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寫端午節(jié)的古詩分享
端午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已有2000多年歷史,古今詩人常以節(jié)日為題材進行作詩。以下是寫端午節(jié)的古詩分享,歡迎閱讀。
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賞析:這首閑適細膩的生活詩讓我們倍感慰藉。這首詩具體描寫了當時人們在端午節(jié)這天的生活習慣。平淡的閑言瑣事在詩人的筆下變得瑰奇純粹。詩人把生活的真味都寄托在端午生活的描寫中,仔細閱讀,方有所悟。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nèi)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賞析】
《端午日賜衣》出自《全唐詩》。這是詩人在757年五月,官拜左拾遺時所作。詩人描寫了端午節(jié)的風俗,實際上是描寫了自己在做官之后的心情。“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運用了典故,形容衣服的材料非常好。在《吳越春秋》《采葛歌》中,有“弱于羅兮輕霏霏”,謝莊詩“疊雪翻瓊藻”都是表現(xiàn)了衣服材料的良好!白蕴祛}處濕,當暑著來清”是說衣領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潤的,天氣熱的時候穿起來一定很涼爽!耙鈨(nèi)稱長短”中“稱”有不拘平仄的意思。“稱長短”是恰好稱意的意思。如“多疊滿山谷”、“意內(nèi)稱長短”是也。洪仲欲讀作平聲,謂長短合意,若經(jīng)稱量者,如《枚乘傳》所云石稱丈量。這首詩整體語言風趣,運用了典故,表現(xiàn)了自己在端午節(jié)終于可以做官的心情,是對皇帝的感恩。
《臨江仙》【宋】陳與義
臨江仙
陳與義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jié)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
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賞析】
此詞是陳與義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這一年,陳與義流寓湖南、湖北一帶。這首《臨江仙》所反映的是國家遭受兵亂時節(jié),作者在端午節(jié)憑吊屈原,舊懷傷時,借此來抒發(fā)自己的愛國情懷。詞一開頭,一語驚人。“高詠楚詞”,透露了在節(jié)日中的感傷必緒和壯闊,胸襟,屈原的高潔品格給詞人以激勵,他高昂地吟誦楚辭,深感流落天涯之苦,節(jié)序匆匆,自己卻報國無志。陳與義在兩湖間流離之際,面對現(xiàn)實回想過去,產(chǎn)生無窮的感觸,他以互相映襯的筆法,抒寫“榴花不似舞裙紅”。
詞的下闋,基調(diào)更為深沉!叭f事一身傷老矣”,一聲長嘆,包涵了作者對家國離亂、個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歡娛都已成往事!叭挚|”句,是借蜀葵向太陽的屬性來喻自己始終如一的愛國思想!叭挚迸c“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詞人用此來映襯自己曠達豪宕的情懷!熬票顪\”是以這一年之酒與前一年之酒比較,特寫時間的流逝。酒杯深淺相同,而時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語,感喟深遠。從高歌其辭賦到酹酒江水,深深地顯示出詞人對屈原的憑吊,其強烈的懷舊心情和愛國情感,已付托于這“試澆”的動作及“橋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屈原塔》【宋】蘇軾
屈原塔
蘇軾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jié)。
【賞析】
南賓縣(今四川豐都),看到這個與屈原毫無關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驚異之余便寫下了上面這首五言古詩。詩分三段:前八句寫端午節(jié)投粽子、賽龍舟習俗與屈原的關系,次八句推測屈原塔的來歷,末八句贊美屈原不茍求富貴而追求理想的節(jié)操。
相比楚地民俗來,更觸動蘇軾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紀實性的敘寫中展開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飯和競渡不是呈現(xiàn)為娛樂化的熱鬧的民俗場景,而是祭祀與追懷的真正儀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強烈的情緒活動。作者一再用反襯的筆法來強化議論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決絕與世人眷懷之不絕,如事之無憑與人情之殷切,富貴之短暫與聲名之無窮,世人之澌滅與屈原之不朽,最終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jié)”一聯(lián)貫之,屈原持志之高潔與自己的無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
《寄朱錫珪》【唐】賈島
寄朱錫珪
賈島
遠泊與誰同,來從古木中。
長江人釣月,曠野火燒風。
夢澤吞楚大,閩山厄海叢。
此時檣底水,濤起屈原通。
【賞析】
《寄朱錫珪》這首唐代詩人賈島的一首五言律詩之一。
“燒”字表現(xiàn)了在詩的意境營造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賈島詩中對于燃燒狀態(tài)的表現(xiàn)就頗能反映這種特色。
這首詩能充分體現(xiàn)賈島尚意的特色,賈島詩所寫之景常常并非盛唐詩人那種對自然或沉浸或相融的描繪,亦即賈詩在寫景中少了情的因素,而采取遠觀的態(tài)度對所描繪的景致進行意念上的再加工,使之符合某種非凡的審美體驗,使讀者可以對其進行直接的審美觀照,進而獲得超人意表的審美感受。
《五月五日》【宋】梅堯臣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沈死,楚人衰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賞析】
北宋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梅堯臣生于農(nóng)家,幼時家貧,酷愛讀書,16歲鄉(xiāng)試未取之后,由于家庭無力供他繼續(xù)攻讀再考,就跟隨叔父到河南洛陽謀得主簿(相當于現(xiàn)今的文書)一職,后又在孟縣、桐城縣連續(xù)擔任主簿職務。在連任三縣主簿之后例升知縣,召試,賜進士出身,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稱。梅堯臣入仕之后,曾胸懷大志,抱有遠大抱負,他原名“圣俞”,后改“堯臣”,意為立志要做個圣明君王的賢臣,然而他卻沒有遇到圣君。
梅公雖然在位途上極不得意,而在詩壇上卻享有盛名,他懷著無限的悲憤、苦悶、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寫出了《五月五日》,借屈原以抒發(fā)他的“不遇”情懷。
《浣溪沙·端午》【宋】蘇軾
浣溪沙·端午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端午佳節(jié)情景的小詞,體現(xiàn)了人們對愛情的渴望和祝福。
上片寫“輕汗微微透碧紈”勾勒出了朝云的美麗身姿。這是一幅為端午節(jié)忙碌的場景。
下片寫端午佳節(jié)相互致賀,端午節(jié)各地的習俗。彩線輕輕的纏繞在紅色的胳臂會上,在發(fā)髻上掛著綠色的符錄!安示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描寫了端午節(jié)的習俗;“佳人相見一千年”,則是對愛情的深深祝福。
看了上面這些古詩,你想了解古人是怎樣過端午的嗎?那就和我一起跟著圖畫穿越回古代看看吧!
射粉團
射粉團,這是一種唐代宮廷比較盛行的游戲。粉團是類似麻團的一種點心,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射粉團游戲的參與者多為女性或者兒童,射中者可以享食。
賜梟羹
梟羹,即用梟肉做的羹湯,就是貓頭鷹湯。作為一種節(jié)令食品,它曾先后出現(xiàn)在夏至和端午。漢代中后期直至明清,梟羹更成為皇帝端午節(jié)賜宴中的特殊食物,是古代端午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傳說,貓頭鷹吃自己母親,所以古人認為它是惡鳥。為了滅絕它,特意選擇在端午這個“惡日”來吃。但是,這個解釋不全面。吃惡鳥,自然是為了消滅它,但更加主要的目的是要消滅它所代表的惡行、惡人;实燮鋵嵤墙逃柎蟪迹灰鰫喝、奸臣。這個官方禮儀具有政治涵義的。
采草藥
“五日午時蓄采眾藥治病,最效驗。”古人認為端午是采藥季節(jié),因為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與之相聯(lián)系的還有蹋百草、斗百草(競采花草,比賽多寡優(yōu)劣)等野外游戲。
養(yǎng)鴝鵒
鴝鵒(qú yù),其實就是俗稱的鸚鵡。古人發(fā)現(xiàn)了野生的鴝鵒有模仿人語的能力,于是將其捕來有意地調(diào)教馴化,而這個調(diào)教的最好時間據(jù)說就在每年的端午。
懸艾人
端午節(jié)有家家戶戶掛艾草的習俗,人們把艾草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空中,或剪成虎形,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qū)瘴。
系采絲
五彩是由紅、黃、蘭、綠、紫等五個顏色組成。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頸項上,叫長命縷、續(xù)命縷。為了驅(qū)邪避瘟,小孩子也會于端午節(jié)佩戴香囊,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清香四溢,此時五色絲線也可用于盤扣系于香囊之上以便佩戴。彩絲又可結成串、編形狀,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裹角黍
此即人們所熟知的粽子,粽子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粽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另一種則是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到了唐代,粽子所使用的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xiàn)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觀競渡
此即觀龍舟競渡,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不舍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屈原蹤跡。之后的每年五月五日,人們便劃龍舟以紀念。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即事
——南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fā)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賞析:在詩中端午節(jié)歡愉的背后暗含著作者的一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內(nèi)心深處仍然滿懷著“丹心照夙昔”的壯志。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樣為國難奔波卻壯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寫端午節(jié)的古詩分享】相關文章:
寫端午節(jié)的古詩07-05
唐代詩人寫關于端午節(jié)的古詩07-04
描寫元旦的古詩分享07-05
端午節(jié)古詩09-09
端午節(jié)的古詩08-09
端午節(jié)古詩03-16
端午節(jié)短信分享07-01
端午節(jié)的古詩及欣賞07-04
端午節(jié)經(jīng)典古詩合集06-30
2022端午節(jié)的古詩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