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世間》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世間》讀后感1
觀看電視劇《人世間》讓我產生強烈共鳴,心緒隨著故事的展開有起有伏。帶著對作家梁曉聲的崇敬,放下手機,捧起了梁曉聲的著作《人世間》......
《人世間》是著名作家梁曉聲的最新長篇小說。全書一百一十五萬字,歷經數(shù)年創(chuàng)作完成。作品以北方省會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寫到改革開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藝術而雄辯地展現(xiàn)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步,堪稱一部“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在他的筆下,形形色色的人相聚一起,擦出不同的火花,看后讓我感慨萬千。
在書中周家三兒女,大哥秉義和大姐周蓉在學生生涯相比三弟秉昆要更勤奮。最后,他們讀了北大,步入社會的.上層,而秉昆卻吃了文化的虧,只能當一名普通工人。雖然他也曾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社會上有一立足之地,卻無法再向上高升,吃了沒有文化的虧。你在讀書時少用的勤奮,社會會讓你補上。但秉昆從內心表露出來的敢于擔當、勇于擔當?shù)钠焚|值得我們學習,當周母因姐姐姐夫的事情突然病倒時,他不是第一時間給父親寫信求助,而是自己獨立面對突變,最后在鄭娟每天的照顧下,周母沉睡了兩年,竟然奇跡般地蘇醒過來了。在任何時候,我們一定要耐得住苦難,正如那句話說得好: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書中人物周秉昆最令我感動,作為最平凡的工人,在木材廠、醬油廠干著最苦最累的工作?v使在時代的變遷中,自身一次次經受著社會變革帶來的碰撞,但是他始終為尋找出路執(zhí)著地努力著。在最困難的日子里,自己的生存問題尚未解決、朋友們需要救助時,也能急人之困伸出援手,在不經意間顯現(xiàn)出人性光輝。他身上有對朋友的肝膽相照,有對愛情的堅貞和義無反顧,有守在父母身邊默默付出的子女責任和擔當,盡管不曾是父母眼中秀的孩子,但他以陽光的形象展現(xiàn)著人世間的愛與善良。
最后一點,要對生活充滿信心與希望,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tài)。記者柴靜在《看見》里提過人在還能笑的時候,是不易被打敗的。時間不會停止,生活仍要繼續(xù),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tài),會讓你在困境之中,找到光明。我想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中國人,不自覺地懷有一種悲天憫人的家國情懷,骨子里盼著國家發(fā)展好、百姓過得好,心懷著一種樸素的使命感,它就像一道光,必將激勵著我們在這人世間向陽而生!
古人說:人生如白駒過隙,恍然而已。人生不過百年,你笑我哭都是一輩子。心態(tài)是由你自己掌控的,一個不敢笑的人,又怎能挑戰(zhàn)生活的困難呢?唯有從容樂觀地去感受生活、體味生活,迎著陽光奔跑,就一定能度過人生的疾苦,收獲幸福的人生。
《人世間》讀后感2
閑暇間聽別人談起《人世間》這部電視劇,看完后仍覺不過癮,又找來相關書籍,仔細閱讀了一番,感慨頗多。
之前有部張藝謀的電影《活著》,描述了國共內戰(zhàn)后大概四十年期間,一個家庭的命運是如何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的。而《人世間》這部電視劇或這本書,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長篇版的“活著”,同樣是描寫了周家三代人的命運如何跟隨時代的發(fā)展而改變。個人的努力很重要,但終究擺脫不了時代賦予你的底色,但即便如此,還是要努力生活,努力追求,好好的過好自己的人生。
一、周家的小兒子周秉坤和鄭娟
劇中的主線人物,他們的生活波瀾不驚,充滿著底層人民每天面對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樸實、踏實,他們互相照顧著對方,守護著彼此,孝敬老人、養(yǎng)育兒女,或許這是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生活寫照。他們全篇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生活的艱難、挫折,不僅沒有讓他們疲憊、疏遠、困苦,反而讓他們的心靠的更近。
劇中有段出自馮化成的話:自古以來孝分兩種,伺候在父母身邊,照顧衣食住行,是養(yǎng)口體。遠走高飛,贏得成就,讓父母以此為榮,是養(yǎng)心智,兩種孝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后翻閱資料,發(fā)現(xiàn)最初是出自孟子:人生有兩件大事,一件是“事親”,一件是“守身”。所謂“事親”,就是孝順父母,盡孝道;所謂“守身”,就是照顧好自己,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拓展自己的人生。周秉坤一直在父母身邊盡孝,做到了養(yǎng)口體,但對于很多漂泊他鄉(xiāng)的打工人來說,做好守身,養(yǎng)心智或許也是盡孝的一種。
二、周家的大兒子周秉義和郝冬梅
他們倆都是精神大于物質的人,更看重的是精神需求和自身價值,他們讀過很多書,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優(yōu)越的工作,不必為生活中的柴米油鹽發(fā)愁。周秉義作為一個窮人家的孩子,能夠考上北大,并且成為副市長,已經做得無可挑剔。他的岳母位高權重,他本可以高攀卻不利用,坦坦蕩蕩做男人,之后的官場生涯中也幾乎毫無污點,可以說是很理想的'人生,但還是有一點瑕疵,就是貪名。
周秉義實際上是最在乎自己名聲的那個人,他怕自己的弟弟妹妹沾上自己一點光而導致自己名聲受損,所以周秉昆在遇到問題后,都不愿去找自己的大哥,除非不得不找。周秉義一生把溫良恭儉讓演繹得淋漓盡致,而他所追求的就是那份“名”。但是這種追求法可能真的是在理想中,生活中反而沒有了一絲的人情味,他在最后拆遷中為弟弟爭取了一點小權益,或許這才是更真實的寫照。
“雍正王朝”中雍正殺諾敏時就提到,諾敏一生清貧,未曾貪錢,但貪功邀名同樣是貪。古往今來,當官者無非為名、利、權,“名利名利”,名在前,利在后。周秉義沒有利用名來索取利,但是這種貪名的做法確實有待商榷。
三、周家的女兒周蓉
聰明、任性、灑脫,這是周蓉的標簽,但她卻是極致的利己主義者,終其一生,周蓉都是在為自己而活。年少時遠走他鄉(xiāng)追求自己的愛情,而后將女兒放在弟弟家養(yǎng)育導致母女隔閡,之后在法國時居然動了讓自己女兒和周楠戀愛的想法,完全不顧弟弟和鄭娟的感受,回國后私立學校教書,退休后嘗試寫作并成了作家。整個人生讓人羨慕,但光鮮的人生背后她是否知道,有多少蔡曉光周秉坤之類的人在為她負重前行?
周家三個孩子的人生對于大多數(shù)窮苦人家來說已屬上乘,他們各自努力著,也跟隨著時代發(fā)展有了自己不同的道路。生活,本就是生下來,活下去,但活得過程中,家庭、親情、友情、愛情、理想、事業(yè)等等卻各不相同,每個人終究有每個人的宿命。
最后獻上書中的一段話共勉:人生啊,窮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責妻,氣不兇子,一生向陽,哪怕一生嘗盡百苦,只為換取一絲甘甜,也算值得了。匆匆一世,只為活得堂堂正正。
《人世間》讀后感3
我覺得電視劇《人世間》沒有選好周秉昆的角色。
電視劇里的他,憨厚老實,但書中的周秉昆卻沒有那么神經大條,也沒有那么像老好人。書中的周秉昆是一個目光中稍稍帶著狡黠,有點怕事,卻重情重義的人。
書中的人物都有或多或少的外貌描寫,如描寫周秉義和肖國慶都用到了國字臉,相貌英俊等贊美詞匯。描寫吳倩和喬春燕用到了其貌不揚等詞。但對秉昆卻沒有過多的長相描寫。這點,我很納悶。
難道這是作者在暗中揭示本書中的主角。
本書中的主要人物,在我看來就是周秉昆。所有一切的事都是圍繞著他周圍的人展開的'。甚至一切的悲痛和歡喜都和他有直接或間接關系。
周秉昆生為周家腦子最笨,最不靈活的“老疙瘩”,卻直至最后也堅守在自己的家庭里,照顧父母,力所能及的照顧哥哥和姐姐。雖然哥哥,姐姐都是北大畢業(yè),比他厲害很多。
他盡力為每個朋友著想。當朋友有困難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地出手保護,為朋友找工作,請朋友飽餐一頓。還特別照顧自己一位早逝朋友的女兒,這些仿佛都是他自己力所能及的。
最后他支持哥哥拆遷光字片,建造新區(qū)的想法,并帶著家人們以身作則,第一個搬進了新樓房去住。他勸說哥哥讓自己的朋友們都住進來,有好日子過。
即使最后家庭被曹德寶和喬春燕所害,周秉義被此事連累去世。他依舊相信自己能和朋友講清楚,希望這些都能徹底過去。
也許,在世人看來,這都是些愚蠢的行徑。但是周秉昆的重情重義是此書的一大看點。
人世間,在周家形象地演繹了出來。各式各樣的人物,大同小異的結局,這才是當時的人間了。
《人世間》讀后感4
《人世間》形象而直觀地向我們展示了近50年中國的百姓生活和時代發(fā)展。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一部現(xiàn)實主義題材長篇小說佳作。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閃現(xiàn)的善良、正直、擔當和誠信。即便生活再艱辛,也要將心比心,為他人著想;就是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幫,自立自強,這不僅體現(xiàn)了作者駕馭生活的非凡能力和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深厚功力,而且還對我們當代的年輕人回望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程和普通百姓的心路歷程,有著彌足珍貴的認知和審美功效。
確實這部作品是梁曉聲對自己的生活積累、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的一次全方位的.調動。因為在作者構建的人世間的生活場景里,我們讀到了個人的成長、草根青年的奮斗,讀到了婚姻、家庭的維系與經營,讀到了家族的衰敗與延續(xù),讀到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讀到了不同社會階層的親疏遠近,讀到了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進步,也還讀到了底層生活的艱辛和不易,但仍然向往更好生活的人生努力。
《人世間》讀后感5
近日,面向社會征集《人世間》篇書評活動圓滿落幕。這項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關注和積極響應。在過去的一個月里,從大量的投稿中,深深感受到文學名著的'藝術魅力和讀者朋友們的閱讀熱情。
為此,我社專門召集相關專家和業(yè)內人士組成評審委員會通讀所有投稿,從近千篇評論和書評中篩選出45篇投稿,分別獲得一等獎(1篇)、二等獎(5篇)、三等獎(10篇)和優(yōu)秀參與獎(29篇)。
在這次評選活動中,我們發(fā)現(xiàn),投稿者在年齡、學歷、職業(yè)甚至地域上都有很大的差異;稿件既有專業(yè)學者和書評人提供,也有關心文學、熱愛閱讀的普通讀者提供;手稿的角度、體裁、語法豐富多樣。
評審團充分考慮了稿件的不同特點,重點是是否認真閱讀了《人世間》,是否能寫出閱讀中的真情實感和閱讀后的個人感悟。部分獲獎的優(yōu)秀作品將收錄在我社即將出版的相關書籍中。
《人世間》讀后感6
真善美,活在人世間
曾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被譽為“平民史詩”,《人世間》這本書的確配得上如此殊榮。人間的真善美在這本書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正如每一卷的封面上所寫的——“于人間煙火處,彰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抒寫情懷和熱望”。
梁曉聲筆下人物大多是平凡普通的人們,周家的小兒子周秉昆是家中“最沒出息”的人,他沒有哥哥和姐姐的聰明才智,最終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選擇接受自己的平凡,坦誠待人,勇于擔當,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了“六小君子”這個讓他們引以為豪的小團體,他們一起在一個工廠努力工作、奮斗著。但可別忘了,秉昆和他們都是普通的工人,是最底層的勞動人民,但是他們都在為自己,為家庭而奮斗著。其實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們有的身懷絕技,天賦異稟;有的含著金鑰匙長大,不愁吃穿……但大多數(shù)是平凡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是奮斗著的追夢人,通過自我實現(xiàn)帶來平凡而真實的幸福感,F(xiàn)代社會中激烈的競爭讓人們都不得不將自己偽裝起來,而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卻不為人知,而正是秉昆他們性格中的“真”讓我看到了底層勞動人民的純真和善良,這是我們所需要的。
書中的周秉昆和他的好友們真實且坦誠,正直并善良。他們即便在最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下,也對生活充滿熱忱,心懷感恩;深陷困境時,也不忘幫助他人,用熱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是“善”,它體現(xiàn)在親人之間,朋友之間,讓人為之動容。無論是周秉昆當?shù)魝骷矣耔C幫助鄭娟一家的生活,或是周家兒女之間的牽掛,還是周秉昆和家人朋友們湊錢幫助肖國慶的家人,我們都能看見人與人之間的善良,看見人性之中美好的一面,而正是這種最普通不過的善良幫助著他們走過一個個坎,度過一個個寒冬,這符合梁曉聲先生所說的“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在這里我們更加能體會到父輩們身上那種特殊的或者說是與生俱來的善良和樸實,這是父愛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人性之美也是書中的又一突出的主題。以周蓉和蔡曉光代表的知識分子在生活之中不乏詩意,以知識分子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而周秉昆和他的`朋友們在生活最困苦之時也不忘堅持原則,在十年的浩劫之中不落井下石;周秉義也始終惦記著光字片這個故鄉(xiāng),在臨近退休時放棄北京的職務歸鄉(xiāng),只為了幫助父老鄉(xiāng)親改善住房。這一個個的情節(jié)無不讓我感受到了人性之美,理解了父輩的理想,雖然這理想不過是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或者是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再或是幫助故鄉(xiāng)的百姓有好的生活。但那是一個時代,梁曉聲曾說,希望這本書年輕人多讀,了解那個特殊的年代,了解父輩理想至上的原因。我想這也是我讀這本書的所收獲的東西之一。
真善美是《人世間》給予我最大的收獲,同時我也理解了父輩們的奮斗。我想,了解了這些,也不枉在人世間走了一回。
真善美,活在人世間!
《人世間》讀后感7
央視開年大劇《人世間》已美滿收官,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劇中的周家長子周秉義,憑借其剛正不阿、清廉為民的人物形象,被贊為“長子典范”、干部“模板”,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歡。作為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干部,我們身后是波瀾壯闊的歷史,面前是噴薄而出的曙光。要以“不待揚鞭自奮蹄”的進取意識,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趕考”精神,從百年黨史中汲取繼續(xù)前行的力量,扎根基層,要奔著問題去,找出方法來,讓“善謀良方、勤踱方步、常思己過”助力我們成為新時代被人民認可、被百姓擁護的“周秉義式好干部”。
在群眾工作中善“謀良方”,永葆為民初心!凹热粸楣俳鉀Q不了老百姓的問題,就不是好官”,這是《人世間》中周家父親評價干部好壞最樸素的認知,也是周秉義堅守一生的理想信念!耙磺袨槊裾,則民向往之!睆闹鼙x來看,從他解決三千個就業(yè)崗位拼命招商引資,到離京返鄉(xiāng)改造光字片,“周秉義”式干部把為老百姓干點實事看作了最大政績。當前,面臨形形色色的'各類誘惑,面對改革突破的嚴峻任務,只有把為人民幸福而奮斗作為自己最大的幸福,只有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捧在手里,才會在攻堅克難時獲得最大支持,才會歷經艱難困苦,而玉汝于成。年輕干部生逢盛世,必須堪當大任,以充滿激情的闖勁、拼勁和干勁,不當“泥菩薩”“旁觀客”,把根扎在基層,把心沉在一線,甘當“小學生”,在實踐中加強磨煉、增長本領。
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中勤“踱方步”,靜思而后篤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擔當作為,是干部的職責所在,也是價值所在。擔當和作為是一體的,“周秉義”式干部在面對改革開放的“陣痛”時,敢于撲向軍工廠工人手中的炸藥包,勇于在推進國企改革中為黨和國家背負罵名,更會奉獻一生將家鄉(xiāng)的窮人窩子連根拔掉!盀楣俦苁缕缴鷲u!蹦贻p干部要始終發(fā)揚歷史主動精神,主動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涉最深的險灘,在鞏固脫貧攻堅、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中直面矛盾、勇當主力,努力在“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地方,打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要下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決心,為百姓擔當,為改革作為,敢于拿著“烏紗帽”干事,才會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需求,才會讓群眾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修身立德中!八技哼^”,守牢拒腐防線。“一碗清水,一看到底”,這是《人世間》中評價周秉義的話語。周秉義一生葆有清正底色,嚴格家教家風,保持親清政商關系,從政三十余年沒有一件說不清的事。年輕干部要正心明道、懷德自重,始終保持健康生活情趣和高尚道德情操,時刻警惕腐敗,時刻管住自己、管住小節(jié)、防微杜漸。要時刻保持敬畏之心,切不可因一時進步或者得意便自我膨脹、迷失方向,時時刻刻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防止“白袍點墨”,始終保持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做忠誠干凈擔當?shù)氖聵I(yè)接班人。要善于從各種文化中汲取力量,擦拭“廉”刀,用紅色革命文化淬煉一心為國、奉公克己的高尚品格,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厚植為官清廉、秉公任直的從政土壤,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
《人世間》讀后感8
“草木會發(fā)芽,孩子會長大…”《20xx中秋晚會》正表演歌曲《人世間》的插曲,唱到副歌部分時,媽媽和爸爸都情不自禁地跟唱了幾句。雖然他們五音不全,但唱的都很深情且投入。
“喬一,我給你買的《人世間》,你看完了嗎?”媽媽突然插入一句話。“看過了!蔽衣唤浶牡幕卮穑笆裁锤惺?”媽媽追問了一句,我仔細想了一下,一本正經的回答:“人生挺悲慘的,做平凡人也難。”然后我開始了滔滔不絕的感受。
《人世間》中,周家三兄妹各有各平凡而又傳奇的一生。大哥周秉義是一名一心為民的大官,妹妹周蓉從教授改行作家,小弟周秉昆蹲過監(jiān)獄,平平無奇。在外人看來,周家很厲害,但實際上的他們也不過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員,親情和友誼伴隨著他們一生,其中,周秉昆和他幾個兄弟的友誼令人羨慕。
他們的友誼可以說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給朋友姐姐找工作,借彼此房子住,替朋友找父親,過年時聚在一起……成年人的`友誼簡單而質樸。同時,他們也見證了彼此成長的過程,知道對方的難處。作為一個平凡人,有幾個知心朋友,一生就不再孤單。
昨天回鄉(xiāng)下奶奶家,媽媽不經意翻出許多她和爸爸高中年少時的照片。一張張照片中,是爸媽曾經逝去的青春,還有爸媽的好友。他們一個個“勾肩搭背”,親密地摟抱在一起,擺著許多時髦的造型。從照片中流露出來的是多年來都不會磨滅的友誼,情比金堅的友誼。媽媽和阿姨們吐露心聲時,忍不住淚如水下;爸爸和叔叔們醉酒后的高聲宣誓……他們都很平凡,為了學習而努力過,為生活而拼過命。而友誼,則讓他們有了一絲心靈的慰藉,平凡人的一生,有了友誼,就多了幾分光鮮亮麗和與眾不同。
人終其活一生,都會面臨死亡。那時,財產、名譽都不再重要,他們都會隨之被埋入時間的土壤之中。而友誼,則會永遠存入記憶之中,那時永遠也抹不去的真摯感人的情誼。
我們都是全球70多億人中平凡的一員,但出人頭地、人才輩出的終占少數(shù)。作為一個平凡人,活在這個喧囂的人世間,友誼,才會給我們快樂。我堅信,平凡人的一生,有了友誼的支持,才有了它的偉大。
《人世間》讀后感9
懷著一份崇敬的心情,翻看了集團推薦好書《人世間》。這本書是作家梁曉聲最新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全書115萬字,歷經數(shù)年傾心打造。作品以北方省會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刻畫了十多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從20世紀70年代寫到改革開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藝術而雄辯地展現(xiàn)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步,堪稱一部就是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幫,自立自強,這不僅體現(xiàn)了作者駕馭生活的非凡能力和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深厚功力,而且還對我們當代的年輕人回望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程和普通百姓的心路歷程,有著彌足珍貴的認知和審美功效。
確實這部作品是梁曉聲對自己的'生活積累、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的一次全方位的調動。因為在作者構建的人世間的生活場景里,我們讀到了個人的成長、草根青年的奮斗,讀到了婚姻、家庭的維系與經營,讀到了家族的衰敗與延續(xù),讀到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讀到了不同社會階層的親疏遠近,讀到了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進步,也還讀到了底層生活的艱辛和不易,但仍然向往更好生活的人生努力。
《人世間》讀后感10
聽了幾個月的書,才把梁曉聲的《人世間》聽完。這部小說和《平凡的世界》一樣讓我震撼。作者的環(huán)境描寫以及人物的塑造特別成功。
這部小說與周家三個兒女為主線,三個兒女代表著三種不同的人生:大哥周秉義當官,姐姐周蓉當教師,弟弟周炳坤當農民。小說便從他們身上展開,從五六十年代寫到了二零零幾年。
剛開始我一直很困惑,因為我把梁曉聲當成了梁啟超。梁啟超先生不是1929年便去世了嗎?他是林徽因的公公,林徽因是1955年去世。梁啟超先生怎么那么厲害他早就去世了,還能寫出中國后面50多年的變化,而且寫得那么形象,預估得那么準確。直到快要聽完這部小說,我在網(wǎng)上一查,是我弄錯了。
聽了這部小說,給我印象深刻的有幾點:
一、好人不一定都會長壽。小說里面周楠和周炳義的死,讓我感到特別的意外。周南在美國留學,因為保護同學而別人槍殺。周炳義是一名好官,一名清官,沒貪污過一分錢,在職期間只為弟弟周炳坤拆遷分房時,分到了較好的門面,以及周聰畢業(yè)后,利用自己的便利幫周聰找了一份工作。除了這兩件事,其他所做的都是坦坦蕩蕩的。周炳義一生無兒無女,最后卻因胃癌而死去。他死后還囑咐妻子郝冬梅改嫁。這兩個人的死真的讓人不可思議,他們都是頂好頂好的.人,沒想到結局卻是這樣子。
二、人是會變的,即使你不變,當別人變的時候,你們之間的關系也會發(fā)生變化。當周炳坤很窮的時候,他的幾個好友每年春節(jié)都會聚在他家談天說地。每每聽到這些,我真的特別羨慕他們之間的關系: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家人都比不上他們這么相親相愛?呻S著生活的富裕,他們之間的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春燕原本是他的干妹妹,而德寶就是他的干妹夫。當炳坤分到較好的門面后,得寶也希望丙坤向他哥哥周炳義提出只花五六萬,在他們的小區(qū)買一套房子,最后炳坤沒有同意,而德寶與春燕從此以后便不再來炳坤家聚了,碰面也不打招呼,甚至匿名舉報周秉義。想想他們以前是多么的相親相愛呀,可結果卻會變成這樣子。看看他們,又想想自己。其實我小時候也有四個相當好的姐妹。可初中畢業(yè)后,三姐妹去打工,我和堂妹兩人去讀了師范,從此我們倆和他們三人中的兩個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陌生。她們倆說是我們讀了書看不起她們,其實我根本沒有變,是她們打工掙了錢能梳妝打扮了,看不起我們這種窮酸樣。
三、周炳坤的妻子鄭娟是個特別特別善良的人,甚至有點二。她凡事很容易滿足,而且都是往好的方面想,雖然日子過得很窮苦,但她卻非常的積極樂觀。周炳坤的姐姐周蓉既是大美人又是大才女。她和蔡曉光的夫妻生活特別幽默和諧。
周炳義臨終前說過一句話:“我們周家的三個兒女,都和好的男人和好的女人結成了夫妻!贝_實如此,無論是他們娶的媳婦還是嫁的老公公都是特別的善良。中國的歷史上又能出現(xiàn)多少個這樣的家庭?
很想買實體書回來看,又怕自己沒時間看。
《人世間》讀后感11
《人世間》看完,好多年沒看大部頭書。能沉下心來看長篇真的是最好的靜心。電視劇改編挺多,特別下部。所以說要想了解作者的真實表達還是要看原著。
文章中曲折坎坷的不是故事,而是精神、心理上的一次次碰撞和陣痛,F(xiàn)實永遠沒有電視劇完美,我們要正確看待人性,特別正確看待男人。蔡曉光最愛的當然是周蓉,那是他的'靈魂伴侶也是他的文藝啟蒙者,但在周蓉出國的12年不代表他沒有其他女人。周蓉的“清夫側”也讓人拍手,周蓉絕不是電視劇演的戀愛腦任性女兒,她太懂太了解人性底色,在女兒的關鍵時期辭去高大上的好工作國外陪伴鼓勵女兒拿到碩士文憑。做母親的任務完成后才回國經營夫妻感情,每一個節(jié)點把握很好。
故事的結局:冬梅在秉義去世后一年改嫁了,有了新的愛人做醫(yī)美做微整精神煥發(fā)年輕好幾歲,這才是真實人世間,女人需要男人陪男人需要女人伴。不是道德綁架所謂好女人落寞孤苦后半生一個人,我喜歡這樣的結局。
故事的背景60-90年代,正是我父母姨媽姑媽們的青春年華。小時候總喜歡問我父親,三姑父是大學生為啥跑我外婆他們四川那個山溝里做什么軍事基地,后來才知是科研。真的是特殊年代的故事,也致敬我父輩們的青春!
《人世間》讀后感12
在寒假期間我們可以放松身心也可以品味讀書的樂趣,這次寒假我讀了名叫《人世間最勇敢的狗》一篇真實的故事。
這件事發(fā)生在1952年1月阿拉斯加的諾姆,一個小女孩以及好多孩子染上了白喉,大夫非常需要抗生素來治療孩子們,可在暴風雨這種天氣中飛機無法起飛,無法把抗生素安全送到,只好用雪橇來送,在這種環(huán)境下只有20天才能送到,最快是9天,拉雪橇的狗狗用盡全力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它們只用了3、4天就送到了,一路的磨難使狗狗們氣喘吁吁,它們的堅持不懈,英勇頑強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
在生活中只要你留心發(fā)現(xiàn),處處都會有好心人。我們一如既往地來到教室,上課鈴響起,同學們安靜等待老師的.到來,老師剛進入教師,我和我的同學們都驚呆了,映入我們眼簾的是老師疲憊的眼睛,黑黑的眼圈,蒼白的皮膚,王老師咳嗽了幾聲,說:“開始上課”此時臺下同學們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掌聲包含了我們對王老師的堅持不懈有責任感的心的感恩。
有時不要老想著失敗,只要堅持不懈,英勇頑強,你就會成功就像故事里那幾個狗狗一樣。
《人世間》讀后感13
朋友推薦加藤嘉一翻譯的日本著名作家芹澤光治良《人世間的命運》,便欣然讀了。在諸多“欣然”的理由里,有一點是對加藤嘉一并不陌生,前些年經常讀到他在鳳凰網(wǎng)上的專欄文章。印象深刻的是其看似游離其實堅定的價值觀、“大智若愚”式的春秋筆法。再有便是加藤同中國人交流的耐心與悉心,且多年初心不改。另外,這“欣然”中還有份好奇,一部外國人的著作如果翻譯成中文通常是經過中國人之手,但譯者與作者同屬一個國籍可能就比較少見了。因為作者與譯者往往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原作與譯作往往是代表著不同文化、民族、國家之間的交流。從這個意義上講“完全尊重原作”的譯作是基本上沒有的,譯者如果還要做到“信、達、雅”就不可避免地在譯作語言的基礎上二次創(chuàng)作;诖耍鳛槿毡救说募犹倌軌颉按怼敝袊伺c日本作家對話,境界是高的,立場是國際主義的。
讀罷全書,加藤的工作非常出色也是無疑的了。這證實了他果真具有高超的中國文字駕馭能力和對中國文化高度的熟悉度和理解力。當然,還有隱藏在紙面背后他自己價值觀念的隱性表達,也是很出色的。這使我對加藤這個中國問題專家的日本學者,有了更加欽佩和欣賞的感覺,比如他在嚴謹?shù)睦硇詰B(tài)度以外還有非常感性、人性化思考的一面。加藤也一定熱愛至少是尊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能翻譯這部反對日本軍國主義上態(tài)度鮮明作品給中國讀者,除了向前輩大師芹澤光治良致敬外同時也是在向中國人致敬。
中國的讀者對日本著名作家芹澤光治良可能會陌生一些。有趣中國的有一些50后60后熟悉小林多喜二這個名字的多些吧。那么既然是“陌生”為什么還會“著名”呢?我想可以從是中國的國情和芹澤在日本乃至在世界的影響力方面解釋的。中國人熟悉的日本作家可能會是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樹、渡邊淳一、東野圭吾等這些人的名號,很大程度緣于不少人對諾貝爾文學獎的崇拜,就象很多人讀莫言的作品是在他獲獎之后的事情一樣。而小林多喜二在幾十年前的中國的熟知度大概僅次于白求恩、史沫特萊、埃德加。斯諾,這便更是“國情”了————不是因為其作品,而是因為“國際主義”的原因。無論如何,日本文學在中國的影響力遠不如八十年代的電影電視劇九十年代后的日本的動漫,中國人更熟悉山口百慧和圣多士星矢—————我們本來就是個在閱讀方面不太擅長的民族。
不過如果在日本著名作家名單里沒有芹澤光治良肯定是個遺憾或者是個謬誤。中國有作家協(xié)會簡稱作協(xié),是一個知名作家才能加入的組織。作協(xié)也有“級別”的,有全國的作協(xié)也有地方的作協(xié),當然只有最著名的作家才能加入全國的作協(xié)。在全國的作協(xié)主席是茅盾的年代,副主席就是巴金先生或者是丁玲先生。這樣問題就會清楚了,因為同時期相當于中國作協(xié)的組織在日本稱為筆會,會長就是著名的川端康成,而副會長便是芹澤光治良,也就是說芹澤光治良在上世紀日本文壇地位影響力相當于茅盾、巴金、老舍、丁玲之于中國文壇的影響。從芹澤與魯迅、巴金、劉百羽以及更多國家一流作家的交往來看,也能看到其作為文學家的“江湖地位”,這部“小說體的回憶錄”更是以“致巴金的一封信”的形式寫的,當然這是一封15萬字超長的“信”。
芹澤的作品很多,我查了一下,諸如《死在巴黎》《孤絕》《離愁》《愛與死之書》《故國》《命運的河流》《一個世界》《人間的命運》《神的微笑》等,多是以他自己親身經歷體驗為寫作素材的大時代大背景的傳世之作。這部回憶錄《人世間的`命運》更是如此,是他同名且有十六卷篇幅的大江小說的“附冊”。所謂“大江小說”(也稱“江河小說”),為法國文學的一個派別,特指那種多卷本連續(xù)性并帶有歷史意味的長篇巨著。象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列夫·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這樣具有宏偉的構架與維度的史詩版的鴻篇巨著都可屬于“大河”小說。列寧曾評價托爾斯泰的小說就是“俄國革命的鏡子”。
顯然做為大江小說的“附冊”,這部獨特的自傳性作品《人間的命運》之所以成為芹澤的重要的代表作,是有文學性和寫實性兩方面因素的。
先說說文學性。這部作品雖是以作家自己親身經歷寫成的“報告文學”,但由于作者的小說家的功力和習慣,使得這篇“報告文學”帶有強烈的小說的結構和描寫特點。也就是說在時間、人物、事件真實的基礎上,作品在結構設計、人物性格、情節(jié)展開、事件邏輯性完整性等方面都更有“小說”的特點。這與芹澤作為世界上一流的小說家身份是相符的。
再說說寫實性。全書以作者自己親歷的多個事件為載體,以自己第一主觀視角去觀察在一戰(zhàn)之后的法國、中國、日本,以全球的視角深刻地揭示二戰(zhàn)發(fā)展的起源和發(fā)展以及必然的結局;分析了二戰(zhàn)過程中不同種族的人們的命運周遭,那個時代的情與愛、血與火、靈與肉、天使與魔鬼、痛苦與掙扎、希望與悲愴;描寫了那個時代國家的命運、普通人的命運以及愛情的命運,記錄了那個時代一代有人類良知、有正義感和同理心的各國精英為人類的解脫苦難而奮斗的驚心動魄和波瀾壯闊?傊@部作品的動人之處,與芹澤對那個大動蕩大輾轉大悲愴的時代的觀察有關,與他對那個時代血肉相融的深刻體驗以深刻的分析的有關。
芹澤已經是成名大師固然是歷史,加藤嘉一成為大師卻也是未來可期的。
《人世間》讀后感14
慕名拜讀梁曉聲先生的《人世間》,在我翻開第一頁時滿懷期待,在讀最后一頁時平靜、淡然。這是一部用最傳統(tǒng)最樸實的語言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梁曉聲先生用平淡且細膩的語言為我們虛構了一個真實的“人世間”。
小說以生活在平民社區(qū)的周家三代人作為主線,通過對周家人及其鄰里、朋友的人物塑造和對他們生活成長的記錄,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展現(xiàn)了平民百姓為了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的昂揚精神風貌。
人的一生就是在面對一個怎么辦與另一個怎么辦的過程。周秉昆,是工人階層的代表。他是周家最小的'孩子,從小到大是家里人人保護的“老疙瘩”。他老實木訥,比不上哥哥姐姐的聰明、學識和世故。在哥哥姐姐都上山下鄉(xiāng)后,他留在家中,成為家里的頂梁柱。因為一次機會,他見到了自己未來會愛上的女人。他的人生雖經歷眾多變故,但他始終積極樂觀,不斷重拾勇氣,擔當自己養(yǎng)活家庭的責任。他對待愛情有責任、有擔當,對待朋友,也是正直善良,一生都是付出大于索取,愿意為工友們付出一切,為鄰里朋友時刻操心。
在人世間里,充盈著的不就是人與人、人與生活之間繚繞出的點點滴滴,在苦與樂、分離與相聚、酸甜苦辣之中堅強、勤奮、開心、快樂地生活著。書中的他們,任世道變化、生活艱苦,都不曾改變做人的道德底線,努力堅守自我,過好這人世間的生活。
盛世發(fā)展,兼容并包。生于此時,我不禁開始思考,當如何融入新時代蓬勃奔流的河海?
我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高鐵奔馳、飛機翱翔、天塹變通途……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樹立“奮斗幸福觀”,珍惜當下一切的來之不易,不負時代,青春奔涌,為實現(xiàn)夢想而不懈努力。
《人世間》是一部描繪中國社會巨變和個體命運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作者梁曉聲以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展現(xiàn)了近五十年來的中國社會變遷,以及普通人在大時代背景下的命運沉浮。
這部小說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社會現(xiàn)象的深入剖析。梁曉聲通過周家的生活經歷,展示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變革。他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這個時代的風云變幻,以及個體在這個巨變中的無奈、掙扎和追求。
周家的三兄妹各有各的代表性。周秉義代表了理想主義者,他堅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畏艱難險阻;周蓉則代表了自由主義者,她勇敢地追求自由,盡管在過程中遭遇了種種挫折;周秉昆則代表了普通大眾,他在時代的洪流中隨波逐流,但也努力尋找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此外,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相當成功。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命運,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反映了社會的變遷和人性的復雜。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小說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在閱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和社會的復雜。梁曉聲以細膩的筆觸揭示了人性的美好和社會的陰影,使得我對人生和社會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人世間》是一部深入剖析時代變遷和人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它讓我深刻感受到了社會的復雜和人性的美好,也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人世間》讀后感15
3月31日,我有幸參加了“南昌市政公用集團第四屆藝術節(jié)開幕式暨著名作家梁曉聲文學講座”,講座的主角是我個人十分喜愛的梁曉聲老師。
70歲的梁老在舞臺上精神矍鑠,十分健談,慷慨地與我們分享了他的人生經驗。作為一名典型的知青作家,他的那段四十多年前的知青歲月帶給我們的震撼,時至今日依然使人感動。
梁老最讓我記憶深刻的一段發(fā)言,是關于他知青生活,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基層工作時候經歷:忠厚、善良是為人的第一準則,忠厚善良的人總會得到好的回報,面對突如其來的機會,也只有有所準備的人才能好好地把握這樣的機會。一字一句雖然十分簡樸,聽起來又感覺十分熟悉,十分受用。仔細回味,似乎自己的父輩也曾對我有過如此教導,那個年代的人們似乎有著一種特殊的共鳴,用一個普通讀者的話來說那就是“百姓生活之群像,現(xiàn)實主義之真諦”。
梁曉聲一直被當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過他的作品人們看到了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們的追求及幻滅,他們的執(zhí)著與無奈,他們的默默無聞所孕育的憤怒和反抗。他的一切素材源自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梁老用他最質樸而又最深情的語言向我們講述著當代人的生活,展示著新中國的巨變。這一切成就都與梁老豐富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
《人世間》是一部關于苦難、奮斗、擔當、正直和友誼的小說,他們有的通過讀書奮斗改變命運成為社會精英,更多的則像父輩那樣努力打拼辛勞謀生。人物的性格命運各有不同,善良正直、自尊自強、勤勞堅忍、尚禮樂群等人性中的幽微之光卻永遠閃耀,夢想的力量蕩氣回腸。這是一部關于苦難、奮斗、擔當、正直和溫情的小說,平民視角,悲憫情懷,激烈的'戲劇沖突,縱橫交錯的復式結構,通過一個個可親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程,都讓小說具有某種“史詩”品格。
梁老從自己的故鄉(xiāng)出發(fā)、從底層出發(fā)、從自我出發(fā),一步一步地走向其他階層和人群,描寫出不同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態(tài),勾勒出了人與人的恩怨情仇,講述出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展現(xiàn)出了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花盡半生血汗為我們重現(xiàn)了出了一幅鮮活的百姓群像圖。
《人世間》這本小說,可以看到上山下鄉(xiāng)、知青返城、恢復高考、下海經商等重要社會現(xiàn)象,這些真實出現(xiàn)的歷史現(xiàn)象也左右著小說人物的命運,在其中我感受到了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家族的延續(xù)和破落、百姓的酸甜和苦辣。還看到了不同人的不同生活狀態(tài),底層的不易、奮斗的艱辛、改變的命運,以及梁老對人世間的博大情懷。
梁老通過自己的生活積累和人生閱歷,平實而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從百姓生活中去體現(xiàn)社會時代的巨大變化,這對我們普通人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啟發(fā)呢?人世間的點點滴滴與我們都息息相關,這一份情懷是我們每個人都該去擁有的,現(xiàn)在就拿起你的筆來,你的《人世間》由你自己創(chuàng)造。
【《人世間》讀后感】相關文章:
《人世間》讀后感03-16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作文02-18
我家的人世間作文02-14
讀《人世間》有感01-22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寫作素材05-09
人世間觀后感12-13
《人世間》觀后感01-14
讀后感讀后感01-03
干法讀后感的讀后感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