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優(yōu)秀14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書筆記 篇1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及心得感悟:
剛好前兩周去聽了場北大教授的《論語》講座,聽講座的時候旁邊陌生姑娘跟我說:“我讀《論語》的時候,會覺得心是靜下來的”
這不,回來又捧著讀了兩遍。(楊伯峻譯版)
有驚喜也有失望,大概是年代過于久遠,有些論調無法去附和,但依舊不影響這部作品應有的魅力。雖然沒有醍醐灌頂,但是也有一些讓我覺得印象深刻的體會。比如孔子對于君子的看法,他最喜歡的學生和不喜歡的學生,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一些讓我覺得“這些原來是出現(xiàn)在這本書里啊”,一些自己覺得很喜歡的觀點。
孔子的“君子觀”
2.12子曰:“君子不器”
古代讀書人通常知識面狹窄,孔子認為君子不應該像器具,只有固定的用途,應該博學。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則相反。
4.11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之懂得利。
4.24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應該在言語上遲鈍,行動要敏捷。
6.4子曰:“君子周急而不繼富”
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去錦上添花。
6.18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樸實多余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樸實,又未免虛浮。文采與樸實配合得當,才是個君子。
12.4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君子不憂愁,不恐懼。自己問心無愧,有什么可以憂愁恐懼的呢。
15.2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路(在陳國斷糧的時候看到很多人餓到爬不起床來時)很不高興的`問孔子“窮人也有窮的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答:“君子窮但有原則,小人窮就無所不為了”
15.2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
這些話你可能很熟悉: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還有什么事做不出來呢?”
。ㄙ亲鄻肺璧傅男辛,也是表示社會地位的樂舞等級、規(guī)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禮規(guī)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卻用八佾。)
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每件事都要考慮三(多)次,孔子知道了,說“想兩遍就差不多了”
15.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問:“如果說用一句話來奉行終身,那該是什么呢?”孔子答:“那大概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
孔子最喜歡的學生(應該就是顏回了)
6.1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顏回多么的有修養(yǎng)呀!一筐飯,一瓢水,在小巷子里,別人都會受不了那貧苦,顏回卻不改他自有的快樂。顏回是多么的有修養(yǎng)呀!
9.20子曰:聽我說話始終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顏回一個人了吧。
11.7季康子問孔子“你學生中誰最用功?”孔子答道:“有一個叫顏回的最用功,不幸短命死了,現(xiàn)在就再也沒有這樣的人了。”
11.9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回死了,孔子道:“嗨!老天爺這是要我的命呀!老天爺這是要我的命呀!”
11.23孔子在匡被囚禁了以后,顏淵到最后才來探望?鬃拥溃骸拔乙詾槟闼懒四。”顏淵說:“您還活著,我怎么敢死呢?”
孔子最不喜歡的學生(是宰予吧)
其中很有名的那句話:“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3.21)就是責備宰予的
因為“宰予晝寢”(宰予在白天睡覺),還誕生了另一個很有名的話:“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于予與何誅”(5.10)腐爛的木頭就不必雕刻了,糞土一樣的墻就不必粉刷了,宰予啊,就不必責怪他了。
孔子也有幽默的一面啊
5.7子曰:“世道不好,我想乘個木排去海外,跟隨我的最佳人選,應該是仲由了!弊勇仿牭竭@話很高興?鬃友a充道:“仲由這個人啊就是比我勇敢的多,其他也沒啥優(yōu)點了”
9.2達街的一個人說“孔子真?zhèn)ゴ!學識廣博,可惜沒有足以樹立名聲的專長。”
孔子聽了這話,對學生們說:“那我能干點啥呢?我趕馬車?還是做個射擊手?我還是趕馬車好了。”
孔子也很自戀啊
7.19葉公想子路問孔子為人怎么樣,子路不回答?鬃訉ψ勇氛f:“你為啥不這么跟他說:他的為人啊,用功便忘記吃飯,快樂便忘記憂愁,不曉得衰老會要到來,如此罷了”作者:羊某
《論語》讀書筆記 篇2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受《論語》消極影響的社會中長大,從學習到生活,我們的行為處事的標準無一不與儒家思想密切相關。讀了論語,更覺得是如此。
曾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他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其仁義禮智信是孔子學說的基石和支柱,也構成了中華民族忠貞的核心內容,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fā)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孔子學說中涉及到仁學、義利,禮樂智和、誠信、和諧、人生、君子、孝道、正直、朋友、修身、好學、志向、憂患、教育、德育、為政、用人、為官、飲食、感恩等多方面的內容。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關于朋友方面的論述。
有一首歌唱到:“千里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歌詞雖然淺顯,卻把朋友對于人生的意義說得很到位。“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就充分顯示了朋友在孔子的人生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我非常擁護一句話:情意是最讓人覺得溫暖的`,愛情是最讓人覺得甜蜜的,而友情才是最讓人覺得快樂的?鬃釉唬骸耙嬲呷,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使佞,損矣。這句話明確的留意到我們,要和正直的人交友。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敝卫韽娬{我們要和君子做好朋友。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儒者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笨芍^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痹谌松牡缆飞希覀?yōu)樽约汉图胰藠^斗,然而在這奮斗的投資過程中,與自己共同度過的,更多的是我們的朋友,朋友之間互相大力提倡,互相支持,互相幫助,才會使緊鄰成功的路上,不那么孤單,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鄰居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無論是什么性格的人,就有屬于自己的朋友,而這種關系得以維系的就是信任與誠信。兩個人的相處,如果沒有信任凌駕,那么這樣的互動關系是不會持久的。答應朋友的事,一定要盡力做到,不用做到的就不要隨便答應。
讀孔子的《論語》,我更加深刻的領會了朋友對我復雜性,也學會了如何過來交朋友,要交什么樣的朋友,一句話,讀《論語》,我受益匪淺!
《論語》讀書筆記 篇3
《論語》是孔子死后,弟子們把出來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主要依據(jù)獨樹一幟的經(jīng)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仲尼。他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本身屬于貴族階級下層的“士”。他的母親姓顏,名叫征在?鬃3歲時,父親就死了,17歲時母親也死了?鬃忧嗄陼r,曾做過管理倉庫(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來孔子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生活于春秋巨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倫理道德,當然,這種廣濟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是講究實力,著眼于利的,所以無法采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鬃訋熗筋嵟媪麟x周游列國,于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發(fā)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jīng)”。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歲。他的和尚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共20篇,計492節(jié),合計!墩撜Z》記到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的死為止,其中保留著墨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主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也可以說,上以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出發(fā),認為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實用價值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觀是唯物主義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
孔子所謂“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為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
足。”(《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說,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為子者要遵循于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里,上下尊卑的關系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祀“相維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疇,主要是“仁”。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有多重涵義。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反法西斯的畢竟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fā)掘出!笨鬃又鲝垺叭省保献又匾暋傲x”,所以,孔子的“殺身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與他的繼承人孟子的“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對后人志士仁人的影響極為深遠。
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論語》讀書筆記 篇4
在暑假里,我一口氣讀了《論語》這本書,我覺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實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讀就懂,要你細細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閱讀才能明白這其中的含義。
例如: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币馑际牵嚎鬃诱f:“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的老師,選擇他的優(yōu)點向他學習。他的不好的方面,努力克制自身!薄白尤眨骸,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李榮浩的一首歌《年少有為》中,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假如我年少有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貴!笔前!假如我年少有為…相信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人,關于這句話都有自身深刻的感受吧。在這碩大的宇宙,我什么也算不上,我很平凡,很脆弱也很頑強。《論語》中有一則是孔子對自身人生的規(guī)劃,“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隨心所欲,不逾矩!边@是孔子對自身的規(guī)劃,可我們一介凡人有幾個能做到這樣的。但我們在風華正茂的年代應該根據(jù)自身情況確立自身的理想,平凡中亦可活出偉大。
未來好像十分遙遠,但作為一名高中生,眼下我們每天不得不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正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樣,他們每天也像我們一樣。只是他們是拜孔子為師,主動向學;而我們現(xiàn)在大多是被動學習,疲于奔命?鬃佑泻芏嗟茏佣挤浅5那趭^,而顏回是最勤奮的那個,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币馑际,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每次讀到這里,我都會覺得汗顏,那惡劣的環(huán)境,能樂觀相學。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有顏回一半刻苦勤奮好學,我相信給我們肯定不會差,我想告訴那些和我一樣正在努力的同學們,眾生皆苦,你也不能輸啊。
《論語》在中國甚至世界都是一本極具影響力的書,教會我們很人生的道理,多希望每個人在閑暇之余都能閱讀閱讀《論語》,學習學習前人的經(jīng)驗,這樣或許就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論語》讀書筆記 篇5
《論語》內容廣泛,記載了關于哲學,藝術,倫理,文學,政治,教育等幾個方面的言論,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一直以來,我都沒有細心地品讀過這享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譽的著作。今年寒假,鄭校特意挑選了這部書給全校教師學習,讓我進一步親近了孔夫子的思想。細讀《論語》,它不時激發(fā)著我思考,使我迸發(fā)出一絲絲的感悟。
孔子重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為人之本。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里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父母在,不遠游”,“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為什么在論語里,只看到關于子孝的討論,卻看不到關于父愛,母愛的內容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尤其中國的父母,對子女更是愛的深,只是他們很少直白的表達出來而已。
論語沒有關于父母之愛的講述,實屬正常,因為實在沒有必要去講。需要講的是對孝的提醒,為什么呢因為“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就拿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來說吧,這好像是在說費話,子女怎么會不知道父母的年齡但是,走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會給你一個精確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問問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幾個能答上來的父母之年實際是代表了子女對父母關心多少的問題。
父母那樣的關心我們,而我們對父母的關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嗎知道他們喜歡吃什么嗎知道他們愛看什么樣的節(jié)目嗎知道父母內心中的希望嗎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當我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時候,我已經(jīng)十四,五歲了。記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對我的生活處處操心,對我的事情樣樣提醒,我反而覺應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數(shù)的子女一樣,甚至對父母有一種反感。現(xiàn)在回想起來,自己真是“該當何罪”啊
初中畢業(yè)那一年的.夏天,我媽媽去檢查身體,得知患了糖尿病,那時她檢查出來的血糖值是11.7,醫(yī)生建議我媽媽馬上住院治療。我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心里非常害怕,因為我知道,肯定是病情嚴重才需要住院的。我真想馬上跑到媽媽的身邊緊緊地抱著她,可是,那時我還在學校上課。我無時無刻地牽掛著我的媽媽,盡管她在電話里一直跟我說叫我不要擔心,她的病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嚴重。那是我第一次對媽媽如此強烈的牽掛。因為我很怕改變現(xiàn)狀,很怕失去任何的一份愛,所以我要更好的愛我的父母。
自從那時開始,我十分關注我媽媽的飲食,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吃什么對她的病有好處,吃什么對她的病有害,我都了如此掌,還定期提醒她檢查血糖值,有時間就多陪在她身邊。幸好我媽媽現(xiàn)在的血糖值都很穩(wěn)定,但每天都要吃藥。以后,我一定會更好地關愛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身邊的每一個人。
論語里說,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關心自己的老父老母。我想我現(xiàn)在做到了,至少比以前好了很多。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币饧:“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痹:“事父母能竭其力”,講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應竭盡心盡力!
孔子主張人們恪守長輩與幼輩之禮,這種當時社會上的盡“孝”之舉如今似乎逐步褪色。不少學生認為家長的付出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于是社會上出現(xiàn)漠視父母的案例居然不足為怪。我們要知道,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每位學生的自覺行為。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為此,許多學校教育陣地慢慢興起了“孝道”教育,指導學生學會關愛,體貼自己的父母,學會感恩,形成一個健康的人格。我校在寒假期間,要求學生每天為父母至少做一項家務;過新年的時候向父母說一兩句祝福的話等等。這都是學校為了點燃學生心中對父母關愛之情的點滴舉措。人貴盡孝。我想,“孝道”教育是每一名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論語》,作為一部先圣的經(jīng)典,帶給后人的啟迪和價值是說不盡的,而且越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明的進步,孔子及其學說的魅力會越真實地展示出來。對于《論語》這本書,正如編者所說的:它是一切炎黃子孫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書。中國人必學的。
《論語》讀書筆記 篇6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于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yǎng)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見到“國民幸福指數(shù)”一詞,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霸摲畔聲r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于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郁于胸!靶貞褵o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弊约簞褡约,想開些,何必計較那么多呢?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jīng)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jīng)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后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么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讀書筆記 篇7
古語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其語雖有夸張成分,但卻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而當我們回顧歷史的長河,又如人們常說的“中國兩千年文化不過是在為《論語》作注”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對中國歷代知識分子那綿延不絕的影響。總之,作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個國人都逾越不了的鴻溝,每一個國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來踐行著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經(jīng)現(xiàn)代化的今天。
《論語》一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來為論語作注者不盡其數(shù),經(jīng)典者也是層出不窮,而這些古代學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們已經(jīng)和傳統(tǒng)的文言相去甚遠,因此,只能舍遠求近——通讀一些近現(xiàn)代學者所注《論語》的佳作,在我看來,最為深刻的當屬南懷瑾的《論語別裁》,稍為遜色則有李澤厚的《論語今讀》,當然少不了熱得如火朝天的《于丹;論語>心得》,這也可以作為一個大眾化的版本來參照,除此之外,還有一本林語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稱經(jīng)典,當然,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參照版本,我們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還是得自己去品味《論語》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體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領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出身貧且賤,一生生活艱辛,曾任過官職,在他55歲那年,認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魯國實現(xiàn),于是開始周游列國,但是沒有一個國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絕,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個國家邁進,堅定不移的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斗,直到13年后,他才認識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于是回到故鄉(xiāng),從事教育活動和整理古籍,開創(chuàng)了中國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歲去逝。從孔子苦難與輝煌并行的一生,我認為可以從中學到孔子那種在求知上的永不滿足,永遠追求智慧的人生態(tài)度;還有他那種對自己信奉的價值體系的實現(xiàn)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罷休的'毅力。
于丹說過一句很漂亮的話:“《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在我看來,孔子是一個鮮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懸河的給弟子們講他對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們也聽到了,于是就被稱作《論語》。因此,我們讀《論語》,不應用仰視的角度,而應用平視的視角去讀。
孔子一次次的對我們談“仁”,而每一次的角度都不同(欣許是因材施教的緣故),在其眾多談“仁”的話語中,我最欣賞的一句是“仁者人也”,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人格之完善即為仁,在孔子看來,這種人格完善也是人的一種本性,當人的人格接近于完善的時候,這個人就是仁者,這個仁者也就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孔子還說仁者愛人,“仁”就是“泛愛眾”,這種愛又是由親朋之愛逐漸拓展到對他人的博愛的愛,因此,仁者,即愛人。具體來說,愛人亦是有方的,于是,孔子就講“克己復禮”和“忠恕之道”,強調人應該克制、修養(yǎng)自己,同時人應該具有寬容精華和溝通理性,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愛人的方法用兩個字來說,就是“中庸”。在這一層面來說,孔子的仁就是尊重、愛護人,亦可以理解為處理人與人社會關系的方法,如“禮”等。
孔子還是一個有情的人,這也是我親自讀《論語》最大的收獲,這使我認識到:孔子不僅講理,也講情。讀到“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即父親做了壞事,兒子應該要為父親隱瞞,反之亦然),感動得流涕,孔子在這里就沒有講人應該做什么,而說人必須做什么,講情分了?鬃又v孝悌之道,不是抽象的,而是切實的,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為了對父母盡孝,我們應該“危邦不入,亂友不交”,這些都表明,孔子對人性的洞見是深刻而實際的。同時,孔子認為人不應該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孔子反對“鄉(xiāng)愿”(反對那些總是和事的老好人)……這些都表明孔子是一個具有人的正常情感的人,是一個鮮活而具體的人,是一個有情有份的人,這當然也深刻的影響了中國人在兩千年來的做事態(tài)度,至今猶然。
孔子作為一個求知者和愛智者,他關于學習和教育的思想,至今還被奉為人們學習的經(jīng)典。誠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懊舳脤W,不恥下問!薄!皩W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爸疄橹恢獮椴恢,是知也”……這些學習的方法至今還是知識分子們的原則,并有不少人在身體力行,它被每一個學習者奉為學習的箴言。同時孔子的教育思想更是影響了中國兩千年的教育,他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教育思想至今還是人們對教育的呼喚的主題之一,孔子對學生進行的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學生沒有思考不對其進行啟發(fā),學生沒有進行長時間的思考,就不發(fā)表你的見解)的啟發(fā)式教學,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教學態(tài)度,至今還是那么的正確。還有他那種知行合一的教育則為后世所景仰,孔子每每自己所說的話,所對學生之承諾,都是依依履行,從不食言,凡是要求學生做的,他自己都先做到了,這在今天又有幾個為師者能夠做到?故孔子堪稱中國之第一大教育家也,知行一體在今天能做到的人亦是少之又少,故孔子是圣人也。
孔子的生活方式也深入到每一個國人的生活之中。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當然,他是肯定人的現(xiàn)實利益的,此話只是強調了人還應該超越這種狹隘的利益,所以孔子“飯蔬食,飲水,曲耾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彼@種單純的生活方式深刻的影響了歷代知識分子,使他們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清貧而高貴的生活方式,它厚重了國人的人格,堅持了國人的氣節(jié)?鬃釉唬骸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是孔子對其一生的感嘆,可這可謂是千年一嘆,此后千年,這被歷代國人奉為自己的人生參照標準,每個人都將這一標準用來衡量自己人生的境遇,至今依然?傊,孔子的生活方式本是獨特的,但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卻漫延了兩千年,滲入了人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除此之外,《論語》的精彩之處還比比皆是,如“可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薄有孔子那種肯定人受天命支配,有認為人可以通過一定的努力而開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進而天命即生生不息的觀念,至今都是熠熠閃光,但礙于篇幅,只能是去翻就簡。總之,《論語》是一部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經(jīng)典就應常讀,常讀常新。
《論語》讀書筆記 篇8
讀論語,感到收獲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一、《論語》既樸實無華又秀色可餐,白紙黑字,片言只語就勾畫出了美好圖景:“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道出治國真諦;“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醞釀凌云壯志;“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描摹君子氣概;“仁者愛人,親親愛人”呼喚人間溫情。這些樸素而睿智的詞語使我的心靈干凈明澈,引我走進了一個欣欣向榮的世界。
二、規(guī)范我的`言行和學習方法。印象最深的是:上半年,我急于求成,卻忽略了對概念、句型的理解,這使我學得并不扎實,特別是英語……后來,我反復咀嚼了《論語》,其中“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話語,使我受益匪淺!墩撜Z》倡導的老實、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這比任何一種學習法都行之有效。反復咀嚼,如同在蒼翠的青橄欖中嚼出絲絲清涼:做事一定不能違背原則,不僅僅是學習,否則必然失敗。我豁然開朗。
三、思,然后明目標?鬃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币晃蹲x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它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必須學會思考人生,人應當成為怎樣的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前十天,我夸下?谡f我知道一個半元音字母,結果我姐姐不信,偏讓我說出來,哎,這下可鬧笑了笑話。直到現(xiàn)在我才明白: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
思考,然后明確目標,對于我們青少年來說,應思考立身和處世的原則!皟仁ネ馔酢钡木樱俏覀冏鋈俗鍪碌哪繕撕蜏蕜t,也許也是需要用畢生努力不斷去接近的一個目標。
讀《論語》,讓我們的心靈和諧飽滿,讓我們對生活有熱愛,有向往。因為它太博大精深,我不敢說我已讀懂《論語》,但我從中悟出了很多知識、啟迪,更讓我明白了關于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tài)度。我還會堅持研讀《論語》,一點一滴的通透其心靈,使我的心靈芳香馥郁。
《論語》讀書筆記 篇9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每每看到這話,就回想起幼時,在課堂上跟著老師一絲不茍認真地讀孔圣人經(jīng)典的情景。我是謹慎而聽話的,大部分同學也如是,于是老師翻譯,我們記錄,課堂一片祥和?荚嚂r解釋“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讀了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開篇的“學而”前幾頁,才發(fā)現(xiàn)這三句耳熟能詳,曾經(jīng)不以為然的“子曰”,其實我從前壓根就沒有理解過其真正含義!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做學問,要隨時隨地有思想,隨時隨地有見習,隨時隨地有體驗,隨時隨地能夠反省,就是學問。開始做反省時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進步,便會有會心的興趣,就會“不亦說乎”而高興了。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說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寂寞凄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是形容知己之難得。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慍”,不怨天尤人。
孔夫子還說過,“無友不如己者”。初聞此言是在中學,當時就詫異,只交比自己強的朋友,如果人人如此,那世間沒有人能有朋友了!孔老先生豈不很勢利?其實是我誤會了。夫子的意思是,對朋友要“敬”,在自己眼中,他們都比自己做得好。亦如民國時期佛教大德印光法師所言,“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孔子的智慧,有多少竟被我們輕率地誤解了——甚至加以嘲諷。
《論語》,我國傳統(tǒng)文學的經(jīng)典,儒家思想的.精粹,在歷史的長河中經(jīng)歷了無上的榮耀,雖然被董仲舒篡改到朱熹注解統(tǒng)一思想……到當今的大師、教授、專家……拿它說事,人們大都不知其真實面目了。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而且必須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來,所有四書五經(jīng),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換句話說,明代以后的人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
從建國到現(xiàn)在,六十年過去了。近年來,“國學熱”漸漸興起,曾經(jīng)拋下的經(jīng)典,今朝又重拾起。人們開始重新解讀祖先的遺產(chǎn),圣哲的智慧,國學大家們逐漸走入了我們的視線。我尊重每一位內心純良的學者大師,沒有他們對歷史的悉心研究,哪里來的社會進步?但是我們沒有必要亦步亦趨追隨高人的腳步。今天是這個聲音,我們頂禮膜拜,明天有人出來反對,我們又趨之若鶩,唯其馬首是瞻。從眾心理,是社會心理的普遍現(xiàn)象之一。所謂從眾,是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違背自己的意見,使自己的言語、行為保持與群體一致的現(xiàn)象。從眾、迷信權威是給自己內心的禁錮。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眾所周知,《論語》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記錄。作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孔子生活在距離我們約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真實的孔子不
復存在,唯有思想流傳百世。而對他思想的理解,我們也只能揣測和研究。孰是孰非全靠自己內心的判斷。
現(xiàn)實中絕大部分人都是東倒西歪的蘆葦,可即使是蘆葦,我們也要做有思想的蘆葦。 讀了南懷瑾老師的研究心得,我頓時覺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滋味,體驗了解讀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別樣樂趣,同時也豁然開朗:思想是自由的,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禁錮它,思維在碰撞中才能產(chǎn)生火。
《論語》讀書筆記 篇10
從前,《論語》對我來說就像站在諾大的圖書館里,在很高很遠的地方有著一種自己總也觸摸不到的,別有天地的古老神秘感。
可是終有一天我們面面相覷。帶著小時候在語文課本“日積月累”那一板塊了解到的零星,再次進入孔子的世界。
原來,它在神秘而古老的面紗背后藏住了這世上最簡單而深刻的故事,在宇宙的某個角落默默訴說著最質樸的“大道理”……其實《論語》在告訴我們,這個世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月亮總是會陰晴圓缺。
它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說:“就是要學會像君子那樣的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不只一味地追求一致,而不講求協(xié)調!
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處在聯(lián)系之中的,每個人都與世界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君子就會保護自己與周圍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狀態(tài),保持謙和穩(wěn)定,但不會被同化,依然保持自己的閃光點和態(tài)度。就像每個班級里各種各樣的人雖然做著幾乎同樣的事情學習著同樣的知識,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運用都努力著出不一樣的彩,才會有五彩繽紛的情感和感動。我們在不斷的學習中努力汲取自己的那一份光輝,這樣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光芒,又何樂而不為呢?學習這樣的道吧,和周邊的環(huán)境和諧相處,人與人也好人與自然也好,和而不同。幾千年的話語,我們今天不也在努力追求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理解,可其中的道理卻是相同的,和而不同啊!
它說:“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答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說:“是啊是啊,語文課上老師才講過關于‘恕’的故事,原來在今天也可以是改變一生的道啊”。
語文課上老師分享過一個關于饒恕“敵人”的故事,女主的經(jīng)歷和做法令我久久感懷也不禁使我再次思考孔子的話: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于別人。可是感覺并不夠解釋“寬恕”,再想想,翻翻書,問問老師……噢,還有另外一種角度:自己想要得到一些事物的時候也要想想別人幫助別人達到他所想的。再看回來,現(xiàn)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故事中的女主角最終原諒了曾經(jīng)自己心中最最痛恨的人,那個“永遠都不會原諒”的人……過程很艱難,像“割肉”一般煎熬,可換來的也是自己心靈上的寬慰與寧靜,多么偉大的一場“抗爭”啊。孔子教會我們,有時候,事情真的有很多種處理方法,就看這個人愿不愿意追尋并實踐。
它還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
我說:“君子對于天下事,不會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沒有遠近,沒有親疏,一切按道義行事”。
這就又使我想起,當長沮、桀溺庸庸碌碌回避紛擾世俗的.時候,孔子卻懷抱不滅的理想,面朝著相反的方向踏入這人間。有人問長沮桀溺的做法有合理之處嗎?回答當然。但那只是一味地逃離,囿于自我。而孔子理想主義的衣袂飄揚在亂世的風里,無論多少風雪,無論多少冷眼,也要遵從內心道義的指引,正是這心中的義,讓他成為歷史暗渠中一束驚人的光。
正是孔子心中義的堅守,才給了他看到不同人情冷暖的反思與獨到的眼界。也正應了莊子的話:“井魚不可以語于冰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沒錯,君子有了義便更加堅定了通往仁的腳步,才會有其獨立的思考和感悟,這也是道啊。
落到實處的體驗才能是真理的發(fā)源地。
然而歷史所銘記的,永遠不會是光線奪目的外在才華,而難以窺伺的道德與人格,方才似玲瓏剔透的琥珀,在人類精神的長空中熠熠生輝。
端視我們所處的時代,正如一片波浪洶涌的汪洋,而我們不過是一鰭鰭小魚,想要乘風破浪談何容易。萬幸,孔子智慧的光輝在遠方指引著我們,他啟示我們:以仁義作尾,以謙遜作鰭,以平等為鱗,定能搏向那裂海颶風,沐浴蔚藍的光明!
《論語》讀書筆記 篇11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边@句話出自《論語》,是我最喜歡的名言之一。每當讀起這些古典名著時,都不禁會贊嘆起瑰麗的中國文化,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些燦爛的瑰寶已經(jīng)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這句話教導我們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是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虛心求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遇見不懂的要及時請教別人,努力與別人看齊。如果人們沒有“見賢思齊”這種精神,那么你,你還是原來的你,不會有任何前進的步伐,生活也就不會有動力,而動力決定著你的成敗!因此,我們應該有著“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這種精神! 《論語》讀書筆記范文五
論語,創(chuàng)編它的意義就是在于教人們如何做人。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币馑季褪牵旱茏觽冊诟改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jīng)常是長輩給我建議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該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
論語里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內容不光有這些,也可以有其他內容。比如反省自己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己辦的事做到了嗎?我就有一個親身經(jīng)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yè)。我在做作業(yè)時寫一會兒就干干別的,浪費了自己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fā)現(xiàn)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里講的,我一定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內容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論語》讀書筆記 篇12
看完了《詩經(jīng)》再看《老子》,一部部不朽經(jīng)書讓我獲益,并讓我不禁迷惑:幾千年前的先秦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這些道理的呢?但是這些字字珠磯的作品對我來說還是有些深奧了,咬牙讀了幾本后,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論語》上。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匯集編寫,后來就成了《論語》。中國歷史從漢武帝開始,尊儒學為統(tǒng)治思想,《論語》治天下?梢姟墩撜Z》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它的推崇。
大家不要認為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yè)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后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鬃拥摹墩撜Z》很少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為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敘述。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傷痕闖過來的。全世界都驚嘆于我們,因為我們的一種信念,孔夫子就是一個很有信念的人。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弊迂曉唬罕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貢曰:“比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先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笔前!兵、食物都是護生的,人都有一死,還不如信念重要了。
《論語》的真諦就是教我們過上心靈的那種生活。古人用半部《論語》治天下,而我想用它來洗滌心靈,修身養(yǎng)性罷了。
《論語》讀書筆記 篇13
讀了《論語》這篇著作,我受用不盡,不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還親密接觸,讓我對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論語》書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與語言方式,還有記載中國史代偉人對孔子的評價與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與別處倆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師傅,還反應了孔子好問好學的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他還非常謙虛,自己成了老師,還是求學,對問題都不恥下問;不像我們,遇到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困難就不理不睬。
在我練字期間,我在書法班的名譽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驕傲,在學校的作業(yè)本上寫得亂七八糟,還差點被批入“差字黑名單”;自從讀了這本著作,我在數(shù)學方面的字體大有進步,連老師都對我刮目相看;有一次,還在課堂上公開贊揚我的作業(yè)本呢!原來論語是多么重要!
因此,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不能驕傲自大,要做一個謙虛有學問的人,并向孔子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完美!
《論語》讀書筆記 篇14
通過聽朱先生的課,對《論語》乃至整個儒學的看法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孔子的確是了不起的圣人,同時也認識到儒學與佛法大有相通之處。以下就學習體會略談數(shù)端:
一、以前雖然對《論語》并不陌生,但過去的理解非常浮淺。主要原因是態(tài)度與方法不正確,朱先生曾講過,讀《論語》,首先要把態(tài)度擺正。孔子是圣人,自己是凡夫,對圣人要有至誠的仰慕與崇敬!墩撜Z》是傳道、修行之書,僅靠邏輯分析、考據(jù)論證之類的現(xiàn)代學術方法是不能得門而入的,要靠真誠心去感通圣人之志。圣人的心是純然天真之心,圣人所講、所傳,無非也是這顆真心,我們只有發(fā)起真誠心,超越糾纏我們心性的世俗心,才能與圣人感通。如果真的能這樣,則《論語》就能不讀自通,王鳳儀善人就是這樣的例子。其次,《論語》作為修行書,處處體現(xiàn)著實踐精神,君子“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學《論語》不是靠嘴巴,而是用行動,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實在實踐中,落實在工作與生活細節(jié)中,特別要落實到家庭生活。一位居士曾說過,有的人在工作單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修行人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場,要在家庭生活中化稟性,去習性,格物至知。這很不容易,學生在這方面做得很差。
二、學佛前讀《論語》,都是為了學術研究。讀來讀去,總感到這本語錄體著作非,嵥,多是一些道德教訓,搞不清其主旨是什么;對書的結構、層次也不清楚。聽了朱先生的課后,才明白了這些問題。儒家學問的根本是心性,此心性也稱為明德、天命之性、誠、明、天等,王陽明稱之為良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薄墩撜Z》中則多稱之為仁,仁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真正的主人,只是凡夫把它迷失了。夫子之學,就是一個仁字,此仁即夫子之道,夫子一生的工作,是使眾生復歸仁性。錢穆先生《孔子傳》說:“其生命,其年歲,其人,即全在志學好學志道樂道之無盡向往無盡追求中。其所憤,所樂,亦全在此。此以外則全可忘!士鬃赢吷鋵崉t只是一志學志道好學樂道之人而已!(61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边@個“一”其實就是仁,曾子為什么解釋為“忠恕”呢?仁是道之體,忠恕是道之用,道體難以言傳,故曾子從用上說;而且,忠恕也是進入仁體的門徑。只要弄明白了仁這個根本問題,《論語》就容易懂了,《論語》全篇,其實都在講這個仁字。
夫子之學是形而上的仁與形而下的倫理規(guī)范的合一,儒家的道德是德性與德相之合體,仁作為德性,是無私無我的,偉大的,具有浩然之氣,是道德之本體;而德相則是德性的具體表現(xiàn),是各式各樣的規(guī)范,是道德之現(xiàn)象。作為本體,德性永恒不變,不論什么時代,人的德性都是相同的;而德相則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孔子的仁學,體用一如,即事即理,體現(xiàn)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為中華文明建立了根基。但近代西學傳入后,中國人的道德觀只涉及到德相,德性卻失落了,這樣,德相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剩下一個空殼,F(xiàn)在,這個空殼也不復存在了,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道德的時代,自古迄今,道德之淪喪無過于今日。而道德重建,也只有復歸德性,才能成功。
聽朱先生的課還有一大收獲,就是弄清了《論語》全書的結構與層次。先生認為《論語》是根據(jù)《周易》編排的。學生對此感到很新奇,通過先生的講解,深感此說確實很有道理。在此基礎上,學生從自己所研究的美學專業(yè)角度,把《論語》當作一部美學書,因為仁就是真善美慧的合一,當然也是美的本體。從這樣的角度理解,則第一篇為大道之美,道為乾、為體,第二篇為大德之美,德為坤、為用,第三篇為禮樂之美,禮樂以仁為體方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第四篇則為大仁之美,第五篇為涵養(yǎng)之美,第六篇為內省之美,第七篇為師道之美,第八、九兩篇為德行之美,第十篇是夫子的氣象風度之美。而每一篇,又分若干層次,如第二篇18至21章討論政治結構中君主、大臣、士、師各自的職分,說明諸方面結合起來,政治才能和諧。這些都在講課分析得很清楚,這樣,整篇《論語》的文脈就一目了然了。
三、先生在授課中還介紹了王鳳儀、劉友生、譚榮清的學問與德行,學生看了一些的資料,很受教育,得到很多的啟發(fā)。首先,王鳳儀是儒家血脈的傳承者,是儒家學說的大實踐家。近代以來,特別是新文化運動以后,隨著西學的傳入,知識界盡吹西風,儒家學說被歪曲并倍受打擊。然而,“禮失而求諸野”,在此危難之時,草根儒學家王鳳儀先生領導的道德運動異軍突起,并再傳至劉友生善人于當代,顯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社會影響。然而從那時至今,知識界對此一直盲然無知,毫無反應,這說明近代以來,知識界不曾有過真正的學問。王鳳儀先生是儒學發(fā)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出現(xiàn)在西方思想傳入中國的近現(xiàn)代,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說明儒家思想家完全能夠適應于當代社會。其次,王鳳儀的實踐與理論,也說明包括儒家在內的中國心性之學是真理,是具有實證特點的真正學問。王鳳儀并沒有讀過書,他的學問,全從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知)中流現(xiàn)出來,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實的存在,不管體驗到與否、發(fā)現(xiàn)與否,它都“客觀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存在于我們的內心深處。
只是一般人都被稟性與習性所控制,為恨怨惱怒煩所染污,這種天性便不能顯現(xiàn)。只要我們老老實實做格物至知、誠意正心的修證功夫,就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最后,對王鳳儀的學問(包括整個儒家學問)與佛法的關系,也要有清醒的認識。王鳳儀、劉善人雖然也談到過佛法、成佛等問題,但其學說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屬凈業(yè)三福中的第一福),修到最高水平也只是命終后升天,是不能出離三界的,更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其學說沒有達到緣起性空、能所雙遣、絕待圓融的層次。有的人說,你連人都沒有做好,修佛能成功嗎?若論通途法門,靠自力斷惑證真,則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但這種說法并不適合念佛法門,凈宗一法,以信愿感通佛的愿力,臨命終往生西方以出離三界,往生的基本條件是信愿行三資糧,除此之外,再也沒有更高的要求。
故《觀經(jīng)》下三品往生者都是惡人,這正說明信愿力、佛力的不可思議。但現(xiàn)在有人把儒家學說(甚至《弟子規(guī)》)當成往生的條件,這種知見是大有問題的。但另一方面,念佛人也要認真學習儒家學說,實踐王鳳儀先生的學問,這能夠培養(yǎng)我們真誠心,格物至知以對治習氣,化稟性去習性以復天性,這都有利于增上我們的信愿力,有利于增高往生品位。
四、通過學習《論語》,對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認識。孔子本人的形象應當是什么?二千多年來,夫子被不斷解釋、演繹,形成了各各不同、差別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稱為至圣先師,也曾被稱為喪家犬。這是一個解釋學問題,佛法則稱之為唯識所現(xiàn)?鬃拥男蜗笫怯山忉屨咝男跃辰缢?jīng)Q定的,人們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實是自我心象的外顯。通過學習《論語》,真切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脫俗的圣者,也真切感到所有語言都不能完美地描述他,賢者顏淵倘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闭镜枚喔,就能看到孔子有多高。所有學問之中,只有佛法才是宇宙人生最究竟的真理,只有從佛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正如張商英所說:“吾學佛,然后知儒。”同理,學佛然后才能識夫子面目。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認為夫子是儒童菩薩,并說:“使夫子而生竺國,必演揚佛法以度眾生;使釋迦而現(xiàn)魯邦,必闡明儒道以教萬世。蓋易地則皆然。大圣人所作為,凡情固不識也。”大師道眼圓明,境界不可測度,我們當仰信祖師之言,不以凡情測度夫子。
學習《論語》的收獲是巨大的,聽朱先生講課也是非常愉快的,期待著先生講后十章,還有《大學》、《中庸》等。
【《論語》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論語讀書筆記07-05
《論語》讀書筆記09-05
論語讀書筆記07-26
《論語》讀書筆記07-03
論語的讀書筆記01-12
論語的讀書筆記11-10
論語讀書筆記09-16
《論語》讀書筆記03-18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06-23
《論語》讀書筆記150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