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下元節(jié)吃什么
“五谷主偶像”米果
農歷十月十五為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下元節(jié),也是五谷主的生日,俗稱“五谷主生”(也稱“五谷母生”)。潮汕地區(qū)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五谷主偶像”和一些象征農具、五谷的“尖擔”、“粟穗”等食品。
“五谷主偶像”是用米粉加開水搓捏,做成像古代人那樣頭盤發(fā)髻,有眉目嘴鼻和耳朵,身綴以豆、麥的人形狀,除了個別做技藝較高,有包以少量的餡料外,一般是沒有包餡料的。
“尖擔”狀的米果也是用米粉加開水揉搓成皮的,不過要將皮捏成圓餅形,且要包上適量的餡料,再將圓餅形的?皮對折成為半圓形,并在其邊緣抹上水,用手指將半圓的邊緣捏緊,使其粘貼后,才可在中間處捏下去,捏成像“尖擔”一樣的形狀。
“粟穗”狀既可用米粉加開水,并配以煮八九成熟的黃豆,或花生米、烏豆及鹽等佐料,搓捏成柔塊,再做成谷穗狀;也可用?皮料直接搓捏成像谷穗般的形狀,再在其上面綴以煮熟的上述豆類。這些與其它年節(jié)所做的不同,均不用印模,而是用手捏制而成。
下元節(jié)民俗活動
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guī)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修齋的方法大致分兩類:一類略有三種,一設供齋。即設壇供齋蘸神,借以求福免災。
古代結壇方法有九種:上三壇為國家設之,中三壇為臣僚設之,下三壇為士庶設之。后世設壇漸弛。供齋可“積德解愈”;二節(jié)食齋。古人于祭祀之前,應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以求外者不染塵垢,內則五臟清虛,潔身清心,以示誠敬,稱為齋戒。齋戒可“和神保壽”;三心齋。心齋可“夷心靜然”。
另一類大略有九:一粗食、二蔬食、三節(jié)食、四服精、五服牙、六服光、七服氣、八服元氣、九胎食。除此之外,如持誦、懺法、祭煉等一切法事,也都包括在修齋范圍之內。
下元節(jié)吃什么2
糍粑
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燒!毕略(jié)這一天,有些地方有做糍粑等食俗。取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凈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里蒸糯米飯,放進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
糍粑質地細膩柔韌、潔白晶美,筷子夾起來軟軟的,心里升騰起一股征服的快感。吃麻糍粑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剛出爐的麻糍粑很燙,一定要冷上幾分鐘,不然會燙傷嘴巴。
米果
下元節(jié),也是五谷主的生日,俗稱“五谷主生”(也稱“五谷母生”)。潮汕地區(qū)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五谷主偶像”和一些象征農具、五谷的“尖擔”、“粟穗”等食品。
客家的下元節(jié),十月十五是相傳為三界公誕辰,雖有敬祀,但不如上元節(jié)(元宵)和中元節(jié)(鬼節(jié))熱鬧。閩西客家地區(qū)下元節(jié)也稱為“完冬節(jié)”。農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戲之俗。
麻腐包子
閩西客家地區(qū)下元節(jié)也稱為“完冬節(jié)”。農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人們吃麻腐包子,據(jù)說這是紀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貞氣節(jié)。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下元節(jié)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時間點麻腐。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將麻籽碾細,用水攪拌成糊狀,以籮過濾去皮,摻上黃米煎熬成稠糊狀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蘿卜或洋芋、葫蘆為餡,蒸成麻腐包子或餃子,這種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細軟的自然口味。
芋子包
十月十五下元節(jié),農村常做芋子包。民間有句俗語,“吃上芋子包,包銀包金包發(fā)財”,說的就是芋子包?图矣笞影怯蓝ǖ牡胤教厣〕,外表呈紡錘形,由芋子或馬鈴薯作為主料,餡料相當豐富。餡料是芋子包最關鍵的因素,把香菇、魷魚、蔥花等放入鍋里油炸,待香味四溢時舀起來,倒入切碎的菜料。菜料據(jù)主人飲食愛好不同而不同,較適合作餡料的有牛肉、豬肉、冬筍、萵筍、芹菜、蒜葉、大白菜等。菜料必須剁得碎碎的,炒熟之后倒入木薯粉調成的水。最后再把舀起來的魷魚等香料與菜料攪拌在一起,香噴噴的餡料做成了。
【下元節(jié)吃什么】相關文章:
下元節(jié)吃什么01-14
下元節(jié)介紹10-14
下元節(jié)的由來02-04
下元節(jié)習俗11-04
什么是下元節(jié)?11-16
下元節(jié)活動11-15
下元節(jié)的習俗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