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元旦的風俗以及來歷
元旦,即公歷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shù)國家通稱的“新年”。元,謂“始”,凡數(shù)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元旦的風俗以及來歷,歡迎閱讀與收藏!
元旦習俗
元有開始之意,元旦指明天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定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而以西歷的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我國的法定節(jié)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qū)的法定假日。
元旦的慶祝方式一:
很多國家都把元旦頂為法頂節(jié)日,在元旦這天放假。
元旦的慶祝方式二:
如元旦聯(lián)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近年來大多數(shù)人會因為元旦的假日去旅游、聚會等節(jié)目。
元旦的慶祝方式三:
部分地區(qū)農(nóng)村會放炮竹,殺雞,拜祭神靈。此外,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
元旦習俗有什么
元旦習俗之吃水餃
水餃在我國是慶祝節(jié)日的一種方式,因其外形與古代的元寶相似,具有吉祥財富的美好含義,在比較重要的節(jié)日一把都會吃水餃。家人團聚圍坐一堂,吃著熱氣騰騰的水餃,雖然一切都很簡單,但是節(jié)日的氛圍便能就此展現(xiàn)。其實這也是與家人團聚的一種方式,借著節(jié)日的機會多與家人朋友多一些時間相處。
古代元旦習俗
民以食為天,在中國古代,完成了莊稼的收割,勞作一年的人們會準備豐厚的食物來迎接春天,即“五谷皆熟為有年”,俗稱“年”。在宋代就有燃放鞭炮,逛年會,吃團圓餐的記載。
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中提到:“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馎饦,或此之類!闭f明當時汴梁百姓會準備面條之類的食物來過年。元旦的習俗逐漸形成。
新中國成立后的元旦習俗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我國采用公元紀年法,元旦就是陽歷新年。元旦放假三天(今年放假改革,只放一天),元旦就成了我國重要的節(jié)日組成。元旦的喜悅一直延續(xù)到農(nóng)歷春節(jié)。團圓、祭祖、吃餃子,賞花燈,成為每個中國百姓,每個家庭度過新年的習慣。
北方的元旦習俗
我國的北方冬季天氣寒冷,晝短夜長。從元旦開始,農(nóng)閑的百姓殺豬宰羊,盤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干活,不出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jié)束。因天氣寒冷,東北元旦飲食主要以凍品、腌菜、亂燉為主。像凍餃子、酸菜燉粉條、腌雪里紅等都是元旦必備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蘆,象征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蹺,東北二人轉(zhuǎn),都會在廟會上接連表演。天津剪窗花,貼對聯(lián),文娛活動應(yīng)接不暇。山東在元旦這一天學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來年金榜題名。
南方的元旦習俗
較之于北方元旦習俗之 “俗”,南方元旦的習俗則偏向于“雅”。在江浙一帶,元旦時節(jié)把竹竿束于草上,點火燃燒,稱為“慶田蠶”。紹興元旦會用“茶碗茶”待客,有的還要放入橄欖和金桔,稱為“捧元寶”。
在福建,閩音“春”與“剩”相同,元旦吃飯時要在米飯上插上紅紙做的花,俗稱 “春飯”。春飯是 “年年有余”的象征。在廣東,元旦拜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也是吉祥如意,來年結(jié)余的象征。
元旦習俗之團體活動
團體活動是指晚會等相關(guān)活動,大家紛紛上臺展現(xiàn)自己的才藝,不僅能在眾人中表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還能增添節(jié)日的喜慶,如果是單身那么還能增加結(jié)識異性的機會。歡聲笑語、載歌載舞,這便是元旦了。
元旦習俗之互送禮物
元旦既然如此重要互相贈送一些元旦禮品也是可以的,比如可以送給你的同事辦公用的鋼筆,充滿甜蜜的新年喜糖等。如果是送給女朋友或是愛人,那么禮物就更需要好好用心了。
元旦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nóng)歷的1月1日叫做“春節(jié)”,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并沒有正式公布和命名。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所以便統(tǒng)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guī)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qū)別農(nóng)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恰在農(nóng)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nóng)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jié)”,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jié)日。 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zhèn)涞乃。堯(qū)λ凑f:“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焙髞硭窗训畚粋鹘o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元旦起源變遷
元旦,據(jù)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jié)序,此為之首。 ”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nóng)歷、陰歷)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tǒng)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才規(guī)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中國元旦的風俗以及來歷】相關(guān)文章:
元旦的來歷和風俗11-05
元旦節(jié)的由來以及風俗10-22
有關(guān)中國元旦的來歷12-27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11-25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01-04
中國元旦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04-30
關(guān)于中國元旦的故事和風俗12-27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實用)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