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實用(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苦旅讀后感1
捧一杯香茗,開一盞夜燈,看暗夜流動,品《文化苦旅》。在每個漆黑冷寂的夜晚,在昏黃搖曳的燭光下,我總愛斜倚床邊,沉靜于溢滿小屋的書香中,任憑屋外狂風暴雨雷聲大作。我無所畏懼,因為躍動的文字給予我以精神的力量。
茶,歷久彌香,因為其散發(fā)的是歲月的味道和風雨的氣息;文化,歷久彌珍,因為其彰顯的是民族的靈魂和人文的力量。我想,這兩者若是溯及根源,便不難發(fā)現(xiàn)竟是如此相似而又難以割舍!這之中,該蘊藏著多少中華民族的精髓和華夏子孫的夢想呀!?中國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是上蒼所賜,歷史積淀。也就是幾片普通得毫不起眼的嫩翠葉、日夜經(jīng)受風雨洗禮的小生靈,只需晾干、烘炒便與熱水融合;在滾滾熱浪翻飛旋舞中,卻成了映射中國文化縮影的一片碧波。蕩漾開去,就是華夏兒女靈魂最深處的夢。尋夢?看來只有在文化中苦苦探索,孤身一人踏出“文化苦旅”的小徑。中國文化經(jīng)過五千年的歷史熏陶,未免深奧堅澀,想必能在這苦旅上邁開腳步的人從古至今也是少之又少。于是,正是歷史的機緣和文化的被蠶食,拼湊出一個既是偶然又是必然的人物──余秋雨先生。
在山水風物中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在漫無盡頭的`小徑上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中國文化的悠久魅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文人,在其長期的熏染下一次又一次地積淀。只是可惜,歷史文化也同時在漸漸消失,慢慢被蠶食。余秋雨先生看不下去了,于是一段段文字從筆尖流瀉而出,凝結(jié)而成的就是《道士塔》、《陽關(guān)雪》。中國歷代文人的思想都承載于一張張泛黃的書紙,當然這文化的精髓在五千年歷史的浸泡下是難以數(shù)盡的,可為什么能巋然獨存的藏書樓只有天一閣呢?為什么能為我們民族斷殘零落的精神提供一個小小的棲息處只有天一閣呢?也許是野蠻的戰(zhàn)火幾乎不間斷地焚燒著脆薄的紙頁,也許是無邊的愚昧在時時吞噬著易碎的智慧。于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天地長期處于散亂狀態(tài)和自發(fā)狀態(tài),它常常不知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誰,要干什么”。此時,余秋雨先生坐不下去了,他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演繹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中華文化在余秋雨先生的腳印中不斷恢復(fù)成長,然后,一個個文化缺失逐漸閉合、圓滿。
不過,并非所有文化缺失都需要或都能夠完全被填補,畢竟要“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總該在中國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中國歷來缺少廢墟文化,因為人們不懂得“廢墟,輝映著現(xiàn)代人的智慧;廢墟的留存,是現(xiàn)代人文明的象征”。其實廢墟不值得羞愧,不必要遮蓋。殘缺了千年的羅馬斗獸場依然散發(fā)著魅力,吸引著游人?墒俏覀兊膰耍褪菒壑v面子、追求完美而擅長遮蓋。在我眼里,金碧輝煌的新雷峰塔只會讓人炫目,而模糊了“老衲”塔基的真實;于是我不由得又開始擔心圓明園的明天……中國人若要大氣,就不必再把所有的廢墟驅(qū)逐!其實,廢墟何嘗不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夜已深,在月朗星稀之下籠罩著陰影的廢墟中常傳來悠長無奈的嘆息,其實此時此刻它已不再是廢墟,而是昨夜的故事,歷史的殘夢。廢墟是歷史的眼淚,這晶瑩的淚花折射出今天太陽的光輝和昔日的余暉,這是從撥離土地轉(zhuǎn)化為皈依大地的美。美得透徹,美得蘊藏玄機!多少年后,這片片廢墟終將會融入土壤,從曾經(jīng)祖先的豐功偉績變成我們?nèi)缃裥量喔N的土地,而如今的廢墟正是處在將融而未融的狀態(tài),F(xiàn)在,是時候了,我也該順著殘月的微光,在廢墟中尋找靈魂最深處的夢……
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走上這漂泊旅程。一笑應(yīng)艱辛,因為這本來就是文化的苦旅。文/余一帆
文化苦旅讀后感2
前些年,粗讀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對《西湖夢》這一篇記憶猶新。盛夏,因孩子小升初,新學校布置的暑期作業(yè)中有親子伴讀,于是攜孩子再逛書店,購得新版《文化苦旅》,其中美文有較大改動,粗粗翻閱過后,目光落在《杭州宣言》上。作為新杭州人,對于杭州,對于西湖,總是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文學大家的筆下再次神游,展開對這座城市的靈魂之旅。
對于西湖,我感觸頗深。幼年時家住同省浦江老家,就從父輩口中聽得描述,那美輪美奐的湖光山色,那浪漫溫情的民間傳說,那雋永婉約的唐詩宋詞都給西湖蒙上華麗的面紗。聽說明代時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寫過這樣一首詩:昔年曾見此湖圖,不信人間有此湖。今日打從湖上過,畫工還欠費工夫?梢娢骱拇_是令人驚艷的美。隨著工作的變動,十年前舉家遷居杭城,很快近距離地欣賞到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西子,更讓人感到它的真實和親民。日子漸久,繁忙的工作讓我疏離了西湖,它變得清晰而遙遠。
而今,我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余秋雨先生的《杭州宣言》時,杭城的山山水水又開始在眼前閃現(xiàn)。我在文中暢游,從沒有這樣深入地了解過杭州,感受它的前世今生,深掘它的文化內(nèi)涵,體會它的欣喜悲歡。
馬可·波羅曾在游記中說,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貴、最美麗的城市。他來自于歐洲人心目中最美麗的城市威尼斯,對于城市美景有足夠的評判眼光。航海家們沒有抵達杭州,但杭州一直隱隱約約地晃動在他們的心理羅盤之一。而作為如今生活在杭州的我,這種幸福感是油然而生的。
春天的西湖桃紅柳綠,草長鶯飛。漫步在蘇堤、白堤,如今我的眼中不僅僅是如醉春煙,更有對大文豪白居易、蘇東坡的'敬佩和緬懷。西湖是當年他們?yōu)榱撕汲前傩彰馐芩疄?zāi)、旱災(zāi)之苦,而開展的浩大的民生工程,恩澤后人。他們不僅解決了水患,更是給子孫留下這曼妙的風景和傳世的美名。
白居易這位文學巨匠,站在唐代詩歌的巔峰,卻絲毫沒有傲慢在文化的身份里,而是用泥土和石塊寫詩,成天忙碌在浩大的水利工程之中。致力于實實在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改造,給杭州人民留下了比《長恨歌》、《琵琶行》、《秦中吟》、《新樂府》更瑰麗的作品——西湖。 北宋時,杭州還再次迎來一個文學巨匠——蘇東坡。他兩度為官杭州。任通判和知州。與白居易一樣,他到這座城市的時候,也一點兒沒顯出曠世詩人的模樣,而是變成了一位徹徹底底的水利工程師。甚至,比白居易還徹底。讀到這里,我不禁為杭州的幸運而倍感歡欣。
余先生也說 “西湖給人以疏離感”。 初到杭城時,我也很有同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人生的感悟也越來越多。有時的迷茫,亦如浩渺的湖水,讓人有莫名的憂愁,淡淡的揮之不去。畢竟是大學者,我無法全然領(lǐng)會余先生心中和筆下抽象和充滿象征性的西湖,但是我能感受到面對西湖時,他的那種無奈和落寞。也許就像燃盡繁華之后歸于平淡的人生吧。
說到西湖,一定會想到最膾炙人口的傳說白娘子。杭州居然用一池清清亮亮的湖水,用一條宜雨宜雪的斷橋,用一座坍而又建的雷峰塔來侍奉她。亦仙亦妖的白娘子并沒有像人們津津樂道的戲劇中一樣,為了許仙而心甘情愿的被壓在雷峰塔下。她最大的傷心處是不能做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和許仙終老一生。余先生說:“雷峰塔只是一個歸結(jié)性的造型,成為一個民族精神界的愴然象征。” 我想,這便是對西湖文化的一種很好的詮釋。
文章最后一段話給人以醍醐灌頂,余先生說:“如今的杭城呈現(xiàn)出了一個貫通千年的人文宣言。這個宣言,曾經(jīng)由錢镠親自指導(dǎo),由白居易、蘇東坡參加起草,由白娘子從旁潤飾,又由今天的建設(shè)者們接筆續(xù)寫。宣言的內(nèi)容,很復(fù)雜,又很簡單:關(guān)于美麗,關(guān)于自然,關(guān)于生態(tài),關(guān)于人間!
在文中,我從另一個角度重新感受杭州、欣賞西湖,體會著一位大學者深刻的見解和精辟的剖析以及他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和深邃的靈魂。
文化苦旅讀后感3
冥思,許久都不曾回醒……
步履在莽莽蒼蒼的大地,面對這赤裸的文化,心中有種莫名的悸動,文化苦旅讀后感。拈起一腳腳尾頁,方才知這《文化苦旅》的厚重。卻又如酒般蕩醉,麻痹你的經(jīng)絡(luò)。于是,我將文化含在唇間,味道比秋茶還要苦澀。當我凝神文化圣潔的神韻時,思緒隨風飄散。
冉冉的日光,喚起我沉醉許久的無限遐想。他正用破舊的掃帚,刷去百年的燦爛;他正用冷白的石灰,掩蓋千年的輝煌;他正用蒼白的思想,粉砌著“自以為是”的鄙薄。他,一個道士,活生生地擄走了我們的遺產(chǎn)。我看到了駝隊遠去的背影,我聽到擄略者大聲的狂笑……我的心被揪得生疼。
夕陽血染一般的紅。古老的民族,滴血的傷口,在潰爛……
我真想化作那根韁繩,勒住那罪人的喉嚨,不讓他用那粗略的手去碰觸佛家瑰寶,不讓他將人世的污濁滲入瑰麗的文化。我還要去阻截遠行了的車隊,“和你各乘一匹戰(zhàn)馬”“決勝負于城下”!可我深知——我太渺小,太卑微,太愚鈍。我留不住被馱走了的文物,留不住早已枯竭了、走失了的年代。
文化的'歇息將永遠帶著悲痛與苦楚。
什么才能鐫刻雋永,我?guī)е悦Ec痛楚義無反顧地踏上文化的征程,縱他山遠水長,我都要用深層的記憶打響前奏,叩開歷史的生命。此刻的我才明白,守望也是一場苦旅,即發(fā)的記憶,是被人們遺忘的步履。而時間將我蝕成戰(zhàn)火中的殘垣,正如些許文化嫣然老去般長久。
因此,守望變成了我追溯的根源。把自己凝望成一春的晨,一冬的雪。雪也伴著胡笳與羌笛,缺少了些悲壯的情意。若我將我心給予陽關(guān),墳?zāi)故欠駮䦟⑽已诼。如峰的沙堆,如劍的月光,如冰的軀殼。煙繚繞,我心也朦朧。
文化因萎靡柔弱而席卷半壁華榮?我如魔鬼般嘶吼,竭力釋放我內(nèi)心的渴望。一切都在遠去,而無半點追逐的腳音。我面對的蒼涼的文化,看它們?nèi)缬暌话愕穆湎,轉(zhuǎn)眼又是風雨交加。
看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沙漠中,光影斑駁交錯。只有從沙漠中走過,才會有腳印證明來過。林則徐,“他是中國人,他是中國文人,他是封建時代的中國文人!彼麚碛兴膫體,他的靈魂,他不會物化成無動于衷的頑石。是他,傾瀉了這一襲華裳。
亭臺樓閣,清風寒雪,白蓮洞勝似煙雨桃源。一個暮春的雨天,一版墨清的江水。自然的造次,渾然天成的作畫。“廬山?jīng)]有了文人本來也不要緊,卻少了一種韻味,少了一種風情。沒有文人,山水也在,卻不會有山水的詩情畫意,不會有山水的人文意義!蔽以谟H近人文,正在親近一部浩渺的文化。
江南小鎮(zhèn),鄉(xiāng)野隨風,有志趣高雅的文人為伴,自然小鎮(zhèn)就多了一份深沉,一份詩意。江南小莊,我只能對著記憶中的周莊空想,柔美而妖媚的色澤是你別致之處,水星木屑,自然又多了一份浪漫古典而精致的明眸。
我用雙眼,瞥見了投影在眼瞼的殘骸——一片廢墟。 我并非人為廢墟即是終點,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它便是古典的醞釀,一種見證。它很頑強,它沒有被時光的紋理遺忘,它很倔強,即使傷痕累累也不會讓別人看到它的滄桑,廢墟是寧靜的,它抵抗著現(xiàn)世的浮華與躁動。
面對都江堰,我如蒼茫的士卒;面對江南的小鎮(zhèn),我神怡心曠。面對箋墨,我祭奠敬畏……我深知,只有面對文化時,一切迷茫,一切虛幻才會變得真實。所有依附于瑰麗的文化,風俗習慣,山水奇景,人文景物,也都被賜予生命。
生是魂,歷史長久,華夏悠悠。
藏書堪憂,而書房真的是集文化精神之大成。離開了我們,又有誰來守護?文人的光鮮與他們的悲哀又該怎樣割舍?靈魂又該往何處寄托?——文化苦旅何時能夠停留。
我們守望文化,守望民族生生不息的天空。
使人們寧愿謊言,而不愿追隨真理的原因,不僅由于探索真理是艱苦的,也不僅由于真理會約束人的想象,而且是由于謊言更能迎合人類某些惡劣的天性。
文化苦旅讀后感4
讀書,讓我既沒有富庶的生活,仍擁有富庶的生命,讓我清貧至今也樸素至今;甚至日后嫁人,此生智慧和善念就是我的嫁妝。我未入過繁華之境,未聽過喧囂聲音,未見過太多生靈,未有過滾燙心情,但書本給了我所有智慧和感情。
走,不為終點
進入20xx年,元月選讀的并非《文化苦旅》。那天晚上,是記憶中第二次丫頭給我推薦這本書了:“媽媽,你知道余秋雨嗎?”“知道,但他的書讀得不多。”“你讀讀《文化苦旅》吧?”孩子興沖沖從書柜給我拿來,不忍掃人家的興,便窩在沙發(fā)上隨手翻開。
“文化的旅程是苦、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訴苦旅。”扉頁這樣一句話讓我對內(nèi)容產(chǎn)生幾分期待。許是過了40不惑,品嘗生活諸多,知道“苦”字后面總是隱藏耐人尋味的厚重。隨心所欲,慢慢翻閱,順從文字牽引,去尋覓企圖遇見的絕美行旅。其實,我之前對游記是不太感冒的,但翻過幾頁,卻發(fā)現(xiàn)這本書里的每一筆卻比過去讀得那些借景抒情的文字沉甸許多,靈性的山水遇到作者,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也就奔瀉而出。沉溺其中,竟有些無法自拔。
《文化苦旅》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山水物象,大漠荒原,處處留下作者的足跡,也留下作者的思考,字字真言,處處真心。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現(xiàn)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通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走向。
《道士塔》《莫高窟》有對民族屈辱歷史的感嘆,有對愚昧的中國道士及賣國者的批判,有對中國古代燦爛文化被毀的悲哀。與此同時,余秋雨又對莫高窟的燦爛藝術(shù)有著深切熱情,“它們?yōu)橛^看者而存在,期待著仰望的人群!闭蛉绱耍庞幸环N警醒:“我們是飛天的后人!鼻楦械囊謸P、低落、升華,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此起彼伏,顯示出中國學者特有的文化心態(tài)和生存心態(tài)。
寫西湖的文章并不少,但真正從西湖的碧水柔波看出它在中國人文景觀上獨具的內(nèi)蘊的又有幾位!段骱䦃簟繁銓⑸剿耐,人性與非人性等人格、道德、社會的多重思路一一鋪展。在余秋雨筆下,山水景觀,人文世態(tài),歷史變遷,自我生命體驗渾然一體,行止于古今之間,盤旋于歷史文化長河,而又返歸于存在之境!暗巧絼t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敝皇侨藢ψ匀坏臏\層次情感反應(yīng),只有以這種激動為情感喚起,并能進而深刻地體悟自然獨具的人文內(nèi)涵,生命意味者才真正感知了自然的生命力。
神話般的都江堰,三峽咆哮的長江水,文化瑰寶莫高窟與天一閣,清新婉約的江南小鎮(zhèn)……一幕幕被文字雕刻得那么清晰、真實、有質(zhì)感。余秋雨用細膩又不失大氣的筆觸描繪著一幅幅蒼勁渾厚的山水畫,書寫一支支輕柔婉約的小夜曲,帶著我們?nèi)ジ惺苋A夏五千年歷史的興衰與悲涼。細細咀嚼后,就會發(fā)現(xiàn)這本書里的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意象,想借山水古跡探尋中國文人艱辛跋涉的腳。簩で蟆耙环N再親昵不過的人文文化”,“一種把自然與人情搭建得無比巧妙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這本書,很苦。寫書的人,更苦。
其實,《文化苦旅》中嵌生個“苦”字,表明了作者行程之苦,修行之艱。正像他自己所言:“‘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引發(fā)出人生滄桑感。山重水復(fù),無言大地上,總有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的確,讀余秋雨的文字會有一種苦澀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造就人的,莫過于書了。一本本書,在人們面前一頁頁翻著,就像一道階梯,人們由它走向更高的思想境界。
走,不為終點,只為已劃下的曲線。
文化苦旅讀后感5
有這樣一個人,他是我國著名作家、中國文化史學者。
他有一本共有三十七篇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我所介紹的就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
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察其書名,文化和旅游聯(lián)系在一起,而在旅游的同時,卻感受文化之苦。也許你會在此留下疑問。同樣我?guī)е蓡栕x完這本書,才明白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是在那一處處古跡的背后卻隱藏著人們不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下面請跟隨我的腳步走進文化苦旅。
首先,踏入莫高窟的石洞。我們靜靜的`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的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集宗教文化知識于一身,以雕像和壁畫聞名于世,向全世界人們展示千年藝術(shù)的莫高窟也曾有荒唐史。一位王道士自作聰明將窟中的的珍貴壁畫粉刷、挖鑿,代之以天師靈官塑像。婀娜的體態(tài)就這樣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就這樣變成泥巴。更令人氣憤的是,他視經(jīng)卷入糞土,幾個銅板,幾棵白菜,甚至什么都不給,他就將不計其數(shù)的經(jīng)卷送到外國人手中。也許是他
的無知葬送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但是當時的官僚文人又怎樣?忽略洞窟的價值,因為“東西很多,運費不低,官僚們猶豫了。”他們也曾運送一批文獻進京,其情景:沒裝木箱,只用席子亂捆,沿途官員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在哪歇息又得留下幾捆,結(jié)果到京城時已零零落落,不成樣子。當歐洲的學者文人們冒著被打被殺的危險,不遠萬里,變賣家財,只是為了得到莫高窟的一兩件文物時,中國官員的客廳里,卻茶香縷縷。也許就是這樣,沒有任何關(guān)卡,沒有任何手續(xù),外國人直接走到了那個洞窟跟前。他們一切精心的準備完全沒有必要,只要和王道士溝通好,一筆輕松的買賣交易就換來巨大的文物財富。聽到這里,也許你會心痛那些文物就這樣不翼而飛,痛心王道士的無知,痛恨于那些外國人的趁火打劫……但是有一個事實我們不得不面對。王道士出身農(nóng)民,生活所迫,當了道士,有幸當了莫高窟的家,可當時的莫高窟無人看管,年久失修,洞中大量積沙,一片殘敗。他憑著對宗教的虔誠,清沙修窟,他也曾向政府提議保護文物,但晚清政府一再推卸責任。此時又恰逢當朝政權(quán)風雨飄搖之際,“庚子事變”,八國聯(lián)軍打到北京,朝廷岌岌可危。自身的落后讓我們已無心理睬被擱在西北荒涼之中的文物。人們沒有保護文物的意識,更沒有人去重視。于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上演了。一個不拿朝廷一分錢俸祿,靠化緣維持生計的道士,做了他能做的一切?杀氖牵瑤啄甑呐,這些文物的管理處置權(quán)還在他手里,政府沒有絲毫的舉動,F(xiàn)在看來,這些文物怎么估價都不過分,而在當時并非如此,被視為“國寶”也是后來的事。文物的流失和損毀,一個民族文化遺產(chǎn)被如此嚴重的肢解,這一切不僅僅是王道士的愚昧,更是社會各階層許多人的愚昧!是極貧極弱的國家之心痛,民族之悲哀。這才是作者的“苦”之所在,“苦”之由來,“苦”之際遇。
一路風雨顛簸,余先生沒有做沉默者,他總是要竭盡全力的悲切的喊上幾句。也許這聲音不驚天動地,但是足以懾服讀者的心。因為當他喊上幾句時,足以蕩起生命的音量,讓我們產(chǎn)生共鳴。聽罷,在這吶喊中,翻滾的是怎樣的一腔熱血。
在文中,作者一展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使我由衷的體會到文化的車輪在我身邊碾過,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的感動,無端的震撼,讓我深刻的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底蘊。而這些,正是我們炎黃子孫驚醒的地方,他對我們每個人的人格都是一次考驗,讓我們真正明白“苦”字的意義所在!
品味《文化苦旅》,即在品味百態(tài)人生。讓我們對文化傳承,對文化保護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6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身榮位高之際,辭職探尋文化遺跡的歷史文化散文集,其起點也難、其過程也艱、其后果也煩,用作者的話來說,《文化苦旅》就是外出的浪子,給自己帶來的麻煩難以計數(shù)。但是,先生的“苦果”,為我們釀出了甜酒,一場自然、歷史、文化、文人、思想的盛宴和洗禮。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四場旅行,太大太深太苦,所以我只能撿二三事說說。
如夢起點,是我讀來最輕松的一部分,勾起了我對家鄉(xiāng)鄉(xiāng)土人情的回憶和思考。我也來自一個小山村,也常和小伙伴打打鬧鬧結(jié)隊去上學,我們那個小學也是一座寺廟改建而成的,原來叫觀音寺,不知什么原因就成了我們讀書的地方。直到我小學畢業(yè)了,校門外的一塊空地上還立著一個小寺廟,雖然因為是“違建”而空蕩蕩的,但那也是我們課余的一個去處,也是我們的一片回憶,F(xiàn)在想來,無論是書中的牌坊、寺廟還是信客,還是我們上學的觀音寺,還是奶奶們燒香的小廟,都是一種寄托或信仰,引導(dǎo)和支撐著人們在追求和努力著。當然,余秋雨所觀察到的也許是意識形態(tài)、文明或者文化間的沖突,但是我感受到的,也許也是作者所追求的,是這些沖突背后的共同愿望,那就是文化形態(tài)所寄托的向上、向善初心,這也是不同文化共存和和諧發(fā)展的基石和準則。
在中國之旅中,余秋雨先生帶我領(lǐng)略了13處古跡,從都江堰出發(fā),道士塔、莫高窟……一路走到天一閣,全程充滿了對祖國歷史遺跡的敬意,對歷史曲折的叩問,對中華文化的探尋。相形之下,我受閱歷所限,更受膽氣所限,至今只到過祖國幾個有限的省份,所以初讀時有點跟不上作者時空轉(zhuǎn)換的節(jié)奏,有點難以體會作者的“苦衷”。因為往常旅行,我只喜寄情山水之間,極少流連于人文古跡,加之歷史知識貧乏,所以很難透過那一個個碑、塔、亭,看到一段歷史和一群豐滿的人像。但是讀后反思,就是我這種淺嘗輒止的輕浮之態(tài),以及如我一般的千萬漠視茫然之人,正在毀壞或者看著毀壞又一段段的歷史和文化,才會頻頻出現(xiàn)歷史古跡的毀舊建新、掠奪式開發(fā)和歷史劇泛濫。我們都是這個國家、社會和民族的一份子,但內(nèi)心卻是自立和封閉的,沒有把自己放在大范圍之內(nèi)去看待舉手投足所帶來的波瀾,所以感嘆文化散失、信仰淪喪也就成為了必然,因為個體的不負責任最終將帶來集體的瘋狂,這既是現(xiàn)在的我們所不愿意看到的,但卻在不自覺地演繹著的。
一切歷史、一切文化,最終都要由人去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余秋雨先生最后用一些身邊的.人的寫實,刻畫了一個完整的人生之旅,書寫了文化人之苦。他們用畢生心血推動著文化的進步,卻陷于嫉妒、諂媚的攻擊中,但他們并沒有“折筆、棄筆、毀筆、葬筆”,最終撐到了“文化孽力”不爭自毀,成為文化長河中的經(jīng)典和偉大肖像。這一文化自證和文人平反的過程,也許就像余秋雨先生母親的一生,“一辯論就進入他們的邏輯系統(tǒng),必定上當”。所以,永遠只有微笑,只有傾聽,只有靦腆,最多,只有沉默,才能穿過黑暗,戰(zhàn)勝歷史的碾壓和生活的煉獄,最終笑到最后。
隨著余秋雨先生走過苦澀的文化之旅,我更深更切地感受到了中國歷史的博大,中國文化的艱深,中國文人的根骨,其涅磐過程之艱辛、之苦悶、之久遠,難以想象。好在余先生等一代代文化標桿,替我們提煉了苦藥,我們常人只需要嘗甜憶苦就行了。但是,是不是我們就只能坐享其成、恍若路人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其實,文化不僅僅是文物古跡、書法中醫(yī)、經(jīng)史子集,端午吃粽子、春節(jié)貼春聯(lián)也是文化,文化無處不在也潤物無聲,需要我們細心呵護和執(zhí)著堅守。當我們每一個人少在旅行時的碑塔上刻一筆,多讀幾本經(jīng)典著作,多傳承一項傳統(tǒng)習俗時,我們就已經(jīng)在輕輕松松的允吸歷史文化的甜蜜了。所以,文化不“苦”,旅行也不“苦”,拯救、傳承、弘揚中華歷史文化并不難,只在一頁頁紙間,在一寸寸山河間,在你我舉手投足間。
文化、文明、文華,就在生活中,就在躬行處。
文化苦旅讀后感7
夏季暴雨傾盆的夜晚,世俗的喧囂被一時澆滅,在黯淡的燈光下,見到這般滋潤蘊籍的文字,只得死心塌地地在小楷的包圍中默默端坐。夜雨的詩意中,心里泛起一陣陣漣漪。輕輕地觸摸這泛黃的紙張,我踏上別樣的旅程,有著文字這般安靜的旅伴。
第一篇便是直白的開頭,簡單有序的描寫,卻沒有任何蒼白無力的表現(xiàn)。一步一步走近,滿載敦煌文化的車隊留下深深的車轍,道士塔旁凄艷的晚霞印入我的眼簾。剎那間,原本乏力癱軟的身軀隨著靈魂起舞,在芳香四溢的舞臺上找到了我專屬的味道。這是我耳熟能詳?shù)慕豁憳,每一串音符都能引起我的共鳴。這無盡的旅程的第一站就俘獲了我那顆即將熱血沸騰的心。
隨心所欲地慢慢翻閱,與耳邊的喧囂隔絕,留下一片心靈凈土,啜飲著文化的甘泉,印刻著行旅的記憶。只要順從他的牽引,腦中便是紊然不亂的條理;只需跟隨他的腳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絕倫的風景---枝干虬曲蒼勁的臘梅、飄渺冷艷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廬山瀑布……余秋雨鄙棄陳詞濫調(diào),細膩又不失大氣的筆觸下描畫著一幅蒼健渾厚的山水畫,書寫著一首抑揚頓挫的詩歌,哼唱著一支輕柔婉轉(zhuǎn)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鍥人心的歷史感懷,用悠長的歌謠譜寫出心中的悸動。這如同一塊天然的璞玉,把瑕疵與光澤一并展現(xiàn),一切都未經(jīng)雕琢,一切都回歸它本來的面目。我領(lǐng)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創(chuàng)造的神話般的都江堰,三峽那翻滾咆哮的長江水;見識了中國華麗的文化瑰寶之地莫高窟與天一閣;拜訪了清新婉約的江南小鎮(zhèn),精致幽深的蘇州園林。
山重水復(fù),無言的大地上,總有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
走走止止,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回憶滲入了筆墨之中。
聽著花鳥蟲魚的歌聲小憩一會,心中卻泛起一陣不可名狀的惆悵;蛟S我也感受到了歷史氣壓的沉重,禁不住一些誘人沉思的`片段和作者自身感慨。每每讀到發(fā)人深省的句子,思緒就不經(jīng)意間地游離開去,整個人便癱軟下來,腦中一片空白,無力再讀?傄捶磸(fù)復(fù)地從開頭連到結(jié)尾,然后繼續(xù)讓某句話引發(fā)的聯(lián)想散漫地在我的神經(jīng)中游蕩。慢慢地迷戀上這種感覺,這是歷史文化悠久的魅力熏陶著我,感染著我。仿佛是旅程中的“苦”,實則是最甜最美的享受。
多年前,父親也曾踏上過這段旅程,不知他又是如何定義的呢?
而今天,我要拋棄所有的憂傷和疑慮,踏著文化的腳印,去追逐無盡的潮水,漂泊在思想的云端。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留駐都將是新的出發(fā)。
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腳印,深淺不一;一句一句,是幾百年踉蹌的路程,彎曲綿長;一頁一頁,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濃厚的熱茶,而我便是極干渴的旅人。慢慢品嘗,總有那么幾句話值得去反復(fù)回味,讓我心中的情感為之翻騰,有一種直至肺腑的莫名的喜愛。
那些隱于山川河流的前人的蹤跡,流傳于千家萬戶的盛世傳奇,有著我們不曾了解的模樣。在他所描述的秀麗絕美風光之后,對民族,對歷史,對生命的探討,對不羈的中國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動著人心。
無需華麗的辭藻來凸顯出文章的深度,聽他娓娓道來,感受到那深邃蒼涼的歷史命運和對中華大地深深的依戀?偸怯袩o盡的柔情,總是有磅礴的氣勢,總有那份使人身臨其境的魅力。四壁的文字間,可以讓我感知到怎樣咆哮的狂風在我指間游走,怎樣綿長的細雨帶給旅人無盡的鄉(xiāng)愁,怎樣回旋的流水唱著抑揚有致的曲調(diào)。的確,余秋雨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山、河、湖、海、森林、峽谷……每一個地方都隱匿著無數(shù)似真似幻的傳說。會有多少蘊藏呢?簡直連想也不敢想了。然而,正是這樣的世界,這樣的多元,這樣的無限,才值得來活一活。(本段摘自余秋雨---洞庭一角)
走,不為那終點,只為這已劃下的曲線。走,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為已耗下的生命。我愿一直走下去,為了在文化的旅程中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為了尋找那一切美的本源。
文化苦旅讀后感8
《文化苦旅》是當代著名文化學者、散文作家余秋雨先生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全書共收錄37篇作品,借山水風物書寫著中國文化與文人的歷史命運,在字里行間探尋著文化的靈魂與人生的真諦,文字優(yōu)美又言之有物。其中既包括《道士塔》《白發(fā)蘇州》《青云譜隨想》等文采飛揚、見解獨到的歷史文化散文,也包括《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充滿懷舊氣息與文化感慨的心路回憶散文。余秋雨先生行走在中華民族的大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其細膩的心思和筆觸,帶領(lǐng)我們一起感受這華夏文化的“苦旅”。
記得初讀《文化苦旅》是在學業(yè)繁重的高三,當年略顯浮躁的匆匆一瞥,到現(xiàn)在靜下心來,懷著對中國文人和中華文化的思索,再次捧起這本書細細品讀細細咀嚼,便又是另一番滋味。既為書中透射出的人文思考和歷史滄桑所震撼,又為作者的文人真性情所感動。
文化苦旅,不僅僅是穿梭在各種名勝古跡、田園山水中的空間旅行,更是一種穿越千年,探索中國歷史與文化靈魂的時間之旅。它從敦煌的漫漫黃沙開篇,和著異鄉(xiāng)漂泊者的腳步聲結(jié)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后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它涵蓋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讓一顆不堪負重的心靈,只能用沉默的眼淚來回答歷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與太多的無可奈何。之所以是苦旅,是因為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正在逐漸的淪陷和喪失,作者在感概和惋惜之余,也將自己滿腔的悲憤和不滿寄于筆下,在對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流失的批判和思索中,重拾人類精神文明發(fā)展所缺失之物。
品讀書中的文字無疑是苦澀的,我們既為書中透射出的人文思考和歷史滄桑所震撼,又為作者的文人真性情所感動。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喪感,書中講述的那一段段沉重的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悲涼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開篇的《道士塔》一文,短短幾千字,我已反反復(fù)復(fù)讀了三遍,既為余秋雨先生辛辣的筆鋒拍手叫好,更為莫高窟中珍貴的文物就這般輕易的流失而感到痛心不已。當那幾車、幾十箱、幾百卷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各國時,負責看管的愚昧的王圓箓無疑是敦煌文化的`罪人,更是歷史的罪人,但正如作者所說,他太卑微渺小,無知的軀體無法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但究其根源呢?是官僚的腐敗和政府對文化保護的無視才導(dǎo)致了這慘痛的民族悲。≈腥A民族的傷口在滴血。《缃竦闹袊四?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敢于吸收世界上任何優(yōu)秀的文化,而惟獨冷淡了自己的文化;他們可以傾慕時尚任何國家的時尚,而惟獨尋不到自己的時尚;他們可以走出國門為自己的驕傲,而忽略了自己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事實上,僅僅運走一些文物并不能撼動中華文化之根本,但一旦運走了思想、靈魂,文化的土壤就會日漸貧瘠,一個民族即將面臨的便是消逝的命運,這怎能不引起我們深刻的反思!最可怕的,不是丟失,而是丟失了過后,我們依然走在丟失的道路上。
文字,因為真,才會苦。原來散文,真的可以寫出歷史的重量。
讀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智者對話!段幕嗦谩窊(jù)對是一位歷盡世間滄桑的老者,散發(fā)著書墨的清香、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余秋雨先生攜著他的紙筆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在文學的畫卷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抹油彩。每一次留駐都不會否定新的出發(fā),乾坤在心中,人文山水也在心中。如果可以,我也愿開始一段文化苦旅,去感受那世間百態(tài),去觸摸歷史的魂魄,去聆聽內(nèi)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人生當無憾矣!
文化苦旅讀后感9
文化苦旅,之所以稱作文化苦旅,是因為每一篇文章將景色與文化結(jié)合,以《西域喀什》為例,一共五章的篇幅,前四章均已文化開頭,先是從各個文化的比較,包括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古巴比倫文化來引出喀什這是“文化匯聚的福地”這個觀點,又以張騫的出使西域,包括印度佛教東傳作證。對于文化的凸顯可見一斑。
再說說剛才提到的《沙原隱泉》,文辭華麗卻不顯露于外,不張揚,文章質(zhì)樸富有哲理又不失文采,僅有大師級的作家才能忘懷文筆,到這么一種大師級的境界。看他的文章,心胸闊達,別人的游記都是融情于景,身系景中。他呢,則是站在上帝的視角,俯瞰大地。《沙原隱泉》給人一種旅程的慢動作回放的感覺。他最令我佩服的是能用很美的語言把大道理講出來。
孔子曾說過: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其實不僅僅做人要這樣,文章也是如此,我認為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就做到了。
在他所描述的秀麗絕美風光之后,對民族,對歷史,對生命的探討,對不羈的中國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動著人心。明明有時候描述的是美景,卻在看完文章之后引人沉思,看完一篇文辭優(yōu)美的文章后仍能令人沉思,單是這一點就足夠稱為一個好的散文家了。
但不單是這樣,它會讓讀者體會”怦然心跳“的共鳴,有一種“莫名感動”;《文化苦旅》讓讀者讓我進行自我審視,也曾感嘆人生百態(tài)。他會讓你與作家產(chǎn)生共鳴。哇,我怎樣沒想到;誒,好像還真是這樣;是呀是呀,常常會讓你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從字里行間,我能夠看到一個哲人瘦瘦的影子,背著手,低著頭,縱情山水,一會兒靜靜沉思,一會兒喃喃自語,欲步卻又停留。他驚嘆、震憾,他婉惜、嘆息,他傷感、高興。皺著眉在慢慢地踱著,讀者也與這位哲人一齊品味歷史,體驗文化。每讀到一個地方,都會身歷其境,都會有志趣高雅的文人為伴,應(yīng)對都江堰,我如蒼茫的士卒;應(yīng)對江南的小鎮(zhèn),我心曠神怡,應(yīng)對西域古城,我如千年前行走在大沙漠的商人。這種共鳴令我敬佩不已。
當茶余飯后咀嚼著其中優(yōu)美的文字,欣賞古代歷史人物的零碎故事,能讓人有所感、有所動。無需華麗的辭藻來凸顯出文章的深度,聽他娓娓道來,感受到那深邃的歷史命運和對中華大地深深的依戀。余秋雨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冥思后的.放松。
余秋雨先生有著極高的探索精神,他翻山越嶺,用其獨特的視角引領(lǐng)廣大讀者對中國的深層文化進行深思,掀開了歷史沉重的面紗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別人寫景無非寫這個景多么多么美,但寫到頭,無非還是這美景罷了,但余秋雨先生就從文化層面切入,這樣才讓人津津樂道,也能夠說是這種獨特的眼光成就了這本書。
《文化苦旅》光說文化文化了,再解釋解釋苦旅,我認為一個是旅行苦,一個是資料本身的苦澀。前者作者浪跡天涯,風塵仆仆,不說別的,單說作者在《沙原隱泉》那一章里爬沙漠,就夠辛苦的了,也可稱得上是“苦旅”了。后者是文化的苦行,這本書本身的資料并不甘甜,正因里頭夾雜著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酀奈兜,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味道。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
可能有的人即使讀完了這本書,對文化的了解也只是一點點的表面,但我分明聽到了那樣深沉的敲門聲,咚咚咚,在叩響中國文化的大門!段幕嗦谩肪腿缫凰覍(dǎo)航船,她將帶領(lǐng)我去深思更多中國文化!段幕嗦谩芬材軌蛘f做是一場心靈的盛宴,背上旅行的包裹,為文化的傳承而吶喊,為中國文化找一個確切的目標,我們責無旁貸。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第一次知道“余秋雨”這個名字時,我大概只有十三四歲。從書攤上拿起那本《文化苦旅》時,封皮泛出的灰黑、書名中的“苦”、作者名字中的“秋雨”,給人帶來一股莫名的涼意。在那個網(wǎng)絡(luò)并不發(fā)達的年代,我還遠沒有意識到這本書、這個人會帶給我的震撼。
初讀《文化苦旅》時,其實是帶著一些獵奇的心思在走馬觀花似的瀏覽。書中有那個年紀的我尚不了解的柳侯祠、天一閣、天柱山,還有與我所知并不相同的莫高窟、三峽、都江堰,粗略的瀏覽下來,似乎覺得見識已超過了同齡人不少,如今回頭來看那時的自己,原來也只是在管中窺豹。
還記得新浪上這樣評價過余秋雨: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憑借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yōu)美的文辭,引領(lǐng)讀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長河之中。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那一處處古跡中的給我們的教誨,讓我們銘記在心……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作者其實也在努力向我們傳達更深一層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節(jié)來說吧,文章是這樣寫的`: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對著慘白的墻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guī)缀醪粫詣,眼前直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錘!白∈!”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zhuǎn)過臉來,滿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閑人何必喧嘩?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
是的,在這篇文章中寫了作者對于那位道士做法的不滿,在文章中,他喊了“住手!”又寫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位道士毀掉那一個個婀娜多姿的雕像,那是歷史,歷史!我相信,不只我和余秋雨先生感到無比的惋惜,相信在讀《文化苦旅》的每一位讀者也會感到深深的嘆息和心痛吧。這就是為什么《文化苦旅》這本書的“苦”字意義的所在了吧!
《文化苦旅》讓我領(lǐng)悟到了“苦”字的意義所在,更讓我學會了惋惜,更學會了如何不讓惋惜存在。
對寧波天一閣,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間藏書樓上,但對于其藏書的艱辛,我直到讀了《風雨天一閣》之后才解一、二。那是一種不顧旁人的不解與嘲笑,不顧財富上的巨大開支,不顧歲月的流逝,不顧王朝的興替,日復(fù)一日、月復(fù)一月、年復(fù)一年,超越意氣、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時間的意志力。在他們的眼中藏書樓這時不是一個單純的收藏著珍本、孤本的知識儲蓄所,而是一個古典文化事業(yè)的象征。他們藏書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范氏家族,更不是為了某一個王朝,而是為了整個中華民族,他們是為了用一本本書籍,讓我們長期處于散亂狀態(tài)和自發(fā)狀態(tài)的精神天地變得整齊連貫、充滿凝聚力。可以說他們的行為是中國文化保存與流傳艱辛歷程的一個縮影。也正是由千千萬萬個如范氏一樣的家族、機構(gòu)組成了我們燦爛的中華文化。
文化,在我看來是一個沉重而又艱澀的字眼。上下五千年的積累,使文化的沉積愈加深厚。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代表著這個民族最為珍重的事物。如果一個民族連文化都不存在了,那么便不足以被稱為一個民族。評味文化,余秋雨在文化中行走,又在行走中思索。
20幾歲時再讀《文化苦旅》,我覺得自己之前認識太過膚淺。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于心才真是苦。當走過一座城市古跡,了解一段段歷史,在苦澀的回憶中,我們似乎才可以真正理解文化、感悟歷史,從而苦盡甘來,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離夢想越來越近。在斑斕的夢想里,我聽見內(nèi)心的聲音呼喊著:傳統(tǒng)文化絕不能被遺忘,要傳承延續(xù)下去,這是一個民族的魂!我們與古人是一脈相承的,傳承文化的使命任重而道遠,但我堅信,明晰并堅定自己澄澈的信仰,它就會滋潤一生,而我們的內(nèi)心,終將如菩提一般開花。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長夜漫漫,孤燈之下,毫無睡意的我,只有作業(yè)與書相陪。
放下筆,我站起身來,再倒上一杯茶,放在書桌上。我走到窗前,看著窗外,因為窗上的霜,外面顯得朦朦朧朧,那層霜就好像一層薄霧,一層輕紗,籠罩住了夜景,我伸出冰涼的手,放在窗上,屋里的這層玻璃上并沒有霜,霜都在外層,我輕嘆一聲,放下了手。
看著窗內(nèi)一個個光斑發(fā)著溫暖而明亮的光,我知道好多人都沒睡,而此時高三的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挑燈夜戰(zhàn),為一百多天后的金榜題名而努力,“我也不能放松啊!蔽覍ψ约赫f。
走回書桌前,坐了下來。又拿出手機,打開音樂,放低音量,在輕柔的鋼琴曲中,我提起了筆。
寫了許久,我抬起頭來,窗上的霜并未消散,我把寫完的作業(yè)裝了起來,拿起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翻看了兩頁,我放下書,走到了陽臺,陽臺比較干燥,所以窗子上很少有霜,我抬起頭,一覽格爾木的夜空,天空一片漆黑,我知道此時的夜空并不晴朗,但此時它的深邃卻是依然。天空中沒有星星,這便少了幾分詩意,我拿出手機,把音樂調(diào)到周杰倫的'《東風破》,寧靜優(yōu)雅的樂曲聲響起。
“一盞離愁孤燈佇立在窗口,我在門后假裝你人還沒走......”在靜夜下,我獨自欣賞著悠揚的樂曲,心里不禁引發(fā)了一絲共鳴,我回頭望了望書桌上那盞孤獨的臺燈,“真有意境!蔽野蛋嫡f。此時的我也許也期待著聽到琵琶彈奏的一曲《東風破》,心里的離愁也漸漸升起,是啊,自從十歲來時,我已有九年未回到家鄉(xiāng),這一刻,家鄉(xiāng)的鄉(xiāng)村,鄉(xiāng)間的小路,家鄉(xiāng)陪伴我的那些好伙伴,兒時一起攀爬的那棵大槐樹,村子里一起玩過捉迷藏的棉花地、玉米地,還有一起拔過蘿卜的蘿卜地,以及村中的磚墻,土墻......一下子全都撞進我的心頭,那些都承載了我兒時的歲月里不知多少美好的記憶,“現(xiàn)在他們都還好吧?”我在心里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薄肮部疵髟聭(yīng)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古人說:“明月能傳達人的心意!蔽铱纯匆箍,卻找不到月亮在哪,心里不禁一股惆悵,王維有詩:“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yīng)說著遠行人!蔽蚁胛业男囊獠挥脗鬟_,家鄉(xiāng)的伙伴們也一樣會想著我。想到這,我笑了笑,我也不知為何笑,也許是我的想象有些豐富,也許是我的想法美好,但是,每個思鄉(xiāng)的人,不都會這樣想嗎?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zhuǎn)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宣紙上走筆至此各一半.......”聽到《青花瓷》這清麗的旋律,我想起了初中時的一次圣誕節(jié),班里辦了活動,而我當時唱的就是這首《青花瓷》,當時的我剛剛開始聽流行歌曲,而這首《青花瓷》就是吸引到我的歌曲,旋律清新脫俗,意境幽雅,“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江南小鎮(zhèn)一般的意境使我開始輕輕哼著它的旋律,小橋流水人家,這樣的江南風光也是真正吸引人的,“門外芭蕉惹驟雨,門環(huán)惹銅綠......”聽著聽著,我閉上了眼睛,讓自己融入江南小鎮(zhèn)的意境中。
“紅雨瓢潑泛起了回憶怎么潛,你美目如當年,流轉(zhuǎn)我心間,渡口邊最后一面灑下了句點,與你若只如初見,何須感傷離別......”許嵩的歌,是我上高中之后開始聽的,因為它的旋律能使我沉醉其中,而中國風的歌詞與曲調(diào)能讓我產(chǎn)生一種共鳴,我比較喜歡中國風的音樂,清新淡雅,回味悠長,令人久久沉入其中,而我又對幽靜、清新的事物有一種特別的鐘愛,也許這就是我喜歡中國風、喜歡讀文學名著類書的原因吧。
音樂還在放著,我看了看天空,“這個假期一定要有意義的過去!蔽覍ψ约赫f。
我回到書桌前,翻開了那本《文化苦旅》,再次讀了起來,清新的旋律也回蕩在耳邊許久,許久......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某種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詩意似乎注定要與艱難相伴隨。
——余秋雨《文化苦旅》
我像平時一樣大步流星又輕快地走著,突然被一塊不大不小的石頭絆倒。在這平坦的道路上怎么會有這樣一塊礙事的石頭呢?我回望一眼這打亂我腳步的家伙,天哪!竟一眼看進了心里,“咯噔”一下滾進了心的空隙——再也揮之不去了。
一眼萬年
這明明就是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為什么我卻看見它出現(xiàn)在王道士發(fā)現(xiàn)的洞窟中,出現(xiàn)在刻有“陽關(guān)古址”的碑旁,出現(xiàn)在圓明園的廢墟里,出現(xiàn)在無數(shù)人曾被血與淚沖破的堤壩間,出現(xiàn)在文化苦旅那必經(jīng)的道上?
粗糙的表面爬滿了無數(shù)條裂縫,似乎在訴說著一段歷經(jīng)滄桑的過去。每一道斷痕都是內(nèi)心翻江倒海后被撕裂的傷口吧。為那些愚昧的人們無知的踐踏;為原本的'完整卻強行決裂后的零落;為中國文化曾經(jīng)的衰落與悲涼在淌血吧。只是,血跡已經(jīng)風干,早已被歲月烙下陰霾,那斑駁的色澤便是每一次被恨與痛覆蓋過后留下的見證。那些棱角又代表什么呢?是一段段傷痕累累的歷史所刻畫下的缺口?是一次次逝去的輝煌留下的刺痛的印記?還是每個中國文人內(nèi)心斬釘截鐵鉆研的突顯?亦或是中國文化在時間的打磨下愈顯堅韌的造化呢?
究竟是怎樣的石頭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
一觸震魂
忍不住用手去觸碰這塊顛簸了太久的石頭,不愿只是停留在其直觀的表面。心疼地欲撫平這縫隙,更想真切地去感受每一塊凹凸的起伏以及每一處粗糙的摩擦。
我竟心甘情愿地把心交給這石頭,任憑自己卷入感情的漩渦:為敦煌國寶大量流失這頁悲劇而遺恨;為范欽及其后人可貴的文化良知而動容;為清幽靜謐的江南小鎮(zhèn)而傾倒;為長江三峽這幅山水畫卷的瑰麗而自豪……我正和每一段中國文化探索的心路歷程一起跋涉,和每一座用人格與良知筑起的文化長廊共同堅守。
我的手還很細嫩,為什么觸摸到的只能是粗略的大體?反觀那些長滿繭子的手卻更能敏感地體味隱埋在肌理間的深邃。
我的手力量不大,為什么如此飽含命運與情感的石頭似乎依舊扛得起?反而那些粗壯的手臂卻更艱難地承載著這份重量。
——十指連心!
我的心還需更多地去觸碰,去受震撼。
一聽穿心
一直在用童心品讀著這些古老的事物,但是每當面對印象中的那一片碎瓦、一角殘磚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深沉起來。看過那些斑駁,身臨那些蒼涼。頓時,耳畔激蕩起幽嘆。在流轉(zhuǎn)的時空里,似乎用耳朵才能把那一杯滿溢的滄海品得更細膩。
聽一聲聲滾落在字里行間的啼哭;聽一排排詩人、學者放達的腳步聲;聽一漾漾噴涌的深入骨髓的摯情;聽一片片被蝕的歷史的自解。石頭的每一次撞擊是火光燦爛前鏗鏘的號角;石頭的每一回落地是隕落時最單薄的嘆惋;石頭的每一個雕琢又都是殘存后最悸動的感慨。
脫離了石頭的本身去融入這道道皺折和夾縫,我除了聽見那遠古的回音與呼喚,更聆聽到了心的聲音——這是我自己的聲音。當憬悟穿透心靈,自破一片黑暗時,刺眼的亮光讓久眠于思想、精神內(nèi)核的意識蘇醒,令久等的小宇宙爆發(fā)。
讓每一眼看得更深;讓每一觸辨得更細;讓每一聲聽得更貼近于心。
我慶幸因為這塊石頭我駐足停留,于是重新調(diào)整了步伐和看風景的心情。它代表的不是這本書,而是文字之后曾經(jīng)陌生的文化和潛藏的感情。它就像是一塊撞,但蹣跚下卻也抖落了詩意。因為身上流淌的血液,讓痛苦更苦,讓辛酸更酸,讓豪情更豪,讓堅強更強。在那個世界的入口旁,毅然刻有中華的魂,民族的根,文化的精髓也早已站成一列堅毅,刻入中國人的血脈。
現(xiàn)在的我究竟走向了哪兒?
一半的我走向深邃的心。一半的我走向博大的情。
文化苦旅讀后感13
恍惚記得很久之前,有個朋友告訴我西泠印社的旁邊有個古董店。
那個時候我還把“西泠”讀作“西冷”,自然對一家小小的古董店沒什么興趣。但是時間一點一點延長,那時的我大概也不會想到,在幾年后一個“清明雨紛紛,行人欲斷魂”的日子里,我還是去找了這家不明存在的古董店。
這幾年里我對于古董店總是有莫名的執(zhí)念。大概是對那些歷史沉淀的東西有莫名的好感。博物館里的只能稱物,它們被安靜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地方,每天面對幾盞燈,面對幾撥人。古董店里的呢,應(yīng)該算古董,不論真假,它們的陳列,都是故事。
可能這就是古董吸引我的原因,也是那家神秘古董店吸引我的原因。
當我終于乘上去往西泠印社的公交車,在西湖邊某條道路上穿行的時候,我突然萬分慶幸這次心血來潮。
作為一個杭州人,我對西湖卻并沒有特別熟識的感覺。只是知道有這么一個湖,它有著名十景,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杭州的驕傲。小時候來過幾次,觀賞游玩,大概只記得當時的豆腐干挺好吃。
所以,當我獨自來到湖邊,難得清冷的公車載著我東奔西走的時候,也給了我更多的時間看看這個熟悉又陌生的西湖。
杭州這座城應(yīng)該最愛梧桐。
特別要是法國梧桐,高大魁梧,所以愿意將梧桐成片的栽在西湖邊。其間還夾雜了些柳樹的影子,初春的柳枝剛發(fā)新芽,弱柳扶風大概就是這種姿態(tài)。這就顯得梧桐更偉岸了些,扭曲的樹干,偌大的蔭蔽。盡管市樹是香樟,但杭州愛梧桐不無道理,因為這也是生命,自然的生命,梧桐比香樟更隨意,更鋪張。
西泠印社確實沒有公車上冷清,反而很熱鬧。大多數(shù)人應(yīng)該就是因為“天下第一名社”這個稱號慕名而來。進門就是一棵巨大的香樟。根須蜿蜒地猙獰,樹干爬滿了青苔,鋪天蓋地的綠蔭毫不掩飾枝葉的'放肆。游人只能驚嘆了。
西泠印社的大名用冷綠色刻在一石碑上,旁邊是一簇春天的紅花,開得正好。身后就是一座丘陵。上山的石階沒有刻意修平整,反倒是像亂石堆成的臺階。昨夜下的雨濕冷著,更顯得小路濕滑難走。我只得小心翼翼地走,小心翼翼看著路,小心翼翼地發(fā)現(xiàn)了山路上各種植物,被雨珠打得蒼翠蒼翠,傲然立著。我還期望著山上是不是有一個很隱秘的地方藏著傳說中的古董店?上е挥袔讉亭子,幾個石凳,一個滿是錦鯉的水塘,和一座意味深遠的塔。
我坐在西湖的長椅上,喝著水,看著面前的湖與樹。
西泠印社同西湖一樣。目光所到之處,除了游人,要么是樹,要么是水。它們比我們更清楚自然的意義。連神話傳說里亦仙亦妖的白蛇,都是生于水,隱于山水環(huán)繞的雷峰塔。
放下水瓶,翻開手上的《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說:“這一來,杭州就呈現(xiàn)出了一個貫通千年的人文宣言!惫律竭@個地方,像西湖中的一個小島,西泠挑了一個很好的地方建立社址。亦山亦水,亦孤亦環(huán)。
馬可·波羅如此大力贊揚一個城市,當然有他自己的道理,F(xiàn)在我們回想起他至高的評價,仍會覺得名副其實。
杭州的美,大多是集中在了西湖。而西湖的美,全然是這些山山水水,樹樹花花。蘇軾與白居易比我們更早懂得了西湖的美在何處,于是他們竭盡全力浚河道,清藻荇,治湖水。這才有了后來的南宋都城臨安。杭州比其它地方更明白自然對于我們的意義。
這是一個只屬于杭州的宣言。
“宣言的內(nèi)容,很復(fù)雜,又很簡單:關(guān)于自然,關(guān)于生態(tài),關(guān)于美麗,關(guān)于人間!贝禾斓奈骱幯,湖旁低垂的迎春花黃艷艷的,映著水中的倒影。法國梧桐還是那么魁偉,密密的青苔攀附著粗糙的樹干,出奇的安靜。這就是春水道梧桐。我們需知,在自然面前的我們,何其渺小。而自然的美麗,又何其偉大。
我捧著書突然笑了。我想我已經(jīng)找到了我心心念念的古董店。
西湖之美就是杭州的古董,自然之美就是西湖的古董。
這就是一個關(guān)于杭州的宣言,關(guān)于西湖古董的故事。
文化苦旅讀后感14
余秋雨先生寫的《信客》,實為文化苦旅中的“信客”,是誠信、寬容文化在不誠信、不寬容文化中的一次苦旅。
文中的“信客”肩負的是誠信和寬容的文化,然而,這種文化的提升和生存之路卻是那樣的艱難。余秋雨在《信客》中寫出了老信客和年輕信客同樣的悲劇:老信客和年輕信客都被迫遠離信客這一職業(yè),一個是偶然的、唯一的一次失信,導(dǎo)致整個社會對他一生誠信的徹底否定,老信客痛楚無奈地從浸滿誠信文化因子的這一職業(yè)中悄然退出;而另一個則是因為太誠信而被捕進班房,認識到誠信“這條路越來越兇險,我已經(jīng)撐持不了”而決然退出。他們殊途同歸的根源都在于:整個不誠信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以他們?yōu)榇淼恼\信文化進行詆毀和嘲弄,甚至是迫害(信客因誠信被打耳光、進班房)。
誠信、寬容文化的生存需要誠信、寬容的環(huán)境。假如沒有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就會像“老信客”的結(jié)局一樣,“活人的世界”沒有“寬容”,只有與“死人”—“墳地”相依為伴。
年輕的信客盡管是“誠信、寬容”的文化精靈,然而誠信的每一寸,寬容的每一步,都是要付出忍辱負重的代價的。這個奔波于城市文化和鄉(xiāng)村文化之間的“另類文化使者”,并沒有因為自己的“誠信、寬容”而感到幸福:他要忍受喪夫之婦咬牙切齒的憎恨、大聲呵斥;要忍受“紅紅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劍”,這種疑惑和詰問讓他“流了一身汗,賠了許多罪”;還要因為在外謀生發(fā)財?shù)摹⒁驗椴恢矣谧约旱钠拮佣耐l(xiāng)的侮辱:挨耳光、進巡捕房。“誠信和寬容”文化的精魂──信客,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艱難地生存的。這實質(zhì)上是兩種相反的文化在碰撞、在沖突,信客就是在這種沖突中最終忍受不住,敗下陣來,這正暗示著“誠信、寬容”文化沒有順利生長的土壤和環(huán)境,只好隱退于生活之外。最后,信客與老信客兩墳相守,也正暗示著,只有“誠信、寬容”與“誠信、寬容”相隨,才是誠信文化生長、生存的最佳土壤和環(huán)境,這正是余秋雨先生文本中所要訴求的要義。
而更為有趣的是,信客在平時并沒有得到相應(yīng)的尊重,只有當代表“誠信、寬容”的文化信客不干了,辭職了,那些在外的家屬們再也找不到“誠信、寬容”的載體時,他們“一時陷入恐慌”,“才想起他的全部好處”,才開始重新尊重這個信客,其實也是認識到“誠信、寬容”的重要性。這有點寓言味道,耐人尋味:擁有的不如失去的珍貴。
然而,更具有諷刺意味的、荒誕可笑的是,在這種整體社會文化不誠信、不寬容的背景下,只有不誠信才能贏得“不誠信者“的感動和尊重?纯茨俏辉诙际欣锎蛄诵趴投獾耐l(xiāng),因為信客沒有說他任何壞話(即沒有向他的結(jié)發(fā)妻子告發(fā)他在外包二的秘密),也就是沒向他的妻子說真話,而讓這位同鄉(xiāng)“深受感動”,決定辦郵所,讓信客任職。其實作者在告訴我們“誠信文化”所遭遇的.尷尬和不幸,告訴我們這種畸變的、不誠信文化的社會心態(tài)的滑稽與荒誕,可笑與可悲。
這篇文章不是單純在贊信客的“誠信、寬容和善解人意、任勞任怨、忍辱負重”,而是在告訴我們:“誠信、寬容的文化”在一個不誠信、不寬容的社會里,就必須忍辱負重,乃至消隱。因為信客的“沒說任何壞話”反而讓人感動,這不能說信客永遠是“誠信”的,而只能表明,這是“誠信文化”遇到不誠信的社會而發(fā)生的一場荒誕劇,是誠信文化在不誠信社會中經(jīng)歷的一次艱難辛酸的、荒誕的“文化苦旅”。
但是,這篇被選入初中語文人教版的散文所具有的豐富深刻的思想教育價值,卻被教參和大部分語文教師進行了淺陋化的表述和解讀:僅僅要求學生學習信客的“誠信、寬容和善解人意、任勞任怨、忍辱負重”,而沒有讓學生認識到建立整個社會誠信文化的重要性,忽略了誠信個體和誠信社會之間關(guān)系的重要性。
文化苦旅讀后感15
初讀這本書,是高英課上老師曾經(jīng)推薦過,然后自己花了整整好幾個月的時間來仔細閱讀過至少兩遍。今天終于看完了,還是想靜下心來堆文砌字一番,其實也算是醞釀了好幾天了!蕭瑟的寒風,伴著淅瀝的小雨,昏暗的天空籠罩著寂靜的夜晚,難得的意境。 《文化苦旅》,或許這樣的天氣更適合閱讀吧。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它擺脫了沉湎于自我的小天地,而表現(xiàn)為一種情懷,更為慷慨豪邁的大散文。其文,始終是心頭情感的沉積;其思,其憂,更是我們精神所皈依的圖騰。體現(xiàn)在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一種浩然而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內(nèi)在沖動與感悟,一種涌動著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筆端飽蘸著深切的民族憂患意識,字里行間充盈著越邁千年的睿智哲思。
翻開泛黃的書卷,仿佛踏上歷史的列車,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的開篇,和著異鄉(xiāng)漂泊者的腳步聲而結(jié)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后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它“欲意含蓋”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讓一顆不堪負重的心靈,只能用沉默的眼淚來回答歷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與太多的無可奈何。
原來散文,真的也可以寫出歷史的重量。
讀《文化苦旅》第一遍時,對這本書的感覺是復(fù)雜的,除了感慨,對有些篇章某種語氣的厭煩也是強烈的。這種厭煩主要出現(xiàn)在作者時不時站到歷史代言人的角度上發(fā)表感懷之刻,更在《狼山腳下》一篇中到達了頂峰。那些對文化進行總結(jié)式陳詞的語氣與對古今文人命運的對比推斷讓人心里總不自覺的產(chǎn)生某種不耐煩,文中把種種文化的來龍去脈都籠絡(luò)進自己的思想體系之下一一解說!文字很美,卻很沉重。
可在厭煩的同時,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銳。比如那篇《上海人》,既道盡了上海人的尖刻與斤斤計較,又通過謙讓與不謙讓的比較深入到文化的差異中去,又怎么不是以小見大?再翻幾頁,蘇杭與星羅棋布的江南小鎮(zhèn)們又溫柔的用吳儂軟語煙波暮靄把剛才的對立情緒抹去,惆悵,豁然,緊張……然后把書放下,嘆口氣,再讀。
這樣復(fù)雜的情緒一直伴隨我讀完最后一頁。既然說不清,理不順,那就必須再讀一遍(哈哈),直到胸中所有的情緒平復(fù)下來,所有的感想沉淀出來,才深深體會到,張狂也好,空泛也罷,每一個字背后卻都是深切而誠懇的情感與傾訴,就如同那句“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一樣,背負了太多的重壓與積蓄到不得不爆發(fā)的深切悲憤,題目本身太大,平實的由淺入深由小見大是多么得不易!
這份真摯,在《廢墟》中表現(xiàn)為苦口婆心,在《漂泊者們》中變成一種沉默,在《三十年的重量》中又幻化成一聲長嘆。是的,如果他不站出來揮手,呼喊,不管語氣是否不夠謙卑,我們的時代究竟又有誰更有資格更應(yīng)該肩負起這樣的重量呢?或者說,難道真要具備某種資格某種背景才能站出來呼喊呼吁嗎?
文字上的完美盡管艱難,但畢竟是一種“技”,可修煉,可學習,可提高,還可炫耀;而文字背后的真實感、緊迫感,一種超越了文字以上的思想提煉,這些,更是《文化苦旅》區(qū)別于其他散文的核心,這些,才讓我這樣對歷史本來并不大興趣的讀者深切的悲痛,敦煌文物的流失,努力的想像夜航船的篤篤聲與船槳劃破江面的水濤聲……
文化,不管在哪個時代哪種文明下,都是一種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感召,更是超越一切的力量,真正地為一個人的本源與根基寫下定義的力量。
文字,因為真,才會苦;因為沉重,才會枯燥……
《文化苦旅》真如其名,讓人如在文化旅途中跋涉,苦苦累累,磕磕碰碰,長路漫漫。不至于讓自己在茫茫人海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有感05-05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2-27
閱讀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經(jīng)典語段摘抄03-14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9-30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1-02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6-09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2-09
《文化苦旅》有感 13篇06-07
讀文化苦旅閱讀心得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