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_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_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_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

時間:2023-01-13 11:33:19 語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古詩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

  學習吟誦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我們的古詩詞教學即使不能說是錯誤的,也是偏離的。今天教《古詩詞三首》,我按照我學習后的正確方法來教的。

  第九冊《古詩詞三首》包括了兩首詩一首詞,分別是《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肚锼肌飞蠈W期我們吟誦背過,不在課堂上講,特別要強調(diào)的是“思”讀第四聲,因為古詩中,名詞的“思”是念去聲的�!熬┛诠现抟凰g”的“間”念第一聲,這個字是押韻的,押鄰韻。如果不押韻,詩意就斷了。(晉如老師的話)

  這一課,先講詞。因為詞的知識,學生以前是不懂的,因為以前的我也不懂。我首先讓學生對“詩詞曲”有個明確的認識:唐詩、宋詞、元曲,這是根據(jù)朝代來區(qū)別的;寫詩、填詞、制曲,這是根據(jù)寫作方式來分的。為什么是填詞?因為每個詞調(diào)都是“調(diào)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有嚴格的要求,不是亂寫的,是“填”進去的,就像填空題一樣,所以叫“填詞”。

  那么,“長相思”是怎么樣一個詞牌?是雙調(diào)(有上下片),8句,36字。各三平韻1疊韻。跟上學期學的“憶江南”詞牌是不同的,“憶江南”是單調(diào),5句,27字,3平韻1疊韻。這個非常好理解,所謂雙調(diào),就是有兩個段落,名為“片”。課本的標調(diào)是依據(jù)字面意思的,體現(xiàn)不出詞的押韻,其實在詞里,標點的更大作用是標示韻腳。所以我教學生全部改正過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關(guān)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在詞里,標點符號體現(xiàn)是韻腳標示。凡是押韻處標“�!碧�,不押韻處標“,”號,逗處標“、”號,除此外沒有其他的標點符號。所以懂詞的人,一看這個標點就明白了。

  “程、行、燈、更、成、聲”是韻字,屬于《詞林正韻》(《詞韻簡編》)里的`“十一部”�!对~林正韻》(《詞韻簡編》)是所有填詞的人填詞所依據(jù)的韻書。

  了解了這首詞牌的特點之后,我們就開始吟誦這首《長相思》,是徐建順老師的調(diào)子。在吟誦的過程中體會情感,幾遍之后,大部分孩子都會吟了,會背誦的孩子也有不少了。

  學完詞之后,再學詩。拿到一首詩怎么去讀?首先要分析詩體�!恫创现蕖肥且皇灼呓^,也就是近體詩。近體詩必須是嚴格按照平仄和押韻要求的。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2

  在進行古詩三首備課的時候,我剛剛好聽完劉芬老師和張學英老師的課,加上孩子們已經(jīng)學過很多的古詩,手里也有不少參考資料,對于古詩的意思也能完全自己學習理解,所以我想,可以讓孩子們自己通過預習自己先學習,然后讓孩子們小組上臺來自己做小老師。

  上課的時候,我一宣布這個決定,孩子們就很興奮的樣子,好幾個小組都舉手要上臺,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備課的時候還想萬一要是沒有人肯上臺,那應該怎么辦,結(jié)果沒想到孩子們這么的.積極。在上臺之前,我告訴孩子們希望大家能有始有終的完成。也沒有做什么指導,就讓孩子們上臺了。結(jié)果又是讓我大吃一驚,孩子們的表現(xiàn)出乎我的預料,上臺后,誰主持誰發(fā)言,安排的十分的妥當,而且把詩的意思解釋的頭頭是道,還自己加上了提問環(huán)節(jié),臺上臺下互動起來。而且孩子們還模仿平時我上課的一些語言,比如一個同學讀完了,主持的孩子就說,有誰要挑戰(zhàn)他嗎?還加上了很多的評價語,課堂的氣氛也很輕松。

  當然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孩子們只注重講意思,但是沒有講出詩的意境,還有上臺的語言還是不太完整,另外有的孩子上臺后發(fā)言還是比較少,但是第一次做到這樣讓我很滿足了。我越發(fā)明白了,有時候真的是我們低估了孩子,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會表現(xiàn)的很好。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3

  《回鄉(xiāng)偶書》和《贈汪倫》這兩首詩都是唐詩中的極品。它們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都是難以估量的。

  要把握好低年級古詩教學很難,講淺了學生不明白,講深了學生還是無法理解。到底該怎么把握才是恰到好處呢?我認為應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能忽視識字寫字,低年級無論什么課文,識字寫字都是教學的重點。古詩教學時,同樣要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認讀生字。教師要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來識字,并主動創(chuàng)設有關(guān)生活情境,利用課文中出現(xiàn)的語言文字進行口語交際或書面交流。

  第二,朗讀感悟古詩的意思時,不必逐詞逐句地串講和賞析。由于古詩的語言精煉,表達簡潔,意蘊深長,低年級孩子的領(lǐng)悟能力又是有限的,學生對古詩的主題思想、情感、意境、韻味的感悟,是需要日后不斷地咀嚼,需要人生閱歷來豐富。老師需要加強朗讀的指導,通過創(chuàng)設有關(guān)情境,開展多種形式的塞讀、評讀、表演讀,讓學生體驗情感,積累鞏固,感悟詩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意境美。

  第三,老師要有主動開發(fā)語文課程資源的意識,可適當向?qū)W生推薦一些描寫思鄉(xiāng)的、送別的古詩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和文化積累,并將學生從課內(nèi)引向課外,自主選擇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豐富課程資源。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4

  四年級下冊的第一課是《古詩詞三首》,內(nèi)容以寫景為主,分別是古詩《獨坐敬亭山》《望洞庭》和詞《憶江南》。因為學生已初步掌握了“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的學習古詩的方法,但在理解詩意時語言表達不夠通順,直譯的比較多,能加入自己理解的同學不多。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上,引導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發(fā)言,比一比誰說得更完整,更優(yōu)美。“悟詩情”是古詩教學的難點,特別是《獨坐敬亭山》和《憶江南》都表達了詩人特定環(huán)境中復雜的心情,我計劃指導學生掌握一種新的悟詩情的方法,那就是聯(lián)系時代背景。

  教學之后,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三點:

  一、學生參與率高。因為我班學生發(fā)展不均衡,兩極分化較明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思考時間,我布置學生提前預習,要求他們借助注釋,獨立理解詩意,寫在預習本上。課堂上,學生先四人一組互相交流理解詩句意思,再匯報交流。因為預習充分,在理解詩意和比較詩與詞的不同時,發(fā)言的學生比以前多了,積極性也高了。當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一句理解有困難時,及時引導,實現(xiàn)了幫助者的角色。

  二、時代背景補充及時。在“知詩人”環(huán)節(jié),學生介紹了詩人的'成就及學過的相關(guān)古詩,我則補充寫作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群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quán)貴迫害,被迫離開長安整整十年,長期流落他鄉(xiāng),讓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tài)的炎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寫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詩。這段資料的補充拉近了學生與詩人、與作品的距離,幫助他們理解李白當時的孤獨與寂寞,以及李白與敬亭山互為知己、惜惜相憐之情。

  三、賞讀詩詞,想象畫面。古詩詞教學有個“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的共性規(guī)律——這是我執(zhí)教《憶江南》的努力方向。我的整個設計思路是:了解詞的知識,從 “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繪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敝笇W生讀出江南風光的柔美、熱情,讀出這兩個短短的句子所蘊含的對江南風光的深刻理解與感觸,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江南好”。然后,讓學生通過對作者在江南時的作為以及之后回洛陽后的生活的簡單了解,將“憶江南景”過渡到“憶江南人”,提升詩歌情感,厚重“憶”的意義!

  當然,與理想的課堂相比,這節(jié)課的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因為擔心時間不夠,任務完不成,設計時目標定得比較低,課堂密度不夠。

  二、教師在學生匯報時評價激勵不夠,放手不夠,還是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傳授角色,講得多。

  三、教師的語言不夠豐富,對學生表達的引領(lǐng)不夠。

  四、鼠標控制不靈,影響了教學時間和情緒。

  五、課終缺少質(zhì)疑問難環(huán)節(jié)。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5

  學習目標

  ①認識2個字。會寫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谡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弁ㄟ^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yǎng)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搜集有關(guān)古詩內(nèi)容及詩人的資料。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贂䦟�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谡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弁ㄟ^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yǎng)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偻瑢W們,你們了解李白嗎?誰來介紹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幼年隨父遷居綿州昌隆青蓮鄉(xiāng),他一生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  二、讀通詩句,了解詩意

 �、賹W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

 �、趯W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留給你的初步印象。(感覺到這首詩描寫了雄偉的長江,有一種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給人歷歷如眼前的感覺)

 �、哿私獗尘埃禾菩陂_元13年,25歲的李白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jīng)過安徽省當涂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此時的李白年輕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豐富的想象力。

  b.教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天門山被長江從中斷開,碧綠的江水奔騰東流,到這兒突然轉(zhuǎn)了個彎兒,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俳處煼蹲x,學生自由體驗。

  ②生練習讀,整體體驗,力求讀出感情。

 �、壑该首x,讀完后,請介紹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芤龑П痴b:這么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

  四、自由練背。同桌互相背。

  五、書寫生字,默寫課文

 �、倬毩暽帧皵唷⒊�、孤、帆”。

 �、谀瑢憽锻扉T山》。

  六、總結(jié)全詩,深化感悟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2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谡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yǎng)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

 �、俨シ盼骱吧恼n件。提問:西湖的景色美嗎?如果你欣賞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別有一番滋味呢!

 �、诎鍟n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俳柚匆舫踝x課文。

 �、诮處熤攸c指導:瀲空蒙淡妝濃抹相宜

  ③讀通詩句。

  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jié)奏。

 �、芡プx全詩,并相互正音。

  三、熟讀成誦,體驗情境

 �、倮首x交流。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

 �、隗w會詩意。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陽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蕩漾,閃爍著粼粼的金光。風景秀麗;在陰雨的天氣里,山巒在細雨中迷蒙一片,別有一種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濃妝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妝的西施,都是同樣的美麗無比。

  ③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能將西湖雨中的美景讀出來嗎?

  學生借助多媒體的音畫反復誦讀體驗。

 �、軐W生自由背誦。

  四、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俳涣髡n前搜集的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谂e行“美麗的祖國”古詩詞朗誦會。

  教學反思

  《望天門山》與《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兩首描寫祖國風光的詩,重點是學生體會到從詩句中所反應出的意境,學習詩人的觀察及表達。所以在同年級的老師問我怎么講,我就想先讓學生讀讀詩大概說說自已讀懂了什么,再看圖體會作者看到的景物美,再讀詩,用自已的話說說詩人看到的景物,我想如果學生能說出來,并體會出美,那么學生就肯定已經(jīng)理解了古詩,再帶著感情反復讀一讀體會作者的詩,說不定學生也能作詩了。所以課堂上我也這么做了,學生確實能自已悟出來,并比我想象得還要好,所以一節(jié)課就把兩首古詩全部學習了,但課尾就沒有時間讓學生自已練習作詩了,只好留在課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已試著把祖國那美麗的山河之景用詩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雖然我沒有給學生講詩的寫法,因為自已實在也是個笨手,但我想學生學了不少詩歌可以比葫蘆畫瓢,說不定會有人寫出更好的句子,到時可以讓大家學習。下課后想想自已不禁臉紅,學生也是剛學,我為什么不可以和他們一起來學詩,一起來寫,說不定我還能因此學會寫詩。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6

  當完成教學寫這篇教學反思的時候,我心中涌動的是濃濃的感謝和感動,低年級的古詩教學很難定位,僅僅將古詩作為識字的載體,教學時滿足于一遍一遍地讀,缺失了發(fā)展學生思維、語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形同囫圇吞棗,讓學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討,對于學生來講,又是強人所難,會令他們喪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級古詩教學中,從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學生年齡與認知特點,古詩重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解讀古詩時,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的境域。古詩教學情趣化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作品描繪的場景、畫面,豐富作品中的形象,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產(chǎn)生移情和共鳴,融情于境,入境悟情�!痹诮裉斓慕虒W中我力爭做到以下幾點:

  1.結(jié)合關(guān)鍵詞深入理解古詩: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作者筆下的柳樹的樣子——高,綠,柔軟,茂密,美麗等,從而引出“高”“綠絲絳”“妝”“萬條”“垂”等關(guān)鍵詞。

  2.淡化詩意,寓詩意教學于無形:如設計賀知章和老船夫的對話,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古詩的意思。

  3.激發(fā)學生想象,發(fā)展學生思維。

  4.結(jié)合圖片,激發(fā)向往:在這節(jié)課上,我多次通過圖片,讓學生欣賞春天,并力爭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使學生產(chǎn)生“春天真美呀”的感嘆,從而與作者賀知章產(chǎn)生共鳴——表面是贊美柳樹,實際上是在贊美這催生萬物復蘇的春天。

  5.旁征博引,指導積累:讓學生匯報所知道的關(guān)于春天的古詩。

  不足之處:

  1.在語文課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東西太多,導致主題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師本人,表現(xiàn)過于緊張,缺乏從容,導致課堂死板。

  3.在備課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學生,同樣一節(jié)課,不一定適用于所有的孩子。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7

  通過《古詩兩首》的教學,力求體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tǒng)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后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diào)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課前、課中、課后)。在兩首詩的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chuàng)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詩相對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學生在學前就有接觸。就本課而言,有學習第二首詩的基礎,所以應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深入詩文的意境,讓學生對古詩詞有升華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在課堂上,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兩首古詩,如說一說、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f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fā)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更為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創(chuàng)造架起了一座橋。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zhì)教育,不僅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對某些難點會形成不同意見,產(chǎn)生分歧的理解。他們是辯論會的辯手,討論會的論者,教師則是辯論會的`主席,既要鼓勵學生的獨立見解,又要在重點、難點之處,適時點撥指導,恰當?shù)厥崂韱栴},使學生在從辯到悟的過程中獲得提高。如,第一首詩中“出”的意思在全詩中至關(guān)重要,對學生來講,在帶入句中理解時又堪稱難點。

  就古詩學習而言,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如在第一首詩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讀,大體可分五步:第一,自讀自學詩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師配樂范讀,學生感知瀑布的氣勢;第三,學生邊理解邊想象邊朗讀,依據(jù)詩句在頭腦中形成畫面,讀出氣勢;第四,欣賞有關(guān)廬山瀑布景象的錄像片,詩畫結(jié)合,引導學生融入意境;第五,結(jié)合圖像及理解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chuàng)造性的朗誦。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zhì)教育,還要注意課內(nèi)外結(jié)合,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guān)李白、蘇軾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后,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jié)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fā)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一、打破�,F(xiàn),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jié)構(gòu)

  這節(jié)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tǒng)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后,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匯報“讀懂了什么”,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于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啟發(fā)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xiàn)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為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jié)構(gòu),我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后雨》相比,第二首易學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插圖的運用,為重難點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容量,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1.自學時間充分。

  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獲。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yǎng)自學能力。

  2.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落實。

  在匯報了讀懂內(nèi)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現(xiàn)”的意思,為什么這里不用“像”為什么“生紫煙”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張老師并不急于解答這些問題,而轉(zhuǎn)向全班學

  生:“誰幫他解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傳給了學生。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第二首古詩。

  基于《飲湖上初晴后雨》淺顯易學的特點,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宣布:“對于這首古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么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這樣的安排徹底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xiàn)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xiàn)出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課堂氣氛熱烈。

  三、創(chuàng)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范讀,投影打出的畫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jié)合,并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lǐng)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師舍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

  四、主導作用發(fā)揮得當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xiàn)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觀察點的巧妙解決:“我應該站在哪兒望著天門山來吟誦這首詩呢”當一學生沒有說準時,老師問:“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當學生能聯(lián)系詩句說準觀察點后,老師仍引導到“再看一看題目,還有補充嗎”這些指導與點撥,及時、準確、到位。另外,激勵語言的運用,也體現(xiàn)出素質(zhì)教育的思想,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少了老師個人風采的展示,多了切實為學生服務的應變。

  五、加強了課內(nèi)外的結(jié)合

  課堂上啟發(fā)學生互相交流查閱資料的收獲,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后作業(yè)的布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jié)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焙苡行乱�,它打破了課內(nèi)外的界限,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正是素質(zhì)教育的需要。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8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觀書有感》,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我的教學設計是,待學生已經(jīng)理解了詩句的意思,讓他們從詩的內(nèi)容(描寫方塘)與題目(《觀書有感》)表面的不相關(guān)提出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nèi)容怎么一點都沒有寫有關(guān)“書”的內(nèi)容呢?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理解詩歌所要說明的道理。我估計學生都能說到“一個人的聰明來自于他不斷學習”這一層意思。然后我就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前兩行領(lǐng)會“開豁”這一層意思。

  課堂教學中,學生按我的預設提出了上述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nèi)容怎么一點都沒有寫有關(guān)“書”的內(nèi)容呢?并通過討論明確了這首詩是要我們“多讀書學習”,可“清如許”對應的意思——心智開豁、敏銳卻怎么也說不上來了。于是,我問學生曾經(jīng)在哪里看見過或者聽到過這句詩,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關(guān)聯(lián)起來的?哪知道全班近50個學生只有一個學生很模糊地講了與詩句只有些許關(guān)聯(lián)的一點意思,其他學生都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哈!看來學生就是“沒有源頭活水”啊!但這意思是我現(xiàn)在寫反思的時候感悟出來的。在課堂上,我并沒有利用好這一生成的“資源”,而是習慣性地采取了“填鴨式”教學法,把“標準答案”一股腦兒地“塞”給了學生。當時只是感到有些遺憾,沒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導學生真正理解詩歌要說明的道理�,F(xiàn)在想來,只要把當時學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一現(xiàn)象與詩句聯(lián)系起來,就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的。

  我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課堂上出現(xiàn)了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沒有敏銳的反應,只是想著趕快把知識“給”學生,將來能夠應付考試。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頭活水”。

  《冬夜讀書示子聿》可稱之為說理詩,文字意思淺顯,但蘊涵如何讀書、做學問的深刻道理,真所謂“有境界自成高格”。本課教學難點應是引導學生體會詩中則“少”“老”對比、“知”“行”對比所闡發(fā)的道理。

  教學中,以關(guān)鍵詞句為生發(fā)點,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夠佐證這一哲思的知識儲備,豐富詩境,加深理解和體驗。

  一、抓“少”與“老”,體會學習要孜孜不倦。

  師:有同學不理解什么叫“無遺力”?誰能說說。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點氣力,全力以赴。

  師:年少時候我們應該怎樣無遺力的學習?

  生:學習做到孜孜不倦,一絲不茍。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達旦的'去學習。

  師:借用成語故事說說,哪些古人學習或作學問是無遺力的?

  生:懸梁刺股。

  師:“懸梁刺股”描繪了一幅怎樣“無遺力”學習的畫面?

  生:把頭發(fā)系在梁頭上,困了用針扎自己的大腿。

  師:這樣的學習真是——

  (生齊讀:無遺力。)

  生:匡衡的鑿壁借光。

  師:匡衡是怎樣“無遺力”學習的?

  生:沒有燈光,在墻壁上鑿一個洞,利用鄰居家的燈光讀書。

  師:這種讀書精神叫——

  (生齊讀:無遺力)

  本環(huán)節(jié)教學中,通過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激活,首先是“無遺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學問是這樣努力的”,將短短的七各字讀厚起來,隨之學生的體驗也就深刻起來。

  二、故事引入,聯(lián)系生活實際,自悟“知”“行”所闡發(fā)的哲理。

  我以故事引入,為孩子們講述了《紙上談兵》的故事。接著讓學生談談聽故事感受:趙括如此精通兵法,為什么會打敗仗?學生結(jié)合實際紛紛說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說實踐比書上學習更重要,有的說在實踐中通過做才是真正的學習。

  這樣通過聽故事談感想的教學方式,給孩子一個“躬行”的機會,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讓孩子在聽說實踐中潛移默化感悟讀書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請你用成語來形容剛才“陸游”在訓示他兒子時的態(tài)度。”引導學生用循循善誘、語重心長、意味深長的語氣讀詩。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

  1、認識“劉、菊”等10個生字。會寫“于、首”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用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想】

  本課兩首古詩,從不同的側(cè)面表現(xiàn)了秋天的盎然生機。學習時,重在朗讀、背誦。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讓學生結(jié)合課件插圖,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自己理解、感悟�?梢龑W生說說“讀懂了什么”或者“體會到什么”。學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詞,教師可簡單講解。古詩朗讀要把每個字的音讀準,還要注意咬字吐字�?勺寣W生反復練習朗讀。教師可通過同桌互相聽讀、有針對性地抽查、鼓勵到臺上朗讀等方式檢查學生讀的情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學生展示,交流課前查閱資料所得。

 �。�、教師可講解:我國宋朝有個大詩人叫蘇軾,號東坡居士,別人又叫它蘇東坡。一天,他和朋友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學問淵博,詩又寫得好,蘇軾可欣賞他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他提筆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糾正讀音。

 �。�、默讀古詩,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小組合作學習。共同討論,解決各自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點撥、指導。

 �。�、課件出示生字,學生認讀。

 �。�、齊讀古詩,要求讀的正確、流利。

  三、再讀感悟,練習背誦

 �。薄⒃囍懈星槔首x,教師適當指導。

  2、課件出示課文插圖,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邊聽邊仔細觀察、思考:畫面中的景象表現(xiàn)了哪幾句詩的意思。

 �。�、學生討論,對上述問題發(fā)表見解。

 �。础①|(zhì)疑:還有什么問題?

 �。怠⑼谰毩暠痴b這首詩。

  四、趣味實踐活動

  1、我說你讀。老師描述詩句的意思,學生讀出相對應的詩句。

 �。�、卡片連詩。出示本課的生字卡片,學生按生字出現(xiàn)在詩句的先后順序,擺好卡片,然后連起來,試著背詩句。

  五、指導寫字

 �。�、課件出示“劉、記、枝”三個字,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說說這三個字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師范寫,學生跟著老師書空練習。

  4、學生仿寫一個字后,同桌互相評改,找出問題,進行修改。

 �。怠⒆约壕毩晫懮�。

  六、布置課外閱讀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薄⑿〗M比賽背誦《贈劉景文》。

  2、出示課題《山行》。

  二、自主學習,感悟詩意

 �。�、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學習所獲。

 �。场⒓w討論,解決學習中還沒有弄懂的問題。

 �。础⑿〗M比賽朗讀《山行》,老師針對學生情況相機進行指導。

  三、趣味實踐活動

  1、卡片連詞練背誦。

 �。病⒖磮D貼詩句練背誦。

  3、賽詩會。

  ⑴ 每個小組出一個節(jié)目,集體背誦兩首古詩,一首課內(nèi),一首課外。

 �、� 小組內(nèi)先比賽,每一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比賽。

  四、指導寫字

 �。�、指名學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寫“于、首”兩個字。集體評議。

  2、教師范寫“楓”字。學生書空練習。

  3、學生描紅仿寫。同桌交換評、改。

 �。础W生練習書寫生字,教師巡視指導。

  【教學后記】

  《贈劉景行》讀起來非常拗口,學生在讀上下了不少功夫。因為這首詩距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不是很感興趣,對于詩意的理解也比較生疏。這首古詩大部分同學已經(jīng)背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小組合作學習,互相幫助,學習效果較好。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0

  兩首詩一個主題,與其說是在教學兩首古詩,不如說是讓學生通過兩首古詩徜徉在更多描寫春天的美詩文中,從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機,春的萬紫千紅。教的時候既要注意區(qū)別,又要注意聯(lián)系,前者為點,后者為面,點面結(jié)合構(gòu)成了美麗的春天。

  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lǐng)會到:《絕句》如細筆勾勒出祖國山河的.美;《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zhì)并非為求異,而為探求兩首古詩內(nèi)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贊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讓學生學詩畫畫是最佳選擇。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兩首教學有所不同�!督^句》是讓學生感受到春天并用自己的話將一、二兩句詩寫下來�!洞喝铡穭t是任選一個景物展開想像說具體感受景物美。還感受語言美、空間美、詩人情操美等。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文學作品以詩歌的語言最為精煉,感情最為豐富。而“每一首詩都離不開意念、意象和意境這三個層面”(張厚感)。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崩蠋熞龑W生把握好這三個“意”,品讀好這三個“意”。就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讀出語調(diào)、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讓他們在反復吟誦中浮現(xiàn)出詩的意蘊。讀詩,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細玩味,抓住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去體會,這是一個體味詩意的過程,更是一個煉字的過程,一個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過程。這是讀詩的關(guān)鍵,也是進入詩境、體會詩情的關(guān)鍵。我們要盡量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會詞的妙處。教師只起引導作用,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自然領(lǐng)悟意味深長的詩意。

  誦讀是引發(fā)讀者與作者情感共鳴的酵母,是作者和讀者情感交流的紐帶,通過有聲有情的誦讀,文中的字句就會活起來,文章整體也會更具形象性,在潛移默化中,讀者就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體驗。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1

  【教學目標】

 �。薄J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场⒛苡米约旱脑捴v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點】

  目標1、2、3。

  【教學難點】

  目標2、3。

  【教學準備】

  1、學生:

  收集牛郎織女(包括乞巧節(jié))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及其它神話故事。

 �。病⒔處煟�

  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課件(展示故事主要情節(jié),并教師配說對白。見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本單元導語

  了解本單元學習內(nèi)容。

  (板書:神話故事、民間傳說)

  二、了解“乞巧節(jié)”,學“乞”

  1、引入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29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齊讀“乞巧”(“乞”三聲,區(qū)別乞──氣)

 �。�、通過課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嗎?

  (四人小組交流、抽說、補充。見124頁)

  三、讀詩,(學“霄”),講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1、自讀,齊讀詩。

  2、學“霄”(“霄”夜。上“雨”字頭,下“肖”)

  3、詩中講了一個什么神話故事?(板書:牛郎織女)

 �。�、生用課前搜集的資料講故事。

 �、� 四人小組交流、補充(可用圖書),教師參與交流補充。

  ⑵ 抽講,其他學生可補充。

  ⑶ 出示課件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畫面,師說白。見后

 �、� 每位學生自己講講故事:

  (再出示故事課件)

  出示簡筆畫,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故事?

 �。ò鍟汗湃说腵豐富想象)

  四、讀詩,理解大意

 �。�、根據(jù)故事和信息自讀理解詩意,小聲說話。

 �。病⑺娜诵〗M交流,師參加。

 �。�、抽說,其余補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節(jié))又到了,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人們抬頭望無際的夜空,只見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了。家家好在乞巧節(jié)時望著秋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

 �。�、讀詩、背詩:

 �、� 齊讀;

 �、� 比賽朗讀;(男女生)

 �、� 同桌互讀;

  ⑷ 齊讀;

  ⑸ 背:

 �。ㄌ崾荆焊鶕�(jù)第1、2句意)

 �、� 自背;

 �、� 互相抽背;

 �、� 齊背。

  五、拓展

  你還知道什么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聽。

  資料: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她心靈手巧,能織出五彩的云錦。織女和牛郎結(jié)為夫妻后,織女再也不給天帝織云錦了,天帝用天河將她們夫妻隔開,只準每年農(nóng)歷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一次。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2

  《英英學古詩》這篇課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方式——對話形式,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讓學生在饒有興味地朗讀祖孫對話的同時,不知不覺地進入古詩的意境。教材有意創(chuàng)設具體生活情景,既學習對話的語言表達形式,又蘊藉古詩教學的內(nèi)涵,深入淺出,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這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

  師:這篇課文中的小朋友英英把學到的古詩背給奶奶聽,奶奶很高興。你們有沒有學過古詩嗎?

  生:有,好多呢。

  師:那你們愿意背給老師聽嗎?

  生:愿意。(生紛紛舉手)

  生:老師,我媽媽很早就教會我《靜夜思》了,我背給你聽……

  (師以書上的形式提問,引導學生按對話形式背誦古詩)

  師:你背得真好,比英英學得快。

  生:老師,可以背其它學過的古詩嗎?

  師:當然可以,你還會背別的詩呀?快背給我聽聽。

  生:老師,我在家了學過《草》這首詩,是我奶奶教的,我背給你聽……(師引導提問,學生說不完整的詩意加以補充。)

  師:你真了不起,學得可真多。同學們都想把自己學過的古詩背給老師聽呀,老師給你們想個辦法:坐在一起的兩個小朋友各做一回小老師,用書上的對話形式背給小老師聽一聽。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不但訓練了學生口語對話能力,還激發(fā)了學生背古詩的興趣,在課結(jié)束之前我延伸課堂:

  師:剛才,我們把學過的古詩背給老師聽,同學聽,回家后也可以像英英一樣背給爺爺、奶奶聽,爸爸、媽媽聽。

  師:老師決定在兩周后舉行一次賽詩會,以學習小組為一小組,分別把自己學過的古詩教給小組里的.同學,看哪一小組的同學學得古詩多。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用兩周的時間給學生準備,學生壓力不大,感覺也不累,但自主學習古詩的興趣很高,有的學生還天天向我匯報學習的情況,我不斷地表揚激勵他們,帶動了全班學生,讓我真正感覺到學生在具體生活情景中,學習古詩的興趣被激發(fā)了。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3

  現(xiàn)在正是春的季節(jié),在我們身邊開始越來越多地聞到春的氣息,那柔柔的春風,那點點的新綠,那啾啾的小燕子的呢喃……這番情境最好不過用詩歌來描述了。

  恰好教材安排了古詩的內(nèi)容,而且正當時節(jié),內(nèi)容都是關(guān)于春天的。詩寫得很美,個中的意味也只有誦讀者才能領(lǐng)會,實在不能讓孩子們錯過了這種享受的滋味。鑒于此,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自己誦讀。詩有兩首,第一首是《春曉》,第二首是《村居》,一首五言,一首七言。教室里開始響起朗朗的'書聲,但并不如我想象的那般,可能是因為不懂詩意,也可能是有些字還不是很熟,聽起來真正讀出味來的并不多。“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忽然,一聲很有韻味的聲音在我耳際響起,我循聲望去,原來是黃琦婕正搖頭晃腦地在誦讀,邊讀,還邊做著動作。搖搖手讀“不覺曉”,讀到“聞啼鳥”,又做聽的姿勢。直覺告訴我,她不但會朗誦這首詩,而且還知道詩的意思。

  細細一想,如果每句詩都用動作做出來,不但詩的意思自然明了,詩不也很快就記住了嗎?而且記得準,記得牢。趕緊請她上臺表演、推廣。其他學生立刻模仿起來,興奮地依據(jù)自己的理解做起了動作,教室仿佛成了梨園的晨練,誦讀的聲音也一下響了起來。幾遍下來,盡十有xxx的學生能流利地背誦了,而且是韻味十足。我想,這大概就是得益于剛才的那番“手舞足蹈”吧!

  詩是最美的語言,怎樣讓孩子更快更好地記誦更多的古詩,增強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陶冶他們的情操呢?我想,大家不妨嘗試嘗試“手舞足蹈”的方法。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4

  1.在教學詩句時,我首先找出詩句中關(guān)鍵和難理解的字詞,掃平障礙,繼而再理解詩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詩朗讀同樣也要讀出感情和抑揚頓挫。除了老師示范,我還利用本課現(xiàn)成的朗讀磁帶讓學生連聽幾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的效果的確好多了,真還有些古人吟詩的味道呢!其次老師還在古詩釋義的基礎上再加以聯(lián)想和想象,另配上悅耳的輕音樂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邊聽邊體會詩中的意境,這樣既能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為學生后面能順利改寫古詩作了良好的鋪墊,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學古詩大多采用串講形式,這里且不談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為采用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維活動,自主合作,帶著問題,由淺入深地學習理解詩句,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不能直接釋題,還得逐詞理解后才能釋題。這是四年級的第一首古詩教學,也算是學習古詩的起步,學生理解詩句的方法還要加強。應以解詞串句法作為理解古詩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課堂部分在以學生為主體這一點做得還不夠,不自覺地以教師為主,應讓“教師為導,學生為主體”成為習慣。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5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材在最后一組——“綜合性學習”后面,安排了10首古詩詞背誦,包括7首古詩和3首詞。

  本冊是全套教材的最后一冊,前面十一冊教材中,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一定數(shù)量的古詩詞,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詩詞大意的基本方法。教學這10首古詩詞,我不像以前教學古詩詞那樣詳細講解,而是讓那些學有余力的帶動其他同學一起學習,了解大意,背誦古詩,復習古詩并能積累運用。教學這部分,有收獲也有失落:

  一、是提高了自學能力。學生根據(jù)拼音和工具書,熟讀了10首古詩詞,利用每首古詩詞下面的注釋大體了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書,還可以請教老師家長和同學;通過反復的.讀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是給了學生一個交流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xiàn)“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還要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讓孩子去“展示自己”。在展示課上,全班同學交流了10首古詩詞的大意,介紹了時代背景和作者,講述關(guān)于10首古詩詞的逸聞或故事,如:曹植的故事,于謙的故事,鄭燮的故事等。還初步對古詩進行了分類。

  三、是注重實踐,根據(jù)分類的古詩去積累以前學過的古詩,提高學生的板塊意識。根據(jù)10首古詩詞進行分類,如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引領(lǐng)學生背誦了《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詠物言志詩──《石灰吟》《竹石》,《詠鵝》《詠柳》《墨梅》;寫景詩──《鳥鳴澗》《江畔獨步尋花》,引領(lǐng)學生背誦《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絕句》等,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同類的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

  四、是加強古詩運用,結(jié)合xxxx學年第二學期天河區(qū)六年級語文期末復習冊中的積累運用部分進行練習。學生更進一步了解了詩中不僅油水、山、鳥……還有春夏秋冬……,并能在具體的語境中加于運用。

  但在教學中,我明顯地感覺到部分學生的依賴性,讓同學老師牽著鼻子走,缺乏自我學習自我總結(jié)和自我積累能力,學習效果不佳。

《国产三级a毛视频在线观看,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古詩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

  學習吟誦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我們的古詩詞教學即使不能說是錯誤的,也是偏離的。今天教《古詩詞三首》,我按照我學習后的正確方法來教的。

  第九冊《古詩詞三首》包括了兩首詩一首詞,分別是《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肚锼肌飞蠈W期我們吟誦背過,不在課堂上講,特別要強調(diào)的是“思”讀第四聲,因為古詩中,名詞的“思”是念去聲的�!熬┛诠现抟凰g”的“間”念第一聲,這個字是押韻的,押鄰韻。如果不押韻,詩意就斷了。(晉如老師的話)

  這一課,先講詞。因為詞的知識,學生以前是不懂的,因為以前的我也不懂。我首先讓學生對“詩詞曲”有個明確的認識:唐詩、宋詞、元曲,這是根據(jù)朝代來區(qū)別的;寫詩、填詞、制曲,這是根據(jù)寫作方式來分的。為什么是填詞?因為每個詞調(diào)都是“調(diào)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有嚴格的要求,不是亂寫的,是“填”進去的,就像填空題一樣,所以叫“填詞”。

  那么,“長相思”是怎么樣一個詞牌?是雙調(diào)(有上下片),8句,36字。各三平韻1疊韻。跟上學期學的“憶江南”詞牌是不同的,“憶江南”是單調(diào),5句,27字,3平韻1疊韻。這個非常好理解,所謂雙調(diào),就是有兩個段落,名為“片”。課本的標調(diào)是依據(jù)字面意思的,體現(xiàn)不出詞的押韻,其實在詞里,標點的更大作用是標示韻腳。所以我教學生全部改正過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關(guān)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在詞里,標點符號體現(xiàn)是韻腳標示。凡是押韻處標“�!碧�,不押韻處標“,”號,逗處標“、”號,除此外沒有其他的標點符號。所以懂詞的人,一看這個標點就明白了。

  “程、行、燈、更、成、聲”是韻字,屬于《詞林正韻》(《詞韻簡編》)里的`“十一部”�!对~林正韻》(《詞韻簡編》)是所有填詞的人填詞所依據(jù)的韻書。

  了解了這首詞牌的特點之后,我們就開始吟誦這首《長相思》,是徐建順老師的調(diào)子。在吟誦的過程中體會情感,幾遍之后,大部分孩子都會吟了,會背誦的孩子也有不少了。

  學完詞之后,再學詩。拿到一首詩怎么去讀?首先要分析詩體�!恫创现蕖肥且皇灼呓^,也就是近體詩。近體詩必須是嚴格按照平仄和押韻要求的。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2

  在進行古詩三首備課的時候,我剛剛好聽完劉芬老師和張學英老師的課,加上孩子們已經(jīng)學過很多的古詩,手里也有不少參考資料,對于古詩的意思也能完全自己學習理解,所以我想,可以讓孩子們自己通過預習自己先學習,然后讓孩子們小組上臺來自己做小老師。

  上課的時候,我一宣布這個決定,孩子們就很興奮的樣子,好幾個小組都舉手要上臺,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備課的時候還想萬一要是沒有人肯上臺,那應該怎么辦,結(jié)果沒想到孩子們這么的.積極。在上臺之前,我告訴孩子們希望大家能有始有終的完成。也沒有做什么指導,就讓孩子們上臺了。結(jié)果又是讓我大吃一驚,孩子們的表現(xiàn)出乎我的預料,上臺后,誰主持誰發(fā)言,安排的十分的妥當,而且把詩的意思解釋的頭頭是道,還自己加上了提問環(huán)節(jié),臺上臺下互動起來。而且孩子們還模仿平時我上課的一些語言,比如一個同學讀完了,主持的孩子就說,有誰要挑戰(zhàn)他嗎?還加上了很多的評價語,課堂的氣氛也很輕松。

  當然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孩子們只注重講意思,但是沒有講出詩的意境,還有上臺的語言還是不太完整,另外有的孩子上臺后發(fā)言還是比較少,但是第一次做到這樣讓我很滿足了。我越發(fā)明白了,有時候真的是我們低估了孩子,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會表現(xiàn)的很好。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3

  《回鄉(xiāng)偶書》和《贈汪倫》這兩首詩都是唐詩中的極品。它們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都是難以估量的。

  要把握好低年級古詩教學很難,講淺了學生不明白,講深了學生還是無法理解。到底該怎么把握才是恰到好處呢?我認為應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能忽視識字寫字,低年級無論什么課文,識字寫字都是教學的重點。古詩教學時,同樣要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認讀生字。教師要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來識字,并主動創(chuàng)設有關(guān)生活情境,利用課文中出現(xiàn)的語言文字進行口語交際或書面交流。

  第二,朗讀感悟古詩的意思時,不必逐詞逐句地串講和賞析。由于古詩的語言精煉,表達簡潔,意蘊深長,低年級孩子的領(lǐng)悟能力又是有限的,學生對古詩的主題思想、情感、意境、韻味的感悟,是需要日后不斷地咀嚼,需要人生閱歷來豐富。老師需要加強朗讀的指導,通過創(chuàng)設有關(guān)情境,開展多種形式的塞讀、評讀、表演讀,讓學生體驗情感,積累鞏固,感悟詩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意境美。

  第三,老師要有主動開發(fā)語文課程資源的意識,可適當向?qū)W生推薦一些描寫思鄉(xiāng)的、送別的古詩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和文化積累,并將學生從課內(nèi)引向課外,自主選擇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豐富課程資源。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4

  四年級下冊的第一課是《古詩詞三首》,內(nèi)容以寫景為主,分別是古詩《獨坐敬亭山》《望洞庭》和詞《憶江南》。因為學生已初步掌握了“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的學習古詩的方法,但在理解詩意時語言表達不夠通順,直譯的比較多,能加入自己理解的同學不多。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上,引導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發(fā)言,比一比誰說得更完整,更優(yōu)美。“悟詩情”是古詩教學的難點,特別是《獨坐敬亭山》和《憶江南》都表達了詩人特定環(huán)境中復雜的心情,我計劃指導學生掌握一種新的悟詩情的方法,那就是聯(lián)系時代背景。

  教學之后,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三點:

  一、學生參與率高。因為我班學生發(fā)展不均衡,兩極分化較明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思考時間,我布置學生提前預習,要求他們借助注釋,獨立理解詩意,寫在預習本上。課堂上,學生先四人一組互相交流理解詩句意思,再匯報交流。因為預習充分,在理解詩意和比較詩與詞的不同時,發(fā)言的學生比以前多了,積極性也高了。當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一句理解有困難時,及時引導,實現(xiàn)了幫助者的角色。

  二、時代背景補充及時。在“知詩人”環(huán)節(jié),學生介紹了詩人的'成就及學過的相關(guān)古詩,我則補充寫作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群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quán)貴迫害,被迫離開長安整整十年,長期流落他鄉(xiāng),讓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tài)的炎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寫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詩。這段資料的補充拉近了學生與詩人、與作品的距離,幫助他們理解李白當時的孤獨與寂寞,以及李白與敬亭山互為知己、惜惜相憐之情。

  三、賞讀詩詞,想象畫面。古詩詞教學有個“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的共性規(guī)律——這是我執(zhí)教《憶江南》的努力方向。我的整個設計思路是:了解詞的知識,從 “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繪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敝笇W生讀出江南風光的柔美、熱情,讀出這兩個短短的句子所蘊含的對江南風光的深刻理解與感觸,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江南好”。然后,讓學生通過對作者在江南時的作為以及之后回洛陽后的生活的簡單了解,將“憶江南景”過渡到“憶江南人”,提升詩歌情感,厚重“憶”的意義!

  當然,與理想的課堂相比,這節(jié)課的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因為擔心時間不夠,任務完不成,設計時目標定得比較低,課堂密度不夠。

  二、教師在學生匯報時評價激勵不夠,放手不夠,還是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傳授角色,講得多。

  三、教師的語言不夠豐富,對學生表達的引領(lǐng)不夠。

  四、鼠標控制不靈,影響了教學時間和情緒。

  五、課終缺少質(zhì)疑問難環(huán)節(jié)。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5

  學習目標

  ①認識2個字。會寫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谡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弁ㄟ^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yǎng)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搜集有關(guān)古詩內(nèi)容及詩人的資料。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贂䦟�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谡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弁ㄟ^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yǎng)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偻瑢W們,你們了解李白嗎?誰來介紹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幼年隨父遷居綿州昌隆青蓮鄉(xiāng),他一生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  二、讀通詩句,了解詩意

 �、賹W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

 �、趯W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留給你的初步印象。(感覺到這首詩描寫了雄偉的長江,有一種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給人歷歷如眼前的感覺)

 �、哿私獗尘埃禾菩陂_元13年,25歲的李白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jīng)過安徽省當涂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此時的李白年輕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豐富的想象力。

  b.教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天門山被長江從中斷開,碧綠的江水奔騰東流,到這兒突然轉(zhuǎn)了個彎兒,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俳處煼蹲x,學生自由體驗。

  ②生練習讀,整體體驗,力求讀出感情。

 �、壑该首x,讀完后,請介紹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芤龑П痴b:這么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

  四、自由練背。同桌互相背。

  五、書寫生字,默寫課文

 �、倬毩暽帧皵唷⒊�、孤、帆”。

 �、谀瑢憽锻扉T山》。

  六、總結(jié)全詩,深化感悟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2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谡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yǎng)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

 �、俨シ盼骱吧恼n件。提問:西湖的景色美嗎?如果你欣賞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別有一番滋味呢!

 �、诎鍟n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俳柚匆舫踝x課文。

 �、诮處熤攸c指導:瀲空蒙淡妝濃抹相宜

  ③讀通詩句。

  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jié)奏。

 �、芡プx全詩,并相互正音。

  三、熟讀成誦,體驗情境

 �、倮首x交流。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

 �、隗w會詩意。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陽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蕩漾,閃爍著粼粼的金光。風景秀麗;在陰雨的天氣里,山巒在細雨中迷蒙一片,別有一種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濃妝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妝的西施,都是同樣的美麗無比。

  ③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能將西湖雨中的美景讀出來嗎?

  學生借助多媒體的音畫反復誦讀體驗。

 �、軐W生自由背誦。

  四、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俳涣髡n前搜集的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谂e行“美麗的祖國”古詩詞朗誦會。

  教學反思

  《望天門山》與《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兩首描寫祖國風光的詩,重點是學生體會到從詩句中所反應出的意境,學習詩人的觀察及表達。所以在同年級的老師問我怎么講,我就想先讓學生讀讀詩大概說說自已讀懂了什么,再看圖體會作者看到的景物美,再讀詩,用自已的話說說詩人看到的景物,我想如果學生能說出來,并體會出美,那么學生就肯定已經(jīng)理解了古詩,再帶著感情反復讀一讀體會作者的詩,說不定學生也能作詩了。所以課堂上我也這么做了,學生確實能自已悟出來,并比我想象得還要好,所以一節(jié)課就把兩首古詩全部學習了,但課尾就沒有時間讓學生自已練習作詩了,只好留在課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已試著把祖國那美麗的山河之景用詩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雖然我沒有給學生講詩的寫法,因為自已實在也是個笨手,但我想學生學了不少詩歌可以比葫蘆畫瓢,說不定會有人寫出更好的句子,到時可以讓大家學習。下課后想想自已不禁臉紅,學生也是剛學,我為什么不可以和他們一起來學詩,一起來寫,說不定我還能因此學會寫詩。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6

  當完成教學寫這篇教學反思的時候,我心中涌動的是濃濃的感謝和感動,低年級的古詩教學很難定位,僅僅將古詩作為識字的載體,教學時滿足于一遍一遍地讀,缺失了發(fā)展學生思維、語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形同囫圇吞棗,讓學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討,對于學生來講,又是強人所難,會令他們喪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級古詩教學中,從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學生年齡與認知特點,古詩重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解讀古詩時,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的境域。古詩教學情趣化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作品描繪的場景、畫面,豐富作品中的形象,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產(chǎn)生移情和共鳴,融情于境,入境悟情�!痹诮裉斓慕虒W中我力爭做到以下幾點:

  1.結(jié)合關(guān)鍵詞深入理解古詩: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作者筆下的柳樹的樣子——高,綠,柔軟,茂密,美麗等,從而引出“高”“綠絲絳”“妝”“萬條”“垂”等關(guān)鍵詞。

  2.淡化詩意,寓詩意教學于無形:如設計賀知章和老船夫的對話,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古詩的意思。

  3.激發(fā)學生想象,發(fā)展學生思維。

  4.結(jié)合圖片,激發(fā)向往:在這節(jié)課上,我多次通過圖片,讓學生欣賞春天,并力爭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使學生產(chǎn)生“春天真美呀”的感嘆,從而與作者賀知章產(chǎn)生共鳴——表面是贊美柳樹,實際上是在贊美這催生萬物復蘇的春天。

  5.旁征博引,指導積累:讓學生匯報所知道的關(guān)于春天的古詩。

  不足之處:

  1.在語文課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東西太多,導致主題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師本人,表現(xiàn)過于緊張,缺乏從容,導致課堂死板。

  3.在備課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學生,同樣一節(jié)課,不一定適用于所有的孩子。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7

  通過《古詩兩首》的教學,力求體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tǒng)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后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diào)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課前、課中、課后)。在兩首詩的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chuàng)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詩相對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學生在學前就有接觸。就本課而言,有學習第二首詩的基礎,所以應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深入詩文的意境,讓學生對古詩詞有升華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在課堂上,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兩首古詩,如說一說、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f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fā)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更為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創(chuàng)造架起了一座橋。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zhì)教育,不僅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對某些難點會形成不同意見,產(chǎn)生分歧的理解。他們是辯論會的辯手,討論會的論者,教師則是辯論會的`主席,既要鼓勵學生的獨立見解,又要在重點、難點之處,適時點撥指導,恰當?shù)厥崂韱栴},使學生在從辯到悟的過程中獲得提高。如,第一首詩中“出”的意思在全詩中至關(guān)重要,對學生來講,在帶入句中理解時又堪稱難點。

  就古詩學習而言,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如在第一首詩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讀,大體可分五步:第一,自讀自學詩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師配樂范讀,學生感知瀑布的氣勢;第三,學生邊理解邊想象邊朗讀,依據(jù)詩句在頭腦中形成畫面,讀出氣勢;第四,欣賞有關(guān)廬山瀑布景象的錄像片,詩畫結(jié)合,引導學生融入意境;第五,結(jié)合圖像及理解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chuàng)造性的朗誦。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zhì)教育,還要注意課內(nèi)外結(jié)合,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guān)李白、蘇軾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后,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jié)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fā)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一、打破�,F(xiàn),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jié)構(gòu)

  這節(jié)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tǒng)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后,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匯報“讀懂了什么”,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于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啟發(fā)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xiàn)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為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jié)構(gòu),我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后雨》相比,第二首易學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插圖的運用,為重難點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容量,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1.自學時間充分。

  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獲。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yǎng)自學能力。

  2.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落實。

  在匯報了讀懂內(nèi)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現(xiàn)”的意思,為什么這里不用“像”為什么“生紫煙”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張老師并不急于解答這些問題,而轉(zhuǎn)向全班學

  生:“誰幫他解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傳給了學生。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第二首古詩。

  基于《飲湖上初晴后雨》淺顯易學的特點,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宣布:“對于這首古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么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這樣的安排徹底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xiàn)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xiàn)出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課堂氣氛熱烈。

  三、創(chuàng)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范讀,投影打出的畫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jié)合,并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lǐng)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師舍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

  四、主導作用發(fā)揮得當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xiàn)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觀察點的巧妙解決:“我應該站在哪兒望著天門山來吟誦這首詩呢”當一學生沒有說準時,老師問:“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當學生能聯(lián)系詩句說準觀察點后,老師仍引導到“再看一看題目,還有補充嗎”這些指導與點撥,及時、準確、到位。另外,激勵語言的運用,也體現(xiàn)出素質(zhì)教育的思想,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少了老師個人風采的展示,多了切實為學生服務的應變。

  五、加強了課內(nèi)外的結(jié)合

  課堂上啟發(fā)學生互相交流查閱資料的收獲,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后作業(yè)的布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jié)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焙苡行乱�,它打破了課內(nèi)外的界限,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正是素質(zhì)教育的需要。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8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觀書有感》,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我的教學設計是,待學生已經(jīng)理解了詩句的意思,讓他們從詩的內(nèi)容(描寫方塘)與題目(《觀書有感》)表面的不相關(guān)提出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nèi)容怎么一點都沒有寫有關(guān)“書”的內(nèi)容呢?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理解詩歌所要說明的道理。我估計學生都能說到“一個人的聰明來自于他不斷學習”這一層意思。然后我就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前兩行領(lǐng)會“開豁”這一層意思。

  課堂教學中,學生按我的預設提出了上述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nèi)容怎么一點都沒有寫有關(guān)“書”的內(nèi)容呢?并通過討論明確了這首詩是要我們“多讀書學習”,可“清如許”對應的意思——心智開豁、敏銳卻怎么也說不上來了。于是,我問學生曾經(jīng)在哪里看見過或者聽到過這句詩,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關(guān)聯(lián)起來的?哪知道全班近50個學生只有一個學生很模糊地講了與詩句只有些許關(guān)聯(lián)的一點意思,其他學生都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哈!看來學生就是“沒有源頭活水”啊!但這意思是我現(xiàn)在寫反思的時候感悟出來的。在課堂上,我并沒有利用好這一生成的“資源”,而是習慣性地采取了“填鴨式”教學法,把“標準答案”一股腦兒地“塞”給了學生。當時只是感到有些遺憾,沒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導學生真正理解詩歌要說明的道理�,F(xiàn)在想來,只要把當時學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一現(xiàn)象與詩句聯(lián)系起來,就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的。

  我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課堂上出現(xiàn)了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沒有敏銳的反應,只是想著趕快把知識“給”學生,將來能夠應付考試。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頭活水”。

  《冬夜讀書示子聿》可稱之為說理詩,文字意思淺顯,但蘊涵如何讀書、做學問的深刻道理,真所謂“有境界自成高格”。本課教學難點應是引導學生體會詩中則“少”“老”對比、“知”“行”對比所闡發(fā)的道理。

  教學中,以關(guān)鍵詞句為生發(fā)點,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夠佐證這一哲思的知識儲備,豐富詩境,加深理解和體驗。

  一、抓“少”與“老”,體會學習要孜孜不倦。

  師:有同學不理解什么叫“無遺力”?誰能說說。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點氣力,全力以赴。

  師:年少時候我們應該怎樣無遺力的學習?

  生:學習做到孜孜不倦,一絲不茍。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達旦的'去學習。

  師:借用成語故事說說,哪些古人學習或作學問是無遺力的?

  生:懸梁刺股。

  師:“懸梁刺股”描繪了一幅怎樣“無遺力”學習的畫面?

  生:把頭發(fā)系在梁頭上,困了用針扎自己的大腿。

  師:這樣的學習真是——

  (生齊讀:無遺力。)

  生:匡衡的鑿壁借光。

  師:匡衡是怎樣“無遺力”學習的?

  生:沒有燈光,在墻壁上鑿一個洞,利用鄰居家的燈光讀書。

  師:這種讀書精神叫——

  (生齊讀:無遺力)

  本環(huán)節(jié)教學中,通過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激活,首先是“無遺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學問是這樣努力的”,將短短的七各字讀厚起來,隨之學生的體驗也就深刻起來。

  二、故事引入,聯(lián)系生活實際,自悟“知”“行”所闡發(fā)的哲理。

  我以故事引入,為孩子們講述了《紙上談兵》的故事。接著讓學生談談聽故事感受:趙括如此精通兵法,為什么會打敗仗?學生結(jié)合實際紛紛說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說實踐比書上學習更重要,有的說在實踐中通過做才是真正的學習。

  這樣通過聽故事談感想的教學方式,給孩子一個“躬行”的機會,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讓孩子在聽說實踐中潛移默化感悟讀書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請你用成語來形容剛才“陸游”在訓示他兒子時的態(tài)度。”引導學生用循循善誘、語重心長、意味深長的語氣讀詩。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

  1、認識“劉、菊”等10個生字。會寫“于、首”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用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想】

  本課兩首古詩,從不同的側(cè)面表現(xiàn)了秋天的盎然生機。學習時,重在朗讀、背誦。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讓學生結(jié)合課件插圖,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自己理解、感悟�?梢龑W生說說“讀懂了什么”或者“體會到什么”。學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詞,教師可簡單講解。古詩朗讀要把每個字的音讀準,還要注意咬字吐字�?勺寣W生反復練習朗讀。教師可通過同桌互相聽讀、有針對性地抽查、鼓勵到臺上朗讀等方式檢查學生讀的情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學生展示,交流課前查閱資料所得。

 �。�、教師可講解:我國宋朝有個大詩人叫蘇軾,號東坡居士,別人又叫它蘇東坡。一天,他和朋友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學問淵博,詩又寫得好,蘇軾可欣賞他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他提筆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糾正讀音。

 �。�、默讀古詩,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小組合作學習。共同討論,解決各自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點撥、指導。

 �。�、課件出示生字,學生認讀。

 �。�、齊讀古詩,要求讀的正確、流利。

  三、再讀感悟,練習背誦

 �。薄⒃囍懈星槔首x,教師適當指導。

  2、課件出示課文插圖,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邊聽邊仔細觀察、思考:畫面中的景象表現(xiàn)了哪幾句詩的意思。

 �。�、學生討論,對上述問題發(fā)表見解。

 �。础①|(zhì)疑:還有什么問題?

 �。怠⑼谰毩暠痴b這首詩。

  四、趣味實踐活動

  1、我說你讀。老師描述詩句的意思,學生讀出相對應的詩句。

 �。�、卡片連詩。出示本課的生字卡片,學生按生字出現(xiàn)在詩句的先后順序,擺好卡片,然后連起來,試著背詩句。

  五、指導寫字

 �。�、課件出示“劉、記、枝”三個字,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說說這三個字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師范寫,學生跟著老師書空練習。

  4、學生仿寫一個字后,同桌互相評改,找出問題,進行修改。

 �。怠⒆约壕毩晫懮�。

  六、布置課外閱讀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薄⑿〗M比賽背誦《贈劉景文》。

  2、出示課題《山行》。

  二、自主學習,感悟詩意

 �。�、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學習所獲。

 �。场⒓w討論,解決學習中還沒有弄懂的問題。

 �。础⑿〗M比賽朗讀《山行》,老師針對學生情況相機進行指導。

  三、趣味實踐活動

  1、卡片連詞練背誦。

 �。病⒖磮D貼詩句練背誦。

  3、賽詩會。

  ⑴ 每個小組出一個節(jié)目,集體背誦兩首古詩,一首課內(nèi),一首課外。

 �、� 小組內(nèi)先比賽,每一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比賽。

  四、指導寫字

 �。�、指名學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寫“于、首”兩個字。集體評議。

  2、教師范寫“楓”字。學生書空練習。

  3、學生描紅仿寫。同桌交換評、改。

 �。础W生練習書寫生字,教師巡視指導。

  【教學后記】

  《贈劉景行》讀起來非常拗口,學生在讀上下了不少功夫。因為這首詩距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不是很感興趣,對于詩意的理解也比較生疏。這首古詩大部分同學已經(jīng)背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小組合作學習,互相幫助,學習效果較好。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0

  兩首詩一個主題,與其說是在教學兩首古詩,不如說是讓學生通過兩首古詩徜徉在更多描寫春天的美詩文中,從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機,春的萬紫千紅。教的時候既要注意區(qū)別,又要注意聯(lián)系,前者為點,后者為面,點面結(jié)合構(gòu)成了美麗的春天。

  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lǐng)會到:《絕句》如細筆勾勒出祖國山河的.美;《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zhì)并非為求異,而為探求兩首古詩內(nèi)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贊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讓學生學詩畫畫是最佳選擇。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兩首教學有所不同�!督^句》是讓學生感受到春天并用自己的話將一、二兩句詩寫下來�!洞喝铡穭t是任選一個景物展開想像說具體感受景物美。還感受語言美、空間美、詩人情操美等。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文學作品以詩歌的語言最為精煉,感情最為豐富。而“每一首詩都離不開意念、意象和意境這三個層面”(張厚感)。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崩蠋熞龑W生把握好這三個“意”,品讀好這三個“意”。就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讀出語調(diào)、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讓他們在反復吟誦中浮現(xiàn)出詩的意蘊。讀詩,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細玩味,抓住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去體會,這是一個體味詩意的過程,更是一個煉字的過程,一個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過程。這是讀詩的關(guān)鍵,也是進入詩境、體會詩情的關(guān)鍵。我們要盡量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會詞的妙處。教師只起引導作用,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自然領(lǐng)悟意味深長的詩意。

  誦讀是引發(fā)讀者與作者情感共鳴的酵母,是作者和讀者情感交流的紐帶,通過有聲有情的誦讀,文中的字句就會活起來,文章整體也會更具形象性,在潛移默化中,讀者就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體驗。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1

  【教學目標】

 �。薄J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场⒛苡米约旱脑捴v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點】

  目標1、2、3。

  【教學難點】

  目標2、3。

  【教學準備】

  1、學生:

  收集牛郎織女(包括乞巧節(jié))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及其它神話故事。

 �。病⒔處煟�

  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課件(展示故事主要情節(jié),并教師配說對白。見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本單元導語

  了解本單元學習內(nèi)容。

  (板書:神話故事、民間傳說)

  二、了解“乞巧節(jié)”,學“乞”

  1、引入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29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齊讀“乞巧”(“乞”三聲,區(qū)別乞──氣)

 �。�、通過課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嗎?

  (四人小組交流、抽說、補充。見124頁)

  三、讀詩,(學“霄”),講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1、自讀,齊讀詩。

  2、學“霄”(“霄”夜。上“雨”字頭,下“肖”)

  3、詩中講了一個什么神話故事?(板書:牛郎織女)

 �。�、生用課前搜集的資料講故事。

 �、� 四人小組交流、補充(可用圖書),教師參與交流補充。

  ⑵ 抽講,其他學生可補充。

  ⑶ 出示課件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畫面,師說白。見后

 �、� 每位學生自己講講故事:

  (再出示故事課件)

  出示簡筆畫,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故事?

 �。ò鍟汗湃说腵豐富想象)

  四、讀詩,理解大意

 �。�、根據(jù)故事和信息自讀理解詩意,小聲說話。

 �。病⑺娜诵〗M交流,師參加。

 �。�、抽說,其余補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節(jié))又到了,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人們抬頭望無際的夜空,只見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了。家家好在乞巧節(jié)時望著秋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

 �。�、讀詩、背詩:

 �、� 齊讀;

 �、� 比賽朗讀;(男女生)

 �、� 同桌互讀;

  ⑷ 齊讀;

  ⑸ 背:

 �。ㄌ崾荆焊鶕�(jù)第1、2句意)

 �、� 自背;

 �、� 互相抽背;

 �、� 齊背。

  五、拓展

  你還知道什么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聽。

  資料: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她心靈手巧,能織出五彩的云錦。織女和牛郎結(jié)為夫妻后,織女再也不給天帝織云錦了,天帝用天河將她們夫妻隔開,只準每年農(nóng)歷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一次。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2

  《英英學古詩》這篇課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方式——對話形式,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讓學生在饒有興味地朗讀祖孫對話的同時,不知不覺地進入古詩的意境。教材有意創(chuàng)設具體生活情景,既學習對話的語言表達形式,又蘊藉古詩教學的內(nèi)涵,深入淺出,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這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

  師:這篇課文中的小朋友英英把學到的古詩背給奶奶聽,奶奶很高興。你們有沒有學過古詩嗎?

  生:有,好多呢。

  師:那你們愿意背給老師聽嗎?

  生:愿意。(生紛紛舉手)

  生:老師,我媽媽很早就教會我《靜夜思》了,我背給你聽……

  (師以書上的形式提問,引導學生按對話形式背誦古詩)

  師:你背得真好,比英英學得快。

  生:老師,可以背其它學過的古詩嗎?

  師:當然可以,你還會背別的詩呀?快背給我聽聽。

  生:老師,我在家了學過《草》這首詩,是我奶奶教的,我背給你聽……(師引導提問,學生說不完整的詩意加以補充。)

  師:你真了不起,學得可真多。同學們都想把自己學過的古詩背給老師聽呀,老師給你們想個辦法:坐在一起的兩個小朋友各做一回小老師,用書上的對話形式背給小老師聽一聽。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不但訓練了學生口語對話能力,還激發(fā)了學生背古詩的興趣,在課結(jié)束之前我延伸課堂:

  師:剛才,我們把學過的古詩背給老師聽,同學聽,回家后也可以像英英一樣背給爺爺、奶奶聽,爸爸、媽媽聽。

  師:老師決定在兩周后舉行一次賽詩會,以學習小組為一小組,分別把自己學過的古詩教給小組里的.同學,看哪一小組的同學學得古詩多。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用兩周的時間給學生準備,學生壓力不大,感覺也不累,但自主學習古詩的興趣很高,有的學生還天天向我匯報學習的情況,我不斷地表揚激勵他們,帶動了全班學生,讓我真正感覺到學生在具體生活情景中,學習古詩的興趣被激發(fā)了。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3

  現(xiàn)在正是春的季節(jié),在我們身邊開始越來越多地聞到春的氣息,那柔柔的春風,那點點的新綠,那啾啾的小燕子的呢喃……這番情境最好不過用詩歌來描述了。

  恰好教材安排了古詩的內(nèi)容,而且正當時節(jié),內(nèi)容都是關(guān)于春天的。詩寫得很美,個中的意味也只有誦讀者才能領(lǐng)會,實在不能讓孩子們錯過了這種享受的滋味。鑒于此,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自己誦讀。詩有兩首,第一首是《春曉》,第二首是《村居》,一首五言,一首七言。教室里開始響起朗朗的'書聲,但并不如我想象的那般,可能是因為不懂詩意,也可能是有些字還不是很熟,聽起來真正讀出味來的并不多。“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忽然,一聲很有韻味的聲音在我耳際響起,我循聲望去,原來是黃琦婕正搖頭晃腦地在誦讀,邊讀,還邊做著動作。搖搖手讀“不覺曉”,讀到“聞啼鳥”,又做聽的姿勢。直覺告訴我,她不但會朗誦這首詩,而且還知道詩的意思。

  細細一想,如果每句詩都用動作做出來,不但詩的意思自然明了,詩不也很快就記住了嗎?而且記得準,記得牢。趕緊請她上臺表演、推廣。其他學生立刻模仿起來,興奮地依據(jù)自己的理解做起了動作,教室仿佛成了梨園的晨練,誦讀的聲音也一下響了起來。幾遍下來,盡十有xxx的學生能流利地背誦了,而且是韻味十足。我想,這大概就是得益于剛才的那番“手舞足蹈”吧!

  詩是最美的語言,怎樣讓孩子更快更好地記誦更多的古詩,增強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陶冶他們的情操呢?我想,大家不妨嘗試嘗試“手舞足蹈”的方法。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4

  1.在教學詩句時,我首先找出詩句中關(guān)鍵和難理解的字詞,掃平障礙,繼而再理解詩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詩朗讀同樣也要讀出感情和抑揚頓挫。除了老師示范,我還利用本課現(xiàn)成的朗讀磁帶讓學生連聽幾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的效果的確好多了,真還有些古人吟詩的味道呢!其次老師還在古詩釋義的基礎上再加以聯(lián)想和想象,另配上悅耳的輕音樂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邊聽邊體會詩中的意境,這樣既能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為學生后面能順利改寫古詩作了良好的鋪墊,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學古詩大多采用串講形式,這里且不談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為采用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維活動,自主合作,帶著問題,由淺入深地學習理解詩句,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不能直接釋題,還得逐詞理解后才能釋題。這是四年級的第一首古詩教學,也算是學習古詩的起步,學生理解詩句的方法還要加強。應以解詞串句法作為理解古詩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課堂部分在以學生為主體這一點做得還不夠,不自覺地以教師為主,應讓“教師為導,學生為主體”成為習慣。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5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材在最后一組——“綜合性學習”后面,安排了10首古詩詞背誦,包括7首古詩和3首詞。

  本冊是全套教材的最后一冊,前面十一冊教材中,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一定數(shù)量的古詩詞,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詩詞大意的基本方法。教學這10首古詩詞,我不像以前教學古詩詞那樣詳細講解,而是讓那些學有余力的帶動其他同學一起學習,了解大意,背誦古詩,復習古詩并能積累運用。教學這部分,有收獲也有失落:

  一、是提高了自學能力。學生根據(jù)拼音和工具書,熟讀了10首古詩詞,利用每首古詩詞下面的注釋大體了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書,還可以請教老師家長和同學;通過反復的.讀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是給了學生一個交流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xiàn)“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還要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讓孩子去“展示自己”。在展示課上,全班同學交流了10首古詩詞的大意,介紹了時代背景和作者,講述關(guān)于10首古詩詞的逸聞或故事,如:曹植的故事,于謙的故事,鄭燮的故事等。還初步對古詩進行了分類。

  三、是注重實踐,根據(jù)分類的古詩去積累以前學過的古詩,提高學生的板塊意識。根據(jù)10首古詩詞進行分類,如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引領(lǐng)學生背誦了《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詠物言志詩──《石灰吟》《竹石》,《詠鵝》《詠柳》《墨梅》;寫景詩──《鳥鳴澗》《江畔獨步尋花》,引領(lǐng)學生背誦《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絕句》等,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同類的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

  四、是加強古詩運用,結(jié)合xxxx學年第二學期天河區(qū)六年級語文期末復習冊中的積累運用部分進行練習。學生更進一步了解了詩中不僅油水、山、鳥……還有春夏秋冬……,并能在具體的語境中加于運用。

  但在教學中,我明顯地感覺到部分學生的依賴性,讓同學老師牽著鼻子走,缺乏自我學習自我總結(jié)和自我積累能力,學習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