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數》評課稿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要開展評課稿準備工作,評課有利于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怎樣寫評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平均數》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平均數》評課稿1
聽了溫老師這節(jié)課,我認為溫老師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fā),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貫串于整個教學的始終,注意將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遵循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過數學教學,實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1、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的程度就越高。課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想象,說一說打開閘門,里面的水會出現怎樣的現象?以此來切入主題。這樣做使學生感到所學內容不再是簡單枯燥的數學,而是非常有趣、富有親近感,他們被濃厚的'生活氣息所感動,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在下一步教學中,讓學生收集了自已身邊所熟悉的一些事例,作為教學和練習的內容。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又可實現教材預期的教學目標,把數學課上活,使數學教學不再是機械執(zhí)行教材的過程,而是師生從實際出發(fā),利用更廣泛的課程資源,共同開發(fā)課程和豐富課程的過程。
2、充分保障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把學習的自主權與選擇權交給學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要努力改變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開放性的、探索性的數學問題,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探索學習的情境,使之在開放問題的情境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學得更加生動、活潑,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是本課的重點,學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才會解決生活中的求平均數的問題。因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學具,在小組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找出求平均數的方法。這樣,學生有了學習的自主權和選擇權,他們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3、滲透了數學思想和方法。
統(tǒng)計方法就是解決如何從樣本來研究總體的問題。在應用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當有一組學生算出5個同學的平均身高后,教師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根據這5個同學的平均身高來推測全班、全校、全市乃至全國三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統(tǒng)計觀念,提高運用統(tǒng)計方法的自覺性,使統(tǒng)計初步知識的教學落實到實處。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學中,還讓學生先估算一下平均數的范圍和平均數的值,滲透估算的思想,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對平均數的理解。
《平均數》評課稿2
平均數是統(tǒng)計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學生在小學里己經學過。在初中數學里,它常用于表示統(tǒng)計對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tǒng)計量。平均數作為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的量數是統(tǒng)計中應用最普遍的概念。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1、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會計算平均數。2、了解加權平均數,會計算加權平均數。3會用樣本的平均數來統(tǒng)計總體的平均數。
為了體現這些目標的達成,鮑老師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營造了愉悅和諧的氛圍
學生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下學習,心理安全、自由,敢于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能說出心里話,有利于形成真實有效的課堂。讓學生親近數學。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設法營造種愉悅和諧的氛圍,努力去感染和激勵學生,使他們產生求知欲,使課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構建了互動交流的方式
教者在課堂上充分以學生為主體,多給學生提供機會,經常通過啟發(fā)性的語言,鮑老師補充的求全班學生的平均年齡例題貼近學生,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每一年齡都由一學生統(tǒng)計,增強參與的主動性,不斷地去思考、探索、討論、交流,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不斷休驗成功的快樂,在認知與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學得積極主動,形成一個真實有效的課堂。
三、設計了有效的練習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把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完成這個過程,僅靠新課的教學是不夠的,還要通過有效的練習,才能把新知識同原有知識結構更加緊密地融為一體,并貯存下來,從而使所形成的認識結構更加充實完善。教者把平均數和生活聯系起來,通過有層次的設計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豐富了對平均數內涵的深刻理解,既讓學生學得扎實靈活,又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發(fā)展,讓他們既長知識,又長智慧。
《平均數》評課稿3
今天聽了鄧老師的平均數一課,感覺教師在知識點的挖掘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預設方面都做得很全面。總的來說是節(jié)很成功的課。
一、導入環(huán)節(jié)從學生的生活中收集了學生熟悉的`平均數,讓學生感覺到平均數在生活中存在十分廣泛。潛意識中有了對平均數的理解。從而導入新課,過渡自然。
二、教學目標由學生提出,很實在。
三、新知學習先讓學生嘗試計算,檢驗了學生的預習情況,節(jié)省了時間。然后引導學生總結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師將公示寫在黑板上直觀明了。
四、滲透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除了計算的方法求平均數教師引導學生相出一朵不少的方法。并且引導學生發(fā)現平均數比最大數小比最小數大的規(guī)律。
五、練習題素材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每道題都有側重。如給希望小學捐書讓學生理解了平均數并不指實際每個數的大小。利用學生平時的考試成績讓學生理解了為什么平均數會比最高分低,理解了平均數的大小和每個數據都有關。從這道題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了平均數代表的是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通過最后一題的辯論讓學生理解了比較兩組數據的整體水平不能只看總分。每道練習題都有一定用意。正對性很強。
六、激勵性語言及時自然。如:每位同學都要努力,才能超過四(1)班、有信心算對的舉手等等。知識目標達成的同時,注重情感目標的落實。
建議:
這里平均數和我們學過的平均分不一樣,是個虛擬的數,平均分的結果是每份都一樣,這點可以利用例題及多媒體的統(tǒng)計圖早些滲透,更直觀。例題的統(tǒng)計圖移多補少后圖形中移走的瓶子可以用虛線表示這樣讓學生很好的理解虛擬的意思。
《平均數》評課稿4
各位老師:下午好!我是xx二附的柳xx。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了陸娟老師給我們帶來的三年級的《統(tǒng)計——平均數》這一課。陸老師這節(jié)課,層次清晰,學習素材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好地體現了教者對新課程下新課堂的追求。課堂中,教者不僅讓學生獲得了對知識的理解,更有方法的引導,思想的啟迪,文化的浸潤。
因為時間關系,我想從兩方面談談自己對這節(jié)課的解讀——
一、作為統(tǒng)計學意義的平均數教學
平均數是“統(tǒng)計與概率”領域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tǒng)計量。多年以前,“平均數”的教學思路,是以建立“平均數=總數÷總份數”這樣的算法模型為教學主線,作為一種類型的應用題來進行教學,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逐漸了解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當下,新教材中卻是把平均數作為統(tǒng)計教學的一部分,與中位數,眾數,一起都作為分析一組數據的一個統(tǒng)計量。
在今天的課上,我們看到陸娟老師正是以平均數的統(tǒng)計學意義為主線,讓學生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和價值。
記得上海教育學院的曹培英老師曾呼吁:讓平均數恢復統(tǒng)計的`本來面目。他指出,現在的平均數教學有一個問題:學平均數時沒有統(tǒng)計圖,讀圖分析數據時,想不到平均數。如何發(fā)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呢?
陸娟老師這一點意識非常強,她在引入平均數時,讓學生去讀圖:從這兩張統(tǒng)計圖中你知道些什么?學生說到,最多的套幾個,最少的套幾個,誰和誰一樣多,這都是在進行數據的分析,進而提出:“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從統(tǒng)計學的意義來引出平均數。
“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又將一個生活問題轉化為根據“平均數”來評判的這樣一個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平均數產生的需要,為下面的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明確了方向。這一問題的拋出既是學生感興趣的,又在學生中產生了爭議,是一種認知沖突情境:人數相等時可以比總數,人數不相等,比總數不公平,這就迫使學生主動尋求新的平衡,激發(fā)探究的欲望,促進認知的發(fā)展。主動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們不斷在調整認識問題角度,形成思維火花的碰撞以及情感的交流與融合。套圈比賽的情境意在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當比總數不公平時需要比平均數,簡單的游戲蘊涵深刻的道理,平均數的產生水到渠成。
二、抓住平均數的特征讓學生感悟平均數的意義
理解平均數有三個角度:算法理解、概念理解、統(tǒng)計理解。對于統(tǒng)計教學,概念理解和統(tǒng)計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正是教材調整的意圖所在。陸娟老師在今天的課上也非常注重學生對平均數的概念理解。具體體現在:
。1)平均數是借助平均分的意義得到的,平均分既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基礎,同時,又會給學生學了平均數帶來負干擾,因為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它的概念與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并不一樣。課上,陸老師演示那條代表平均數的紅線,追問,是不是每個人都套中7個,正是此意:平均數并不是將所有的數據都變得相等了。“對平均數6,你是怎樣理解的?”孩子們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用自己質樸而稚嫩的語言道出了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感悟著平均數是一組數據上下波動的平衡點。
。2)通過算幾組數的平均數,比較觀察后,體驗平均數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3)平均數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tǒng)計量,但它反映的只是一般情況,并不能反映出某種特殊情況。如,課上身高140厘米以下兒童半價的問題,河水平均水深的問題,在生活問題中讓學生體驗平均數的價值,也是再次滲透其虛擬性特征。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聽課過程中,當陸老師出示那幾組數求平均數時,我就在想,如果在原來的一組數中,增加一個數,或減少一個數,或改變一個數,讓學生再去算平均數,該多好呢。學生在計算后會發(fā)現,其中的一個數變了,平均數都會變,這是平均數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它的敏感性。到了六年級教學中位數,眾數時我們就會知道,正是因為平均數的敏感,易受極端值的影響,所以把中位數、眾數作為平均數的補充,都作為刻畫一組數據集中情況的統(tǒng)計量。當然,平均數仍然是最重要的統(tǒng)計量。
第二個,在引出平均數之前的游戲操作,其實是求平均數的算法,是不是放在意義之后,更合適呢?
另外,在體驗平均數的意義上,我曾經看到一個例子:利用節(jié)約用水信息深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首先提出我國為什么要節(jié)約用水,引發(fā)學生思考,然后出示我國的淡水資源情況,28000億立方米,很多,居世界第四位。最后出示我國的人均水資源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在水資源這個問題上,光看總量不能說明問題,還要看人均水資源,從而體會了平均數的意義。
以上,只是個人一點不成熟的看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平均數》評課稿5
王老師面向閔行區(qū)的數學老師開了一節(jié)公開課,課題是《求平均數的應用》,這是五年級第一學期統(tǒng)計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的第四課時。我聽了這節(jié)課,有較多的感受:
1、王老師把書本中的教材加以修改,例題改稱了現在最為熱門的上海世博會,這樣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學生感到很有興趣,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他們把學到的平均數運用到推算世博會的人數。
2、老師的`提問能夠層層推進,在教學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時,提出的問題層層推進,如:從問“你們用什么方法來測量教學樓?”到“哪個方法更合理些?”最后在問“怎樣用走路的方法來測量教學樓?”層層遞進,一題比一題提的細致,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的培養(yǎng)。
3、老師能夠在教學中選取有效的精煉的題目,讓學生學到有代表性的練習,從一般到特殊,在從特殊推倒一般。達到的預期的學習目的。
4、最為一位年輕的男老師,王老師的優(yōu)勢明顯,有著其特有的優(yōu)點,學生喜歡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是在課堂中對于學生的表揚比較少,語言不夠豐富,上課缺少激情,整節(jié)課比較平,沒有起伏。
《平均數》評課稿6
平均數是用來表示統(tǒng)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表示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tǒng)計量,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
本節(jié)課是基于對條形統(tǒng)計圖的理解上,通過對條形統(tǒng)計圖呈現數據,通過移多補少,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知道平均數是一組數據的代表數值,可用來進行幾組數據之間的比較,這樣為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感性支撐,使抽象化的問題形象化。教學從提煉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激化矛盾,感受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意義。
鄒老師這節(jié)課上的比較扎實,步步推進,在設計上花了一定的功夫。
本節(jié)課有幾個亮點:
1、它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比如在導入時設置了新余火車站的日平均人流量的情境問題,讓學生理解、感受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讓學生感受平均數就在日常生活中。
2、營造了愉悅和諧的氛圍,學生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下學習,自由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形成了真實有效的課堂。在課的導入中,教師以真實事情激趣;在新知的教學中,以問題激疑;在鞏固練習中,融入生活,讓學生親近數學。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和教學語言都很精練,具有親和力,營造了愉悅和諧的氛圍,努力去感染和激勵學生,使他們產生求知欲,使課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去說,多給學生提供機會,如你知道嗎你有不一樣的方法嗎你有什么心里話要說,你認為哪種方法好,自己試一試等,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增強參與的主動性,不斷地去思考、探索、討論、交流,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不斷休驗成功的快樂,在認知與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學得積極主動,形成一個真實有效的課堂。
4、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不忘記德育教育。例如練習中,平均水深110cm。小剛身高145cm,他下去有危險嗎?這樣既讓學生加深了對平均水深的理解,又給了學生一次安全教育。
《平均數》評課稿7
上星期聽了三年級黃老師的《平均數》一課的教學,他采用的是“游戲激趣——問題探究——概念建構——拓展應用”這一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是非常清楚、自然、流暢。
《平均數》這一課我以前也曾上過,但與黃老師的教學過程一對比,才發(fā)現自己要學習改進的地方確實太多了。
一、在教學引入這一部分,黃老師采用墊球比賽的方式,迅速調動了學生的愛好,同時又通過巧妙的提問,使學生明確了活動規(guī)則,保證了活動的有趣、有序、有效。黃老師又通過親自參與活動,激發(fā)了矛盾,引出了問題,為課題的揭示做好了預備。反觀我自己引入時,只是出示了兩張人數不等的統(tǒng)計表,讓學生比較哪一組的成績更好。
雖然我與黃老師一樣都是想通過人數不等這一矛盾,激發(fā)學生熟悉平均數的意義,進而揭示課題。但是,我沒有留意兒童的心理特點,采用學生所喜歡的游戲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愛好,引入顯得較平淡,不吸引人,學習效率自然也就會打幾分折扣了。在矛盾的激發(fā)時,我所設計的問題也比較生硬,沒有讓學生像黃老師教學那樣參與到了矛盾的生成過程中去,學生缺乏對矛盾的熟悉,為了揭示課題,我就只好“拽”著學生走,自然顯得比較生硬了。
二、在新課教學這一部分,我關注的是學生對求平均數的數量關系的記憶,只是通過例題的講解對如何求平均數下一個結論性的數量關系式,強調怎樣套用這一數量關系式去求平均數,而黃老師的教學與我完全不同,她更關注的是學生知識的生成過程,更強調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對比后,我發(fā)覺自己有在這部分教學時,出現了方向性的錯誤。
“平均分”的有關知識,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就已經把握了,在求“平均數”這一課時,教師其實只需強調一下“平均分”的對象是“總數”就行了,根本就用不著花大量的時間去練習學生記憶數量關系式,這既浪費時間,教學效率也不高,更談不上達成本課的教學目的。此外,黃老師向我們展示怎樣捕捉學生閃現的思維火花,在學生的思維生成過程中給予及時的肯定與指導,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難點,也是值得學習的。
如在黃老師引導學生求投籃個數的平均數時,回答問題的幾位學生其實并沒有回答正確,甚至還有表述錯誤的回答。換作是我在教學的話,碰到這種情況,我通常采用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方式是不停地追問還有不同的意見嗎?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心里希求著哪位學生能給出正確的答案。另一種方式就是生硬地指出學生回答錯誤的地方,然后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其實這兩種處理方式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第一種方式不能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被動地等待學生拿出正確的答案。第二種方式教師包辦代替了學生的思維過程,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
雖然我早就體會到了這兩種處理方式的不足,但一直苦于找不到另一種更好的處理方式。而通過黃老師的這堂展示課,我明白了教師應充分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從學生含混的、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思維中去捕捉那一點閃現的火花,給予學生及時的、正確的引導,學生自然就能理清思維,建立正確的思維。
三、在教學課堂練習這一部分時,由于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數量關系式的記憶和把握上,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安排了大量的單調、重復的練習題,希望通過機械重復的練習使學生學會求平均數。實際上,當學生碰到應用求平均數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時,學生卻不知道怎么辦了。反觀黃老師的教學,她大量運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既練習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又讓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獲得進一步發(fā)展,更體現了數學的價值與作用。
黃老師這一課教學的展示,讓我受益良多。
《平均數》評課稿8
我聽了李xx老師執(zhí)教的《平均數》這節(jié)課,并參與了整個磨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受益匪淺。平均數是統(tǒng)計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在小學數學里,它常用于表示統(tǒng)計對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tǒng)計量。平均數作為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的量數是統(tǒng)計中應用最普遍的概念。下面,我就對這節(jié)課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1、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能創(chuàng)設貼近兒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課程的一個理念,它不應止于知識絢麗多彩的動態(tài)畫面,更應在里面暗含數學問題。本節(jié)課通過“閱讀之星”入手,這是學生熟悉的,而且是比較感興趣的!叭绾沃滥慕M更好一些”引發(fā)學生思維的沖突,讓學生感到數學就發(fā)生在自己身邊,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引出求平均數的問題,認知的“不平衡”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
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思考、活動、感悟,但是沒有讓學生領悟移多補少是求平均數的靈魂思想,在此,初步小結:什么是平均數?并在此初步感知平均數的取值范圍,先合后分的方法是求平均數的根本方法,在課堂練習教學中,題目始終圍繞著本課的內容“平均數”展開,形式多樣,內容比較豐富,對教學重點內容進一步升華,對學生的理解有幫助。
2、能關注學生的情感,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空間。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教育要以知識整合,發(fā)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為基點!痹谝婚_始求平均成績,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驗證自己對平均成績的猜測是否正確,學生展示出不同的思考過程,體現了重視學習過程的學習方法。這些驗證方法是否對于每一類求平均數題都是最好的呢?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認為自己的方法更合理,這時老師并沒有強調一定要用哪種方法。而是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發(fā)表不同意見,尊重學生合理的選擇。
3、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一直是我們數學學科的特色。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簡單的教材還是復雜的教材,老師在教學時候都應該滲透一定的數學思考方法。本節(jié)課要讓學生記住平均數的求法是總和除以份數,可是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其實應用最多的是用了“移多補少”的思想。而這種方法在以后的.解決問題中也經常會被用到,所以我覺得在教學中該讓學生體驗這種方法。動手操作,既可以體驗平均數的含義,也可以得到一種“移多補少”的思考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從生活實例入手,由淺入深地導入新授內容,求一組學生的平均身高時,讓學生先估一估是多少,說說是怎樣去猜想,估計也是要有所根據的,培養(yǎng)學生估算能力,強調思考的方法。
總之,本節(jié)課在具體問題情境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整節(jié)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真正掌握了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力與學習數學的興趣。是一節(jié)精彩而有實效的課堂。
《平均數》評課稿9
聽了這節(jié)平均數,我被這位老師的教學設計折服了,我驚嘆這位老師怎么會有這么獨到的視角,教學層層推進,整節(jié)課都讓我不敢松懈,生怕把哪個精彩的設問、哪句巧妙的引導遺漏了。他的優(yōu)點不能細數,讓我體會最深的幾點是:
第一,能從生活中挖掘出那么多運用平均數的例子,而且每個例子都有不同的側重點,從不同角度挖掘平均數,并為以后學習中位數和眾數做好了鋪墊。
第二,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前三組數據設計巧妙,由于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這位老師讓學生做裁判,“看哪組水平高?”在學生充分交流得出多種比較方法,然后讓學生深入思考“哪種方法更合適”,通過充分辨析,最后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最合適。繼而教師又拋出“什么是平均數,怎么求平均數”這兩個問題,借助條形統(tǒng)計圖和教師的巧妙引導,讓學生觀察、分析、思考,最終探究出“移多補少,合并均分”是求平均數的靈魂,最終還是學生自己用自己的話理解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多種方法求解發(fā)揮了學生的聰明才智,使學生的潛能得以發(fā)揮,體驗成功感,進而體驗創(chuàng)造學習的樂趣。
第三,這節(jié)課教師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fā)現法和討論法等方法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思考、交流、表達的能力,而且老師相信學生自己有能力獲取新知,這一點更是我要學的,因為我平時就怕學生不能自己得出,看來要充分相信學生的。
第四,通過情境的'辨析,問題的解決,既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體會到“求平均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同時也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提升了他們“數學交流”的能力。
第五,練習設計別出心裁,生活性和趣味性并重。有水資源、奧運會等問題,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讓學生進一步深入地認識平均數的意義,同時也讓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第六,教師親和力強,駕馭課堂能力強。教師借用輕松幽默的語言感染學生,拉近的師生間的距離,整節(jié)課學生學習積極性都很高,學習效率也很高。
聽了這節(jié)課后,留給我的深深的思考是“怎樣才能設計出這么有新意的教學?”
《平均數》評課稿10
很喜歡聽鄧老師的課,總是那么精神抖擻,激情澎湃。
1、導入的生活信息欄貼近生活,從中讓學生找共同點是都用了同一詞“平均”,很自然的引入新課,自然巧妙。
2、看到“平均數”,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表現出乎意料,很準確的說出來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所以我們要學會相信學生,有時候他們會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3、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鄧老師讓學生提問題,求平均數,總結數量關系式,有沒有其他的方法?發(fā)現了什么?平均數的范圍?在這個過程中,鄧老師的問題引領性強,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
4、練習形式多樣,針對性強,貼近生活,其中關于本班成績與一般成績的均分比較給我印象深刻,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均分的,更好的理解均分與每個學生的成績都有關系,激發(fā)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5、板書清晰,條理,歸納性強。
總之,這節(jié)課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知道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建議:
使學生能夠全員參與,多關注學困生。
《平均數》評課稿11
在三三班,聽了董主任的《平均數》一課,最出色的地方時一開始上課的口算練習,董主任一如既往的堅持孩子們的口算練習,這一點顯得這節(jié)課特別真實。并且董主任在這節(jié)課中非常注重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像:統(tǒng)計其實就是讓學生體驗平均數的意義和用途、怎樣求平均數這幾個知識點,董主任把握的.也非常好,但是我覺得有一點很不理解:為什么在比較哪個組的計算水平高時要選取錯題的個數,而不是選擇對題的個數呢?通過整節(jié)課來看孩子們基本明白是什么意思,可是就是因為選的是錯題孩子們在表達起來非常困難,最終整節(jié)課的效果就沒有達到。
另外我覺得每節(jié)課拿出幾分鐘進行口算練習是很好,可是如果用過多的時間那就會影響其他知識的學習了,最好的辦法就是限定做題的時間和控制評價的時間。
還有該班孩子們的聽講習慣很不好,老師在上課時間反復在強調紀律我們看著都累,所以不論孩子們的學習好與差最重要的孩子們好習慣的養(yǎng)成,這是最關鍵的。
《平均數》評課稿12
“數學課堂一定有教師的喚醒,激勵和鼓舞,更會有學生的品、做、悟。”張老師這樣說,也是這么做的。
一、喚醒
張老師使用了教材的“套圈比賽”的情境,然后通過改變數據化“平凡”為“神奇”,
首先出示的第一組男生與第一組女生的套圈個數是一組特殊數據,男生每人套中的個數是一樣的,女生每人套中的個數也是一樣的.。這樣的一組數據讓孩子們的目光直接集中到了“一般水平”上,而不是在總數和每組人數上糾纏,巧妙的設計讓人叫絕。
二、操作
張老師出示的第二組男女生套圈比賽的情境統(tǒng)計圖,數據更為符合生活實際情況,探究“數據的代表”也正式拉開帷幕。在這一過程中,張老師突顯“操作”的功能,可操作的學具讓學生動手“移多補少”,學生操作的意識是在上個環(huán)節(jié)“喚醒”的,而對于老師們平常的“先合并再平分”這一計算方法教師用電腦加以演示“合并”與“平分”的過程,這一形象化的處理讓學生對平均數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三、感悟
在初步理解了平均數的概念后,張老師出示了第三組男女生比賽的統(tǒng)計圖,男生分別是8109,這一組數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平均數的取值范圍和極端數據對平均數的影響,而女生成績是97(),如果平均數是7,你認為第三位女生應該套幾個,這樣就從一個相反的方向加深學生對平均數的認識。
四、激勵
課堂上時時洋溢著教師對學生的激勵、鼓舞的語言。例如,當學生說“平均數你真能干!”時,張老師的評價是:“平均數再能干,也沒有你能干!
張老師在臨時更換教學內容的情況下,還能上出這么精彩、大氣的課,她的數學教學功底著實讓人佩服。
《平均數》評課稿13
聽了彭宜紅老師的《求平均數》公開教學課,這是數學新課程改革下的求平均數的新編排的教材,我沒有教過,但基于聽了這節(jié)課,所以還是去學習了一翻。
“求平均數”是人教版小學三年級第六冊第三單元42頁的內容。它是新教材“統(tǒng)計與概率”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小學數學里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是算術平均數,用來表示統(tǒng)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tǒng)計量。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現代社會的公共媒體大量使用統(tǒng)計圖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統(tǒng)計圖表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數學素養(yǎng);诖吮菊n教學把重點放在運用平均數的理念分析數據、理解數據的意義上,放在根據數據做出必要推斷上,另外,平均數的概念與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是不完全一樣的。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是借助平均分的意義,通過計算得到的!捌骄鶖怠笔莻“虛數”(大于平均數;小于平均數;等于平均數)“平均數”可用來預測未來發(fā)展趨勢。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思想(移多補少的統(tǒng)計思想),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2、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求平均數(算術法移多補少法)并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教學重點: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難點:平均數的意義。
彭老師這節(jié)課在設計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由小馬過河的故事導入——組織學生擺小卡片,討論如何平均分——從而介紹移多補少方法、講解例題、鞏固練習、總結課堂,整節(jié)課環(huán)節(jié)清晰,特別是練習設計非常新穎,有辯一辯、說一說、露一手、聰明寶貝等題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為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課堂中彭老師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發(fā)現、探究的.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fā)現、去創(chuàng)造。讓學生能在直觀形象的情境中學到知識。
彭老師安排整堂課的教學素材貼近實際生活,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數學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聽了這節(jié)課,我也有以下幾點思考:
1、教師在課堂中的語言連貫性還要加強。
2、精心設計的每一課堂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要落實到位,盡量做到一步一個腳印。
3、在教學例題后,可讓學生把平均數與各實際數進行對比,學生就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平均數有可能比實際數大,也可能比實際數小,還可能等于實際數。這樣一對比,后面的練習題“辯一辯”學生應該能更快更準確地回答出來。平均水深只是一個代表數,它的實際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淺,也可能比126厘米深,還可能正好是126厘米。
4、新教材的數學教材圖例非常多,我覺得不管是在新授還是練習題當中,都應先讓學生去理解圖意,已知什么?求什么?再讓學生去解答。
總的說來,彭老師在教材的鉆研方面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果今后能課堂教學當中應用到位,那就是錦上添花了。
《平均數》評課稿14
今天聽了葉老師的《平均數》這節(jié)課,我受益匪淺,感受頗多,綜觀教學的全過程,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對于葉老師的上的這節(jié)課,我覺得:葉老師創(chuàng)設了貼近兒童生活的情景。本節(jié)課通過聯系學生自己身邊的事,從成績入手,是學生熟悉的,而且是比較感興趣的,葉老師用“你打算用哪個數來代表他們班的水平比較合適?”引發(fā)學生思維的沖突,讓學生感到數學就發(fā)生在自己身邊,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引出求平均數的問題,認知的“不平衡”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思考、活動、感悟,在此,初步小結:什么是平均數?并在此初步感知平均數的取值范圍,先合后分的方法是求平均數的.根本方法,在課堂練習教學中,題目始終圍繞著本課的內容“平均數”展開,形式多樣,內容比較豐富,對教學重點內容進一步升華,對學生的理解有幫助。又出示了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數,聯系生活,又一次將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教育要以知識整合,發(fā)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為基點!痹谝婚_始求踢毽子平均成績時,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驗證自己對平均成績的猜測是否正確,學生展示出不同的思考過程,體現了重視學習過程的學習方法。這些驗證方法是否對于每一類求平均數題都是最好的呢?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認為自己的方法更合理,這時老師并沒有強調一定要用哪種方法。而是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發(fā)表不同意見,尊重學生合理的選擇。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空間,以學生為本,真正體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一新的教學理念。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創(chuàng)設“平均身高”,“平均水深”和“旅店購新床”的情景,使學生認識到平均數并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一個虛擬的數,使學生理解平均數含義。
《平均數》評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是在第八冊教學簡單的平均數的基礎上進行的,進一步教學較復雜的求平均數的方法。在統(tǒng)計學中,求平均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求簡單的算術平均數,第八冊中教學的平均數就是這一類,第二種就是求加權平均數(我們簡單稱之為較復雜求平均數問題),本單元中例2、例3的教學內容就是這種類型的中最簡單的例子。今天的教學內容例2為:根據每組數據的合計,把它們相加得到整個數據的總和,再進一步求出平均數。例3為:把原始數據經過分組整理后,得到每組的平均值,在求全體整體數據的平均數時,就需要先求出每組數據的和,再求出全部數據的總和,然后再按照全部數據的個數求平均數。
二、學生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為五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孩子在已經掌握了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學習較復雜的求平均數的方法。孩子已有的知識結構為:求平均數就是要把總數除以總份數得到平均值。另外,孩子剛學習了小數除法,計算能力知識結構已經做好準備。
三、教學目標分析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能夠獨立根據給出的條件,分析數量關系,理清解題思路,掌握較復雜的求平均數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使學生體會利用綜合、分析的方法進行推理,分析較復雜的'求平均數應用題解答方法。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發(fā)散思維和聚合思維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本課教學重難點:
重點讓學生理解并鞏固平均數的意義以及求平均數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權算術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難點。通過準備題與例2的對比突出重點,學生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同時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讓學生充分討論、嘗試例3,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答問題的能力,從而突破了難點。
四、 教學設計分析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chuàng)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北@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將教學思路擬訂為“探底鋪墊——自主探究——鞏固內化——拓展延伸”,努力構建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1、探底鋪墊:利用學生已有知識體系,讓孩子溫習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找出解題思路,即:用總數除以份數得到平均數。
2、自主探究:讓孩子針對例題和復習題型的不同入手,討論研究題目已有的條件發(fā)生了什么樣變化,相應的解答思路會有什么樣的變化?
3、鞏固內化:從生活中搜集,整理數據,并求出平均數,使學生體會“平均數”反映的某段時間內具有代表的數據,在實際的數據,在實際生活、工作中人們可以運用它對未來的發(fā)展趨勢進行預測。計算器的引入,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4、拓展延伸:結合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深刻認識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其中新授課部分教學分為三個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教學例2,加深對平均數應用題的解題方法的理解,共分3層。第一層:由準備題與例2對比,找出異同點;第二層:由問題出發(fā)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三層:列出分步和綜合算式。第二部分:教學例3,強調根據題意確定算法,可分3層。第一層:出示例2,審題找出與例2的異同點;第二層:分組討論解題方法;第三層:列出分步、綜合算式。第三部分:對比例2、例3,找出異同點,從而加深對平均數應用題解題方法的理解。
整節(jié)課教學安排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注意不斷進行比較。例2和復習題的比較是第一處比較重點,讓孩子自然地聯想到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植樹多少棵,先要求出全班植樹的總棵數和全班總人數,再根據平均數的意義,計算出平均數。3則進一步和例2進行比較,進一步改變條件成為求加權平均數問題,題材中每個組植樹多少棵沒給出,只知道每組中平均每人植樹的棵數,聯想例2的解法,進一步提高解題要求,最后將例2和例3再進行類比,剛已經比較出不同,現在再看它們有什么相同之處,即:都需要先求出總數和總份數,再相除,最后得到平均值。
五、形成性評價測試題及其說明
1、一輛車運貨,上午8次運42噸,下午10次運48噸,這輛車一天平均每次運多少噸?
2、一輛車運貨,上午8次,每次運5。25噸,下午10次,每次運4。8噸,這輛車一天平均每次運多少噸?
3、上面兩題都可以看成三步計算的應用題,它們解答的共同點是:第一步求(),第二步求(),第三步求()。
4、請你調查本組成員的年齡,完成統(tǒng)計表和統(tǒng)計圖,并回答問題。
。1)本組中()歲的人數最多。
。2)這個小組同學的平均年齡是多少?
。3)請你預測本班同學的年齡結構是什么情況?
5、一輛車從A地開往B地,每小時行50千米,再由B地返回A地,每小時行30千米,求這輛汽車往返的平均速度。
形成性評價測試題安排說明:練習1、2以例2、3題型為主,進行鞏固練習。練習3進行小結方法。練習4安排結合剛學習過的條形統(tǒng)計圖及以前的實踐統(tǒng)計進行,從平均數計算中做出預測。練習5作為一個提高練習,結合假設讓學生體會出只有分別求出往返時間可以求出往返平均速度。
【《平均數》評課稿】相關文章:
平均數評課稿06-11
《平均數》評課稿07-22
求平均數評課稿11-08
《平均數》評課稿通用03-08
《平均數》評課稿(15篇)03-08
《平均數》評課稿精選15篇04-14
《平均數》評課稿(集錦15篇)04-14
五年級上冊《平均數》評課稿范文08-11
評課稿-《走進青春》評課稿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