)療隊隊員黃秀峰隔著玻璃和妻子的吻別;在樓道里短暫相遇擁抱的醫(yī)護夫婦;“你平安回來,我包一年家務(wù)”的最美情話。身著一襲白衣,他們是病人眼中的希望、是天使;脫下重重的'防護服,他們是愛人眼中的至親,是父母眼中永遠的孩子。疫情是災(zāi)難,也是教材,教會我們珍惜此刻在身邊的親人,教會我們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我們仨》這本書中,我也體會到一個溫暖美好的家庭環(huán)境是多么重要。女兒瑗瑗這顆“讀書種子”,“過目不忘”的“本領(lǐng)”難道是天生的嗎?并非如此,這是因為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和適當(dāng)正確的引導(dǎo)。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最好的模板,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孩子的行為是家長教育的結(jié)果。電影《美麗人生》中,智慧的父親用愛成就了孩子的美麗人生,宅家學(xué)習(xí)的日子雖單調(diào),但孩子們必須有父母的陪伴、監(jiān)督和督促,用父母的愛和照亮幫助孩子成長。
一本好的書籍,一些好的片段,如同街角盛開的花朵、深夜家里的燈光,總會在不經(jīng)意間觸動我們內(nèi)心某個柔軟的地方。讀一本書,能帶給我們平靜、專注和思考的力量。楊絳先生溫和恬靜的性情,溫馨守靜的生活,堅韌溫文的品格,值得我們敬重,《我們仨》這本書也值得我們細讀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