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解決問題評課稿15篇
解決問題評課稿1
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解決用括線和問號表示的用圖畫形式呈現的實際問題。教學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加減法實際問題的結構,使學生初步感受用符號表示條件和問題所具有的簡單明確的優(yōu)點。
例題加法是教學重點,主要是通過看圖了解括線和問號表示的實際問題的結構,通過理解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系來解決這個實際問題。出示例題后,倪老師先告訴學生“︷”和“?”合起來表示問題,讓學生想一想表示什么意思,告訴學生表示“一共多少個”以后,再讓學生看圖說說意思。在說的時候,老師會提醒學生觀察“?”在圖中的位置,看看不同的位置有什么不同的意思。在學生都能看出“?”的不同處之后,我再進行總結。
相比例題,其實“試一試”對學生來說,理解和列式都更難一些。出圖后,倪老師先引導學生通過直接觀察并借助在例題學習中獲得的經驗認識到圖中的括線及下面的數量‘10個’表示一共有10個蘋果,籃子外面有3個;@子上面的‘?個’表示要求的問題:‘籃子里面有幾個蘋果’。講解清楚后再讓同桌互相說一說,充分理解后再讓學生利用對減法含義的理解,列出相應的減法算式解決問題。由于減法是難點,因此對減法算式的理解要比加法更細致,列式之后讓學生說說為什么‘10’要寫在減號前面,充分理解減法含義。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使我對看圖列式有了更深的理解,要想學生做對一定要舍得時間,讓學生多說,只有在充分理解圖意的基礎上,學生才會真正理解。另外,由于學生才一年級,一切都處在學習、成長階段,因此像看圖列式還要告訴學生:求籃子里有幾個蘋果,不應該像以前一樣去數,有時是數不出來的,而應該用小腦袋去思考!
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是首次接觸到括線,更是首次接觸到含有括線的.實際問題。所以作為老師一方面要幫助學生理解括線的含義,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總結解決含有括線的實際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倪老師雖然注重幫助學生理解題目意思,但在總結方法這一環(huán)節(jié)做得還不夠!應該引導學生比較加法和減法兩類實際問題,讓學生清晰得知道問號的位置不同,就是所求的問題不同。把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知道了合起來的總數,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減法計算。只有通過這樣的比較,才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含有括線的實際問題的理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解決問題評課稿2
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是學生在學習了利用單幅線段圖解決問題和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數量關系的基礎上,學習用畫線段圖收集和整理信息解決數量關系比較隱蔽或稍復雜的問題。劉茜老師是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雖然對整個教材的把握有待提高,但她準備充分,事先準備了多塊小黑板。課始,她先提問:“長方形的面積怎樣求?”接著出示一道復習題:梅山小學有一塊長方形花圃,長8米,寬6米,原來花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這樣的設計,符合學情,學生既復習了長方形面積公式,也為新授打下了伏筆。接著,把復習題改為例題,例題的敘述結構完整,條理清楚,但對學生而言畢竟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因此,部分學生讀題后會處于似懂非懂、無從下手的狀態(tài),獨立畫圖梳理信息也會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及時地發(fā)現學生狀態(tài),針對學生困難進行指導。劉老師首先讓學生試著畫一畫,并在巡視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半成品”:
一是圖沒有畫完整;
二是對增加部分的長度沒有敏感,不符合整幅圖的大小比例。通過“對半成品加工”的方式,對畫圖進行具體而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突破難點。
幾點建議:
。1)教師語言要明確、有啟發(fā)性。特別是本節(jié)課知識難度較大,所以問的問題要明確,使學生得到信息后馬上明白要考慮什么問題,使學生迅速理清解題思路。
(2)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這樣既共享了資源,又明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3)教師要充分利用示意圖幫助每一個學生理解即長方形的寬是不變的,它既是現在長方形的寬,也是原來長方形的寬。
解決問題評課稿3
今天上午聽了校級研究課盧xx老師的執(zhí)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感觸很深。
無論是盧老師精心的教學設計,巧妙的課堂構思,還是學生的積極配合,踴躍發(fā)言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下午的集體備課中,很多老師都提到了盧老師類似的優(yōu)點,這里不再多說,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聽完這堂課后的一些困惑和想法。
1、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一一列舉的`方法,并能主動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首先,我認為讓學生明白為什么我們要用一一列舉的策略來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教學中,教師所呈現給學生的幾道例題:如用18跟柵欄圍長方形,有幾種圍法?訂閱3種書籍的不同訂法……都需要首先讓孩子明白為什么我們要選擇一一列舉的策略,選擇其他方法容易出現什么問題?這一點盧老師做的比較到位,她通過展示了幾位同學的作業(yè)情況,讓孩子自己發(fā)現問題,有的答案重復了,有的答案遺漏了,為了防止類似的情況發(fā)生,接著盧老師順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舉法,讓孩子在遇到問題和困擾后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些。
2、本課的第二個重點是教孩子如何使用一一列舉法?使用一一列舉法書上主要是列表法。這種方法雖然可以但不實用。一、上課時孩子沒有時間去畫表格。二、這種方法相對來說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讓孩子接受的。在教學例2時,訂閱3種書籍有幾種方法呢?盧老師讓孩子放手自己去解決。結果讓人驚喜,大部分孩子解決起來毫無困難,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已經想到了用字母或者數字來代替書籍的名字來列舉。這種方式簡潔明了,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動腦思考的結果,不得不讓在場聽課的老師為之驚嘆?磥矸攀肿尯⒆尤プ,有時確實能夠獲得意外的驚喜。聽到這里,我不禁要問,既然孩子最易接受用符號來列舉的方法,那書上介紹的列表法是否可以不講或者略講呢?
3、例3是道關于投鏢的問題。標靶上有3種情況,10環(huán),8環(huán)和6環(huán)。投2次得到的總環(huán)數會有幾種情況?在這里,盧老師和學生一起探討了4種情況:一、兩次投中的環(huán)數相同。二、兩次投中的環(huán)數不同。三、一次投中一次未投中。四、兩次都未投中。我個人認為分為四類不太恰當,應該分成三類較清楚,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完全可以合二為一,其實說的就是兩次都投中的情況,只不過在這個前提下再細分為兩類而已。這樣分類講起來可能才更加清楚點。
4、投標的結果出現了重復。如8+8=16,10+6=16,這兩種情況盡管答案相同,但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教師在講解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講清楚。為了防止學生的答案寫的不清楚,在答時也應建議學生將所有的答案有序排列,這樣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以上是我聽完課后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夠與大家分享,還望批評指正,共同學習!
解決問題評課稿4
《用同數連加解決問題》是在學生掌握了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學習了一些基本解題策略的基礎上,進一步安排學生學習同數連加解決實際問題。這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也更具有挑戰(zhàn)性。這需要學生充分理解題意,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題目的理解,并探索和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聽了張老師這節(jié)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學生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例題圖出示以后,讓學生充分觀察情境圖,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嘗試自己列式。列式后,由學生質疑:“3個同學”這個條件在加法算式中用到了嗎?這個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的。
2、活動形式多樣化。在例題出示以后,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理解例題中題目中的意思,張老師讓學生動手實踐,用小棒擺一擺圖中的信息。讓學生自己用更形象生動的方法去感悟題意,也培養(yǎng)了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在練習環(huán)節(jié)中,張老師讓學生嘗試獨立完成練習題,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3、注重算法多樣化。如何解決“他們一共折了多少個小星星?”這個問題,方法是不一樣的,可以列綜合算式,也可以列表解答。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活動中,學生沒有想到列表的策略,我就引導學生去思考,該如何填寫表格。算完后,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哪種方法更簡便。
4、注重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在拓展思維的環(huán)節(jié),張老師讓學生兩人一個小組,合作用小棒拼幾個相同的圖形,然后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不拘泥于一般題型的練習方法,使學生的思維不停留在固化的模式上。一年級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管是在新知設計環(huán)節(jié),還是練習環(huán)節(jié)都要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征與認知特征。
解決問題評課稿5
本課時內容是青島版教材二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剛剛學習了“有余數的除法”,初步會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簡單問題,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進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據具體情況合理使用“進一法”和“去尾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聽過王老師執(zhí)教本節(jié)課,感慨頗多。
值得我學習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聽課前,我重新翻了二上的數學教材,看到課本上例題是:17位同學參加野營訓練,每3人需要一頂帳篷,需要搭幾頂帳篷?通過解答本題,學習“進一法”,至于“去尾法”課本上沒有例題單獨介紹,而在課后習題中卻出現了。鑒于這種情況,王老師考慮到“去尾法”和“進一法”對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數學知識,所以專門設計了本節(jié)課,以所設計的內容為依托,學習“進一法”、“去尾法”,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中提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要服務于生活,要讓學生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王老師別出心裁的設計本節(jié)課,很能體現新課標的總體要求。
二、新舊知識溝通較好。
1、學習去尾法、進一法的基礎是有余數的除法,特別是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尤為重要,所以王老師每次講完一道例題都反復強調余數還可以是哪些數?不可以是哪些數?為什么?讓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學生的心目中扎下根,從而更好的促進對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數的除法中單位名稱的帶法是教學難點之一,部分學生因不理解題意,亂帶單位,還有的學生不理解題意不知道該“去尾”還是該“進一”。而王老師卻把本節(jié)內容巧妙的與找規(guī)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溝通二者之間的聯系,為有余數的除法準確帶單位名稱起到了較大的助推作用。
我們經常說,數學系統(tǒng)性強,學習新知一定要以舊知為依托,找準新舊知識的生長點,這樣就能加強新舊知識的'溝通與聯系,王老師尋找知識的生長點特別準,而且利用得也特別好。
三、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1、以游戲為依托。
課前游戲既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符合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能較大程度的激發(fā)兒童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愛上數學。王老師課前用伸手指數數,讓學生猜數老師伸手指這一游戲,一方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給學生留下了懸念,而且還把學習的內容滲透到游戲中,真可謂一舉兩得。
2、課堂上找準學生的興奮點
數學課是枯燥的。如何使數學課變得生動、讓學生喜歡是我們每位數學老師的追求。其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材料為依托就是一種較好的辦法。所以王老師在課堂上用北京奧運福娃這種學生喜歡的卡通圖貫穿課堂的始終,激活了學生大腦的興奮點,學生自始至終興趣盎然,探究的積極主動。
四、較好地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原本這節(jié)課內容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盡管如此,王老師在出示每一道例題之后也都讓學生先親自動手嘗試,積極思考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過學生相互爭論,得到正確的結果,老師始終沒有發(fā)揮權威的作用。這樣,既能讓做對的同學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出現錯誤的同學也能從中吸取教訓,牢記錯在了哪里,同時還能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之中,避免了課堂上被動的接受。
五、加強對比與聯系,使生透徹理解。
更加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學習完“去尾法”和“進一法”之后,王老師還引導學生把兩種方法進行對比,讓學生透徹理解兩種方法的聯系和區(qū)別。
總之這節(jié)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如果是雞蛋里面挑骨頭,我認為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如果講解“去尾法”時用課后練習中的一道習題“如果你拿10元錢買3元一塊的橡皮,能買幾塊?”效果會更好。而課堂所用的例子是:有36個福娃玩具,每5個裝滿一盒來銷售,最多裝滿幾盒可以銷售?學生會認為剩下的一個雖然裝不滿一盒,但也可以裝在盒里單個來銷售,賣的便宜點。如果用買橡皮的的習題做例子,更便于學生理解,而且貼近學生生活,學生人人都有這方面的經驗。
2、新課探究中,配上動畫演示效果會更好。
本節(jié)課內容有一定難度,如果課堂上發(fā)揮多媒體的輔助功能,介紹“進一法”和“去尾法”用動畫演示一下,效果會更好。
3、課后練習小組合作效果更好。
最后練習中讓學生兩人一組舉出生活中見到的“進一法”和“去尾法”實例,不如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讓優(yōu)等生先說,學困生聽后再說,這樣學困生便有了扶手,有了思考的余地,也能參與其中,從而使課堂真正做到面向課堂全體學生。
解決問題評課稿6
本節(jié)課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學生在探索解決遞增遞減問題的過程中,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索,輕松地學會了用表格列舉法來解決問題,進而形成運用表格列舉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這節(jié)課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1、導入親切自然。在上課伊始,教師以學生熟悉的植樹活動為素材引入,接著出示了歡歡等4名同學在為小樹立警示牌,保護家園的情境圖,能吸引學生極投入到探索活動中。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年級學生理解問題有困難,而這又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遞增遞減的問題?道蠋煶鍪绢}目后沒有直接讓學生去解決問題,而是先引導學生理解題目中的關鍵句,分析問題。出示問題后,老師: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多種一棵樹什么意思?生:意思就是8歲種了1棵樹,9歲那年種了2棵,10歲那一年種了3棵,11歲種了4棵樹。教師又問:歡歡種樹是從幾歲到幾歲?具體哪幾歲?這兩個問題很好的幫助了學生理解問題,也培養(yǎng)了分析問題的能力。
3、給學生足夠的思考、交流空間。
數學思考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在解決問題環(huán)節(jié),教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再梳理,精心設計問題進一步引發(fā)思考,再總結,引入表格列舉法。既讓學生體會了表格列舉法的優(yōu)越性,也學會有序地思考問題。
4、練習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師也費了很多心思,尤其是練習二的設計。學生很容易混淆“第五天”和“五天”兩個概念,教師把這兩者在一個問題中同時出現,學生通過對比,印象會深刻。
個人覺得不足之處有:
1、針對低年級學生,練習題有些多。以至于后面沒時間進行回顧反思,交流評價。我覺得練習中一個遞增問題,一個遞減問題就可以了,這樣就能騰出時間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以及方法進行梳理,做到融會貫通。
2、在處理練習題時,教師只是讓學生展示了算式。這時教師再讓學生說說每一個加數是什么?怎么算的?學生對這種遞增、遞減求和的問題理解的會更深刻一些。
解決問題評課稿7
今天聽了朱xx老師和惠xx老師的執(zhí)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會用列表和畫圖來解決問題,而對這兩種策略解決問題的價值已經有了體驗和認識,而一一列舉也是我們生活中解決問題時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時在列舉的時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對發(fā)展思維也很有價值。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使學生學會用一一列舉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兩位老師精心設計教學,巧妙構思課堂,課上學生也積極配合,踴躍發(fā)言,F就以下幾方面說說自己的想法。
一.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在理解題意后明確列舉的優(yōu)點。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列舉的方法,并能主動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教學中,教師呈現給學生的例題:如用22根1米長的小棒圍長方形,有幾種圍怎樣圍面積最大法首先需要讓孩子明白為什么我們要選擇一一列舉的策略,選擇其他方法容易出現什么問題?這一點兩位老師做的比較到位,通過展示了幾位同學的作業(yè)情況,讓孩子自己發(fā)現問題,有的答案重復了,有的答案遺漏了,為了防止類似的情況發(fā)生,接著老師順其自然的提到了列舉法,讓孩子在遇到問題和困擾后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些。
二.語言簡練,但又充滿引導性。
整個新授過程,教師是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來引導學生來自己探索實踐的,如引導學生明確題意時“你想到了什么?”、“圍成的是什么?”、“1米長的木條,你想到了什么?”……問題簡練,但每個問題都能引導學生向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思考。
三.課件清晰有效。
兩位老師制作的課件很清晰,能讓人一看就明白課件表示的`意思。在展示五種不同圍法的長方形花圃時,兩位老師的處理方法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將5個長方形放在一起比較,非常容易就能看出長6米,寬5米的長方形的面積最大,充分發(fā)揮了PPT的優(yōu)越性。
兩位老師的教學效果留給我們的思考是很多的,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學生的需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要給予關注,及時、有效、科學地評價,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
解決問題評課稿8
聽了靳老師講的這節(jié)解決問題的課,我感覺最大的亮點是給我們展示了一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課堂,能讓學生在40分鐘的課堂上學到更多的知識。
首先,在課堂設計上,以練習為主,在練習中提升知識的運用。教學中,靳老師從剛開始的溫故互查環(huán)節(jié),就有目的的引導學生總結解決問題的6個步驟,然后讓學生以這6個步驟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思路,從出示的例題,以至于后面的練習題,都是圍繞這一思路完成。每道題都分析了題目中哪兩種量是相關聯的?哪一種量是固定不變的.?從哪里可以看出?它們成什么關系?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以下兩個問題討論,并嘗試列示。解答完后提出還需要檢驗。通過例題的教學引導學生熟練運用解題步驟: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貫穿在這一環(huán)境中,這種聯系實際的方式,學生倍感親切,興趣盎然;同時能體會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其次,靳老師緊緊圍繞教研主題主題“重點導學、疑點導練”,教學目標明確,在導學時言簡意賅。例如:每一道題目中“哪兩種量是相關聯的量?哪一種量是固定不變的,從哪里可以看出?它們成什么關系?”這些問題作為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關鍵去共同交流,然后讓學生在練習中發(fā)現問題,在疑惑中解決問題,成就了高效的課堂。
最后,我覺得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發(fā)揮較好。課上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自主學習和互動交流,很快掌握了本節(jié)課知識。在教學中力求通過知識的遷移,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實際教學中,將課堂的主動權放手學生,讓學生在自己探索、獨立嘗試、同桌交流、概括小結、拓展延伸中輕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建議:1、引導學生說出檢驗的方法。2、有些題可以適當的計算一下。
解決問題評課稿9
參加了小學數學聽課評課的學習。兩堂精彩的練習課帶給我們不僅是教學的學習,更是教育思想智慧的碰撞,讓我們受益匪淺。
高老師的《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最難忘的`是,潘老師的笑容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整堂課都是笑臉相迎,很坦然,透著一股大將之風。整堂課,潘老師特別注重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去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先是通過男生女生人數的例子做一些基礎練習,強調單位量乘以對應分率等于對應量。然后進一步做了喝礦泉水的例子,此處非常精彩,不僅是學生,而且讓我們也明白了除了常規(guī)的方法,比較還可以比分率,也可以比單位“1”.一道題,潘老師挖得很深,多樣化思想融入其中,令人佩服。接著利用條形圖進行練習比較,原型為買衣服打折問題,其實是異曲同工,萬變不離其宗。
總之,這兩堂課都很好地詮釋了“聚焦練習課例打造綠色課堂”的教學理念。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我將有層次的進行練習設計,貼近學生學情,聚焦練習難點,挖掘練習的生長點。希望以后這種活動多多開展,讓我們成長更快。
解決問題評課稿10
5月5日聽了一年級曲曉艷老師的《解決問題》一課,解決問題教學在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發(fā)展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嗎,又是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途徑。
本節(jié)課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1、教師注重解決問題一般步驟的滲透。
教師在出示問題情境后,引領學生“知道了什么”來梳理題目信息說,然后“怎么解答”最后重視學生的檢驗意識,引導學生進行檢查。檢查是個很好的習慣,解決問題的檢查過程和一般的計算等題有所不同,它既是對自己做題過程認真與否的檢查,更重要的是對解題思路的反思,既可以順向根據解題步驟再思考一遍,又可以根據結果逆向思考。
2、教師重視學生動手操作活動。
學生年齡小,思考問題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本節(jié)課曲老師用微課來講解搭配的方法,然后用學具讓學生操作。
3、注重學生自主交流能力
學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時,老師讓學生之間互相配合,一人擺,一人說想法,學生思路得到了溝通,達成一致。
解決問題評課稿11
《解決問題》一課,我認為這節(jié)課還是比較不錯的,教師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凸顯數學學習的生活化。從整體上看,較好地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體現了教為學服務的思想,整節(jié)課教學思路清晰,教態(tài)自然,課堂教學效果較好。
老師能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選擇教法,較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能明顯的看到老師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朋友,使學生覺得老師的課堂很輕松、自然。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吳老師結合教學內容,在導入新課時,利用低年級學生喜歡做游戲的特點,創(chuàng)設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很快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老師在這節(jié)課上,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fā)現知識、掌握知識。在導入新課后讓學生仔細觀察主題圖,看看會有什么發(fā)現,進而獲得數學信息,然后再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問題,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整節(jié)課上,教師評價形式豐富多樣。 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充滿被關懷、被鼓勵的愿望,對于學生而言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尤為重要。課堂上,教師能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進行言語激勵,還通過畫星星、獎勵小貼畫等進行形象化的榮譽激勵,這樣一來,能讓學生感受到自我的價值,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張豐寶:本節(jié)課,老師能引導孩子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找出生活中的實例反復練習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鞏固了新知 。
解決問題評課稿12
徐老師教的《解決問題》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100頁例2的內容。本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例1連乘的基礎上學習的,例2是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的問題。徐老師這節(jié)課以解決問題為主線,重視培養(yǎng)學生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具體表現在這樣兩個方面:
1、利用討論和交流,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講授新課時,教師先讓學生根據課本上提供的團體操圖片情景,自己尋找數學信息(共有60人;分成2隊;每隊有5個小圈)。然后根據數學信息提出這節(jié)課要解決的問題——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在解決這個問題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同桌或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匯報。得出三種解決方法(實際上是2種,其中一種只是列式格式用的是綜合算式,分步與綜合屬于同一種思考方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從自身能力出發(fā)去發(fā)現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通過一題多解的形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并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發(fā)現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初步體驗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注重引導學生交流思維過程,讓學生表述解題思路。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思維是數學教育的核心。小學數學教學,解決問題無疑是教學難點之一,而解決問題又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最好驗證。因此引導學生表述自己所理解的數量關系,結合具體情境闡述自己的解題思路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過程。徐老師在講課過程中,始終注重學生說說每一步表示的意義,或引導學生說說如果要知道……,先要知道……,讓學生說出解答每一步應用題的依據,表述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既是有效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過程,也是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進行交流和評價的基礎。只有學生的思維過程得到呈現,解決問題的思路得到展示,其他學生或老師才能作出相應的反應,或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或提出不同的策略。
商討之處:
1、有時老師提問還不夠精簡。比如:在做練習書本第105頁第14題時,師問:這道題告訴我們是一天的還是怎么樣?……或許是老師講得太多,所以感覺老師分析這道題時顯得有點啰嗦。建議不妨放開些,讓學生說說:通過讀題,你知道哪些信息?要解決平均每場售出多少張票,先要解決什么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找信息,自己交流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2、作為新課例題教學,是否有必要對獲得的信息與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板書成一道完整的應用題?
解決問題評課稿13
劉老師講了一節(jié)《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復習課》,聽劉老師的《用方程解決用題的復習課》,只覺如行云流水般,不得不佩服劉老師駕馭課堂的高超能力,師生間的對話、活動是那樣的默契,竟然還是借班上課。
在課始,因為數量關系是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劉老師在復習數量關系時以相遇問題出示很有創(chuàng)意。在提出新問題時,重點引導學生思考“用怎樣的等量關系列方程?”并注重培養(yǎng)學生冷靜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
用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關鍵在于讓學生能正確尋找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式。掌握了數量關系式,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問題是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缺乏這樣的訓練,對如何分析數量關系沒有一定的基礎和經驗,這給教學此內容帶來了諸多不便,為此,教者在學生的數量關系的分析上花很多時間,多幫助學生,“磨刀不誤砍柴功”,為了能讓學生順利掌握新知,教者始終把數量關系的'訓練作為教學的主線貫穿在教學過程中。
整堂課給人的感覺是高效、清晰,看到了“思維的體操”,看到了學生的精彩,看到了教師不著痕跡的雕琢。這,就是一種藝術吧。
解決問題評課稿14
今天聽了陳老師《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一課,首先感到陳老師的教學過程實實在在,沒有花架子,雖然有點平淡,但整體教學結構合理,把握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主線”,通過讓學生觀察、發(fā)現、整理信息,使學生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識經驗來探究新知,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其次,陳老師能重視新舊知識的梳理,重建轉化意識。如組織學生回顧“我們曾經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那些問題?”,這一回顧,幫助學生把原先一些分散的、零碎的知識點:“計算小數乘法時,把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計算分數除法時,把分數除法轉化成分數乘法”、 “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推導圓柱體積公式時,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有機地整合了起來,使學生看到了一個整體的數學知識鏈。新舊知識的梳理,不僅教會了學生數學學習要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還讓他們更加領會了數學的精神實質和思想方法,轉化——能幫助我們把新問題都轉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經解決過的舊問題,更方便我們解決問題,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傊,本節(jié)課陳老師始終注意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想一想、自己說一說,在探索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
解決問題評課稿15
懷著興奮的心情聽了謝老師和徐老師分別執(zhí)教的《解決問題》,受益匪淺。特別是沈百軍老師的講座,讓我對解決問題如何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
首先談談兩位老師的課堂教學閃光點。謝老師的教學語言親切,自然,很受學生的歡迎。在課堂教學中,謝老師始終貫徹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又服務于現實生活,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其次謝老師的課堂練習注重層次性,一層層的深入,學生的知識隨著老師的練習不斷提升,真正體現了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第二堂徐賓老師的課,從學生的舊知入手,先讓學生猜測兩張紙條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即鞏固了學生的舊知,又為后面學生的新知學習埋下了鋪墊。學生的興趣也在猜測中提升,以較好的學習狀態(tài)投入到學習之中。而后,在徐老師的練習中,徐老師的練習始終從細小處關心學生的學習習慣,比如徐老師讓學生每次做題目前讀題;當有多個數學信息時,讓學生學會有選擇地選取自己需要的數學知識等等。不僅如此,徐賓老師的練習也是層層深入,從基礎知識到拔高練習,學習的學習能力得到了較大程度上的提升,有效地實現了人人學有效的數學。
其次談談我對這兩堂課的一些粗淺的,不成熟的想法。我覺得在謝老師的課堂中謝老師對于比多比少兩者的'聯系講得還可以再深入些,是否可以在導入情節(jié)中讓學生明了A比B多2個,也就是B比A少2個,也即一個比多比少的數量關系可以有兩種表述方式。再講解完后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小練習以加強鞏固這個知識點。其次再教學比多比少的知識時,讓學生明確求A比B多多少?就是A里面去掉與B相同的部分,即從A里面減去與B一樣的數據就是A比B多多少?也即讓學生明了求一個數比另一個多多少用大數減小數這個數學模型。再根據第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讓學生順氣自然得明白求B比A少多少就是求A比B多多少?也即用大數減去小數。
而徐賓老師的課堂上,我覺得在教學新知,讓學生明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就是這個數去乘幾分之幾后,先不出現去掉一個單位“1”,讓學生猜測什么時候第一張紙幣比第二張紙長,什么時候第一張紙幣比第二張紙短,什么時候第一張紙幣和第二張紙一樣長。而是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后直接讓學生觀察,你覺得在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時應該怎么做?學生應該很快得回答用一個數去乘幾分之幾,此后教師把這個模型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有個比較深刻的印象。我想這樣可能在后來徐賓老師在小結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時學生會順其自然得講到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數學模型,而不會像在徐賓老師的課堂中學生提到的就是計算時的注意點而已。其次在教學用線段圖理解時,我覺得在這里徐賓老師應該一步一步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會自己用畫線段圖來解決數學問題,而不是直接把完整形式展示給學生。
在聽完了沈百軍老師的講座后,讓我對解決問題的教學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一直都知道建立數學模型對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但是有時也感覺這與算法多樣化有沖突,把學生的思維定在了一個方面?墒菑臄祵W的本質角度講就是為了讓學生會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因此數學模型的學習是有效的。但是數學模型的建立是需要不斷的數學學習為基礎的,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多滲透或者是教給學生數學思考的方法與思維,讓學生在扎實的數學基礎中學會建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