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經典)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F(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文化苦旅》讀后感1
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段幕嗦谩罚宫F(xiàn)給我的是那一處處古跡,一句句的教誨,銘記在心……
生態(tài)文明!人們走過了多少文化的彎路,終于灰頭土臉、青頭紫臉地重新抱住了它。山河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是中華文化的生存底線。只有在山河中找尋人生的路,才能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文化的嶙峋一角。
一代又一代的君主帝王爭奪這河山,爭得頭破血流,最終還是敗給了生態(tài),一次次的無奈遷徙,一次次的荒野開拓,又一次次炊煙升起,帝王們的雄心壯志,無論如何,還是會敗給這自然的力量,氣候、環(huán)境的變遷,沒有人能阻斷,在這自然之前,人類是那么渺小,渺小到微不足道。人們按照自然的指示,生存,繁榮,一切的戰(zhàn)爭和侵略,最終還是漠于這天地之間。跟隨作者走進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滿足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跟隨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那細膩的筆觸,豐富的詞匯,震撼心靈的文字伴隨著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人們總想著去違背天地意愿,從遠處看地球,發(fā)現(xiàn)螻蟻般的人群在星球中跨海侵害同類,是多么無趣,觀察山河的大地的臉色和眼神,偶爾抬頭看天,猜測宇宙是否把地球忘了。忘了就好,一旦記得,便會發(fā)生一系列駭人的災難,因為那是對我們粗魯?shù)膽土P。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文化苦旅》讀后感2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于文化的理解,實則,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壓迫,一種力量!文化是美麗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對于某些人來說是世界;而世界,對于某些人來說是文化了。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大的就是《廢墟》一文了!把┓迨莻ゴ蟮模驗闈M坡掩埋著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著船楫的殘;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zhàn)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因為有白發(fā),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這個是作者發(fā)自內心的告誡俄……沒有廢墟,就沒有文化;
沒有文化,就沒有我們,沒有亞洲、沒有歐洲、沒有美洲、沒有非洲、沒有大洋洲,當然更沒有中國!廢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筑者從壘上第一擔土的時候就知道,不管這建筑多么雄偉、多么壯麗,依舊有他日后的落寞與孤寂;不久,廢墟會被掩埋,將會有新的“非虛”誕生。它的過程是同樣的,終有一天他會驀然倒下,沒有昔日的雄偉與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這個就像人生,每一個人都是一方建筑,由往年的輝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終究免不過變成廢墟;社會也是這樣,一個建筑到了,另一個新的建筑就會產生來取而代之。再美麗的人生,終于會成為廢墟的。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建立在廢墟上;
文明的初始建立廢墟上;文化的開端建立在廢墟上。廢墟不僅如此,像作者所說,如果在現(xiàn)代,“黃鶴樓可以裝電梯;阿房宮可以作賓館;滕王閣可以辟商場!边@個不是繁榮,這個才是文明真正的廢墟!荒漠化拉感情;淡忘啦以往;摧殘拉文明……若是圓明園重建拉,得來的是一顆沒有恥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強盜的'劣跡,昨日的中華文明。有時,或許廢墟比建筑要好得多。
廢墟真正表達的,似乎是唱響一曲對于現(xiàn)代的文明的悲歌,廢墟,是現(xiàn)代的產物,是現(xiàn)代的建筑,或許它的重要不能與天安門、故宮相比,但是,后兩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前一者讓我們永記恥辱,還有一種渴望,一種呼吁。
《文化苦旅》讀后感3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這本書。讀罷余秋雨先生的這本《文化苦旅》,只覺得淡淡的哀愁與寂寞縈繞在心中不去,久久難復平靜。
在讀之前,我根本不會想到一處處名勝古跡的背后都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不會想到踏足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其實是踏足在千年歷史的沉淀之上。那一段苦澀,那一段艱難,那一段早已成為歷史的路跡是現(xiàn)今無法真切感受到的。
就說說那個敦煌的罪人——王道士吧!他原是湖北麻城一個普普通通的可憐的農民,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不幸地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把持著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王道士從外國冒險家手里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sh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
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痛。讀到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古老的民族在滴血。這筆文化重債,我們又能向誰討要呢?余秋雨老師筆下一幕幕清晰可見的中國式文化悲劇,已經令我的心也不自覺得隨之惆悵,陷入了淡淡的寂寞,歷久不散。也許余秋雨老師得知我們肆意欣賞著他的“苦”,卻不能與之同苦,而只是僅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會更甚了吧。
從西北的敦煌走回東南的江南,江南,與敦煌是不一般的感覺,它也是美,不過它是若朦朧羽紗般的美,它是細雨綿延的美,它是柔情似水的美。與江南牽系的是一字“隱”,這是失意文人的隱歸,他們隱去知識修養(yǎng),他們隱去滿腹才華,他們隱去對國家的滿腔熱情,孤傲、名聲,一切都像是順著江南的水一并隱去了,順著時間悄悄地隱去了。
道士塔,陽關雪、廢墟、西湖……路,一直在走,心,也一直在飛,在沙山頂端,望著山腳下那一抹清泉,心中是何等之復雜。陽關外飄飛的白雪,你可記得古人的足跡?圓明園啊,你可想念當時的輝煌?僅僅只有悲涼嗎?不,還有那無序的愁。
中國當時的路跡早不再,璀璨如星辰的文化也在一點點被時間沖刷,如同堅韌的巖石也能被水滴穿破一樣。閉上眼,靜下心去走那一段歷史之路,那一段苦旅,用心去感受那一片時間所不能存留的情與景。閉著眼,仿佛能聽到當時的中華大地在一頓一息,然而歷史文化是它靈魂的一部分,有時會苦澀、掙扎、灰暗但永遠深具哲韻、亙古不朽。
《文化苦旅》讀后感4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文化苦旅》就是這樣一本好書,當我讀到這本書時,便沉醉在了泱泱歷史的方則中,眼前浮現(xiàn)出了種種黑白相間的畫面,大江南北在文字中異彩紛呈。
書很厚,拿到之后頗有充實感。我與文字一齊去閱天地、覽神州。里面有一篇文章,讓我印象頗深,它講述了一個大清的罪人,他的無知促使他用中國文物換來了幾頭牛,無價之寶只值幾頭牛?想止于此,我是多么想去阻止他,可惜我回不到從前。無知是多么可怕!它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再說,若他有愛國之情,哪怕僅有一點點,也會拒絕的。
《文化苦旅》讓我暢游了一遍中國,明白了一個國家的偉大,感受了一個國家的風情,也懂得了從不一樣角度去看待一切。這樣,即使廢墟也能放射光彩,我們要永遠堅持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讓平凡的一天也精彩。想想平時,我總是無味的過日子,自從讀了《文化苦旅》,我學會了用自我的眼睛仔細地觀看世界,發(fā)現(xiàn)每一天都與眾不一樣,生活也所以歡樂起來。
《文化苦旅》讓我受益匪淺,我期望大家都讀一讀。
文化苦旅讀后感6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碩大一個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我異常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蔽蚁,這個原因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所以,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于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傳統(tǒng)精神。
《文化苦旅》讀后感5
今年暑假,我淺讀了上海戲劇學院余秋雨教授生平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受益匪淺。
《文化苦旅》表面是以描寫中國各個地方的景點為主,但實際上是反映中華文明之興衰,是告訴我們人生之真諦。閱讀中,讓我如親臨文化古跡,如徜徉歷史長河——
道士塔建于莫高窟,到了20世紀初年,它的所屬者竟是王圓簏,王圓簏既是道士,也是歷史中的罪人,是他從外國人的手中接過極少的錢財,然后讓他們把難以計數(sh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也是因為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用高價從外國人手中買來文物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后走到放大機前……這實在是讓人感到憤懣。作為一名中國人,就應該熱愛祖國,保衛(wèi)祖國,為祖國付出我們的一切,而不是做賣國賊,把祖國的財富交到外國人手中,這不就成了中國人的笑柄了嗎?
余秋雨教授筆下的都江堰可謂是“美”。因為有都江堰,四川才會成為“天府之國”,才會使中國在抗日戰(zhàn)爭中有一個比較安定的后方。在余秋雨教授看來,寫都江堰決不能忘了要提李冰,因為都江堰的這一切都歸功于李冰,四川有幸,中國有幸!翱丛瓶挫F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
《白發(fā)蘇州》中的蘇州人用一個“善”字來描述最合適不過了。他們那顆善良、為人正直、單純的心使我非常敬佩。雖然是西施讓他們變成亡國奴,但他們并沒有責怪,而是可憐、同情西施姑娘被利用后還要被人扔到河中去,這種寶貴的想法有幾個人有過。
有著“東方巴黎”美譽的上海從來就是我向往的地方!可也曾經有人認為上海人不厚道、沒有集體觀念、對人冷淡。--—2010年夏天,我和爸媽到過上海,不僅游了黃浦江,也走過了上海的'許多大街小巷,逛過那里的許多大小商店,我卻覺得上海人熱情、大方,尤其是上海人的拼搏精神與上海城市建筑的大氣十分相稱。余秋雨教授在《上海人》中就寫道:如果人們能從地理空間上發(fā)現(xiàn)時間意義,那就不難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國,也就失落了一個時代。失落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吹竭@里,我不斷叫好!這難道是隱藏在我心中多年的觀點與當代文學巨匠思想之間的共鳴嗎?
柔情似水的《江南小鎮(zhèn)》,瀟灑自如的《寂寞天柱山》……
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就像余秋雨教授說的,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傷,最后總得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讓我們走進《文化苦旅》,去細細品味,并努力去學著做一個知識廣博的人,做一個有歷史責任感的人。
《文化苦旅》讀后感6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本應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我陶醉,心頭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我一向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此刻才發(fā)覺這實在過于幼稚的理解。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苦于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齊!蔽乙詾椋@乃是文人最大的。苦澀過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么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笔堑,人生無非是漫長歷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日,還要繼續(xù)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shù)人一生的執(zhí)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于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獲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游。我們面前出現(xiàn)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xiàn)了,他們的身上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shù)還是逃脫不掉那杯具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里;蛟S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于執(zhí)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借外國博物館供給的微縮膠卷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边@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后的回味;那么度過漫長人生后,我們又將留下什么呢?
《文化苦旅》讀后感7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寫的一本從古代跨越現(xiàn)代的長篇小說。書雖是以散文的形式,寫的十分輕松瀟灑,但仔細一讀,卻發(fā)現(xiàn)是對歷史的批判、嘲笑以及對未來的期盼。他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他獨特的觀察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歷史。
讀著余秋雨寫的文章,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雖然是一個內心堅強的人,但讀著讀著也會不知不覺地被這本書所吸引,所震撼。有時,那些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 ,令我佩服不已。他用他優(yōu)美的文筆,給我們帶來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
走進書中靜靜地思考。在幾百年前,莫高窟是一個神秘的世界,終于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雖然它曾經是記錄中華民族千年歷史的一個很好的記錄點,可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 ,讓其流落在外人手里 。江南的小鎮(zhèn)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于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qū)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者們就會帶著他們的知識修養(yǎng)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于戰(zhàn)爭或政治的迫害 ,因此江南才會如此吸引文人墨客;蛟S,也是被江南的這種粉墻黛瓦的奇特風格所吸引吧!
這本書似乎沒有把很多的筆墨用在了名勝古跡上而是集中在了他的文化背景以及各個所附有文化氣息的角落上。它可以是街頭小巷,或是一條不知名的清澈小河。這些在他的筆下都可以成為書中的閃光點。這讓我們更貼近歷史,感受那個年代的氛圍,是我們更了解它。雖然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深厚底蘊,從物質上到精神上的,那樣的輝煌,那樣的豐富,書中寫的每一處都是我們的驕傲。他把“人、歷史、自然”都交融在了一起,表達了對祖國偉大的自豪。
《文化苦旅》寫的雖是歷史,但它與現(xiàn)實交融,使我感受到了祖國的歷史文物所經歷的那些風霜雨雪,也是我為他們而感到無比的自豪。
《文化苦旅》讀后感8
讀罷《文化苦旅》,我輕合雙目,那雪,那泉,在我眼前久久回蕩,卻又揮之不去……
再次睜眼,卻發(fā)現(xiàn)自己已在陽關之前。大雪未止,廣袤的大地被雪覆蓋,一片潔白。西風呼嘯而來,雪片飛揚,天地間頃刻變得白茫茫。遠處,幾塊嶙峋的怪石卻依舊保持著黑色。
面對這樣一個陽關,王維竟絲毫不露凌厲驚駭之色。面對即將出征的好友,他深知友人的遠征可謂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離或許就意味著永別,卻只是文靜淡雅地寫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彼麄兊碾x別,沒有過多的悲嘆與勸阻,而是將目光放在未來。這,便是唐人風范。
或許前路遙遠,或許歷經坎坷,亦或宦海沉浮、身世飄零,亦或今天的離別,便是永遠的告別,但,苦澀中他們總會體會到甜美,艱難中他們總在尋找希望。于是,我看到,他們的告別是經常的,他們的步履卻是放達的。所以,即使八月的胡天北風卷地,白草斷折,面對漫天大雪,岑參仍能喜悅地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所以,即使“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仍能高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薄K,即使二十三年被棄置在“巴山楚水凄涼地”,劉禹錫仍能達觀地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所以,……
陽關之前,我看到他們緩緩向我走來,目光那么平靜,笑容那么肯定,神采那么自信!
又是北風呼嘯,沙塵席卷而來,我站在沙山之巔,遠眺夕陽下沙山的`美景:一天一地都被鋪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凈凈,色彩單純,氣韻酣暢。陶醉中我低頭俯視,卻發(fā)現(xiàn)山腳有異象——那里有一泓清泉,橫臥山底。漠漠沙漠中,它顯得如此突兀;茫茫黃沙中,它是如此明亮。它太清澈了,清澈到讓人覺得它不該屬于這個地方。以它的品貌,應在江南水鄉(xiāng),溫婉而寧靜地流淌,涓涓不息。而它卻在這漫漫黃沙中營造出一片如此可人的天地。漫天的飛沙,難道從未將其填滿?夜半的颶風,難道從未將它吸干?
沙山之中,清泉之畔,冥冥中,一個聲音傳來,不疾不徐,從容鎮(zhèn)定,字字分明:因為堅守,因為堅持,所以永恒!
在余秋雨先生曾經站立過的地方,我仰視,我俯瞰,我感動,我喟嘆,那自然的山水啊,那人文的山水啊,那如珠璣般的字句啊,都是我生命的養(yǎng)分,滋養(yǎng)我的思想,滋養(yǎng)我的情懷!
《文化苦旅》讀后感9
原以為大漠孤煙能養(yǎng)育的僅是那艱難苦困的紛繁歲月,就算有長河落日的壯闊終究還是會被孤寂所掩沒。寧古塔,早把那人性和尊嚴蹂躪踐踏得一文不值,所以寧古塔終究是冰冷沒有溫度的。然而我竟不得不信,這片土地依舊能滋養(yǎng)甘甜。文人背后的溫度——寧古塔僅存的那一星半點的光亮,也足夠透過痛苦,溫暖那顆孤獨的心。
一提到寧古塔,只要對清史有些許了解的人都知道,在漫長的數(shù)百年的歷史長河里,有多少名門雅仕,賢人貴族在判決書上被打上“發(fā)配寧古塔”的字樣從此被湮沒。寧古塔總是不論是非的,是非都是皇上的一己私念和制度的妥協(xié)。我可憐那些懷著毀家紓難的`決心報國卻只能在這片寂寞的土地上甘心做個奴役的志識之士,我看到那些無故被株連的人眼里的那種無可奈何的絕望的眼神,那可憐的江南女子,在河畔掉下的淚早已與水分辨不清,那昨日的嬌貴矜持變得遙不可及,更不要說那一點哀怨悱惻的兒女私情早已成了奢侈。我不知道寧古塔扼殺了多少清白與夢想,不知道滋生了多少哀婉與嘆息,多少絕望與無助,也許,此刻,死亡也變得無足為懼了?墒蔷褪窃谶@些文人雅士,這些悲劇痛苦中,竟能生長出希望來。
災難對于普通人來說災難,可對于文人就不同了,他們總是能在災難中找找尋生命的底蘊,在這些一無所有里依然心存慰藉,所以,寧古塔也因他們而變得有了那么些許暖意。
當官銜,財富,名譽被一一剝奪去,然而善良和正直是剝奪不了的。當一無所有的時候,只有生命與生命赤誠相見,也才有了那些令人敬佩的文人之間的情感,這是拋卻了除生命以外的一切物質,用生命的純粹建立的一種友誼!氨煸娚纭闭窃谶@種純粹的建立下產生的。而那感動容若的兩首《金縷曲》更是這純粹感情的產物!氨∶L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凄涼否?千萬恨,為君剖!庇趾螄L不是顧貞觀對張兆騫的無所保留。終于,在顧貞觀的努力下,張兆騫才的以一個安詳?shù)耐砟晟睢O子耕一路陪同駱長官從杭州一直到東北……
余秋雨說:“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中,最珍貴,最感人的友誼必定產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產生在那些蓬頭垢面的文士之間,其他那些著名的友誼佳話,外部雕飾太多”,我對這是深信不疑的,沒有什么情感的建立比生命對峙生命來得直接與純粹了。這大概就是文人背后的慶幸吧。
生命與生命碰撞產生的情感,靈魂深處的觸碰與交流,這應該就是寧古塔還剩的溫存了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讀《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與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與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蔽蚁耄@個原因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去某一個地方參觀旅游,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到過這里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譬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的喟嘆。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閑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于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汨羅。我們看到汨羅,就想到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去參觀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征,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起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shù)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安坏介L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與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涵的要素。沒有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于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與發(fā)揚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傳統(tǒng)精神。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在廣為傳頌的中國大地上,流浪教師余先生,在文化的苦旅中,跨過大山,走過雪地,回到歷史的陌陌。他理性而嚴厲,回味苦澀,焦慮過后是理解,沉思之后是放松,是老幼,是言辭激昂的氛圍,是能吞噬世界的深刻評論。——這是《文化苦旅》。這就是文化的苦旅。
沙漠的荒涼,黃河文明的興亡,江南文化與人情的美麗與落寞,古城風貌與歷史。在《心靈之旅》中,余先生以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文化感悟與藝術表達,再現(xiàn)了隱藏在時間底層的深層思考,展開了山水與歷史精靈的遠程對話。太棒了!神奇!
妙哉!
是山水將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對山水的詩話?或是山水與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風景名勝之中,蘊藏的歷史與內涵,涵蓋的文化與深沉,在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團,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嘆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只有飽經滄桑的老人才會領悟真正的人生哲理。”余秋雨對于文化的經典評論便是他滄桑后博發(fā)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那種放達。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于文化天堂。他曾說他常佇立,于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余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于批判歷史,針砭時弊;他敢于發(fā)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于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于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里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谀莻特殊群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說會道。正是對于不被大眾看到的內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于社會形態(tài)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xiàn),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蛟S,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文化苦旅》,雖是一本初中就聽到父母嘮叨中要我翻看的書籍,卻在這個高二與高三銜接的假期中,才完成他對我的救贖?嗦每嗦,誰看到這個題目可能都會對此書退避三舍。但事實卻與我的第一感覺大相徑庭,他讓我感受到了我們中國幾千年來文化沉淀的自豪和悲哀。文化是一個民族最真實的呈現(xiàn),而且中國文化在愈演愈變的世界格局中獨樹一幟。這已經證明了我們民族的強盛。但余秋雨先生很客觀地敘述了我們文化中一些陰暗角落。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文化,也是經歷過跌宕起伏的沖擊。如果我沒概括錯的話,這本書先寫了余秋雨在游山玩水中對文化的感悟,又有對童年的回憶。文章的第一章節(jié),就對我的心靈產生了巨大的震撼。沒錯,就是王道士的故事,一個在當時看起來很樸實的人,卻因蠅頭小利販賣敦煌莫高窟的文卷給外國侵略者。
而京城也是因為資金問題并沒有重視這些驚世文物。才導致了我們現(xiàn)在想要研究敦煌的文獻還需要向外國買文卷膠卷的尷尬境地。這是多大的諷刺。∵有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余秋雨先生的游記。我想,我是不會把每一個景點都聯(lián)系到歷史、聯(lián)系到感悟文化,也許我只會膚淺地感嘆一聲:這個地方真美啊。但他、卻從柳侯祠想到屈原、從白蓮洞想到桃花源、都江堰想到長城.從歷史古人對這一景點的感情中來復原故人們那種永不熄滅的精神之火。而在其中,每篇文章都是令人向往的。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天一閣"的遐想。我不了解為什么中國文化會對藏書這么閑情的活動都抱有厭倦,使得只有范欽家族的天一閣,這座遍體鱗傷的`藏書閣流傳至今。豐坊是范欽的摯友,也是一位藏書大家,但他卻在死后一本藏書都沒留下。甚至作者自己也寫到了藏書優(yōu)。想到這些,如果我們的藏書都能完好的保存,我們的文化還會更加燦爛。說實在,中國文化有太多悲哀。物質的悲哀,精神的悲哀。中國的建筑、文卷,只需一炬無情的烈火,就會讓燦爛的文明消失在無影無蹤之間。近代國民的精神,就如同石頭一樣麻木。能給我一絲溫暖的,是余秋雨先生的回憶。其中《三十年的重量》一篇,讓我體驗到了師生之間那種藕斷絲連、時間永遠抹不去的美好、青年追求事業(yè)的奮斗,對長輩的尊敬。還有他在新加坡,看到他對華語的關心。使我相信自己,作為龍的傳人,我有信心將這一門難懂的語言掌握好,因為那時中國人必須做到的。短短假期,能在卑微的生命中做了一次苦中帶甜、甜中帶酸的文化苦旅。是我的榮幸。
《文化苦旅》讀后感13
我家有個大書房,里面有成百上千本書,我沒事就去里面找上幾本看上幾小時。有一次,我翻到了一本舊舊的綠色的老書--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翻開那泛黃的第一面,我就被文中描寫莫高窟的神圣和道土塔的悲憤驚呆了,敦煌美麗景色給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對敦煌的莫高窟更充滿了向往。
記憶中,我讀著書,我仿佛追尋著余秋雨的足跡,想象來到敦煌的.情景。直到今日,每當我想起敦煌,我仿佛在莫高窟里行走。
走進一個個洞窟,看著一面面精美的壁畫,一尊尊莊嚴的雕像。雖說畫面上人和事物歷經上千年,卻還保有著他們原有的顏色。畫中的佛像神情悠然,似乎在微笑的看著我。雖然因為年代久遠,有的地方顏色不是很清楚,但畫大部分都保存完整。大多數(shù)的雕像都有一千三百年以上的年紀,卻都是栩栩如生,神情自若,令人神往。
可卻有那么幾幅壁畫,他們面色慘白,有的卻“滿面黑灰”。更有甚者,連畫都沒了,只剩下空空的墻壁。雕像雖不易毀壞,可還是有幾尊面目全非。這是何人所為?何人許之?
又來到一個叫藏經洞的地方,雖說是藏經洞,可哪來的經書。從藏經洞不到一平方來見方的門向內看去,只是黑乎乎的一片,只是隱約可幾張微不足道的"小紙卷”。
記憶中,我讀著書,我繼續(xù)跟著余秋雨先生的足跡,來到了道士塔。
藏有無數(shù)經書去哪里了?和余秋雨一樣,這些個疑問跟隨了我許多年。終于道士塔出現(xiàn)了。我不禁感慨萬千,是啊,站在王道土的墓前,一九零零年的一天,王道土王圓錄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藏經洞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外國人陸續(xù)聽說了藏經洞,因為中國當時很亂,王道土也不識貨,居然就把這些國寶低價甩賣了出去,從此外國開始大肆毀壞藏經洞和各洞窟中的壁畫經書,雕塑……
那些《文化苦旅》中有關道士塔的記憶,在時光的流轉中,去不曾淡去。
我從《文化苦旅》書中看到莫高窟中不僅看到了美麗的壁畫,雕塑我還看出了民族的興衰,國人的迂腐,外國人的侵掠!歷史上有人說王道土是罪人,可我卻不認同,王道土只是一個不幸的發(fā)現(xiàn)者,當時國家混亂,沒有人去管理。他充其量只是一個好心卻愚昧的人,而真正有罪的人卻是清末的官僚,他們才是能左右歷史,左右國家興衰的人!
《文化苦旅》讀后感14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xiàn)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執(zhí)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現(xiàn)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jiān)獄,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余秋雨在這里總結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我想不會,范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學生,讀書,寫字,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學成后,又為了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繼續(xù)往下看,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樁怪事:80高齡的范欽終于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時,將其分為兩份,或是藏書樓,或是萬兩白銀。他讓后代去選擇。我想,如果讓我選,讓大家來選,會選哪個呢要么拿著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書樓,世世代代。說句實話,范老爺此舉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我也十分欽佩這個相隔我好幾百年的古人。也正因為這樣,天一閣留下了。但這是一個難題,我在思索:如果把此事擱在今天,不攙假,誰會鋌而走險,誰會選擇天一閣,包括我。不過,奇跡般的,他的大兒子范大沖愿繼承天一閣。這是現(xiàn)實,不是故事。
讀到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片段,希臘神話中,海洋女神對想?yún)⒓犹芈逡翍?zhàn)爭的兒子阿格琉斯說:如果你參戰(zhàn),會戰(zhàn)死沙場,但流芳百世;如果你不出征,會平安一生,老死后便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終戰(zhàn)死沙場,但是因為他,希臘盟軍勝利了。世上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人,世界才有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了開卷有益。
《文化苦旅》讀后感15
流年盡相催,翰墨里的一粒微塵,你是如何用自己的軀體去渲染了這座文化的江山,怎奈江山的命運是如此多舛,面對萬般凄迷的罅隙,你只好化作煙火中一縷飄零的孤魂。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記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也許真如趙翼所說,文化就如一顆星辰,它倏然升起,當人們忙于兵戈,帝王對它慘不忍睹、門可羅雀時它便簌簌地隕落,劃破星空的臉頰,涔涔地滑過一道血紅的溝壑。
從敦煌的.洗劫到近代文革的浩劫,道士塔也好,寧古塔也罷,歷史從未停止對文化的摧殘,原以為它會凋敝,但仍有無數(shù)人用他們的臂膀支持著這面即將轟然倒塌的圍墻,因為他們絕不允許那些愚蠢的人踏進他們的園子,去鏟除大樹的根須,去踐踏它的果實,那面墻終究還是倒了,但這些為文化獻身的亡魂并不后悔,因為在廢墟上很快就會有人建立起新的圍墻,他們也許是蘇軾,是康熙,是永遠守護天一閣的范欽……他們都在為自己的文化堅守,哪怕他們知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自己不過只是歷史中的滄海一粟,但他們依舊堅持自己的文化,哪怕身處逆境,哪怕是他人另類的眼光,哪怕賠上子孫的幸福,這就是文化中的“苦人”,翰墨里的孤魂吧。
一世孤獨,走自己的路,有文化在足矣,也許他們守候的會像敦煌中的經卷轉瞬即逝,會像天一閣中的書籍人去樓空,文化本身就是脆弱的,但當他們看著自己守候的,即使是滿地破碎的文化江山,也就能心滿意足地離開。正是因為有這種精神,在中華五千年的悠悠歷史中,即使多次經歷浩劫,但文化卻沒有永遠被淤泥掩埋在黑暗的地下,它總是在經歷風雨的打擊后,猶如雨后春筍般煥然新生,而他們就像雨后的彩虹般絢爛地籠罩著。
三月的柳絮,在風中的最后一段舞蹈,攝魂奪魄,生命的最后一段飛翔,舞得傾國傾城。輪回路上,不知幾個孤魂還在徘徊,注視著那片守住或守不住的江山,也許來生會是一粒游走在煙火中的塵埃,但文化里永遠會有他們的印記,薪火相傳!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有感05-05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2-27
閱讀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經典語段摘抄03-14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9-30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1-02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6-0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1-03
讀文化苦旅閱讀心得02-13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