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漾水河畔端午節(jié)散文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柳、懸艾香。吃粽子,澆峰糖,烙花饃、佩香囊,高山點塔喜洋洋”今年端午節(jié)前一天,我們從縣城來到漾水河畔的石堡村,體驗了一回在鄉(xiāng)下過端午的樂趣。
一、到鄉(xiāng)下過端午
初夏,漾水河畔新麥尚未登場,夏鋤進行過兩次,正是農(nóng)事稍閑的空隙。從每個村莊的村路上,不時有打著遮陽傘騎車回娘家的小夫妻,車把上掛著大包小包的禮物和一個鍋蓋大的花饃饃。此地規(guī)矩,端午節(jié)回娘家,兒子、媳婦、女兒、女婿除了送粽子、送花饃,雞鴨魚肉、時令鮮果外,家里有小孩的還要帶上一大串香包,贈送晚輩。
臨近中午,我們趕到家中,剛剛坐定,母親見我們走得熱汗涔涔,便先給我們斟了一碗蜂蜜茶解渴。這蜂蜜茶是用上好的槐花蜜加上茶葉煮出來的,既有鮮活解渴、潤肺生津之功效,還有預祝生活甜蜜,吉祥如意的寓意。
正喝茶時,大門外進來了小外甥和小侄女,母親趕忙把兩串好看的香包分別掛在他們胸前的紐扣上,并為他們綰上紅絲線結成的手袢子。他們一個個便高興地離去了。
二、插柳懸艾
“快起床,采艾蒿去”!天未大亮,母親的呼喚把我從夢中喚醒,昨晚約定:今天一早去五臺山上割艾蒿。
端午清晨,和露采艾。這是我們村里沿習多年的風俗,五臺山上的槐林里長滿了齊膝高的艾草,割上幾鐮刀,便是一小捆。接著到柳樹上割柳條,到園子邊割菖蒲,到野花上采露珠,裝在玻璃小瓶里。回家時,東方放亮,抱艾而歸的男娃,采得百花露珠的女娃們,沐浴著晨曦,麻雀般跳躍著回家了。
采艾歸來,我們先把柳條、艾條、菖蒲插于房門兩側,掛滿門楣縫隙,再把多余的艾條攤曬在墻臺上。經(jīng)過這樣的裝飾,房門翠綠清新,室內室外艾香飄逸。
“為啥要插柳懸艾掛蒲呢?”母親見問,拿起一枝艾條說,你看,它多像古戲里用的馬鞭子,代表“馬兒”,菖蒲葉又長又尖,像青銅劍,而彎曲的柳枝,是鎖鬼的鐵鏈。讓傳說中的捉鬼英雄種馗騎馬舉劍,帶上鐵鏈站在門邊,妖魔鬼怪,便不敢進屋作崇了。
插艾掛蒲之后,母親為孩子系上香包,綰上手袢,又端著臉盆,倒上白酒、雄黃、加水攪拌后,用艾條蘸著灑在堂屋、臥室、灶間、雞棚的地面和墻角,以驅除毒蟲。原來,借酒揮發(fā)的雄黃味,真能殺菌除蟲,農(nóng)諺又云:“灑了雄黃酒,百蟲都遠走”。
三、吃粽子
我們村本地風俗,端午節(jié)午飯是吃花饃、粽子開始的。中午時分,母親端著切成塊的花饃和一盆粽子進了堂屋,滿屋飄著新粽葉的清香,我們大家各自動手,解開粽繩,剝去粽葉,放在碟里,澆上蜂蜜汁,吃了起來。粽子煮得又香又甜,柔軟適口。
端午吃粽子,各地皆然。不過由于飲食習慣和口味不同,粽子的用料和風味各具特色。西和縣城近年惟電影院對面的方家粽子貨真價實,頗有名氣,人氣也最旺。他們是用最新采到的粽葉把浸過的糯米,加上大紅棗,包成錐角形,加水煮熟,用冷水浸泡,待涼之后,澆上優(yōu)質蜜汁才吃。其特點為爽滑可口,柔軟鮮甜。
據(jù)考證,我國最早的粽子是用竹筒裝米煮的,叫筒粽。到了漢代,才用葉子包裹。關于這一變化,還有個傳說。東漢建武年間,有個叫歐回的古人,端午的汩羅江邊散步,忽見一個頭戴云冠,腰系長劍,身佩香草的人,自稱三閭大夫。他對歐回說,你們?yōu)槲壹漓牒芎,但每次祭品都讓江中蛟龍、魚蝦吃了。以后用楝葉包米,外用五色絲線纏捆,做成尖角狀,魚龍見了,以為是菱角便不敢吃。歐回把這事告訴大家,從此便用楝葉或蘆葉包出有棱有角的粽子了。
當然,端午節(jié)并非純吃粽子,母親在灶間忙了一上午,做了幾樣家常菜,其中素炒莧菜,便是最普通的,據(jù)說端午吃莧菜以后,肚子不會痛,成了家中保留菜肴。
四、點塔兒
端午黃昏,吃罷晚飯,街上有雜沓的腳步。村里的毛頭男娃,家家忙碌扎草人。就是把三、四月份在麥地里拔來的麥蒿子、薺薺菜、麻蒿子等長草曬干,扎成肥胖的草人,拿到村外的山坡上,站成齊齊的一排,引火點燃。(有的甚至舉著點燃的草人來回跑動),來不及扎草人的,就把干草,堆集成塔狀點燃,俗稱“點塔兒”或“點高山”。這一活動一般在夜里舉行,黝黑的夜空下,這個村子一排,那個村子一排,火光沖天,很是壯觀。
【漾水河畔端午節(jié)散文】相關文章:
經(jīng)典散文:站在時光的河畔06-21
河畔的作文05-27
描寫水的優(yōu)美散文06-28
漾怎么組詞介紹06-28
月亮里的水有感散文06-27
多瑙河畔的農(nóng)民故事06-24
端午節(jié)的散文06-26
端午節(jié)的優(yōu)美散文06-24
端午節(jié)的思念-散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