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讀后感精品7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傅雷家書讀后感1
《傅雷家書》中,傅雷于1961年6月27日給兒媳彌拉的信中說:“在家中維持有條理的常規(guī),使一切井井有條,你們還年輕,這些事很難,付諸實行并堅持下去,可是養(yǎng)成良好習慣,加強意志力,永遠是件好事,久而久之會受益無窮。”
傅雷所說的這些,為的是讓傅聰夫婦能夠有條理的生活,他同時也道出了一個真理“堅持才會勝利”。有些人在生活學習上,只是制定一個虛無縹緲的計劃,但卻并不能付諸實行并堅持下去,從而只能使這目標一直停留在想法上;但是短暫的實行也并不能使人成功,真正的成功是要靠日積月累的堅持和努力付出的。
記得以前學過的一篇課文《孫權勸學》中,呂蒙在受到孫權的啟發(fā)后,勤奮學習,苦讀經(jīng)典,最終學有所成,連魯肅都對他的才華贊不絕口。呂蒙能夠聽取他人的建議并堅持努力的,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去學習讀書,對于他說原來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事,他卻能夠通過自己的實行得到進步,這就是勝利。
朗朗從小就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位鋼琴巨星,可他并沒有只把這一夢想停留在腦海之中,而是夜以繼日的練習彈琴,直到手都練麻了,卻也只是雙手沾一下水,用力甩一甩后繼續(xù)練習。這就是為什么他能夠取得成就的原因。
我一開始跳繩并不多,動作也十分不規(guī)范,三分鐘的.時間內我只能夠跳300多下,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這一問題,并給自己制定了三分鐘跳420個的目標,于是我每天晚上堅持跳1000個繩,休息一段時間后,給自己計時三分鐘,看看自己跟前天相比有沒有進步。一個星期過后,我終于能夠在三分鐘之內跳420個繩,這全都要歸功于堅持鍛煉。
傅雷在信中所教導兒子的,目的都是為了能夠使他成為一個正人君子。這本書對我感觸很大,也讓我明白了:想要完成一切看似很難的事情,只要付諸實行并有力的堅持,這些困難終究能夠被解決。
傅雷家書讀后感2
讀《傅雷家書》,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傅雷作為一個父親的溫度,而我卻感受到了他作為一個學者的力度。盡管傅雷在信中對傅聰噓寒問暖,十分感人,但我卻更加關注兩人談論藝術與文化的信件。
作為一個曾出過國、留過學,也接受過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翻譯家,傅雷對于東、西方文化的主旋律是兼容并包。他既認為文藝復興時代的偉大作品可以讓人眼光寬廣,又把漢代的精美石刻奉為精品,其開放而寬廣的胸懷和貫通中西、海納百川的治學態(tài)度可見一斑。
傅雷是一個善于對比和求同存異的學者。他常在書信中談起中國古代的詩詞。他有時會將詩詞獨立提出,有時則與西方音樂同時談起,尋找共同之處。比如,他認為,莫扎特、舒伯特都富于一種近乎于李白的氣質,而蕭邦樂曲的神髓則與某些中國古詩詞頗具相像之處。
他對東西方文化的對比與分析,并不拘泥于詩歌和音樂,也有許多是針對于文化更深層之中優(yōu)缺點的。這也體現(xiàn)了他不但長于探求細節(jié),而且也對宏觀的文化頗有些見解。
比如,他認為西方人的思想是混亂的,具有雙重性和矛盾性。又比如,在貝多芬的作品之中,始終充滿了“人”(即自我)和“神”(即命運)的斗爭,而在他最后的晚年里,“人”落在了下風,貝多芬在命運前低了頭。是否低頭沒有定論,但西方思想的混亂由此可見。
實際上,西方宗教信仰之“無我”(非是現(xiàn)在所謂無我),與現(xiàn)代精神之“有我”之間的戰(zhàn)爭,盡管自文藝復興之時便已開始,但一直到今天,仍未結束。反觀中國古代,由于諸子百家,無一以宗教信仰為人之根本,縱是后來傳入的佛教,也極重視自我智慧的完全覺醒(徹悟),所以,中華民族不可能在思想上出現(xiàn)如西方人般的矛盾與混沌。
最不同尋常的'是,這些關于藝術與文化的絕佳評論,有相當一部分,是寫于他被強加反黨罪名,隔離審查期間。在這時,他的待遇差到了極致,每天甚至只能看五分鐘書。對于一個愛書如命的知識分子,這樣的情形幾近人間地獄。但他依然在對文化和藝術提出著自己的想法,依然在謹慎而嚴密的思考著。
也許,只有這樣無論境遇好壞,總有一顆求索之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學者!
傅雷家書讀后感3
家書,一筆一畫寄托著對家人的牽掛。在古代,“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一封家書“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在近代,傅雷一家如何表達思念?
傅雷給兒子的家書中飽含著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期望,滿含著對藝術、人生的思考、對立身處世的叮囑。小到對音樂的見解,大到國家大事,字里行間,滿含著愛。
回望宋代,陸游年邁時“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滿紙空。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弊試@徒勞,卻又“寄語紅橋橋下水”,不甘浮于心間,借水懷人。
回望明代,袁凱百無聊賴時收到家書,卻“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只有家人的期盼。
回望近代,傅雷在一封封家書中告誡兒子,當兒子取得成就時又絲毫不吝嗇他的贊揚——“東方升起了一顆星,這么光明,這么純凈,這么深邃;替中國創(chuàng)造了一個輝煌的世界紀錄!”信中,傅雷對兒子也極為嚴格,將錯誤嚴肅地提出來,嚴厲地要求兒子一一改正,但是,這無不表達著父親對兒子的無限期盼和愛,即使相隔千里,兒子的身邊總有一個諄諄教誨的父親,教他立身處世。信中同時暗含著苦,令人唏噓——父母不能陪伴兒子的苦、傅雷夫婦不能見到孫子的.苦、傅聰未能盡孝的苦……種種情感交織在一起,匯成一封封書信,將自己的思念寄給遠方的親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卻不能洗刷內心的思緒。即使異地相隔,也不能阻斷親人那熟悉的字跡,那倍感親切的家書。
驀然回首,家書已離我們日漸遠去,網(wǎng)絡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即使相隔萬里,仿佛近在咫尺。科技發(fā)達的今天,書信已經(jīng)漸漸趕不上時代的腳步,驛站的消失,見證了一個國家的崛起。書信象征過去,科技代表未來,但無論是書信還是科技,都滿含著一代代人的家國情懷。
傅雷的家書,只是近代的一個縮影,它隨著歷史而失去在通訊上的地位,但在它身上的親情永不消逝,家書,一直是家人情感的表達與寄托。
傅雷家書讀后感4
一封封質樸的信,蘊含著父子間最真摯的感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話語背后,是父親包容又嚴苛的愛;一次次不厭其煩的教誨,是父母望子成龍的殷切希望。這就是鋼琴家傅聰與父親傅雷書信的點點滴滴。這是一部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的教子篇,一部嘔心瀝血的成長記錄。
《傅雷家書》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間傅雷夫婦與在波蘭求學的長子傅聰?shù)臅。記錄了傅聰由鋼琴學童到世界矚目的.鋼琴家的成長過程。書中有傅雷夫婦對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兒子的千個叮嚀萬個囑咐,有親情間的心靈溝通,是傅雷夫婦留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當時,通訊根本不發(fā)達,遠隔重洋的他們,只能憑家信慰藉思念之情,“家書抵萬金”,見字如面,書信讓他們近在咫尺。這些紙上的家常話如涓涓清泉,滋養(yǎng)著這個學童;如冬天的陽光,溫暖著這個學童。讓身在異鄉(xiāng)的他,感受到親情的溫度。
1955年,傅聰在第五屆鋼琴大賽上獲得第三名的好成績,成為第一個在國際性比賽上獲獎的新中國音樂家。傅雷給傅聰?shù)男胖袑懙剑骸暗改阕鲂轮袊摹娐,響遍世界,響遍每個人的心”。在傅雷的影響之下,少年傅聰就有一顆赤誠中國心。在波蘭鋼琴獨奏會之后的傅聰寫信給父母:“能夠讓人家對我最愛的祖國產(chǎn)生這種景仰之情,我真覺得幸福!备道捉o傅聰?shù)淖鋈嗽瓌t是:“先要學做人,次為藝術家”。
《傅雷家書》突出體現(xiàn)“傅雷精神”,傅家門風,是傅聰成長必要的精神鈣片。在這樣的家風中,走出了一位世界級鋼琴家,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嚴苛的家庭教育讓傅聰養(yǎng)成勤奮的好習慣,同時他也有常人不具備的品德和毅力:一個人獨自在海外生活,每天堅持練琴至少十二小時;在榮譽和成功面前,不驕傲自滿,所以造就了這位世界級的鋼琴家。
不管我們的父母是多么平凡,抑或普通,他們一生都在勤勤懇懇地為孩子們付出。寸草難報春暉啊,你看,每一個熱氣騰騰的早晨,每一桌豐盛的晚餐,每一次披星戴月的上下學接送……都有父母忙碌的身影。作為孩子,我們能做的就是要理解并接受父母的嘮叨,“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把父母對你的種種嘮叨當做愛的絮語,不要辜負父母對你的無私奉獻,不要荒蕪了這份愛。
傅雷家書讀后感5
每一封家書都是文化遺產(chǎn),《傅雷家書》更不用說了。家書,顧名思義,是指家人、親人之間往來的書信。大約在文字產(chǎn)生后,家書就出現(xiàn)了,可以說是源遠流長。隨著文字語言的逐漸豐富,紙張的發(fā)明,家書逐漸流行起來,一直到今天,家書都是維系親情紐帶之一。
翻看著一封封家書,我發(fā)現(xiàn)傅雷并不是以一個長輩對小輩的方法教育傅聰,而是以一個朋友的形式與傅聰談心,交流。以平等的態(tài)度幫助兒子成長,同時也教導兒子如何對待生活“人沒有苦悶,沒有矛盾,就不會進步。有矛盾才會逼你解決矛盾,解決一次矛盾即往前邁進一步……”他總是諄廓教導,循循善誘,教兒子如何做人。如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人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難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譽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終于在他嘔心瀝血的努力下,培養(yǎng)了兩個優(yōu)秀的人才:著名的鋼琴大師——傅聰,英語特級教師——傅敏。這一家的成就著實讓人羨慕,但和傅雷一家良好的家風是分不開的。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家長總是喜歡溺愛自己的孩子,孩子要什么都盡量滿足,長期以往,使孩子養(yǎng)成了惰性,并不懂得去珍惜:需要什么,只要開口就好了,父母一定會滿足的。正是這種思想習慣促使現(xiàn)在社會上有一大批“啃老族”,甚至還發(fā)生了父母不滿足孩子,孩子就對父母拳腳相加的事例。發(fā)生這種事,我不禁為這些父母感到可悲,更對他們的做法感到質疑,如果這些家長一開始就不輕易滿足孩子,而是教孩子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得到心儀的東西,事情不會這個樣子嗎?
在這一點上傅雷一家也是值得我們學的:愛孩子不是溺愛他,給他更多的磨礪才能更好的幫助他成長。
讀了《傅雷家書》這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道理,也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
傅雷家書讀后感6
在這個漫長的寒假中,我讀了《傅雷家書》這一本書。起初我以為里面大多是一些長篇大論,讀起來十分枯燥,可當我打開書細細品讀了之后,我就將我之前的想法毫不猶豫的否決了。
書中所寫的并不是那毫無趣味的道理,而是一些生活中的瑣事,在這其中包含傅雷對兒子的教導,但在我看來,那完全就是平常我們在生活中與父親的對話。雖然這些都是傅雷給兒子的家書,但從其中的內容來看,仿佛他們就在面對面對話,絲毫感覺不到他們一個在國內一個在國外隔著大海的距離感,也感覺的到一個是嚴父一個是游子的隔閡感。
傅雷,一個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人,對親人有著無私的關愛,他是一個偉大的父親。從他給兒子的一封封家信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兒對兒子的.情深、對兒子的鼓勵和對兒子囑咐。字里行間都散發(fā)出一種傅雷對兒子的深愛,不僅有對兒子的肯定,鼓勵他樹立努力拼搏的決心,也讓兒子倍增成功的信心。此外,他還并直接提出自己的希望,希望兒子多與自己溝通,給孩子指明了前進的路線和發(fā)展的方向。
傅雷對于傅聰而言,是父親,是老師,是朋友,亦是知己,他們在信中不僅僅只是談生活的瑣碎,他們還談人生,談藝術。傅雷不僅是兒子的楷模,他也成為了我們的好榜樣,他告訴我們讀書并不是提高修養(yǎng)的唯一途徑,即使是讀書,也不能只偏重某一學科,要多方面的讀;學習要注意勞逸結合,不要一味的用功,要懂得適當放松;與人交往,要禮尚往來,不要給人留下忘恩負義的印象;要時刻心系祖國,把報效祖國作為己任。
在看這本書時,我時不時的也會想起自己的父親。平時,他總是板著一張臉,對我也十分嚴格,有時也會讓人望而生畏,我也經(jīng)常與他對著干,鬧過不少矛盾。但當我讀完這本書后,我忽然感覺自己更加了解父親了,我明白他對我的愛是深沉的,一句句叮囑,一聲聲責備,都是他對我的關愛。不同于母愛的溫柔,父愛是深遠而寬廣的。
《傅雷家書》對我而言是一部真正使我發(fā)生變化的書,這是一部拉進父母與孩子之間關系的書,它能使父母更懂孩子,也能使孩子更理解父母,是一部每一位中學生都應該看的書。
傅雷家書讀后感7
《傅雷家書》是初中必讀書目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必讀書目一直都是枯燥且乏味的。但今日一觀,確實讓我大開眼界,我受到了深深的影響。父子之間的關系到底應該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呢?我同意傅雷對待兒子那樣的平等交流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再小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傅雷家書》是一篇,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傅雷曾在信中這樣說道:“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sip(說長道短)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
傅雷沒有把他的兒子只是當成兒子,而是把自己的兒子當成一個可以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朋友。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家中我和父親的父子關系:我父親現(xiàn)在極少打罵我,除非我做了一些極其嚴重,甚至可能影響到我未來的錯誤。而我也幸不辱命,這種情況可以說是幾乎沒有出現(xiàn)。當我犯一些小錯是時,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就是:“你也不小了,讓我打、罵,你也不好意思對不對?”他總是這樣,不會讓我失了面子,卻總能在一些時候拉我一把,讓我在人生道路上不至于偏了大方向。家中的一些決定,他總是會主動說與我聽,而不是向一些家庭那樣:“大人說話,小孩子插什么嘴”,我們時常意思討論,他也會聽取我的意見,即使大多時候都沒什么好的意見。
這又讓我想起了現(xiàn)在很多中國家庭。忽視了同孩子的關系,從沒有真正享受過為人父母的快樂。他們迫切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結果最后都成了揠苗助長。甚至有的.家庭還盲目的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舊時代觀念,可他們沒有學到這句話的精髓所在,只學到了一個“打”字。于是孩子在棍棒底下嘗到了屈辱和恐懼。孩子的時代本是花一般的時代,結果這朵花還沒開始綻放就已凋零。而這種摧殘孩子的陋習卻還可能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傅雷是一個成功的父親,是摸索到“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真正含義的人,他的嚴厲讓孩子變得優(yōu)秀,而不是懦弱,他是一名嚴父,卻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這種教育方式怎能不讓人大開眼界?
【傅雷家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傅雷家書》有感04-19
傅雷家書有感04-29
傅雷家書藝術特色02-16
傅雷家書人物分析02-16
《傅雷家書》教學設計08-09
傅雷家書心得感想11-20
《傅雷家書》教學設計01-09
傅雷家書有感范文04-14
《傅雷家書》有感范文04-13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