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書心得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總結(jié)出具體的經(jīng)驗和想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看見》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看見》讀書心得 篇1
《看見》的作者是柴靜,她曾在湖南文藝廣播電臺主持“夜色溫柔”,在湖南衛(wèi)視主持“新青年”。20xx年,她被陳紅選進中央電視臺,先后在“時空連線”“新聞調(diào)查”24小時”“面對面”等欄目擔任主持人和記者。
在書中,我們可以通過柴靜的個人經(jīng)歷,來了解到那特殊的20xx年,不怕死,甘冒危險不顧生命的安危,在非典時期去病房采訪的她;去到小山城了解孩子們的內(nèi)心世界;對峙與對抗的性質(zhì);做新聞題目過于邊緣而所得到的道理;以及家庭中發(fā)生的問題;山西的土地問題;討厭屈服;兩面觀察專欄的事…
柴靜在序言中寫到,她并沒有選擇標志性的事件,只是選擇了在那些事情中,留給她強烈生命影響的人。柴靜說:“想要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辈耢o寫《看見》數(shù)年,寫寫停停,但總是會帶給我們反映最激烈、最真實的情感。
我個人非常喜歡柴靜,喜歡她的善良,果敢和真實。我們都在嘗試著去不斷地去推翻,不斷地去疑問,不斷地去重建,但人生并非一帆風順,我們要不斷地去實踐,去看見。
走進《看見》,那些一幕幕觸目驚心、令人感觸深刻的事件浮現(xiàn)在眼前,如同往事的云煙,又似昨日的余暉。那真實的筆觸,帶給我們的是最深刻的感觸。
“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用力舒展,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蔽乙蚕矚g新聞這項工作,當捧起這本書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理想是如此的難以實現(xiàn),如此的艱難與痛苦,這份工作是何等的不易?人們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住心靈的窗,被概念化,被格式化,這些思維,就在那些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床灰姼嗟氖菍ψ约旱氖煲暉o睹。從事新聞工作時苦與累的,更是一種責任與社會性的'東西,看見太多,生活的閱歷也會隨之增多,了解的事物也會更多。但,請記住,不要被灰暗蒙住心靈的眼睛。若你想看見,請先睜開朦朧的眼,用其他的角度來看這個美麗的世界。
這本書講述了許多社會性問題和人生的道理,生命是一個流動性的過程,《看見》教會了我很多,也影響了我,更加的激勵了我。我們要擦拭自己的眼睛,用心去看見這個五彩繽紛卻又是非黑白顛倒的世界,再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改變這個世界。
《看見》讀書心得 篇2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認識柴靜的,只記得當時同學提起她,總會提起一本書,《看見》,還對這本書給予極高的評價。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看見了《看見》,便拿起來細細閱讀。誰知,從此,就喜歡上柴靜這一個女人了。
柴靜,一個電視臺主持人,主持《看見》這一個節(jié)目,雖是一個小小的女人,卻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非典的第一線,經(jīng)歷過礦難的真相調(diào)查,揭露了一個個欲蓋彌彰的謊言,她曾經(jīng)故意在節(jié)目中反復詢問王錫鋅關于公款消費的數(shù)字,她曾經(jīng)一人獨面的威脅,盡管如此,她仍堅持自己的初衷,堅持自己的做法,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一次一次地去和不公平做抗爭。這樣的女人,值得別人喜歡,值得別人敬佩。
柴靜曾說,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看見》是柴靜首度出書講敘十年央視生涯,也是她個人成長的告白書,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試了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幸好到如今,她已成為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女主持人,這也算是上天對她的努力的一種獎賞。但柴靜卻從未停止反思和追問,她在書中寫下了自己的經(jīng)歷,寫下了自己的思考。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事件,事件,在新世紀頭十年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見柴靜的身影,通過她在新聞熱點第一線的真是記錄,我們可以更真切的讀懂中國,了解我們身邊這塊土地上曾發(fā)生過的大事,學會應該如何面對。我們看到的他們,同時也是我們自己本身,同時也是我和你的故事。只不過,現(xiàn)在我們是旁觀者,并不是故事的主人公,但誰能保證,我們不會發(fā)生那樣的故事呢?
在這本書里,柴靜并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野心,她只是在其中選擇了留給她強烈印象的人,因為工作,柴靜剛好和這些人相遇,剛好得知她們的故事,剛好有所感觸,剛好借這個機會寫出來,剛好柴靜又是敢說敢言的人,一切都是剛剛好,所以,《看見》得以面世。
《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里面沒有說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記者并不是評論,而是客觀地呈現(xiàn)新聞事件。柴靜一步一步地爬上事業(yè)的最頂峰,我們雖知成功的.人,必然經(jīng)歷了一番苦楚,但又有幾個人可以真正了解呢,我們看到的都是她們的成功,都是他們的光鮮,柴靜這十年里遇到的挫折,苦難,感動,即使她一一道來,但其中的意味,恐怕只有她自己才能體會。只有同樣經(jīng)歷過無邊黑暗的人,才有資格說,我理解你?磿臅r候,我常常會看著看著就走神想起了自己,想起了這樣的一句話:不要走的太遠,就忘了當初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要常想想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么,不要在忙碌中,就丟掉了自己的初衷,丟掉了自己的想法。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引誘我們的事情有很多,但無論如何,都不能掉進去,要學會跳出來,從內(nèi)開始學會觀察自己,一層一層的,揭開,把自己最丑陋的呈現(xiàn)給別人。這是一個不斷自省的過程,雖然很痛,但是的確是在幫助你不斷進步的。
這個社會有點冰冷的,但柴靜的《看見》卻像一把火,燃燒了這個社會,燃燒了我們的心,給這個社會帶來了溫暖。原來,電視上的理性,溫情在現(xiàn)實中都是存在的,它并不是虛構(gòu)的,而我們自己,亦可以創(chuàng)造出這種溫暖,只要你愿意。
《看見》讀書心得 篇3
“今天你可以失去獲得它的權(quán)利,你不抗爭,明天你同樣會失去更多的權(quán)利,人身權(quán),財產(chǎn)權(quán),包括土地、房屋。中國現(xiàn)在這種狀況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長期溫水煮青蛙的一個結(jié)果,大家會覺得農(nóng)民的土地被侵占了與我何干,火車不開發(fā)票、偷漏稅與我何干,別人的房屋被強行拆遷與我何干,有一天,這些事情都會落在你的身上!
“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說,“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這個社會對媒體的容忍有多大,這個社會進步就有多大,一個文明、民主、法治的社會是需要傳媒監(jiān)督的!
梵高對他弟弟說過:“沒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
“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中國大地上的事情是無窮無盡的,不要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要執(zhí)著!
能吃苦只不過是在壓迫下無能的表現(xiàn)而已,并不能稱之為一種優(yōu)秀的品質(zhì)。我們是不能改變什么,但如果我們不做些什么去改變的話,那我們的下一代又能改變些什么呢!
柴靜、崔永元、陳虻、盧安克央視這一代牛人都已離開,也不在有一個電視臺可以像那個時代一樣,有態(tài)度,有很客觀的'去將新聞的事實展現(xiàn)在眼前,當網(wǎng)絡時代到來,卻深深的感覺,離真相,越來越遠。
這書讀了十幾個小時,留下的筆記也最多。里面有很多讓人去思考的問題。讓我我了解了身邊人做新聞行業(yè)的工作到底是怎樣一個模式。以前很討厭記者,覺得是一個很招人煩的職業(yè)。別人不想被觸碰的心理秘密,他們非要欠欠的想你尋求答案。
現(xiàn)在明白了,一個對自己的職業(yè)負責任的記者,有責任向大眾展示真相,只需要擺出事實,讓大眾去評判。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有知曉真相的權(quán)利。同時里面每一句哲學的話,都會讓人思索半天,品味良久,依然不能完全吃透它語言里的真諦。但還是有收獲的,至少合上這本書后,我會去思考很多東西,不論是在失敗中尋求經(jīng)驗,還是在經(jīng)驗中反復求證。這本書想要表達的,想要傳遞的信息,作者寫出來了,你領悟到了,這就是讀者和作者之間的情感連接吧?匆,讓我看見了很多之前沒看見的東西,也讓我對之前看到的東西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謝謝你,我還會回來再讀這本書。
《看見》讀書心得 篇4
我試著盡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gòu)成,一個人也由無數(shù)他人構(gòu)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已!耢o
《看見》是柴靜講述當記者的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因為它記錄了她十年內(nèi)采訪的點點滴滴。
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jīng)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xiàn)場記者后,現(xiàn)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兩會報道、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xiàn)場,幾乎都能發(fā)現(xiàn)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征地等剛性的調(diào)查報道她也多有制作。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jié),為時代留下私人的注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并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jīng)受的,我必經(jīng)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里一直在重復著兩個字——獨立。獨立地思考,意味著不從眾不偏頗。擺脫任何別人的'影響,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而更難的,是擺脫“自我”的影響。像“金剛經(jīng)”里所說的,“念起即覺,覺即不隨”。察覺自己的每一個念頭,看住他而不是跟隨他。在“自我”的影響下,依然保持獨立的思考,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看見》讀書心得 篇5
柴靜的《看見》用時14小時56分鐘,第一條劃線在8月28日,中間穿插看了別的書,終于在11月的這一天看完了最后三個章節(jié)。這本“紀實手冊”不好讀,也可以說但凡有關“人性”二字的書,都不敢怠慢,總得反復揣測,因為讀起來實在晦澀。它沒有小說流暢的故事線、沒有詩歌使成一體的.中心思想、沒有歷史龐大的客觀存在,它的存在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每天坐地鐵看不到、出去旅行也看不到,或者你看到了,但你卻不知道,因為那是別人的人生。只有走過泥濘的路,爬艱險的山,看千姿百態(tài)的人生里的暗角、利益背后的善惡、‘他們’的喜怒哀樂,才能叫做《看見》。
畢業(yè)一年,我的視力不好,看的不真,想保持孩童的純真,不料多數(shù)時候都處于蒙昧。有時善心泛濫,有時戾氣凝重,不滿是年青的特權(quán),但也在無所畏懼中多了一分隨遇而安。生命是一個流動的過程,人是可以流淌的。
‘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用力舒展,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嚯y的一句話。
我也想不惹眼不鬧騰,也不勉強自己,做個落后于時代的人,凝視人心。真懶惰。
好書永遠需要一讀再讀,看的透透的,才能學會通過現(xiàn)象看到的本質(zhì)的本事。
《看見》讀書心得 篇6
初見《看見》這本書的封面上的柴靜,天生的清秀,又有些小清新的文藝范兒,又像是鄰里的小妹妹,親切、可愛。因為對作者的喜愛,又懷著一份好奇,想了解一些自己卻不了解的層面。
文中舉了很多實例,有很多熱門話題。兩個人物很打動我,一個是盧安克,一個是藥 家 鑫。盧安克是個德國人,在中國的大山里待了十年還是個沒有資質(zhì)的教育者,跟留守兒童混在一起,為了什么呢?從我的角度來說不好說,他也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試圖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響作用吧!
之后我去了盧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個人覺得他太理想主義了。教育是個太大的話題,留守兒童更是個不小的社會問題。一個問題有社會、有家庭,孩子成長的問題卻在這之間變得無人理會了,而盧安克想做點什么,也許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后淹沒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書中有這樣一段對話,柴靜在采訪盧安克時說:“你一步步這樣退到農(nóng)村……”盧安克說:“我覺得不是退,是一步步接近我喜歡的地方。”一直有個問題在我腦海里縈繞,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孤兒問題、有一些類似于盧安克的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同時他們面對的挑戰(zhàn)和問題也不是他們這個層面可以解決的,但是他們盡力了,努力過著每一天試圖去改變或者影響著孩子的命運。他們一定放棄了很多其他的機會,例如在大城市里發(fā)展而買房、買車的機會,他們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們在大城市里混日子的人高,但是這個是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嗎?是的,也許你會說:“那他們至少做了,他們過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里天天混日子要有意義的多了!”
《看見》讀書心得 篇7
有人說讀書就是在跟作者對話,《看見》里,柴靜最初認為新聞可以有溫度,到后來覺得新聞應立足于準確不應有記者自身的態(tài)度,再到融合與解脫。不論是看到作者本身的變化還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的點點滴滴都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的確是在一件一件慢慢告訴我,所以想回復它。
非典那年是我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候?qū)τ谏阑驗碾y沒有多少概念。兒時的童話會告訴小朋友,人死后會變成除了人之外的另一種形式在世上循環(huán)。那時只知道大家突然都帶起了口罩,然后學校天天謠傳著要放假在家隔離的消息,但也僅限于謠傳而已。有一次,下午放學,自己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路過一個醫(yī)院的時候,在醫(yī)院門口看到了一個好大好大的蝴蝶,是我從來沒見過的蝴蝶,心里就在想這會是誰?那時,陽光穿過梧桐樹葉,灑在地上一片斑斑駁駁,人聲很少,空氣寂靜,像無數(shù)個反反復復的日常。確不知道,在某處的其他地方躺著面無表情的人,不知他在想著些什么。
初中語文老師點評作文,有講過一句“要做一支會思考的蘆葦”。大意指即使隨風搖倒,也要守住自己的認知吧。但有時候,會覺得很難接受或理解超脫于自己生活經(jīng)驗總結(jié)的事情,所以很難將心比心,也很難直接吸收別人的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自己的前車之鑒,以至于周邊朋友會說“我都經(jīng)歷過,也告訴你了應該怎樣,為什么你非不聽,果真,該走的路一步不能少”。經(jīng)歷之前也確實不解,經(jīng)歷之后才有那么或多或少的感同身受。所以漸漸理解了那句“我不一定認同你說話的內(nèi)容,但是我堅決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quán)利”。有時候覺得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絕對化任何事也是一種極大的善。
地點本身是不涉及情感的,因為一個地方有了一些人或一些事,便被人賦予的情感。每次走在以往有生活足跡的地方,便總會不自覺的想“我以前在這里發(fā)生了什么事,遇到了哪些人,我們做了些什么,那時充斥的是怎樣的心情”。
一次和朋友談論電影,她說她最喜歡的電影是《泰坦尼克號》,于是重看了一遍,年紀小一些的時候,在電影里看到的更多的是超脫世俗與生命的感情。再大一些之后,觸動更深的是船沉時,知道自己命運結(jié)局的小人物,坦然面對結(jié)局時人生最后幾幀極其溫暖感人的鏡頭。人是這個社會單元最小的集合,很喜歡柴靜采訪里體現(xiàn)出的即使是個很宏大的主題,也可以捕捉到細微。
之前也有人給我說過,現(xiàn)在很難見到有工匠精神的人,德國汽車之所買的好是因為其質(zhì)量,而其質(zhì)量好是因為其零件質(zhì)量好。其實很多事情,很多問題與答案只差了再多問一個為什么?所以有時候答案浮出水面之前,漸漸的喜歡逼自己再進一步,再一步。若問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可能會說爭取從現(xiàn)在開始吧。就像他人所說,律師與律師的差別在于,準備案件時需要設想對方會怎么反擊,想到對方如何反擊后還要思索怎么回擊,循環(huán)往復,直到見底。
曾經(jīng)有人問我“你想要什么?”我說“成功”他問:“那你認為成功是什么?”我說:“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吧,我想要世俗的成功”后來覺得成功其實是比較級,沒有盡頭。
瑞士的社會保障體系很健全,所以教育和人們思想也很開明,義務教育后,孩子一般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繼續(xù)就讀還是選擇職業(yè)技術類培訓并在后期直接就業(yè)。職業(yè)之間并無高低貴賤之分,選擇的依據(jù)完全是看自身興趣。
有人說雖然中國還是發(fā)展中國家但是中國肯定會急速發(fā)展,躋身發(fā)達國家,因為中國人太勤奮了。但不知為什么,我腦海里浮現(xiàn)了一個詞“內(nèi)卷”。不過想來也是,如果沒有相應的保障體系,興趣在生存面前可能就顯得弱小了。所以就像柴靜所述,盧安克帶來的不是感動,他的那種自由帶來的是一種內(nèi)心很安靜的思考,一種自我與自我的對話。
歷史的作用不只是讓人記住發(fā)生了什么,他也想讓人們思考當時為什么發(fā)生了這些事。想到了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醫(yī)可牽一發(fā),文可動全身;想到陶行知先生舍棄優(yōu)渥的生活投身農(nóng)村教育,萬世師表。
這段故事是一個叫郝勁松的法律專業(yè)的人講的,他因為北京地鐵公司廁所收費5毛卻不開發(fā)票起訴了對方,最終其贏得了訴訟。很多人質(zhì)疑這種小事是否值得如此干戈,他說“今天你可以失去獲得它的權(quán)利,你不抗爭,明天你同樣會失去更多的權(quán)利,人身權(quán),財產(chǎn)權(quán),包括土地、房屋。中國現(xiàn)在這種狀況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長期溫水煮青蛙的一個結(jié)果,大家會覺得農(nóng)民的土地被侵占了與我何干,火車不開發(fā)票、偷漏稅與我何干,別人的房屋被強行拆遷與我何干,有一天,這些事情都會落在你的身上!辈缓侠砭褪遣缓侠,不在于標的是什么,標的的價值是什么,而在于事情本身,一旦拋卻了一點,下次可能就是線,再下次可能就是面,深以為然。
身邊的人有時會說,覺得你性情蠻冷淡的,我笑笑說雖然我很冷淡,但是你們很火熱呀。讀到這里,你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篇沒有邏輯體系不符合任何文體的隨感,甚至連文章結(jié)尾都沒有,但你們還能讀到這里,還不能說明你們很火熱嗎?
《看見》讀書心得 篇8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這是《看見》這本書中最觸動我的一句話,讀《看見》有感:真相背后。整部書沒有花俏的語言,每篇故事都只是娓娓道來,讀起來不感到枯燥,有著行云流水一般的感覺。有時讀到書中作者與同事的調(diào)侃,我也會會心一笑,有時會隨著作者的文筆陷入短暫的思考。我不是個善于思考的人,這部書卻給了我思考的話題,同時也給我打開了一扇窗,從這扇窗里,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在這個國度里有繁榮,也有衰;有光明,也有陰暗;有無以言表之美,也有不能承受之痛。這大概與作者的記者身份有關吧,畢竟常年的實事調(diào)查都是在觸及中國社會最底層的痛,而記者在調(diào)查之中也親眼見證了這些傷痛,這無疑會改變作者看待社會的角度,也正因為如此,她的眼界才比普通人更加高遠。
《看見》這部書可以算是央視記者柴靜對她記者經(jīng)歷的一次總結(jié),也是對往日生活的一次紀念。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種話題對于普羅大眾來說屬于冷門,也正因它們冷門,才更加觸動人心。做記者久了,體驗了各種不同的生活,親歷了各種不同的傷痛,才能有厚重而深刻的感悟。這部書恰逢中國正在經(jīng)歷轉(zhuǎn)型之痛,以往擠壓的社會矛盾因為媒體而幾乎在一瞬間爆發(fā)了出來,這些矛盾有的是社會觀念引起的,有的是經(jīng)濟發(fā)展導致的,也有的是突發(fā)意外造成的。所有的悲劇都在直指人心,所有的傷痛都需要社會勇敢面對。有的問題糾纏不清,像一團拆不開的毛線,卻直指時弊;有的問題顯而易見,像黑暗中閃動的燭火,卻無人在意。
讀完這部書之后,我卻一時間想不出準確的語言來點評它,只在筆記本上寫下了一句話:"不浮華,很真實,困苦之中滲出快樂的滋味,每一章都有豐富而全面的思考。"回過頭來再看這句評語的時候,我有些責怪自己的膚淺了,讀完一本書最大的成就不是讀完了它,而是吃透了它,讀后感《讀《看見》有感:真相背后》。而這句評語刻意地避開了書中那些沉甸甸的現(xiàn)實,還有那些連我也感到悲痛的真相。
書中有很多思考其實普通人也會想到,但這些思考與書中的采訪聯(lián)系起來卻顯得更加深刻。只因為平常人的生活不可能經(jīng)歷如此多的波折,才對人生少了許多深刻的思考。例如,作者作為記者深入非典重癥區(qū)采訪之后,她說:"人們聲稱的最美好的歲月其實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憶起來的時候才那么幸福。"而當調(diào)查農(nóng)村土地改革問題的.時候,她說:"追求真相的人,不要被任何東西脅迫,包括民意。我們要站在更高的地方來看我們自己。"而當討論到中國的民主法治進程時,對合格的公民的闡述可謂精辟。書中說道:"能獨立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卻不傲慢。對政治表示服從,卻不卑躬屈膝。能積極參與國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惡知道憤怒,我認為他才算一個真正的公民。""今天你的權(quán)利受到損害,你不說話,明天你就會失去更多。"我想,若要普及法治,健全民主制度,最終需要的就是教育國民成為一個真正的公民,而不是讓他們置身事外。而對于山西工業(yè)轉(zhuǎn)型難題的報道也很全面而透徹,書中指出了過去數(shù)十年山西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通病,并反駁了經(jīng)濟增長優(yōu)先的論調(diào)。她說:"我們總說國家要體面,如果生活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都灰頭土臉,我不相信這個國家會體面。"當采訪到矛盾突出的拆遷與土改問題時,作者感概:"不能用道德眼光看待經(jīng)濟問題。"
上述的這些問題由于媒體的報道或者由于自己并不在意,普通人很少去認真思考。面對新聞信息的爆炸性增長,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是應該被媒體引導,去相信媒體需要我們相信的各種"事實",還是擁有主見,理性思考,不致于產(chǎn)生新的偏見?記者的目標是真實呈現(xiàn),真實意味著公正與尊重,點評應該交給觀眾。那么觀眾的目標就應該是在各種真實之中找到真實背后的真相。我不禁要問,真相背后是什么?是疼痛?是掙扎?是希望?是無奈?真相是殘酷的,也是可貴的。但真相又有許多種呈現(xiàn)的形式,而每一種形式都包含著偏見,卻并不虛假。然而,僅憑一己之力探求全部的真相又談何容易,作者說:"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真相往往在于毫末之間。"我們只能希望不斷接近真相,不斷接近人性。因為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xiàn)才有多深。
雖然我不是記者,但我依然能感受到記者肩上背負的使命,就是不斷探求真相背后的隱情,正如科學家不斷探索宇宙,哲學家不斷探索真理,藝術家不斷探索美一樣,那都是一次次坎坷而漫長的遠行。
《看見》讀書心得 篇9
看到這本書是在幾年前,當時放在書店暢銷書書架上,所以也沒太在意。今年過年時去圖書館,在等朋友的時間里無聊就下載了個超星圖書館APP。然后,在偶爾玩兒手機的時候莫名其妙的下載了。一看,就放不下來了。讀了大概四五章,讓我下定決心購買實體書。因為她的思想足夠我學習,而且可以讓我很實在的學習。對于柴靜,其實我是很陌生的。只知道她是央視的記者,是山西人,其他的一無所知。早些年在微博上看過她寫得關于山西污染的長微博,覺得很深刻且畫面感很強,記者的功底嘛。但根本沒去深究過她,練一期她的節(jié)目都沒看過。卻通過此書,讓我想去看看她的工作結(jié)果
言歸正傳,說書。本書通過幾個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或是說曾經(jīng)一段時間里對她書中描述的事件都聽說過的事兒進行深入的探索,無情感加工痕跡卻又有理性思考的東西進行介紹,教會了我好多好多。我們都聽說過,有些甚至有視頻的東西就一定是真相嗎?未必。這本書絕對能當記者媒體同行的職業(yè)道德教科書,因為她足夠客觀公正不加引導(是說媒體站在道德立場上的`引導),相比較許多不靠譜就亂發(fā)文文的媒體記者央視的實力與職業(yè)尊嚴感讓我肅然起敬。因為他們有這個實力,可以做到不為了迎合大眾的需要而供應新聞信息,就想?yún)f(xié)和醫(yī)院敢于收治各種疑難雜癥患者一樣。這是她們的運氣。如果說讀書的主要作用是增長見識和體悟智慧,那么此書就已經(jīng)讓我大開眼界了!犊匆姟返氖澜缋镉兄沂煜s從未思考過本質(zhì)的場景,有著我聽都沒聽說過的生活環(huán)境,有著我想都不敢想的工作強度。很立體的一本書,真實的展現(xiàn)我們正在經(jīng)歷的社會,雖然不都全面,但正如柴靜自己所說“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誰又敢說自己所經(jīng)歷的東西就是世界的全部呢?
因為開始看書是電子書,沒有記下讀書筆記。所以現(xiàn)在有些遺憾,如果當時把我跟隨她的思想走過的路都描繪出來其收獲不會比《菊與刀》少多少的。讀書,也是講究緣分的。有讀書的緣分,沒有分享的緣分。就在我剛在網(wǎng)上下了單購買書之后沒幾天,柴靜自費拍攝的霧霾紀錄片就成了微博熱門話題。如果是之前我很有可能只是晃一眼就過去了,但是現(xiàn)在,我真得想看。理解了她的用意,她的想法,不會夸她不會罵她,那只是她想做的事兒。既然是人家自己的事兒,又何須別人去品評。還有,書里面對工作狀態(tài)的描述?赡芪覜]在北上廣這些一線城市生活過就無法體會,超級快的節(jié)奏好大的工作強度。重點是她們都是很自然而然的,絕無任何刻意標榜自己的痕跡,就像我出門買個日用品一般平常。瞬間就讓我想到了考研英語老師徐綻說太原一樣“太原這個城市呀,哪兒都好。就是生活節(jié)奏太慢”當時的想法是“這還慢?”現(xiàn)在知道了,許多形容詞都是對比出來的。不對比,永遠都不知道形容詞的程度。有點兒不知所云了,主要是忘了我看書時的東西。第二次看的時候好好寫寫。這次就先這哇
再說一句,我一直都覺得央視才是真正的高品質(zhì)電臺。
《看見》讀書心得 篇10
初讀柴靜的《看見》,內(nèi)心或多或少會被她簡潔樸實而有力的語言震驚,折射出社會真實的各種沉痛的一面。真正的人性是如何?她一步一步地成長,帶領我們更深更多地看見這社會,了解不同人內(nèi)心深處的靈魂。
“我有權(quán)選擇愛一個怎樣的人!比绻沂钱敃r他們其中的一員,我想我一定會吼出內(nèi)心滾燙的渴望。同性戀,在02年前,這群少數(shù)人被認定為“精神疾病”,后來被剔除了,法律上可以說剔除就剔除了,可在人的思想是一朝一夕能轉(zhuǎn)變得了的嗎?當時的思想教育仍是非常保守,同性戀在其他人的眼中就是異類、怪物。所以這群“患者”在社會上毫無人格,毫無尊嚴,毫無地位,他們被全社會歧視,沒人任何話語權(quán)。一個青島的男孩子,患病來求醫(yī),醫(yī)生得知他是同性戀的身份后拒絕醫(yī)治,男孩下跪乞求,可是,沒有用。他們就是這樣不被社會待見,被厭惡,被扔在隔離區(qū),界限分的如此明白。他們極度痛苦、絕望,成了心理上的絕癥患者,最后選擇自殺,悄悄逃離,從這不開心的世界上消失,尋找屬于自己、容納自己的另一個美好世界。這是誰給的?社會。
“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shù)滦校哑姰斣瓌t!彼麄冊揪秃臀覀兠恳粋人都一樣啊,一樣工作、上學,努力活著。但他們不能公開身份,活著不是自己的生活,在意社會的各種看法。這些都不是他們的錯,卻要讓他們買單。明明是我們思想的落后與偏見,無知與愚昧,明明是我們無法接受,就因為他們的是少數(shù)群體,他們必須忍受,少數(shù)人無法發(fā)聲,僅僅因為他們是少數(shù)人,這是多么的不公。他們大多數(shù)人在前半生一直都默認為自己有病,甚至為了變成所謂的“正常人”而扭曲真實的自己去接受許多不正常的治療,比如電療。
“你再也不會有選擇同性戀的欲望了!
“你再也不用有欲望了。”
“你好了!
真的',好了嗎?
“一個人對性和愛的態(tài)度‘不在于男男、女女、男女’,只在于這個人本身!
同性戀有錯嗎?當然沒有。本來愛一個人,是天性,是每個人都有的權(quán)利。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去否決他人的生活權(quán)利和方式。對同性戀者來說,愛情、自由,公開表達自己身份的空氣、空間,比生命還重要。他們渴望被社會認同,被平等對待。如果可以,他們也想得到家人、朋友、社會的祝福?稍诋敃r是個奢望。如今,全國人民呼吁共創(chuàng)和諧社會。所謂和諧,不是一百個人發(fā)出同一種聲音,而是一百個人是一百種不同的聲音并又相互尊重。“快樂的方式不止一種”,同性戀和每個人都一樣,它不是異類的標簽,都為自己喜歡的生活而活,每個人都應用平等的眼光相待。當你在大街上看到一對同性戀情侶在牽手,不要震驚地面容失色或厭惡一瞥,應莞爾一笑,給予眼神上的祝福,給予尊重。
我很喜歡一句話,“我喜歡上一個人,并不是因為他是同性而喜歡他,只是我喜歡上的這個人,剛好是同性而已。”愿所有人被世間溫柔以待。
《看見》讀書心得 篇11
作為普通人,連公民都稱不上,不能妄加評論政府,經(jīng)濟。但至少可以憤青一下這個社會。在屏幕上看到的是這社會的團結(jié),力量,和諧,法制。在生活里看到的是計較,落魄,掙扎,欲望,“國人大多是沒有信仰的,唯一算得上信仰的也只有錢了”,是啊,這個在奔跑中的國家,剛剛擺脫貧窮二三十年,苦日子都過怕了,誰不想多掙一點享受這社會,做個人上人來奴役不如自己的人。這種表里不一應該在儒家思想那會就形成了,都說國人內(nèi)斂,其實只是更多的是被奴役的養(yǎng)成掩飾的習慣。前幾天,我們村,剛剛發(fā)生村書記帶頭打村名,眉骨骨裂,起因是關于土地補貼的錢遲遲沒有發(fā)放。
這種猖狂的行為或許在很多農(nóng)村都有發(fā)生,以家族勢力,金錢來獲得村官,那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直在反貪,老虎好打,耗子難纏,想想我們從中受益了多少。也怪不得,畢竟儒家思想還在根深蒂固,言論自由還敞開半扇小門。
更關心的還是錢包鼓不鼓,房價漲多少,油價降了沒,過好自己的生活,就算不給這社會舔累贅了,更多的情況是,有錢的錢越來越好掙,沒錢的越來越難掙,這或許也談到能力問題,談到能力又得談機會,談到機會還要談到關系,談到關系難免又談到政府關系。復雜的生物鏈,理一理就很清楚了。越是小地方,這條鏈接越明顯,F(xiàn)在的我們更容易觸發(fā)感動,一個視屏,一首音樂,一個故事總是內(nèi)心感動不得了,有沒有想過,那是因為平時我們太多的冷漠,人啊,有些東西積蓄太久,總要找一個突破口來泄洪,然后繼續(xù)的積蓄等待下一個突破口。不曉得古時候?qū)U袥]有現(xiàn)在這么多問題,或許就是處于這種外在開放,內(nèi)心封建的.時候才會顯得這么掙扎,內(nèi)心跟不上節(jié)奏,該改改教育體制了,智商并不是分數(shù)能體現(xiàn)的。社會問題很多,我們自身的問題更多,想要的太多,書里不也是這么說的嘛?“生活本來就是陰云密布”。我們能看見的是真實的社會,看不見的確實真實的自己。
《看見》讀書心得 篇12
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所寫的《看見》一書,可以說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作者把自己在新聞第一線的真相挖掘,如北京"非典"阻擊戰(zhàn),山西因煤礦資源過度無序開采引發(fā)的環(huán)保問題,村民選舉,征地拆遷等重大事件以及新聞背后的故事,真實地記錄下來。書中的文字很接地氣,有民有官,有國有家,有情有理,文字平實,讓讀者更真切、更深刻了解身邊這塊土地上曾發(fā)生過的與大家的命運休戚相關的大事,知道它們?nèi)绾伟l(fā)生,又該怎樣面對。正如作者所說的"這本書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一個國家由人構(gòu)成,一個人也由無數(shù)他人構(gòu)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難能可貴的是盡管書中所寫的內(nèi)容都是這個社會最激蕩的部分,升斗小民也好,國家大事也罷,在作者筆下都是通過平靜、理性的'文字表現(xiàn)出來,盡力展現(xiàn)作者所了解的事實,沒有加入自己的主觀價值,沒有做任何直接和間接地是非判斷。在書中的章節(jié)結(jié)尾,作者最后留給讀者的不一定是真相,而是一個問題,一個可以引發(fā)讀者思考的問題,她沒有強加評論告訴讀者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她給讀者看她所看到的真實情況,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去評判。
在作者安靜、誠懇的文字情緒感染下,讀后對自己思考問題,看人解事頗有觸動和啟發(fā):多思才能敏行,慎行才能正品。
深入了解真相,客觀評判人和事。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或多或少會犯經(jīng)驗主義的錯誤,看人待物有時也會存在"淺嘗輒止"的現(xiàn)象。如果以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生活邏輯和價值觀去揣度他人他事,往往謬之千里。只有深入實際,沉下心來做事情,才能做好事,做成事。
學會換位思考,跳出問題看問題。換位思考真正做到很難,我們受過的教育,所處的環(huán)境,所站的位置,個人的性格,這些都影響著我們看事情、做事情的態(tài)度。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跳出問題看問題,才能不沖動,不急躁,不盲目。
加強自身修煉,踏實平和處世。人的一生從懵懂到老練,從稚嫩到成熟,走走停停,我們都有過青春熱血的豪邁,現(xiàn)在有了中年的穩(wěn)中求上進,希**年老時能與子孫共看夕陽美好時光。歲月荏苒,不斷地做好自己,錘煉自己,反省自己,做到"清""慎""勤",就能走好踏實平和的人生。
【《看見》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看見》讀書心得04-03
看見讀書心得優(yōu)秀08-15
看見讀書心得體會02-05
看見讀后感02-26
《看見》讀后感12-21
看見的作文【經(jīng)典】12-16
看見的作文02-14
(精選)看見的作文01-27
《看見孩子》讀后感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