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冬至的習俗通用9篇
關于冬至的習俗1
由于冬至曾經是歲首,故在這天人們總像年節(jié)一樣,特別關心未來的一年里的早澇和豐歉,占測活動特別活躍,想從大自然中尋求某些征兆,因此冬至習俗之一為:民間占測,看看來年運勢如何。
冬至習俗中的.占測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冬至占測之觀測日影 《易卦通驗》載:
“晷如度;冬至之日立八神,樹八尺表。日中視其晷,如度者則歲美人和,晷進則水,晷退則旱;進一尺則日食,退一尺則月食!薄缎劭h志》也說:“十一月長至,樹八尺之表,以驗來歲水旱。大地據(jù)表之長而中分之,日影中正則豐,不及則旱,過則水!
冬至占測之觀云 《陶朱公書》載:
“冬至觀云:徐于子時之平旦觀之,若青云起,主歲稔民安;赤云主旱,黑云主水,白云主人災,黃云大熟,無云主兇!薄兑棕酝灐份d:“初陽云:冬至初陽云,出箕,如樹木之狀!庇郑骸斑\送迎日:冬至之日見云迎送從下嚮,末歲大美,人民和,不疾疫;無云迎送,德薄歲惡。故其云赤者旱,墨者水,白者為冰,黃者有土功。諸從日氣送迎其效也!
冬至占測之觀風 《陶朱公書》載:
“冬至占風……若南風主谷貴,背風主歲稔,西風主禾熟;若東南風、久有重霧,主水,西南風主久陰。諺云:‘冬至西南百日陰,半晴半雨到清明’!薄兑棕酝灐份d:“冬至廣漠風至。”《饒陽縣志》說:“冬至東風,主人有災;南風,主谷大貴;西風主禾熟;北風主豐年。”《肅寧縣志》說:“十一月冬至,其日太已于葉蜇之宮,其侯也,天必應之以風雨,風從南來者為度,風邪傷人者也,民多;其風夜至者,民皆臥而弗犯也,故其歲民少病!
冬至占測之觀晴雨 《農政全書》:
“十一月冬至,古諺云:明證暗至。(明,晴也;暗,陰也。正,正月也;至,冬至也。)又諺云:“晴干冬至濕淥年”或者“干凈冬至邋遢年”。而說相反。諺曰:“干冬濕年,坐了種田!庇衷疲骸盁狒[冬至冷淡年!鄙w吳人尚冬至欲晴,姑也;蛟疲骸岸燎纾瓯厍;冬至陰,年必雨!薄掇r桑輯要》稱:“(冬至)有霧主來年旱!
看雪 陜西西鄉(xiāng)縣習俗:“十一月冬至日,向巴山看雪以占來歲豐歉!苯稀都味ǹh志》載:“冬至后逢節(jié)三戊日為臘,諺云:‘臘雪是被,春雪是鬼!种鱽砟曦S,殺蝗蟲子。”
看米價 江南《嘉定縣志》載:
“冬至前米價喜長。諺云:‘冬前米價長,窮人男女倒好養(yǎng);冬前米價落,窮漢/人價越蕭索’!薄掇r桑輯要》云:“冬至前米價長,后必賤;落則所貴。諺云:‘冬至前米價長,貧兒受長養(yǎng);冬至前未價落,貧兒轉蕭索’!
冬至占測之其他 《農桑輯要》云:
“欲知來年五谷所宜,是日(冬至日)取諸種各平量一升,布囊盛之,埋窖陰地后五日,發(fā)取量之,息多者歲所宜也!稄V平府志》也有同樣記載!痘茨献印ぬ煳挠枴罚骸耙远寥諗(shù)來歲正月朔日。五十者民食足,不滿五十日,日減一斗;有余日,日益一升!鄙轿鳌垛⒖h志》載:“長至,農人接視麥根,白蕊多則豐穰!鄙綎|《滋陽縣志》:“冬至修燧灶以祈壽!薄
關于冬至的習俗2
冬至團亦稱“冬至丸”。漢族冬至節(jié)食品。流行于南方地區(qū)。每年冬至日(陽歷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蘿卜絲等作餡,包成團,稱作“冬至團”,并饋贈親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團圓的意思。
蘇州人過冬至——吃餛飩憶西施
由于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xù)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鏈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余”(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著姑蘇傳統(tǒng)節(jié)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qū)盛產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種糕團更是當?shù)仡H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jù)說在蘇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團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團子,六月二十四謝灶團,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卜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
據(jù)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jié)的應景美食。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于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啟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只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寧夏人過冬至——冬至吃“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凈、熬湯,熬好后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蔥、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和面、精鹽、醬油;肉爛以后放木耳、金針(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后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羊肉粉湯了。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jié),粉湯餃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著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卜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贊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福建人過冬至——“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边@是冬至一首兒歌。
《八閩通志·興化府風俗·冬至》載:“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于祖考。”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這天傍晚,家家廳堂上紅燭通明,燈光如晝,寓意事業(yè)輝煌。桌上以紅柑為“果岳”(即是把紅柑堆疊成小山岳狀,故名)。紅柑的最頂層插上“三春”(即民間剪紙者用紅紙剪成福祿壽的紙花)一支,用紅紙條封腰的箸子一副(十雙)和生姜、板糖各一塊,一家人洗手面,家長點燭上香,放了鞭炮,開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當年有新婚的,則是搓紅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會更紅火。這時,女的穿上紅衫,在燈光下分外耀目,孩子們笑口開顏,天真活潑。大家一齊圍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們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躍躍欲試”。主婦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開水揉捏成圓形長條,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圓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興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寶、聚寶盆;有的在捏小狗、小豬,取“運氣好,狗仔銜元寶”及“做狗,做豬,做元寶”的俗諺,寓有“財源廣進、六畜興旺”的意思。孩子們對小狗、小豬最有興趣,歡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媽媽、奶奶都在做豬!”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來。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鵲丸”(俗叫“客鳥丸”)。孩子們搓來搓去總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長長的,連他自己也覺得好笑起來。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愛。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撿起來,吹去沾上的灰塵,不然的話,今后會長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兒童從小就要愛惜糧食!按晖琛碑,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蓋子,擺在“灶公”灶前過夜。
冬至的夜最長,而孩子們愛吃“丸子湯”,睡不著,天未亮,就吵著媽媽要吃“丸子湯”,故有“愛吃丸子湯,盼啊天未光”的童謠。主婦把“丸子”倒進鍋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開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熱的“甜丸子湯”。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門框之上,以祀“門丞戶尉”,保一家平安。還要把“(飼)喜鵲丸”丟在屋頂(一般是12粒,閏年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鵲來爭食時,噪聲嘩然,俗叫“報喜”,寓意五福臨門。
冬至早,一家人帶著“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冬至節(jié)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個掃墓節(jié),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jié)的`為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潮汕人過冬至——上墳掃墓吃甜丸
冬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據(j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薄锻ň暋ば⒔浽衿酢份d:“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據(jù)《辭!份d:“天文學上規(guī)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倍,不僅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同時也是潮汕地區(qū)民間一個大節(jié)日,有“小過年”之俗稱。
潮汕各市縣冬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但沿海地區(qū)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吃甜丸:此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qū),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米缸等處。為什么要這樣做呢?相傳有兩個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shù)民族的“潑水節(jié)”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一是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谷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來,因為有一個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氣之下便向觀音娘娘投訴,觀音娘娘聽后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一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后搬進人家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成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這個“到處貼甜丸”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wèi)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甜九”的習俗則一直流傳至今。
上墳掃墓:這是冬至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后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過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jié),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還有“吃了冬節(jié)圓多一歲”的俗諺。據(jù)王琳乾先生的《汕頭舊俗談》載:“人們對此有二種解釋: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小年也就應多加一歲了;一說此俗諺是出自犯人。古時每年秋天,都是殺人的季節(jié),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處決,如果到冬至尚未處決,則循例可延至明年再處決,所以說‘又多一歲”’。
潮汕習俗,是潮汕文化的一個內容。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于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于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冬至這個“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
紹興人過冬至——“做冬至”、“送寒衣”、“冬至酒”
冬至是紹興民間一年中的大節(jié),諺稱“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們一直是把它當作另一個新年來過的。《嘉泰會稽志》稱其節(jié)“大略如正旦而差簡”,且諸多事情皆以冬至為起點。農歷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后106天為準,謂“冬至百六是清明”!毒啪鸥琛芬惨远疗鹚銥轭^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記季節(jié)變化。民間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過冬,冬至月底,賣牛買被”,“冬前不結冰,冬后凍煞人”及“晴冬至爛年邊,雨冬至晴過年”之諺,以冬至遲早、晴雨占一冬寒暖與年邊干濕。是日,民間必家家團聚宴飲,一如除夕吃年夜飯之俗。
紹興民間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廟里去祭祖,謂“做冬至”。一般于冬至前剪紙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稱“送寒衣”。祭祀之后,親朋好友聚飲,俗稱“冬至酒”,既懷念亡者,又聯(lián)絡感情。紹興、新昌等縣的習俗,多于是日去墳頭加泥、除草、修基,以為此日動土大吉,否則可能會橫遭不測之禍。
冬至又稱“長至”,一年中,此日夜晚為時最長,故民間有“困覺要困冬至夜”之說,謂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夢天天。
舊時,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紹興人愛在冬至日前后將一年中的吃飯米預先舂好,謂之“冬舂米”,一來因為過了冬至,再個把月時間就“著春”了,家事將興,人人須忙于備耕,無暇再去舂米;二來因為春氣一動,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時的堅實,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減少糧食的損耗。
紹興人家中釀酒,一般都愛在冬至前下缸,稱為“冬釀酒”,釀成后香氣撲鼻,特別誘人,加之此時的水還屬冬水,所釀之酒易于保藏,不會變質。此時還可以用特種技法釀成“酒窩酒”、“蜜殷勤”以饗老人,或作禮品饋贈親友。
餛飩冬至夜,紹興民間還有“生火熜”習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內,謂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來年家事興旺發(fā)達。
舊時越中,無論男子婦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餛飩吃吃;而在夏至,則挨家挨戶都要吃一頓面條,謂之“冬至餛飩夏至面”。此俗流傳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卻各有說法;蜓灾寥兆疃蹋责Q飩形團而就節(jié);夏至食面,則用面(條)之長狀夏至之長晝。雖然后者可用壽慶吃面討長壽彩頭之俗進行印證,但畢竟無見于記載。晚清紹興學者范寅在《越諺·飲食》中說餛飩“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時食”,可見古代紹興還有甜味的餛飩。
是日,紹興民間忌諱甚多,忌說不吉利之語,忌吵罵滋事,忌打碎盤碗;婦女不歸寧,出嫁婦女務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過夜;不許打罵孩子,即使是最頑皮的學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責罰,先生只能舉著戒尺警告說:“帳,給你記到明天再算!”。
泉州人過冬至——“冬節(jié)不回家無祖”
中國天氣網每年農歷十二月中旬,約當公歷12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節(jié),又稱冬節(jié)。冬至為24個節(jié)氣之一,特別為人們所重視,泉州人稱冬至為“冬節(jié)小年兜”,其重視程度似稍為遜色,但過節(jié)時同樣很隆重。
冬至應節(jié)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江浙一帶則吃湯圓和麻糍。蘇州人過冬至節(jié)所吃的湯圓,又稱“冬至團”,分為粉團和粉圓兩種,《清嘉錄》曰:“有餡而大者為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比萑怂缘摹岸(jié)丸”,實際上就是《清嘉錄》所介紹的蘇州人應節(jié)食品粉圓。節(jié)日前夕,家家戶戶要“搓丸”。有紅、白兩色!按晖琛笔炙嚰毲,晉江深滬、石獅祥芝、惠安崇武的漁村婦女,搓丸速度快,質量好,粒粒小如魚目珠子,令人贊嘆不已,在搓冬節(jié)丸的同時,還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瓏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征興旺吉樣有財氣,俗稱“做雞母狗仔”。
關于冬至的習俗3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
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正所謂:冬至到,吃水餃。
過去,南寧人甚至把冬至提到了比年還重要的地步,在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冬大過年”之說。每到冬至,各家各戶就要做湯圓、包肉粽,還要準備“三牲”拜祭祖先,舉家歡飲。而在鄉(xiāng)下,除了家家戶戶要做湯圓、包粽子外,在冬至那天所有外出的人都要到村里祭祖宗祠,然后合家吃一頓豐盛的晚餐,以慶團圓。
據(jù)傳,南寧之所以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是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jié),但離春天已經不遠了。冬至那天,各家殺雞宰鴨,準備酒肉、果品、湯圓,而在外的親人也趕著回來過節(jié),表示年終有所歸宿。同時冬至對于農民而言,就意味著要對來年的生產、生活進行系統(tǒng)的安排和籌劃,從這個角度上分析,確實是“冬至大過年”了。在民間還有“冬干年濕”一說,即如果在冬至那天天氣晴好,在過年的時候則會遇上下雨天,十分應驗。其中奧妙,也許是因為古人千年之總結,是經驗之談。
過冬節(jié)時,南寧人的餐桌上除了雞鴨豬羊等佳肴外,還有一道特別的'菜——魚生。這是因為民間有“冬至魚生夏至狗”的講法,也許是因為冬至時令氣候較涼,切好的魚生不易變質,入口時清涼爽滑美味。當然,南寧魚生口感最好的要算橫縣的,橫縣魚生還成功申報了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于冬至的習俗4
冬至節(jié),山東相當大的一部分地區(qū)要吃水餃或者餛飩,有的還要喝酒。據(jù)說喝酒是為了暖身子,吃餃子是怕凍掉耳朵,因為“餃兒”諧音“膠耳”。山東一些地區(qū)普遍有學生拜老師和晚輩拜長輩的習俗,農家有祭祖的習俗。
臨沂、鄒城、新泰等地有蒸冬的習俗。臨沂用五谷雜糧面蒸窩頭,鄒城蒸餑餑,傳說蒸冬是為了祈禱來年揚場時有風。民謠說:“蒸冬蒸冬,揚場有風”。古代蒸冬是為了慶賀陽至,冬至以后陽生,正如杜甫詩中所寫“冬至陽生春又來”。
山東有些地區(qū),人們用糯米粉做成米丸,叫做團圓子或冬至團,即“湯圓”,以象征團圓。餑餑和蒸窩頭其實是團圓子的演變。
山東民間有關冬至日的習俗內容豐富,形式各樣。
古代濟南、濟陽等地,官府慶賀如同春節(jié),讀書人也相互贈送賀卡。
莒縣的士大夫階層舉行酒會,叫做“消寒會”,畫“消寒圖”。鄒城則畫九九圖,同時親朋之間互相贈送御寒用具,農家兒童則做“拿寨”、“打瓦”的游戲,少年開始學武術,叫做“看冬”,但是沒有拜賀的習慣。據(jù)說孟子死于冬至日,鄉(xiāng)人非常悲痛,于是廢除慶賀冬至的儀式。
臨沂民間認為,冬至是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戶戶用火紙剪制衣服,焚于墓前,而后添土。莒縣則祀祖于祠堂,儀式十分隆重。
嶗山舊俗,冬至分兩天過節(jié),第一天叫“鬼冬”,擺供祭祖,吃水餃;第二天叫“人冬”,吃包子。
臨沂、歷城、臨朐等地的婦女,習慣回娘家。慶云、無棣從這天開始窖菜,婦女開始做針線。曲阜的婦女節(jié)前就做好布鞋,于冬至日贈送舅姑。鄒城開始筑地窖、織席和紡線。
日照民間傳說冬至日如果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則來年大吉。
即墨民間根據(jù)冬至日期在當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來預測當年冬天的寒暖,民謠說:“冬在頭凍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鬼。”兗州市冬至修燧灶以祈求長壽。
山東話的幽默:分明蒜泥香
山東人見了面,開口:“咱爹咱媽好嗎?”這個“咱爹媽”,不是我的爹媽,只是你的爹媽。但套用了“咱”,好像也兼容我的爹媽,瞬間將我們倆捆綁成同胞兄弟了,親切地融為一體了,然后就沒有距離了,甚至兩肋插刀。而上海人說“儂姆媽”,則不兼容我姆媽,路歸路、橋歸橋,一碼歸一碼。
作為商業(yè)城市,上海人的習慣就是交易習慣:“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指示精確,涇渭分明!霸鄣蹕尅狈从沉吮狈降娜饲樯鐣,含蓄、含糊,甚至可以不分彼此。在山東,托人辦事,剛想說聲謝,對方就會拍著你的肩膀:“嗨,咱是誰!”此處的“咱”是復數(shù),包含你與我,咱,就是“被窩里伸腿——沒外人”,相當于上海人的“兄弟道理!”但上海人“親兄弟、明算賬”。
在人情社會的山東,做人要“憨”,肯吃虧,在小縣城里,低頭不見抬頭見,到處是熟人,這次吃虧,下次可能獲得超值回報,“朋友朋友,有來有去”。在上海這個商業(yè)大都市,到處都是“似曾相識”的陌生人,今天見面,可能終身不見,這次吃虧,未必有下次回報,所以做上海人,做人做事講究“筆筆清”,甚至朋友間聚餐,也是AA制。我不欠你,你也不欠我。環(huán)境不同,為人處世的標準也不同,“憨”到了上海,就是戇。
二十多年前,鄙人落魄江湖,在泰山腳下、火車站旁經商,每次押貨,晚上上海起運,早上到泰山,分配妥當后,我就坐在店堂口看書,等返滬火車,隔壁柜臺是本地人,遞上一支煙,再遞上一句歇后語:“李老板,你這是騎著墻頭看報紙——夾墻(加強)學習!”倘若換成上海話,就是“朋友,儂老用功格”,表達無誤,趣味則無。
“吃光、用光、當光”的月光族,毛病出在“開銷大于收入”,上海人斥之為“脫底棺材”,山東人則還原出他們的消費方式:“蹲著茅坑嗑瓜子——入項不如出項大”,褒貶都在其中!不僅形象,而且生動。
上海是個商業(yè)社會,上海人愛用數(shù)字,罵人也是數(shù)字:“十三點”,從字面上看,不知所云。談到這些年的變化,也喜歡用數(shù)字說話,動輒多少個億,對月開銷幾千元的升斗百姓來講,萬元還有感覺,上千萬頭就暈——抬頭滿眼都是五角星,上億就不知所云,每次聽這樣的描述,就像初中生補課,卻是博導來輔導,如聽天書。每次聽這類經濟講座,上面說得天花亂墜,下面聽得不知所云,老板就會“嚯”地站起來:“朋友,勿要講得介大好口伐?”。山東人則不同,喜歡從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說開去。泰山地區(qū)下面有個肥城縣,現(xiàn)在也是擁有高樓、大賣場的城市了,回顧當初撤縣建市時的簡陋,老百姓是這樣描繪的:“一個市長,兩條馬路,三個警察”,也是數(shù)字,卻是生活中的數(shù)字,簡單得讓你發(fā)笑的數(shù)字。
同樣談城鄉(xiāng)進步,學者們滿紙統(tǒng)計數(shù)字,不貼肉,無痛癢。山東老鄉(xiāng)則用段子描繪:“我們剛吃上肉,他們改吃菜了;我們剛吃飽肚子,他們開始減肥了;我們剛進城,他們下鄉(xiāng)了;我們剛舍得用手紙擦屁股,他們用手紙擦嘴了!
不僅有圖像,而且有故事,有情節(jié),有差異,有規(guī)律,詼諧而具體,還捎帶些善意的挫人,罵人呢,還不帶臟字!讓你過目不忘,誰都聽得懂。我的山東老侉子唉!誰貶大蔥味,分明蒜泥香,朋友,儂懂口伐!
山東人的行酒令淺顯易懂又快樂溫馨
酒,一個頗具爭議的名詞,千百年來傳承著一種獨特的.文化。不同的國家、民族、地區(qū)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理解與闡釋,沉淀了獨具風味的酒中文化。
酒令,中國獨有的一種酒文化,起源于儒家的“禮”,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一般說來,酒令是用來罰酒,但在罰酒的過程中活躍了飲酒時的氣氛。
中國行酒令的方式可謂是五花八門,無論是對詩或對對聯(lián)、猜字或猜謎、猜拳,幾乎都能使當局者盡興,旁觀者養(yǎng)眼。
山東,古之魯國勝地,它的酒文化理所當然地滲透出當?shù)鬲毺氐娘L土民情。提起山東人飲酒,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曾經十八碗烈酒下肚,繼而打死老虎的酒中豪杰武松。無奈當時武松只是一人在獨飲,如若他與朋友對飲,區(qū)區(qū)十八碗的數(shù)字怎能盡興。
與山東人同桌共飲的人士深有體會,山東人那種豪爽、憨厚、倔直的性格在飲酒過程中得到了淋漓致盡的展示,甚至有時會讓某些遠方朋友招架不住。那種“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觸,似乎在這方齊魯大地更能獲得人們的共鳴。
也許是與山東人的性格有關,此地飲酒助興的行酒令趨于淺顯易懂,最普遍最常見的是“劃拳”,也稱“猜拳”。這在一般正式的宴會上頗少見,如若有幸被邀參加朋友宴或親人宴,屆時你就會大開眼界。
酒桌上倆人一組,或父子或兄弟,桌前擺著各自的酒杯,面對面用手與嘴開始了吆喝與比劃。兩人各用自己一只手中的若干個手指的手姿代表某個數(shù),出手后的手指數(shù)字相加等于某數(shù),出手的同時,每人報一個數(shù)字,如果父親所說的數(shù)正好與加數(shù)之和相同,則算贏家,輸者兒子就得喝酒。如果父子兩人說的數(shù)相同,不計勝負,則重新再來一次。
也許是山東人獨有的高嗓門,或是他們要在聲勢上壓倒對方,總之,每個人的吆喝聲都特別洪亮,再伴有劃拳的手勢,嘈雜中帶有一種快樂與溫馨,而且這種快樂情緒很容易感染周圍其他的人,塑造出“普席同樂”的氛圍。
當然,山東人粗中帶細,在劃拳中也有自己的“友誼規(guī)則”。開局第一把劃拳,兩人都只伸一根手指,齊聲喊“哥倆好!”從而表達“比賽第二,友誼第一”的友好精神。然后,才進入正式比賽劃拳,負者罰酒的局面。
山東女子的罰酒方式則比較優(yōu)雅,一般不使用劃拳的吆喝手法,而是采用一種比較淑女的形式,即擊鼓傳花。
這是一種既熱鬧,又緊張,而且男女老幼皆宜的罰酒方式。賓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擊鼓,擊鼓的地方與傳花的地方是分開的,有時擊鼓的人還要蒙眼或背對賓客,以示公正。
開始擊鼓時,花束就開始依次傳遞,鼓聲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則該人就得罰酒。因此花束的傳遞很快,每個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擊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時緊,有時慢,造成一種捉摸不定的氣氛,更加劇了場上的緊張程度,一旦鼓聲停止,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時大家一哄而笑,緊張的氣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飲酒。如果花束正好在兩人手中,則兩人可通過其它方式決定負者。
現(xiàn)在這種擊鼓傳花也多被用于茶話會或聯(lián)誼會,而且懲罰娛樂的手段也不僅用于酒類,可以罰人表演節(jié)目以示助興。
如若有人恰逢在山東,且又厭倦了無聊的正式宴會,那不妨拿起電話,跟山東朋友預約一下,去參加他們的家庭聚會或朋友聚會,那您就會有身臨其境的獨特感受。
關于冬至的習俗5
1、餛飩拜各
是北方的冬至食俗!堆嗑q時記>說;“(冬至)民間……唯食餛純而已!薄兜劬q時廣記》說;“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餛飩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敝赃x用餛飩拜冬,是因為“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2、吃冬至肉
是南方冬至掃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發(fā)“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兩種,分時有許多規(guī)矩。加區(qū)別學歷高低,清有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四級,民國有高小、中學、大學、留學四級,以示鼓勵;優(yōu)先照顧老人,在50、60、70、80、90年齡段,數(shù)量依次遞增,以示敬重。冬至肉用祠堂公積金或富家捐款購置,族長主理其事在當時被視作一份厚禮。
3、供冬至團
也見于江南。冬至團是以糯米粉為面團,內包肉、萊、糖、果、豇豆、赤豆沙、蘿卜絲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蹭送親鄰或待客,是冬至亞歲宴上的`必備食品之一。
關于冬至的習俗6
先時,云貴地區(qū)的漢人不若現(xiàn)今之多,因而對冬至節(jié)的重視遠不如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不過,地方上的文武官員在冬至這一天并不空閑,仍然依古禮互相拜賀。在貴州的世家大族若是建有宗姓祠堂者,在冬至日舉行合族祭祖的儀式,在黎明時陳設祭品,鼓樂聲中一起祭拜祖先,其儀式類同于清明節(jié)的內容。家庭豐裕者,于冬至日開始宰豬腌肉,并制年酒、年粑、陰米穿紋等年貨。宰年豬時,多請賓客,同喜同樂,一起享受豐收后的'快樂。云南各地對冬至節(jié)的重視程度不一,有的地方在冬至節(jié)各家都召聚親友祭奠祖先并宴飲為樂,并"冬至大似年"的說法。屆時,用糯米粉摻豆屑捏團,蘸糖而食,名曰"豆面團"。有的地方親友間以米面相饋贈,并有以藥物和羊肉煮食者,或者煮赤豆羹飲食。人們總是要在這個時候做些傳統(tǒng)美食享用一番。
相對云貴地區(qū)而言,四川人過冬至節(jié)的氣氛要濃一些。地方官在這一天照例會在書院中向萬歲亭朝賀,并互相賀拜。民間則將冬至日稱為"過小年",因而自然會表現(xiàn)出一些類似過年的氣象。如:士大夫相互拜賀,名曰"拜冬",士拜師傅,卑幼拜尊長,又稱"賀長至";有的地方在冬至日各家皆出城掃墓,儀式同于清明,謂"上冬墳"。聚族而居者,要舉行"冬至會",即合族而祭。屆時合族用豬羊酒肴諸物祭其祖先,祭畢則開設宴席,合族聚餐,以盡一日之歡。在綿竹,冬至祭祖更為講究些。其宗姓祠堂頗為氣派,大多陳列有雕鏤青石神龕或刻木彩畫,禮器、樂器齊全,祭品則有豬羊、雞魚、果蔬等。冬至日,族人向祖先牌位行三跪九叩禮,念畢祝文后,族長向大家講述先人訓誡,主要是團結和睦、勸惡向善的內容,然后一起飲宴,若有違規(guī)犯上、酒醉胡來者,罰跑示懲。
在四川,有冬至節(jié)吃羊肉、狗肉等滋補食品“進補”的習慣,在晚上吃羊肉、喝羊肉湯來暖身驅寒,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關于冬至的習俗7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jié),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jié),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jié)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qū)別于后來的春節(jié)前夕的"辭歲",冬節(jié)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柜床燈的后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里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fā)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后收藏起來,留給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冬至起源于中國人的陰、陽觀念。陰、陽象征生命的平衡與協(xié)調,中國人相信冬至來臨之時,正是“陰”的黑暗
力量與陰寒本性最強烈的時候,與此同時,亦是極為重要的關鍵時刻,只因“陽”的光明與溫暖將會逐漸取締“陰”的極寒本性。因此,冬至是一個協(xié)調及和諧的'歡樂時刻。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jié),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jié),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jié)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的日期,每年都在陽歷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陰歷的日期則不一定,但大抵不超過陰歷的十一月。在《尚書》“堯典”中稱冬至為“日短”,因為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后,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來愈長,黑夜愈來愈短。古人說:“冬至一陽生”,指的就是到冬至時盛極而衰。相反的,陽氣則從此開始萌芽。
根據(jù)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xiàn)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jié)”是自漢代以后才有。就因歷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歷歷法,認為冬至過后就是另一年的開始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么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歷歷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才對。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后,來預測往后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jù)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中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關于冬至的習俗8
冬至習俗-祭天
歷代統(tǒng)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禮,是歷代帝王禳災祈福,在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
北宋時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舉行,明清時則在北京天壇的圓丘。圓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圓土丘,它像征著天圓,故用來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齋戒沐浴,住在齋宮,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
冬至習俗--祭祖
在民間,有于冬至日祭祖的習俗。冬至祭祖之禮與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時,人們還要向父母長輩拜節(jié)。古時流傳有向老人敬獻鞋襪的習俗,此習俗現(xiàn)代仍然十分流行。閩臺有俗諺“冬至大過年,唔(“不”的意思)返無祖宗”,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在冬至節(jié)時趕回家鄉(xiāng)過年,表示年終有歸宿。
在廣東潮汕地區(qū),冬至這日要備齊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此后家人圍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午餐家人聚會。但在饒平之海山沿海地區(qū),則會趕在漁民出海捕魚前,清晨來祭祖,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平安歸來。而在廣東惠安,冬至節(jié)除了祭祖,還有清明節(jié)相同的一些習俗,如冬至日前后十天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沒有忌諱。
在我國臺灣還有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表不忘先祖。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聚到祖祠中按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款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飲酒,相互聯(lián)絡久別疏遠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jié)祭祀祖先。在臺灣一直代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習俗-數(shù)九九
民間把冬至義稱為作“交九”或“數(shù)九”,即從冬至這—·大起,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l天之后便進入春天。冬至之后數(shù)九九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們根據(jù)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征、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shù)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這些諺語和順L:I溜在許多古籍:卜部多有記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首順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數(shù)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不僅僅是人們多年來對氣候的經驗總結,也是人們在嚴冬時節(jié)對春天的一種企盼。
冬至習俗-圓仔貼門
在閩南,潮汕一帶,每逢冬至,除了吃湯圓外,還要搓兩個大的圓仔貼在大門環(huán)上,象征團圓、吉利。
這個風俗源于一個民間傳說:一年的冬至,有一個老乞丐無錢掩埋凍死的妻子,只好將女兒賣給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兒痛不欲生,一時昏了過去。老乞丐連忙討來一碗米湯,一口一口地給女兒喂下去,慢慢地女兒終于蘇醒過來。老乞丐又為女兒討來幾粒糯米圓,勸慰女兒:“我們今日分別,就像這圓仔分成兩半,現(xiàn)在咱們一人吃一半,等將來日子好了,咱們團圓了,再吃圓仔!敝,老乞丐告別了女兒,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討了。三年過去了,老乞丐依舊沒有回來找女兒,女兒想念父親,盼望父女倆早日團圓。在一年的冬至節(jié),她心生一計向主人建議說:“冬至時大家都吃圓仔,我們也應該把圓仔敬獻給門神才是!敝魅送饬,她搓了兩個大圓仔粘在門環(huán)上,以寄托自己對父親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動了后人,人們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冬至習俗-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每年農歷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為了紀念!t(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有句話:“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yī)!睎|漢時他辭官回鄉(xiāng),為鄉(xiāng)鄰治病。此時。正值冬季,大雪紛飛,十分寒冷。白河兩岸老百姓面黃肌瘦,饑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凍傷了。
張仲景看到此情景,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建起醫(yī)棚,在冬至那天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用水煮,然后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像耳朵似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問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全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被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形狀,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因而,冬至吃餃子防凍耳朵的習俗就被沿襲下來。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等餃子賣得都很“俏”。諺語講道:“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那么,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怎么來的呢?相傳,這是為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糧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y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y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yī)!睎|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yī)。后毅然辭官回鄉(xiāng),為鄉(xiāng)鄰治病。其返鄉(xiāng)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xiāng)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y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民眾施舍“祛寒嬌耳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和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關于冬至的習俗9
吃餃子子的習俗多是和北方各地有關。
立冬是個進補的節(jié)氣,“立冬補冬,補嘴空”的諺語。在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么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F(xiàn)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立冬不算冬,冬至到來,才有冬天的感覺。冬至過后,一年中最寒冷的天氣就要來到。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許多地區(qū)家家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
冬至吃餃子始于張仲景。張仲景是河南南陽人,生活在農耕文化的中心區(qū)域。冬天來了,當?shù)匕傩蘸芏嗳硕浔粌鰤,這讓張仲景很是擔憂。于是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的藥物放在一起煮熟,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后送給被凍傷的百姓食用。這既是一種食物,也是一種防凍傷的藥物,張仲景叫它“祛寒嬌耳湯”,百姓吃了以后,血脈通暢,兩耳變暖,凍傷也就好了。
“嬌耳”就是餃子的原型,從冬至開始到除夕,張仲景一直開棚舍藥,后人為了紀念張仲景的功德,把張仲景尊為“醫(yī)圣”的同時,把餃子創(chuàng)始者的名頭也一并給了張仲景。冬至吃餃子這一習俗也由此開始流傳到今天。
冬至的由來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jié)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稘h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比藗冋J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jié)氣循環(huán)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稌x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肚寮武洝飞踔劣小岸链笕缒辍敝f。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逗鬂h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后,陰氣漸消,陽氣漸長。冬至,皇帝到天壇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民間冬至的習俗
1、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景仲冬至舍藥留下的。
2、羊肉湯
現(xiàn)山東滕州一帶,冬至這天被稱作伏九,節(jié)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3、糯米飯
在江南和廣東一帶,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和糯米飯的習俗,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4、祭祀
冬至節(jié)亦稱冬節(jié)、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5、擂圓
擂圓又叫“冬至圓”是浙江臺州人們冬至的重頭戲,老傳統(tǒng)。“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圓圓潤潤”,與平日里吃的湯圓相比,“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
6、數(shù)九九
民間把冬至義稱為作“交九”或“數(shù)九”,即從冬至這—·大起,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進入春天。一九二九不出門,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7、贈鞋帽
冬至時節(jié),民間有贈送鞋子的習俗。在《中華古今》中有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隨著時間的推移,贈鞋給舅姑的習俗逐漸演化為舅姑贈鞋帽給甥侄了。古時手工刺繡,送給女子的,鞋子刺繡多為花鳥,帽子多做成鳳形;送給男子的,鞋子刺繡多是猛獸,帽子也多做虎行。
8、藏冬冰
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們用鐵釬自河中鑿冰,寬一尺多,長二尺多,稱為一方,在冬至這天將冰藏人窖中,窖深約二丈,將冰藏人后,立即將窖封閉嚴實,同時藏人各種鮮果,人春后取出,在市上銷售,顏色宛如剛從樹上摘下來一樣。
【冬至的習俗】相關文章:
冬至的習俗07-16
冬至習俗12-19
冬至節(jié)日習俗08-04
冬至的習俗匯總12-20
冬至的習俗【熱】06-14
冬至的由來與習俗11-03
推薦冬至的習俗06-26
冬至由來與習俗03-20
關于冬至的習俗12-25
【熱】冬至的習俗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