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_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_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_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

時間:2024-07-21 12:58:36 哲學 我要投稿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哲學史》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1

  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前,我總認為哲學很深奧,甚至認為我一定接觸不到哲學。讀完這本書,我改變了我的想法,哲學離我并不遠,哲學,始于思考。卻把中國哲學思想五千年的歷史的發(fā)展脈絡講了。比如第一編第二章孔子:講了孔子五個方面的內(nèi)容,作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思想、仁學思想、認識論思想、中庸之道、天命論、孔子的心靈修養(yǎng)、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講透了。再比如第三章,講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道,無名、自然的不變規(guī)律、為人處世、政治理論等方面。偶爾空閑時、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總會有一些感悟和體會。高于道德的價值。哲學,即智慧之學,人的智慧來自于人的思考。無論多么偉大的學者哲學家,他們的`智慧源泉都來自于他們那善于思考的大腦,從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誕生也就是哲學對他們而言,無處不在。

  “就我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系統(tǒng)的反思。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人生進行反思,至于系統(tǒng)反思的人就更了。它足夠驗證“哲學是始于思考”的!胺此肌睙o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層次的思考,而“系統(tǒng)的反思”是聚反思、總結(jié)于一體,就像優(yōu)秀的學者、哲學家,他們不但善于思考,還善于總結(jié)?偨Y(jié)的產(chǎn)物就是“真理”,“就我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系統(tǒng)的思考,所以做一會“系統(tǒng)反思”的人,哲學就會離你很近。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2

  突然有一天我瞥到了“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我才幡然醒悟,如果我不懂得學習,那么無論如何思考,我都無法找到答案,反而困惑還將越來越多,因而我翻開了《中國哲學史》。

  在我的腦海中有這樣一段回憶:幼兒園時我總會被老師打罵,有時是因為看窗外走神而沒能回答她的問題,有時是因為不知道字該怎么念,有時是因為算數(shù)算錯了……總之,在講臺上,伸手即耳光,毫無底線畏懼,亦無師道操守。那時候傻,沒告訴家長,也沒想過怎么解決。

  這段回憶無疑是苦澀的,但苦澀的回憶亦不止這一段。在理想社會誕生前,每個人在這一輩子里都或多或少會成為受害者;有時也正是因為當過受害者,體會了這種痛苦,才不忍心再施害于他人。

  孔子一生倡導的“仁”,就是希望人們都能以己之所愛推己及人,以己之所惡勿施于人。

  因為我了解那種痛苦,因此后來我也總是提醒自己要努力、不讓別人承受相同的痛苦;不過那時僅僅是出于同情而并不明白自己的思想根源,并且有時也仍會因為過去的經(jīng)歷而感到痛苦。

  但在體會了孔子對仁的解釋后,我終于明白了自己在做什么,也明白了這種行為的意義是什么。所以每當我感受到一種痛苦,我就把這種感覺記住并提醒自己將來不許這么對別人;每當我感受到一種快樂,我也會提醒自己盡己所能讓別人也擁有之,就像我們得知歹徒行兇時會義憤填膺,而看到弱者獲助時會心滿意足。這樣的觀念讓我經(jīng);钤陉柟庵拢驗檫@就仿佛是在拯救自己,同時也是在踐行一種偉大的價值情懷。

  現(xiàn)在人們總覺得生活沒有安全感,總是害怕別人會傷害自己,究其根本,在于社會尚未能很好地踐行“仁”的觀念。試想中國之十三億人,任何一個小小的善意舉動乘以十三億,其社會意義都會是巨大的;然而雖然所有人都知道人性向往的是什么,卻不能都做到推己及人。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社會變得更加美好,但是怎么才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呢:當年孔夫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而當今吾輩亦應取其思想精華繼承并發(fā)揚之!

  何時才該感到幸福?怎樣才能算作成功?其實問題的答案高中時就已經(jīng)從我的眼前掠過,但直到讀到《中國哲學史》中莊子那一章時我才意識到。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縱然鵬擁極致之大而蜩與學鳩僅極致之小,但其是否快樂應以是否順應了天性為標準,如果從順應天性的角度來評判快樂,則“大鵬無以自身貴于小鳥,小鳥無羨于天池”、“小大雖殊,逍遙一也”。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和獨一無二的追求,故我們應當以此作為真正的生活準繩,所謂“蓋物之性至不相同,一物有一物所認為之好,不必強同亦不可強同”。然而現(xiàn)在又有多少人的生活是否被束縛于不適于自己天性的規(guī)范或要求中呢?

  很多人會以“我這是為你好”為理由去強迫你執(zhí)行或是接受一些東西,或許后來你妥協(xié)并確實擁有了他們眼中的“快樂”和“成功”,但你真的可以做到聽不見心里的聲音嗎?

  “譬猶中央之帝,名曰混沌,本無七竅;若強鑒之,則七竅開而混沌已死矣”。如果他們真的是為你好,那就讓他們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你真的在追求成功與幸福,那就鼓起勇氣飛向適合自己的天空,去做自己能用心感受到的事情:想父母了就給他倆打個電話,遇到中意的人了就去追求,想出去走走就不要考慮白天或者黑夜,想去闖蕩了就不要耽于憂慮與羈絆……當所有人都被裹挾著過著自己不喜歡的'生活,而你能放下外物去追求真我時究竟誰更幸福呢?

  電影《無問西東》的片尾有一句話:請你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珍貴。其實這句話再引申一下,就是不要忘記每個人都很珍貴。故鵬之大無可羨慕,蜩與學鳩之小無可羞恥。你看,即便貴為中央之帝亦會為開七竅而死,所以真正可怕的是強求和迷失,真正可貴的是“順其自然之性,則幸福當下即是,不須外求”。

  能從好書中收獲多少,往往取決于讀書人的能力。這篇讀后感只不過是各取孔子和莊子的一個觀點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寫了一些淺見,實際上這遠遠不夠,而我對此書乃至中國哲學史的理解亦連皮毛都尚未達到。

  馮友蘭先生傾其畢生所學著成的《中國哲學史》于我而言,就像“九萬里”之于“學鳩”,但是倘若我能從書中得到哪怕一點啟發(fā)、解決了我現(xiàn)實生活中的困惑并讓我能夠?qū)W以致用,那即便是難以企及“天池之遠”,“搶榆枋而止”亦足以令我倍感幸運。

  讀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獲,是我明白了自己應該時刻對生活保持虛心,并懂得虛心學習,不要妄議生活。知道了自己有多渺小,又知道了外面有多遼闊,而且自己還愿意去外面汲取營養(yǎng),生活不就充滿了希望?此亦讀史目的之一。

  我從不覺得探索生命的意義沒有意義,相反,哲學觀就像現(xiàn)實生活的圖紙,畫好圖紙才能知道怎么蓋樓,才知道什么是未來,才談得上擁有幸福。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3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大概是我目前為止看過的書里面,最難讀透的一本,無論是它長達八百頁的厚度,還是它關(guān)于哲學的內(nèi)涵,都決定了這本書讀起來不會很容易,讀了好多年,感覺還很難登堂入室。

  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啟蒙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運動,更是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各種社會主義流派的.思想運動,使舊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轉(zhuǎn)變?yōu)橛神R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在“五四”以后,全國各地的進步報刊和進步社團,如雨后春筍,脫穎而出。

  新文化運動后,哲學研究也在不斷發(fā)展。尤其是1934年馮友蘭先生承前啟后的《中國哲學史》上下卷出版,現(xiàn)代化的哲學研究方法成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這也奠定了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基本框架,馮友蘭版的《中國哲學史》在史料搜尋上更加詳盡,在史證方法上也更系統(tǒng),這一切成就了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在中國哲學史學上的奠基作用,即使如今已經(jīng)出版近百年依然是讀者了解中國哲學史最經(jīng)典的著作,加之后續(xù)的《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上的成就為當時大家一致推崇,即便是陳寅恪、張東蓀也對此書推崇備至。

  馮友蘭先生在完成這本書時,旁征博引,將大量的史料原文直接呈現(xiàn)在書里,這對于我們讀者而言,絕對算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同時如此大的信息量也讓我們對先生的哲學儲備嘆為觀止,要知道這本書不僅關(guān)于哲學,而且它還是“史”,值得我們細細咀嚼。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4

  1923年,一批學子即將出國留學,他們想在出國前快速累積國學常識,對國學能大致了然于胸。但苦于沒有專業(yè)基礎,不知從何入手。于是找到胡適先生,希望能給他們列出一份實用的國學書單。胡適大筆一揮,寫下了一份名為《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的書單。

  在書單的思想史部分,胡適列出的第一本就是《中國哲學史大綱》——沒錯,就是他自己寫的這本,而且只有上卷——接下來才是《老子》《莊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等90來本巨著。對此,他是這么解釋的:

  “老實說來,國學在今日還沒有門徑可說;那些國學有成績的人大都是下死工夫笨干出來的。死工夫固是重要,但究竟不是初學的門徑。對初學人說法,須先引起他的真興趣,他然后肯下死工夫!

  哲學的啟蒙,不必太深,但一定要有能量,能引起初學者的熱情;其次,要有系統(tǒng)框架。

  “欲知一家學說傳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定這一家學說產(chǎn)生和發(fā)達的時代!闭軐W就像條長河,其中的每一種學說都是一種承上啟下,孤立地學某一派學說或某一家言論,很容易斷章取義,理解出現(xiàn)偏差,這樣學習的結(jié)果消極影響遠大于積極作用。

  所以學哲學,如果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框架在心中,那就連門都沒入。尤其中國哲學,受中國人含蓄隱晦的表達方式影響,總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整套哲學體系藏于只言片語間,因此單刀直入地學習往往收獲不大。

  這也是我從四書五經(jīng)到《理想國》,零零碎碎看了幾年哲學,總講不出個所以然的原因。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樣,渴望學習中國哲學卻沒有什么基礎,那你可以從中國哲學史入手。

  在中國哲學史書籍中,前面提到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無疑是了解中國古代哲學最好的開端。胡適一生倡導白話文運動,認為文字要言之有物,不要濫調(diào)套語。書中的表達樸實直白、詞能達意,且學貫中西,中國哲學里很多晦澀的字詞,通過他的筆表達出來就變得明朗了。

  全書共分12篇:

  第1篇《導言》,是全書的`提綱契領。在這部分,胡適闡述了哲學以及哲學史的定義,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史中的地位,中國哲學史的劃分,以及史料的審定和整理等。

  哲學史就是將對于一個問題的種種研究方法和解決方法,根據(jù)時間先后和學派系統(tǒng)記錄下來,就成了哲學史。除了單純的記錄,哲學史還有3個目的:首先明變,講明白哲學思想沿革變遷中的變化點;其次求因,找出這些變遷的原因;最后評判,對每一個學說進行客觀的評判。對于讀者來講,這3個目的也是了解一家學說的基礎。

  對史料的審定和整理,胡適采用了證明、分析、系統(tǒng)等研究方法,“大凡思想進化有一定的次序,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不但如此,大凡一種重要的新學說發(fā)生以后絕不會完全沒有影響!敝挥谐酝噶诉@一篇中的思想和方法,讀起全書來才會更透徹。

  第2到11篇,以人物為主題,系統(tǒng)地論述了從老子到韓非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

  書中使用的科學、系統(tǒng)的審定整理方法,對于讀者來說,讓哲學史變得更好讀,幫助讀者更好地建立系統(tǒng)的認知。通過他的講解,你能清楚了解學說與學說之間的異同;知道學說之間產(chǎn)生變化的原因,這個原因可能跟哲學家本身有關(guān),可能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guān),也可能是受其他思想學說的影響;也能了解這一學說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

  胡適對人生、對求學一直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他曾反復表達“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一點一滴都是進步,一步一步都可以躊躇滿志”。因此,他非常鄙視東方圣人無為思想中的糟粕,這在對莊子的點評中表現(xiàn)最為突出:

  “莊子這種學說,初聽了似乎很有道理。卻不知世界上學識的進步只是爭這半寸的異同;世界上社會的維新,政治的革命,也只是爭這半寸的同異。若依莊子的話,把一切是非同異的區(qū)別都看破了,說太山不算大,秋毫之末不算小;堯未必是,桀未必非:這種思想,見地固是‘高超’,其實可使社會國家全世界的制度習慣思想永遠沒有進步,永遠沒有革新改良的希望。莊子知道進化的道理,但他不幸把進化看作天道的自然,以為人力全無助進的效能,因此他雖說天道進化,卻實在是守舊黨的祖師。他的學說實在是社會近乎和學術(shù)進步的阻力!

  雖然近一個世紀過去了,這樣獨立自由的言論,仍舊很有現(xiàn)實意義,令人振聾發(fā)聵。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5

  我喜歡買書,但不是愛讀書的人,每次讀書都是虎頭蛇尾,一旦不能一氣呵成,就從此擱置了,于是家里、辦公室到處都是看了一半的書,或?qū)壑鴮⒎饷娣獾捉y(tǒng)一向上,或夾個書簽等待下次能把它想起,理論書籍更是如此。要“照鏡子,正衣冠”,我應該老老實實承認,每次寫個人評價“能夠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其實是撒了謊的,對于我這種說假話已經(jīng)近乎習慣的人,的確應該“紅紅臉,出出汗”好好進行一下批評與自我批評了。

  兒子讀高三,經(jīng)常會在網(wǎng)上買書,中學封閉管理,無法收快遞,地址常常留我的。鑒于此,我比兒子早一步接觸到了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的中文版。冬日的午后,天氣格外好,太陽暖暖的照著,大院里的銀杏樹葉子飄落下來,一地金黃。水池邊的長椅被曬得暖暖的,四周靜悄悄的,應了一句俗話:太平時代“連午后的陽光都是安寧的”,我干脆坐到長椅上,打開快遞包裹拿出《中國哲學史》,四周一片靜謐,內(nèi)心的世界仿佛一下子變得安靜乃至干凈,“一篇讀罷頭飛雪”,不知今夕何夕。我這樣一個無知的躁動者,第一次與馮友蘭先生慈父般的.目光深切對望。

  不得不說,《中國哲學史》是一本很好的哲學讀物,它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我對哲學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開始思索人生。

  馮有蘭先生說,“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有些時候,人們常常受到生活環(huán)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環(huán)境,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不同的哲學也就有特定的強調(diào)之處和省略之處,構(gòu)成某種哲學的特色。中國特定的社會背景,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哲學,中國哲學有著眾多的門派和不同的發(fā)展完善階段,在中國,哲學與人人有關(guān),中國哲學支撐起了中國信仰的半壁江山。

  《中庸》第一章上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人的感情還未迸發(fā)出來時,內(nèi)心無所謂“過分”或“不及”,這時稱為“中”。人的感情傾瀉出來,保持恰如其分,達到“和”!昂汀眮碜浴爸小,“中”又是“和”所必須。這個思想適用于表達人的感情,也適用于表達人的欲望。每個人的行為在人與人的社會關(guān)系中,都有一個平衡點,使人在表達感情和滿足欲望時,知乎所止。如果在一個社會里,各種人都懂得對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適度地滿足,社會便達到和諧、安定、秩序井然。當然,有些事情爭取是好的,在現(xiàn)在的這個社會也必須要去爭取,沒有人愿意做行尸走肉或僅僅是人生過客,這是一個好時代,我們應當通過努力來成就自己。而現(xiàn)實的欲望常常讓人瘋狂,不擇手段讓自己的房子、車子、票子等等各種財富最大幅度的增長,或以自己擁有的各種權(quán)力為榮耀,爭一時之高下,此刻,是否應該靜下來想一想:為了什么?那真是我們想要的嗎?富貴也好,貧賤也罷,最后只不過或無或有的一塊墓碑而已吧!

  中國與西方的差異歸根到底是哲學上的差異,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而是倫理。記得有一次在領導宴請西班牙客人時,席間聽到這位客人說,中國的問題是“管了太多的窮人,所以富人的負擔很重”。此刻,這個問題用中國哲學觀點便能回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就是“仁”,這個“仁”就是“共同富!钡恼位A—“王道”,中國需要富強、渴望富強、離開了“富強”國家便會陷入積貧積弱,這是中國近代史最慘痛的經(jīng)驗教訓,但中國的問題顯然不是簡單的“富強”所能解決的,把富強建立在王道的基礎上,實現(xiàn)王道與富強的統(tǒng)一,才是更高層次的富強。

  中國哲學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發(fā)展內(nèi)圣外王的品格,中國哲學討論的問題就是內(nèi)圣外王之道。

  如果說讀史可以明智,那么讀哲學,可以讓人活得通透。

  此文有感于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6

  馮友蘭先生在其《中國哲學史》一書中將人生劃分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個人覺得,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都處于功利境界。即我們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慮,盡管結(jié)果可能會對他人產(chǎn)生有利的影響。

  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為自己謀取利益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同時作為社會成員的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難免對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其中關(guān)鍵的是這種影響引發(fā)了人與人之間一系列的問題,對此我有幾點粗淺的想法。

  一、人與人之間信任在逐步減少,誠信危機不容小覷,F(xiàn)代社會的人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時掌握信息資源的多少會直接影響人在社會中的利益分配,因此,人與人之間慢慢就會產(chǎn)生欺騙,從而減少信任感。再者,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人在各種利益的驅(qū)使下,難免會心理扭曲,為謀利益不擇手段,直接導致誠信危機。

  二、人與人的關(guān)系受利益因素影響增強。人們由于在社會中的分工不同,進而引發(fā)了人與人之間社會地位的差別,而人總是向往好的事物的。處于底層的人為獲取相對高的社會地位,處于高層的人為保住既得利益?傃灾,人際交往大部分是摻雜著利益的。純粹的親情或友誼正在流失。

  三、人際交往處于一種矛盾狀態(tài)。一方面現(xiàn)在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真心對待,對純粹的親情和真誠的友誼即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是向往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對他人處處設防,為防受到傷害而謹小慎微的保護自己。簡言之,現(xiàn)在的人總是在互相依賴與互相提防中小心協(xié)調(diào)。

  我認為不論是孟子的“人性本善”還是荀子的“人性本惡”都不足以解釋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guān)系。

  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達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會真正的成為名副其實的和諧社會。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7

  “中國哲學史”,實際上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在中國歷史上所出現(xiàn)過的實際的哲學運動,另一層則是指哲學史家們通過對中國歷史上的實際的哲學運動進行研究、反思與概括,而對這一運動所作的自己的敘述與書寫。前一層含義上的“中國哲學史”是不可能重復的,后一層含義上的“中國哲學史”是不斷重寫的。

  中國哲學是世界幾大類型的傳統(tǒng)哲學之一。它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間的關(guān)系和古今歷史演變的規(guī)律,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自然觀、歷史觀、人性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特別重視哲學與倫理的聯(lián)系。它以本民族特有的理論思維形式表現(xiàn)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相互斗爭、相互影響的過程,曲折地反映中國歷史上的階級斗爭和生產(chǎn)斗爭。

  中國近代哲學,包括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哲學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哲學。從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到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期間,是中國近代哲學的醞釀準備時期,主要以龔自珍、魏源、洪秀全、鄭觀應等人的哲學思想為代表。在戊戌維新時期,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康有為、譚嗣同、嚴復等人都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學思想,標志著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哲學開始形成。后來,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孫中山、章太炎等人適應民主革命的需要,把資產(chǎn)階級哲學推進了一步。孫中山的以進化論為特征的哲學思想,達到了較高水平。新文化運動中涌現(xiàn)出來的一批激進民主主義者如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在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啟發(fā)下,先后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從此,中國近代哲學史的發(fā)展進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拔逅摹边\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逐漸傳播、發(fā)展起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jié)合,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即毛澤東哲學思想。它的產(chǎn)生是中國歷史上的哲學革命,為正確解決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同時,西方現(xiàn)代資產(chǎn)階級哲學,如J。杜威等人的實用主義、E。馬赫的實證主義、羅素等人的新實在論,H。柏格森的生命哲學、A。叔本華的唯意志論、F。W。尼采的超人哲學等等,也陸續(xù)傳入中國。一些人構(gòu)造了“唯生論”、“力行哲學”;20世紀30~40年代,一些學者把中國傳統(tǒng)的唯心主義與西方現(xiàn)代資產(chǎn)階級哲學結(jié)合起來,提出了所謂“新理學”、“新唯識論”等哲學體系。有的則運用現(xiàn)代的方法在邏輯學、認識論等領域進行新的探索。哲學領域呈現(xiàn)出錯綜復雜的局面,發(fā)生了多次論戰(zhàn)。其中最著名的有“問題與主義”的論戰(zhàn)、“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zhàn)、“社會主義”的論戰(zhàn)等。馬克思主義者內(nèi)部也開展了反對教條主義、主觀主義的斗爭。

  這門“中國哲學史”教材,正是在后一層含義上講的,即是將我們對中國歷史上的實際的哲學運動所作的自己的敘述與書寫,向同學們進行介紹和說明。我們介紹和說明的內(nèi)容,涉及中國哲學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著重講授從先秦到近代的中國哲學歷史的基本線索、主要人物及其基本思想。

  中國與西方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條件,而在近代以前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亦無機緣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因此,中國哲學在歷史上具有不同于西方哲學的特點。在世界哲學發(fā)展中,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是兩個不同的系統(tǒng)。中國哲學有哪些自己的特點呢?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立足現(xiàn)實的態(tài)度、非實體性的思維、內(nèi)圣外王的追求和不拘一格的表達。

  通過這本書的學習,我收獲頗多。首先,我借此了解中國哲學的歷史,了解這個歷史中的眾多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們的多姿多彩的人生,他們的獨特深刻的思想,他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智慧。其次,通過這種了解,我們能夠從往圣先哲那里獲得關(guān)于宇宙人生的啟迪,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義,省思做人的責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再次,通過這種了解,我們能夠?qū)νハ日芴岢龅恼軐W問題及解答這些問題的思考有深入的認識,從而獲得進行新的哲學創(chuàng)造的思想資源與思想啟示。哲學是一門奇特的學問,它的創(chuàng)造是離不開哲學史的研究的。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8

  一、緣起

  讀何勤華先生所著的《中國法學史》,何先生給中國每個朝代的法學家立傳,介紹其法學思想。我就想,一個人的法學思想肯定受其哲學思想影響,進一步講,一個人的法學思想,不可能不受其所處時代的哲學的影響,是以萌發(fā)讀中國思想史的念頭,遍索經(jīng)典,覺得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可達事半功倍之功。另外,為了做個明白人,本人準備精讀黑格爾所著,賀麟、王太慶等翻譯的四卷本《哲學史講演錄》。在讀西方哲學史之前,覺得很有必要讀一下《中國哲學史》。

  二、馮友蘭其人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縣人。1918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后赴美,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先后在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任教或兼任教學領導職務,他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即現(xiàn)在的中科院院士)。馮先生活到96歲高壽,可能與其從事哲學教學與研究,參透生死有關(guān)。

  三、該書結(jié)構(gòu)

  該書分上、下冊。上冊含三篇自序、第一篇子學時代,第一篇又分十四章,先后為:緒論、泛論子學時代、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思想、孔子及儒家之初起、墨子及前期墨家、孟子及儒家中的孟學、戰(zhàn)國時之百家之學、《老子》及道家中的老學、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莊子及道家中的莊學、墨經(jīng)及后期墨家、荀子及儒家中的荀學、韓非及其他法家、秦漢之際之儒家、《易傳》及《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儒家之六藝論及儒家之獨尊。

  下冊含第二篇經(jīng)學時代及附錄。第二篇又分十六章,先后為:泛論經(jīng)學時代、董仲舒與今文今學、兩漢之際讖緯及象數(shù)之學、古文經(jīng)學與楊雄、王充、南北朝之玄學(上、下)、南北朝之佛學及當時人對于佛學之爭論、隋唐之佛學(上、下)、道學之初興及道學中二氏之成分、周濂溪邵康節(jié)、張橫渠及二程、朱子、陸象山王陽明及明代之心學、清代道學之繼續(xù)、清代之今文經(jīng)學。附錄中收錄了作者與中國哲學史有關(guān)的五篇論文、陳寅恪對該書的兩篇審查報告,以及金岳霖對該書的審查報告。

  四、該書特點

  史料祥實

  寫史,不掌握第一手資料,不通讀、精讀史料,寫出來的只能是偏見。我讀該書,驚嘆作者讀書之廣博,用心之專。上至諸子百家,中至釋家西來及本土化,下至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甚至譚嗣同之今文今學,作者無不讀遍、讀透,沒有坐得冷板凳的功夫,是寫不出這樣厚重的作品的。

  善于利用史料

  作者認為,偽書也是史料,也是反映偽書成書時代人的思想。這是作者獨到的視角與技巧,考察出何書為偽書,不把偽書當作真書是一種本領,善于變偽為寶更是一種本領。

  善辨源流

  作者對每一派學說,都能闡釋起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指明其源與流。比方說,宋明新儒學,發(fā)端于唐韓愈、李翱的哲學思想,以及道教與佛教中的部分思想。

  善于比較

  作者善于比較各家思想之異同,既有在中國哲學史上縱向與橫向的比較,也有與西方哲學思想的比較。比較既是一種思辨的方法,也是釋明事實與觀點的路徑之一,在該書中,作者把比較的方法用得恰到好處,既得當,又不牽強附會。

  不帶偏見

  凡人皆有思想,甚至有偏見。今人寫史,或多或少帶有自己的觀點,其甚者,以作者所處時代的視角闡釋歷史,寫史有如寫當代史。該書作者以同情的視角,盡可能地反映哲學史的原貌,此亦為該書珍貴之處。

  文辭流暢

  該書一般先引用史料,然后再作闡釋。史料部分,自然為文言文,作者闡釋部分,亦為半文言。我認為,用半文言寫作,文字精練,語言形象生動。該書成書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當時百話文初興,學者用文言文寫作,固不失其傳統(tǒng)。再者,所引材料均為文言文,如果用百話文寫作,則顯得不倫不類。加之作者國學功底深厚,用文言文闡釋,寫起來得心應手,稍有古文功底的讀者讀之,也覺得快意。順帶說一句,我對文言文有天然的好感,覺得文言文既可達意,又有語言的美感。今清華大學法學院的蘇亦工教授,仍用文言文寫作論文。

  五、讀后感

  我所總結(jié)的該書特點,也可視為我對該書的部分讀后感,只不過這是以平心所論。以偏心,或者說以我自己的視角,對該書還有一些讀后感,現(xiàn)陳述如下。

  中國古代哲學,是原始哲學。

  為何稱中國古代哲學為原始哲學?是因為中國古代思想家們所思考的天地人問題,其出發(fā)點,脫離不了所謂的理、性、氣、空、太極、陰陽五行等無任何科學依據(jù)的東西。它雖然可以解釋世界,理清天人及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它看似哲人理性思考的產(chǎn)物,實際上缺少的正是理性與邏輯,中國古代哲學所引用的論證方法,多用比喻,而比喻這玩意,最應慎用,比喻往往表面上恰當,實際上風馬牛不相及。中國古代哲學中的讖緯象數(shù)之學,更是巫術(shù)。

  中國古代哲學,是農(nóng)耕社會哲學。

  儒家學說,起源于農(nóng)耕社會,后又與專制結(jié)合,持續(xù)獨霸于農(nóng)耕社會。究其原因,一是思想的延續(xù)性,秦漢大一統(tǒng)之后,找不出比儒家更好的思想來平衡社會,盡管歷代專制統(tǒng)治者外儒內(nèi)法。二是儒家的等級名分,禮教倫常,是農(nóng)耕社會專制統(tǒng)治者維護社會秩序的最好思想武器,唐律以禮入法便是最好的例證。三是農(nóng)耕社會的生產(chǎn)方式,產(chǎn)生不出人人平等,重視人的價值與權(quán)利的哲學思想。道教也曾在中國興起,但是,一方面,它始終不占主流,另一方面它也被儒教所吸收。儒教是入世的,不過,人都面臨生老病死,因而人的心靈需要安頓,道教的養(yǎng)生及追求長生,也能安頓人的靈魂,但不夠徹底,因為經(jīng)驗證明,人總是要死的,南北朝之際,佛教西來,并迅速本土化,給農(nóng)耕社會沒有宗教信仰的中國人帶來最好的安頓心靈的工具,因為佛家言空,既然一切皆空,那就生無可懼了。至宋明之際,佛教的部分思想也被新儒學所吸收。

  這就能理解,傳統(tǒng)中國人的思想,始終在儒、釋、道三家徘徊,打轉(zhuǎn)。我以為,如果能夠一直閉關(guān)鎖國,至今中國人的思想也不會有任何進步。

  中國古代哲學,缺乏科學精神。

  如果用今人的視角來粗略觀察中國古代哲學,會覺得它們講得實在太好啦。比方說,《道德經(jīng)》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比藗儠X得,這簡直與現(xiàn)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極其吻合。但是,古人不是這樣想的,道家后來還衍生出:道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五行,天道輪回,四時流轉(zhuǎn),甚至人之時運,都逃不出陰陽五行的推衍。這樣的理論,不可能促進科技進步。

  再比方說,朱子認為,理在氣先,理跨越時空,不依物存,不以物無。如果以今人的眼光看,這理簡直就是規(guī)律啊,可朱子所說的理不是今人所理解的理啊。朱子認為,三綱是天理,婦女守節(jié)是天理。儒家雖稱致知格物,可這種格物不是現(xiàn)代人所想的發(fā)現(xiàn)事實本身的科學規(guī)律哦。

  再如,兩千多年來作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儒家文化,其核心是忠與孝,維持忠孝的基礎是“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是能很好地維護現(xiàn)有的社會秩序,但它嚴重扼殺人的思想與創(chuàng)造力。陳寅恪先生所言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是真正的科學精神,三綱與它格格不入。

  我觀察,古代中國人,為了維護生存與權(quán)貴享受需要,有技術(shù),但這種技術(shù)是經(jīng)驗性的,實無科學,無論是建筑,還是冶金,還是中醫(yī),莫不如此。大約在1998年,在南京大學舉辦一個博士論壇,主講人是南大博士,東南大學教師。她講的題目是《中國古代科技倫理》,她說的核心內(nèi)容為: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是天人合一。到討論發(fā)言時,我當場不留情面地指出,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所以也沒有科技倫理。到如今,我更堅持自己當時的觀點。

  中國古代哲學,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一種思想,一種文化,無論其是先進還是落后,都有其傳承性,中國古代哲學,到如今仍然有其“生命力”。西學東漸以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在思想領域也不例外。從洋務運動到清未司法改革,主流士大夫們堅持的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民國時期,有人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瘪R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也須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使它有中國精神,中國氣派。

  薩維尼說:法律是民族精神。歷史有其慣性,在哲學以及以哲學為指導的處事領域,也不例外。君不見,目前大學里的門派之爭,以及師門之內(nèi)相互之維護、提攜,與古代中國如出一轍。這些,除了師生及同門之誼,傳統(tǒng)社會思維習慣對現(xiàn)代人的`影響實不可忽視。

  所以,在當代中國,引進先進哲學思想,勢必要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但這種結(jié)合不是生搬硬套的嫁接,比方說清未有官員到西方,認為其眼中的西方,就是中國傳說中的三代,這肯定是不對的。在引進它者的同時,必須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進行改造,為中國人所接受,比方說,對儒家思想,去“三綱”,現(xiàn)在實際上已經(jīng)基本做到;同時,還要正“五常”,對仁、義、禮、智、信的內(nèi)含,賦以時代的新義,為中國人所接受。

  中國古代哲學,仍可安頓中國人的心靈。

  毫無疑問,無論富貴貧寒,順境劣境,人的心靈都需要安頓。孟子的“養(yǎng)吾浩然之正氣”,儒家的中庸之道,仍可作為立身處事的準則。王陽明的心學,盡管唯心,但它教人依物生情,喜怒哀樂,皆因物因事而起,事過而滅,毫不滯粘。對既去不了天堂,又無法看空一切的人,這些思想足可安頓其心靈。

  六、我對國學的看法

  談到中國哲學,不由得聯(lián)想到國學。國學很難定義,但我認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當是國學的一部分。目前,四處國學熱,對此我不以為然;盍藥资,我讀了一些有關(guān)國學的書,回過頭來,對此頗有點感受。

  我認為,現(xiàn)代中國人,如果真想學點國學,首推古代文學,以打好語言文字的功底,在這方面下點功夫,是值得的,因為語言文字具有傳承性,成語就是最好的例證。讀點古代漢語散文及詩詞,既能提高現(xiàn)代文寫作水平,又能獲得美的享受,實是一件樂事。須知,推行百話文,也就是新文化運動以來的事,前后大約百年,而古代漢語,上下三千年,一脈相承。

  至于古代哲學,對于普通讀者,喜歡就讀一點,了解一下,萬不可癡迷,因為中國古代哲學,如果能稱之為哲學的話,也只能算是人類第一代哲學。不感興趣的,不讀都可以。以論語為例,我認為,《論語》對于教育的價值,蓋過其哲學價值。

  《紅樓夢》值得一讀,其它小說,不看也罷。

  其它的,就讓極少數(shù)專門以它為謀生手段的人,或者對其特別崇拜、特別癡迷的人去讀罷,文化總得有人去傳承。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9

  一、引言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有幾位先哲對發(fā)展了幾千年的中國哲學歷史進行了梳理,如胡適先生,其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寫出了一本被稱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在這里,有一個人是我們不能回避和跨越的,他就像一座大山般橫跨在20世紀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中,正是這個人將中國哲學史劃分為了“子學時代”和“經(jīng)學時代”兩個階段,這個人將《論語》稱為中國的圣經(jīng)。

  他就是馮友蘭先生。

  二、馮友蘭先生與《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先生是20世紀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大家之一,曾于1919年赴美國留學,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一生都致力于中國哲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除了這里提到的《中國哲學簡史》,還有兩卷本《中國哲學史》以及以程朱理學為基礎建構(gòu)的“新理學”體系等多部著作。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于1947年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的英文講稿,后經(jīng)過整理于1948年由麥克米倫公司出版,又經(jīng)其學生涂又光據(jù)英文翻譯為中文。中國哲學簡史,顧名思義,就是一本簡述中國哲學史的冊子,用馮友蘭先生的話說:“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jié)略,姓名、學派之清單。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具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讀其書者,乃覺擇焉隨精而語焉猶詳也!

  雖說是簡史,但是馮友蘭先生卻也把兩千年來中國哲學發(fā)展的脈絡在書中鋪開,如一幅小的畫卷,畫中,但凡可以在中國哲學史上留名的人、著作、思想、學派,無不在畫中留下一筆。一幅小小的畫卷,卻也勾勒出了中國幾千年文化與思想發(fā)展的線索。

  全書,馮友蘭先生用了二十八章。從中國哲學的精神和背景鋪開,依次論及諸子百家的起源和代表人物、新道家、佛學、新儒家及現(xiàn)代的中國哲學。其中有詳有略,但都論及了其思想的核心,不僅是一部哲學史,也是一部中國文化與思想發(fā)展的歷史。

  三、走進《中國哲學簡史》的世界

  這是一本簡史,但是卻有許多的人物與哲學流派要提及,并要能闡明其思想,因而著者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每一個人和每一個流派都詳加論述,簡潔扼要就成了本書的一大特色。

  語言文字雖然簡明扼要,但是內(nèi)容卻無比豐富,每一個段落都可以作為一個哲學命題進行研究,甚至一段話里都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具體的《中國哲學簡史》的世界去細心體悟幾段經(jīng)典的句子:

  (一)人的哲學性質(zhì)

  “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學的。他一旦是哲學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第一章《中國哲學的精神》之“哲學在中國文化中地位”)9頁

  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之一在于: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里沒有宗教,而是倫理,這種倫理透露著一種哲學的性質(zhì);而西方文化的精神基礎是以宗教為基礎。但是在未來,馮友蘭先生認為人們將會以哲學來代替宗教。

  (二)海洋國家與大陸國家

  “海洋國家的人是知者,大陸國家的人是仁者,然后按照孔子的話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第二章《中國哲學的背景》之“海洋國家與大陸國家”)35頁

  這似乎正是印證了中國兩千年來“仁”在中國的地位。

  (三)經(jīng)驗的……

  “經(jīng)驗的對象總是站在經(jīng)驗者的對面。如果說,‘一切’能夠是經(jīng)驗的對象,那也一定要說,還有個經(jīng)驗者站在‘一切’的對面!(第八章《名家》之“惠施學說、公孫龍學說的意義”)110

  在名家的學說里有“在形象之內(nèi)”與“在形象之外”的區(qū)別。這句話的大意是說,名家的所謂“在形象之外”的“一切”不能夠是“經(jīng)驗的對象”的,因為“一切”無外。

  (四)宗教與詩

  “宗教,詩,二者都是人的幻想的表現(xiàn)。二者都是把想像和現(xiàn)實融合起來。所不同的是,宗教是把它當做了真的來說,而詩是把它當做了假的來說。”(第十三章《儒家的現(xiàn)實主義派:荀子》之“禮、樂的學說”)177

  在中國的“禮”中,喪禮和祭禮是最重要的,但是又充滿了濃厚的宗教氣息?墒墙(jīng)過了儒家的解釋,這些個宗教即凈化為了詩。人們知道詩是不真實的,但是從詩中得到情感的滿足卻也不妨礙理智的進步。

  四、體驗《中國哲學簡史》

  曾聽過這么一句話,至今仍覺得妙不可言——“文學是用于通情的,史學是用于明故的,哲學是用于達理的。”

  寫史易,寫簡史難。一部《中國哲學簡史》,那就是一種成竹在胸的從容不迫,一本小小的冊子后面有馮友蘭先生多少年的學問和人生經(jīng)驗墊底。本書不枯燥,不高深,細細品味,心中那幾分迷茫漸漸撥開了云霧,透出了些許的曙光,平添了幾分理智。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前面說過的“哲學達理”。

  這本書的最后,馮友蘭先生將人生的境界劃分為了四個階段: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從其解釋的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哲理,給人以無窮的人生啟示,對于人的修身養(yǎng)性、達理明智有著積極的啟發(fā)。雖然不能說讀了此書就可以將個人的人生境界提高到“天地境界”,但是,當沉浸于此書時,恍惚間有時似乎覺得自己已經(jīng)達到了天地境界了!盁o所為而為”、“無為而無不為”、“太一”、“在形象之外”,所有的一切都縈繞腦海中。

  王國維先生曾經(jīng)說過這么一段話:“余知真理,而余又愛其謬誤偉大之形而上學、高嚴之倫理學與純粹之美學!蓖鯂S先生是在研究古代文獻之后的感悟,與此相同的,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也是以古代文獻為基礎的。對于這本書,喜歡思索人生的,喜歡禪、道、儒家道理的,可以作為哲學來研究,并有所收獲。對于那些累于哲學之人,本書也可以當做文學作品來品讀。本書語言簡潔而不失生動,更為重要的`是,書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因而完全可以當成一部研究文化史實的書來讀。

  同時,這本書在相關(guān)的中國哲學命題上還同西方哲學的相關(guān)之處進行了聯(lián)系和比較。

  五、聽君一席話,道破心中疑

  一直以來我個人十分欣賞莊子的才氣,但是對于其哲學主張卻頗為瞧不起。在莊子及道家那里,提倡“無為”、“棄知”,但是如果真的棄知了,為何莊子與老子還學了如此之多的學識呢?在馮友蘭先生的這本書里,我找到了答案。在有關(guān)莊子的篇章里有這么一段話:“‘無知’與‘不知’不同。‘無知’狀態(tài)是原始的無知的狀態(tài),而‘不知’狀態(tài)則是先經(jīng)過有知的階段之后才達到的。前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者是精神的產(chǎn)物!

  道家提倡“棄知”來達到“內(nèi)圣”并非否認知識,不同于“無知”。其所提倡的是在獲得知識后理應超越它,忘卻它,獲得后來的不知狀態(tài),達到道家所說的“不知之知”的狀態(tài)。

  六、結(jié)語

  一般的書評,終歸會說些該書在某某地方之不足,似乎這樣才算是完整的。在這里,個人也不自量力地點出一兩點馮友蘭先生這本《中國哲學簡史》的不足之處,給這篇書評劃上一個完整的句號吧。

  通觀全書,有一些常識性的錯誤,不知是著者筆誤,或是譯者筆誤,抑或是出版者失誤,將先秦時瓦解的社會制度都寫成了“封建制度”,細數(shù)下來共有6處吧。

  同時個人覺得,因其是為外國人講解中國哲學的英文講稿,對待某些哲學問題的解釋未免過于簡單化處理了;在全書的結(jié)構(gòu)上也有所失衡,子學時代的篇幅過多,而近代的中國哲學問題馮友蘭先生則是更多的介紹其“新理學”體系,似乎不妥。

  這只是個人的意見,但終歸本人才識有限,故而也不敢妄下定論。讀者中有更精深者,或許會反對,而這一切的一切總歸要各位拜讀了此書,抑或會有更精到的見解。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10

  對于什么是中國哲學和核心觀念,馮友蘭先生在第一章提出了以下的看法:

  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tǒng)說,我們?nèi)袅私馑,我們不能說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說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學家講到宋代的新儒家,這樣地描寫他:"不離日用常行內(nèi),直到先天未畫前。"這正是小國哲學要努力做到的。有了這種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義的,同時又是最現(xiàn)實主義的;它是很實用的,但是并不膚淺。入世與出世是對立的,正如現(xiàn)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也是對立的。中國哲學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反命題統(tǒng)一成一個合命題。這并不是說,這些反命題都被取消了。它們還在那里,但是已經(jīng)被統(tǒng)一起來,成為一個合命題的整體。如何統(tǒng)一起來?這是中國哲學所求解決的問題。求解決這個問題,是中國哲學的精神。

  以馮友蘭的觀點來看,中國哲學中一直是兩種傳統(tǒng)所并行的,即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出世”態(tài)度。正是在這兩者之間不斷地探尋一種平衡,完善了中國人和精神內(nèi)核:

  “因為儒家“游方之內(nèi)”,顯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為道家“游方之外”,顯得比儒家出世一些。這兩種趨勢彼此對立,但是也互相

  補充。兩者演習著一種力的平衡。這使得中國人對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從這個關(guān)于中國哲學精神核心的描述,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此時的馮友蘭已經(jīng)完成了他本人新儒學思想的構(gòu)建。表面上看,這個表述是基于貫穿中國思想史歷程的儒道兩家的互補作出的綜合評價,然而馮友蘭隨后提到。

  有位哲學家講到宋代的新儒家,這樣地描寫他:“不離日用常行內(nèi),直到先天未畫前!边@正是小國哲學要努力做到的。有了這種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義的,同時又是最現(xiàn)實主義的;它是很實用的,但是并不膚淺。

  這里提到的宋代的新儒家,恰恰是馮友蘭自身“新理學”體系的基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對于“入世”和“出世”和平和與統(tǒng)一的追求,既是中國哲學精神的核心,更是馮友蘭先生在將程朱理學繼承改造之后對于儒家傳統(tǒng)所強調(diào)的“內(nèi)圣外王”終極追求的演進。

  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哲學簡史》對于中國哲學的認知和表達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同情之了解”(陳寅恪審查《中國哲學史》時所作的評價),而是將中國哲學的發(fā)展脈絡融于其自身“新理學”的體系中后作出的風格更趨統(tǒng)一的再現(xiàn)。

  人生的境界

  在全書的最后一章“中國哲學在當代世界”中,馮友蘭先生提到了他對人生境界的經(jīng)典論述:

  我在《新原人》一書中曾說,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覺他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對于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gòu)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構(gòu)成各人的人生境界,這是我的說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概括的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馮友蘭先生對于人生境界的劃分來自于“覺解”!坝X”就是自覺,“解”則是了解。這種自覺的'了解首先是知識的。在這里,哲學的三條主線——即認識論、知識論和宇宙論被統(tǒng)一到了一種自我了解和反思的層次中去,這恰恰和開篇第一章中所提出的核心哲學觀相對應,即“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

  中國哲學的作用或任務就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馮先生看來人的精神境界有四個層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暇思一二

  讀完《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仿佛在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思想海洋中暢游了一番。耳邊時時回蕩著先哲們對于事物的認知與表述,或睿智機辯,或大巧不工,無不展示了在漫漫時間長河中中國人的思考與追求,引人遐思。

  陳寅恪先生在審查《中國哲學史》兩卷時曾言,“對于古人之學說,應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筆”。對于著史之人來說如此,對于讀史之人又何嘗不是?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固然是中國哲學史著中的精品,然而若不能知人論世,上溯馮先生執(zhí)筆之時的精神面貌,便信以史書為史實,而全然不知作者于其中灌注的精神和風骨,豈不謬哉?又,馮友蘭先生是有風骨的,他在《新原人》自序中寫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哲學家所應自期許者也。況我國家民族,值貞元之會,當絕續(xù)之交,通天人之際,達古今之變,明內(nèi)圣外王之道者,豈可不盡所欲言,以為我國家致水平,我億兆安身立命之用乎?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日能之,愿學焉。此《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及此書所由作也。”

  然而先生如此大才,歷經(jīng)坎坷之后所著之《中國哲學史新編》,自稱是寫“自己在現(xiàn)有馬克思主義水平上所能見到的東西,直接寫我自己在現(xiàn)有的馬克思主義水平上對于中國哲學史和文化的理解和體會”,竟而將一部中國千年思想史變成了一部階級斗爭史,將一部皇皇巨著弄得滿目瘡痍,豈不可嘆!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11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一書中,就已經(jīng)指出:“哲學本一西洋名詞。”也就是說,在中國的思想文化史冊上,是沒有“哲學”二字的。既然要作“哲學史”,自然需要首先明確什么是“哲學”,然后才有“哲學史”。

  在《中國哲學簡史》中,馮友蘭回答說:“至于我,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馮先生亦曾言“今欲求中國哲學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國歷史上各種學問中,將其可以西洋哲學名之者,選出而敘述之”。由此可以看出,馮友蘭走的是以西釋中的道路,即以西方哲學為框架——知識論,認識論和宇宙論——敘述中國哲學史。

  然而從全書的.謀篇布局上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馮友蘭和撰寫《中國哲學史》二冊時的認知已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在《中國哲學簡史》中,馮友蘭對儒道釋法等百家的闡敘更多的是從基于中國文化的氛圍,亦即“中國哲學的精神”這一核心命題展開的,而放棄了在兩卷本《中國哲學史》中所沿用的“子學時代”與“經(jīng)學時代”的強硬劃分。

  出于這種以中國哲學自身發(fā)展的邏輯為基礎的哲學史觀,馮友蘭在對先秦道家的發(fā)展進行概括時比《中國哲學史》顯得更進一步,明確的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早期“隱者”階段的楊朱,以“避”為其核心;以老子為代表的第二階段,嘗試揭示宇宙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再到以莊子為代表的第三階段,“宇宙為我,我亦宇宙”。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12

  馮友蘭先生所著《中國哲學史》兩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陳寅恪曾評此書,以為“取材謹嚴,持論精確,……今欲求一中國哲學史,能驕傅會之惡習,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則馮君此作庶幾近之”,“此書作者取西洋哲學觀念,以闡紫陽之學,宜其所系統(tǒng)而多新解”。此書的基本架構(gòu)已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此書的'許多觀點(如名家應分為惠施之“合同異”、公孫龍之“離堅白”兩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別為心學、理學之先驅(qū);又如程朱異同,陸王異同,朱王異同;等等),均為前人所未發(fā),后人所不能改,已成為學術(shù)界的定論。此書是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之作。本書向讀者介紹了中國哲學史,全書分為上、下冊。第一篇是子學時代,第二篇為經(jīng)學時代。全書史料豐富,翔實,觀點新穎深刻,分析透徹。本書理論豐富,具有極高的學術(shù)價值,可供廣大讀者參考。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13

  通讀全書,似乎也隱隱感覺到,從先秦到漢唐、從宋元明清到近代,無數(shù)的哲學家都是圍繞著這些問題不斷在探索、在論述、在批判、在前行。中國哲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如儒家學派就經(jīng)歷了很多的發(fā)展,也發(fā)生了很多演變。中國哲學也以其獨特的魅力對不斷舶來的外來文化兼容并蓄直至今天。

  翻開中國歷史,哲學是從懵懂開始,到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名家、墨家六家,中國古代哲學進入了空前繁榮期。似乎又有一種不服輸贏,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狀態(tài),用現(xiàn)在流行的一個詞叫“秀”。在這場激烈的斗爭中,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逐漸占據(jù)了上峰,“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深入人心,統(tǒng)治中國思想上千年。期間,佛教對中國古代也有一定的影響,其核心思想:因果報應說、生死輪回說、神不滅論對緩解當時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以此來慰藉人們心靈。當然,其豐富的辯證法和合理的'認識論也是有可取之處的。但范縝的“神滅論”對其進行了無情的批判。

  中間數(shù)百年沒有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哲學家,直到王陽明的橫空出世。

  王陽明反對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戒律,反對盲目地服從封建的倫理道德,而強調(diào)個人的能動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學命題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論,具有要求沖破封建思想禁錮、呼吁思想和個性解放的意義。陽明心學不愧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學說之一,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等一系列哲學思想之集大成,通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實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和內(nèi)圣與外王的統(tǒng)一。站在今天新的歷史方位上,傳承發(fā)揚陽明心學,依然有著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近代中國,龔自珍、魏源、康有為、譚嗣同等這一時期的哲學家,開始學習西方。如龔自珍主張“器變”,魏源主張“師夷之長技”,特別是康有為、譚嗣同將西方科學知識與哲學雜糅在一起,植根于中國本土,構(gòu)建起“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哲學體系。同一時期的嚴復,在“中西并立”的前提下拋開傳統(tǒng)思想資源和傳統(tǒng)形而上學,直接引入西方的理性哲學,第一次把中國哲學置于近代科學的基礎上和框架內(nèi),從而開啟了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化進程。

  孫中山先生把唯物主義知行觀發(fā)展到一個新高度。他認為客觀世界是不斷發(fā)展的,人的認識也是隨著客觀萬物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說明“事實在先,言論在后”。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通過不斷的試驗和長期的革命斗爭獲得的,說明行先知后,“知”是由“行”決定的。同時,他也承認“知”對“行”的反作用,這就使他的唯物主義知行觀帶有能動的反映論的某些特點。他承認歷史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進化發(fā)展的,認為以往的人類歷史,經(jīng)歷了洪荒時代、神權(quán)時代、君權(quán)時代和民權(quán)時代等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人類最終將進入大同世界。

  看完這本書,感覺更多的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解析、概括,而這些影響每一位中國人的所思所想、處世哲學,有人認可儒家克己復禮,有人喜歡道家灑脫隨心,有人崇拜內(nèi)圣為王,有人倡導“三民主義”,也有人推行辯證唯物主義。不同的思想會造就不同的人生,哪個信仰得多一些,人生就會往哪個方向靠得多一些。

  馮友蘭先生說過,中國之所以沒有特別盛行的宗教,因為中國人將哲學當成了宗教:我們在哲學中尋求真諦,也在哲學中尋求內(nèi)心的安寧。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14

  馮友蘭先生所著《中國哲學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第一篇是子學時代,第二篇為經(jīng)學時代。從孔子到淮南王為子學時代,自董仲舒到康有為為經(jīng)學時代。子學時代主要介紹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的學說,經(jīng)學時代則記述了從漢代到晚清整個中國哲學思想發(fā)展的`脈絡。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為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之作。陳寅恪評此書,贊為“取材謹嚴,持論精確”!吨袊軐W史》基本架構(gòu)已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許多觀點(如名家應分為惠施之“合同異”、公孫龍之“離堅白”兩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別為心學、理學之先驅(qū);又如程朱異同,陸王異同,朱王異同;等等),均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在學術(shù)界享有盛譽。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15

  《中國哲學史》這本書按照時間的順序,對先秦諸家開始到近代哲學家的主要觀點進行了論述與分析;哲學史對于人生而言,相當于進行系統(tǒng)的反思,學習哲學,讓它成為你的思考方式,能觸類旁通,具備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正確決策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

  中國古代的哲學離不開政治和教育。春秋時期的孔子、戰(zhàn)國時期的墨子等,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代表?鬃铀淼摹叭濉保粌H是哲學,也是教育。而墨子更偏向于政治,墨家在戰(zhàn)國時期影響頗為深遠。同時他也批駁了儒家的一些觀念,他主張的“兼愛”和“非攻”的哲學理念,是一種非功利的理念,是對當時國家政治的一種理念。

  哲學,特別是形而上學,它是人們對于自己思考的思考。

  哲學有什么用?哲學具有無用之用,不在于實際上解決問題,而在于讓人不再囿于這些問題的困擾,能達到釋然與解脫。之所以說無用,是因為問題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貧困交加,生離死別,這些依然如故;之所以說有用,是因為這些現(xiàn)狀不再是問題,人會變得安貧樂道,坦然面對人生的不完美。

  現(xiàn)代社會中,科學的`興盛推翻了很多宗教對于生命和宇宙起源的解釋,但是宗教在哲學探索層面取得的輝煌,不亞于科學在自然領域的成就。

  在大多數(shù)哲學體系中,相通的一條便是圣賢所做的事情和常人所做的事情并無二致,有區(qū)別的是做事人的心與悟,哲學史的作用是告訴我們:過去的哲學家們說了些什么,他們說這些話時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我們認為這些話應當意味著什么。

  大部分的中國哲學都富于實踐精神,也就是傾向于入世,但是也有例外。在最早提出出世這一哲學觀點的是老子,他主張無為而治,但是傳統(tǒng)道家思想并未成為主流,他們追求真正的身體與靈魂的自由學說,顯然沒有“成功學”更加受人歡迎。儒家的主要觀念是輔佐君王,入世為官,通過誠意正心、格物致知,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最終成圣。同樣在國外,哲學家們也提倡實踐,如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等。不僅僅在哲學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實踐精神,有些事情必須親自實踐,不能光說不練,“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親自實踐,才能有自己的收獲。

  《道德經(jīng)》開篇寫到“道可道,非常道”。這就是用否定來為其下解釋。在當今繁雜的社會中,我們也需要給自己做減法,修養(yǎng)精神,留其精華,去其糟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輕松與美好。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讀《中國哲學史》有感05-23

《中國哲學史大綱》讀后感范文(精選26篇)04-2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讀后感2000字(精選6篇)11-20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11-08

《西方哲學史》讀書筆記12-10

斯賓諾莎實體概念在哲學史上的來歷02-26

羅素西方哲學史讀后感03-04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集合04-27

有關(guān)孤獨的西方哲學史讀后感12-16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4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