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識平均分評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優(yōu)秀的評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認識平均分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平均分評課稿1
學習“平均分”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好“平均分”對學習除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周老師對本課教材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敝饕w現在以下幾點:
1、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周老師踏上工作崗位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個月,但她能深入鉆研教材,正確理解編者意圖,依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具準備充分,多媒體課件制作精巧,有效輔助教學,學生愿學、樂學。
2、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平均分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重要的。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周老師從學生熟悉的“分成”入手,先讓學生思考“可以怎么分”,進而引導學生思考“這么分公平嗎”,逐步引導學生明確“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
3、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周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擺一擺、比一比、說一說,并讓學生上臺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fā)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群體的積極性。
4、精心設計鞏固練習,有效提升學生思維。
本節(jié)課的練習設計具有及時性、針對性、基礎性、多樣性和開放性等特點,特別是能做到講練結合,并注重學生說理能力的培養(yǎng),有效地鞏固了新知,提升了能力。
商榷之處:
1、周老師的教學語言需要進一步修煉。
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的語言應該兒童化且盡量具有啟發(fā)性,同時還要追求準確性和精煉性。特別是不能出現低年級學生還不能理解的一些用語(如課堂中出現的:你有無異議等)。
2、教學過程中設計的合作操作環(huán)節(jié),應該建立在學生明確要求的基礎上再進行,不能直接放手,無形中大大降低了合作的效果。
認識平均分評課稿2
“平均分”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jié)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范老師這堂課,讓我感觸頗深:
一、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起點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范老師在設計本堂課時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一開始就讓學生進行分棋子,分6個棋子,分成兩堆,怎么樣可以分得公平?學生一開始就分成了2堆,每堆3個。
接著又讓學生分成3堆,同樣要公平地分,學生也和容易得分成3堆,每堆2個,其實學生本身已經會進行平均分了,在課后,范老師向我們透露了在上課之前,他特地進行了學生已有知識起點的調查,抽取了部分同學讓他們進行平均分物品,很多同學都會進行平均分,在得知學生已經會進行平均分的情況下,范老師一開始就索性讓學生去分,再告訴學生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并在教學中讓學生去體會這種分法,弄清平均分的概念,在實踐操作中,學生很快地理解了原來自己這種方法就是平均分。
反觀我們有些老師的教學,有些知識明明學生會,還要花大力氣去讓學生探究,去做一些無謂的引導。比如一年級在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時,對于大部分同學都會計算,那么這時候我們究竟要教給學生什么呢?范老師的課給了我們答案,低年級學會知識的由來和思考過程缺乏認識,他們會平均分,卻不清楚這是平均分,并且不知道在什么情況下應用這種方法?
他們所擁有的知識是零散的、無序的,對于平均分缺乏體驗與認識,對于整個平均分的過程沒有進行富有邏輯的思考,范老師通過讓學生先分棋子,進行實踐操作,再將一些生活的非平均分但是公平的分法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弄清了平均分的概念,真正意義上會用平均分的方法。
二、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素質教育力求使每個學生在本身原有素質基礎上,獲得和諧和充分的發(fā)展,從而提高其身體素質、思想素質、文化素質,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自我教育,具備現代社會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素質教育強調基礎的形成,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加強基礎知識教學,使學生形成扎實的數學基礎,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范老師在課中特別注重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表述,在分棋子的時候,學生兩堆分得同樣多,學生說成了“一樣多”,范老師進行了矯正,應該是“同樣多”,對概念的表述的語言應該比較精確,再次,在對每次分物品的時候,都讓學生進行表述“把幾個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個”,通過個別說、指名說、集體說、集體讀等等形式,從而讓學生在本課中形成扎實的基礎。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在課結尾,范老師出示了一個生活中的情境:學校進行講故事比賽,選出了前三名,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在給這三名獲獎者發(fā)獎品時,準備了6支鋼筆,請學生幫忙分一分?有學生提出每人2支,范老師首先肯定這種方法是“平均分”,但同時提出了疑惑,第一名2支,第三名2支,這樣分,你覺得他們會怎么想?馬上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的分法,第一名3支,第二名2支,第三名1支,范老師又問,這樣分同意嗎?同學們都表示同意。
這時,范老師提出疑問,剛才我們說平均分是公平的,怎么這里不平均反倒是公平的呢,學生討論得出名次不一樣,也就是取得成績不一樣,所以獲得的獎品也應該不同,最后師生進行小結,在生活中,平均分要在不同情況下看,有些不平均分,卻是公平的,讓學生體會了生活中的平均分。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數學應當是來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的。平均分在小孩子眼里認為是公平的象征,然而在具體生活中平均分有時卻是不公平的,就如課中給獲獎者發(fā)獎品,不平均的分法才是公平的,因為每個人獲得成績是不同的,這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更深層次的內涵,從而使學生懂得生活中的平均分知識。
其實小學數學與學生生活具有密切的關系!吧钪械臄祵W”強調學生學習數學的'生活背景,是小學數學的一種學習方法,它體現了一種新的教學觀點。首先,小學數學具有現實的性質,我們的數學應該來自于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再運用到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去,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小學數學內容的基礎。其次,小學生應該用現實的方法學習數學,即學生通過熟悉的現實生活自己逐步發(fā)現和得出數學結論,F實生活中很多問題都與數學息息相關。如果我們的學生能夠深入生活,注意留心觀察、認真思考,一定會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認識數學,并從中感悟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例如我們在建立長度、質量、面積等概念時,我們不妨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入社會去親自測一測、拎一拎、稱一稱、量一量……
這樣,在實踐活動中建立的有關概念,必將清晰、深刻地印入每個學生的頭腦中。再如一年級學生在學習“元、角、分的認識”時,倘若事先讓學生了解各種商品的價格,親自嘗試如何購買東西,再通過課堂上模擬購物,并相互交流,學生一定會獲得準確、清晰的“元、角、分”的概念,并且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與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數學教學帶給學生的不是“題!贝髴(zhàn)后的厭倦,而是探索、發(fā)現之余的喜悅。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的內在價值,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信心。
【認識平均分評課稿】相關文章:
認識平均分評課稿【精華】07-14
《平均分》評課稿優(yōu)秀10-06
《比的認識》評課稿07-31
《比的認識》評課稿03-18
比的認識評課稿08-24
認識垂直評課稿01-13
《比的認識》評課稿(精華)07-11
《厘米認識》評課稿03-05
《圓認識》評課稿(經典)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