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修禪的審美情趣
禪宗對我們來說多少有點陌生而神秘的色彩,
下面小編帶來的《修禪的審美情趣》則從更接地氣、更世俗的角度分析修禪的價值,
請廣大讀者欣賞:
修禪的審美情趣
作者/劉工
禪宗作為完全中國化的佛教新宗派,不僅全面徹底地改造了外來佛教,而且變成了一個廣泛的、影響深遠的社會運動。由禪宗思想提出的一套全新的宗教哲學,其中的許多觀點,特別是在人的“心性”問題上,其意義遠遠超越了宗教教義,而且具有了普遍的思想與理論的價值。唐代文人熱衷于結交禪僧,接受新的禪思想,追求習禪生活的狀態(tài),由此而影響了中國歷代文人與畫家。
禪為中國繪畫藝術增添了燦爛的光輝。習禪畫家的作品意境深邃、空靈脫俗,充分體現(xiàn)出禪學對畫家的思想影響。習禪可以使人深刻體會到,是禪的思想力量,使歷代畫家獲得如此超人的智慧;是禪的精神內涵,使歷代畫家取得如此深邃的藝術魅力。諸如,唐代王維習禪,北宋蘇軾、米芾習禪,南宋梁楷習禪,元代趙孟、倪瓚、吳鎮(zhèn)習禪、黃公望修道,明代董其昌習禪,清代金農習禪。以及歷代著名的僧人畫家,如唐代道芬,五代貫休、巨然,宋代修范、惠崇、居寧、法常,元代文誠,明代宋旭,清代八大、石濤、髡殘、弘仁,清末民初虛谷等,他們在中國繪畫史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近代以來,如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等雖不是出家僧眾,但基本都以“居士”自稱,對“禪”都非常醉心,他們的作品或多或少的都潛入了“禪”的意趣,只是在形式上各有藝術化的表現(xiàn)。
在中國人的審美情趣里,意境是一種寂靜無聲的,又是一種心曠神怡的視覺體驗。意境的空間就是繪畫構圖的整體,不是虛空的,而是一種畫面流向心靈的詩,并把詩引入到一個奇異的感受里。意境又叫境界,最早在《周易》中就解釋了“象與意”的關系。雖然《周易》中所講的象是指卦象,而不是藝術形象,但它與藝術的形象有著相通之處。而且《周易》中所說的象,則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模擬。《周易》認為立象是為了盡意,意在《周易》里,并不是簡單的語言可以概括,實際上有無窮盡之意。這一思想觀點,無疑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寫意精神是相通的,強調的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心”的能動作用。這些觀點是《周易》的“象與意”進一步得到了深入的發(fā)揮,對意境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從而創(chuàng)立了中國化的禪宗法門體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美學理論中的意境論。
其實在中國畫史上,也有一部分文人和畫家不愿接受儒家的思想。他們中的一些人從心底里就厭惡入仕,但又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致使有些人自然的渴望與山泉為伍,因而寄托于繪畫能夠把自己帶進寧靜的世界。在這種情形下,畫家追求禪宗思想是解脫塵世愁悶的最好途徑。
【修禪的審美情趣】相關文章:
生活情趣作文02-03
淺談音樂與審美教育09-23
自我評價審美與表現(xiàn)01-21
審美與表現(xiàn)自我評價02-22
演講與辯論;諷刺幽默生情趣05-25
口頭禪作文05-17
學生審美與表現(xiàn)評語大全08-12
審美和表現(xiàn)自我評價03-07
怎么正確修容-修容小技巧07-12
爸爸的口頭禪作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