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證券持有體系的基本模式和結構分析論文
現(xiàn)代證券市場的正常運轉需要多方面的條件,有幾個市場服務機構是基本的,那就是證券交易、證券登記、證券清算和證券托管機構的存在。連續(xù)不斷的市場交易成交以后,清算機構進行清算(clearing);然后買賣雙方及時完成交割,這是結算(settlement),結算之后,通過相應的變更登記,才能說交易最終完成(finality)。
一、證券持有體系的變遷和基本模式
在證券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前提是有相應的證券,但投資者對于擁有的證券通過什么方式持有,也就是證券持有方式,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和不同發(fā)育程度的市場上卻不盡相同的。從總的過程來看,證券持有可以分為兩種,即直接持有方式和間接持有方式。
。ㄒ唬 直接持有證券方式
這是一種較傳統(tǒng)的持有證券的方式,即投資者直接持有證券,表明擁有證券所有權,而證券發(fā)行人能夠直接知道投資者是誰,因此確認投資者的所有者權益。所謂的直接,是指不需要通過其他的中間機構就能夠表明證券所有權的歸屬和權益享受,這是區(qū)別于間接持有方式的重要一點。直接證券持有,根據(jù)證券是否進行了無紙化和托管,在持有方式上有些不同,但原理基本一樣的。
1、證券未進行托管:證券未進行托管時,證券主要形式是有形憑證。對于不記名證券,持有人就是投資人,可以憑證券享有相應權益;對于記名證券,其證券投資人是在證券發(fā)行人發(fā)行登記簿載明姓名的人。在直接持有方式下,發(fā)行人可以容易地知道誰是投資者,而投資者對于證券權益體現(xiàn)為直接的所有權形態(tài)。
證券直接持有體系在證券權益的確認方面比較簡單,但是相對來說證券的轉讓和清算手續(xù)就比較煩瑣。要么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要么為了一筆交易費時費力地去發(fā)行人的登記簿上變更登記。隨著證券交易量的擴大和全球交易,原有證券清算、結算體系遠遠不能適應巨大的交易量以及帶來的記錄變更工作,以至于在華爾街產生了所謂的文書工作危機。
2、證券進行托管: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應用使得文書工作得以緩解。既然交易和清算速度快了,證券本身如果還像以前那樣需要移動交付才能表明交易成功,那么在這個最后一步上速度還是沒有大的改進。怎樣才能使證券本身不流動同時保證清算結算正常進行呢?證券界的精英們聰明的腦袋沒有閑著,他們認為提高效率的一種辦法是將所有的證券都存管在一個機構中,通過轉賬方式來改變其所有權,使所有的交易后的清算、結算都在同一個機構內發(fā)生,實現(xiàn)證券處理的非移動化和無紙化。CSD根據(jù)清算結果和指令,通過對開立在CSD的需要清算的帳戶進行借記或者貸記,完成證券結算和登記變更過程這種設想的實現(xiàn)就是后來證券界普遍使用的中央證券存托組織機構(central securities depositories,下面簡稱CSD)。
從各國CSD帳戶開立的情況來看,如果每一個投資者在CSD直接持有一個證券帳戶記錄(不管投資者是否通過中介進行證券交易),那么證券發(fā)行人可以容易地知道哪些人是其發(fā)行證券的投資者(中央托管機構根據(jù)投資者賬戶記錄,按照與發(fā)行人的協(xié)議向發(fā)行人提供名錄)。這與在有形證券情況下通過變更發(fā)行人簿記來表明證券權益轉變在本質上是一種模式,但更有效率。
但如果不允許每一個投資者都在CSD持有證券帳戶或者分帳戶記錄,而只是允許那些與CSD有托管合同關系的機構在CSD開立有帳戶,那么投資者只有通過在中介機構開立的證券帳戶持有自己投資的證券。在這種情況下,經過對持有結構中的某些制度性創(chuàng)新,間接證券持有體系被設計出來,并成為現(xiàn)今國際證券市場上證券持有的主要方式。
(二)間接持有證券方式
所謂間接,是指一種從投資者到發(fā)行人之間存在一個以上持有層次的制度安排,投資者與CSD以及發(fā)行人不存在直接聯(lián)系。間接的證券持有,簡單地說,是指投資者通過在某一中介機構開立的帳戶持有證券,這個機構本身處于一個多層次的證券持有系統(tǒng)中,按照這種持有系統(tǒng):在證券發(fā)行人處登記為證券持有人的只是處于這個證券持有體系最頂層的機構,而非投資者本人;投資者開立有帳戶的中介機構在位于其上層的其他機構那里以自己的名義開立證券帳戶,在混同(commingled)的基礎上為所有客戶持有證券。
下面按照層次來分析這種間接持有系統(tǒng)的一般形態(tài)(參見圖例)。
1、處在這種間接證券持有體系頂層的機構是具有中央證券托管功能的機構或公司(即CSD),在其處存管有大量的由不同發(fā)行人發(fā)行的證券。在實際中,CSD的功能可能同時與中央證券、結算、清算和登記功能組合在一個機構之中。
重要的是,在發(fā)行人的證券發(fā)行登記簿上,證券持有人的名稱是CSD這個機構的名稱或是其別名,而不是具體投資者的名稱,這與直接持有方式是一個大的不同。有時候具有CSD功能的機構不使用自己的名稱,例如美國的CSD是托管信托公司(the Depository Trust Company, DTC, www.dtc.org),是世界上最大的證券托管公司;據(jù)統(tǒng)計,紐約證交所上市公司股票的83%和91%的企業(yè)債券的登記持有人是CEDE & Co,這是DTC在證券持有登記時的別名。
2、在間接持有體系里,處在CSD之下的是一些在CSD持有證券帳戶,與CSD有直接的托管合同關系的金融證券機構、證券經紀人、區(qū)域性的證券托管人以及其他從事證券投資之類的中介組織(intermediaries),通常這些中介被稱作CSD的參與人。他們在CSD開立有證券帳戶,不管證券是誰投資的,在CSD所開立的帳戶登記的證券持有人都是這些中介機構,不是最終實際投資者。而且,這些參與人在CSD開立的帳戶下面并沒有開立投資者名義的分類帳戶,因此無法反映出參與人帳戶內證券的實際投資人是誰。
CSD參與人自身還會有客戶,這些客戶(投資者和中介機構)只能在CSD參與人處開立證券帳戶,由CSD參與人替自己存管證券。同時,間接持有方式的慣常作法是,對于客戶持有的同一種證券,在本機構內設立一個該證券的總帳戶,在混同基礎上記錄所有客戶的證券,然后這個總帳戶下設立該客戶名義的分帳戶,記錄以該客戶名義持有的證券數(shù)量。
例如,美國DTC有600多個參與人,主要是各類證券經紀機構、銀行和區(qū)域性證券托管人。Euroclear則有近2000個參與人,來自近一百個國家。這些參與人基本上涵蓋了世界上主要的證券中介機構,不僅使得證券業(yè)務國際化,而且由于間接持有體系的自身交易特點,極大地分擔了在直接持有方式下中央托管機構帳戶變動的工作。
3、CSD參與人的客戶某些可能是從事證券經紀等中介服務的機構,那么這些機構仍然擁有自己的客戶群體,客戶在這些機構內開立證券帳戶。這時,帳戶的開立、證券的混同以及帳戶持有人名義等方面需要遵循的慣常作法與在CSD參與人處開立帳戶時的相同。因此,從結構上來看,處于間接持有最底層的證券投資者與發(fā)行人和CSD之間的層次可能是很多的,形成一種金字塔式的持有形態(tài)。
從上往下看,發(fā)行人只需要與CSD打交道,CSD與其參加人(主要是大的中介機構)打交道,CSD參加人與下一級的中介打交道,最后是某一個具體的中介機構與自己的客戶(證券投資者)打交道。
從下往上看,投資者不但不會出現(xiàn)在發(fā)行人保有的證券持有人記錄上,也不出現(xiàn)在CSD的證券記錄或者帳戶之中,也不出現(xiàn)在與其沒有直接關系的上層中介的證券帳戶記錄上,只是在自己的直接中介機構處在某一種證券下面保有一個分帳戶;同時他們也不擁有證券憑證本身。因此,在這樣一個典型的間接持有體系中,投資者的權益完全依賴于他在直接中介處開立的證券帳戶,而且由于帳戶的混同記載,其也無法向上一層中介主張權利。
相對于直接持有體系來說,間接持有體系,輔之于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fā)展,以及與清算結算方式相配套作用,在交易量巨大的國內和國際證券市場上,能夠提高證券結算、登記的效率和安全性,比較有效地解決證券交易、清算以及登記后最后一步問題。因為,只要通過帳戶的變動,無需交付證券憑證,也無需在發(fā)行人的登記簿上變更,交易過程就可以完成,降低了流通中的丟失/偷盜等風險,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輔之于銀貨對付(delivery versus payment,DVP)的證券與資金清算方式的日益流行,減少了證券和資金交收時間不一致產生的信用和流動性風險,也適應了證券交易電子化和國際化的趨勢,因此越來越多的運用。根據(jù)有關報告,現(xiàn)在世界上大多數(shù)的證券通過這種間接體系持有。
下面以一個例子簡要說明在一個間接持有系統(tǒng)內部的證券過戶:如果兩個投資者(例C-1,C-2)都是某一個中介機構的客戶,他們之間就某一證券買賣達成了交易,那么只需要由這個中介(中介B-1)相應地在其客戶(C-1,C-2)的帳戶上貸記和借記就可以了,不需要在CSD或者證券登記人變動,也不在需對上一層次的中介機構(中介A-1)的此證券帳戶作任何變動。如果兩個投資者分別通過不同的中介進行交易(C-1與C-3),那么轉讓就稍微復雜一些,那就是需要找到兩個投資者的中介機構(B-1與B-2,或者上層中介機構)都開立有帳戶的中介機構(圖例中為中介A-1,在一些情況下也可能是CSD了),由這個中介(A-1)在下層中介機構(B-1與B-2)持有的帳戶上作相應的借記和貸記,然后相應的對再下一層中介的帳戶作借記和貸記,最終在客戶(C-1,C-2)的帳戶上貸記和借記,完成過戶。
應當注意的是,證券托管和證券清算、登記等系統(tǒng)在很大程度上緊密聯(lián)系,他們集中化和國際化的要求和發(fā)展趨勢是一致的。在近十年來,一些國家范圍的證券登記結算和托管機構以及國際證券托管清算結算中心系統(tǒng)紛紛建立或者加強,也反映了這種趨勢。例如1999年,美國DTC與美國全國證券清算公司合并成立了存券信托與清算公司(the depositories trust & clearing corporation, DTCC),完成了國內清算托管的一體化。
二、我國的證券托管和持有體系簡述
我國已經實現(xiàn)了證券發(fā)行、交易的無紙化,也實行了證券的中央存管,并且清算、結算、登記和托管機構合為一體,但是從法律上面來看還存在著模糊性。
以《證券法》為例:第148條規(guī)定的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的職能包括“證券帳戶、結算帳戶的開立”、“證券的托管和過戶”;第104條規(guī)定,“投資者應當在證券公司開立證券交易帳戶”,從語言上不清楚第148條是否要求登記結算機構為投資者辦理開戶,還是僅為證券公司開立。第138條規(guī)定,“證券公司辦理經紀業(yè)務,必須為客戶分別開立證券和資金帳戶,并對客戶交付的證券和資金分帳管理”,證券公司為客戶開立證券帳戶,不清楚是不是表明也有托管職能。第150條規(guī)定,證券持有人所持有的證券上市交易前,應當全部托管在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該條指示規(guī)定證券持有人所持有的證券應當托管在證券登記結算機構,并沒有規(guī)定應該由證券持有人還是其他人將證券持有人所持有的證券全部托管在證券登記結算機構。因而,從法律規(guī)定上看,我國法律里的證券托管關系規(guī)定還是不清楚的。
由于歷史發(fā)展的原因,我國曾經有兩個分離的登記結算分公司,采取的清算結算方法不盡相同,在證券托管方面的作法也存在差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內證券市場清算和托管的統(tǒng)一化進程。原上海證券中央登記結算公司作為上交所的CSD,對于投資者的證券實行直接托管,因此與投資者在托管法律關系上只有一個層次,投資者證券持有方式更類似于直接持有。原深圳證券登記結算公司作為深交所CSD,在1996年以前實行集中清算和分布式登記的模式,1996年5月后同時管理證券商證券總帳以及證券商屬下投資者的明細帳,趨向于直接持有的特征。但是,深圳登記公司雖直接保有投資者帳戶,也保留了券商托管制度,由券商而不是登記公司對投資者的證券進行托管,投資者只能在其托管商處買賣證券,又具有間接持有的某些特征。2001年底,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業(yè)務的集中統(tǒng)一邁出實質性的一步,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承接上海證券中央登記結算公司和深圳證券登記有限公司的業(yè)務。
相對于文章第一部分的兩種典型證券持有體系來說,我國的證券持有體系處于中間狀態(tài),與在發(fā)達國家和國際證券市場上的運用較多的間接持有方式有一定區(qū)別,清算結算和托管體系也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還沒有實現(xiàn)證券結算系統(tǒng)的銀貨對付(DVP)模式;整體結算效率不高;CSD參與人主體錯位、職責不清,缺乏健全參與人管理制度,不能適應將來證券市場國際化的趨勢;同時,證券結算和托管方面的法規(guī)還有待健全完善。
不過,隨著證券市場的結算系統(tǒng)不斷改進,上海、深圳兩大證券結算系統(tǒng)逐漸走向趨同,已呈現(xiàn)出“中央登記,二級托管”的特點。隨著證券市場國際化程度提高,在證券托管和證券持有方式上與國際主要方式趨同,這應是一個可以預計的發(fā)展方向。
【證券持有體系的基本模式和結構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屏蔽門機械體系的結構特性論文07-03
怎樣分析融資融券試點證券賬戶體系07-03
對外貿易結構與產業(yè)結構分析論文07-04
證券投資學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論文07-03
證券市場投資心理分析論文06-28
小議語言體系和繪畫能力論文07-04
電影中字體設計的價值體系分析論文07-02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敘事結構分析論文07-02
齒輪技術在汽車結構中的意義分析論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