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匯編(15篇)
當(dāng)認(rèn)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1
我,仍舊讀得一頭霧水;我,仍就想要努力回歸作者的心境;我,仍舊不夠好。好在,我堅持了下來。
就像書中所寫,每當(dāng)作者游歷一個地方,總會追溯在此地留下過哪些歷史人物的足跡亦或經(jīng)歷了怎樣的文化變故。我也總會在網(wǎng)上找尋這些并不熟悉的景點、人物,渴求從這些資料中找到作者情感的出發(fā)點,雖然是用這樣的方式。略知背景一二,不免在讀書時各種情思混雜其中,甚至和作者的某個觀點產(chǎn)生歧義,但最終還是會回歸平靜。交給歷史去判定吧,我還不夠資格。也因此,讀到最后,甚至產(chǎn)生自卑感,這樣也好,人本就是天地間最微小的存在。我想,當(dāng)作者面對這些“無言”的歷史遺跡,也會產(chǎn)生自卑感吧!
我愿意相信,歷史這個老人家不是無言的,每一個經(jīng)過他認(rèn)真擦洗的景物,每一個經(jīng)過他悉心照料的人文景觀都是有生命的。缺少的是認(rèn)真解讀他的人,更缺少的是回歸于他的'人。就像如今,為了爭奪歷史人物故里而吵的死去活來的開發(fā)商,也許連此人生平都不甚了解;為了表達自己觀看景物的激動,一些人小刀潦草一揮刻上個“ 如果有這樣一次機會,我愿意去踏訪一個個歷史遺跡,回歸歷史,回歸自然,回歸平靜,慢慢叩開他們的心弦。
《文化苦旅》讀后感2
很久,心里感觸良多,但確實不只這樣表達,所以只能說說我的想法,更準(zhǔn)確的來說是拼湊雜亂無章的想法,我喜歡有感而發(fā),不喜歡太過造作,或是漫無目的的寫一些東西。那樣很枯萎。
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國,首先想起的應(yīng)當(dāng)是長城,工程浩大,歷盡無數(shù)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圖上,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里屏障,所以不能無視他的軍事作用以及人類意志力的表現(xiàn)。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長城都會感覺到它賦予歷史,賦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說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長城錢數(shù)十年就已經(jīng)建成的水利工程,雖說它的氣勢遠不如長城來的浩大,但,他卻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姆⻊?wù)于四川人民數(shù)千年,滋養(yǎng)著這片沃土,造福人類的作用遠遠大于了長城。也是因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偉略。也才有了,張飛,關(guān)云長,趙子龍的.勇猛善戰(zhàn)。以及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文采。
當(dāng)作者寫到初來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時的情景,他以那樣的一種情懷贊美都江堰的時候,我哭了,真的哭了,我看只能寫到這了,感動的毫無思緒了,也不明白怎樣來敘述了,但我很理解作者作為一個當(dāng)代的中國文人,心中所掛鏈的,對于當(dāng)今社會所迷茫的。不俱千辛萬苦的苦苦追尋中國真正文化行為。也很感動和驚嘆作者描述古跡所用的詞句。是那么平實而又不失大氣。確實寫不下去了。
《文化苦旅》讀后感3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文化苦旅》就是這樣一本好書,當(dāng)我讀到這本書時,便沉醉在了泱泱歷史的方則中,眼前浮現(xiàn)出了種種黑白相間的畫面,大江南北在文字中異彩紛呈。
書很厚,拿到之后頗有充實感。我與文字一齊去閱天地、覽神州。里面有一篇文章,讓我印象頗深,它講述了一個大清的罪人,他的.無知促使他用中國文物換來了幾頭牛,無價之寶只值幾頭牛?想止于此,我是多么想去阻止他,可惜我回不到從前。無知是多么可怕啊!它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再說,若他有愛國之情,哪怕僅有一點點,也會拒絕的。
《文化苦旅》讓我暢游了一遍中國,明白了一個國家的偉大,感受了一個國家的風(fēng)情,也懂得了從不一樣角度去看待一切。這樣,即使廢墟也能放射光彩,我們要永遠堅持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讓平凡的一天也精彩。想想平時,我總是無味的過日子,自從讀了《文化苦旅》,我學(xué)會了用自我的眼睛仔細地觀看世界,發(fā)現(xiàn)每一天都與眾不一樣,生活也所以歡樂起來。
《文化苦旅》讓我受益匪淺,我期望大家都讀一讀。
《文化苦旅》讀后感4
第一次知道余秋雨這個人時,是源自初二年級的一篇課文《信客》。在語文老師的極力推薦下,我在《行者無疆》、《文化苦旅》中,細細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訴說著一個個中國古文化,外國文明的盛興、衰落。余秋雨將它們講述地栩栩如生,他游歷四方,將所有的感悟都寫了下來,便有了此書。書中的“苦”并非肉體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文明經(jīng)歷過的風(fēng)霜雨雪,經(jīng)歷過的不為人知的秘密……
我深深地感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過去許多人都不重視,中華偉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過去,告訴那些人:“求求你們,不要再這樣了!這些都是藝術(shù)瑰寶呀!”但在他們眼中,這些東西毫無價值,再大的發(fā)泄也是空氣一堆,換來的是他們一臉茫然……
讀完這本書,我能夠感受到在作者的文字背后跳動額是一顆單純,潔凈,坦誠的心。讓我飽覽了祖國山河無比秀麗的景色,同時也讓我回憶起了歷史,讓我明白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應(yīng)擔(dān)當(dāng)?shù)?角色,那就是銘記歷史。好好珍惜,好好品讀,好好欣賞中國文化!人生也是一段歷史,我們就是人生路上的一個個過客,曲折的人生路上,我們匆匆前行,回頭望見那一排排腳印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和無奈!作者為了尋求歷史的足跡而跋涉于山水之間;而我們?yōu)榱烁形蛉松恼嬷B,跋涉于人生道路上!
《文化苦旅》讀后感5
拜“偉大”的閱讀課所賜,終于讀完了《文化苦旅》。初讀時,總覺得,縱然余秋雨先生認(rèn)為寫書“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然而作為一名讀者,細品他筆下那字詞句段,心間卻升騰起輕松瀟灑之感,并無所謂“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
沉浸江南小鎮(zhèn)“大隱隱于市”的淡泊安定與自然;流連令一眾大詩人大文豪心心念念的隱居圣地天柱山;享受那柔雅的中國文化寧謐的后院蘇州。只看那溫文爾雅的景,卻也僅此而已。
然而當(dāng)從近乎機械的學(xué)習(xí)中解放出來時,卻神使鬼差地跑了趟書店,捧回了屬于自己的'《文化苦旅》。
再捧起它,認(rèn)認(rèn)真真逐字逐句地品閱那些原本感覺輕松無比、讓人卸下一身鉛華的文章時,卻不由得陷入了那些略顯沉重的歷史與無盡的思考中去。
走過敦煌,進了莫高窟!翱茨呖,不是看一個死了多年的標(biāo)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痹谶@里,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在這朝圣者眾多的圣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卻正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悲哀!
重讀《文化苦旅》,感悟著實不少,卻不能一一詳述,只是:讀《文化苦旅》,洗禮靈魂;尋千年文化,感悟古今。
《文化苦旅》讀后感6
作為對國內(nèi)外文化的考察和思索的一本散文書,反正是普及了我的景點知識和歷史知識吧。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惜中講訴苦旅”。對中國滿目蒼夷歷史的感嘆,對民族文化起源的追訴,都感觸至深作者。
作為一個旅行過不太多景點的“大忙人”來講,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各種名勝古跡,文化古跡沒曾親眼見識。所以一直愛看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樣的紀(jì)錄片,佩服里面的每一個匠人,每個人都在為自己所敬仰的文化 文明努力著。或繼承,或發(fā)展,或創(chuàng)新。
文化喚醒文明,世界每個角落都浮動著文明。不論文化先進與否,文明都在不斷變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每一段文明都有響應(yīng)的文化發(fā)展史,人類不滅,文明延續(xù)永存。好想來一場世界各地的苦旅啊。然而我沒有錢。來一段精彩摘抄吧還是
向往峰巔,向往高度,結(jié)果峰巔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上已無路,下又艱難,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與惶恐。
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gòu)成自我嘲弄。
《文化苦旅》讀后感7
《文化苦旅》寫的是作者余秋雨到全國各地的旅行后,結(jié)合歷史寫的一篇散文著作。其中大多數(shù)都是自然景觀加上一些純樸的當(dāng)?shù)靥厣。最讓我難以忘懷的就是《白發(fā)蘇州》。
之所以稱之為“白發(fā)”蘇州,是由于,就在前些年,蘇州悄然過去了自己2500年生日。雖然它如此的古老,但卻沒有什么名氣。只因它沒有一份金陵王氣。它不愿換件衣裳,領(lǐng)受那份王氣。但當(dāng)政府腐敗之至?xí)r,卻是反抗的最為激烈。一向柔婉的蘇州人,變得兇狠起來,提著腦袋,踏著血泊沖擊著皇帝最信任的九千歲魏忠賢。的這次浩蕩突發(fā),使整個中國史都對另眼相看?稍倏此麄儯恍σ恍,又變回原來那個柔婉的蘇州。
“做了……同義”只是由于這里缺少一份金陵王氣,就如此的不公平,可見中國古代會由于這封建主義思想害死多少人那。為什么就去注意一點點美中不足,而不放眼全部,那么多優(yōu)秀的地方,為中國做出了多少寶貴的貢獻,卻不能得到了一個公平的'對待。
蘇州,與世無爭,一直默默地矗立在那塊地上。同時它還培育出無數(shù)才華橫溢的戲曲家,增添一抹亮的光彩。
《文化苦旅》一書,不僅展示了余秋雨那優(yōu)美的語句,還有著相當(dāng)多的歷史知識可見一斑。
《文化苦旅》讀后感8
首先想到道士的無知。你看,那么多珍貴的文物的遺失,不就是因為道士的無知嗎?設(shè)想,如果道士知道這文物的價值和對國家的意義,他一定會舍命保護它們?伤裁匆膊恢腊【赖谋诋嬙谒窒伦?yōu)榘讐,?yōu)雅的雕塑在他錘下化為烏有。恨,恨他的無知。
無知的不止道士一人,政府官員們也很無知。由此聯(lián)想到中國的文盲。中國的成人識字率和初、中、高等教育入學(xué)率低于許多發(fā)達國家。試想,一個文化無法得到普及、到處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的國家,怎么能強大得起來?怎么能與外界競爭?當(dāng)然留不住價值連城的'經(jīng)文和畫卷!
又多讀了幾遍,就開始恨起政府了。的確,王道士的疏忽導(dǎo)致了直接的損失,但清政府有更大的責(zé)任!
在道士不得不因為落魄不已而無奈用文物換來少得可憐的銀子時,政府哪兒去了?來看看清政府都在干什么好事
慈禧依舊每天一百道菜,依舊年年揮金如土地祝壽;頤和園依舊在熱火朝天地修建,這個老女人依舊在愜意地腐敗!
真是天子萬年,百姓掏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呵!
有這么多閑錢享盛宴,祝大壽,修園林,區(qū)區(qū)一點運費都出不起?笑話!
清政府腐敗得無藥可救!恨,恨清政府的墮落!
恨,又有什么用呢?
只能把這次文物的流失當(dāng)作慘痛的教訓(xùn),化作今天研究敦煌文明的動力!
那王道士的圓寂塔,刺痛了愛國人的心。
《文化苦旅》讀后感9
《文化苦旅》剛讀來十分深奧,對其中許多優(yōu)美的句子覺得晦澀難懂。通過年齡的增長,社會的積累,越讀到后來我越敬佩余秋雨,他的歷史散文別具一格,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每游到一處地方總會仔細思索,然后在其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將讀者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帶給我們無盡的沉思。
如今人們有哪個能做到像余秋雨一樣去思索,去探尋。往往游客到景點后拍照留念就去吃喝玩樂了。沒有多少人會深入了解其中的風(fēng)土人情和人文景觀。更沒有多少人會去了解其宗教哲學(xué)和歷史淵源,并寫下如此有哲理性的文字。
當(dāng)我讀到《江南小鎮(zhèn)》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眼前似乎浮現(xiàn)出我當(dāng)初去周莊,同里這些古鎮(zhèn)時的場景,就如書中描繪的一般,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橋,潺潺流動的河水,悠閑劃著小船,并唱著歌的漁民們。當(dāng)然還有色彩繽紛,味道可口的.各類糕點和特色小吃。一條條木制的竹筏飄過貫穿古鎮(zhèn)的小河,一股竹子中清香的味道,十分安逸,舒適。就如“淺諸波光云彩,小橋流水匯村”這幅楹聯(lián)一樣,盡情闡述了江南古鎮(zhèn)的魅力。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不管你見或不見,我都在那里。
——題記
悲涼。這是我看到這本書的第一行時,最多的感覺。
道士塔、陽關(guān)雪、廢墟……路,你一直在走;心,也一直在飛。看著王道士將一箱箱國寶以廉價易走,欲呼無聲的悲傷。在沙山頂端望著山腳下那一抹清泉,心中是何等之復(fù)雜!陽關(guān)外飄飛的白雪,你可記得古人的足跡;圓明園啊,你可想念當(dāng)時的輝煌!
僅僅只有悲涼嗎?不還有那無緒的愁。
新加坡的一片荒涼之地,埋葬著無數(shù)生命;青云譜中,朱耷的`恍惚與凄落,哭之,笑之;廬山上,新建的臺階與平整的車道奪走了廬山對人的考驗,也奪走了那份無價的意境;都江堰水中三座巨人石雕,微笑地看這滄桑的世界;三峽邊的樹與林吶!你可曾記得李白行船的蹤跡?
蘇州與江南的小橋與流水,凄異而婉轉(zhuǎn);柳公柌的美景盡收眼底;洞庭湖邊,岳陽樓上,古今詩人共詠愁詩;白蓮洞中的古人們,完成了第一次征服,舉起了勝利的手臂;莫高窟中的飛天,微笑看著這世界……
傾聽!為了文化中的秘諦;傾聽!為了文化的復(fù)興;傾聽!為了文人的秉性;傾聽!為中華文化為我們所遺留的永恒閃耀。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碩大一個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rèn)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想,這個原因?qū)γ恳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nèi)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于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shù)多高!”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lǐng)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傳統(tǒng)精神。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道士塔,看管敦煌文化古跡的道士塔。它的主人竟然是那個王圓箓。他將那些先輩們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我真是想不通:一個圣地,怎么會讓一個那么無知愚昧的人來看管!
跟隨著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敦煌文化的美麗與輝煌。但是這個王圓箓卻將這些經(jīng)文等便宜賣給外國人。那都是精華!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跟火燒圓明園又有何異?不也是一樣,咱們中國的國寶被外國人搶去。所以:咱們中國歷史上一共是有2起重大搶劫案。而現(xiàn)在咱們的專家考古學(xué)家卻要拜訪外國去看咱們中國的古物去研究。帶著膠卷,用著放大器來研究。這是一種多么大的羞辱啊!要怪也不能只怪他,當(dāng)時的中國,很多的人沒文化,愚昧。換做別人,有可能還不如王圓箓呢!
看了他的簡介,我更是納悶,當(dāng)時也并不是沒有有志向的人,為什么清廷就那么輕視一個文化寶庫呢?他曾經(jīng)給清廷寫過信,為什么那些當(dāng)官的文人就不能保護一下呢?治不好國就算了,連這微乎其微的.小事情也不能做么?真是自私!
讀了道士塔,我的心里有憤怒也有悲傷。為王圓箓的行為而憤怒,為我們的文化被盜取而悲傷。唉!但是事情已發(fā)生,今天我們只能努力建設(shè)我們的祖國,使它真正的富強起來,把我們曾失去的都全部奪回來!
《文化苦旅》讀后感13
語文老師用了一整節(jié)語文課的時間給我們朗讀了《道士塔》,全篇彌漫著濃濃的憤怒、彷徨,夕陽之下無家可歸的中國文化,就都被壓進了那一捆捆的敦煌文物。
我不禁感動不已,然后買了一本《文化苦旅》,煞有介事地翻來翻去。但一個初一的小朋友又怎么能理解那遙不可及的文化呢,即使是現(xiàn)在的我也只是憑著一些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小心地去尋找若有若無的.蹤跡。
由于先前已經(jīng)多次閱讀了《文化苦旅》,讀后難免少了些新鮮感。我會盡力表述自己的體會。
不知道這是第幾次讀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覺卻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個字:“我好恨!”恨愚昧無知、愚蠢透頂?shù)耐醯朗;恨?shù)不清的污吏,把珍貴的文物隨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們盡情地、冠冕堂皇地把書卷、畫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們?yōu)槭裁床话衙苁业迷匐[蔽些、再牢固些,讓文物過一百年再重見天日,讓我國的研究者們好好地鉆研。
但無論如何,那滿滿實實的一洞古物,已絕不再全屬中國了。屬于中國的,只有高價買回的微縮膠卷。
《道士塔》在寫作手法上也極為優(yōu)秀,諷刺、反語恰到好處,抒發(fā)感情時噴薄有力。一聲憨厚的笑、一具無知的身軀、一方慘白的石屋、一縷尖銳的炊煙、一支載著一個文明古國文化的車隊、一抹凄艷的晚霞、一片顫抖的清單,還有一群為了敦煌文獻傾入一生心血的專家。
我們應(yīng)該反思。
《文化苦旅》讀后感14
時間造就文化的悠久,人類編織文化的魅力,而精神與品質(zhì)便成就了文化的靈魂。余秋雨用他敏銳的雙眸和獨特的視角,穿越神州大地萬里河山,帶你感受著歷史的深邃。在他的眼里,一切妖嬈的景物都脫下華麗的衣裳,還復(fù)了最初的本真,因為真正的山水不僅僅只是山水,更飽含著人情世故和文化良知。因此,在西天凄艷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窟的罪人;在羅池廟里,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旁,我看見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在天柱山上,我看見了華發(fā)蒼然的蘇東坡……
從他的.書中,我更讀出了歷史人文其實是一門深奧的學(xué)問,它同時擁有嚴(yán)肅與幽默的“雙重性格”。歷史勇敢的記錄著人類的一切與自然演變,從盤古開天辟地到不可預(yù)知的宇宙巨變,這一切的一切都被它悄無聲息的收入囊中,深不可測,令人神往。但它也有輕松愉悅的時刻,《洞庭一角》里有一則關(guān)于烏龜?shù)钠媸,它每年定時都會爬回家,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洞庭湖流域風(fēng)土人情的光彩。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既仁既智者則會擁有廣闊的胸襟,去欣賞這世間的萬物,山山水水,和這一片又一片氤氳著墨香的神奇土地。
每當(dāng)我翻開這本書,便會有縷縷情思揮之不去,在心頭悄然纏繞,燃起我對中國歷史文化深深的向往。我想,余秋雨也是這樣,他并非是在艱苦的漫漫跋涉,而是樂在其中!
《文化苦旅》讀后感15
昨天讀了《文化苦旅》中的首篇《牌坊》,看這名字確實沒有什么吸引力,但是讀完以后卻是意猶未盡。文章首先描寫的是作者小時候見到的很多貞節(jié)牌坊以及其背后怪異的故事,通過墓碑石匠和牌坊石匠的對話讓我們得知造了牌坊的女子的墓碑卻空了。然后又描述了一個現(xiàn)象是曾經(jīng)興盛的尼姑庵里來來去去總是美麗的女子,后來來了兩個美麗的女教師,尼姑庵改造成小學(xué)。村里的男孩子來上學(xué),家長們?yōu)榕處熜率降陌l(fā)式、衣著而著迷,而在女教師的努力下,終于招收到一位女學(xué)生。在最后作者引用了外國小說《熱冰》中的故事講的是女子為了貞潔跳湖,被父親冰封后卻被誤入冷庫的青年救出。這位冰凍的姑娘被封為圣徒,如同中國女子死后立貞節(jié)牌坊。但是他們真的死了嗎?于是作者大膽猜想立了牌坊的'自殺女子的墓空了,實際是因為她們沒死而被她們的父親悄悄轉(zhuǎn)移了。
如果這個故事被搬上熒幕,或許能被描繪地更繪聲繪色,更吸引眼球,但是寫在書里,文字的力量更引人深思。作者將這些不知來處的陌生的美麗與無言的牌坊對比,讓我感受到這個封建時代的冰冷,而令人欣慰的是“逃婚的”她們沒有讓自己的美好白白葬送,而去努力地改變,去讓后人擺脫這些束縛。她們無聲地隱匿在歲月里,而我有幸在這篇散文里認(rèn)識她們。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好句07-03
文化苦旅感悟08-29
《文化苦旅》有感05-05
文化苦旅讀書09-25
書寫文化的苦旅作文07-02
閱讀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2-27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5-30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