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讀書心得經典[15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么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心理學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理學讀書心得1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讀后感人格心理學作業(yè)——《與眾不同的心理學》讀后感學院:
教育學院班級:103班姓名:范巧巧學號:
09《與眾不同的心理學》讀后感一提到心理學書,人們往往把它理解為晦澀難懂的代名詞,對于沒有什么心理學基礎的人來說,確實是一件艱難的事情。因為書上有太多心理學上的術語,使人們對書本的理解加大了難度。讀了《與眾不同的心理學》,在讀之前覺得很奇怪,一本學術書的書名怎么起的像一本生活指導性的讀物;在讀完之后倒不會覺得奇怪,反而覺得這名起的很貼近現實生活,很實在,使我們對生活有很好的啟發(fā)意義,它將心理學的理論性減到最小,而將生活的實際應用放到最大!這本書的結構是這樣的,縱向來看:
前幾章是按照人的社會化過程(童年、成年、老年)過程來探討人的心理過程,而后幾章依次對自我概念、健康、自我控制、決策、情感、動機、交往、工作、娛樂、性、婚姻、心理療法、痛苦、死亡等多方面進行探討人在此間的心理,提出和評價現有的相關研究理論來更好的認識自己和他人;橫向來說:
在書中每一章都是以一個現實感非常強的故事來作為開頭,并把它應用到各個小節(jié)之中,非常自然,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稱道的地方,可以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而且呢,作者在一些章節(jié)里還專門設計一些練習題、自測題供讀者思考,來反思自己、認識自己,在章節(jié)結尾處的參考信息“網站和互聯網”模塊下列出很多網址,通過這些網址能更好地擴展閱讀。在本書18頁寫到:
“好的心理學書籍能夠提供給讀者關于個人發(fā)展于成長的切實有效的原則,以及與自我導向和社會責任有關的指引。在本書中,我們努力向讀者展示當代心理學的原則和發(fā)展能夠如何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從而更有效地面對環(huán)境,發(fā)揮出更多的潛能!蔽艺J為此書已經做到了這點。這本書寫給那些有興趣在生活中應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生活的讀者。為了這個目的,作者在書中收入了心理學的幾個主要觀點,包括心理動力學、認知與行為主義心理學以及人文主義心理學等。為使本書更豐富、全面,作者又借鑒了臨床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以及認知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等重要領域的研究成果,從而對同一問題呈現了不同觀點,并設計了一些題目來激發(fā)讀者的批判性思考。在讀完這本書之后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命運并非天注定,心理可以改變生活,我們要相信可以改變自己,我們要相信可以讓生活變得不同。雖然很多事情在我們出生時就已經注定,但我們仍然相信有一些是可以被改變的,而這正是我們一直努力的目標。讀完這本書,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對人格心理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們是生活的泥瓦匠,有的人只知道忌日地砌磚頭;有的人明白自己是在蓋樓。當摩天大樓豎立起來的時候,有的人和有的人就不同了。一種是內控型的
人,他們認為自己的收獲與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的決定和自己付出的努力。因此,認為自己是個人行為的主宰,自己可以影響行為的結果。外控型的人則認為人們不管怎么努力都無關大局,他們認為自己不能左右或控制自己行為的結果。自卑感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等做出偏低的評價,總是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而悲觀、慚愧、羞怯等復雜情感。過度的自卑會使人脫離現實,造成生活適應困難、阻礙人格健康發(fā)展。而自信會鼓舞一個人的行為,它會影響人們對任務選擇、付出努力的多少、遇到困難時的堅持性等?匆姲氡畷r,有的.人覺得有水喝,而有的人覺得不夠喝。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我們處事心態(tài)不同。樂觀與悲觀的產生源自矛盾和壓力,矛盾無時不有,壓力無時不在。因此,我們應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中的壓力。在我們的心里,有一種類似于隱身的東西,我們不知不覺地在使用。但是,我們更多地用它來騙自己,讓我們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的內心。經典的心理分析理論認為個體內心的沖突是心理活動的核心,為了適應這些沖突,自我發(fā)展出防御機制,它的作用是減少沖突、減低緊張、保持內心平衡、調節(jié)自尊,并對于應對焦慮有重要作用。一個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都會經歷孤獨,是孤獨著孤獨,還是充實地孤獨,這是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的選擇,能夠在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不覺得孤單;在冷清的時候,不覺得寂寞;在空閑的時候,不覺得無所事事,這些所靠的正是內心的豐富與充實。真誠與虛偽不僅是一個人對待他人的性格特點,也是一個人對待自己內心的特點。然而,真誠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當一個人選擇虛偽時,就是人在軟弱的時候用來保護自己的方式。如果我們能真誠,我們就能把握住實在的自己,就能感到一種滿足和愉快。自私是指人以損害他人、社會的
利益為代價來滿足自己利益要求的行為。而利他行為則是指毫無回收報酬的前提下,表現出志愿去幫助他人的一種行為,完全沒有個人的意圖在里面的。熱情和冷漠,所體現出的含義和境界大相迥異。熱情往往與樂善好施、周到服務相關聯,冷漠卻總是與事不關己、拒絕提供幫助相提并論。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經營”自己的感情,他們都希望把自己保護得嚴嚴實實的,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受到傷害,導致社會中的人越來越冷漠。寬容是一種心理能力,而狹隘是一種心理殘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都可以看到寬容和狹隘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寬容可以表現在接受他人有和自己的不同的行為。我們知道只關心自己是一種狹隘,而不知道只關心自己所愛的某些人、某些群體也是另一種狹隘。因此,我們需要用寬容的心去對待在我們身邊出現的人。沒有誰能夠逃脫自己的角色去當人純粹的觀眾,每一個人都必須扮演著各自的角色,這種種角色的背后就是我們的責任。責任是個體經過認知、判斷之后采取的一種行為,而這種行為與社會和他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是我們無法逃避,必須面對的責任。安全感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系,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可能導致精神障礙。安全總是相對的,風險總是絕對的,做任何事情,風險都會存在。我們需要以沉著的心態(tài)去應對風險,克服猶豫,堅定果斷,讓風險化險為夷。壓力是在當事有發(fā)覺到環(huán)境刺激超過自身應付能力時所發(fā)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全身性反應。而沖突也是人們生活中一個很常見的心理現象,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之間就會產生沖突,并成為壓力的一個重要來源。人們在受到某種刺激時,會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有不同有表現方式。一種是封閉,由于某種刺激造成的傷害導致他們把
自己封閉起來,不與外界接觸,從而導致焦慮、妄想等現象的出現;另一種上開放,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表現出來,向美好的一方面想。從眾與獨立是行為的表現與結果,個人在自己沒有信心、缺乏知識或不占優(yōu)勢的領域內,往往更容易從眾;在自己有信心、有知識或者占有優(yōu)勢的領域內,更容易表現出獨立性。
總之,從眾與獨立都是一個正常的人發(fā)展成熟過程中的兩個方面。人類面前的路卻永遠是未知,我們的心靈也不時的縈繞在無知、無奈與恐懼之是,迷信的想法與行為也正是產生于人尖的無知和無奈之中。這時,信念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沒有信念,人類將無以生存。在閱讀完這本書后,讓我懂得了人們所面對有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人們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行為、思想、命運,只要我們作出正確的選擇,向好的一方面想,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的美好、幸福。讓心理學的研究更貼近生活,讓大眾們更明確知道心理學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哦,這本書可以說是個不錯的想法。從小故事引入,講講心理學家們做的研究,從純實證角度對這些生活問題進行解釋。最后我來談談看完本書的一些粗陋看法和一家之言。1。貼近日常生活,且讓普通讀者們在明白心理學解釋之后,還能夠思索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2。引用的實驗都很有名。在看了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生理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類的書之后,再看這本書,就會發(fā)現里面幾乎介紹了全部的心理學流派且很多相關的實驗研究都涉及到。且寫作者舉的例子相對比較新穎,對普通讀者來說,理解起來非常容易。總的來說,這是一本相當不錯的心理學普及讀物。
心理學讀書心得2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是心靈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為此,教師要想真正教育好學生、真正搞好教學,首先就要了解、懂得心理學,其次就要掌握、應用好心理學。這學期,我們有機會拜讀《教師最需要的心理學》一本,該書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實在、樸實,每個小的章節(jié)都有編者收集的各種案例,并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將實踐與理論融會貫通,讓閱讀者一目了然。讓我們有一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通過閱讀本書,我們收獲了一種心情、一種聲音、一種活力和一種魅力。
一、在書中聆聽到一種聲音—溝通的聲音
走進孩子心靈除了要有師愛之外,還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多和孩子溝通,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伸出援助之手,這樣孩子就會信任你,而你就會不僅是他的良師,更是他的益友。書中闡述了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技巧,包含心理溝通、知識溝通、品質溝通。其中品質溝通確實一個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問題。品質溝通就是育人,它的核心內容是如何做人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有良好的品質休養(yǎng),那么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才會將你的優(yōu)秀品格傳遞給你的孩子。例如:我們溝通的距離:老師可以蹲下和孩子說話,表現在不僅要有平等的視覺感,還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問題。又如,溝通時的方式,我們覺得教師不可以打斷孩子們正在說的話,有時候孩子們正在為自己辯解的時候,老師們往往是先入為主,不給于解釋的機會,老師就是聽了一面之詞,很武斷的認為他又做壞事了。因此,老師一旦發(fā)現孩子做錯了,千萬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孩子,要允許孩子申辯。這樣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反之,會使孩子滋長一種抵觸情緒,為扯謊、推脫責任埋下惡根。溝通是架起心靈的橋梁,請不要吝嗇你的語言,耐心地多和孩子溝通。同樣,在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也需要與孩子溝通。這些溝通可以是語言、動作、眼神或是心理的交流。這樣的交流建立在心理換位上。正如皮亞杰所說一個人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圍世界,處理所遇到的問題,要設身處地地從他人所處的地位、位置、環(huán)境去看待、理解和處理事情。那么,在教學活動中一方面要能夠預先想想別人將如何理解自己的話語和行為,他們將從中看到什么并得到什么啟示;另一方面是能夠預先想象自己的話語和行為會激起別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我們教師要經常把自己置于孩子的心理位置上去認識、體驗和思考,要經常與各種各樣的孩子互換心理位置。
二、在書中感受到一種活力—互動的力量
我們覺得做老師一定要有激情。書中說到最能打動人的心理的是充滿愛的激情。一個孩子有所收獲的活動一定是個充滿激情的互動的過程,如果一個教學活動你總是泛泛而談,結束后不管是孩子還是老師,都對整個活動沒有深刻的印象,那么活動是死水一潭。如果老師充滿了激情,孩子在活動中就會有情感的起伏,整個活動才會有血有肉。如一位老師指教繪本《鼠小弟蕩秋千》時,老師生動的演繹不僅激起了孩子觀察講述的欲望,下面的聽課老師也沒有視覺和聽覺疲勞,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會無聊嗎?這樣智慧型的老師能進行現場調控,能做好與孩子的互動交流。不僅如此,在幼兒的一日生活、游戲、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教師與孩子的互動。做老師難,做一名好老師真難。作為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給孩子,更要塑造他們美好的心靈,鑄就高尚人格。因此,互動過程只有從心開始、用心去教,讓教學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里、走進孩子的心靈,使其閃爍出迷人的、理性的光芒。陶行知先生一向倡導生活即教育,老師作為這樣一個傾聽者、發(fā)現者、支持者,就不難發(fā)現其中有價值的東西。如,不久前云南經歷了旱災,青海受到了地震的襲擊,對于孩子們的種種好奇,我們引導孩子通過尋找資料、交流來了解相關的旱災、地震新聞。在觀察圖片、講述新聞的過程中感受災難帶給人們的苦難以及人們給與的關心與幫助。再如,在上海世博會的開幕后,我們通過電腦新聞的觀看再次感受了世博開幕時的激動時刻。孩子隨著對海寶的了解以及一些國家館的認識,孩子的心情激動起來?春,孩子都用激動的話語描述著自己的所見所聞,還有自己強烈的感受。同時,我與孩子每天都關注有關上海世博會新聞,請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看到的新聞故事。就在這樣一天一天的交流積累中,孩子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上海世博,也萌發(fā)了自己去參觀世博的強烈愿望。因此,只有充分理解孩子的行為,支持孩子的需要,挖掘其潛在的教育價值,將其引向對知識的追求、對愛的理解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這樣一次又一次成功的互動交流,不僅為幼兒積累了各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更讓幼兒感受到了交流帶來的樂趣。由此,這些積極的情感體驗為幼兒新一輪的交流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在書中看到了一種心情—快樂的心情
在長期的一線教育工作中,我們往往會出現職業(yè)倦。涸棺约旱慕虒W沒有成效,怨自己的孩子任性調皮,怨自己的教育沒有止盡,在埋怨身邊一切不順眼、一切不如意的時候,自己的心胸逐漸狹隘,這樣的老師會是課堂教學中受孩子歡迎的老師嗎?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不。孩子需要的是知識淵博、內涵豐富、快樂向上的老師。書中的第一章就向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做一名快樂的教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中,老師如何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站在教學的舞臺上,我們認為,首先老師要愛每一個孩子,因為孩子需要愛,教育需要愛,其實愛是需要平等、理解和尊重,教育也是這樣。正如書中有寫到讓孩子學會觸摸幸福,幸福每時每刻都伴隨著我們左右,關鍵是如何去發(fā)現它、感受它,對于幼兒園的孩子,幸福其實很簡單,一個鼓勵、一句表揚、一個擁抱、一個微笑都會讓孩子們幸福一整天。我們每天都要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們說上一句話,一個不漏,即使是簡單的問候今天開心嗎?也會讓孩子們覺得老師是特別喜歡自己的,是在乎自己的,是自己的朋友,久而久之孩子們也會愛著你,把你當成自己人,這是走進孩子心靈關鍵的一步。也是教師獲得快樂的一步,教師也要學會觸摸生活、工作各種點滴的幸福體驗。如逛街、旅游、運動等,都是我們的心情調劑品,只有有精神寄托的人才能不斷自我調節(jié),借機發(fā)揮自己的不滿情緒。
四、在書中體會到一種魅力—反思的魅力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從古到今,我們都是倡導反思。面臨現在日益發(fā)展的教育教學,我們更需反思。于是,反思成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能力、促進教師成長的重要手段。課堂教學歷來被稱為遺憾的藝術。每位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教學體驗,教案初成,往往難以發(fā)現毛病,活動結束,教學設計的疏漏之處不找自見。再優(yōu)秀的老師,再成功的教學,也難掩瑕疵。經歷促進積累,反思成就希望。寫反思是對自己工作很有幫助的一件事。教師的成長等于經驗加反思。那我們應該從哪些角度去反思呢?讀了《教師最需要的心理學》之四十六做一名反思型教師,受益匪淺。反思是一種理念、一種方法、一種技能、也是一種境界。反思內容有很多,如對對教學場景的突發(fā)事反思。常有這樣的感覺:上課時原本沒有涉及的內容,因實際需要或隨機生成,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給活動帶來勃勃生機。有時,活動中節(jié)外生枝的小插曲也應記下來,以吸取教訓。又如對活動中師生互動的過程的反思。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因此,組織活動結束后我們應及時反饋,將師生雙向的表現進行分析,以幫助我們在日后備課、上課時能對師與生的情況作更全面的把握。再如,深度反思寫教育隨筆。在組織完活動后,教師要靜下心來,思考一下活動的得與失、材料的提供、組織的方式方法、教學重點的把握、難點的分析、是否有新的生長點或者遺留點,根據自己的教學體會和幼兒反饋出的信息,寫寫修改建議,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質疑或提出修改意見,也可以重點考慮某個環(huán)節(jié)應該怎樣處理才更有效,一步步明確問題,尋找對策,使自我反思達到一定的深度。這也許就是我們平時工作中最真實、最受益的教育隨筆。其次做最好的老師要愛學習。陶行知說過,倘若當教師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隨時輸之于學生,如此則學生受益較多,即當教師者也覺得有無窮的樂趣。所以學生求學,固然要學而不厭,就是當了教員,還是要繼續(xù)的學而不厭。所以,目前我們最重要的是要加強自己的理論學習,多看書,多學習,總有一天,我相信自己也會成為既有熱情,也有內涵的好老師!
最后,我引用書中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波斯納一句話與大家共勉: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的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你們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于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進,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就讓我們將看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運用思考將別人的觀點融會于心,變成自己的,并用于實踐中,不斷調整和反思。這樣,我們每位老師都能找到無數把開啟孩子心靈的鑰匙,走進孩子豐富的世界,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進步。
心理學讀書心得3
五種金錢病態(tài)人格類型,你屬于哪一種?
從現金到網銀,不管是支付寶的花唄,還是京東的白條,只要你擁有購物欲,就避免不了要用到這些。即使不是你主動消費,在我們的生活里,吃喝住行也樣樣都離不開“錢”字。可以說,人只要活著,就需要錢,盡管它聽起來可能有些刺耳,卻是與我們時時息息相關的。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個朋友:明明工作待遇不錯,月光族不說,還經;▎h借唄提前放肆,想要的一樣都不能少;外出聚會總是在人群中搶著埋單,怎么看他都不像是靠著app借錢度日的人。反而是那些真正生活富裕的人,才貨比三家,猶豫著終于把錢付給對方,精挑萬選后也只有一兩樣東西被帶回家。
怎么看他們都像是窮富顛倒的,越窮越裝大方,越富越小心謹慎。
你的消費真的是你所需要的么?究竟有多少是出于真正的需求,有多少是為了炫耀和撐面子呢?或許你以為是在掌控金錢,卻不知不覺間成為了它的奴隸,被它驅使。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需要用心經營,那么你有考慮過金錢與人的關系該如何平衡么?
有些人可能要說,我和金錢的關系還需要平衡么?的確如此,起初我也是這么想的,但《身邊的金錢心理學》這本書打開了我眼前的世界,改變了我的想法。所以,現在起我們要認真思考自己與金錢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你是金錢的主人,還是奴隸,這都取決于你是如何花錢的。相信想清楚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們的生活都會有所變化的。
那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書中都提到了哪些金錢病態(tài)人格的類型吧!再從自身的花錢方式來判斷,你究竟是屬于哪一種金錢人格!
一、焦慮型
第一種是焦慮型,這類人的表現在經常會感到焦躁不安,反復查看自己的賬戶,恐怕里面的數字出現任何意外。生活中,那些退休后的長輩可能會出現這一人格類型,他們熱衷記錄點滴,無論是飲食、睡眠和理財,對事事都非常關心,并且要求精確的數值規(guī)律,往往對自己的生活控制得非常嚴格,忘記了享受當下的生活,放松自己。我有一位長輩就是這樣,每天要查賬戶好幾次,生怕她的小金庫會有什么損失,在年輕人里類似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
我對焦慮型的建議是:不妨將金錢上的控制感轉移,讓自己生活得更輕松愉快一些,試著丟掉焦慮的心態(tài),給網絡安全多一點信任,全身心的享受眼前的風景,或許會有不同的體驗。
二、囤積型
第二種是囤積型,這個詞多見于居家整理斷舍離,相信有囤積癖的人不在少數,讓我們舍棄擁有的東西,太難了!成年人應該都要才對!這是這類人比較典型的心態(tài)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難以割舍。對他們來說,金錢在手,安全感就有。他們害怕風險,希望能夠放在自己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不會考慮投資。
我對這一類型的建議是,該放手時就放手,給它長大的機會,不要禁錮成長,或許會有意外的驚喜哦。
三、快感型
第三種是快感型,這類人比較享受買買買的快感,不同于前面兩類,從心理上來說他們比較放得開,懂得享受生活,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心情來行動,興奮起來不能控制的買買買,心情不好也要買買買,他們把消費當成一種發(fā)泄途徑,常說的購物療法就是指這類人。
對快感型的人,我的建議是,適當冷靜一下,看看自己的賬單,到底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沖動消費,要明白自己把錢花在了哪里,消費快感是非常奢侈的行為。
四、炫耀型
第四種是炫耀性,這類人里男性居多,在工作應酬、親友的聚會上比較常見。他們骨子里透著自卑,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所以才會故意做出引人注意的行為,
有個大學生,他家境貧寒,父母省吃儉用供他上了私立學校。學校里的同學都是各種“富二代”,他們一起外出游玩,他經常在席間大聲搶著結賬,營造出一種我很大方的假象,希望用花錢來賺得別人的關注和認可。
無獨有偶,某個從農村出來的男人,想著北漂闖蕩一番,回去光耀門楣,在過節(jié)前花下血本買了輛車開了回去。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都投來羨慕的'眼光,在席間還不忘吹捧自己工作的業(yè)績。其實,這些錢都是要還的,為了炫耀豁出去了。這種類型的人也很常見,尤其是北漂一族和自小就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很容易出現這類情況。
對這類人的建議是,花錢買炫耀是一時的風光,好名聲不是用錢花來的,而是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當你足夠優(yōu)秀,還怕別人看不到你么?面子并不重要,你過好了,才是真正的揚眉吐氣。
五、逃避型
最后一種是逃避型,這類人占比也比較多,如果用動物來形容,他們就像鴕鳥一樣,寧可把頭埋在沙子里,也不愿意查看自己的賬單。他們是與時俱進的反義詞,更愿意待在懷舊的地方。微信支付、手機銀行常常遭到他們的排斥。他們不信任現代的科技產品,與焦慮型的人有著相似之處。
對這類人的建議是,凡事都要講個度,過于理性會少很多生活樂趣,可以嘗試下科技產品,還有助于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哦!
以上就是《身邊的金錢心理學》中提到的金錢病態(tài)人格的五種類型,不知道你們是哪種呢?更愿意與哪一種類型的人相處呢?
當然,這本書中還介紹了很多我們日常中會遇到的一些與金錢相關的事情,可能有些時候看上去很微不足道,但如果不稍加注意,很可能會釀成大禍。而在一些細節(jié)上,如果能夠準確的把握好心理學的角度,很可能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比較喜歡這本書的一點,是它在每個小課題里有會有貼近我們生活的案例,同時用數據來說話,讓人很難不信服。整本書看下來,不僅僅是增長了金錢相關的心理學知識,還能夠輕松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哪怕是在人前裝一下也倍兒有面子!
心理學讀書心得4
《發(fā)展心理學》一書由心理學教授林崇德編制,經前后三次完善,目前已更新到第三版,但我今天還是想說一下1995年的第一版,這本書涉及了人從出生到離世的整個過程,分為:胎兒期、嬰兒期、兒童期、成人期、老年期五個階段,詳細的講解了每一個階段的發(fā)展過程、特點,這對于一名社會工作者來說非常重要,這可以讓我們根據發(fā)展過程和特點去分析這一階段的問題,結合案例給出解決問題的建議。一方面,從社會工作者實際的工作角度來講,我們在工作過程中接觸到的案主就是從嬰兒到老年,這本書可以更專業(yè)的幫助我們了解案主,針對案主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幫助沒有太多實務經驗的一線社工快速了解各個群體,為個案或小組工作的開展盡可能規(guī)避風險;另一方面,對于我們目前論文的`寫作有很大幫助,我們可以通過林崇德的介紹去了解每個階段,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群體進行深入研究,將研究內容結合我們實際的介入過程,整合之后呈現在最中的論文中。
以嬰兒階段為例,嬰兒階段是指0-3歲,他們的學習方式分為三種:1、模仿學習,這是一種天生學習能力,20天左右新生兒已能模仿面部表情,跨文化研究發(fā)現模仿具有普遍性,是先天排定的嬰兒的重要學習手段。2、條件反射學習,是嬰兒最基本的學習方式,在嬰兒出生十天左右就可以建立起來,最早的條件反射是新生兒對母親抱起喂奶姿勢做出食物性條件反射。3、偏好新穎刺激的學習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習慣化:將同一刺激不斷地重復呈現,嬰兒對它的反應逐步減弱消失;另一種是去習慣化:這時再呈現一個不同于前者的新刺激,嬰兒反應強度馬上提高。關于嬰兒如何獲得語法,有三種不同的理論進行解釋,第一種是后天學習理論,強調后天環(huán)境對兒童的言語獲得起決定作用。第二種是先天成熟理論,強調先天因素對兒童的言語夾得起決定作用。第三種是主體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理論,主張兒童的言語獲得是主體的先天能力和后天環(huán)境因素相互用的結果。
除了嬰兒的發(fā)展學習過程,還有一個理論是一直會影響我們的,就是依戀理論,依戀是嬰兒與主要撫養(yǎng)者(母親)之間的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得重要標志,是在嬰兒和母親的相互交往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母嬰互動關系。小的時候和父母之間的相處方式會影響且被借鑒到長大之后和朋友、同學之間的相處。嬰兒9個月到2歲期間,是大腦神經元連接最頻繁的時候,這時候的外界刺激,可以幫助神經元不被修剪掉。所以這個階段父母全心陪伴帶來的安全感,對寶寶大腦發(fā)育至關重要,幫助大腦很多認知功能的發(fā)展。0-3歲是嬰兒各方面的發(fā)展最快,變化最大的階段。在這三年里,家庭幾乎是孩子的全部成長環(huán)境
以兩個實際案例來說明,第一個案例“這個問題的話,其實我很有發(fā)言權,因為我自己本身就是個二胎,但是在那個年代是不合法的,因為我是所謂的超生,所以沒有辦法待在父母身邊成長,一旦被發(fā)現面臨的是巨額賠款且父親下崗。所以一直在養(yǎng)母呆到了3歲才回來,根本不想認親身的父母,只是覺得那是普通的兩個人而已,哭泣的很厲害,長達4到5年的時間沒有家庭歸屬感,而且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第二個案例“為了生計我家大寶2個月開始就是奶奶帶,3歲才帶到身邊,剛開始大寶跟我們很陌生一點都不親,我們想著法哄她開心,她都不愛搭理我們,而且孩子有很多不良習慣想嘗試溝通,但又怕孩子變得更抵觸我們。大寶在這期間一直在找親密關系人,所以很早就去幼兒園了,叫老師阿姨,估計是把老師當親密關系人了”這兩個事例都體現了家庭陪伴對于嬰兒成長的重要性。
給到我們社會工作者的啟發(fā)是,如果一個嬰兒出現了問題,我們社會工作者在介入的時候,應該介入的是他的照顧者,即父親或母親甚至于他的家庭。
心理學讀書心得5
我們曾為三角函數、二次方程、橢圓、雙曲線犯頭疼,皮亞杰認為那是從具體運算轉換到形式運算;我們曾為某個人心動、為愛不顧一切,斯滕伯格認為那是浪漫的愛,只有親密和激情沒有承諾;我們曾做過很多夢,畢業(yè)時不知何去何從,埃里克森認為那是處在同一性危機中,嘗試著體驗不同的角色。原來那些憂傷、痛苦和喜悅事出有因,并非只有你一人承受。從學術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多一些理性的認識,不亦樂乎!
人的發(fā)展主要包括三方面:生理、認知、社會情緒。生理是心理的基礎;認知即加工信息,包括感知、記憶、語言、思維、智力;社會情緒包括情緒、人格、社會關系。本書第一部分介紹經典發(fā)展理論后,闡述了青少年發(fā)展的生理基礎,第二部分介紹認知和社會情緒的發(fā)展,第三部分介紹影響青少年發(fā)展的環(huán)境,第四部分介紹青少年發(fā)展的問題,邏輯相當清楚。人的'一生主要分為胎兒、嬰兒、童年、青少年、成年,本書只在青少年階段做文章,面面俱到,事例豐富,譯筆曉暢明白,十分難得。由于文化差異,本書在性、學校教育、青少年問題方面援引的數據恐怕與國內相去甚遠,需深思慎取。
不得不說,人民郵電出版社、新曲線公司在偽心理學泛濫的當今,引進西方經典教材以正視聽,真是業(yè)界良心!
心理學讀書心得6
閑來無事,捧一本書,煮一杯茶,這算是生活中最愜意的活動之一。最近我在京東書城瀏覽到一本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作品——《積極心理學》,掩卷沉思、感悟良多。下面我就給大家談談自己對積極心理學的一些感受。
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工作之中,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似乎都是最經常被提及的話題。積極,說起來簡單,就是一種主動性強的、主觀努力奮發(fā)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方式,它往往朝著正向發(fā)揮助推作用,被不少企事業(yè)單位和個人認定為文化建設與個性培養(yǎng)的重要內容。
生活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工作也可能歷盡波折,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才是讓人們在各種情形下保持奮斗精神和前進動力的必要元素。不過我們應該如何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呢?這或許就要從我們自身的心態(tài)調節(jié)來談。在《積極心理學》中談到了要通過愉悅和酣暢的情緒體驗來調節(jié)積極的心態(tài),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追求愉悅和愉快是人的天性和本能,無論是衣食住行的基礎需求,還是更高的精神文化行為,在其本質上都是追求一種愉快的體驗。放到實際工作中來,我們如果能發(fā)現其中的樂趣,能夠樂在其中,也必然會產生積極的心態(tài)。也許有人會說,千篇一律的工作太枯燥,這是事實。不過如果我們能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發(fā)現缺陷和不足,嘗試改進和提升,讓每天都有新的`收獲和成績,那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嗎?在咱們青銀收費站的厚德文化體系中將“厚德載道止于至善”作為核心價值觀,這所提倡的其實就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觀念。
厚德載道,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在技能和經驗達到一定的水平,還要在道德水準上達到新的高度,將道德理念、道德行為灌注到收費站管理和服務行為中。作為收費班長來說,就是要以德服人、以德服務,讓班組成員盡心盡力工作,讓廣大司乘享受良好的服務。
止于至善,這更是對積極心態(tài)的直接要求。止于至善,可以理解為到十全十美的境界方為終點。這表明我們目前所達到的程度依然有待改進和完善,我們不能安于現狀,而是要再求創(chuàng)新、再上新高。如果讓我以止于至善的價值觀念來衡量自己的工作,我認為還應當在班組凝聚力、班組工作效率、班組服務能力、班組成員的道德水準和業(yè)務素養(yǎng)等方面有所突破,從而達到至善至美的終極目標。
積極心理學不是個體情緒心理的指南,而是團體學習和氛圍構建的導向。我深知應該透徹領悟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理念和主張,將積極心態(tài)作為一種工作氛圍來營造,從而在全班組、全收費站、全行業(yè)內掀起一場積極心態(tài)學習熱潮。在今后的班組工作中,我將逐步落實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以求得團隊工作有質的飛躍。
心理學讀書心得7
這學期我在教學之余讀了一本非常有意義、對工作特別有幫助的書《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書中廣泛吸收了國內外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集中闡述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學問題,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務教育。通過閱讀本書,我有以下收獲:
《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既包含了普遍性共同性的教育教學原理,同時又結合學科,針對學科的不同特點,以及學生的興趣與能力,將學科組織、調整與呈現,并進行教學。因此,學習此書,一舉兩得,在了解學生的心理現象及其規(guī)律為自己班級管理提供理論依據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學科教學能力。
一、學習心理學的重要性。
這本書強調了教師通過認真學習心理學,知道了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必須具備的優(yōu)秀心理品質,從而自覺地培養(yǎng)這些心理品質。能夠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guī)律和年齡特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有時你認為不經意的一句話,但在學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老師的贊揚和鼓勵,就是對他們的賞識,就是對他們的認可,就能給他們信心和勇氣,讓他們邁出成功的第一步,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了解孩子的內心,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欣賞孩子的長處,肯定他們的每一個細微進步,讓他們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悅,找到學習的快樂和自信。
二、了解學生的心理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
人的任何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激發(fā)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學習也不例外。學習是復雜的心智活動過程,牽涉到整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參與。比如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智力因素,構成直接參與學習活動的智力系統。而這些非智力因素,構成了與學習相關的動力系統。其中的動機則是學習活動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動機強的學生,必然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較高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在學習中能專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學習熱情,遇到困難時有頑強的自制力和堅強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就必須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激發(fā)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果。提高教學工作質量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工作,并不是僅僅掌握某學科的知識就能勝任、駕馭的。這就需要教師掌握并運用一些心理學原理來實施教育教學策略。比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的興趣、情緒、意志品質和最佳的學習時機,都要求教師采用最佳的手段以優(yōu)化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各種因素。這時,就需要了解學生賴以進行信息加工一些主要心理過程,獲取知識和發(fā)展能力的規(guī)律,以及相關非智力因素情況的誘導,促使學生的認知興趣得到發(fā)展,形成穩(wěn)定的、積極進取的人格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素質,從而健全他們的人格。
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這本書要通讀,更要精讀。自古說的好“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本書很有價值,對我的教育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今后我還要繼續(xù)研讀它。
總而言之,通過這一期對《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的學習,我收獲良多。不僅有專業(yè)知識的積累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而且對很多學習事件有了嶄新的認識和感悟。
心理學讀書心得8
我自愛我的選擇—成為一名小學教師,但是勝任這份工作,對于我,卻是一個痛苦的磨合過程。在和工作和孩子們磨合的階段中,也發(fā)現了自己很多方面與工作的不適應,比如語言方面,書寫習慣方面,是他們逼著我去成長,學習也勢在必行。實話說,學習的心無時不有,但是卻一直沒有行動,總覺得找不到時間,其實我知道這是一種借口。前一段時間楊主任來來給我指導了一節(jié)課,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建議我學一學中師類的教材。這個是很有必要,之前雖然也看了一些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書籍,但是針對性不強,面對工作,很多時候還是無從下手。從讀什么開始呢?想來想去,最后選定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邊玉芳編著的《兒童心理學》。
因為已經有了一定的實踐經歷,隨著閱讀的深入,越來越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我意識到,了解兒童心理發(fā)展狀況,掌握兒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有多么重要。工作過程中對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的注意力,積極性一直很苦惱,便重點學習了《兒童注意與記憶的發(fā)展》這一部分。
在課堂上,小學生的注意力是很難掌握的。所以我先了解小學生的注意力發(fā)展的特點,即:無意注意已經有很好的發(fā)展,有意注意還在逐步形成中,每次注意能穩(wěn)定的時間比較短。
具體來說就是:
一、在教學影響下,兒童的有意注意正在開始發(fā)展,而無意注意仍起著重要作用。
二、在教學影響下,兒童對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發(fā)展,而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在引起兒童的注意上,仍然起著重大的作用。
三、注意穩(wěn)定的時間長短和年齡有關,一般5-7歲的兒童每次注意穩(wěn)定的'時間約為15分鐘,7-10歲兒童每次注意穩(wěn)定的時間約為20分鐘,10-12歲的兒童每次注意穩(wěn)定的時間約為25分鐘,12歲以后的人每次注意穩(wěn)定的時間約為30分鐘。
讀完之后,我逐漸明白了也理解了為什么孩子在后半課就非常慵懶,積極性沒有那么高了。其實我們不能怪他們,規(guī)律使他們“不得不動”。那么作為教師的我們此時應該怎么辦呢?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該分別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這兩個方面來提高學習質量,發(fā)展兒童智力。
首先,如何利用兒童的無意注意:
1、應該充分利用兒童的學習興趣;
2、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觀性,如實物、實物圖片、形象的詞,語言的直觀,少用抽象的概括性較高的詞;
3、應該利用兒童的情緒態(tài)度;
4、要積極防止可以分散兒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養(yǎng)兒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發(fā)展兒童對學習的自覺的責任感,在發(fā)展兒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義;
2、把有意注意發(fā)展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鞏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非常有限,當他們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過了的時候就必須要運用直觀性強的,有圖案的有趣味語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來引起兒童的無意注意調節(jié)學生的學習情緒。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這兩種注意必須有節(jié)奏地交替進行。抓住學生的有意注意來學習困難的課業(yè)或者講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學生緊張的努力學習之后再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完成輕松的環(huán)節(jié),這以后還會成功地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過分偏向哪種注意力就會給教學效果打折扣。如果過分親睞無意注意,一味地為學生的興趣,為課堂的熱鬧,為活動而活動,為滿足學生成就感而過分降低學習難度,那么學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也可能會阻礙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的發(fā)展。反之,如果過分強調學生有意注意,在教學模式上嚴謹再嚴謹,教學程度上難上加難,那么高強的壓力會給學生帶來逆反的情緒,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問題。
掩卷沉思,小孩兒注意力分散的問題其實早就發(fā)現,但是直到學習完《兒童心理學》這一節(jié)之后,才真正的恍然大悟。凡事貴在堅持,我相信學習也一樣,每天提高一點點,看到的世界便會不一樣。學習是進步的階梯。
心理學讀書心得9
今年寒假,有幸讀了陶新華的《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一書,心理頗有感慨。文中倡導把積極的心理學運用到教育之中,比如,幸福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概念,追求幸福應該是人生的重要目標或者最有價值的目標!跋胍@得真正的幸福必須去發(fā)現自我的優(yōu)點,進行充分得發(fā)揮,用畢生去實現自己的價值”“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等。
最引起我共鳴的是作者所提到的長善救失,“長善救失”語出《禮記學記》,其原文是“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增長優(yōu)點而改正缺點的。根據長善救失的教學原則,教師的職責就是要發(fā)掘學生的潛能,發(fā)揮學生的長處,補救學生的缺點。這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必須明確的`職責所在。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人的差異性,決定了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長善救失的教育思想就是針對人的這種與生俱來的差異性提出來的。
教師如何“長善”,如何“救失”,是值得我們認真去思考的。 有人說,孩子的優(yōu)點不說跑不了,缺點不說改不了。于是,很多的家長、教師都習慣于對孩子的優(yōu)點視而不見,而時時把孩子的缺點掛在嘴邊,以“愛”的名義讓孩子成天處于被批評、被指責的生活狀態(tài)之中。 我們不妨以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為例:改作業(yè)的時候,我們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學生的錯誤找出來,然后要求學生改正;改作文的時候,我們做得最多的就是幫學生指出不足之處,然后教學生如何修改;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我們早已習慣于先開導學生認識錯誤,然后循循善誘地教育學生:“人非圣賢,豈能無過!备倪^來了就還是一個好學生。所有這些,都是在“救失”。那“長善”呢?在學生沒有出錯時,我們記得表揚學生了嗎?學生的作文雖然稚嫩,但總會有寫得好的地方,我們幫學生指出作文的優(yōu)點,告訴學生好在哪里了嗎?學生沒有犯錯誤時,我們就沒有去做正面的品德教育嗎?看來,在很多時候,我們確實是讓“長善”缺席了。
在“長善”缺席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可能就要事倍功半,甚至是要吃力不討好了。 “長善”非但不能缺席,而且應該放在首位。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能不能發(fā)現學生原有的長處,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以學生的作文為例,如果一個學生的作文內容沒有什么優(yōu)點,而他寫的字很漂亮,那就要重點表揚他寫的字。教師應該真誠地告訴他:“你寫的字真漂亮,老師喜歡你寫的字!毕喾,如果一個學生的作文內容很精彩,只是字寫得不好,那就要重點表揚他寫的內容,教師應該指出他的作文好在哪里,而不是簡單地用一個“好”字敷衍了事。教師如果能夠更多、更有效地去做好“長善”的工作,學生就會有更多的感動、更多的自信。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更好地“助長”學生的優(yōu)勢,從而更加健康地成長。缺點當然也要說,幫學生指出錯誤所在,才能達到“救失”的教育目的。但是,教育卻不宜以“救失”為主,更不能習慣性地只去“救失”,而忘了“長善”。
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該懂得正面激勵,這對于教育來說是多么重要!用心去發(fā)現孩子的優(yōu)點,指出孩子的優(yōu)點,賞識孩子的優(yōu)點,這就是“長善”!伴L善”本身就蘊藏了“救失”的功能。教育要以“長善”為主,這樣就更容易將教育的言語說到孩子的心窩里去,讓孩子的“善”蓬勃發(fā)展,枝繁葉茂。
心理學讀書心得10
我一直對心理學懷揣敬意。在中國,這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而在國外,卻頗有研究。
有人說,學心理學的人都有心理疾病。事實上,每個人的心理都會有那么一些障礙的,只不過外在的表現不同而已,有些人其實挺內向的,可是面對生活的時候又不由得作出積極開朗的態(tài)度,那么從這一點來說,他就是在違背自己內心的意愿,也算是小小的心理疾病吧。所以,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有人的心理是完全健康的,只有相對健康和相對不健康一樣。舉個簡單的列子,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有人的身體是完全健康的,能夠適應各種各樣的環(huán)境,并且永遠不生病,心理亦然。人生來都是不完美的,從而造就了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我所知道的心理學,他們對生物還有統計學科的要求頗高,因為研究的是人類的心理,就必須對人類的生存系統有所了解,并且需要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調查研究,給出讓人信服的數據答案。
這是我的小小猜測,人們對生活的不可預知性感到恐懼,在平日的生活中,在與人的交往中,總是有恐懼感的存在。一方面,人們想要更加的了解自己,另一方面,人們想要了解別人,于是,心理學便誕生了,從而蓬勃發(fā)展,蒸蒸日上。當然,這是我的猜測啦。
這本叫《怪誕心理學》的書滿足了我對心理學的一些好奇心,也讓我把心理學從自己劃分的直覺范疇轉向了科學。怪誕心理學就是用科學的手段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了解人類心理的各個方面。
用科學來解釋,為什么人們對星座抱著信服的態(tài)度,那是因為星座中涉及的更多的是人類的'共性,有著先入為主的態(tài)勢,為什么幸運的人總幸運而倒霉的人總倒霉,那是因為已經形成了強烈的心理慣性?傊@讓我理解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及其強大。
何為心理暗示,就是不斷的提醒自己某件事情,然后你就真的可以實現。換一種方法,如果有人一直在你耳邊對你說你做過某件事,你會覺得你可能真的做過或者你會去做,這也可以理解成是教唆啦。
我更愿意把心理暗示理解成為一種鼓動的力量,這種鼓動來自自己的內心要更好一些,對于自己想要實現可有困難重重的事情,可以進行心理暗示,畢竟人類的潛能很大,還有很多的力量并未發(fā)掘?墒牵瑥牧硗獾姆矫鎭砝斫,我總覺得心理暗示像一種謊言,包含著自欺欺人的性質,可又一想,反正欺騙的是自己,別人也不一定能夠知道,于是,就很坦然了。
我仍然對心理學滿懷敬意,認為如果能夠通過表象了解人類的內心,那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
心理學讀書心得11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是研究兒童心理系統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和個體心理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相對于從種系的角度或動物演化的過程來研究的系統研究,兒童發(fā)展心理學探討的是如何從簡單低級水平向復雜高級水平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個體研究。李丹老師著的《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分別就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總體論述;認知的發(fā)展;認知發(fā)展理論評介;情緒、個性和社會性的發(fā)展共分四篇十五個章節(jié)進行論述。我讀完此書后,真是受益匪淺。它讓我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給于我的`小課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建構了理論基礎。
小學生課堂上回答問題不積極,原因之一就是內心產生恐懼感。他們一方面從內心害怕老師,不敢與老師交流;另一方面對于自己沒有信心,恐怕自己的答案不正確,如果說錯了,也害怕同學笑話。這樣就促使一部分學生有意識的不去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要想改變學生的這種心態(tài),老師要下一定的功夫。第一,教師要努力改變自己的形象,始終以微笑的一面面對學生,使老師與學生之間拉近距離產生親切感。第二,課堂上形成鼓勵性的評價機制。學生回答對了要大加贊揚;學生回答的不正確要用鼓勵性的語言去引導、評價。這樣使學生從心理上消除了顧忌心理,讓他們敢說話、想說話。第三,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個思想教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教育學生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另一方面要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別人,同學之間要互相激勵而不要相互譏笑。從以上三個方面努力,營造班級良好的學習氛圍,活躍課堂學習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心理學讀書心得12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學科,它的學科生命力寓于全社會不同個人和由這些個人所組成的不同群體的需要和應用之中.社會心理學是指社會因素引起直接或間接地反映社會事物及社會關系并對社會行為產生導向作用,對社會發(fā)生影響的心理活..通過讀這本書可以讓我明白社會心理學伴隨社會發(fā)展,在已有成就的基礎上寓益突破歷史上形成的“心理—社會或社會—心理”這種社會心理學框架,用多學科的視角和方法去研究社會心理狀態(tài)、過程和社會對社會行為的內在規(guī)定性,將會推動社會心理的進一步發(fā)展.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際關系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中要內容之一.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際關系的實際是人與人的利害關系.你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怎么對待你,你滿足了別人的需求,別人便同樣會滿足你的需求.總想從別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會把你原來的想法顛倒過來,只有給予、給予、再給予,那么你就會贏得別人的喜歡.人際關系的兩個基本的維度是:感情上的"親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會交換理論看來,人際交往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人們之間的所有活動都是交換,是一種經濟交易,人們試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從而確保交換結果是一個正的凈收益.交換的東西是非常廣泛的,可以是"社會"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務和物品等.不過當人們建立關系后,分歧就難免,沖突也就可能出現.
在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接受著各種各樣的信息.知覺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整體反映.社會知覺是對人的知覺,它是關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種屬性和特征的一種整體性的知覺,人們也由此形成社會判斷,并進一步對他人作出有根據的歸因.它主要包括對他人的認識,對自己的認識,對群體的認識,對社會因果關系的認識.自我知覺的內容有兩個基本成分:自我概念與自尊.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象鏡子那樣是從別人那里發(fā)現自己的".人們對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堅強的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其實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還沒有上場,精神首先敗陣.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后的自暴自棄.所以我們要有自信.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對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對他人的’知覺中的社會心理活動規(guī)律在實踐生活中的.運用,而我們也應該在"皮格馬利翁效應"中得到啟示,對他人要有醫(yī)生的心腸,但不能有醫(yī)生的眼光.我們需要被別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積極的肯定與評價的一種精神需要.有許許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于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勵而邁上了成功之路,也有許多一時的誤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勵而重返正道.因此,我們要走出"暈輪效應"的迷宮,從客觀上去看待別人.
通過看這本書,雖然沒有完全讀懂,但是可以學到和我們的交際心理學一脈相承的知識內容,讓我們更好地學習專業(yè)的知識,讓我獲益良多.最后希望學好心理學,我想以后應該很有用的,至少可以提高我們的修養(yǎng)。
心理學讀書心得13
寒假期間,我讀了《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學——解決學生學習的10個困惑》一書,對其中的“換了老師學生怎么對學習沒興趣了”一節(jié),感觸頗深,以下是我讀后的體會:
古人云“樂其師,信其道”,通過讀書我深深的領悟到了這句話的含義。常聽學生流傳這樣的言論,我喜歡這位老師,我喜歡上他(她)的課。學生對一門課的態(tài)度往往取決于對一個老師的態(tài)度,因此我們要學做一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讓他們喜歡我們,進而喜歡這門課。
首先,教師要有一顆快樂的心。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孩子,他們讓我們享受到了生命中最純真的快樂。那么,我們也應該以一顆快樂的心來回報他們,讓他們從老師這兒得到同等的快樂,我們的孩子喜歡既親切又活潑的老師。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豐富的表情,夸張的動作,生動的言語,能創(chuàng)造出和諧歡快的氛圍,讓孩子們“上癮”,贏得他們的“芳心”。帶著一顆快樂的心走進教室,用我們的心去帶動他們的情感,用我們的快樂心情感染學生的情緒,對于我們這些特殊教育的老師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
其次,教師要有一顆真摯的愛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教學經驗未必十分豐富,但我們可以用愛心來彌補。那么什么是愛呢?有人對教師之愛做過解釋:像母愛,又不是母愛,它是從為了人民的'高度去為了孩子。我對這句話的理解為:既慈愛又不失嚴厲。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握好一個度,愛的過了,就是縱容,就是溺愛,會害了他們;愛的少了,他們無法感知教師向他們傳遞過去的光和熱,感覺被冷落了。因此,作為教師,要時時刻刻以一顆敏銳的心去感受孩子的喜怒哀樂,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在關鍵的時刻送去一句溫暖的問候,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
再次,教師要有一顆不厭其煩的耐心。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群特殊的孩子,由于身體的殘疾,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樣,學東西特別快,他們學習有時教很多遍都不懂,說很多病都不能理解,所以作為特校教師,要學會耐心細致的等待。在教學或訓練時,如果學生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目標的情況下,切勿內心煩躁,冷靜的想一想是不是對他們提出的目標過高;考慮考慮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他們容易健忘,亦或是動作慢……總之,我們不要操之過急,帶著耐心教育學生,靜待花兒開。
最后,教師要有一顆高度的責任心。責任,是一種使命,教師的責任心主要表現在教書育人上。做一名教師,只有愛心還不夠,必須要有高度的工作責任心。愛心是基礎,而責任心則是驅使我們干好工作的動力。有了責任心,即使能力低也會千方百計提高自身素質,盡快彌補自己的不足。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說責任心是最重要的素質。責任心除了對孩子的愛以外還要對工作的熱情,這樣才驅動我們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發(fā)出自己的調子,因此,要想讓那顆心與我的話語相呼應,就得使我們自己能和上這根弦的調門”。我們要為之努力的就是要和孩子們合拍,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喜歡我們,從而產生樂師信道的效應,讓他們喜歡我們的課。
心理學讀書心得14
心靈主宰人的思想,心靈主宰人的行動,當我們的心靈決定了一件事時,我們的行動便會跟著上來,當心靈呈現不同的顏色時,我們的人生也有了不同的色彩。
了解自己的心靈,學會做自己的主人,別讓自己的情緒影響行動,更而導致無法挽回的錯誤。其實,心靈的美更加大于世界的美,可以制出幸福。把幸福當成一種習慣,會發(fā)現生活真的很美好;當你向別人付出真情時,別人回報你的也是真情……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人,你也能收獲別人的好感……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那么久讓不同的聲音存在著吧,就以包容的'形態(tài)讓形形色色的人都存在著吧!
讓人生多一分對生活的寬容和理解,當我們用寬容和理解的心情對待生活時,生活也將變得其樂無窮;當你為別人的心靈注入絲絲暖流時,也會溫暖自己的身心;付出一分真誠,收獲一分感動。何不是治愈自己的心靈,陶冶自己的靈魂?
每天和自己談話,與自己的心靈共同上課,也許,會更智慧地處理問題,也許會讓自己的性格更趨于完美,也許會讓自己的人生有一個華麗的逆轉……
關鍵這一秒。
就是現在。
這本書給我許多感慨: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心理學讀書心得15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里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yè)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戳诉@本書,讓我發(fā)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系、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書中還包含了由600余條詞匯及解釋構成的“專業(yè)術語表”、20xx余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特別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纯催@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意義“”“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里他們將開疆辟壤,施展抱負,為人類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后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對于初學者和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本書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系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能幫助你逐漸產生對心理學的濃厚興趣,學心理學的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它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類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我覺得這是最大的裨益。
社會心理學現代心理學的支柱之一,它與人格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一起構成了心理學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領域設計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學科生命力寓于全社會不同個人和由這些人組成的不同群體的需要和應用中。研究社會心理學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所以,當我閱讀完《社會心理學》后,第一個感受就是不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論意義,更要實踐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讀了這本書,也讓我對窗口的服務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認識,下面我就談談在窗口服務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接觸到《社會心理學》這本書后,我發(fā)現將心理學引入到行政服務窗口工作有利于提升服務質量。在嚴格執(zhí)行行政服務系統工作人員文明服務手冊的同時,我們窗口還實行微笑式服務,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服務對象,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務態(tài)度,產生的效果未必好。
看了《社會心理學》這本書后,掌握各種不同類型的服務對象對各種服務態(tài)度、服務方法對我能正確理解服務對象的心理需要,并進行針對性的和周到的服務有很大的幫助。在窗口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務時,如果服務對象屬于活潑型,情緒外露,興趣廣泛,工作人員要熱情接待、周到辦事,做到以熱對熱;如服務對象為安靜型,表現為情緒穩(wěn)定,自信心較強,這樣的對象不喜歡我們過分熱情,針對這樣的服務對象,我們要做到不卑不亢,熱情適度,以靜對靜;如服務對象為興奮型,語言坦率,喜歡提各種問題甚至意見,對這類服務對象,我們除了熱情接待外,還應以和藹親切的態(tài)度,急他們所急,想他們所想,盡量滿足其要求;如服務對象為抑郁型,這類對象想得很細微,語言謹慎,我們除了熱情外,還要有耐心,細致體貼地為其服務,以誠取信。
正是如此,我根據《社會心理學》這本書中的知識和原理,把握服務對象的心理,了解服務對象的“需要”,提供服務對象所“需要”的服務,從而全面提高服務質量,提升窗口形象。
心理學,一個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詞。一直以來我都對心理學充滿了好奇與興趣,但卻很少有機會接觸與之相關的知識,這次有幸拜
讀了《心理學與生活》。拿到它時我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畢竟自己是個心理學的“門外漢”,但讓人欣慰的是,對于一個對心理學感興趣,但是又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心理學的人來說,這本教材是非常合適的一本入門書籍。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里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yè)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fā)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學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系、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書中還包含了由600余條詞匯及解釋構成的“專業(yè)術語表”、20xx余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特別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纯催@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么?”
“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意義””“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里他們將開疆辟壤,施展抱負,為人類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后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多點了解一些關于心理學的專業(yè)知識,深入學習現代心理學,了解心理學的發(fā)展史,學習一些團體活動的知識,通過在參加活動課的過程中體會人生的知識。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學方法,認識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幫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師能在心理學與生活的課程中多講一些關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知識。當今社會,在物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如何讓自己浮躁的心態(tài),歸于平靜,如何放松自己,尋找心理的健康與和諧,已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新課題。
【心理學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學生心理學讀書教育心得12-23
心理學的讀書心得03-29
心理學讀書心得06-07
《心理學》讀書心得08-03
心理學讀書心得02-20
《心理學》讀書心得03-14
《教育心理學》讀書心得01-12
《行為心理學》讀書心得12-22
【熱門】心理學讀書心得03-26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