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有感》的原文及賞析
《有感》的原文及賞析1
原文:
手寫香臺金字經(jīng),惟愿結(jié)來生。蓮花漏轉(zhuǎn),楊枝露滴,想鑒微誠。
欲知奉倩神傷極,憑訴與秋擎。西風(fēng)不管,一池萍水,幾點荷燈。
譯文
將親手所抄佛經(jīng)置于佛殿之上,祈禱來生能再與你結(jié)緣。蓮花形的更漏轉(zhuǎn)動著,時間就這樣一點點過去,夜已將盡,楊柳枝上露水滴落。我又抄寫了一夜的經(jīng)文,佛祖應(yīng)該知曉我的誠意了吧。
想要知道奉倩傷心至極的心情,惟有這秋日里的'荷燈可以證明了。水面上孤單單漂著浮萍與幾盞荷花燈,西風(fēng)卻毫不憐惜地吹了過去。
注釋
眼兒媚:詞牌名,又名《秋波媚》。雙調(diào)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韻,后片兩平韻。中元:指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舊俗民間于此日有祭祀亡故親人的活動,是日于水上放荷燈,以奠亡靈。
香臺:佛殿之別稱,即燒香之臺。
金字經(jīng):佛經(jīng)。
蓮花漏:古代一種計時器;。
鑒:審察、辨明。
憑訴:即憑說,辨明之證據(jù)。
秋擎:指所放之荷燈。
賞析:
詞寫于公元1677年(康熙十六年)七月十五日,作者的妻子盧氏剛亡故不久,又恰逢農(nóng)歷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祭祀親人,詞人為了懷念妻子寫下了這首歌。
《有感》的原文及賞析2
戰(zhàn)罷秋風(fēng)笑物華,野人偏自獻黃花。
已看鐵骨經(jīng)霜老,莫遣金心帶雨斜。
譯文
我在秋風(fēng)中酣戰(zhàn)方休,笑看周圍的美景。鄉(xiāng)村的人民偏偏送給我一束黃花。
我看那菊花的枝莖雖飽經(jīng)風(fēng)霜但仍象鐵骨那樣的堅硬,它護衛(wèi)著花朵不受風(fēng)雨襲擊而偏斜。
注釋
野人:居住在鄉(xiāng)間的百姓。
餉(xiǎng):贈送。
物華:美好的事物。
偏:偏偏。
黃花:菊花。
鐵骨:這里指菊的枝莖。
莫遣:不要讓。
金心:這里指菊的花朵。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古人詠菊之作很多,但此詩為作者一念觸發(fā),靈感倏至而作。
頭二句寫作詩緣起,鄉(xiāng)居野處的百姓出于對隱居的英雄的敬佩,相贈菊花。首句“戰(zhàn)罷秋風(fēng)笑物華”,起勢不凡,一個“戰(zhàn)”字,一個“笑”字,使橫戈疆場而又樂觀堅貞的民族英雄形象躍然紙上。次句“鄉(xiāng)人偏自獻菊花”,是對抗清英雄的崇高禮贊。詩的一、二句創(chuàng)造了賞菊的.感情環(huán)境。
后兩句則筆勢急轉(zhuǎn),“已看鐵骨經(jīng)霜老,莫遣金心帶雨斜”是全詩最鏗鏘有力、動人心魄的詩句。詩人由對自身的抒寫轉(zhuǎn)入對菊花的描繪。野菊挺秀的枝莖和燦然如火的黃花激發(fā)許多聯(lián)想;ㄇo雖已經(jīng)霜,仍不失挺撥咄咄之勢;“鐵骨”一詞擬化出不畏風(fēng)霜的菊花的偉岸不群的品格。詩人以憐惜的筆調(diào)寫出對不畏風(fēng)雨的菊花的愛護。后二句雖然字面上全為詠嘆菊花的字句,但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野菊經(jīng)霜不老的傲岸實為詩人自身凜凜正氣的象征。無疑,后兩句仍是在抒寫詩人自己的豪情氣概。
前兩句是敘述,敘述中充滿詩情,后兩句借景抒情。“骨”與“心”都將菊花擬人化,賦予菊以人的性格!肮恰庇谩拌F”字修飾,“心”用“金”字限定,既寫出了菊花的凌霜貞姿,又寫出了詩人的英雄品格。全詩寫菊,又是寫人,是寫景,又是抒情,菊與人,景與情,洽合無間,融為一體。
此詩嚴(yán)格說來,不是純粹的詠物詩,因為詩人的感情、精神時時介入其間,不過借菊花象征而已。但野菊的自然情態(tài)處處與涌蕩于詩人胸中的奔逸之情相合,所以詩人才得以借菊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就實質(zhì)而言.作者描繪菊花的詩句已創(chuàng)造出一種藝術(shù)形式,從而將主體感情固著其中,菊花成為詩人情感的一個對等物。
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張煌言是著名的抗清英雄,居住在鄉(xiāng)村的勞動人民贈送一束菊花給他,以表達對其的敬仰之情,詩人遂以菊為題寫下了這首詩,表現(xiàn)自己的抗清志向。
張煌言
張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禎時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后被俘,遭殺害,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謚號忠烈。其詩文多是在戰(zhàn)斗生涯里寫成,質(zhì)樸悲壯,表現(xiàn)出作家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有《張蒼水集》行世。張煌言與岳飛、于謙并稱“西湖三杰”。清國史館為其立傳,《明史》有傳。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謚忠烈,入祀忠義祠,收入《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
《有感》的原文及賞析3
有感
李商隱〔唐代〕
非關(guān)宋玉有微辭,卻是襄王夢覺遲。
一自高唐賦成后,楚天云雨盡堪疑。
【譯文】
并非是宋玉喜歡隱喻托諷常常有微辭,而是楚襄王沉迷艷夢醒來得實在太遲。
自從那驚世名作《高唐賦》寫成傳開之后,有關(guān)楚天云雨的詩章被認為全都可疑。
【創(chuàng)作背景】
宋玉在生活經(jīng)歷、遭遇、思想情感等方面與李商隱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宋玉深得李商隱的推崇和喜愛。李商隱的遭遇和他詩歌獨有的特點決定了他的詩歌常常被誤解。這首詩就是借助對宋玉的同情,來澄清自己詩歌的創(chuàng)作意圖。
【賞析】
這首即事議論之詩,借宋玉以寫自己,含蓄深刻而措辭委婉。
詩的前兩句是說,并非宋玉特別喜愛隱舍不露的言辭托諷,正是因為襄王沉迷艷夢,遲遲不醒,這就暗示自己確有微辭托諷之作,而且是事出有因,不得不然。后兩句是說,自從《高唐賦》問世以后,凡是描寫男女情愛的作品便都值得懷疑為別有托諷了。這就暗示說,詩人自己另一部分寫男女情愛的詩作并不一定另有寄托,但人們因為受了微辭托諷的《高唐賦》式作品的影響,便都懷疑它們有所寄托了。李商隱用“盡堪疑”的詞語,是想表明這種“疑”事出有因,同時又是想表明這種籠統(tǒng)的疑并不符合實際。
李商隱與宋玉,都屬于多情才子、淪落文人一類。由于遭際相似,李商隱的偏愛宋玉,更多表現(xiàn)為自嘆與自傷。李商隱在當(dāng)時境遇之中,常常是“無悰托詩遣,吟罷更無悰”(《樂游原》)。深曲濃重的愁思,沉緬綿邈的情感,產(chǎn)生了“楚天云雨俱有托”的`藝術(shù)表達和追求。詩人的拳拳之心應(yīng)當(dāng)?shù)玫胶笕说睦斫狻H欢娙朔堑珱]有得到時人的理解,更被置之于無端的猜測和粗暴的責(zé)難之中。后二句“一自《高唐》賦成后,楚天云雨盡堪疑。”既是辯說其詩并非篇篇寄寓世事,也是譏誚世人無知,徒然疑忌,其中更有“才命兩相妨”、“多情豈自由”的傷感。
《有感》的原文及賞析4
原文: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原文: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通:哪)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拼音解讀:
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
wèn qú nǎ dé qīng rú xǔ?wéi yǒu 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 。(nà tōng:nǎ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zhǔn)確。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xué)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nèi)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xué)習(xí)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xué)問或藝術(shù)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fā),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shù)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shù)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nèi)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lǐng)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dāng)指書寫者內(nèi)心的不竭藝術(shù)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shù)靈感才是書法藝術(shù)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
《有感》的原文及賞析5
觀梅有感
朝代:元代
作者:劉因
原文:
東風(fēng)吹落戰(zhàn)塵沙,夢想西湖處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減,此心元不為梅花。
注釋
、傥骱幨浚褐副彼卧娙肆皱停╞ǖ)。林逋,字君復(fù),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終身不仕,亦終生未婚。隱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二十年足跡不涉城市。因喜植梅養(yǎng)鶴,故有“梅妻鶴子”之稱。古人稱像林逋這樣的有德才而隱居的不仕者為處士。
②元:同“原”。
賞析
北方戰(zhàn)亂初定,春風(fēng)吹落梅樹枝葉上的塵埃,經(jīng)冬的梅花今又開放,不由得聯(lián)想到以愛梅著稱的林逋;蛟S這北方的梅花,在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烽煙后,也夢想著能夠植根于林逋的孤山梅園中吧?后兩句則宕開一筆,先是擔(dān)心江南春色已減,西湖之梅恐已衰歇。但轉(zhuǎn)念一想,只是借助梅花以發(fā)感慨罷了,梅花的盛衰并不是自己真正關(guān)心的,詩人所要表達的.是對江南美好河山淪入蒙古統(tǒng)治者之手的悲慨。
《有感》的原文及賞析6
《過淮陰有感·其二》
清代:吳偉業(yè)
登高悵望八公山,琪樹丹崖未可攀。
莫想陰符遇黃石,好將鴻寶駐朱顏。
浮生所欠只一死,塵世無繇拾九還。
我本淮王舊雞犬,不隨仙去落人間。
《過淮陰有感·其二》譯文
來到高處悵然地想起那八公山,那里盡是琪樹丹崖我卻未能登攀。
不再希冀遇上黃石這樣的人物,獲得平定天下的本事,僅是希望留住青春永不老。
我這一生所虧欠的只是一死而已,人世間哪里去找可以起死回生的九轉(zhuǎn)還丹啊。
我本是淮南王的舊日雞犬,嘆當(dāng)年不隨著升仙卻落在人間。
《過淮陰有感·其二》注釋
八公山:在安徽壽縣北郊,淮南王劉安的賓客中有蘇飛、李尚等八人,號稱“八公”,八公山因此得名。這八公被后人附會為神仙,所以八公山也染上了神秘色彩。
琪樹丹崖未可攀:琪本是美玉,琪樹、丹崖,這里都是指仙山上的樹木山崖,因為八公山有神秘色彩,因而吳偉業(yè)可以這么寫。說“未可攀”,是講自己無緣像八公那樣成為神仙。
莫想陰符遇黃石:《史記·留侯世家》說張良早年遇到個老人,自稱是谷城山下的黃石,傳給他《太公兵法》,后來張良就學(xué)習(xí)了《太公兵法》,輔佐劉邦定天下。吳偉業(yè)在這里是說自己遇不上像黃石這樣的神秘人物,學(xué)不到平定天下的本事。把《太公兵法》改說成《陰符》,則是因為律詩每句只能有七個字,而《陰符經(jīng)》也是一篇涉及兵法且有神秘色彩的道家著作。
好將鴻寶駐朱顏:《漢書·劉向傳》說淮南王劉安有所謂《枕中鴻寶苑秘書》,講驅(qū)使鬼神和煉制黃金的法術(shù)。駐,停留,留住,“駐朱顏”就是保持青春而不老死。
繇(yóu):通“由”。
九還:九還丹,道教徒所說經(jīng)過九次鍛煉的仙丹。
“我本淮王”句和“落人間”句:東晉道教徒葛洪撰寫的《神仙傳》里說,淮南王劉安好道,白日升天,連家里的雞犬舔吃了他的仙藥也都跟著上升。這當(dāng)然是葛洪在胡說,因為《史記》《漢書》里都明白地說劉安是謀反不成而自殺的。吳偉業(yè)在這里則是說自已本是明思宗的舊臣,好比當(dāng)年劉安家里的雞犬那樣,遺憾的是沒有能像雞犬那樣跟著思宗“仙去”即殉國,弄得留在人間落到被迫出仕清廷的尷尬局面。
《過淮陰有感·其二》賞析
“登高悵望八公山,琪樹丹崖未可攀”中,首句交待出地點和事件,地點為八公山。 “ 琪樹丹崖未可攀”作者登高帳望,想起劉安的白日飛升,但仙境渺茫,想而不可及,心中無限渺茫。
“莫想陰符遇黃石,好將鴻寶駐朱顏”,作者借用黃石公贈張良的《太公兵法》的.典故和淮南王珍藏記載神仙方術(shù)的《枕中鴻寶苑秘書》的故事,表示自己既不像張良那樣建立功勛,也不像傳說中的劉安一樣日月飛升,長生不老。
“浮生所欠只一死,塵世無由拾九還。”直接抒發(fā)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訴出自己心中的苦楚,“浮生所欠止一死”說明了自己在明朝滅亡之后,茍且偷生,而今天蒙受身仕兩朝的恥辱,這種苦不堪言的言語,可見他痛不欲生,在激烈的思想斗爭中不能自拔。
“我本淮王舊雞犬,不隨仙去落人間”,作者悲痛、哭罵之中夾雜著深沉的懺悔,不由得引起人們心靈上的震動。
此詩感情真摯沉重,作者自己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內(nèi)心的哀怨、無可奈何的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國家緊密的相聯(lián)在一起,無疑使他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直到生命臨終一刻,他對欠“債”一事仍然念念不忘,耿耿于懷。要求死后殮以僧裝,墓前立一圓石,只寫“詩人吳梅村之墓”。他不屑在墓碑上寫明官銜,只愿以詩人自稱,在這背后,隱藏著難言之隱。
《過淮陰有感·其二》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應(yīng)詔北上,途經(jīng)淮陰時所作。明亡后他立志隱居不仕,清廷征召令下達后,他曾上書申訴,以病為由,懇請撤消征召,但不被理睬。官吏上門逼迫,父母年老怕事,日夜啼哭,他自己也沒勇氣以死相拒,在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九月,被迫應(yīng)詔北上。
《過淮陰有感·其二》作者介紹
吳偉業(yè)(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蘇昆山,祖父始遷江蘇太倉,漢族,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chuàng)者。長于七言歌行,初學(xué)“長慶體”,后自成新吟,后人稱之為“梅村體”。
《有感》的原文及賞析7
宋代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譯文
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那艘龐大的戰(zhàn)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樣輕。
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在水中間卻能自在地移動。
注釋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會。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許:這樣清澈。
如:如此,這樣。
清:清澈。
為:因為。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xué)習(xí)中不斷地學(xué)習(xí)、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艨艟”:古代攻擊性很強的戰(zhàn)艦名,這里指大船。一毛輕: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
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推移力:指淺水時行船困難,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創(chuàng)作背景
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quán)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雙林寺側(cè)的武夷堂講學(xué)。應(yīng)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xué),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并為吳氏兄弟創(chuàng)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
賞析
本詩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xué)習(xí)有關(guān)的道理。“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其中的“蒙沖”也寫作“艨艟”。因為“昨夜”下了大雨,“江邊春水”,萬溪千流,滾滾滔滔,匯入大江,所以本來擱淺的“蒙沖巨艦”,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來。“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此時春水猛漲,巨艦卻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diào)藝術(shù)靈感的勃發(fā),足以使得藝術(shù)創(chuàng)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chuàng)作藝術(shù)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jīng)過學(xué)習(xí)忽然有了心得后寫下來的。
《有感》的原文及賞析8
古詩原文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通:哪)
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wèn qúnǎdéqīng rú xǔ?wèiyǒu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翻譯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注釋解釋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nèi)。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fēng)定。”
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xué)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徘徊:來回移動。
為:因為。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會。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許:這樣清澈。
如:如此,這樣。
清:清澈。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xué)習(xí)中不斷地學(xué)習(xí)、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創(chuàng)作背景
《觀書有感二首》是宋代學(xué)問家朱熹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描繪其“觀書”的感受,借助生動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詩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xiàn)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第二首詩借助巨艦無人能推動卻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藝術(shù)創(chuàng)作需要靈感的道理。全詩寓哲理于生動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墮理障,富于理趣,一直為人傳誦。
詩文賞析
《二首》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nèi)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xué)習(xí)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xué)問或藝術(shù)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fā),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shù)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shù)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nèi)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lǐng)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dāng)指書寫者內(nèi)心的不竭藝術(shù)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shù)靈感才是書法藝術(shù)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
作者介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謚文,又稱...
《有感》的原文及賞析9
河湟有感
一自蕭關(guān)起戰(zhàn)塵,河湟隔斷異鄉(xiāng)春。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譯文
自從蕭關(guān)一戰(zhàn)后,春風(fēng)便再也吹不到河湟地區(qū)了。
而今漢家兒童都說胡人語,卻向著城頭罵著漢人。
注釋
河湟(huáng):黃河與湟水,指河西、隴右地區(qū)。
蕭關(guān):古關(guān)塞名,故址在今寧夏固原縣北。
異鄉(xiāng):此謂異域。
賞析
安史之亂時,邊防空虛,吐蕃乘機于廣德元年(763),侵入大震關(guān),蘭州、秦州等河西、隴右地區(qū)均告失陷。又貞元六年(790),吐蕃陷北庭都護府,安西阻絕。司空圖這首《河湟有感》即悲嘆河湟因長久失陷,致使?jié)h蕃生聚,民不思歸的局面。
創(chuàng)作背景
前兩句詩人用精煉的語言說明了吐蕃借唐朝內(nèi)亂乘機攻占河湟的歷史事實。蕭關(guān)當(dāng)時為河湟與內(nèi)地之間重要軍事關(guān)塞。蕭關(guān)一陷,河湟阻絕,詩中用“隔斷異鄉(xiāng)春”形象地表明河湟與內(nèi)地音訊不通,處于西地分裂局面的狀況。此處,“春”者,非僅言季節(jié)或氣候,更是指民族習(xí)慣,民族情感而言。郎士元《送李將軍赴鄧州》詩中有“春色臨關(guān)盡,黃云出塞多”,是偏重于對邊地氣候環(huán)境的特征來說的。司空圖在“春”字之前,冠上“異鄉(xiāng)”,再形容為“隔斷”,足見其非僅言河湟氣候與內(nèi)地不同,而是欲為讀者指出,處于吐蕃統(tǒng)治下的河湟地區(qū),人們已無法感受唐朝教化,況“蕃音虜曲直難分”,漢人也逐漸蕃化,民族感情亦漸消失,十分讓人傷痛啊。句中“一自”和“隔斷”包含時間的先后,也是事件的因果,暗含了詩人對分裂局面的沉痛心情。
后兩句寫詩人對漢兒學(xué)胡語感到不幸和痛心!皾h兒學(xué)得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寫出詩人為之痛心,為之落淚的不幸事實。本來,華夷雜居,彼此感化,是很正常的,亦為史書或詩文所常見!盎ㄩT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胡兒向化新長成,猶自千回問漢王”。都反映了彼此和睦相處的情況。然而,這首詩中詩人所悲嘆的是,因為長期淪陷,河湟漢兒已是語言改變,民族情感淡薄。詩人對此痛心嫉首,扼腕嘆息。南宋陸游《送范舍人歸朝》:“東都兒童作胡語,常時思此氣生癭!睂懱幱诮鸪y(tǒng)治的開封,漢家兒童的語言變化,與司空圖反映的`是同一種情況。
這首詩不重敘事,而在抒發(fā)感慨,寄寓情懷。四句中,前半偏重虛寫,指出河湟失陷局勢;后半采用實寫,選用一典型事例作結(jié),引出失地所存在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又是河湟長期失陷的結(jié)果,引人深思。詩人很少運用感情色彩濃厚的詞匯來表現(xiàn)情感,但從“一自”、“卻”等表時間和轉(zhuǎn)折意義的詞中,可以使讀者體會到詩人內(nèi)心強烈的感受。這種悲慨的詩風(fēng),會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
司空圖
司空圖(837~908)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圣,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祖籍臨淮(今安徽泗縣東南),自幼隨家遷居河中虞鄉(xiāng)(今山西永濟)。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應(yīng)試,擢進士上第,天復(fù)四年(904年),朱全忠召為禮部尚書,司空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弒,他絕食而死,終年七十二歲。司空圖成就主要在詩論,《二十四詩品》為不朽之作!度圃姟肥赵娙。
《有感》的原文及賞析10
韓江有感
清代 丘逢甲
道是南風(fēng)竟北風(fēng),敢將蹭蹬怨天公。
男兒要展回天策,都在千盤百折中。
譯文
有人說是吹南風(fēng),來的竟是北風(fēng),時事變化不定。我道途蹭蹬多磨,心中苦悶難遣,這埋怨誰,能埋怨天公嗎?
有志氣的男兒為改變祖國前途命運欲施回天之策,但實施起來可要經(jīng)歷千盤百折的磨難,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
注釋
韓江:水名,因韓愈而得名。上游為福建汀江,至廣東會梅江及大靖溪。
蹭(cèng)蹬(dèng):因際遇不佳而失勢的樣子。
天公:俗稱天帝。
回天:能扭轉(zhuǎn)不易挽回的形勢。古代以皇帝為天,凡能諫止皇帝某種行動的,也稱回天。
千盤百折:喻屢遭挫折。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七絕寫于光緒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間(1905一1907)。其時日本與帝俄以爭奪殖民地為目的,竟然以我國領(lǐng)土作戰(zhàn)場,開交戰(zhàn)國以第三國領(lǐng)土為戰(zhàn)場之先例,辱國喪權(quán),莫此為甚。詩人一次來到韓江邊上,見滾滾韓江有感而發(fā)。
賞析
前兩句寫韓江之曲折和對待態(tài)度。“南風(fēng)”、“北風(fēng)”,從文字上看是自然界的風(fēng),從整首詩意來理解,是暗指朝廷的所作所為變化莫測。清政府屈服于帝國主義勢力,釀成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中國。丘逢甲越來越看清清政府腐敗無能的本質(zhì)!暗朗悄巷L(fēng)竟北風(fēng)’’喻國內(nèi)外時勢變化不定,清政府種種暴行逆施令人不滿。“蹭蹬”喻詩人失意、空虛,難有作為。詩人十三年前抗日保臺失敗,受到遭折,現(xiàn)在見清政府又腐敗無能,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革命又未能取得勝利,丘逢甲仍在擔(dān)憂著中國的前途。所以,這時他內(nèi)心有失意、空虛之感。
后兩句寫前途多磨,望人民有志!澳袃阂够靥觳,都在千盤百折中!痹谑澜缟弦删鸵环髽I(yè),沒有平坦筆直的大道可走,必然要經(jīng)過許許多多的,艱難險阻。這兩句形象生動地反映了這一人生哲理,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準(zhǔn)備迎難而上,“要展回天策”的韌性戰(zhàn)斗、頑強毅力和堅定信念!扒ПP百折”,事物多磨折。丘逢甲心中始終叨念著祖國的統(tǒng)一,臺灣的光復(fù),叨念著祖國的前途命運。
這首詩句句明白暢曉,不用僻典套語,二十八個字都從心底發(fā)出,這便是他和黃遵憲所提倡的`“我手寫我口。的詩界革命口號的實踐,和當(dāng)時盛行詩壇的所謂“同光體”是有本質(zhì)上之不同的。被梁啟超推為“詩界革命一巨子”的丘逢甲,其詩歌熔沉郁悲涼與金戈鐵馬于一爐.又有通俗化、散文化的趨向。這首七言絕句,也大致體現(xiàn)了他的基本風(fēng)格。
《有感》的原文及賞析11
過吳江有感
落日松陵道,堤長欲抱城。
塔盤湖勢動,橋引月痕生。
市靜人逃賦,江寬客避兵。
廿年交舊散,把酒嘆浮名。
翻譯
日落時在松陵道上前行,長長的江堤圍繞著這座古城。
塔影在湖水中隨波浮動,長橋牽引出一彎新月出生。
街市寂靜無人皆因逃稅,江寬見不到客船都在逃避官兵。
二十年間故友舊交多離散,端起酒杯感嘆這身外浮名。
注釋
吳江:在今江蘇省南部,西臨太湖。
松陵:指吳江。
堤:指吳江縣長堤。
塔:吳江東門外方塔。
橋:指吳江城外利往橋,又叫長橋,共有八十五孔。
引:長。
交舊:老朋友。
把酒:拿起酒杯。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于康熙七年(1668)春,作者吳偉業(yè)應(yīng)友人吳琦之邀請從家鄉(xiāng)江蘇太倉往浙江吳興,途經(jīng)吳江。由于當(dāng)時因戰(zhàn)亂和繁重的苛捐雜稅,鄉(xiāng)村破產(chǎn)、百姓逃亡的現(xiàn)象比較常見,故作者有感而發(fā)。
賞析
這首詩扣住吳江的地理形勢和有關(guān)的歷史事件,巧妙地融寫景、敘事、抒情為一體,寓意深刻,感慨良多。
此詩上半部分描寫吳江自然景色,首聯(lián)所說“松陵”,為吳江舊稱。吳江縣城東南舊有一條長堤,界于松江與太湖之間,蜿蜒八十余里。詩人走在黃昏的吳江道路上,遠遠望去,這堤好像要抱住整座縣城一樣。一個“抱”字,把長堤擬人化了,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寫出了它對吳江縣城護擁偎倚的情態(tài)。首聯(lián)是對吳江的遠眺,頷聯(lián)兩句,則由遠而近,進一步作具體刻畫。第三句所說的“塔”,原在吳江東門外的寧境華嚴(yán)講寺內(nèi),共七層,高十三丈,形方,故名方塔。方塔在湖中各處均可看見,而其自身位置又是固定不變的,這就仿佛湖勢在圍繞著方塔移動。第四句所說的“橋”,一名垂虹橋,俗呼長橋,東西百余丈,多至七十二孔,中間有垂虹亭;前臨太湖,橫絕松陵,湖光海氣,蕩漾一色,舊稱“三吳絕景”。由于橋身很長,所以有一種似乎淡淡的月痕是由它牽引而生的感覺。兩句抓住當(dāng)時吳江最具特色的景物,做了典型的概括描寫。詩中有塔有湖,有橋有月,動靜相宜,交相輝映,組成了一幅空明清曠的圖畫。同時,頷聯(lián)這兩句除了寫景之外,實際上另有某種深刻的.寓意蘊藏在內(nèi),與頸聯(lián)相呼應(yīng)。
頸聯(lián)“市靜人逃賦,江寬客避兵”,這兩句為全詩關(guān)鍵,它描寫了吳江在賦稅重壓、戰(zhàn)亂摧殘之下的蕭條景象。市集沉寂,是由于百姓忍受不了重斂苛征,被迫逃亡;江面空闊,是由于行客為了躲避兵火戰(zhàn)事,隱身遁跡。這“市”和“江”的蕭條景象,一方面和前面“湖”和“月”同樣開闊,另一方面卻又使得原來的秀麗景色整個地為之黯然,蒙上了一層凄清慘淡的色調(diào),從而產(chǎn)生了對照鮮明的藝術(shù)效果。再結(jié)合頷聯(lián)“塔盤”、“橋引”兩句。所謂“湖勢動”,即可以視為寫自然之景,也可以看作是對頸聯(lián)的“逃賦”和“避兵”的人間風(fēng)波的一種形象的暗示。所謂“月痕生”,則在寫景之中隱寓清兵南下之意。月屬陰象,因而在古代詩詞中往往用來比喻外族。如清初著名女詞人徐燦的《踏莎行》即云:“碧云猶疊舊山河,月痕休到深深處!”這里的“碧云”典據(jù)梁朝江淹《休上人怨別》詩:“日暮碧云合!币馑颊f當(dāng)時的南明小朝廷雖然已經(jīng)日薄西山,但畢竟還在堅持;“月痕”則指清兵,希望它不要消滅南明。吳偉業(yè)和徐燦是同時代人,并且還是兒女親家。他作《過吳江有感》時,明朝政權(quán)已經(jīng)徹底覆亡,所以一開頭寫的就是“落日”而不是“日暮”;因此頷聯(lián)中的“月痕生”,也同樣應(yīng)是暗指清兵到來,而頸聯(lián)的“避兵”,由此也不顯得突兀而出了。如此,全詩的結(jié)構(gòu)脈絡(luò)便可一目了然。首聯(lián)總起,概括吳江形勢,點明時代背景;接著一分為二,頷聯(lián)、頸聯(lián)由暗而明,既是寫景,又分別暗示了清兵南下、人民離散。最后,詩又合二而一,歸結(jié)為故國淪喪,交游零落,身世凄涼,唯有感嘆而已的悲涼情懷。
尾聯(lián)“廿年交舊散,把酒嘆浮名”,這里的“廿年”不一定是確指,它可以包括清兵南下至寫作此詩這二十余年的時間。“散”字承上文“逃”、“避”二字而來,“人逃”“客避”,故友自然也都離散了。這句雖然說得較虛,不過,此中仍有故事可稽。明朝既亡,許多愛國文士相率結(jié)為詩社,遁跡林泉,砥礪氣節(jié),暗圖匡復(fù)。順治七年(1650)開始出現(xiàn)的吳江“驚隱詩社”,在當(dāng)時尤為著名。吳江的吳炎、潘檉章,昆山的顧炎武、歸莊等人,都是它的主要成員?滴醵辏1663),莊廷鑨“明史案”興,清王朝借機大搞株連,屠戮遺民志士,“驚隱詩社”亦被迫停止,吳炎、潘檉章也慘遭殺害,顧炎武曾做詩文吊之。而吳偉業(yè)同他們都有交往,因此,“廿年交舊散”云云,大概正是“有感”于這一事件。至于“把酒嘆浮名”,則是吳偉業(yè)本人的身世之感。他在明朝少年高第,前程似錦,而明亡以后,由于“浮名”太盛,被迫出仕清廷,晚年才得以回鄉(xiāng)家居!案∶敝廴巳绱耍床患肮视褌兓蛩阑蚨;名節(jié)不墮,令詩人深為嘆息,借酒澆愁。
縱觀全詩,前半首寫“過吳江”,是敘事;后半首寫“有感”,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兼有敘事。首聯(lián)“落日”,詩人離吳江還較遠;頷聯(lián)“月痕生”,漸漸接近吳江;頸聯(lián)“市靜”,表明已經(jīng)上岸;尾聯(lián)“把酒”,則是住下之后發(fā)現(xiàn)“交舊散”,才對“酒”興“嘆”的。全詩按照時間先后依次描述,層次分明。因此,后半首既是寫“有感”,又是續(xù)寫“過吳江”。同樣,前半首的“落日”,“月痕生”,暗示了明朝的覆亡、清兵的入侵,所以,它既是寫“過吳江”,又是預(yù)寫“有感”。可見,在本詩中,敘事與抒情,“過吳江”與“有感”,已經(jīng)達到了相互滲透、不可截然分割的地步。
《有感》的原文及賞析12
《過野人家有感》
陸游
縱轡江皋送夕暉,誰家井臼映荊扉。
隔籬犬吠窺人過,滿箔蠶饑待葉歸。
世態(tài)十年看爛熟,家山萬里夢依稀。
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陽未必非。
【注釋】
縱轡:指縱馬奔馳。轡(音“配”):馬韁。
江皋:江邊。
臼:舂米的器具。
荊扉:柴門。
箔:養(yǎng)蠶用的竹篩子或竹席,也叫蠶簾。
葉:桑葉,作者自注:“吳人直謂桑曰葉”。
依。悍路穑惶媲械臉幼。
躬:親身。
南陽:古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陽市。諸葛亮未出山之前居住的地方。
【譯文】
縱馬奔馳在江邊,送走了落日的余暉,那是誰家的井臼,掩映著寂靜的門扉?隔著籬笆見有人走過,狗兒汪汪地叫個不停,滿席的蠶兒饑餓待食,正等著主人采桑來歸。十年光陰呵,我已經(jīng)把人情世態(tài)都看個透熟;睡夢依稀呵,常夢見萬里外家鄉(xiāng)的草木山水。親身耕種本來是英雄所干的事情,便是老死在南陽,難道就不是豪杰所為?
【簡介】本詩于淳熙三年(1176)三月作于成都。其時陸游已被免去成都府安撫司參議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參議官之職,但仍居成都。過,過訪。野人家,田野農(nóng)家。詩人在免官后探訪農(nóng)家,因而懷念起自己的家鄉(xiāng),產(chǎn)生了歸田的念頭。但詩人以諸葛亮自比,則寓含了懷才不遇的感慨!肮臼怯⑿凼,老死南陽未必非!绷攘葦(shù)語的兩句詩,可以白描諸葛亮未出茅廬時的閑適生活,也道出了陸游的英雄壯志未酬的無奈!
【點評】
詩人閑居出游.在夕陽余暉中騎馬漫游,看到農(nóng)家的生活,不禁有所感慨。詩中富于農(nóng)家特征的景物描寫.反映了作者對農(nóng)家寧靜生活的向往。最后兩句承上文而來.認為即使終身躬耕也不失英雄本色,但又自比諸葛亮,仍不忘為國效勞,成就大業(yè)的一貫志向。全詩平實素樸,言短意長。
【品評】
淳熙三年(1176)春末,陸游被免除參議官職務(wù),情緒比較低落。他乘閑出游,看農(nóng)家生活時,不免懷念起自己的家鄉(xiāng)來。
首聯(lián)“縱轡江皋送夕暉,誰家井臼映荊扉”,井臼、荊扉意象,點出過野人家之意。頷聯(lián)“隔籬犬吠窺人過,滿箔蠶饑待葉歸”,寫足祥和的農(nóng)村生活場景。農(nóng)家院落各司其職:有人在打水舂米,有人去野外采桑,就連狗兒也忠于職守。不放過籬笆外過路的行人而汪汪地叫。農(nóng)村生活悠然而有序、淡泊而有味.令人想起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小橋流水人家”的韻昧,“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農(nóng)村生活的大全景中,只有詩人陸游是局外人,是閑人。他羨慕向往,想走進這座農(nóng)家小院,但‘欣賞”與“被欣賞”的身份難異,使他如卡夫卡筆下那個土地丈量員,想走進卻永遠也走不近“城堡”。頸聯(lián)“世態(tài)十年看爛熟,家山萬里夢依稀”,因看熟了世態(tài)而歸去萬里家山者,有張翰,有陶淵明,但陸游真能看透嗎?尾聯(lián)“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陽未必非”,以諸葛亮之隱居南陽自比,可見其仍是癡心不改.給自己奮起隆中留有希望。
詩中,陸游想極力擺脫免官后的失落情緒,因路過野人家有感,觸發(fā)了久已潛滋暗長于心底的歸耕之念。但“素心雖愿老巖壑,大義未敢忘君臣”(《夏夜大醉醒后有感》),陸游畢竟是陸游,他所受的教育及由此培養(yǎng)成的士大夫責(zé)任感,使他不能毅然離去,還期望有一天能像諸葛亮那樣起于隆中。但愛國之路,漫漫而修遠,看來,詩人還要‘一肩挑盡古今愁”而風(fēng)雨兼程!
【賞析】
在范成大的幕府中不久,陸游就被解除了官職,據(jù)說他在職時“燕飲頹放”,其實是因為他寫了大量主張抗戰(zhàn)的詩歌,飲酒時又發(fā)表了這方面的言論,“至以虛名被劾”。時在淳熙三年(1176年)春末。
黃昏,詩人縱馬信步江邊,目送夕陽徐徐落下,它的殘余的光線投射在江邊人家光滑的水井石臼旁,又返照到紫荊編扎的門上。詩人被這種自然的靜謐所打動,心里問道,這是誰家呢?其實田家戶戶如此,不獨此家。再走近些,隔著籬笆院圍,看家狗窺見陌生人經(jīng)過,汪汪地叫起來了,不見主人出來迎客,大概都還在田里勞作吧。院里蠶簾上的蠶兒桑葉吃得差不多了,象是在等待主人采桑歸來。——這四句通過對野人家的細致而饒有興味的觀察揣測,渲染出溫暖的泥土芬芳和田園氣息,這種氣息是詩人熟悉和久違了的`,因而勾起他對家鄉(xiāng)田園的思念。
后四句落筆于“有感”。從乾道二年(1166年)在南昌任內(nèi)第一次罷黜到這次再度遭彈劾,其間恰好整十年。當(dāng)時他為國獻策,積極勸說張浚用兵,被加上“鼓唱是非”的罪名,F(xiàn)在他無用武之地,泄憤于詩酒,又被譏為“燕飲頹放”,真是“流俗之見排,加之罪其無辭乎?”(陸游《福建謝史丞相啟》)這種丑惡世態(tài)他算是看透了,因而慶幸自己脫身于塵世喧囂與政治漩渦,夢里都巴望回到萬里之遙的家鄉(xiāng)去。他以諸葛亮為例,進行自我寬解:那樣的英雄人物不也躬耕南畝么?一輩予不離田園也沒有什么不可以的,然而,既自許為報國英雄,哪有碌碌平生、老死家園的道理?語氣中,分明又帶有免官后的憤慨。
免官前后,陸游借得成都城西窄橋附近的一所茅齋居住,準(zhǔn)備終老劍南。詩中對野人家產(chǎn)生的親切感,反映了作者“免官初覺此身輕”的心理,雖有憤慨,還不算強烈,為隱居山野的念頭所掩蓋。
《有感》的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芙蓉城邊觀芙蓉,開時淡白薦深紅。
新晴著人過於酒,聊與老面回春風(fēng)。
少年白面豈長好,花落花開不知老。
老來會有少年時,對酒不飲將何為。
【芙蓉城】1.今四川省成都市的別名。后蜀孟昶于宮苑城上遍植木芙蓉,因以得名。簡稱蓉城。見宋張?zhí)朴ⅰ妒駲勮弧肪硐隆D咸评铎稀陡袘选吩姡骸翱沼挟?dāng)年舊煙月,芙蓉城上哭蛾眉!2.古代傳說中的'仙境。宋歐陽修《六一詩話》:“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見之者云,恍惚如夢中,言我今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彼翁K軾《芙蓉城》詩序:“世傳王迥字子高,與仙人周瑤英游芙蓉城。元豐元年三月,余始識子高,問之信然,乃作此詩。”
注釋
【芙蓉城】1.今四川省成都市的別名。后蜀孟昶于宮苑城上遍植木芙蓉,因以得名。簡稱蓉城。見宋張?zhí)朴ⅰ妒駲勮弧肪硐。南唐李煜《感懷》詩:“空有?dāng)年舊煙月,芙蓉城上哭蛾眉!2.古代傳說中的仙境。宋歐陽修《六一詩話》:“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見之者云,恍惚如夢中,言我今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彼翁K軾《芙蓉城》詩序:“世傳王迥字子高,與仙人周瑤英游芙蓉城。元豐元年三月,余始識子高,問之信然,乃作此詩。”
《有感》的原文及賞析14
觀書有感·其一
朱熹〔宋代〕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的,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注釋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鑒后為南溪書院)內(nèi)。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的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fēng)定!辫b: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xué)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疤旃狻本洌菏钦f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徘徊:來回移動。為:因為。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會。那:怎么的意思。清如許:這樣清澈。如:如此,這樣。清:清澈。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xué)習(xí)中不斷地學(xué)習(xí)、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賞析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xué)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nèi)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xué)習(xí)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xué)問或藝術(shù)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fā),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shù)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shù)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nèi)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lǐng)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dāng)指書寫者內(nèi)心的不竭藝術(shù)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shù)靈感才是書法藝術(shù)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
賞析二
這是一首抒發(fā)讀書體會的哲理詩。
“半畝方塘一鑒開”,朱熹在山村里讀書,興味正濃。他悠然自得地抬頭一看,眼前是一方半畝大小的池塘。這本是最平凡不過的景象,在中國南方的村落中,這樣的池塘隨處可見。但到了朱熹的筆下,它卻獨有一種深刻的寓意。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點是清澈,他用了一個比喻,那就是“鑒”,也就是鏡子。在文學(xué)的角度上,這個譬喻并不出奇,但在理學(xué)的思想體系中,它卻具有深刻的哲理內(nèi)涵。在儒家看來,人生活在紛繁復(fù)雜的世界中,要面對種種誘惑與干擾,而君子的'道德修養(yǎng)就是要不被外境所惑,清晰明了地把握生命的方向,也就是孔子說的“知者不惑”。這種境界仿佛一面明鏡,它能夠照見人間的各種事物,而不落一絲一毫的灰塵!笆ト酥娜缑麋R止水,物來不亂,物去不留”,便是這層含義。
看著眼前的池塘,朱熹體會到內(nèi)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猶如明鏡一般。鏡子雖小,卻能照進整個天地。因此,這區(qū)區(qū)半畝的方塘,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氣象——“天光云影共徘徊”。盡管它小,卻能倒映出長天無垠、云影悠悠。在這里,美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觀賞事物的心靈境界。寫這首詩時,朱熹正處在人生的逆境,他在小山村中讀書講學(xué),不過是為了避禍而已。盡管如此,他的內(nèi)心世界卻是充實而自信的,在他胸中包含著人間萬象,惦念著天下蒼生。正因為這種博大的胸襟,眼前這方小小的池塘,卻也吞吐著宇宙萬象。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薄皢柷钡摹扒,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當(dāng)于“它”的意思,這里是指方塘。“問渠”就是“問它”。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并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里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jīng)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態(tài)。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并沒有結(jié)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皢枴蹦莻“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么這么“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
詩人于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扒濉钡貌粌H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這么一種細致的情態(tài)。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xiàn)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xué)家、思想家、哲學(xué)家、教育家、詩人、閩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xué)的大師。
《有感》的原文及賞析15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
迢迢天漢西南落,喔喔鄰雞一再鳴。
壯志病來消欲盡,出門搔首愴平生。
三萬里河?xùn)|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翻譯
迢迢萬里的銀河朝西南方向下墜,喔喔的雞叫之聲在鄰家不斷長鳴。
疾病折磨我?guī)缀醢丫韧鰤阎鞠M,出門四望不禁手搔白發(fā)抱憾平生。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釋
天漢:銀河!对娊(jīng)·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
毛傳:“漢,天河也!
搔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
愴:悲傷。
三萬里: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
河:指黃河。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占領(lǐng)區(qū)內(nèi)。一說指北方泰、恒、嵩、華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摸。
遺民:指在金占領(lǐng)區(qū)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tǒng)治的人民。
淚盡:眼淚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
胡塵: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
南望:遠眺南方。
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迢迢萬里的銀河朝西南方向下墜,喔喔的雞叫之聲在鄰家不斷長鳴。
疾病折磨我?guī)缀醢丫韧鰤阎鞠M,出門四望不禁手搔白發(fā)抱憾平生。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釋
將曉:天將要亮;h門:竹子或樹枝編的門。迎涼:出門感到一陣涼風(fēng)。
天漢:銀河!对娊(jīng)·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毛傳:“漢,天河也!
搔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愴(chuàng):悲傷。
三萬里: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河:指黃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岳:指五岳之一西岳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占領(lǐng)區(qū)內(nèi)。一說指北方泰、恒、嵩、華諸山。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摸。
遺民:指在金占領(lǐng)區(qū)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tǒng)治的人民。淚盡:眼淚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胡塵: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
南望:遠眺南方。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創(chuàng)作背景
這組愛國主義詩篇作于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陸游當(dāng)時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南宋時期,金兵占領(lǐng)了中原地區(qū)。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qū)已淪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心頭棖觸,成此二詩。
賞析
組詩的第一首落筆寫銀河西墜,雞鳴欲曙,從所見所聞渲染出一種蒼茫靜寂的氣氛!耙辉嬴Q”三字,可見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寫“有感”正面。一個“欲”字,一個“愴”字表現(xiàn)了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勝,第二首則以雄渾勝。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為遼闊,感情也更為沉痛。
要想理解第二首詩,必須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說是泰山,因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歷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禪,用黃河與泰山作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當(dāng)不過的了;賴漢屏認為岳指華山,理由是黃河與華山都在金人占領(lǐng)區(qū)內(nèi)。陸游詩中的“岳”是指華山,可以從《宋史·陸游傳》以及陸游的詩詞中找到證據(jù)!端问贰り懹蝹鳌分杏羞@樣的記載:“王炎宣撫川、陜,辟為干辦公事。游為炎陳進取之策,以為經(jīng)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睆闹锌梢钥闯鲫懹问諒(fù)中原的策略,就是通過四川進入隴右,先奪取長安,然后憑借關(guān)中的屏障進攻退守,像秦一樣收復(fù)中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陸游把這么多心思用在這一塊土地上,可見他的主張是橫貫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始終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華山自然就最恰當(dāng)了。“三萬里河?xùn)|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眱删湟粰M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便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xiàn)出來了。奇?zhèn)邀惖纳胶樱瑯?biāo)志著祖國的可愛,象征著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敵手,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擴大深沉,對仗工整猶為余事。
下兩句筆鋒一轉(zhuǎn),頓覺風(fēng)云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一詞,千回萬轉(zhuǎn),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早已盡了。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jīng)受折磨歷程的長久,期望恢復(fù)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結(jié)句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他們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愿落空。他們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干干凈凈。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當(dāng)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蕩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tǒng)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后,可謂心死久矣。詩人為遺民呼號,目的還是想引起南宋當(dāng)國者的警覺,激起他們的恢復(fù)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