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_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_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_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大學中庸》讀后感

時間:2024-06-10 16:31:27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大學中庸》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中庸》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學中庸》讀后感

《大學中庸》讀后感1

  《大學中庸》是一本適宜正在學習的學生讀的。這本書給予我許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潤著鮮花的心田。

  《大學中庸》還教導我們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

  俗話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為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tài)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協(xié)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xiàn)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大學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就……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恚c自己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書是我們的朋友,有的人認為《大學中庸》是“寶”,但有人認為它是“草”。我去認為它是寶!你們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學中庸》哦!

《大學中庸》讀后感2

  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X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F(xiàn)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

  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敝杏故侨寮业淖罡叩赖聵藴省V杏挂浴罢\”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與社會發(fā)展進化的哲學。上天之大德,在于寬厚,在于包容。中庸便是博大與包容。中,“把東西放在中”“中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境界;不苛求、在厭棄、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認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學問。

《大學中庸》讀后感3

  本月共讀的是《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說實在的,可能源于兒時的閱讀習慣,對于這些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字一直都不是我偏愛的,所以這一本書也讀起來很費勁,感悟也不是特別深刻,只能潦草記錄。

  《大學》中我最認同的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贝笠馐牵和ㄟ^向外的學習,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格物與致知,是由向外學習到自我的內在體悟;誠意與正心,主要是內在存養(yǎng)與省察的功夫;修身是具體的言行修養(yǎng),也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責任;后續(xù)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修身的實踐與擴充。從成功與失敗的古今人物身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覺不自覺地遵照《大學》所說的“修身是為人之本”的要求修煉過自己。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如果不能“修身”,那么很容易被這些紛擾所左右,甚至走向偏頗的方向。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xiàn)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靜下心,修身養(yǎng)性,只有豐盈自己的內心才能談更大的遠方。

  中庸之道,幾乎成為很多中國人標榜的行為準則,那么到底何為中庸?可能是言行不要偏激,態(tài)度力求溫和,但中庸也可能變成表面的客套,以致失去一份真誠的心意,或為了息事寧人,以致不再堅持原則,但其實“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也就是說真誠到極點的人,行善沒有片刻止息。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就是“和”。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天地萬物各安其位,正常運行,這是一種大智慧。這也是我們本該在生活中的一種心態(tài)與智慧,這樣才能面對那些生活的那些煙火氣與惱人愁。

  這本作品分為原文、譯文、注解幾個部分,特點是注解部分不是單純的解釋詞句,而是融匯了傅老師的見地,這些屬于大家的智慧與思考,讀來還不錯,但深入了解,還需細細品讀;剡^頭追隨古之圣人的腳步,走一遍孔孟之道。探索古之讀書人的精神世界,或許能給迷茫的自己帶來一縷希望。

《大學中庸》讀后感4

  今天,我讀了《大學中庸》這一本書,這本書是將《大學》和《中庸》兩本書合為一體,我讀后,深有感觸。

  《大學》是孔子傳下的書,是古人做學問時讀的第一本書,也可以說是古人想學習道德的入門書。

  《中庸》是孔門傳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靜止不變的意思,指天下定理!吨杏埂愤@本書開頭講了一個道理,中間把這個道理用各種方式講述,最后又歸回到開頭的道理。這個道理每讀一次都會讓你有新的收獲,這收獲,是讓你終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須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就必須有道德。

  道德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和“修身”開始,將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堅持、堅持不懈的,還要從思想上認識,從行動上實踐,從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樣子,更是內心上的修為,也就是做到“自謙”和“慎獨”。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為民找想,才能萬眾一心,讓人民得到幸福。

  《大學中庸》讓我明白了許多,我一定會再重讀這本書

《大學中庸》讀后感5

  《大學·中庸·孝經》這本書教育意義很深,令我受益匪淺。

  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贝笠馐牵和ㄟ^探索了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給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書中我們都應該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xiàn)出焦慮,他們死后,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么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tài)度,那家族就會興旺起來,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那國家之間將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暑假里,我與家長共同閱讀了“羊城分級閱讀“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典讀物。

  經過與家長共同閱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借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說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說:“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這段說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于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廣泛閱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并從中找到了快樂。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組織了對傳統(tǒng)文化《論語》的學習,現(xiàn)在又組織學習了《大學中庸》,通過這兩次學習,使我不僅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我自身的指導意義。

《大學中庸》讀后感6

  “大學之道”四個字,說明孔子言論的著眼點與《禮記·學記》、《白虎通·辟雍》之類的史筆文字不同,概乎言之所表達的主要是孔子個人對古之大學的宗旨、功能及主要特征的理解,大學之道讀后感。但孔子抓住了古之大學“學為君”、以先王為政之道為訴求的本質,加上其虞、夏、商、周諸古圣先賢的為治之實有著的,①春秋以降禮崩樂壞的社會變動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的總結朱子所謂“三綱領”與解析朱子所謂“八條目”才能超越簡單的文獻學意義,提煉出了王道政治的模式,而且指出了在了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承繼其精神的方法和途徑,使得《大學》短短的文字成儒家乃至整個文化中地位獨特的經典。

  當然,這對《大學》的理解和定位。下面即對“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分析,來對此驗證。②

  先說“明明德”。德者得也。從學的角度說,得,是得自于圖騰。在圖騰崇拜中,先民都相信自然的某種動植物與某種特殊關系,生命個體源于它又復歸于它,在生命的過程中,個體即叫MANA的神秘物質與之相聯(lián)。有人類學家,“天生德于予”中的德,“道在我躬”的道,與MANA“沒有不同”。③這是頗有道理的。

  但由得自圖騰的神秘物質得,轉進為社會價值屬性的品性德是經歷有人文的發(fā)展和提升的。“德”的與“天”溝通,與“明”搭配這一過程中值得關注的或事件。農業(yè)經濟的生產中人們靠天吃飯,自然之天很容易就被賦予化育萬物的慈父形象和仁者品格。當天被視為萬物根據(jù)的時候,人的“則天而行”的愿望和期望很自然就被人應當順應內在于人的“得”或“德”邏輯理路來論證和說明。

  二者同物異指,互相又互相區(qū)別。說,“得”主要表征人之與天的關系,是神秘的規(guī)定,則“德”主要表征人與人的關系,是良善的。人事實上并無先驗的善之稟賦。上只是自利自為的生物,其的善惡是很難把握預測的。王道政治時代之“競于道德”是因為當時的歷史情勢使然。后來時移世變,社會博弈的游戲規(guī)則種種原逐漸向“爭于氣力”“逐于智謀”方向演化!疤煜挛跷踅詾槔麃,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選擇或采用何種手段策略行動,主要取決于其所能帶來的自我及其所屬群體的福利增量之大小。在早期社會,博弈是以部落為展開。就部落之間的競爭而言,冷兵器時代的攻城掠地風險非常高,而“讓”反而容易使天下“共主”,從而眼光長遠的部落領袖們所的策略選擇。①《論語·堯曰》即謂:“寬則得眾,信則民任,敏則有功,公則悅!碑斎唬鬃記]有對這些命題有效的條件或條件性給出說明。

  在部落內部,個體之間血緣相同,組織的.規(guī)模也較小,付出與回報容易維持對稱均衡,“以道為術”能夠為部落帶來較高的行動,從而使得選前述策略的部落在競爭中優(yōu)勢位置而勝出!蹲髠鳌烦晒暝疲骸八耐踔跻玻瑯涞露鴿。”《正義》曰:“禹、湯、文、武四王之王天下也,立德于民而成其同欲!闭f“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的“命定論”有助于賦予君主神性,有助于管理從而其合法性的話,那么“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命正論”則必將因其在現(xiàn)實的社會運作過程中顯示出更高的而對前者的取代。②當然,取代并不意味德與天的聯(lián)結即便告中斷,而只能說是人文和理性的色彩更濃更重了。

  這“德”、“明德”、“明明德”產生的語境。“德”就其得之于天而言,它是“應然”的性;就其施之于人而言,它是美善的根據(jù)。所謂“明德”將本之于天的應然之美善落實為!对姟旐灐ゃ罚骸澳履卖敽,敬明其德;明明魯侯,克明其德”,讀后感《大學之道讀后感》。這些詩句所指涉者偏于人君主與天的關系能夠順應天之意旨!稌た嫡a》“明德慎罰”中的“明德”意義與此不同,但仍一脈相承!蹲髠鳌贩Q:“明德慎罰,文王造周也。明德,務崇之之謂也。慎罰,務去之之謂也!边@里的“明德”一詞,顯然按韋昭的理解更合適。③韋昭注《國語·周語上》“先王耀德不觀兵”謂:“耀,明也。明德,尚道化也!敝傅氖且缘阑竦男姓胧

  說“明德”和“克明其德”意義如彼,那么,“明明德”又當如何解讀才于義為允切呢?簡單地說,“明德”主要是天而為言,即君主根據(jù)上天好生之德以道化民眾;“明明德”則主要是古圣先王而為言,即貴族弟子效法古圣先王的施政之方,將有“成命”在身的貴族弟子先天所具的德性呈現(xiàn)。

  貴族子弟之德異于尋常人等至少在當時是社會的共識,它是由后天的建構才得以的!对姟ご竺鳌吩疲骸坝忻蕴,命此文王!碧厥庵乱嘀^“明德”,作美德解。其來歷亦與“尚道化”:“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编嵐{云:“明明者,文王、武王施明德于天下,其征應炤晢于天,謂三辰效驗!鄙咸炜梢圆熘^“明”。由“明明”之見信于天而使“明德”之“明”語意上生成美好之義,即由善而轉換成美自是自然而然。《書·君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王室子弟來說,既美好又神圣的“明德”已是與生俱來的資質了。④

  但此“明德”資質,就如同當初得之于天的德一樣,仍然是有待于來證明或"懋昭"的!对姟り惶煊谐擅匪鲱H適合用以詮釋此情境。“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鄭箋》云:“昊天,天大號也。有成命者,言周自后稷之生而已有王命也。文王、武王受其業(yè),施行道德,成此王功,不敢自安逸,早夜始信順天命,不敢懈倦,行寬仁安靜之政以定天下!币延小巴趺保皂殹靶袑捜拾察o之政以定天下”,“成此王功”,兌現(xiàn)其與天之間的契約,以天命!墩x》云:“《中侯·苗興》稱堯受圖書,已有稷名在錄,言其苗裔當王。是周自后稷之生,已有王命,言其有將王之兆也。《傳》訓命為信,既信,必將順之!币驗樯碳q曾經“居天下之大位,而又殷之正嫡,以其為惡之故,天乃絕而棄之,使其教令不通達于四方,為四方所共叛,而天命歸文王。是為天命難信也。”《大學》的傳文也引《詩》來說明這點:“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鑒于殷,峻命不易!

  可以說,“明明德”是要喚醒的神性自覺責任感或使命感,順信天命以行,而言要承繼先王志業(yè),以道化民!洞髮W》傳文在對“八條目”逐條疏解后即總結道,“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彼瓮綮叹帯对尤珪窌r將此篇定名為“明明德”,應該說不無道理。

  “親民”一詞意義明白,即以民為親,泛愛民眾。愛父母子女是容易的,因為這是天性自然。君王來說,卻限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還追求“民親”。分而言之,說“明明德”受教于太學的貴族子弟來說偏重于培養(yǎng)神性的自覺責任感或使命感的話,那么“親民”則是將自覺轉化落實為的操作。

  親原本指父母!墩f文解字》段注云:“親,父母者,情之至者也。”情感,它既是最樸素的自然,又是最高的人文?鬃诱f,“君民者,子以愛之,則民親之”。孟子在區(qū)別使用時,將它置于仁、愛之前以明“用恩之次”:“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贝髮W之教要使貴族子弟“親民”的理念。儒家對這一理念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已系統(tǒng)的論說,因為事實上它三代先王為治的組成部分!抖Y記·經解》“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的說法既是對先王為政之實然的追記,對天子這一現(xiàn)實角色應然的要求。儒家相信,圣人應當是“以天下為一家,以為一人”。

  “德配天地”的神秘說法,對君主來說制約的意義與歌頌的意義各占一半。儒家對“親民”的解釋論證或說明體現(xiàn)兩個命題上,即“孝弟者仁之本”和“愛與敬,政之本”?鬃釉凇抖Y記·哀公問》中說,“古之為政,愛人為大。弗愛不親,弗敬不正。愛與敬,其政之本歟!”愛與敬這兩種情感來自于家庭的生活。《孟子·盡心上》:“人之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長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最后一句“無他,達之天下也”,是說為政的最關鍵處將親親之仁與敬長之義創(chuàng)制立事的原則!抖Y記·祭義》說“立愛自親始,立教自長始”,可使孟子的話更明白。“親親”與“孝”,“敬長”與“悌”顯然是對待關系。愛與敬是仁的內涵,分而言之,仁是愛;合而言之,仁兼愛與敬!叭收咭云渌鶒奂捌渌粣邸钡摹叭收邜廴恕边@義,可以把上述思想描述為“孝——仁——政親民”的三級結構!靶ⅰ笔亲匀磺楦;“仁”是對這一情感的提升與放大;“政”是圣君之所為:“知其情,辟于其義,明于其利,達于其患”;“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當然,這也仍是對古圣先王為政之道的總結,從《詩經》和《尚書》里可以找到的范例。

《大學中庸》讀后感7

  上周日犯錯被老師抓進008,其中有不少冤情不再一一解釋,因為在這里跟生活老師就沒什么道理可講,什么是理?他們一直把嗓門大,我是老師當成理,如此玷污了老師這倆字,禽獸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無恥到這種程度也太不容易了~~~ 話歸正傳,在008我利用多余時間,看完從小學到高中左耳進右耳出的三本書《論語》《大學》《中庸》,首先最大的感覺是中華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之根,數(shù)千年來從未改變,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跡,《論語》《大學》《中庸》 讀后感。為什么孔孟的儒家仁愛思想能夠流傳千年呢?普天之下老百姓占大多數(shù),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那些政治家不要打擾他們,安安心心的種地,賺點小錢,一家人平平安安,享受晚年,苦點累點沒關系?涩F(xiàn)實是殘酷的,歷史上總有那么幾個喜歡鬧事的,今天打打他明天敲敲你,一場戰(zhàn)爭下來最大的受害者還是老百姓,這個時候孔子就出現(xiàn)了,他認為統(tǒng)治者們應該以仁以仁志國,這樣才能受到百姓的擁護,而百姓也是這樣想的,孔子的思想正是為大眾所想,所以會受到老百姓喜愛和推薦,正好西漢時期窮人出身的董仲舒也是其中之一,他的獨尊儒術建議得到漢武帝支持,于是儒家的經典流傳于世,經久不衰。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什么是仁,孔子認為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才是仁,當然做些的都很難,但想象一下,如果一個皇帝全部都能做到了,是一個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的好皇帝,他還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嗎?

  從歷史上的規(guī)律來看,好人幾乎沒一個好下場,劉備以仁義待天下,雖有眾多民擁護,但最后仍是未統(tǒng)天下留終生遺憾。明皇帝朱允炆,不折不扣的好人,但最后被其兄弟逼下皇位。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

《大學中庸》讀后感8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包括十一章的內容,分別是經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洞髮W》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yǎng)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yǎng)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边@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志向確定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wěn),神思安穩(wěn)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收獲。

  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赐赀@部分后,聯(lián)系實際確實是有道理的,學習和做學問都需要一個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wěn),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guī)律。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個人的好惡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態(tài),以保持美好的心靈,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因為憤怒、恐懼、偏好、憂慮,心思不能端正。寫到這里不禁想起了大三下學期劉明祥老師給我們放的翟鴻燊的國學經典講解視頻,當中提到做人要有正經見,正思維。原來與《大學》中的正心是有相同之處的。

  《中庸》強調“誠”,認為“誠”是現(xiàn)實中庸之道的'關鍵,《中庸》的內容比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內容。跟人認為中庸比較適合個人修身所借鑒,像大知,大德,素隱,素位,行遠,誠明等章節(jié)以及后面跟的實例,都特別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對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當自己去真正研讀時才知道其內容之多。在第二章《時中》中“時”,不僅指時間,時代,也指時機,既不要超越階段,也不要被時代拋棄,既不能急躁冒進,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現(xiàn)實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認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與“時中”的概念是一致的。而中庸的精確理解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認識。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對于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著一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shù)倪x擇,把握適度。就是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為。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為“中庸”是這樣的“中”是原則,“庸”是實踐,中庸就是知與行的統(tǒng)一。朱熹對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中庸說起來簡單,可是當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做到太難了。因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在兩端中尋求契合點,在動靜變化中做到恰到好處,這對于現(xiàn)實中的我們的確是很難的事情。

  另外《中庸》中講的最多的是“誠”,不管對自己,對家人,對外人都要誠實,至誠的人他的人品是誠懇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萬物的胸襟像藍天一樣廣闊,其實現(xiàn)實也是這樣的。誠實應該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是與人相處的重要原則,也是一個事業(yè)開始的奠基。如果沒有誠信,那么自己對自己不誠實,就不會做到慎獨;對別人不誠實,別人就不會相信你;一個企業(yè)不誠信,那么這個企業(yè)也不會興旺。

《大學中庸》讀后感9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包括十一章的內容,分別是經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洞髮W》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yǎng)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yǎng)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边@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志向確定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wěn),神思安穩(wěn)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收獲。

  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看完這部分后,聯(lián)系實際確實是有道理的,學習和做學問都需要一個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wěn),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guī)律。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tài)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協(xié)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xiàn)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大學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就……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與自己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書是我們的朋友,有的人認為《大學中庸》是“寶”,但有人認為它是“草”。我去認為它是寶!你們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學中庸》哦!

《大學中庸》讀后感10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組織了對傳統(tǒng)文化《論語》的學習,現(xiàn)在又組織學習了《大學中庸》,通過這兩次學習,使我不僅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我自身的指導意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边@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看完這部分,使我懂得學習和工作都要有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wěn),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guī)律。這對于在法院工作的我來說非常重要,在開庭之前要認真閱讀每一本案卷,做好開庭前的準備工作,在庭審中抓住庭審過程的爭議焦點,圍繞爭議焦點調查和審理案件,但是實踐中,一般當事人大都缺乏出庭經驗和技巧,在庭審時提不出觀點,抓不住重點,找不到焦點,而是采取平鋪直敘的方法或是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的方法。這就需要法官有安靜和平的心智,神思安穩(wěn),思慮周詳問題,以平等寬容的心態(tài)注意觀察當事人的.心緒,體察當事人的心態(tài),揣摩當事人的心理,以便及時準確地“對癥下藥”,找準妥善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及時化解糾葛。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就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案件。

  讀《大學》的另一個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所支配,公平裁判,沒有偏私。在具體審判訴訟案件過程中,要客觀、中立,與各方當事人保持同等的距離,不偏不倚,以事實為根據(jù)、法律為準繩,公正地裁判,公平地保護訴訟各方合法的實體權益和訴訟權益。作為糾紛訴訟的終極解決者,必須保持嚴格中立的立場,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通過依法確認的事實,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的準則和對法理精神正確的理解,公允地確定哪些利益當受排斥,哪些利益應予保護,使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受到同等尊重、獲得同等的法律保護。

  讀完《中庸》,令我感觸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類世界最重要的是人與人間的和諧共處”,這雖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方法,但是這種為人處世的方法運用到我們法官的審判案件中就是和諧裁判,調解結案。享有東方經驗美譽的調解制度,就是強調“和”的效果,也是解決糾紛的最佳結案方式。目前較普遍的“大調解”機制的建立,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和為貴”、“息訟止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并不是要回避矛盾,而是要通過分析當事人心理,注重釋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實,講究方式方法,進行細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實分析,使當事人勝敗皆服。通過調解,不僅合理解決了矛盾糾紛,防止矛盾糾紛激化影響社會和諧,而且理順了當事人的情緒,緩和、化解了相互之間的對抗與沖突,達到了化干戈為玉帛、重建和諧關系的效果。

《大學中庸》讀后感11

  中散為萬事,末合為一理——讀《中庸》有感儒家學說千年歷史,留下來的著作都是精品,在讀完《大學》之后,我又有幸拜讀了并列為“四書”之一的《中庸》。

  和《大學》一樣,《中庸》也出自于《禮記》,在宋代被程朱推崇編注后重新受到重視并成為“四書”之一,是由孔子的孫子子思主筆的,身為官方的教科書之一,《中庸》對于教育的發(fā)展也有重大的影響。

  相比起其他傾向于為政治服務提出措施政策和觀念的儒家經典,《中庸》更傾向于描述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人性修養(yǎng),提倡自我教育。

  從“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出發(fā),《中庸》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自我教育!吨杏埂穼τ谧晕医逃鑼в兄浅:玫膯⑹咀饔,人們能夠自覺的進行自我審查、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修養(yǎng)、自我完善,希望能夠在此作用下,達到儒家學說教育人的目的,能夠擁有“仁”的思想理念,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也就是人們常常說到的“天人合一”。

  《中庸》首先肯定了孟子的'“人性本善”的想法,認為“天命之謂性”,希望人們能夠按照這種善良的天性進行自我教育,即“率性之謂道”,按照人道的原則去修治自身的道德行為,“修道之謂教”,達到“仁”的境界。不止如此,《中庸》還強調了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概念,提出學習者要有“慎獨”的精神,即能顧強有力地堅持自我約束、自我監(jiān)督,通過自我教育達到自我境界的發(fā)展。

《大學中庸》讀后感12

  說實話,只要和國學有關,和傳統(tǒng)經典文化沾邊,就覺得很高大上,離我們日常生活很遠,哪怕我是一名語文老師,盡管我曾經會很熟練的背誦《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很多內容。

  《大學》里提到“親民(去除污染而自新)”,我倒是覺得他們并不“親民(跟勞動大眾關系密切,親近民眾,接地氣)”。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四書》《五經》,也知道一些耳熟能詳?shù)拿,但每次讀這些經典,就像探尋一座儲量極為豐富的寶藏,好像窮其一生都未必能觸及其根本,有時更感覺自己只是看見了一棵大樹的枝枝葉葉,根本無法窺見它深埋地下的根有多廣多深!

  所以,我喜歡把我學習經典并能從中汲取能量的過程稱之為“扎根”。而閱讀《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更增添了扎根的勇氣。

  本書整體架構很簡單而清晰,前言一、二分別解析了《大學》《中庸》兩本書以及自己為其注解的緣由初衷。在忠實誠意的基礎上有傳承有創(chuàng)新有堅守,傅先生以其深厚的底蘊,精妙的文筆向我們展示了兩部經典作品的偉大、美妙和神奇。

  正文由三部分組成:原文,譯文和注解,看似簡單實則精心。我想這種設計可以使適合閱讀的讀者年齡段無一不包。幼童可以素讀原文,初學者青少年可以精讀譯文,積淀頗豐的成人可以深入研讀注解,可謂老少皆宜,深淺都可。

  本書在注解的時候,可謂用心極細致,用先生自己的話說:“我的譯文即代表我的理解,沒有含糊其辭的空間;我的注解則著重于澄清概念,回溯孔孟原典,展現(xiàn)一貫之系統(tǒng),盡量避免抽象或玄妙的術語,由此期望古代‘大學’教育的理想再現(xiàn)于今日,成為我們共同尋求的學習目標與修養(yǎng)指南!倍鴮τ凇吨杏埂犯迪壬脑u價也是極高的!叭诵灾畟ゴ蟆⒚烂钆c神奇,至此臻于巔峰,可謂止于至善了。”

  至于譯文的準確和忠誠,注解的精妙和深廣自不必說。眾所周知,作為儒學經典,《大學》主要內容是 “明明德”、“親民”和“止于至善”三綱領,以及實現(xiàn)三綱領的八個條目或八個步驟,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吨杏埂穭t主要集中在講“中和(中庸)之誠”,通過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三達德(智仁勇)以及九經(治理天下的九個基本方面)的敘述,統(tǒng)一明和誠、融合尊德性與道問學而彰顯天地之文。兩書中蘊涵著豐富的傳統(tǒng)價值觀表述,可以說對我們高尚人格的養(yǎng)成和深厚底蘊的建構提供借鑒和滋養(yǎng)。

  傅先生告訴我們:《大學》讓我們明白為什么這樣說?而《中庸》是修養(yǎng)德行的指導和方向,是讓我們知道這樣說是為了什么? 也就是說《大學》是為培養(yǎng)貴族子弟的從政素養(yǎng)而這樣說!吨杏埂愤@樣說是為了實現(xiàn)《論語》中的“中庸至德”和《大學》中的“止于至善”!洞髮W》一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庸》一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如果我們把這三個說法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發(fā)現(xiàn):首先孔子為個人修養(yǎng)德行指出了必須到哪里去,也就是確定了“中庸至德”這個最高目標。其次《大學》為即將從政的貴族子弟指出了必須做什么,以實現(xiàn)“中庸至德”。他們必須彰顯高明的德行,必須親近愛護百姓,必須永不停止地去追求“至善”。要做到這三條,又必須做這些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另外《中庸》則在對“至德”和“至善”進行具體化的基礎上,論述必須怎么做,才能實現(xiàn)“至德”和“至善”。所以,當我們真正理解了傅先生為我們解讀的兩部作品的微言大義,那么我們的扎根之旅算是真正開始了吧。

  說實話作為一個初學者,我最初接觸《中庸》,感覺它有點亂,沒有較強的邏輯性。閱讀本書,越來越發(fā)現(xiàn)了《中庸》的美。它既像一篇抒情散文,又似觀點鮮明的'論述文。第二十九章中“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边@不是酣暢淋漓的抒寫君子的追求和情懷嗎?《中庸》表達觀點從不模棱兩可、含含糊糊,而是斬釘截鐵、明確利落。第三十二章“唯天下至誠,方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庇^點可謂至清至明。另外有人說《中庸》還有一些懸疑小說的引人入勝。比如第一章講了“中”和“和”,卻沒有講“庸”。也許“庸”就是留在“中”與“和”之間的一個懸念。如果不能真正深深扎根下去,這些玄妙可謂深奧。

  經典,就是傳承千年而不衰的精粹,是埋藏千年值得我們一再探尋的寶藏,是我們必須深深扎下去的根。

  扎根不僅僅是一棵參天大樹的目標,也是每一棵花每一株小草的夢想,也是我們?yōu)榱俗屪约焊篮,為了讓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更美好的不懈追求!

  就像宋鴿老師推薦閱讀的《當務之急是“啃”讀一本墊底的書》我想,所謂“墊底”的書就應該是像《大學》《中庸》一類的書吧。

  因為《大學》《中庸》之美,“四書”“五經”之妙,中華傳統(tǒng)經典之博大,都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本,都是我們修養(yǎng)自身,振興中華之根!

《大學中庸》讀后感13

  看了這本經典書——《大學中庸》,我覺得這本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幾千年的人,對于以前的歷史都記憶猶新,刻骨銘心。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歷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體現(xiàn)人性和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現(xiàn)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它也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數(shù)不勝數(shù)的道理。這些道理散發(fā)開來塞滿天地四方,收攏回來又能隱藏內心深處。他所蘊涵的趣味無窮無盡,而且都是很實在的`學問,對于我們終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這些道理深深地影響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則,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學……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學。

  像感恩,做人一定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感恩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黃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體溫暖了席子,才讓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今有偉人毛主席,邀請他的老師參加開國大典;朱總司令蹲下身,親自為媽媽洗腳。還有居里夫人,寄去機票,讓她的小學歐班老師來參加鐳研究所的落成典禮,居里夫人還親自把老師送上主席臺。偉人之所以偉大,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他們都擁有美好的心理品質——感恩。

  像勤學,如果我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孫敬和大學問家匡衡,他們?yōu)榱饲趯W而不顧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時極愛讀書,白天在田間忙於助大人農作,日落始返家,欲讀書卻苦於家中無燈,后來忽發(fā)妙想,原來,鄰家點燈的那間房與他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鑿了個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讀書,讀完了不少書。后來,匡衡成了著名的學者,特別是對于《詩經》一書,在當時的見解無人能出其右。漢元帝時,他的學問極為當朝賞識,所上之書屢被采用。他的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學界千古佳話……

  讀了這本書,我獲益良多,讀過這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希望我們讀了這本書后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大學中庸》讀后感14

  很多人說進入了大學就開始步入了社會,既然步入了社會,就應該學會在社會中生存,在社會中發(fā)展。雖然我不太贊同進入大學就步入社會這個觀點,但大學作為一個亞社會,我們大學生在這里學習、生活,就應該或多或少學一點為人處世之道,而我們都知道《中庸》集合了古代圣賢的處世之道,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本著學習的目的,我讀了《中庸》這本書,并寫下這篇心得。

  在初讀這本書之前,我曲解了“中庸”思想,將它與“折中主義”、“圓滑”劃等號,無疑把它視為貶意詞。但是,隨著慢慢的閱讀,我對“中庸”思想漸漸深入!爸杏埂彼枷胫阅軌蚯Ч艂鞒邢聛,是有它社會存在的合理性和固有的文化內涵的`!爸杏埂彼枷塍w現(xiàn)了事物自身的內在規(guī)律,反映在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的身心發(fā)展、協(xié)調人際關系等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因此,對于“中庸”思想的現(xiàn)代解讀什有著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的。{中庸心得體會}.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現(xiàn)代的人被日益洶涌的物欲所困,追名逐利,甚至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惜以破壞為手段,結果可想而知,誤解、拋棄和毀壞了許多寶貴的東西,把本不該誤解、拋棄和毀壞的思想和智慧否定了,其中就包括“中庸”思想的許多合理成分,如做人要講誠信,要仁愛,不偏不倚,做事要有尺度,不走極端,要恰到好處等等。“中庸”思想中包含著豐富的辨證法,對今天認識和觀察世界,處理人際關系中的諸多問題仍具有極大的價值,而并非有些人所說的這已經跟不上社會和人類的發(fā)展變化了,已經老套了。

《大學中庸》讀后感15

  讀完《大學》《中庸》,作為一名從事教育事業(yè)的我,受益匪淺!洞髮W》一書主要探討了兩件事情,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學問!吨杏埂肥侨寮夷酥琳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教師,在當前社會不斷充滿機遇與挑戰(zhàn)的新形勢下,應該如何和去做才能適應新時代對我們的要求?人之為人,何謂正確?

  第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現(xiàn)在的社會到處都充滿著誘惑,如何才能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動,所處而安,處事精詳,然后達到至善之境。作為一名教師,如何才能做到有夢想、有追求,踏踏實實從事自己的事業(yè),為自己的事業(yè)奮斗終生?集團學校規(guī)定每一位老師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自身發(fā)展的十五三一年發(fā)展規(guī)劃,我認為這一點做的非常好。當我們制定了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劃,我的目標就是清晰的,奮斗就有了方向,然后通過自己的不斷付出,逐步實現(xiàn)自己的發(fā)展目標。這樣,自己的人生才充滿著意義。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做到類似的“君子日三省乎己”了嗎?《大學》啟示我們應該持續(xù)不斷地污垢滌凈,保持身心的潔凈和清新,古人對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聽古人的話,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革舊圖新,達到最好的境界。

  第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字的順序就強調了我們應該先做到修身,正如一葉知秋,以小見大,自身品德修養(yǎng)不好何以談治國平天下。雖說“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天下鮮矣”,但我們仍需更好地修身然后也可以更好地齊家,“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齊家才能治國,而治國才能平天下?纯锤鲊母邔诱賳T,為什么他們的'一舉一動會那么受關注,為什么媒體會想方設法地尋找緋聞或是優(yōu)點,正因為他們的地位,他們若能齊家,那治國也有利,這也是處世之道,推己及人,以身作則的道理,“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以身作則,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傊,最初的源頭就是修身,學會修身,做到進取和完善,雖然我們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樣可以考慮到天下,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個個自我都能正其心,誠其意,國何能不治。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不斷讀書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

  《大學》教我們做事應專心致志,深入思考。當我們深入思考后,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就能把目標以外的事暫時放下,尋得自身的安定,內心就平靜,這之后又可以重新開始思緒,看事物認為平常,也就得到了“安”,思想客觀、樸素便是“慮”,最后的收獲便是“得”。這一系列的猶如蝴蝶效應般,若我們能從開始一步步的實踐,那結果肯定是更好的。都說成功是屬于有準備的人的,因為他們確定了方向,內心平靜,有了安,慮,便可得……現(xiàn)在的自己和自己所期許的那個差距很大,既然現(xiàn)在有了內心中的方向,我就應尋求內心的平靜,重新理清思緒,然后一步一步向著目標努力,收獲最后的成果。

【《大學中庸》讀后感】相關文章:

《大學中庸》心得體會07-04

《中庸》讀后感 《中庸》讀后感01-24

《大學中庸》讀后感03-13

大學中庸讀后感04-10

《大學中庸》讀后感范文03-07

讀大學中庸有感介紹06-28

《大學中庸》讀后感(通用3篇)06-27

中庸讀書筆記03-14

教育教學上的中庸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