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推薦度:
-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推薦度:
-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集合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
放寒假了,終于可以每天陪在小路身邊,本以為一學期的住校生活可以讓我們“母慈子孝”一段時間,可惜相安無事的日子只持續(xù)了一周......
現(xiàn)在正值青春期的小路同學,總是讓我感到教育的迷茫和無奈,每次想要交交心,可惜談話總是在平心靜氣中開始狂風暴雨下結(jié)束。以前那個讓媽媽牽手、聽話、懂事,以至于讓媽媽驕傲的小男孩不見了,F(xiàn)在我面對的,像是一個"不認識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樣看事情,為什么這樣做那樣做"等,都變得無法理解,F(xiàn)在我們之間,猶如一道鴻溝,以至于想和他說話,但是一開口,發(fā)現(xiàn)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說什么。面對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困惑,選擇了讀這本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
《親愛的安德烈》全書主要是作者龍應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5封書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讀者的來信及他們對此的回信,龍應臺和安德烈兩母子以書信的交流方式,試圖接觸、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靈,兩人在信中除了交談家事外,還就價值觀念、化品味、東西方化差異、政治時事、城市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更多的是一種對化,對人生,對社會,對民主制度的思考與探討,讀來耐人尋味。為了了解安德烈,龍應臺決定和安德烈互通書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兩人一堅持,就是三年。
在35封來來回回的信件中,母親慢慢走近了兒子的世界;在35次來來回回的爭論中,兒子逐漸了解了母親。作為讀者的我們,也在這35封你問我答、我爭你論的信件中,逐漸澄清了兩代人的人生觀以及東西方的化區(qū)別、思維區(qū)別,因為這不僅是兩代人在對話,更是是兩種化在對話。
對于作為母子關(guān)系的兩個人來說,兩人之間在生活和工作等很多方面存在差異。例如,母親拒絕奢華、崇尚簡單生活,在生活上從不浪費、不奢侈,對于這樣簡單的生活,兒子怎么看待呢?兒子的評價是"你的衣服就是披上一個裝馬鈴薯的麻布袋或者蓋上一條地毯",兒子非常疑惑:"為什么不花點時間買點貴的、的衣服來穿?為什么不偶爾去個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自己從來沒有聽過的音樂?"再例如,對待寫作,龍應臺總是在多天前就準備稿子,而安德烈非要等到交稿那一天才寫稿子;龍應臺寫作時是"吹毛求疵,注重細節(jié)",安德烈寫作時是一邊聽音樂一邊和朋友寫SN一邊寫信給媽媽;龍應臺把寫作當做"事",安德烈把寫作當做"玩",他希望寫的本身就是一個玩的、愉快的過程,而不是工作壓力......
這就是媽媽,這也是孩子,很多時候,每個孩子都有不同于家長的看法。家長要想培養(yǎng)出一個有思想有見地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允許孩子對自己說"不"。
對于作為中西方代表的兩個人來說,兩人的對話又揭示了中西方化的差別,這種差別體現(xiàn)在生活態(tài)度和思維方式上。龍應臺很驚奇歐洲青年為什么沒有任何畏懼,背起背包就敢千里闖蕩;為什么滿腦子都是玩;為什么他們的父母不要求他們努力讀書,出人頭地;為什么他們的學校對他們沒有期待,期待他們回饋社會,報效國家......其實,這一系列的疑惑背后,是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西方人崇尚"個人思維",東方人崇尚"集體思維"。也就是說,在西方人意識里,一個人背起背包就可以走天下;而在東方人的意識里,即使玩,也應該是一群人圍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大風吹或者躲貓貓,也要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要從群體中尋找安全和快樂。而安德烈呢,他享受的則是更為閑適的生活方式:三兩個朋友,坐在咖啡館里,就為了友情而來相聚,就為了聊天而聊天,就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感受一下微風習習的下午......
通過龍應臺的字,我再次審視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guān)系。父母與子女到底是什么關(guān)系?子女是父母的附屬品嗎?是父母的私有產(chǎn)品嗎?父母有權(quán)利對子女的一生做出規(guī)劃嗎?
在養(yǎng)育兒子的過程中,我可能更多的是要求孩子按照我的要求走每一步。但,看看龍應臺的字,讓我對父母和子女的關(guān)系又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父母僅僅是子女來到世界的一個通道,父母僅僅是子女生命最初的守護者以及成人后的守望者。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眼睛熱切地望著前方,奔向他的人生的愿景,而父母只能在后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
龍應臺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形容父母和子女的關(guān)系,她說:"父母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緣分,就是在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的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時給他以守護,長大后給他以守望,并且,這守護和守望,還都是一廂情愿、自愿付出,僅此而已。對于長大的孩子,父母到底有多少權(quán)利參與他的生活,或者幫他做出決定呢?
關(guān)于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看法,龍應臺的字也給人很大的啟示。當安德烈對媽媽說,他也許會很平庸時,龍應臺這樣說:"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什么樣的工作能夠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至于金錢和名聲,哪里是你快樂的核心元素呢?是的,人生過程本無意義,而我們就是要賦予它意義,我們賦予它意義的唯一方式就是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感受生活的快樂。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時,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能給人帶來極大的快樂。
除了對工作的看法,龍應臺對朋友關(guān)系的思考也很精辟。她又打了一個比方:"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jié)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攔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以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復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伙伴。"很多時候,我們在感慨友情的難得,殊不知,是自己沒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培植友誼。
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具有一種溫情,因為她是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上去書寫,但,即使是和十八歲的兒子的通信,睿智的人也在字里行間播撒下思考。親愛的朋友們,在讀艱澀的字之余,在繁忙走親訪友的間隙里,不妨,也拿起這本書,放松一下,看龍應臺到底在怎么說。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2
放假這幾天在家一直在讀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提起龍應臺,大家應該都會想起這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漸行漸遠!边@段話說出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疼點,我們這一生中,被父母目送著,我們又目送著我們的孩子!
選擇看這本書的理由可能是出于好奇。因為在當今社會,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chǎn)品已成為人們交流的工具的時候,為什么還會有人用信來交流?也許就是帶著這樣的疑惑我選擇了先閱讀龍應臺的這一本《親愛的安德烈》,為什么他們母子會寫信,而一寫就是36封?
原來因為工作關(guān)系,龍應臺在兒子安德烈十四歲時離開歐洲到臺北,等龍應臺再次回到兒子身邊時他已十八歲,四年沒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們之間有了一堵無形的墻,她發(fā)現(xiàn)兒子愛她卻并不喜歡她,所以她決定用寫信來了解她的兒子。
從這么多封信中可以看出安德烈是個幸運的,自由的人。書中的他對生活充滿樂趣,幾乎天天聽歌、開派對、旅行等等。她不像其他母親那樣給他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許。相反的她認為孩子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作為母親她也無權(quán)干涉。龍應臺用書信的方式來了解兒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放下作為長輩的架子。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和兒子交換彼此的想法,這正是我們學習之處。
希望天下的父母和孩子們之間都能多一些溝通和了解,少一些責備和批判。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3
在這本《親愛的安德烈 》的書中,我知道了香港文化和德國的差別,但是安德烈,卻不這么認為香港文化比德國文化的差,我是從菲力普給你的來信上知道的。
他說:香港是超級大城市,德國的克倫堡是美麗小鎮(zhèn),這當然差別夠大,可是我覺得最大的差別還是人的態(tài)度,差異實在太大了。我看的這里就感到奇怪,為什么香港和德國的態(tài)度差別很大呢?我就抱著期待的心情, 繼續(xù)往下看。原來是這樣的,菲力普說:你去過深水灣嗎?那里常有人烤肉,整個下午,整個晚上,香港人在那里烤肉、談笑,笑得很開心?墒前驳铝覅s說香港沒有咖啡館,MM說她買了一堆書,到處都找不到咖啡館,很少。跟臺北和歐洲城市差很多。我想反問:那在德國怎么樣下午四點去找餐廳吃飯,吃得到嗎?大多數(shù)德國餐廳,下午兩點半到四點半是不開門的;蛘,你在德國晚上跟朋友去吃夜宵,包你自認倒霉,街上就像死了一樣。
總體來說,菲力普喜歡香港,香港比較容易交朋友,香港人比德國人開朗。香港最珍貴的地方就在,他有完美的'制度,而且個人價值被放在很尊貴的地位。
我喜歡讀你和安德烈的來信,尤其是你們談論香港的事情,覺得很有意思。我想問各位,誰說香港沒文化!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4
“媽媽,你和我說話的方式,還是把我當作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quán)’或‘施予’,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quán)利!對,這就是你的生態(tài)啊。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拿起《親愛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樣一段話,瞬間一種強烈的共鳴撲面而來。的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著走自己的路,選擇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戲,并總是在心底高呼:“媽,你能不能理解,我們要自己出去探索!边@便是我們心中的獨立。
而我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上述般反叛的`,具體自己也說不清楚;蛟S是我產(chǎn)生“這么大的人同母親還太親近,代表著本身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的觀念開始的。只記得去年自己當選“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沒人知道,直到頒獎的前一天晚上,母親才因我的一句話“明天的頒獎典禮我是獲獎者之一”而得知!笆裁矗磕?!你申請了?怎么沒和我們商量?”那一刻望著母親驚愕的表情,心底卻莫名地涌起一種快感,這是這么多年來我第一次自己做決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決定。于是每每當我想起這一經(jīng)歷,嘴角便會情不自禁地揚起一絲得意的笑。然而當我讀到書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龍應臺面對兒子的獨立宣言時的“慘狀”,這抹淺笑滿滿的凍結(jié)、封存。
從未想到原來作為母親的她們,面對這樣的言語與場面是這般“無法應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們的角度開始試想。一開始的自己,只是個柔軟地躺在母親懷里的小嬰兒,大聲地啼哭,傻氣地笑,流著口水親切地叫著媽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悄然成長,一點點地變得成熟,一點點地追求獨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個未知的世界。這一切都在母親的眼里,而她只能遠遠地站在身后,惆悵地望著我的背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變得越來越小……或許,在她心里依舊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地躺在自己懷里無助啼哭的嬰兒時代的我,而我卻仿佛一夜之間變得亭亭玉立,說話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沒話想和她說。這個時候,一旁的母親真得會很心痛吧。
此時再回想自己,在這羽翼還未豐滿之際,就早已想方設法地追求“獨立”,是否的確疏忽甚至在無形中傷害了有著中國“保護式”教育心理的母親。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書上。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子。驀然發(fā)現(xiàn)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一個面對學習、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卻努力地去適應和排解的少年,一個擁有和自己一樣血液的優(yōu)秀、感性、率真、誠實、幽默……的可愛少年。
書的封底,是恬淡的龍應臺微笑的樣子。再優(yōu)秀強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個焦慮地幫助他在迷途中尋找出口的平凡母親,一個愿意放下自己所有的尊嚴,忍受孩子的嘲笑的母親,一個做這一切,只是為了重新找回這個屬于自己的孩子的可敬母親。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5
從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像大多數(shù)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一樣,龍應臺和安德烈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代溝和阻隔,而橫在他們之間的這堵無形的墻主要是由于價值觀念和年齡的差異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而龍應臺則代表著五十歲上下的父母輩,兩代人之間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甚至沖突。不過,可貴的是,龍應臺和安德烈并沒有讓他們之間的代溝越拓越寬,而是以書信的方式坦誠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龍應臺由此進入了一個二十歲少年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其實,就像龍應臺和安德烈之間的故事一樣,父母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或多或少會有代溝、阻隔甚至情感沖突,但兩代人之間其實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樣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一談,坦誠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輩不要總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評社會,孩子們也不應把自己內(nèi)心的小宇宙隱藏起來,不要總以為自己的世界與父輩們格格不入。十八歲的我曾經(jīng)也認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遠不會懂的,也沒必要讓他們了解。現(xiàn)在,二十歲漸顯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歲時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實真是那么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如果說我那時候能主動打開心扉,讓父母進入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遇事征求一下他們的意見,那么我以后的人生軌跡或許會轉(zhuǎn)變,當然是向好的方向轉(zhuǎn)變。
除此之外,書中“獨立宣言”一章中菲利普(龍應臺的二兒子,十六歲)對于自己媽媽及她朋友們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滿尤其引起我的共鳴。有幾次龍應臺帶著菲利普到外面與她的朋友見面,又或者是朋友來他們家做客,這時候朋友們總會首先看菲利普一眼,然后轉(zhuǎn)而望向龍應臺,笑著向她詢問菲利普幾歲啦,讀幾年級啊,懂幾國語言啊等等,仿佛以為菲利普還小不懂得回答這些問題,又或者是菲利普輩分小不夠資格與他們對話,應該讓大人來為他“代言”。這種行為其實在我們身上也一定發(fā)生過,我就經(jīng)歷過好幾次,飯局上一些大人總是當著我的面向我爸媽詢問關(guān)于我的一些問題,望也沒有望我一眼,更可氣的是我媽媽有時候竟然還會在我剛想發(fā)言時主動“搶答”,臉上竟然頗有幾分自豪得意,我那時候真想奪門而出,為什么要忽視我的存在呢?難道我一個大學生還回答不上你們那些“高深”問題?而媽媽你為什么總要為我“代言”呢?就因為我輩分小,沒有說話的地位?你們說我在面對生人時不會說話,不敢說話,天啊,你總是這樣為我“代言”叫我怎么打開話匣子?還有,你們談的總是房子、車子、票子、關(guān)系,官場,樂此不疲,你叫我怎么好意思插話,和你們暢談一個二十歲大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啊?
書中另一個有趣的情節(jié)是有一次龍應臺和菲利普還有她的朋友去郊外游玩,朋友想去上廁所,便順口問她讀大學的女兒要不要上廁所,這時龍應臺也想上廁所,便也順帶問菲利普要不要上廁所,結(jié)果這一舉動引起了菲利普的不滿,他向媽媽說:“第一,這種問題,不是對三歲小孩才會問的問題嗎?第二,上廁所,你不覺得是件非常非常個人的事嗎?請問,你會不會問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廁所“?是怕我尿在褲子里嗎?”結(jié)果弄得龍應臺無言以對。也許在中國人的生活習慣里,自己想上廁所時叫上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一起去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可以理解為一種關(guān)心,但菲利普所說的也不無道理,這也可以理解為菲利普不愿自己母親過于關(guān)心呵護自己,他要自己獨自飛翔,而不愿永遠活在媽媽的'襁褓中。
寫到這,我想起了發(fā)生在我們家中的一件事。今年除夕夜,我們一家人在酒店吃年夜飯,酒足飯飽之余,我爺爺突發(fā)奇想,建議我們一家人明天一早去郊游。三叔聽后,便問了他的兩個兒子明天一早有沒空一起去郊游,兩個兒子異口同聲說太早了不愿出去。這時爺爺不高興了,他以命令的口吻說道,不行,這是家里少有的聚會,明天一早你們必須去!話音剛落,輪到三叔不高興了,他反駁道,孩子去不去是他們的自由,你怎么可以強迫他們?nèi)ツ?結(jié)果兩人為此爭吵不休,弄得最后好好的飯局不歡而散。其實,爺爺和三叔的意思我都理解,爺爺?shù)囊馑际羌热皇且患胰司鸵虚L幼輩分之分,要有家庭禮節(jié),輩分小的必須服從家里安排,以家庭大局為重。而三叔的觀點是,小孩再小也有他們自己的自由,在一些事上他們有權(quán)選擇自己什么可以同意,什么可以拒絕,這完全取決于他們自己的選擇,旁人就算是父母也無權(quán)干涉。照我理解,爺爺和三叔的爭論進一步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家庭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的一種沖突,在這里我還真的不能判斷誰對誰錯,家庭穩(wěn)定重要,個人自由也同樣重要,要我在這兩者之中取其一,我還真的做不出選擇。我只能說,兩代人之間的價值沖突只有在彼此坦誠交流、理解和寬容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共處,交融。
最后,我還想說,我真的羨慕安德烈,他能在一個如此精彩的人生環(huán)境中成長,不到三十歲的他已經(jīng)跑遍了差不多半個地球,擁有一群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但卻肝膽相照的好朋友,有著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遇事能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安德烈的人生注定充滿挑戰(zhàn),充滿色彩。我希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國門,去感受外國世界的精彩,進而拓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上留下那么濃重出彩的一筆!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6
一本好書,一張睡椅,幾束午后西斜的陽光,安靜地度過下午。我喜歡讀書,喜歡它像一位博學的老者為我排憂解難,讓我沐浴在陽光下,讓我看清大千世界。這個假期,我閱讀了《親愛的安德烈》,令我感觸很深。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jié)集。36封家書呈現(xiàn)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龍應臺“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龍應臺“嘲笑有加”,龍應臺對安德烈“認真研究”。
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再次相遇,安德烈已是一個十八歲的小伙子。
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龍應臺有著學者的深刻和謹慎,安德烈代表著新一代年輕人的想法。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guān)系,但龍應臺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書中說到:“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笔前,擁有了本事才能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自己永遠是自己最大的敵人,當擁有了自己創(chuàng)造的生活和尊嚴時,人生也就變得歡快和充滿意義。
書中又道:“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jié)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的各人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越走越壓抑……”
人的一生很短,開始有父母的陪伴,后來有朋友的陪伴,再后來是妻子、孩子的陪伴。漸漸地責任變重了,孤獨也隨之而來,哪怕是最親近的人也難以訴說自己。
對每一個人來說,父母見證過我們所有最初的歲月,而我們見證著父母最美好的歲月。我們終究是象棋中的一顆小卒,漫漫人生路終究一去不復返,一去不回頭。就像書中:“卒子一過河,就沒有回頭的路。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我發(fā)現(xiàn),人生中所有的決定,其實都是過了河的卒!蓖皼_的路上,父母永遠都是最溫暖的港灣,成功與落魄,他們永遠都支持著我們。是啊,普天下,也只有這樣的愛,雖然注定以分離為終結(jié),卻不以欣賞為前提,不以結(jié)果而決定。
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懂得感恩,父母不管孩子年少時多么敏感和封閉,都嘗試著以各種方式,紙條、書籍、信件來與孩子溝通,現(xiàn)在想來,愛只是前提,表示我們愿意,愿意付出,愿意接受,可它不能代替努力,不能代替我們在彼此了解過程中所有摸索的成功與不成功,不能代替我們在表達和接受相處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自我反省和調(diào)節(jié),不能代替我們?nèi)ケ磉_、去溝通、去感受和了解。每位父母都在嘗試用最真摯的心靈與孩子溝通,也是就是那實際效果甚微卻清晰的態(tài)度漸漸打動了平靜的外表下極度不安的心靈。
讀完此書,也讓自己從此慢慢明白,人生是一場只知道方向卻沒有精細地圖的遠行,很難判斷百米之外,是溝塹,還是坦途,是深山密林,還是平湖幽谷。但是你給出的愛,你擁有的愛,卻可以超越境遇,不離不棄,始終如一。每個孩子都是一本經(jīng),是為母者終身奉讀的經(jīng)。這本經(jīng)好不好讀,就看做母親的耐心、愛心、運氣及造化了!帮L箏”即使放手飛了,這本經(jīng)還是常留母親手中,還是會繼續(xù)讀下去,繼續(xù)牽掛下去。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7
不管是竭力控制自己卻還是與父母爭吵的我們,還是對待孩子百般無奈的父母,都會在爭吵中肆意的怒罵,之后又在疲憊中無力地哀嘆。我一直覺得,對于我們,這仿佛是永遠無法改變的,而對于父母來說,在孩子日益長大的歲月里,這永遠會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深深的溝壑。
直到我看到龍應臺說:“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guān)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我看到她努力地想要了解這個十八歲的兒子,在這位母親想要填補那深深的溝壑的同時,她用她與安德烈的36封家書,深深地感動了千千萬萬地讀者。
。我以前覺得,這本書真的很用心良苦,這是一位孩子與母親感人肺腑的對話。直到后來,再次翻閱時,我才覺得龍應臺真的是個很有智慧的人,她對于孩子的不僅僅用愛來衡量,雖然語言是慢慢的,就像平淡地訴說,但卻有一種能從書中直逼人心的,就像剖開了心一樣熱烈的情感。她把自己所有感悟的,思考的,想要對孩子說的,以一種淡淡地語氣一點一點地講出來。
看書的時候,覺得自己心很靜,從文中,我讀出了一種深深地悲涼的.感覺。作者處處袒露著自己想要了解孩子卻無能為力,想要推開那堵墻卻又無從下手。其實不只是她與安德烈。十五歲的我們,和已到中年的父母,卻不如身邊的朋友親近。那種感覺就像一堵無形墻堵在我們的心口。我們依仗著父母的愛,肆無忌憚地沉默著,不知從何時起,只要一句話就可以引爆所有堵在我們心口的火藥。“啪”的關(guān)門聲,是那么尖銳又刺痛人心。
書的開頭寫到:“安德烈,那一刻,簡直就像經(jīng)典電影里的鏡頭,身為兒子的向母親做斬釘截鐵的獨立宣言,那飾演母親的,要不然就氣得全身發(fā)抖,“啪”一個耳光打在兒子臉上,兒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后憤而奪門離去,要不然,母親愕然,然后眼淚潸潸而下,本來威武莊嚴的母儀突然垮了,慘兮兮地哭!
對了,這似乎就是我們平時與父母慣有的相處方式,龍應臺說,那種感覺就像突然一個天一般高的海浪直直地打過來,你卻不知道往哪里躲。那種悲傷濃濃的籠罩著,像一股淡淡的菊香縈繞不去。
看完書后,我陷入了沉靜。不知從何時起,我們漸漸學會把所有的話都藏在心里,而父母卻懇切地希望與你打開心扉地交流。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與父母說的那聲“我愛你”卻遠遠不是那么回事。我們把自己關(guān)進手機,與父母在一起卻只是低頭,原來這樣,我們也是愛了。我們和父母之間,那句“我愛你”似乎那么敷衍,敷衍的讓人心知肚明。轉(zhuǎn)身,只留下寂寥的父母,反復咀嚼著那句干燥無味的“我愛你”。
龍應臺寫下這些真摯的文字,想要掏心掏肺地讓孩子她的真心,她想要得到孩子的表示,她的每一行字都充斥著化不開的愁與愛。我感到一陣酸楚。想想自己與父母的僵持,母親那些想要說出口去硬是吞下去的話,我心里就像塞住了一般。我的母親和我說,你要相信我會永遠為你好,可是我卻沒有,我們永遠覺得我們的委屈比她們大,該訴苦的,是我們。
我們總是覺得母親總是挑著所有我不愛聽的字眼,所說的所有話似乎都能毀壞心情,可是,有錯嗎?我們在心里如此堅定地認為父母逼迫我們學習,沒有他們,我們會更輕松。然而龍應臺對她的兒子說:“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我們心里也許明白,可是想要承認卻不那么容易,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決定著我們的未來,可我們還是蒙住自己的耳朵,心里不斷想著,我不想聽你話,你說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以后就能有出息嗎,我不想聽,不想聽。
這本書像是能夠把我們的心放在漏斗上面過濾一遍,讓你能清晰地看到你的現(xiàn)在,你還可以挽救的。當你在閱讀完這本書后,合上書的那一刻,仿佛心結(jié)就卸下了,以前厚重的大門也“刺啦”一聲輕悄悄地開了。
《親愛的安德烈》用一種平靜的文字淡淡的描述著母親與孩子的心靈之旅,卻在我心中刻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8
20xx年我經(jīng)常想給我的爸爸寫信,很早就買了郵票和信封, 可無從下筆,他從不上網(wǎng),拒絕電腦,拒絕手機,每天的工作是煮早飯買菜看報煮中飯睡午覺看報看電視煮晚飯看報看電視,周末雷打不動的麻將。雖然1980年我就在他的辦公室學習用電腦玩吃豆子游戲,雖然兒時每個周末爸爸都帶家人去云峰劇院看電影,雖然記得他喜歡教我寫毛筆字畫工筆畫,雖然爸爸經(jīng)常帶我去上海動物園看熊貓,去外灘看和平飯店,他會說:看到那個綠色的金字塔頂嗎?里面有我們設的監(jiān)視系統(tǒng)。雖然爸爸對我的同學和藹可親讓高中同學至今記得四個菜的早餐?勺罱@15年,我們似乎已經(jīng)沒有交集,包括整個現(xiàn)代社會都和他沒有交集。這些年,爸爸和我們唯一的交集是報紙雜志,買南方周末一期未落,看三聯(lián)也很認真。 印象中他唯一和現(xiàn)代社會搭界的是他居然嘗試過跳舞毯。然后,他生存于上海,放佛他是個局外人。他生存于地球,放佛是來自火星。于我和弟弟的思想,他從無過問,甚至無從流露任何一丁點兒關(guān)心,他封鎖了自己的思想,也不原意了解我們的。
我努力回憶是怎么樣的事件使以往那個年青的,雖然忠厚但快樂的父親,變成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老頑固。我甚至用公公60歲學駕駛,練刻章,愛釣魚等等來刺激爸爸,雖然事實上爸爸過得比公公更自在,可我骨子里不甘心失去和他的`共同語言。
從大學畢業(yè)后自己選擇工作開始,似乎我的家里,我擁有了話語權(quán),這大概也是經(jīng)濟地位決定家庭地位的表現(xiàn)。無論我換什么工作,換哪個城市生活,爸爸都沒有意見,唯有一次我因逃避而離開上海去南方時,爸爸給我寫過一封信,信已經(jīng)遺落在無數(shù)次搬遷中,可內(nèi)容一直記得,他說他這么多年沒盡過父親的責任,所以也無權(quán)對我的生活發(fā)表意見,只是任何時候,我想回家的時候,他和媽媽都在家等我。
因為這封信,我堅持認為我和爸爸,是有種默契的,即使他不承認,我還是這么意念著,不同于和媽媽可以家長里短談東論西的默契,就是心底頭覺得我這個女兒,在他心底固執(zhí)地占了個坑。現(xiàn)在因為我也為人母了,所以有種迫不及待地催促感,推動我想在坑里種出花兒來。
讀《親愛的安德烈》,無疑是個促進器。為什么當年我沒有回信呢?我似乎錯過了一次,現(xiàn)在更局促了。我反思自己,感到慚愧。我也同樣為道德的積極消極困惑過,為處理自己的摔跤躲避過家人甚至整個城市。也為認識自己已經(jīng)平庸而不忿?吹郊卫L,有時也會思慮,將來我和她的溝通會變成怎樣。她日后的選擇,包括對我的選擇的質(zhì)疑,我能否全盤接受呢?
我希望,能夠一直學習, 做女兒,做母親。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9
“每個孩子就是一本經(jīng),是為母者終身奉讀的經(jīng),這本經(jīng)好不好讀,就看做母親的耐心、愛心、運氣及造化了”,龍應臺如是訴說自己和孩子。換個角度,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永遠都在翻閱不同的經(jīng),閱過不同的書,始終一輩子都在解讀的,就是自己這一本經(jīng),難念卻繞不開的心經(jīng)。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從上學期末作為學生假期選讀書目之一布置下去開始,我也是自20xx年2月2日至5月17日才斷斷續(xù)續(xù)地修成正果,拜轉(zhuǎn)一程,回到初始。非說此作難讀,實是“心大”,期間雖則各類書籍都有觀覽,然而此時最想記取的還是這部耗時最長的龍應臺與其子安德烈的書信集。
作為龍“人生三書”之一的作品,《親愛的安德烈》可謂是父母與孩子間溝通交流成長的范本,這本書原該十七八歲初讀,為人父母后再品。我是有些遺憾,及至二十六七歲才得以一覽其貌,感悟我那早已逝去的“叛逆”、“封閉”青春了。然各人人生際遇千差萬別,我未能在那個較為叛逆的時期拜讀此作,直到此時,人生歷去四分之一,父母也年過半百,許多十年前不能看破的事,此刻反倒不再心心念念,放之不下了。也是稍稍有了些許人生經(jīng)歷,初讀此作,心中便多了些許念想,空了少許妄想。這本書,就像“牡丹亭”中的小春香,引著杜麗娘打開了后花園的門,同時也開啟了一個完全嶄新而真純的世界。
慢讀《親愛的安德烈》,那跨越兩代人的書信對話,總是在某一瞬間,讓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人生的美好、無奈和那些無所適從、無處安放的情感,總是能在不經(jīng)意間打動我內(nèi)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譬如“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毕肫饛那皩W政治和邏輯學時,對于哲學關(guān)系總是理不清,對于事物關(guān)系總是愛亂套,及至到了生活中,才慢慢發(fā)現(xiàn),過去所習之事,放到生活中,就很好理解了?偸怯X得人生充滿偶然,就像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由不同的意外構(gòu)成一樣,尤其是那些人生大事。然而,近來想得較多,加之新墻頭是一個拼命努力“一生懸命”的家伙,且這個家伙在一次重要比賽中看似偶然地“撿”得冠軍,面對輿論和自己心中的不甘,用櫻花綻放似的決絕在四年后又一次為自己證明,人生沒有那么多偶然,所有的一切,必然是因果之故,非他。故而近來總是喜歡借著柚子的精氣神鼓勵自己,讓自己有膽識面對書中所述之事,有能力走出生活困境。
這樣的困境在我畢業(yè)近一年的光景里愈發(fā)凸顯,“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復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
“你將來會碰到很多你不欣賞、不贊成的人,而且必須與他們共事。這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屬,這人可能的你的市長或國家領(lǐng)導。你必須每一次都作出決定:是與他決裂、抗爭;還是妥協(xié),接受?範帲挡恢档?妥協(xié),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現(xiàn)實之間,很艱難地找出一條路來。你要自己找出來。”
“人生,其實就像從一條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個人專心走個人的路,尋找個人的方向!
“父母親,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搬家具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回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我猜想要等足二十年以后,你才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沒有聲音的老屋,發(fā)現(xiàn)它已殘敗衰弱,逐漸逐漸地走向人生的'‘無’,宇宙的”
這些文字所描述的困境,并非完全杜撰,實則更多都發(fā)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曾經(jīng)無法用文字感性地將其描繪,亦不能借道理將其闡釋,因而在這些文字通過眼眸闖入大腦的時候,心中鼻尖眼內(nèi)皆涌起一股暖流,像是心中多年的塊壘瞬間被澆透,想著高山流水大概就是如此情景吧。甚至于有時候不免產(chǎn)生相見恨晚之憾。所幸,總算是遇見了。
作為“人生三書”的第二部,《親愛的安德烈》就像是人生由青年慢慢走向成熟的那個階段。你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十八、十九、二十出頭年輕人的思想潮流,亦能探尋到年近半百,生命漸老的人生感悟,其中的文字如面對面坐著交談,娓娓道來,輕松舒緩,是關(guān)乎人生、卻不系生死,總是能引起人心里最初的悸動。我曾想,如若是我十八、九歲時得見此書,人生會是何種光景。然這樣的念頭隨即就被澆滅,還是那句人生哪有什么偶然,也不曾有什么如果,就像龍應臺試圖與安德烈“通信”一樣,從不存在說“如果他們不曾開始書寫會怎樣”那樣,一切開始了,兩代人之間的思想碰撞,其所產(chǎn)生的火花,照亮了一部分迷途中的人,點燃了一部分灰喪不堪的靈魂,同時也為部分游蕩不定的個體找到些許可以暫歇寄托之處……誠然這樣的說法有些過重,但這有何妨,對于現(xiàn)階段的我來說,這大概就是關(guān)于人生最好的注解,那個曾經(jīng)暮靄沉沉的世界,總歸是一點一點慢慢明亮起來,漸漸呈現(xiàn)出一番出水芙蓉的模樣來。
“思想需要經(jīng)驗的累積,靈感需要孤獨的沉淀,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0
“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績感和尊嚴,給你快樂!币痪湓捲谀X海盤旋許久,許久。
在我們孩子看來,讀書無用,而一些學生變相的認為讀書是為了父母,成績就是父母的臉面,而父母逼著我們學習,孩子會不停的`厭倦,沒有了幸福,沒有了快樂,甚至是親情。
原來在平淡的日子里,父母早已用心,把未來打造得盡可能簡單、舒適,不是為了他們自己,而是一個孩子的未來,他們早已經(jīng)在我們逐漸成長的過程中緩緩的放下那雙疲憊的餓瘦,讓我們更加幸福、快樂去度過后半生,他們可能也曾后悔,也曾在夜深人靜是偷偷抹下眼淚,第二天依舊笑對我們,而我們只是一度的自責、嫌棄甚至是厭惡、憎恨。從現(xiàn)在起,愛上父母、愛上父母為你做的一切。感恩、感激、感謝。◤埶夹校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1
十一假期歸來,但心情還是停留在假期前的期盼和假期中的快樂;秀遍g竟又一周溜走,也許是閑下來的時光過得快。
今天終于把計劃中要讀的龍應臺先生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完了,也終于明白這本書為何如此經(jīng)典。36封來往家書,她與大兒子安德烈推心置腹的訴說與質(zhì)問,一樁樁,一件件,哪件不是我和我們所經(jīng)歷或在經(jīng)歷的日常。
論個人,他們聊個人的信仰、自由和理想,這些字眼像是穿越千年來到我眼前。從打算留在這個城市的那天起,我們要開始奮斗,為房子,為謀生,為立足,而漸漸與故鄉(xiāng)等這些字眼好像斷了聯(lián)系。家里人以我為榮,但褪去看似光鮮的外衣,內(nèi)里的煎熬只有自己知道。日漸麻木的內(nèi)心,對這些字眼不再敏感。忽然讀起18歲的人信中這些字眼,唯憶起少年不更事之時。
論家庭,可能書中的安德烈還沒有到這個地步,不知現(xiàn)在的他會跟母親聊家庭的事情嗎。想想我們二人之家成立半年以來,和以前的二人生活并沒有任何改變。張先森每天都在窗外的樓燈快滅完的時候回到家,比之前更辛苦。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而能替他做的只有準備好水果倒一杯水。想起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我想象自己以后的樣子,一定像電視里那些厲害的人,為身邊的人撐起一片天,能夠讓父母不再操勞,能夠和自己愛的人一起享受生活……原來,生活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論社會乃至這個國家,我理解龍應臺先生的經(jīng)歷讓她沒有那種強烈的愛國感,我也羨慕安德烈生在一個和平美好的年代。我也算是,我見證了這個國家的昌盛,我愛這個國家,但出身草根,也見過底層的窮苦人,也慶幸我對他們保持著一種清醒的同情心。現(xiàn)在的工作,讓我進入一個新的.圈子,看到不一樣的事情,也對這個社會運行有了更多認識,最深刻的感受是,很多事情不是靠一句話的浪漫情懷就能改變的,只憑一個人,力量太有限。
我也相信龍先生所說的,"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
愿你出走一生,歸來仍是少年。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2
我有開明的父母,生活,學習,社會,國家,世界,我們之間無話不談。有的時候親密無間,不像是中國傳統(tǒng)的子女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倒更像是朋友。但是如今的朋友關(guān)系也是有代價的。他們從未干涉過我,但在對保送、高考與否;選擇哪所大學這件事情上,他們完全把我的意愿否定,將我的夢想束之高閣,讓我面對現(xiàn)實。然而在我進入大學之后,我才真正體會到和夢想背離的痛苦的現(xiàn)實。如今的我仍然奔著夢想前進,并且因為大學父母為我做的選擇,讓我的追夢之路更加曲折,漫長?吹浆F(xiàn)在的我,我的父母應該是有遺憾和愧疚吧。所以現(xiàn)在他們對我的選擇并不一味干涉。他們只要我對現(xiàn)實有清醒認識,對未來有明確規(guī)劃,并且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我父母的轉(zhuǎn)變,是以我的妥協(xié)和痛苦為代價的。我有過埋怨。然而在看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其實大多數(shù)父母都會有這樣一個對孩子不信任,想讓自己的意志凌駕于孩子之上的階段。而這樣強權(quán)的方式,可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放緩孩子成長的速度,甚至讓孩子處于痛苦之中。
“認為自己年長,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都多,走的橋比孩子走的路都多”的心態(tài)不只是父母專有的。身為老師的我們,可能也會不經(jīng)意間陷入這樣的思想狀態(tài)。我們常常跟孩子講應該怎么怎么做。然后用我們親身的經(jīng)驗當例子說服他們,期待把他們引導我們認為的正道上來。但是孩子聽的時候就算覺得萬般正確,聽了之后仍然走自己的老路子。
我有一個要參加保送考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聽不錯,就是做聽力的時候沒有讀題目、預測問題的.習慣,導致聽力完成情況和她實際能力很是不符。我不知道講了多少次:“一定要拿到聽力題目之后,審選項。再通過選項對問題進行預測,這樣聽的時候才有指向性。即便是聽力一開始就開始做筆記,效果仍然是不好的。這是考聽力不是考速記,并且我們沒辦法把每一個字都記下來!边@樣的話,講到我自己都覺得自己都快成祥林嫂了。這孩子習慣還是沒改。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我意識到我這樣的做法是強行讓我的意志凌駕于孩子意志之上。盡管,我的做法是對的,孩子因為沒有切身的體會。她仍然不會主動有意識地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并且她的錯誤習慣導致的結(jié)果并不是差到無法接受。所以她一直都保持著她的老習慣。
《親愛的安德烈》讓我意識到其實教育并不是單純的我說,你接受的過程,而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靈魂的對接。而這對接最直觀的方式就是讓他體驗和參與。而不僅僅是告知。就像我的父母,當初為我選擇的路,因為我們讓我體驗,參與,而是讓我直接按著他們的路線行進,使得后來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很痛苦。而今,雖然和父母違背我的夢想不同,但我一遍一遍地告訴學生怎么做怎么做其實犯的錯誤和我父母為我指路本質(zhì)是一樣的。所以,我要改變。
我挑了一段講美國各州別稱來歷的VOA special English,沒有發(fā)題目,也沒有提問,就讓這個學生聽。聽了一半,我把音頻停掉,問學生聽懂沒有。按照學生的能力,我知道她肯定是聽得懂的。果真,她說聽懂了。于是我開始提問到目前為止,材料中講了幾個周別稱的來歷。學生愣了,于是她開始拼湊各種細節(jié)。零零星星各種找。還是沒有給出正確答案。我沒有責備她,也沒有告訴她該怎么做,只說“我們繼續(xù)聽。你聽聽看后面部分講了幾個周別稱的來歷。”學生拿出筆,聽到一個州的來歷,就在筆記本上寫上它的名字。這項任務對她來說并不難。材料放完,她開始數(shù)筆記上的州名個數(shù)。我打斷了她:“我剛才問的是有幾個州。沒問哪些州。你看你這樣是不是費力不討好呀!边@一次,我看到她臉紅了。并且使勁地點頭,并且說“其實我只需要在筆記上畫正字標出幾個州就好了嘛!睂τ谒o自己提出的解決方案我很是滿意。我繼續(xù)道:“你看,前半段,你是不是沒帶著任何聽,結(jié)果我提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因為沒關(guān)注,就傻眼了。后半段你聽了問題,但是卻沒抓住問題,花了不必花的功夫。你看以后聽力要不要看題目,預測問題,有指向性地做筆記啊!彼难凵駡远ɑ卮鹞遥骸班!蔽抑浪呀(jīng)明白,并且一定會記住這次教訓的。而事實證明她確實開始有所改變。
教育不在于老師對學生講了多少,而在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多少,對多少有所感,并且吸納為自己的東西。就像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的書信一樣,對于各種問題,從彼此對的生活出發(fā)一問一答,互相啟發(fā),才能真正的有所收獲和成長。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3
有個不大好的習慣,看了某本覺得不錯的書,就會順藤把絕大部分同個作者的書找出來看,雖然這樣有點機械性重復——畢竟,一樣的筆風,基本類似的主題。龍應臺的書,才看了《孩子,你慢慢來》和《目送》,現(xiàn)在是《親愛的安德烈》作者:龍應臺,安德烈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頁碼:288頁 正文語種:中文 定價:26.00 元看到引起共鳴的書,就想推薦給身邊的人。每次都會在腦海里,甚至白紙上列出一長串的名字,最后不了了之。擔心收到推薦的人看了以后,以為我透過書像對方揭示我對對方的不滿,如果擔心別人看了我推薦的《不抱怨的世界》,會打心里認為我是因為覺得ta太愛抱怨方才力薦。很想把這本書給母親看,讓母親明白,我在理解和努力諒解她的'不放手的同時,可以理解并接納我內(nèi)心渴望她的快快放手。也許,在絕大多數(shù)中國孩子的母親眼里,孩子永遠都是孩子。
以前有一句耳熟能詳?shù)脑,在母親的面前,不論你是30歲,還是50歲,你永遠都是媽媽眼里的小可愛,小BB。那個時候,這句話總是用來教育我們母親是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人,母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愛?稍脒^,這樣的母親,卻永遠在剝奪我們成為一個成年的獨立的人?我沒有反對母親的意思,我也理解她渴望我多多陪在她的身邊,做她的小乖乖,什么都去征求她的意見,聽取她的建議。可是,母親不在身邊的日子,我們早就學會了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處理身邊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應付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氐郊抑,我們突然成了一個因為“吃過的飯還沒她吃過的鹽多”“走過的路還沒她走過的橋”多的小孩,我們不再擁有獨立判斷的能力,我們不再擁有考慮和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我總是渴望逃離這樣的母親,這樣的關(guān)系?偸窃诓粩嗟卮叽,不斷地逼迫下,一次次被迫回到她的身邊。內(nèi)心的不愉悅,怎么也無法通過僵持的笑容掩飾。于是,母親越來越覺得我的離開,越來越加緊她的緊箍咒,那些讓我頭痛欲裂,甚至想要徹底逃離的金箍。并不羨慕龍應臺與安德烈之間的關(guān)系,因為太清楚這樣的書信基本上在我這里就變成了匯報生活中的小事,并且盡可能少的提及自己,因為總怕不經(jīng)意間觸動到她敏感的神經(jīng),無意造成了她一夜的無眠,過失徒添了她一縷銀絲。于是,敢說的越來越少,跟自己有關(guān)的越來越少。母親覺得我越來越遠,她察覺一點都不了解自己的女兒,她感覺女兒對她鎖緊了心門。這樣的一種畸形,習慣了,也就不見得那么畸形了。希望有勇氣把這本書獻給我親愛的媽媽。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4
《親愛的安德烈》是在暑假期間虞老師推薦我看的一本書,是由作者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三年互通36封書信而改編成的書。對于這本書我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早點閱讀《親愛的安德烈》我想我會更懂得媽媽的不容易和兩代人之間的距離到底是什么。書信中的內(nèi)容包括了母子對文化、民主政治、獨立宣言、生活等的思考與探討。
龍應臺因工作原因離開德國,回到臺北工作,而安德烈則在德國上學,她一走就是四年。為了更好的了解安德烈她強烈要求與安德烈互通書信,征得了安德烈的同意,這一通就是三年。在來來回回36封書信中,母子會因為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見解,安德烈會很深刻的去思索問題的根源,也許這就是東西方文化不同的差異。東方人習慣集體思維模式,西方人則習慣個人思維模式,西方人在這種個人思維模式下越來越獨立和自尊,而我們卻隨波逐流。安德烈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問題都會和母親交流,而母親給予他更多的幫助是鼓勵和耐心的教導。
最可貴的是,龍應臺和安德烈并沒有因為年齡的差距、距離的遙遠、不同的思維模式而讓代溝越拓越寬,更多的是在書信中母子彼此間坦誠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龍應臺由此進入了一個十八歲少年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的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就像龍應臺所說的:"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著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著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書中的第28封信"給河馬刷牙"中龍應臺給安德烈上了一堂人生中很重要的課,她對安德烈說:"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jīng)理或到動物園里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jīng)理比較有成就感,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shù)字起伏而緊張斗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體驗生活,你就會快樂。至于金錢和名聲,哪里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是啊,我們總是在追逐金錢和名聲,樹立錯誤的職業(yè)觀,好高騖遠。不明白"工作"的真正意義,我想使你快樂的工作才是最有意義的工作!
讀《親愛的安德烈》給我很深的感觸,尤其是在信中龍應臺對安德烈的教導和鼓勵,我不禁也會想起媽媽對我平日里的教導和鼓勵,媽媽總是告訴我"無論身在何處,遇到什么樣的事情,你最需要的是堅強,樂觀的面對生活!"所以每當我在學習上、生活中遇到困難,我都會很樂觀的去面對,因為人生總會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同時,我也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間更多的應該是溝通,而不是一味的溺愛。就如同安德烈對母親說的`:"媽媽,您跟我說話的語氣跟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您完全無法理解我是一個二十歲的成人。您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您知道嗎?您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您的"授予"或"施予",您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天生的權(quán)利!對,這就是您的心態(tài)啊。也就是說,您到今天都沒明白:您的兒子不是您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您的"別人"!"
最后,我想說,不管您是仍在糾結(jié)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處的父母,還是不知道跟父母如何溝通的孩子,我想你應該拿起《親愛的安德烈》細細品讀,相信您會找到答案!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5
我很慚愧,自從離開學校上班后,很少這樣安靜的看完整本書了,感謝老師安排了這次親子閱讀,有幸讀完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同為母親感觸頗多。這本書是龍應臺和讀大學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書信集,為了了解安德烈,龍應臺決定和安德烈互通書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兩人一堅持,就是三年。在36封來來回回的信件中,母親慢慢走近了兒子的世界;在36次來來回回的爭論中,兒子逐漸了解了母親,而作為讀者,也在這36封你問我答、我爭你論的信件中,逐漸澄清了兩代人的人生觀以及東西方的文化區(qū)別、思維區(qū)別,因為這不僅是兩代人在對話,更是兩種文化在對話,很能引起共鳴的一本書。
不過很可惜,據(jù)我觀察,兒子你并沒有認真去看這書本,只為完成作業(yè)——摘抄。龍應臺與兒子之間存在的問題其實也存在我倆之間。全書最觸動我的是"獨自宣言"那章,其中安德烈的一段話印象深刻:"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與方式,還是把我當成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quán)’或‘施與’。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quán)利!你并不明白,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是的,我相信這是大多數(shù)像你們這個年紀的孩子的心聲,你們渴望獨立,你們也知道父母愛你,可是,卻并不喜歡父母"太愛"你,你們覺得這種"愛"令你們透不過氣來。14-18歲是快速成長期,這時成長的不僅是個頭,更重要的是思想。對于孩子來說,父母這個時候的任何關(guān)心和關(guān)懷,在你們來說都是嘮叨,煩不勝煩。我自認為在養(yǎng)育你的過程中,還是采取的"放養(yǎng)"態(tài)度。像平時QQ空間你對也我們加密;跟同學網(wǎng)上聊的火熱,滿臉討好地問你聊些什么,即使你別有深意的瞄我一眼一笑置之,搞的我像《小紅帽》中的狼外婆似的,很尷尬,我也從來不深問,也不會去想方設法地探詢,因為想想當年,媽媽我何嘗不是對大人們敬而遠之,和同伴兒卻有說不完的小秘密。媽媽對你是開放的、尊重的,但是我又無法除去自身血液里中國傳統(tǒng)的部分,希望你最好聽我的,最好永遠依賴著我。
還記得兒子你進入初中住校后,第一次不在媽媽身邊了,回家后特別不習慣,跟你通完電話會哭,那個整天膩在我身邊的`孩子不見了,心情極度失落!我知道長大后的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獨創(chuàng)世界,這來得太快了!初中、高中、大學,你真正陪在媽媽身邊的時間少之又少了,所以你只放假在家我很少獨自出去玩,每年暑假我們也會抽時間全家出游,那些將是我回憶的最好時光!
龍應臺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形容父母和子女的關(guān)系,她說:"父母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緣分,就是在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的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母親讀到這里是多么感傷呀!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時給他以守護,長大后給他以守望,并且,這守護和守望,還都是一廂情愿、自愿付出,僅此而已,你未必會領(lǐng)情。
但作為東方人母親,我不可能做到像西方人母親那樣放任孩子你自由發(fā)展。你現(xiàn)在對很多問題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對媽媽的話會有諸多反駁,甚至是不削、對抗。你常說我們之有代溝,可是我自認是講理的,我不會將自已的價值觀強加于你,你也不用覺得我們之間有多么格格不入,平心靜氣總是可以相互溝通的。有時父母對你一些不當行為的指出未必就是一種管束,青春期總是叛逆的,當你真正成熟時回看自己會覺得當時自己是多么幼稚,所以作為過來人的我們的提醒總是有收益的,至少會讓你少走彎路。
讀完《親愛的安德烈》,我認真地審視了父母與孩子的關(guān)系,父母之于孩子是愛,但愛不是占有,是希望,我們希望你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在你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會安分地做個拉拉隊員,欣賞、鼓勵、支持,而不是跳下去干預、指揮,讓你去自由飛翔。我們永遠愛你!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1-26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精選15篇)12-16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5篇11-26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5篇)11-26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02-13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合集15篇12-16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通用15篇)12-16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匯編15篇)12-16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集合15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