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秋時期的歷史小故事通用
春秋時期的歷史小故事通用1
嚴格來說,這個不算春秋時期的故事,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shù)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yè)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臺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于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于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問鼎中原
據(jù)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yè)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并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征王權,莊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春秋時期的歷史小故事通用2
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qū)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后,自己以“上天之子”的身份統(tǒng)領天下,稱為“天子”,其他諸侯被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諸侯等級不同,稱謂也就不同。而王作為天子的專屬稱謂,任何諸侯都不得濫用,一旦諸侯自稱為王,就是僭越行為。楚國第六代君主熊渠就曾僭號稱王,但很快又自行取消了。春秋時期,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周王在諸侯心中的地位大不如前,于是楚武王便打算僭號。他先進行了一系列的討伐戰(zhàn)爭,向外界宣揚實力,后向周王室提出加封自己為天王的要求,遭到拒絕后,他竟然于公元前704年,自行僭號稱王。這就是歷史上“楚武王僭號”的典故,楚武王也由此開創(chuàng)了諸侯僭號的先河,比第二個成功僭號的魏惠王早了三百年。
春秋時期的歷史小故事通用3
戰(zhàn)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么。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匣⒙犃撕偟脑,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zhèn)定的樣子,心里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tài)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tǒng)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么,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么你現(xiàn)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于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fā)現(xiàn)走在狐貍后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zhàn),但他并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么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zhàn)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zhàn)事結束后,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fā)生爭執(zhí),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后來,他們便請伯犁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于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后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于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于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fā)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于是暗地里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下其手”了。
春秋時期的歷史小故事通用4
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
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春秋時期的歷史小故事通用5
烽火戲諸侯
嚴格來說,這個不算春秋時期的故事,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shù)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yè)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臺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于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于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問鼎中原
據(jù)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yè)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并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征王權,莊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春秋時期的歷史小故事通用6
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qū)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后,自己以“上天之子”的身份統(tǒng)領天下,稱為“天子”,其他諸侯被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諸侯等級不同,稱謂也就不同。而王作為天子的專屬稱謂,任何諸侯都不得濫用,一旦諸侯自稱為王,就是僭越行為。楚國第六代君主熊渠就曾僭號稱王,但很快又自行取消了。春秋時期,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周王在諸侯心中的地位大不如前,于是楚武王便打算僭號。他先進行了一系列的討伐戰(zhàn)爭,向外界宣揚實力,后向周王室提出加封自己為天王的要求,遭到拒絕后,他竟然于公元前704年,自行僭號稱王。這就是歷史上“楚武王僭號”的典故,楚武王也由此開創(chuàng)了諸侯僭號的先河,比第二個成功僭號的魏惠王早了三百年。
春秋時期的歷史小故事通用7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
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春秋時期的歷史小故事】相關文章:
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05-09
經典的歷史小故事-歷史故事06-24
春秋時期的歷史典故03-14
(精選)春秋時期歷史典故01-19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02-19
春秋時期的歷史典故10-11
春秋時期的歷史典故經典01-28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精選)08-28
歷史小故事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