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
中秋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1
1、2080年9月28日是中秋節(jié),2020年10月1號是中秋節(jié)。
2、中秋節(jié),又稱祭月節(jié)、月光誕、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拜月節(jié)、月娘節(jié)、月亮節(jié)、團圓節(jié)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jié)”的.節(jié)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jié)氣“秋分”這天,后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jié)定在夏歷八月十六日。中秋節(ji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息。
3、中秋節(jié)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節(jié)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jié)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4、中秋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jié)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shù)氐娜A人華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jié)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
中秋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2
中秋是指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都會選擇和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關于中秋節(jié)的來歷說法有很多,以下列出三個比較常見的說法。為了慶祝這個節(jié)日,各地都有習俗,人們會擺上香案,祈求平安,吃月餅祈求團圓等。
來歷
來歷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我國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jié)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而農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且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先開始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jié)日,慢慢的演變稱為“中秋節(jié)”。
來歷二: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這個我們最熟悉了,先是后裔射掉了多余的九個太陽,然后上天賞賜他一個成仙的藥,他不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藥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后奔月亮去了,至于嫦娥為什么吃藥,還有幾種說法,這里不表,后裔對嫦娥思念,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里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后來演變成習俗,也有說人們聽說嫦娥成仙之后,紛紛在月下設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jié)日,由于這天時值中秋,所以,人們稱“中秋節(jié)”。
來歷三: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耕社會,農作物的收獲對于農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jīng)常有祭祀土地的活動,在以前有春播、夏收、秋獲、冬藏之說,在秋季收獲時,農民會祭祀土地神,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獲的時節(jié),所以可能是由這延續(xù)下來的習俗。
習俗
月餅,每到中秋節(jié),月餅是必不可少的,它象征著團圓,寓意著圓滿,是我們對親情的寄托。在中秋節(jié)來臨之際,親朋好友互相贈月餅,是一種親情的體現(xiàn),也是社會關系的聯(lián)絡。在節(jié)日當晚,一家人會圍在香案前切月餅吃,每個人都要吃,這代表了自己是這個家的一份子,象征著團員。
設香案,中秋季也是祭月的節(jié)日,人們會設香案,點上香,放上水果、月餅等,香案置于院落中,表達了對月亮的祭拜,也表達了人們對神的敬仰。
賞月,這一天月亮很美,由古代文人騷客們發(fā)起,他們的詩句及作品促使這種活動逐漸成為一種習俗,這一天一家人一起賞月那叫圓滿,一個人漂泊在外賞月,會異常孤單。無論如何,這一天,我們都會情不自禁的看幾眼月亮。
中秋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3
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來歷
中秋節(jié),農歷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關于節(jié)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于這天的傳說和傳統(tǒng)。中秋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jié)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jié)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于中秋節(jié)的`來歷,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jù)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缎绿茣ぞ硎逯镜谖濉ざY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jù)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jié)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jié)”;又因為這個節(jié)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中秋節(jié)”;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jié)”、“女兒節(jié)”。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雖然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來歷,都是關于中秋節(jié)的歷史,不過,這也是我們需要了解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怎么來的。
中秋節(jié)的習俗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4
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慣,在我國歷史悠久。關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由來,有不同的說法。普遍的說法是:唐朝時,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zhàn)邊塞,結果屢建奇功。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過裝璜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彪S后,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月餅起源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xiāng)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jié)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jīng)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于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制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fā)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jié)必食之品。在節(jié)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月餅品嘗
中秋佳節(jié),家家都要吃月餅。但是,吃月餅也是有講究的:
一、先吃咸后吃甜。如有甜、咸兩種月餅,應按先咸后甜的順序來品嘗,否則就吃不出味道來。
二、品嘗月餅伴茶水。月餅吃多了易膩,若配飲一杯淡茶(以花茶為宜),邊吃邊飲,味道更是妙不可言。
三、月餅要適量。月餅中含糖量和油脂較高,吃多了則會引起腸胃不適,尤其是老人、兒童或腸胃功能較弱者,吃時更要注意,一定要適量。
四、要吃新鮮月餅。過節(jié)時人們往往一次買許多月餅,而月餅放置時間久易引起餡心變質,吃后容易發(fā)生食物中毒。因此,月餅隨買隨吃。
中秋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5
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 此時正值中秋,故稱中秋節(jié)。 在中國農歷中,一年分為四個季節(jié),每個季節(jié)又分為孟、仲、季三個時節(jié),所以中秋節(jié)也叫仲秋。 8月15日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滿月更圓更亮,故又稱“月夕”、“八月節(jié)”。 在這個夜晚,人們抬頭仰望天上皎潔如玉的明月,自然期盼著與家人團圓。 遠在外地的游子也借此機會表達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 因此,中秋節(jié)又被稱為“團圓節(jié)”。
我國民間自古就有“秋暮月夕”的習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在周代,每到中秋之夜,都有迎寒祭月的節(jié)日。 擺上一張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供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少不了的。 西瓜也要切成荷花狀。 月下,月神塑像朝向月亮方向小學生作文,紅燭高高點燃,全家依次拜月,然后由主婦切團圓月餅。 砍人的要事先清點全家總人數(shù)。 在家的和在外的應該一起算。 不能剪多剪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齊國丑女無顏,幼時虔誠拜月。 長大后,她以德行卓著入宮,卻不受寵。 某年八月十五日,賞月之時,皇上見她在月光下,覺得她美麗出眾,就立她為皇后,中秋節(jié)就從拜月而來。 月中的'嫦娥以美麗著稱,所以姑娘們崇拜月亮,希望“像嫦娥,面如明月”。
在唐代,中秋節(jié)賞月、玩月頗為流行。 在北宋都城。 農歷八月十五晚上,全城人不分貧富貴賤,都要穿上大人的衣服,燒香拜月,表達心愿,并祈求月神保佑。 南宋時期,民間互贈月餅,寓意團圓。 有的地方還舉行舞草龍、筑塔等活動。 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習俗更加盛行; 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踏月、舞火龍等特殊習俗。
如今,玩月下流的習俗遠不如從前盛行。 不過,設宴賞月的習俗還是很流行的。 人們以酒請月,以慶賀美好生活,或祝愿遠方的親人健康幸福中秋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與家人“共賞明月”。
中秋節(jié)的習俗和形式多種多樣,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6
中秋來歷:
中秋節(jié)又稱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或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jié)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jié)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jié)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shù)氐娜A人華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秋有關的神話傳說:
八月十五為什么是中秋節(jié)
傳說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個太陽后西王母賜其不老仙藥,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門徒逄蒙覬覦仙藥,逼迫嫦娥交出仙藥,嫦娥無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藥,便像天上飛去。當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從此長居廣寒宮。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嫦娥團聚。
中秋節(jié)為什么要吃月餅
嫦娥到了月宮后,異常思念丈夫,而后羿也日思夜想,期望能再見到妻子。一天,一位仙人向后羿指點了方法:在八月十五月圓之夜,用面粉作丸,團成如圓月的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連續(xù)呼喚嫦娥的名字,三更時分,嫦娥就可以回家團聚。后羿照做,果然見到了從月亮中飛來的嫦娥,夫妻重圓。這種面粉做出的圓團后來就演變成了各式月餅。
月亮上為什么有玉兔
傳說吳剛的妻子與炎帝之孫伯陵私通,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而惹怒太陽神炎帝,被發(fā)配到月亮砍伐不死之樹。但月桂樹隨砍即合,吳剛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葉就會長回樹上,經(jīng)過了這么久,吳剛仍然沒能砍倒月桂樹。吳剛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分別變成蟾蜍、兔和蛇飛上月亮陪伴吳剛。為了幫助父親早日砍倒桂樹,玉兔便不停的把砍下的枝葉搗碎。
民間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shù)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
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xiāng)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jié)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jié)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7
一、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由來
據(jù)說,中秋吃月餅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們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種儀式,可以說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種表現(xiàn)!版隙饝谕奠`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多么美好的詩句,而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已經(jīng)成為我們民族古老而美妙的神話之一,演繹著農業(yè)時代人們把月亮作為一種神對待的那不同一般的崇拜。這個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解放初期,那時還有賣兔爺兒的,是把兔子奉為與嫦娥一樣神的。只是現(xiàn)在兔兒爺早被米老鼠和櫻桃小丸子取代了。
傳說到了唐代,月餅還不叫月餅,因餡中有核桃芝麻的舶來品而叫做胡餅,是楊貴妃中秋吃胡餅看到月亮時,心血來潮說就把胡餅叫做月餅吧,于是把月餅的冠名權歸楊貴妃了。當然這只是民間的演繹。其實,我國最早出現(xiàn)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出于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币簿褪钦f從宋代時起,月餅才漸漸大行其市,并且讓月餅多了團圓的另一層含義,圓圓的月餅正好取了團圓的圓的象征意思,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清代有竹枝詞寫道:“紅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民國北平的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節(jié),家家戶戶把月餅切,香蠟紙馬兔兒爺,猜拳行令同賞月。”可以想見,在歲月的更迭變遷之中,月餅已經(jīng)普及得相當廣泛了。
于是水到渠成,傳到我們這一代,中秋便理所當然要吃月餅,僅僅成為了一種慣性而機械地存在,而忘記了月餅中曾經(jīng)寄托著我們民族對自然之神的向往了嗎?我們如今只是把月餅當成了一種吃品和禮品,如此實用主義來對待,而悲慘地沒有了我們祖先純真美好的想象力和對大自然的質樸而敬畏的親和力了嗎?
我們中國的節(jié)日從來都是和吃聯(lián)系在一起的,比如春節(jié)要吃餃子,端午要吃粽子,這是和我們國家?guī)浊晔寝r業(yè)社會有關。節(jié)日與農業(yè)的節(jié)氣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所有節(jié)日里吃食,都是對大地的親近。春節(jié)、端午和中秋,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三大節(jié)。吃月餅自然就變得如此重要起來。月餅的餡可以百花齊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原因很簡單,在原始的農業(yè)社會,蔗糖和蜂蜜的出現(xiàn)之前,甜曾經(jīng)是人們一種向往和欲望,是被古代哲人認為是和光明連在一起的兩件最高貴的事情,是和美連在一起的最好的一個詞匯。所以,到現(xiàn)在我們還在說“甜美的生活”,把最好的日子用甜來表達,是最高貴的一種體現(xiàn)。因此,月餅的甜味是必然的.,是主要的,是體現(xiàn)了一個飽嘗辛酸苦辣的民族長期以來對生活特別是團團圓圓、甜甜蜜蜜生活由衷的向往和禮贊。
清《燕京歲時記》中曾有些絕對地說:“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蔽倚r候家就住在前門樓子附近,自然中秋節(jié)是要吃致美齋的月餅,但那時致美齋也好,其他店鋪也好,賣的月餅大多是自來紅、自來白、翻毛、提漿四樣傳統(tǒng)月餅,餡中的青絲紅絲蜜餞果脯芝麻桃仁豐富許多,但糖必須是冰糖的甜味是不能夠少不能夠變的。
如今的人們已經(jīng)越來越怕甜了,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癥聯(lián)系在一起,甜變成了一種可怕的事情了。如今的月餅自然要迎合人們的新口味,不敢甜,卻敢又是海鮮餡又是鮑魚魚翅燕窩餡,甚至還有人參餡,花臉般百變時尚起來,把本來象征合家團圓與生活甜蜜的那一點質樸的意義,非要練就老君爐里那保命養(yǎng)身的八卦金丹不可。但是,月餅成了一個筐,什么餡都敢往里面裝。自然便敢于把大眾化的月餅做成貴族式的頂尖產品,幾千元乃至上萬元一個碩大無朋或價值連城的月餅,都不是新聞,去年居然曾經(jīng)花樣翻新做成純鈦金的月餅,和時裝秀一起“秀”一把。時代變遷了,民族傳統(tǒng)中民俗的東西就一定也要變沒有了嗎?或者非要變得商業(yè)色彩那樣濃重不可和奢侈豪華不可嗎?今年政府出臺強制性指令,不許豪華包裝月餅,致使月餅的價格不得不屈尊下來。這當然是好事,只是要將月餅真正回歸本來的位置上,也不是一時之事。為了賺錢,月餅仍然在花樣翻新,我們自己和自己逗著玩。每當想起在我們的月餅歷史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這樣的大月餅和金月餅時,總忍不住想起溥儀當年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長二尺,重二十斤,就已經(jīng)被當時的人們嘆為觀止,如今看來只是小巫見大巫了。
二、中秋舞火龍的由來
舞火龍是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代表地是香港。據(jù)說舞了火龍后可以趨吉避兇,風調雨順。以前用稻桿扎成龍頭、龍身的形狀,插上燃著的香,由青壯小伙子赤膊上陣,揮舞舞動。傳說龍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習俗。
很早以前,大坑區(qū)在一次風災襲擊后,出現(xiàn)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于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shù)天后,大坑便發(fā)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jié)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三、中秋節(jié)青苗社的由來
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
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jié)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四、中秋節(jié)祭月的由來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jù)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抖Y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边@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五、中秋節(jié)拜月的由來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shù)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
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xiāng)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jié)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jié)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tǒng)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jié)俗的主要形態(tài)。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六、中秋節(jié)文人賞月的由來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jié)日,正式定為中秋節(jié)。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tài),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tài),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yè),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七、中秋節(jié)觀潮的由來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八、中秋節(jié)燃燈的由來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jié)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shù)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笨磥韽墓胖两裰星锶紵糁灼湟(guī)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jié)。
九、中秋節(jié)猜謎的由來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shù)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中秋節(jié)燈謎由來在我國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隱語”,這是燈謎的雛形。到了漢代“隱語”開始分化為兩個方向。一類以描寫特征為主的事物謎;另一類以文字形義為主的文義謎。到了魏代,則稱為“謎語”。隋唐時期隨著詩歌的興盛,詩謎大量出現(xiàn),并成為主流。從宋代開始,一些文人學士常在元宵之夜,將謎條張貼在各種花燈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燈謎”就是這樣而來的。清中葉以后,謎風大盛,涌現(xiàn)了許多謎師。辛亥革命后,燈謎形成了南宗北派兩種風格,到了舊社會,由于謎家大都是士大夫階層,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強調風雅,排斥民間燈謎。解放后,在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燈謎活動更加蓬勃發(fā)展,謎材謎作日益完善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有燈謎活動及燈謎學術交流。
十、中秋節(jié)玩花燈的由來
中秋節(jié),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jié)之一,過節(jié)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jié)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中秋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8
中秋節(jié)是我喜歡的節(jié)日,人們會吃月餅、掛燈籠、燒烤、觀月。
爺爺奶奶跟我說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傳說,遠古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民不聊生。人間有個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站在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這時,我插了一句話,說:“爺爺奶奶,古時候不是有十個太陽嗎?為什么后羿只射下九個太陽呢?”爺爺說:“因為后羿覺得,人間沒有太陽不行啊!”我恍然大悟,爺爺繼續(xù)說了起來。后來后羿娶了嫦娥,并把不死藥交給她保管。但是嫦娥吃了不死藥,飛到月亮去了,后羿只能看著月亮懷念她。所以就有了中秋賞月的習俗。
中秋節(jié)是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因為中秋節(jié)有月餅吃,還可以燒烤,中秋節(jié)也很美,我愛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9
中秋節(jié)的由來
中秋節(jié)由古代祭月演變而來。 古歷把每個季節(jié)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和冀月。 農歷八月恰好是秋天的二月,稱為“中秋節(jié)”,而農歷八月十五恰好是秋天的半日,所以它又稱“中秋節(jié)”。 起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jié)日,后來逐漸演變?yōu)橹星锕?jié)。
中秋節(jié)習俗
拜月,賞月,拜月
中秋節(jié)祭月、賞月、拜月的歷史由來已久。 古時中秋節(jié),人們會在香案上供奉月神。
賞月之風在唐宋時期十分盛行,因此出現(xiàn)了大量以賞月為內容的文人墨客的詩篇,流傳至今。 明清時期,拜月、賞月活動更加廣泛。 中國各地仍有許多“拜月壇”、“拜月亭”和“望月樓”。
吃月餅
在古代,月餅是中秋節(jié)的祭品。 據(jù)說吃月餅的.習俗始于唐代,北宋時傳至民間,但當時不叫“月餅”,而俗稱“小餅”、“月餅”。
發(fā)展到明朝,月餅成為中秋節(jié)的時令食品,這種習俗也開始在民間流傳開來。 當時,巧奪天工的月餅師傅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印成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更加惹人喜愛。
中秋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10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8月15日正值中秋節(jié),故又稱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歷史悠久,與其他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也發(fā)展緩慢。 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禮制。 后來,達官貴人、文人雅士也紛紛效仿,在中秋節(jié)觀賞和祭祀天上的一輪明月,以寄托情懷。 這種習俗就這樣流傳到民間,逐漸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中秋節(jié)的傳說豐富多彩,其中以嫦娥奔月的神話最為流傳。 相傳有位英雄名叫后羿,他一舉擊落了天上多余的九個太陽,因此受到人們的.愛戴。 后來,他娶了一位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一天,后羿偶遇太后,向太后要了一包“長生不老藥”,送給嫦娥收藏。 一次后羿外出打獵,惡人龐蒙闖入后院威脅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當機立斷,取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她的身體頓時飄離地面,沖出窗戶,向著天空飛去。 后羿知道后,悲痛欲絕,仰望星空,呼喚著愛妻的名字。 就在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月亮中有一個搖曳的身影,和嫦娥一模一樣。 他拼命追月,卻追不上,后羿無可奈何,思念妻子,派人在嫦娥最喜歡的后花園里擺了一張香案,上面放著蜂蜜和甜果。 ,并在月宮遙祭嫦娥。 百姓聞訊后,紛紛在月下擺香案,祈求慈祥的嫦娥吉祥如意。 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流傳開來。
這一天除有賞月、祭月的習俗外,還有點燈、吃月餅、飲酒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早在殷周時期,就有一種紀念文仲法師邊樸心的“師餅”。 它是中國月餅的“始祖”。 唐代,有一年中秋之夜,太宗皇帝和楊貴妃賞月時興致勃勃,隨口說了句“月餅”。 從此,月餅之名便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
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對很多家庭來說都有很多特殊的意義,它代表著團圓和收獲。 因此,一到中秋節(jié),就充滿了幸福和溫馨!
中秋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11
中秋節(jié)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那么中秋節(jié)是怎么來的,又有什么風俗呢?
大家都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吧。嫦娥為了不讓仙藥被人偷走,所以吃了仙藥飛向了月亮。從此以后,人們?yōu)榱思o念嫦娥,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都要做月餅。就這樣,月餅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后來,人們還這一天點燈、觀潮、釀桂花酒,嘗桂螺、品芋頭,使中秋節(jié)更有意思了。大詩人李白還寫過一首關于中秋節(jié)的詩---《靜夜思》贊美月亮。
中秋節(jié)成為了豐收、拜師的好日子。我很喜歡過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12
中秋節(jié)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也是慢慢發(fā)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jié),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tǒng)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這個節(jié)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中秋節(jié)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逢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逢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逢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逢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逢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jié)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團圓節(jié)或月夕、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等。有關中秋節(jié)的來歷眾說不一,據(jù)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tǒng)的三大節(jié)日——春節(jié)、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jié)形成最晚。不過,與其他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中秋也有著悠久的源頭,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習俗和秋祀活動。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jù)《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
農歷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yōu)榱舜鹬x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顒樱Q為“秋報”。中秋時節(jié),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后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jié)慶活動卻延續(xù)下來,并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jié)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jié)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著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游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絢麗的光環(huán),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lián)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不過,當時中秋節(jié)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jié)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并出現(xiàn)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jié)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jié)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后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jié)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愿,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jié)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shù)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fā)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jié)慶活動,使得中秋節(jié)作為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更加迷人。
中秋節(jié)習俗
圍繞著中秋節(jié),自古以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jié)慶活動,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風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習俗。
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jié)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據(jù)說唐朝時期已經(jīng)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并同中秋賞月聯(lián)系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jié)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蹦纤挝膶W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信息,說明當時月餅已經(jīng)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jié)的必備食品。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制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jīng)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現(xiàn)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征,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xù)至今。
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xiāng)的羈旅愁思;
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jié)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qū)的人們也都根據(jù)自己的地域傳統(tǒng)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qū)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兒爺,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安徽一帶的燒塔、香港的舞火龍等等,很多少數(shù)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
中秋節(jié)的來歷
中秋節(jié)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爸星铩边@一詞最早記載于《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歷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了固定的節(jié)日。民間尚有“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
總之,根據(jù)史籍的記載,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動,日期定于農歷8月15日。因為此時正是三秋之半,故名為“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的習俗
中秋節(jié)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習俗。但中秋節(jié)的習俗共同之處不外乎:祭月、賞月、觀花燈、吃月餅。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民間拜月、月光馬兒、兔兒爺、中秋宴俗、舞火龍、燃寶塔燈、偷菜求郎、竊瓜祈子、中秋博餅、祭月燒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橋等等。
中秋節(jié)習俗代代流傳。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中秋節(jié)文化的多樣性。我們都有責任繼承和發(fā)揚這種優(yōu)秀傳統(tǒng),讓親情永恒,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秋節(jié)的傳說
一說是嫦娥奔月。有了嫦娥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夫君后羿,以及后羿射日。有點死腦筋的后羿,太陽都能射下來,老婆卻沒能看住,被不屑之惡徒給逼到了月亮上,從此過上了兩地分居、永無相聚的非人道日子。
于是,月餅便成了寂寞嫦娥與夫君后羿彼此思念,夢想團圓,寄情喻意的物品,當然還少不了白兔和桂花樹,民間也就有了中秋節(jié)的時候做月餅,吃月餅來懷念他們的習慣。
二說是吳剛折桂。倒霉的吳剛,運氣不濟,犯了錯誤被罰做無用功,每日里砍樹不止,卻愈砍愈結實,這里砍斷,那里便已經(jīng)又愈合了。他那里知道所謂的五百丈高的桂花樹原本就是用來懲罰他的,怎么可能被他輕易砍斷。小人物和大人物斗,總是斗不過的,天界里也是一樣的。
三說據(jù)說是流傳最廣最具可靠性的。唐太宗李世民為討伐北方的突厥,大舉進攻數(shù)次,終于于八月十五日那天得勝回朝,苦戰(zhàn)數(shù)年的將士們也終得和家人、故土團聚。舉國歡慶之機,有個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進貢上一種帶陷的面餅。其裝飾華麗,滋味甜美,太宗吃后大喜,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傳旨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于是,就有了以后的吃月餅、慶中秋的喜慶節(jié)日。
四說吃月餅的來歷就有點史書的味道了。說的是元朝時期,蒙古人統(tǒng)治漢人,暴虐殘忍,民不聊生。那里有壓迫那里就有反抗,于是就有了紅巾軍,就有了要飯娃出身的.丐幫首領朱元璋,就有了朱領導下的農民起義。勝利的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被用來送信的工具就是那帶陷的小圓餅。而起義的指令就藏在了陷里。從此,就有了一個來自朝廷的紀念勝利的日子,和一個被賦予了特別紀念意義的吃食----中秋節(jié)和中秋月餅。
中秋節(jié)的習俗
中秋祭月
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jù)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抖Y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边@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民間拜月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jié)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tǒng)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jié)俗的主要形態(tài)。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
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jié)日,正式定為中秋節(jié)。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tài),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tài),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yè),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fā)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yōu)榉鸬澜蝗诘脑鹿馄兴_與搗藥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Ο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zhí)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
玩花燈
中秋節(jié),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jié)之一,過節(jié)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jié)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制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扎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qū),在中秋夜布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xiàn)代燈彩,還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彩的純樸之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
中秋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13
中秋節(jié)的來歷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這就是中秋節(jié)的來歷。
中秋節(jié)的由來之一:“嫦娥奔月”說,早在戰(zhàn)國末年成書的《歸藏》記載:“昔日嫦娥一西王母的不死藥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人們對嫦娥寄以同情,說她登上了天帝的后庭,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開始將八月十五日夜的賞月改稱為祭月,期盼嫦娥回歸人間。
中秋節(jié)的由來之二:“時令節(jié)氣”說,近人考證,“中秋”一詞,始見于春秋末年《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中秋節(jié)的賞月習俗
1、在古代,由于北京,廣東和江浙這三個地方相隔比較遠,而且各地的信息交流比較不便,導致三地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都有比較大的不一樣,但是現(xiàn)在雖然三地的距離沒有,但是信息交流比較發(fā)達,各地過節(jié)的時候都是取長補短,目的就讓家人更加開心,所以三個地方過節(jié)的系習俗都變得差不多。團聚和歡樂始終是他們的核心。
2、三地賞月時候,都喜歡登樓吃東西。廣東人比較喜歡一般登樓看月,一邊吃東西慶祝,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有這么一段:“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3、三地賞月的`時候都喜歡選擇人多熱鬧的地方,和家人一起過。中秋節(jié),是人月兩團圓的好日子,賞月必不可少。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北京人喜歡一邊看電視里面的中秋節(jié)目,一邊賞月,北京人也喜歡到街上去趁熱鬧,選擇一個能全家人聚在一起,又能和其他人同樂的地方。
4、三地賞月的時候都喜歡選擇有寓意的食物。例如蘋果寓意平安,月餅寓意人月團圓。江浙人賞月時候主要以吃東西為主,一邊看著月亮,一邊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是主角,讓家人人月團圓。
中秋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14
中秋節(jié)是我國一個古老、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每當此時,合家團聚,其樂融融。關于中秋節(jié)的來歷,其說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夏商周時“秋暮夕月”
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jié)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
據(jù)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并終生不能返回人間。
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
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
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蹦陱鸵荒,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jié)日來慶祝。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唐代時成為固定節(jié)日
有人則認為,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
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tǒng)沿襲下來。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盛于宋朝
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南宋時,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游湖等活動。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jié)原本是推翻元朝統(tǒng)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tǒng)治,在中秋季節(jié),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tǒng)治。后來,每逢中秋節(jié),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秋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15
中秋節(jié)到了,今天是一年中月亮比較圓的時候。
今天的月亮好圓,像個大芝麻餅,好想嘗嘗,爸爸小時候給我講過一個看月亮的故事,爸爸小的時候,想看看月亮的.背影月亮,但無論他在哪里,它在哪里,嗯? 我總是看不到月亮的背面,于是父親就納悶了,為什么我看不到月亮的背面呢?
聽完之后,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 其實我們人類相對于地球來說有點大,我們又很小,所以我也想坐火箭去月球背面看看。
你知道嗎? 中秋節(jié)吃的月餅有兩種,一種是蘇式月餅,一種是廣式月餅。 蘇式月餅是蛋黃餅。 廣式月餅制作精美,上面刻有一些圖案。
在這個月圓之夜,我們這個大家庭也要團圓。 我們一家十七口人一會兒就要一起吃團圓飯了。
我喜歡中秋節(jié),也祝我們全家團圓快樂。
【中秋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相關文章:
中秋節(jié)的來歷及習俗07-03
中秋節(jié)的來歷及習俗10-31
中秋節(jié)來歷和習俗06-29
中秋節(jié)來歷習俗作文06-29
中秋節(jié)來歷習俗傳說06-29
中秋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06-28
中秋節(jié)的來歷習俗資料06-22
中秋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09-19
中秋節(jié)來歷簡介和習俗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