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課堂教學中信息共享的認識與實踐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資源、信息共享已越來越成為時代的主題。語文課堂是由教師、學生、文本三者構(gòu)成的一種獨特的課程資源,教學中各種信息每時每刻都在三者之間交流。怎樣挖掘這三者間的資源,做到信息交流暢通無阻呢?以下,我就圍繞第十二冊教材(人教版)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來談談對課堂教學中信息共享的認識與實踐。
一、實現(xiàn)師、生對文本共性信息資源的共享。
文本作為物質(zhì)資源范疇,它是客觀存在的,但它又是主觀精神世界物化的產(chǎn)物。當它呈現(xiàn)在教師與學生面前時,它是作為客觀的東西而存在的。當然任何客觀事物都打上了主觀的烙印。所以當接觸文本時,毫無疑問,我們首先應探尋文本中主觀印象的烙。醋髡咚鶎懳恼碌臅r代背景,以及他在這種背景下所表達的情感);其次應探究作者是通過哪些事物,怎樣的語境來流露自己的情感的。這是文本中具有共性的資源。對于文本中的這此共性的資源,教師和學生可以對這一資源進行共享,但由于教師、學生在課堂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共享文本共性信息時,教師不能以“先入為主”的思想,將占有的這些信息資源,通過直接灌輸這一單一形式傳遞給學生,而應圍繞文本促其生疑,在疑問中探究文本源以外的信息,在交流中實現(xiàn)對文本共性信息的共享。
《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一處寫道:小女孩坐在墻角里用火柴在墻上擦燃了,眼前就出現(xiàn)了一些美麗的幻景。對于文本中的這一信息源,以前,我在教學時,我都是通過自己所收集的信息,向?qū)W生直接傳遞。如介紹火柴發(fā)展的歷史。學生雖然聽得津津有味,但是卻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今年,我一改以前的做法,鼓勵學生圍繞信息源提出自己的問題。其中有一位學生問:“我們知道的是火柴必須在火柴盒上使勁劃一下才會燃起來,為什么小女孩將火柴在墻上一擦就會燃起來呢?”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對他說:“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也沒有這方面的詳細資料,課后請大家與老師一起去收集這方面的資料。幾天后,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交流,同學們暢所欲言。從他們交流的情況看,他們收集信息的途徑很多,有的查閱了資料,有的還專門請教了自然老師,有的還上網(wǎng)進行了查閱。經(jīng)過交流,同學們不但知道了賣火柴的小女孩當時所賣的是能在墻上擦燃的“不安全火柴”,而是我們用的已是“安全火柴”了,而且他們對火柴發(fā)展的整個歷史也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這都是文本這一共性信息源,所產(chǎn)生的效果。
二、實現(xiàn)師、生個性資源信息的交叉共享。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泵總讀者讀完一篇文章后,都有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感受,這是由每個人的文學素養(yǎng)、心理情境、情感體驗等差異所決定的。沒有個性的東西,就是沒有生命力的東西。然而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語文課中,我們常常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的理解,使信息傳遞變?yōu)閱我坏男畔鬟f,顯然這是不對的。這樣不僅削弱了文本所具有的魅力,而且使許多有個性的信息資源被扼殺。怎樣才能使教師和學生的個性資源信息做到交叉共享呢?筆者認為教師不因急于表達自己所獲得的信息,而應在傾聽完學生對閱讀文本所獲得的個性資源信息后,再將自己所獲得的信息資源與學生進行交流,從而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個性資源信息的交叉共享。當然,教師在交流自己的信息時,應帶著一種平和、商量的語氣與他們進行共享,避免那種強加的、被動接受式的信息交流。
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在學生通過充分閱讀、理解后,我便拋出一個問題:讀完課文你認為賣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樣的一個人?學生通過對文本信息資料的占有,提出了各具個性的信息。
學生甲:“老師,我覺得她是一位可憐的小女孩!大年夜還要在街頭賣火柴,而且大冷天只穿著一雙拖鞋和一件圍裙! “她家里沒有一個疼愛她的親人,賣不掉火柴,回去還要挨爸爸的打。大年夜不能回去,只能與墻角為伴。我認為她是一位孤獨的小女孩。”
乙學生搶著回答。 “她是一位無助的小女孩!睂W生丙迫不及待地說,“她在大年夜賣火柴,竟沒有一個人去幫助她,去買她一根火柴!
學生。骸八且粋沒有反抗精神的小女孩!買不掉火柴,爸爸竟然還要打她,她為什么不去控訴她父親?為什么不與她父親抗爭?”
…… 面對學生獨具個性的閱讀信息,我不免有些汗顏。因為通過教參的提示和自己的閱讀理解,在頭腦中留下的是一位孤獨、可憐的小女孩形象。如果事先我將自己所獲得的閱讀信息傳遞給學生,很顯然就不可能有如此眾多的獨特見解。于是,我真誠地對他們說:“同學們,你們通過充分地閱讀、理解,談出了許多有見地的看法。說實話,老師在閱讀后,還沒能獲得像大家這樣深入的見解。相信,隨著大家深入地探究,你們還會獲得更多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 如此,通過交叉信息資源的共享,不僅使眾多的個性信息資源得以產(chǎn)生,而且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獲取新的信息的信心。
三、實現(xiàn)生、生個性資源信息的互動共享。
小學生是個性活潑的群體,據(jù)心理學研究表明:他們更喜歡在互動中來接受、傳遞信息。雖然,我在第二點中沒有談及師生間的互動分享信息資源的效果,但并不是否認師生互動對個性資源信息的共享作用。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師生互動遠沒有生生互動傳遞信息那么快捷、自如,這無疑告訴我們在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中教師仍需做大量的工作。因此,我在這里主要談談生生互動中信息資源的交流與共享。 學生在讀完文本后,他們所獲得的個性資源信息因為他們的認識水平、知識水平的程度不同,他們所獲得的個性信息也體現(xiàn)了不同的層次結(jié)構(gòu)。如何使他們的信息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提高、堅持,這就需要教師為他們設計一些互動的情境,讓他們在互動中得到完善、提升、共享。當然互動的情境設置需因人而異,因文而設,不能千篇一律,追求一致。 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當教學進入使學生混沌狀態(tài)時,為了讓學生不因混沌而不知所措。于是,我便組織他們進行了辯論。
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下:
師:在賣火柴的小女孩心中有許許多多美好的愿望,你說在她臨死前渴望些什么呢?
生:她渴望有親人的關愛和呵護,至少爸爸不會再喝酒后打她。
生:她渴望有一個溫暖的家。
生:她渴望能快快樂樂地過個年。
生:她渴望有甜美的食物補充她的身體,免得受饑餓的威脅。 ……
師:是呀,多么美好的愿望!你覺得小女孩的愿望能實現(xiàn)嗎?
生:我覺得能實現(xiàn)。因為小女孩臨死前確確實實看到了許多美麗的東西,有溫暖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慈愛的奶奶。
生:我覺得小女孩并沒有實現(xiàn)她的愿望,因為這些美麗的東西都是小女孩在神志不清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幻覺,是虛無的東西,并不是她真正擁有的。
師:現(xiàn)在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小女孩在幻想中得到了滿足,得到了她所需要的東西,另一種認為,小女孩并沒有真正得到,愿望沒有實現(xiàn)。
下面就圍繞這兩種觀點,到課文中尋找依據(jù),開展辯論。 (學生開始尋找依據(jù))
辯論開始: 甲方(贊成第一種觀點的): 1、覺得小女孩是可憐的,我非常同情她,我寧愿相信她在臨死前得到些什么,而不愿看到她一無所獲地懷著種種遺憾離開人世,我想同學們都是于心不忍吧!
2、因為課文結(jié)尾說:“第二天清晨,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嘴上帶著微笑。”小女孩是帶著微笑離開人間的,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告別人世的,她臨死前看到這么多美好的東西,到天堂去享受快樂,她死而無憾。
3、雖然小女孩并未在物質(zhì)上真正擁有些什么,但是她在精神上已經(jīng)得到了一絲安慰,所以精神上的滿足已表明她曾經(jīng)擁有過。
乙方(贊成第二種觀點的): 1、課文中寫到:“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闭f明小女孩所要享受的這一些只有到天堂中才能獲得,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得到的。
2、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但是火柴一滅這些就會不見的,這難道不能說明小女孩所渴望的這些只不過是她的幻想罷了,是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的。 通過辯論雙方的觀點在辯論中得以交流,在辯論中得以互補,得以提升。這不能不說是互動產(chǎn)生的預想不到的效果。 語文課堂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會伴隨著各種信息資源的形成。語文課堂是圍繞文本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的信息場。這個信息場中有許多東西等待我們?nèi)ヌ剿。相信!伴隨著對新課程標準的深入理解、積極實踐,最終肯定會解開這個信息場中的每個謎團的。讓我們攜手一齊努力吧!
【課堂教學中信息共享的認識與實踐】相關文章:
《信息與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設計07-04
《圓柱的認識》課堂教學實錄07-04
北京醫(yī)藥代表QQ群-實現(xiàn)信息的共享07-13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活動計劃12-26
《認識圓柱圓錐》課堂教學實錄03-22
山谷中的謎底課堂教學實錄07-04
沙漠中的綠洲課堂教學實錄07-03
淺談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07-10
信息技術教案《認識鍵盤》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