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臘八節(jié)有哪些文化內涵
臘八節(jié)的文化內涵
臘八節(jié)的文化內涵一
臘八節(jié)前一天或當天,民間有驅儺除疫的風俗。這就不能不談到一個具有廣泛性的文化現(xiàn)象:中國的儺文化。
中國的儺文化,已經(jīng)形成一個專門的學術領域,可以說,就這一話題展開討論,一本書都是不夠的。中國儺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多元和復雜,形態(tài)千變萬化,傳統(tǒng)文化很多現(xiàn)象,都與中國的儺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只是我們熟視而不知罷了。比如二郎神、關公崇拜、社火、角抵戲、面具藝術、藥王崇拜、桃花崇拜、鍾馗等等,皆可以歸入儺文化系統(tǒng)之中。我國的儺文化既悠久又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困境,很多儺文化形態(tài)已瀕臨滅絕,我國已將儺文化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專門研究儺文化的學者指出,儺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種民俗和多種藝術相融合的文化形態(tài),包括儺儀、儺俗、儺歌、儺舞、儺戲、儺藝等項目。其表層目的是驅鬼逐疫、除災呈祥,而內涵則是通過各種儀式活動達到陰陽調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壽年豐、國富民強和天下太平。目前,它仍活躍或殘存于漢族和20多個少數(shù)民族的廣大地區(qū),涉及到二十四五個省、自治區(qū)。
臘八節(jié)的文化內涵二
每年農歷的臘月初八是臘八節(jié),“臘”即“臘月”的意思,為什么農歷十二月被稱為“臘月”呢?史學研究者指出,在我國古代,“臘”本是一種祭禮,稱 “大臘”。在商代,人們每年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的冬祀的規(guī)模最大,也最隆重。后來將冬祀稱為“臘祭”。因此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將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為“臘日”。臘日當時并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后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并不吃臘八粥,只是祭祀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歷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jié)”。人們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并祈求豐收和吉祥。
臘八節(jié)為什么要吃臘八粥?
臘八粥由多種食材熬制而成,也叫做七寶五味粥。臘八粥來自印度天竺。農歷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的紀念日,俗稱“臘八節(jié)”,在佛教中稱“法寶節(jié)”。
現(xiàn)在吃臘八粥的習俗已非佛門所有,作為一種民間風俗。農歷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
最早的臘八粥是用紅小豆來煮,后經(jīng)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
臘八粥的配料,主料是米、豆。另外再加各種輔料,如棗、栗子、花生等。民間常見的是以八種配料煮粥,與臘八的“八”相應,寓意吉利。然而,許多地方的臘八粥配料并不局限于八種。
臘八粥營養(yǎng)豐富,具有健脾、補氣、安神、養(yǎng)血等效用。然而。民間對臘八粥更是賦予了許多神奇的功效。
一是祈豐收、祈子。即將粥涂抹在果樹花木之上,祈祝多產果實、枝繁花盛。在湖北,若有不結果實的果樹,人們便用斧子在樹上砍個口子,將粥涂在口子上,稱為“喂樹”,以此祈果。
二是增福、辟邪、避瘟疫。在河北張北,要將臘八粥涂于墻壁、樹木、門環(huán)等處,以驅邪。
三是祛病。在湖北黃岡、新洲,人們認為此日為翻痢菩薩生日,吃臘八粥可免生癲痢。
四是驅寒。臘八粥溫暖滋補,有較好的驅寒之效。在山西和順。臘八粥也稱“防風粥’,說是可以御寒。
臘八粥的傳說
“赤豆打鬼”的傳說
傳說上古時期,有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而人們生病、身體不好都是臘八節(jié)這些疫鬼作祟的原因。所以,在臘八這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
紀念修長城的民工
相傳,秦始皇下令修建長城,民工們長年在工地上不能回家,吃糧全靠家里人送。家里糧食送不到的,就有可能餓死在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一些少糧的民工們把各自剩下的五谷雜糧熬成稀粥,每人喝一碗抵御饑寒。為了悼念這些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懷念岳飛
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zhèn),正值數(shù)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
牢記祖先勤儉之美德
傳說,西晉時有個青年人很懶,游手好閑,坐吃山空,等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沒糧了。饑餓難熬的年輕人,遍搜家里的壇壇罐罐,將殘余的五谷顆粒連同可食的殘碎物,一起煮了一碗粥喝下。從此下定決心痛改前非,勤勞過日。人們借此教育子女,臘八喝粥,牢記祖先勤儉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