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文化苦旅》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苦旅》讀后感1
昨天語文課講了這篇課文,我聽完之后感觸很深。
夜航船是中國南方水鄉(xiāng)苦途長旅的象征,作為一個交通工具,夜航船曾為山民貧苦、無奈的生活帶來了希望。在作者的家鄉(xiāng),夜航船象征物質(zhì)文明的開化、一種富有的希望,它是山村孩子心中的理想之船,農(nóng)村富裕之船。在作者讀過的張岱寫的《夜航船》中,記下的“僧人”與“士子”的爭艙位故事實在是妙趣橫生,當(dāng)中暗示了一種有趣的“夜航船文化”。其實夜航船文化就等同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夜航船文化的特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樣也有,比如說,夜航船文化具有封閉性,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樣有,夜航船文化無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有。作者在文章中把理性思考和感性宣泄結(jié)合得很好,這是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可以借鑒的一個優(yōu)點,通常我們說我們寫的文章都是只有感情的宣泄,而沒有理性的思考。而這篇文章給了我們不一樣的感覺,作者在寫歷史故事的時候還加上了自己的觀點,沒有落入俗套。這篇文章除了在手法上值得我們?nèi)ソ梃b,在內(nèi)容上的一些反思也值得我們?nèi)ソ梃b。作者在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批評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缺點。
我覺得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我們真的應(yīng)該仔細(xì)思考:我們該怎么繼承和發(fā)展好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避免傳統(tǒng)文化的缺點,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點。這讓我想到了我們現(xiàn)在的道德滑落,其實是現(xiàn)在的一些不好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導(dǎo)致我們彼此之間缺乏信任,也就不會有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繼承。以前我們總是會樂于助人,但是自從出現(xiàn)了有人扶一個老人卻被告上法庭的情況出現(xiàn)后,社會上少了一些樂于助人的現(xiàn)象,很多人都害怕自己就是那個倒霉的人。還有,以前都有很多拾金不昧的人,這也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但是自從出現(xiàn)了有人撿了錢想找失主卻被敲詐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后,社會上就有很多人見到錢不敢撿或者私吞他人財物了。道德的滑落,是我們現(xiàn)在這個社會一個明顯的現(xiàn)象,所以我們應(yīng)該像作者一樣,理性的思考我們應(yīng)該怎樣去解決這個問題。
以上就是我讀完《夜航船》這篇文章后的感受,我希望現(xiàn)在的人們應(yīng)該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并且理性的思考我們應(yīng)該怎樣解決好道德滑落的問題。
《文化苦旅》讀后感2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你我都孑然趨行于人生這段亙古的旅程,在坎坷中涅槃,于荊棘中重生,輕重緩急,酸甜苦辣,在與孤獨言和的過程中,所遇見的悲歡,始終無可提防。個體局限性的約束下,你我用盡了全力,只為平庸地度過一生。
雖然如此,人生的最高境界,卻莫過于“活出自我”!对铝僚c六便士》如是提到,“我看到了井然有序的幸福,可我更渴望狂放不羈的旅途。”這種信仰,在人世的逼仄狹隘下,而依舊跅弢不羈;在社會的框條科律中,而依舊狷狂乖張。
余光中先生便是最好的例證。十年飲冰,難涼熱血。先生曾以一懷鄉(xiāng)愁穿越故國兩萬里,用一枚小小的船票,構(gòu)建海峽兩岸久違的團聚;他曾與李白同游高速公路,也曾夢回東海,聽聽那冷雨;在月色與雪色之間,他曾體味天地第三種絕色,生命末了,他要葬在黃河之濱,終于能夠皈依這片熱土。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我,終究是要回到這片土地。駐足回首,無窮歲月,不過是洗凈了我滿身塵埃,還我一個干凈輕盈的靈魂。
那積淀下來的,都是無數(shù)的.人贈予我的慷慨。那篩選出局的,都是每個時代的慎之又慎。
我慶幸啊,中國,我于這片神圣的土地孕育而出。時間果腹,也曾見識過無數(shù)荒誕可笑,也曾被滾燙的點點淚水灼燒,也曾被聲聲質(zhì)疑包圍,也曾被生硬改變過,但是無數(shù)無數(shù)的過往,終成了成長的步步臺階。
離家的我,是唐朝的出走文化,歸來的我,是閃耀的中國文化。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我是文化,中國文化!
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里,我們需要信仰。以夢為馬,去親吻柔和的歲月,去體察溫潤時間,去慢慢接近,天地間最本真的美好?傊畾q月漫長,然而值得等待。
時光中千萬塵埃,都會伴隨著風(fēng)遠(yuǎn)去,留下的,只有自己孤獨的背影。
時光荏苒,即使是有再多的不情愿,但,青春與夢想,都會被時間吞噬,一去不復(fù)返。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最終留下的,就只能是滿目滄桑,和時光留在臉上的印跡。悲傷,痛苦,在我眼前都化為烏有。我能做的,就只有躺在草地上,望著白云,遠(yuǎn)去~遠(yuǎn)去~
《文化苦旅》讀后感3
一直以來,很向往做個自由無拘的行者,像余老師那樣,將對文化的追問與探索打進(jìn)簡單的行囊,徒步而行,慢慢欣賞,尋找浩瀚歷史與泱泱文化的鏗鏘足音,瀏覽內(nèi)心深處絕美恬靜的風(fēng)景。讀余老師的《文化苦旅》,給自己的心靈營設(shè)一處小橋流水人家的靜謐與水村山郭的悠然。你會陶醉其中,仿佛沿著風(fēng)景名勝的足跡傾聽到了遙遠(yuǎn)浩淼的回想。珍藏這樣一本書,絕對物超所值……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xì)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嗫嗟奈兜,為這本紀(jì)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干凈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通讀完了這部“文化苦旅”,才真的有些了解到其中的一些文化淵源,關(guān)鍵詞也就落在了這個“苦”字上,用余秋雨自己的話說:“我發(fā)現(xiàn)我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和古代文化和人文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的喟嘆,常常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這種文化內(nèi)涵的奔瀉便有了“寫文章的沖動”,只是“沒料到的是我本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我就是這樣邊走邊想,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fēng)洗去了最后一點少年英氣,疲憊地伏在旅舍的小桌子涂涂抹抹……”
從余秋雨的書我們能夠讀出他的人,他的文筆、睿智和探求人文的足跡都讓我望塵莫及?嗦茫粌H僅在人文。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處處都要有這種勇于探求的精神,我們行走在苦旅中。
《文化苦旅》讀后感4
從文化大家的園子里歸來,被露水打濕的衣領(lǐng)上還帶著花的香氣,腦海里保留著和這早晨一樣新鮮的記憶。不揣冒昧地把這些既不連貫。又不準(zhǔn)確的記憶寫下來,不知能否對讀書養(yǎng)氣有所禆益。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 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rèn)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 想,這個原因?qū)γ恳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nèi)ツ骋粋地方參觀旅游,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jīng)到過這里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譬如說, 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yuǎn)的喟嘆。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閑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于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了汨羅?吹搅算枇_,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 去參觀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國的象征,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fù)起了保家衛(wèi)國的責(zé)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shù)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zhuǎn)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安坏介L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
《文化苦旅》這本書,猶如一片巨大的花園,作為一只小小的蜜蜂,我所能采到的只是一點點的花粉。這是要請喜花賞花的讀者們原諒的。
《文化苦旅》讀后感5
閱讀《文化苦旅》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祖國的每一片山水都是“文化山水”,那里留下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印跡,這就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大地默默無言,只要有文化人往那一站,它封存久遠(yuǎn)的文化內(nèi)涵也就奔瀉而出。然而,一點點、一點點地品味這山、這水、這人,那深沉的滄桑也演化成長長幽幽的嘆息!文化是一種內(nèi)涵、一種深度,有時也是悲劇的見證。
《酒公墓》記述了張先生一生的無奈嘆息:身為狀元的后代,留學(xué)歸來的學(xué)者,本有一個不錯的教員職位。因故被青幫抓取做了師爺,后因多次出逃而被打斷腿;后來又到一所學(xué)校教書,然而鄉(xiāng)野學(xué)生卻不能理解他所說的“愛”,只能無奈離開;從此一生沉醉酒的世界,后因品酒水平高二被稱為“酒公”,無兒無女、孤獨地走完了一生!
讀完文章不禁感嘆,可悲啊!在那個時代,一個留學(xué)歸來的學(xué)者,本應(yīng)是那個時代的精英,應(yīng)在社會上大有作為。卻被一群對文化人沒有絲毫敬重的“青幫”頭目抓取做裝點門面的工具:他們大概覺得占有了文化人就是有文化……但是這種整日打架斗毆、吃喝玩樂的土匪有怎能真正理解文化?理解文化人的內(nèi)心?最后張先生用自己身體的.殘疾掙脫了野蠻。這時我想起了那句俗語“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這時張先生的悲哀,也是文化人的悲哀。
后來他又遇上了一群自以為讀過書的人,他們生活在落后的農(nóng)村,他們沒有見過世面,他們不能理解“愛情”怎么可以在帶大家面前談?wù);他們嘲笑他的出格……張先生大概有了深入蠻荒的寂寞和悲苦,他只能選擇離開!
張先生寂寞一生,只有酒解其心中之美,只有酒解其心中之苦。他只能以酒公留名于世,想想他有多少的不甘和無奈!
聯(lián)想到本書的第一篇《道士塔》,敦煌的千年飛天在愚昧的王道士手下一片一片的消失!王道士的眼里那只是一堆模糊不清色彩,牛羊的眼里只有飼料,沒有鮮花!隨著他一下一下的粉刷,你的心是不是在抽動:憤怒、悲哀、無奈、苦澀……有沒有苦澀的淚滴悄悄滑落?
文明不被理解、不被接納,那是一種怎樣的悲苦!
《文化苦旅》讀后感6
我家有個大書房,里面有成百上千本書,我沒事就去里面找上幾本看上幾小時。有一次,我翻到了一本舊舊的綠色的老書--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翻開那泛黃的第一面,我就被文中描寫莫高窟的神圣和道土塔的悲憤驚呆了,敦煌美麗景色給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對敦煌的莫高窟更充滿了向往。
記憶中,我讀著書,我仿佛追尋著余秋雨的足跡,想象來到敦煌的情景。直到今日,每當(dāng)我想起敦煌,我仿佛在莫高窟里行走。
走進(jìn)一個個洞窟,看著一面面精美的壁畫,一尊尊莊嚴(yán)的雕像。雖說畫面上人和事物歷經(jīng)上千年,卻還保有著他們原有的顏色。畫中的佛像神情悠然,似乎在微笑的看著我。雖然因為年代久遠(yuǎn),有的地方顏色不是很清楚,但畫大部分都保存完整。大多數(shù)的雕像都有一千三百年以上的年紀(jì),卻都是栩栩如生,神情自若,令人神往。
可卻有那么幾幅壁畫,他們面色慘白,有的卻“滿面黑灰”。更有甚者,連畫都沒了,只剩下空空的墻壁。雕像雖不易毀壞,可還是有幾尊面目全非。這是何人所為?何人許之?
又來到一個叫藏經(jīng)洞的地方,雖說是藏經(jīng)洞,可哪來的經(jīng)書。從藏經(jīng)洞不到一平方來見方的門向內(nèi)看去,只是黑乎乎的一片,只是隱約可幾張微不足道的"小紙卷”。
記憶中,我讀著書,我繼續(xù)跟著余秋雨先生的足跡,來到了道士塔。
藏有無數(shù)經(jīng)書去哪里了?和余秋雨一樣,這些個疑問跟隨了我許多年。終于道士塔出現(xiàn)了。我不禁感慨萬千,是啊,站在王道土的墓前,一九零零年的'一天,王道土王圓錄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藏經(jīng)洞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從二十世紀(jì)初開始,外國人陸續(xù)聽說了藏經(jīng)洞,因為中國當(dāng)時很亂,王道土也不識貨,居然就把這些國寶低價甩賣了出去,從此外國開始大肆毀壞藏經(jīng)洞和各洞窟中的壁畫經(jīng)書,雕塑……
那些《文化苦旅》中有關(guān)道士塔的記憶,在時光的流轉(zhuǎn)中,去不曾淡去。
我從《文化苦旅》書中看到莫高窟中不僅看到了美麗的壁畫,雕塑我還看出了民族的興衰,國人的迂腐,外國人的侵掠!歷史上有人說王道土是罪人,可我卻不認(rèn)同,王道土只是一個不幸的發(fā)現(xiàn)者,當(dāng)時國家混亂,沒有人去管理。他充其量只是一個好心卻愚昧的人,而真正有罪的人卻是清末的官僚,他們才是能左右歷史,左右國家興衰的人!
《文化苦旅》讀后感7
倘若不去遍歷世界,我們就不知道什么是我們的情感寄托;倘若沒有這一場靈魂的盛宴,我們根本無法洞悉身邊的一切是如此可貴。愿我做你的靈魂老友,不需眼淚不需負(fù)擔(dān)只需陪伴!}記
“花瓶被扇子敲開罅隙,馬鞭草正在瓶中萎焉,這一擊僅僅是觸及,無聲無息,沒有人聽見!蔽以娜荒曃幕,它卻如秋水般陰郁遙遠(yuǎn),忽而一朝過隙,雨落兼程,了無音訊。與《文化苦旅》的不期而遇,必然中透露著偶然,偶然也正是絕然。
本書憑借山水風(fēng)物以尋找文化靈魂的人生的真諦。余秋雨是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然而余秋雨先生卻有著極高的探索精神,余秋雨先生翻山越嶺,用其獨特的視角引領(lǐng)廣大讀者對中國的深層文化進(jìn)行深思,掀開了歷史沉重的面紗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即使是初次接觸這本書,我也不能不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折服。
凝望牌坊,杯具性的命運令人心寒;走進(jìn)寺廟,文化的蛻變帶來期望;感受信客,誠信的本質(zhì)值得深思。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沙漠中的綠洲。一個民族的強大來源于文化的傳承,而歷經(jīng)千年的中國,外在是一個文化強國,而實際上我們的禮貌正在淪陷和流失。物質(zhì)禮貌和精神禮貌是相互依托,相互依靠的。若是沉迷于表面,未免有些可笑。也許真的就應(yīng)出去走走了。在成長的步伐中,那一道道文化藏在泥土中,掩埋在廢墟中,等著開拓者含著淚水,抹去陳舊書上的那份泥土。
究竟是誰,在支撐中國文化?利欲熏心的時代,人人追名逐利,帶了一張張假面孔,看不清余秋雨先生們在想什么。一路走來一路艱辛像劃過那么多年,卻發(fā)現(xiàn)自己還在原點,彷徨中上演知己白頭,信任在瞬間就見血封喉。我們的自我價值漸漸消失在歷史的云煙里。天真的人,趕快為中國文化尋一條出路吧。你或許能夠用愚昧的內(nèi)心編制華麗的外衣,偏離文化的軌道,用一幕謊言唱出萬世不朽。亦或是放下內(nèi)心的欲望,就這樣靜靜端坐,品一杯清茶,背上旅行的包裹,為文化的傳承而吶喊,責(zé)無旁貸,為中國文化找一個確切的目標(biāo)。
文化苦旅,倒不如說心靈盛宴。遠(yuǎn)行的靈魂,已不再回望!皥(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沒有深刻傳統(tǒng)文化沉淀的人,不是一位優(yōu)秀的人。做一個文化路上的苦行僧何嘗不可?素心若禪,拈花微笑。
《文化苦旅》讀后感8
“中國的專家沒有太大的激動,他們默默地離開了會場,走過王道士的圓寂塔前”
閱讀完余秋雨筆下的《道士塔》,我不由得有了寫文章的沖動。在那看似平常的抬頭瞬間,道士塔它悲慘命運的身影已滲透我的筆墨之中。
原以為他是個白發(fā)老人,他賦有犀利的筆端,穿透歷史的冷漠;他有難以捉摸的眼神,總在尋找些什么。但走近他的文章深處,才發(fā)現(xiàn)他與蘇東坡頗有相似,有著“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自喻,獨自享受著老年、中年、少年。在顛顛倒到的日子里,潑墨灑下歷史的余輝……
道士塔是一溜空地上的幸存者。雖然在夕陽下有些悲涼,但它始終不放棄他的使命。只是命運使他有了一個昏庸的主人——王園錄。王園錄是個平方法沒有文化的道士。在愚昧地改造道士塔的過程中,偶然發(fā)現(xiàn)了藏在塔底下的文物。面對金錢的誘惑,竟爽朗地用文物做成了一筆又一筆輕松的小買賣。他還四處招搖,引來無數(shù)外國人的搶購,好比現(xiàn)實生活中搶購市場大清倉的場面。一箱又一箱的文物悄悄從中國土地上流走,換來的是只是他愚蠢的'笑臉和渺小的身影。
我想我們不該痛恨外國的學(xué)者、漢學(xué)者、考古家、冒險家他們的狡詐。我們是不是該痛心地問一問:‘為什么他會出生在那個年代?’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不,他是古老中國的罪人,是他摧毀了文化。
如果我用‘無知’來形容他當(dāng)時的行為,那只會使我對不起‘無知’這個詞語。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向他傾瀉,完全可以將他徹底沖刷洗凈。
在初中的歷史課本上,有著火燒圓明園的資料。那時我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中國人是那么富有,古老的中國文化是那么耀眼。雖然現(xiàn)在的圓明園已化為灰燼,但是它同樣是歷史的見證者,它也述說著千百年來歷史的改變與人類對他的摧毀。
一位當(dāng)代青年的幾行詩句寫得好。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jì)
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zhàn)馬
遠(yuǎn)遠(yuǎn)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云的戰(zhàn)陣
決勝負(fù)于城下
我嘆息了。在原本屬于中國文化古物的立場上,竟會有千千萬萬的中國專家為了追回曾經(jīng)遺失的幾件文物而鉆研幾十年。為了文物,他們會用屈辱去換取研究的代價。
我震驚了。在余秋雨的筆下并沒有絲毫刻意地描寫,只將筆端淡淡地寫下這一幕,但它足以令我畢生難忘。那一句‘我好恨’將成為文章中發(fā)人深省的最后一章。
《文化苦旅》讀后感9
作為一個外國人,馬可波羅用"世界上最高貴.最美麗的城市。"來形容杭州;而在中國,人們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來表達(dá)對杭州的贊美,她的美,早已被歷代文人傾注了太多的描寫詞匯。
作者所言極是,一個淺淺的小海灣,被潮汐和長江帶來的泥沙淤積,導(dǎo)致其將會"與世隔絕"在水的蒸發(fā)下慢慢成為一片沼澤地,鹽堿地......這一切由自然定下的道路,若是沒有那堪稱奇?zhèn)サ牧α亢秃憔玫膱猿质菬o法改變的,然而,中國歷代人民卻以人力真真正正地做到了這一點。
首先,她迎來了一個〝亦正亦昏 〞的君王——隋煬帝。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使得她頓時熱鬧起來,成為重要城市,居民愈來愈多。為杭州的〝美〞刻下關(guān)鍵的一道痕跡。就這樣繁榮延續(xù)至九世紀(jì)二十年代,擁有《長恨歌》,《琵琶行》......作品的巨匠白居易帶著水力學(xué)家和城建學(xué)家的風(fēng)姿款款而至。雖年過半百,卻不顧身體,整日忙忙碌碌地指揮湖中的的改造升級工作;雖已成為文學(xué)巨匠,卻無絲毫傲慢,每日奮斗在工作現(xiàn)場......為杭州的"美"留下濃濃文氣的第二筆。
江山易改,在中國的歷史上這是讓人習(xí)以為常的。當(dāng)時光流入十世紀(jì),吳越王錢镠 帶著他獨有的民生.環(huán)境保護意識,在杭州的歷史洪流中沉浮。他大修海堤,以竹筑填巨石為塘,以九重巨木為柱......造下"捍海塘",甚至成立專門的部隊,對太湖就行清理打掃......并以所謂“小國”的智慧為我們保留下了杭州這一美麗的'奇景城市。
“杭州實在是太幸運了”,作者用一句通俗之言道出了關(guān)鍵。蘇東坡——一個我們熟知的偉大詩人。他的詩總是充盈著難言的氣息;作為一個詩人,他本性愛好作詩。然而,令人驚異的是,杭州的“魔力”使他也化身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水利工程師——甚至,比白居易還要徹底,他有廣闊寬宏的志,也有細(xì)致入微的心,正是他的這“心有猛虎,細(xì)嗅薔薇”的性格,他發(fā)現(xiàn)了西湖逐漸被葑草埋填這不起眼之事;他制定周密的行為方案,上奏朝廷,將西湖大刀闊斧地改造。當(dāng)然,古時沒有電動機械,只有靠人力。那一擔(dān)擔(dān)的石頭、一把把淤泥......我們可以想象那場面的復(fù)雜與浩大。
先有生態(tài)而后有文化,歷代文人、君王到平民百姓都在有意識或潛意識中做著生態(tài)改善與保護這件事。我想,或許是這成就了杭州的詩意盎然與美麗。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rèn)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我想,這個原因?qū)γ恳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nèi)ツ骋粋地方參觀旅游,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jīng)到過這里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譬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yuǎn)的喟嘆。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閑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于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由于楚臣遇到了汨羅。我們看到了汨羅,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nèi)⒂^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征,就是由于它一直肩負(fù)起了保家衛(wèi)國的責(zé)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shù)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zhuǎn)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安坏介L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yuǎn)的文化內(nèi)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nèi)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于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shù)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yuǎn)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lǐng)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傳統(tǒng)精神。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道士塔”“白蓮洞”“天一閣”“天柱山”……一個個不曾聽過的名號在目錄中閃現(xiàn)眼底。我有些期待,也有些慚愧。對這本書也有了第一印象:這是本游走于山水間的書。
翻開輕而薄的書頁,一行行散發(fā)著油墨香的文字,以一種平凡而樸實的形態(tài),在我眼簾浮現(xiàn)。余秋雨教授的文字很精煉,讓你挑不出一絲廢話,也無法補上什么欠缺。只覺這一章章,一頁頁,面面俱到,包羅了中華廣闊的天地,也收納了中華文化千年的積淀。
那是山水間交織出來的美感。蘇州,三峽,或柔美,或磅礴。多元的基調(diào)流淌在字里行間,讓你不經(jīng)意間便把中華文化一覽無余——立體而真實。就像一幅畫卷,平平地鋪開,用其旋轉(zhuǎn)的魅力,把你的靈魂吸進(jìn)去,卻又以一種更自由的方式,讓精神游走于這世間,全然沒有邊境,無拘無束,這般暢游在神州大地。
《道士塔》一文,讓我情有獨鐘。文章筆調(diào)沉重得罕見,仿佛含有千斤的痛楚和冤屈,用血與淚把當(dāng)年那觸目驚心的一幕,深深地刻畫。歐洲學(xué)者瞥向夕陽的那抹遺憾,王道士可鄙至極的.笑臉,京城官員心中即將獻(xiàn)上的禮物,一切切,都那么讓人痛惜。一輛輛牛車,載起中華千年文化,在沙漠中留下深深車轍,只因其背負(fù)的,是文化,是沉重的中華文化!作者的筆像刀鋒般尖利,在心中割下深深的傷痕。似要仰天怒吼,吼出心中的悲憤,卻有愕然發(fā)現(xiàn),只能留下淡淡的回音,王道士可恥的背影,義無反顧的打開了那扇門。夕陽入學(xué)的殘光,和靜靜淌下的淚——文化遺失的淚。
和余秋雨教授那豐富多彩的游歷相比,我算得上是井底之蛙,孤陋寡聞至極。去過卻唯一留下印象的,便是秦始皇兵馬俑。記得那是一座輝煌的寶庫,各種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排列出一種令人心悸的莊嚴(yán)陣容,威武霸氣,為他們那個強大的王朝——秦!那是屬于秦人的自信,源于他們強盛的國力。
然而偉大的秦王朝在短短十五年后便被一場規(guī)模浩大的農(nóng)民起義推翻。由于秦皇的暴政,百姓把一腔怒火全部發(fā)泄在了秦宮。秦的文物,有的被拿去鑄鐵,有的被直接焚毀,大都不知去向。但這支地下軍團,卻仍然安靜的沉睡。千年之后,他們被發(fā)掘,終于再一次顯示那個耀眼的,強大的秦的光輝!
我想,這番文化的積淀,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影響,也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它將在每一個炎黃子孫心中延續(xù)!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段幕嗦谩,展現(xiàn)給我的是那一處處古跡,一句句的教誨,銘記在心……
生態(tài)文明!人們走過了多少文化的彎路,終于灰頭土臉、青頭紫臉地重新抱住了它。山河是人類文化的基礎(chǔ),是中華文化的生存底線。只有在山河中找尋人生的路,才能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文化的嶙峋一角。
一代又一代的君主帝王爭奪這河山,爭得頭破血流,最終還是敗給了生態(tài),一次次的無奈遷徙,一次次的荒野開拓,又一次次炊煙升起,帝王們的雄心壯志,無論如何,還是會敗給這自然的力量,氣候、環(huán)境的變遷,沒有人能阻斷,在這自然之前,人類是那么渺小,渺小到微不足道。人們按照自然的指示,生存,繁榮,一切的戰(zhàn)爭和侵略,最終還是漠于這天地之間。跟隨作者走進(jìn)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滿足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跟隨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那細(xì)膩的.筆觸,豐富的詞匯,震撼心靈的文字伴隨著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人們總想著去違背天地意愿,從遠(yuǎn)處看地球,發(fā)現(xiàn)螻蟻般的人群在星球中跨海侵害同類,是多么無趣,觀察山河的大地的臉色和眼神,偶爾抬頭看天,猜測宇宙是否把地球忘了。忘了就好,一旦記得,便會發(fā)生一系列駭人的災(zāi)難,因為那是對我們粗魯?shù)膽土P。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边@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xùn),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文化苦旅》讀后感13
讀罷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很想抓住些什么,卻又難以言狀,只覺得淡淡的哀愁與寂寞縈繞不去,心中難復(fù)平靜。 日記
從滾滾黃沙的大漠邊塞到溫婉宜人的江南小鎮(zhèn),秋雨先生的文化足跡,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夾雜著喜悅,激動,哀傷,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終只匯合成一個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國史上敘說羈旅之苦的文學(xué)作品不在少數(shù),然而負(fù)擔(dān)上"文化"二字,卻更令人覺得這苦澀的味道濃得要化不開了。
說說那個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磚黃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dāng)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xué)問的洞穴后,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dá)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秋雨先生之苦,皆因有著中國古代文人憂國憂民式的文化自覺,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xiàn)象赫然呈現(xiàn)在自己的眼前卻無能為力,也就難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許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先生要幸福,沒有親眼目睹種種擦肩而過的辛酸與血淚,因而沒有那種刻骨銘心的苦味縈繞心頭,然而余先生筆下一幕幕清晰可見的中國式文化悲劇,已經(jīng)令我的心也不自覺得隨之惆悵,陷入了淡淡的寂寞,歷久不散。也許余先生得知我們肆意欣賞著他的"苦",卻不能與之同苦,而只是僅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會更甚了吧。
也許許多歷史界的專家學(xué)者曾經(jīng)不留情面地指出過秋雨先生作品中與史實不符的種種紕漏,但是依然無妨,文學(xué)不同于歷史學(xué),畢竟秋雨先生釀制的文化苦酒傳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僅僅是向讀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廣大的中國人民。這樣就已經(jīng)足夠了,不是嗎?
我就這樣追隨著秋雨先生的足跡,在寂寞間行走著,徘徊著,彳亍著,最后旅途也到了終點站,只剩下了"這里真安靜"的孤獨與余韻……
《文化苦旅》讀后感14
看到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這本書目,首先“苦”字給人的感覺有點噱頭,倘若換成“之”旅或者其他什么旅相信很難調(diào)動讀者閱讀欲望,到底是怎么一種“苦”法呢?
讀者忍不住打開一觀。跟隨著余秋雨先生的匆匆步履,一路上走走停停。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fēng)早已洗去了余先生最后一點少年英氣,駐足停留的地方一定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腳印最深的地方,因為在余先生的心中不是為了“風(fēng)景山水”而來,而是為了“人文山水”而來。站在古人曾經(jīng)站立的地方,文人,歷史,自然混沌交融在一起,封塵久遠(yuǎn)的文化內(nèi)涵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于是感動,于是喟嘆,于是心苦。
曾經(jīng)在一個冬天經(jīng)過秦嶺,當(dāng)然不是為了風(fēng)景或人文,只是為了生計而跋涉?粗囋诜e雪尚存的盤山公路上艱難爬行,不禁想起了韓愈因諫被貶過藍(lán)田時的兩句詩:“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lán)關(guān)馬不前!逼嚲谷绱穗y行,何況馬匹乎!何況上了歲數(shù)對家鄉(xiāng)無比眷念的韓愈乎?想到這里釋然一笑,普通讀者都能替古人擔(dān)憂一回,更別說裝了一肚子歷史文化、人文掌故的余秋雨先生了。
在文化苦旅一書中,給人印象最深就是道士塔和莫高窟了,其實這兩篇可以合成一篇寫的。1900年夏季的某一個清晨,莫高窟的住持王圓箓道士在清掃洞窟時,無意中在洞壁上發(fā)現(xiàn)一條裂縫,扒開裂縫后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個洞穴,里面滿滿一洞穴古物。由此打開了敦煌學(xué)之門。
因為王圓箓的愚昧無知,愚昧到為使佛窟干凈明亮些,拿白石灰去粉刷陳舊的壁畫;無知到清除唐宋泥塑去塑新的'天師像。余秋雨先生痛心疾首,恨不能向他跪下,求他高抬貴手,放過這些歷史文化遺產(chǎn)。因為王圓箓的愚昧無知,為了重修第96窟大佛殿九層樓(后完工三層),數(shù)次把經(jīng)卷成箱成擔(dān)賣給外國人換取經(jīng)費。對于這個敦煌罪人,先生忍不住咬牙切齒,大喊一聲:“我好恨!”
總覺得余先生恨得不徹底,恨得有些矯情,恨得不是那么切膚之痛。因為恨過之后又得上路了,后面的路還很長呢!苦旅才剛起頭呢!還得一面講學(xué)做各種報告一面旅行呢!假如先生恨得徹底就不妨在敦煌駐足,以先生的才學(xué)名望定能為宣傳、保護、研究敦煌這瑰麗的文化遺產(chǎn)出一把大力的,后面的旅行不行也罷。亡羊補牢,從今日始!敦煌需要大師級人物!
《文化苦旅》讀后感15
徜徉在一書架散文著作之間,我的心在猶豫,手已經(jīng)不由自主地取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剛剛翻開第一頁,就追隨著他掉入那華麗的摸不著邊際的文字宮殿。我一動不動,心卻已背上行囊,和他一起天南地北地游蕩。冷落了幾百年的古戰(zhàn)場烽火重現(xiàn),敦煌的黃沙中分明有赤腳的飛天在起舞,靈秀的蘇州偏偏在雨中低聲哭泣……
讀著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我就像在某處古跡放飛著心靈,讓它隨藝術(shù)的激流沖刷每一種文化,讓它與古老中國的文化相碰撞!我的心卻被撞痛了,因為這文化承載著太沉重的歷史,太滄桑的過去……
余先生是一位幸運的苦行者,中東焚天的戰(zhàn)火中,冰島封天的嚴(yán)寒中,昔日羅馬悲壯的斗獸場前,都印下了他清瘦的身影。說他幸運,是因為他總是在最佳的時刻巧遇文化,大雨來到寧波講課,就遇上天一閣開放;黑暗中迷路,卻無意中經(jīng)過但丁故居。而細(xì)心的他又總能從眼前的蛛絲馬跡中看到深遠(yuǎn)的歷史,深刻的思想在穩(wěn)重的文筆下交匯成河,征服了饑渴的讀者,在華美中益顯沉重,深邃中帶有感性,像茶一樣,幾番品讀,仍有余香再口。
余先生又是心痛的,因為他必須一次次駐足曾經(jīng)失去的輝煌,一次次仰望歷史遺留下來的滄桑。最是痛心在敦煌,于敦煌漫天的黃沙中,我真想隨余秋雨先生一起跪下,向那個斯坦因跪下。這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它彰顯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傳遞的是一個民族的'內(nèi)涵!為什么?為什么敦煌要生在那個時代?為什么一個上下五千年的民族卻沒有一雙智慧的雙眼,沒有一腔為民族文化而生的熱情?我好恨,好恨自己為什么不早生一個世紀(jì),與那位漠然麻木的王道士對峙,我相信我的沖動可以讓他蘇醒!
就這樣,敦煌一步步走著,文化一點點殘缺著;就這樣,我們的祖先,他們精神上的財富一點點地流失著。我不知道,我跪在斯坦因面前要說些什么,也許語無倫次的我只能瞪著血紅的眼睛在凄艷的晚霞中與他對視!我愿讓大漠的朔風(fēng)將我與他吹成一塑雕像,立在黃沙漫天的敦煌,我愿與他對視千年!讓我用這種方式阻止他們對敦煌文化的吞噬吧!我——只能如此!
總是心存幻想,也許,眼前的一切輝煌與滄桑,都是冥冥之中歷史早已安排好的一場戲;,讓藝術(shù)活生生地為后人演繹吧!
仍在追隨著余秋雨先生,讓心在歷史古跡中游蕩,我在心中祭奠曾經(jīng)的輝煌與滄桑!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有感05-05
閱讀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2-27
《文化苦旅》經(jīng)典語段摘抄03-14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5-0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6-09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2-0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1-03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5-30
讀文化苦旅閱讀心得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