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及賞析4篇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及賞析1
中秋月二首·其二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翻譯/譯文
天上升起一輪明月,
都說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月色。
哪里知道遠在千里之外,
就沒有急風暴雨呢?
注釋
1.圓魄:指中秋圓月。
2.安知:哪里知道。
賞析/鑒賞
這首詩借詠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萬物不可能完全一樣,存在著千差萬別。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意思是此時此地“圓魄”(明月)當空,又怎見得此時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呢?千里指很遠的意思,風雨可借指人生的無常和艱辛。你怎么會知道外邊千里之外的世界,沒有風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見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變化萬千,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而不斷深化、發(fā)展的,一種認識的正確與否,并不取決于持這種認識的人數(shù)的多寡,即便對人人“皆言”為是的,也要敢于懷疑,不斷深入地探索。其二,認識問題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對局部、片面的現(xiàn)象描述替代對整體或本質(zhì)的探求。見到此時此地皓月當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這首五言絕句,寫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風雨,意在風雨,而非賞月。李嶠其人曾三度任職宰相,對政壇的風云變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輪明月照射大地,眾人都說今夜各處的月光都一樣明亮;可是誰能曉得千里之外,無雨驟風狂?這首詩以詠月為題,揭示了一個真理:世上的事千差萬別,千變?nèi)f化,不可能全都一樣。正如中秋夜,此處皓月當空,他處卻風雨交加。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及賞析2
中秋月二首·其二
李嶠〔唐代〕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賞析
這首詩借詠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萬物不可能完全一樣,存在著千差萬別。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意思是此時此地“圓魄”(明月)當空,又怎見得此時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呢?千里指很遠的意思,風雨可借指人生的無常和艱辛。你怎么會知道外邊千里之外的世界,沒有風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見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變化萬千,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而不斷深化、發(fā)展的,一種認識的正確與否,并不取決于持這種認識的'人數(shù)的多寡,即便對人人“皆言”為是的,也要敢于懷疑,不斷深入地探索。其二,認識問題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對局部、片面的現(xiàn)象描述替代對整體或本質(zhì)的探求。見到此時此地皓月當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這首五言絕句,寫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風雨,意在風雨,而非賞月。李嶠其人曾三度任職宰相,對政壇的風云變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輪明月照射大地,眾人都說今夜各處的月光都一樣明亮;可是誰能曉得千里之外,無雨驟風狂?這首詩以詠月為題,揭示了一個真理:世上的事千差萬別,千變?nèi)f化,不可能全都一樣。正如中秋夜,此處皓月當空,他處卻風雨交加。
李嶠
李嶠(644~713),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fā)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及賞析3
中秋月二首·其二
唐代:李嶠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譯文及注釋
圓魄(pò)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夜空中升起一輪明月,都說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月色。
圓魄:指中秋圓月。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哪里知道遠在千里之外,就沒有急風暴雨呢?
安知:哪里知道。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夜空中升起一輪明月,都說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月色。
哪里知道遠在千里之外,就沒有急風暴雨呢?
注釋
圓魄:指中秋圓月。
安知:哪里知道。
賞析
這首詩借詠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萬物不可能完全一樣,存在著千差萬別。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币馑际谴藭r此地“圓魄”(明月)當空,又怎見得此時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呢?千里指很遠的意思,風雨可借指人生的無常和艱辛。你怎么會知道外邊千里之外的`世界,沒有風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見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變化萬千,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而不斷深化、發(fā)展的,一種認識的正確與否,并不取決于持這種認識的人數(shù)的多寡,即便對人人“皆言”為是的,也要敢于懷疑,不斷深入地探索。其二,認識問題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對局部、片面的現(xiàn)象描述替代對整體或本質(zhì)的探求。見到此時此地皓月當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這首五言絕句,寫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風雨,意在風雨,而非賞月。李嶠其人曾三度任職宰相,對政壇的風云變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輪明月照射大地,眾人都說今夜各處的月光都一樣明亮;可是誰能曉得千里之外,無雨驟風狂?這首詩以詠月為題,揭示了一個真理:世上的事千差萬別,千變?nèi)f化,不可能全都一樣。正如中秋夜,此處皓月當空,他處卻風雨交加。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及賞析4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中秋月二首其二》的詩意/《中秋月二首其二》的意思
皎潔的中秋圓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說四海之內(nèi)都是天氣晴好月光普照。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會是這樣,說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風又下雨呢!
《中秋月二首其二》賞析
對異地月色的猜想中似透著對將來人生命運的探求,透出作者的迷惘之情,各地的`月境是不同的,不同的心境感受的月境也是不同的,人生的命運也充滿變化,誰能知道將來會不會經(jīng)歷風雨呢?通過明月感發(fā)了宇宙意識和生命意識。創(chuàng)作上這兩首絕句都構(gòu)思新穎、立意奇特,通過巧妙的設(shè)問引發(fā)了讀者的無限遐想。沒有細致的刻畫而是在輕描淡寫中表現(xiàn)出所詠之物的意境。
《中秋月二首其二》的作者簡介
李嶠(644~713)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少有才名。20歲時,擢進士第。舉制策甲科。累官監(jiān)察御史。邕、嚴二州僚族起義,他受命監(jiān)軍進討,親入僚洞勸降,罷兵而返。遷給事中。武后、中宗朝,屢居相位,封趙國公。睿宗時,左遷懷州刺史。玄宗即位,貶滁州別駕,改廬州別駕。李嶠的生卒年,新舊《唐書》均無記載,根據(jù)《通鑒》推斷,生年應(yīng)在貞觀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開元元年(713)。
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fā)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諸人死后,他成了文壇老宿,為時人所宗仰。其詩絕大部分為五言近體,風格近似蘇味道而詞采過之。唐代曾以漢代蘇武、李陵比蘇味道、李嶠,亦稱“蘇李”。明代胡震亨認為:“巨山五言,概多典麗,將味道難為蘇”(《唐音癸簽》)。他寫有詠物詩120首,自風云月露,飛動植礦,乃至服章器用之類,無所不包。雖刻意描繪,以工致貼切見長,但略無興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論》說他“裁剪整齊,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現(xiàn)存《汾陰行》一首,詠漢武帝祀汾陰后土賦《秋風辭》事,寫盛衰興亡之感,最為當時傳誦。據(jù)說唐玄宗于安史亂起逃離長安前,登花萼樓,聽到歌者唱這首詩的結(jié)尾四句時,引起了情感上強烈的共鳴,悲慨多時,并贊嘆作者是“天才”。
【《中秋月·其二》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及賞析11-27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及賞析10-09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翻譯,賞析02-01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翻譯及賞析10-09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及賞析4篇11-26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及賞析(4篇)11-26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及賞析2篇10-09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10-09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