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精選900字14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精選9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1
劉震云多次提到一個生活中的現(xiàn)象:只要是中國人,幾個人湊在一塊兒,都是歡聲笑語。不但知識分子是這樣,酒桌上是這樣,就是工地上的民工也都一樣,都是歡聲笑語,但剩一個個體的時候,他們在街頭蹲著,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眉宇之間露著一絲憂郁,這是中國人的孤獨。劉震云想借《一句頂一萬句》來“全面、系統(tǒng)、特別深入地挖掘這種孤獨!
他甚至想過給書取名叫《一地孤獨》,劉震云談過自己對中國人的孤獨的理解:“很多中國人不認為自己生活得孤獨,這就跟酒暈子說自己沒醉一樣。中國人的孤獨是體現(xiàn)在細節(jié)上的。西方是人神社會,人可以對神懺悔,對神傾訴。但中國沒有上帝,就只能找人說話,但找一個知心朋友是非常不容易的。神不會背叛人,都是人背叛神。神的嘴是嚴的,知心朋友卻不一樣,他可能會把你說的知心話都說出去,知心話馬上就會變成危險的刀扎向你。所以知心的朋友是危險的,知心的話兒是兇險的。”
我不止一次向人推薦過《一句頂一萬句》這部小說。這部小說上半部分是我模仿不來的文筆,歲月與經(jīng)歷沉淀下來的瀟灑;后半部分告訴了我關(guān)于愛情的真諦,就是找一個能說上話能說一輩子話的人!兑痪漤斠蝗f句》這部電影,拍了一個綠帽子的故事,改編自原著后半部章節(jié),講的事中國式的孤獨。窩在影院角落看完這部電影,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日子,過的是以后,不是過去。
大學的時候我認為一個人去看電影的是相當有勇氣的人,而然畢業(yè)后的我習慣了一個人坐在電影院的角落,看大熒幕上精彩紛飛,而我面無表情。
作為小說的忠實粉,是不能錯過這部電影的。這是部慢節(jié)奏的電影,如果沒有原著的底蘊支撐,這應該還是一部貼上文藝冷在角落的電影。因為那句“說不著”的話不是大多數(shù)人能夠感同身受的。
從劇情結(jié)構(gòu)上來講。人物的.歷史感是不足的,無法托住劇中人物“這些年找不著說話的人”這句話的沉重性。真正的悲劇都是需要喜劇來襯托的,這部電影就是讓歡樂部分變得如流星閃過,也唯有原著讀者明白其中真意。
電影的亮點就是將小人物的姿態(tài)演繹得生動形象,尤其那種“恨”以及生活的場景,特別能讓人體會到小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從原著來而并不是原著的影射,而是另一種詮釋,歸功于編劇劉震云掌控了真正核心的東西。
再從鏡頭方面講。一般準備以一部沒有大明星進入娛樂圈的,要么他有《瘋狂的石頭》那樣的劇本,要么他能夠像《路邊野餐》般炫技鏡頭,甚至像《心迷宮》一般的剪輯也可以。
顯然這部電影在鏡頭方面并沒有特別與眾不同的地方,慣用的還是文藝片的靜鏡頭。配樂也沒有特別出眾,中規(guī)中矩講完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結(jié)尾我期待王小波的短篇小說《綠毛怪》翻拍成的電影。
我也希望劉震云的作品能更多得翻拍成電影。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2
世上的人有千千萬萬,能過心的人卻千里難尋;書中的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可以說上知心話的朋友,說得上話,且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兑痪漤斠蝗f句》反映了中國式的孤獨和友情觀。
《一句頂一萬句》書中的內(nèi)容極其豐沛。且洗盡鉛華,返璞歸真。故事的厚度、寬度和深度,讓人看到百年蒼生的寬廣和深邃。人世間百態(tài)叢生,恩恩怨怨,倫理情感……被作者“剔骨剝?nèi),一碼一碼,碼放得整整齊齊”。書中描寫了很多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N對朋友,父子,父女,母子,夫婦,情人,雇主與員工……既覺得繁復又簡單,且充滿寓意。似乎所有的社群組織關(guān)系,朋友間的情誼,家庭的和諧,乃至于性欲愛情,都和人與人能不能對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化解沖突、激發(fā)情欲有關(guān)。
書中描寫的雖是一班生活在鄉(xiāng)土間的卑微百姓:賣豆腐的老楊,剃頭的老裴,打鐵的老李,以及殺豬的,販驢的,染布的,開飯鋪的,還有提刀上路殺人的……但這并不重要,因為無論你生活在何處,從事什么工作,都能對書中的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感同身受,從中看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
關(guān)于書名,用劉震云自己的話說:“相對于書的內(nèi)容,書的名字應該是一塊冰,掉到水里也就是書的內(nèi)容里能融化,而不是一塊石頭,在水里還是石頭……”
一句頂一萬句:“那一句”應該是句什么話就是一句有見識的話,因為“一句有見識的話,頂?shù)纳弦蝗f句廢話”。書中的人物為了那句話,一個“走出”,一個“回歸”,苦苦找尋百年,孤獨伴隨一生。心靈的疲憊和生活的苦難,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如影隨形的陪伴著一代代中國人。
朋友是危險的,知心的話更是危險的,有時甚至像一把鋒利的匕首,反而刺向自己。由于人心難測,由于社群、地位和利益變了,情景變了,時間變了,朋友也變了。因此,能夠說貼心話、溫暖靈魂的朋友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獨當中。
《一句頂一萬句》,好書啊好書!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3
當我看到《一句頂一萬句》的最后一頁,卻不愿掩卷,我意猶未盡,沉思片刻,書中眾多的人物慢慢地在我的眼前消失,而他們共同的渴望卻變得越來越清晰。進而,又變成是我每天都在尋求的那種精神需求。我被作者的辛勞感動,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間透出的是我們民族的每一份子幾千年來都在呼喚的。多少年來每個人都在找尋靈魂寄托的方式,而多少年來又是那樣的難以實現(xiàn),所以才形成了我們的千年孤獨。
本書寫的就是我們最樸素的農(nóng)耕民族的兄弟姐妹們。我曾經(jīng)也是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民。人與人的'溝通靠的是對話,這是最簡單的靈魂碰撞方式。人從開口講話起,說話就是一個最能完整徹底表達情感的方式。當你成年了,你說的每一句話將是通過大腦思維的,而你欲找尋能夠傾訴的對象必定是你最信任的人。書中的人物都是在尋找能夠說得上話的人?墒菂s是不盡如意,因為此時能說得上話的人不一定彼時就能夠說得上話了。環(huán)境、文化素養(yǎng)、愛好、物質(zhì)條件等等都會是形成能否說得上話的條件,而這些又經(jīng)常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要有一個一輩子都能說得上話的人確實少之又少。所以也就有了魯迅先生說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以為,不是足矣,因為得一知己尚且很難,所以有一知己已經(jīng)是萬幸了。也就有了俗話中的“千金可得,知音難求”。
書中的人物性格是堅強的,百折不饒,為了尋找能夠說得上話的人不斷地與命運抗爭。
看此書讓我有一種沉重感,同情書中的人物,其實也是為所有需要得到靈魂寄托的人吶喊。
多年來,人心叵測和缺乏信任,人與人中間筑起了一道防線,阻止了相互間的溝通。傾訴與被傾訴是平等的,是需要心心相貼來完成。這是做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我為之追求鍥而不舍。
感謝作者說出了我的心里話。我性格開朗,喜歡和人交流。但是由于自己對人過于信任和不設防又會經(jīng)常感到失望。曾經(jīng)聽人說起,朋友是階段性的,我想這個原本是指在特定地點和場合得到的朋友,以及浮躁的社會造成的交友的浮躁。
看完此書,我又為自己慶幸,我有好多能夠傾訴的好友,而他們又會無私地幫助我為我排憂解難。每當我得到快樂的時候我第一想到的就是告訴我的好友們,快樂成倍地放大了。每當我受到不舒時,我最先想到的也是告訴我的好友們,因為他們分擔了我的痛苦減少了我的不快。
孤獨的靈魂游走在幾千年的華夏文化中,如果你能夠找到一個精神寄托的方式,那么你會覺得并不孤獨,畢竟你可以在文化長河中得到合適你自己的一杯水。茫茫人海中,難以尋覓你的知己,然后當你敞開心扉,以心換心,你會發(fā)現(xiàn)你不止一個知己,甚至有二個三個……
我是幸運的。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4
此寫實小說,上半本講楊百順為生計顛沛流離,出去假找給自己戴了綠帽的老婆和奸夫,卻丟了世上唯一說得來的養(yǎng)女,從而出走延津。下半本講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假找給自己戴了綠帽的老婆和奸夫,卻在找的過程中,借著媽媽臨死前未得的那句話的線索,找到了延津,赫然發(fā)現(xiàn),這一找,心里實際是糾結(jié)著去尋找自己失去的那句話,那個女子。
看完后,覺得寫實小說,看起來有點累,寓意深遠,如果有共鳴,則會被深深打動,像我當年看那本寫實的《平凡的世界》一樣,現(xiàn)若再看,因心境不同,怕是感受也自然不同了。
這本書看完,還好,但也有一些體會,雖然晚了,還是寫下來,怕像書中所說,有些話,熱時還有,冷時已變味,或得不著了。
人是孤獨的,在世上被許多事情牽扯著,實際上只是對付,尋得著說得著話的人,難之又難。而若一輩子沒處說,卻也憋得慌。相信許多人看完這本書后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憋屈。
這說得著話,卻又跟夫妻、朋友沒有直接關(guān)系,夫妻可以同床異夢,母女可以指鼻對罵,而30歲大人卻可以跟5歲小孩天生說得來。這說得來,又不是非得每句話都掏心窩子,而是可以隨便說說,說時整個人都換了,與平時不同,口吃的'不口吃了,嘴笨的會接話了,雙方都暢快,都沒得遮掩,沒得疙瘩。若離了說得著話的,縱是千山萬水也尋,失了性命也尋,5歲活到50歲,還朝思夢想。
那些奸夫,平日跟自家人要么摔鍋砸碗,要么像路人一樣,偷偷在一起,倒是一夜可以說上一年的話,沒了家,沒了物質(zhì),流浪在外,依然甜甜蜜蜜、開心無比。倒讓書中主人公事后憋見了,想殺人也抬不了手,只因心里怪不上人了。
書中私塾老汪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都誤讀了,不是圣人開心,而是圣人悲怨。只有身邊說得著話的實人不得,才會指望遠方的虛人。
人有真心,被世事纏繞,不會輕易付出,又有真性,跟現(xiàn)實經(jīng)常磕著碰著。偶爾碰上說得上話的,卻又機緣不合,失去便失去了。書中最后牛愛國尋找的那句話到底是什么呢,并不重要。重要的這樣的話跟誰說,精神的寄托、孤獨的歸宿,世人一生忙忙碌碌,都找到了能說那句話的對象了嗎,還是每日仍舊跟形形色色的人說些廢話瞎話,或不說話?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5
《一句頂一萬句》,小說的前半部寫的是過去:孤獨無助的吳摩西(書中男主,這不是男主一開始的名字,因為好些事,改了好多次的名字)失去了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小養(yǎng)女,為了尋找,走出家鄉(xiāng)延津;小說的后半部寫的是現(xiàn)在,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
剛看到小說名字的時候,我就想一句什么話呀,怎么有這魔力,頂一萬句?當然了,一翻開,我就被書中所描繪的我所熟悉的那種濃濃人間煙火氣給吸引了,已無暇尋寶,特意去找這一句話?赐,書從頭到尾都沒直接寫有這么一句話,可以頂一萬句,但是智慧的作家已經(jīng)默默告訴我們生活在世間,確實一句是可以頂一萬句的。
這樣的句子,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就我而言,是下面的感受。
第一個是“說得上話”
小說寫的是中國最底層百姓形形色色的生活,生活本身透著孤獨的哲思在里面,我們生活在千年孤獨中,無邊無際的茫然和如影隨形的疲憊,生活中能夠說貼心話,慰藉靈魂的朋友和親人并不多,因為說不上話。真正說得上話的人,可以溫暖疲憊的心靈,振作生命的頹廢,化解彼此的沖突、激發(fā)情欲等等。
與一般人說話,高興的事說得高興,不高興的'事說得敗興,但是說得上話的人,不高興的事,也能說得高興。
有些人說得著,有些人說不得著;有些人現(xiàn)在說不得著,將來或許能說得著;有些人現(xiàn)在說得著,將來未必能說得著;有些人這一輩子也說不得著。找一個能說得著的人過一輩子是福分,不管是愛人、朋友還是親人。當然了,說得著說不著也不是永恒不變。
小說從頭到尾都是寫著市井中如你我在街角所看到的一切人,人間煙火氣的聲響和熱鬧一直在你耳邊和眼前,作家是不是想說最是這樣的人間煙火氣,最慰凡人心呢。
第二個是“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
就像書中一個主角說的:“我活了七十歲了,明白一個道理,世上別的東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沒法挑!、“我還看穿一件事,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
小說就是寫的一些家長里短,充滿了瑣碎,街角發(fā)生的事一件是一件,家里發(fā)生的事一件牽扯到八件,就看你怎么選擇過日子了。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6
“我原來殺豬時,聽你說過,信了主,就知道自己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前兩件事我不糊涂,知道自己是誰,從哪兒來,后一個往哪兒去,這幾年愁死我了!睏畎夙槍险舱f。
楊百順最想跟羅長禮一樣喊喪,可惜這活兒不常有。他想上學,被父親的假抓鬮戲碼陰了。離開賣豆腐的老楊,他跟老曾殺豬,師傅有了續(xù)弦,利益分配的不均等。來到染坊挑水,誰知“放”走掌柜的猴子,逃離時遇上意大利的傳教士老詹,改名“楊摩西”,跟老魯破竹,鬧翻后在蔣家莊挑水,社火里扮的“閻王”被縣長看上,就在縣政府種菜,還“嫁”給了賣饅頭的寡婦吳香香,改姓“吳”。吳香香和人私奔后,吳摩西帶著繼女巧玲被迫假裝尋人,誰知弄丟了巧玲,他又從新鄉(xiāng)去了開封、洛陽,尋不得人,回不了家,他改名“羅長禮”,最后落根咸陽。
從楊百順到楊摩西,從吳摩西到羅長禮,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父子、兄弟、師徒、雇傭、夫妻關(guān)系的叛離,顛沛流浪。
在他遇到的眾多人物中,可分成了兩類,“說得上”的和“說不上”的。說得上話的,無論親疏,隔千山萬水、跨重重關(guān)系,冒天下人之大不韙也要和他說上一句話;說不上話的,枕頭挨枕頭睡著,吃一碗飯、流一脈血也心隔著心。
為了這個“說得上”的人,“說得上”的一句話,好“噴空”的楊百利從賣豆腐的兒子成了火車司爐,龐麗娜舍下為他做魚的牛愛國跟人跑了兩次,姑娘牛愛香到了四十歲才嫁人,曹青娥一生都想回延津找繼父吳摩西,臨死也沒有見上繼父的孫子……愛好、愛情、知己……大家都在尋尋覓覓。
劉震云用“噴空”(河南話,聊天,但比聊天熱情奔放)的形式給我們講了老百姓百十年來尋找的.一個“說得上”話的人,一句“說得上”話的故事,似乎我們從生到死走過的路吃過的飯都是為了找到這一份精神的慰藉,或知心,或家常,或有見識,或能碼清事情,或只是一句“你說呢”,或是他和她的話,或是我們誰都等待的一句話。
牛愛國還在找,蕓蕓眾生都在找,全書中獨有老詹不用找。從意大利來中國四十多年,他只發(fā)展了八個教徒,每天被自行車馱著去各個地方布道但沒有人聽,可是他并不孤獨,他有一幅畫,畫著宏達的教堂,開著明堂的窗戶,里面裝的是他不滅的信仰,背面寫著“惡魔的私語”,縱然你有幾百次想殺人想放火,但畫在、信仰在,你的心就明堂堂。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7
楊百順一輩子都在找找這個找那個把自己找成了楊摩西又找成了吳摩西最后找成了羅長禮他的女兒也在找他的外孫也在找找到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找的就是一句話也不是為了一句話而找找不到這句話就活不下去了而是以為自己想找一句話為了這句話他自己卻說了一萬句話也不是一萬句話就抵不上要找的那一句而是找到了那句話找就沒有白找話就沒有白說。
按照劉震云給自己的評價,他的作品屬于“現(xiàn)實魔幻主義”,與魔幻現(xiàn)實主義相反,是把玄之又玄的東西,借最平常的人和最樸實的事給說出來,說白了就是用一幫土得掉渣的農(nóng)民當主角寫了個寂寞。但這寂寞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寂寞,而是讓許多讀者情緒里產(chǎn)生共鳴的寂寞,這樣一來,一群人的寂寞就成狂歡了。
這也太魔幻了吧,看完《一句頂一萬句》,我對兩個詞印象深刻。一個是“說得著”,一個是“碼放好”。
說得著這個詞,聽上去就有一種中原地帶渾實粗獷的氣質(zhì)——兩個膀?qū)嵮鼒A,滿臉黃土的漢子并肩而坐,或端酒夾菜,或吞云吐霧,操著十足侉味的河南方言推心置腹,相當有畫面感。我向來對三四線小縣城有種理想化的好感,看《地球最后的夜晚》時迷上了凱里,聽五條人的歌曲對海豐充滿向往,讀到本書中的延津也不禁神馳。在我看來,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已經(jīng)被展示得太過充分,只有在地圖上都不具名的小小城鎮(zhèn),才得以保留其自身獨特的神秘感,而這種神秘感作為培育魔幻念頭的土壤,再合適沒有了。
碼放好這個詞也很具象,聊天說地的時候能夠把條理捋清晰,一件事情的枝枝叉叉都被拆開分解后整整齊齊地擺在面前。假如我想找人排解憂愁,這樣一位傾聽者無疑是優(yōu)秀的,也是務實的?墒菍τ谀馨岩磺卸即a放好的`人來說,這種能力反而就成了負擔——不僅要像樹洞一樣接受別人的負能量,還要不負眾望地給出自己的分析,說完還不算完,一旦出的主意沒真正解決問題,反而還會受牽連。
很多人都覺得劉震云不是個能把故事骨肉碼放好的作者,他寫的東西啰里八嗦,盤根錯節(jié)相互勾連,車轱轆似的來回轉(zhuǎn)?晌矣X得還挺有趣,就像是吃魚要擇刺,嗑瓜子要剝皮,嚼甘蔗要吐渣,從稍顯粗糙的表達里對作者思路求索,反倒讓人更加甘之如飴。
我覺得,假如劉震云真的坐到我身邊,切上一盤淋上香油的涼拌豬心豬耳朵,我倆絕對說得著。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8
剛剛把《一句頂一萬句》看完,這是我看的第二遍——第一遍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這本小說圍繞著河南延津這個地方展開,上部是出延津,下部是回延津。涉及的主要人物有三個,這三個人是祖孫三代。第一代叫吳摩西,第二代叫曹青娥,是吳摩西的繼女,第三代是牛愛國,是曹青娥的兒子。吳摩西是延津人,因生活中的種種變故,帶女兒曹青娥離開了延津。在路上,父女不慎失散。吳摩西輾轉(zhuǎn)到了陜西咸陽。曹青娥則被人販子賣到了山西沁源,并在山西沁源生下了牛愛國。牛愛國也因生活中的種種變故離開家鄉(xiāng),為了解開心結(jié)又輾轉(zhuǎn)回到延津。吳摩西的出延津和牛愛國的回延津,都是因為生活變故,而生活變故與小說中出現(xiàn)最多的兩句話有關(guān):誰和誰說得著,誰和誰說不著,意思就是兩個人之間有或者沒有共同語言。
老話說得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是這部小說告訴我,人注定是孤獨的。也許在我們遇到煩惱的時候,別人的一句話可能一語點醒夢中人。這個人不一定是我們親人,也許是我們朋友、同事或者其他陌生或者不陌生的人,甚至有可能是一場雨或者一陣風。而且,這個點醒我們的人也不可能永遠與我們靈犀想通。偶然的心有靈犀會給人一種身受洗禮的感覺,但是這樣的美好不可能與我們終生相伴。我們不能奢望此刻的“知己”能成為我們一輩子的知己。這樣的美好都是過去,未來還有未來的美好。而未來的美好就在于我們對當下點點滴滴的珍惜。我想,牛愛國根本不可能找到當初的章楚紅了。
小說通過曹青娥之口總結(jié)出兩句話:第一句是“人這一輩子,啥都能選,就是不能選日子”;第二句話是:“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以前”。這也是最觸動我的兩句話。因為看到這兩句話時,我想起了自己的`一個夢:去年,2018年,一天晚上,我夢到自己和母親相對而坐,在我們中間是一張很大的桌子。我說了一句話:媽,我是不是永遠都回不去了。后來我醒了,發(fā)現(xiàn)自己的枕頭濕了。從上大學開始離開山西,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五年了,做那個夢時也有十四年了。家鄉(xiāng)山野,家鄉(xiāng)的人,雖然經(jīng)常在夢里出現(xiàn),但是終究是回不去了。跟從前的同學朋友們聯(lián)系時,我的感覺仍然停留在很久以前,也很希望我們見面后仍是當初的感覺。而這本小說讓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發(fā)展的另一種結(jié)果——也許,當初的感覺真的回不來了。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9
最近,看了劉震云的新作《一句頂一萬句》。我看過劉震云的多部小說,他駕馭文字的能力很強,特別是對社會底層民眾的生活描寫入木三分。這本書是寫普通的民眾,中國千百年普通民眾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和人際交往狀態(tài),以“談的來談不來”作為交友、戀愛結(jié)婚的標準,或者,把“找一個說得著”的作為人活著的目標。
《一句頂一萬句》是一本非常大氣的書,小說內(nèi)容乍看感覺很“散”,但是語言精煉,每一個小枝椏,都在描寫形形色色的人,窮其一生,為了找一個說的上話的而努力。
故事的主角叫吳摩西,其實吳摩西不叫吳摩西,而叫楊摩西,其實楊摩西也不叫楊摩西,他有個極具中國特色的名字,他本來應該叫楊百順。雖然楊百順叫楊百順,有百事順利的意思,然而卻事事不如意。15歲的楊百順的偶像是喊喪的羅常禮,可是喊喪又養(yǎng)不活人,迫于生活,楊百順跟著他爹做豆腐,然后陸續(xù)學殺豬、做篾匠、信耶蘇、給縣長管理菜園子,最后“嫁”給了吳香香。為了有個住處,楊百順信了耶蘇,這是主給楊百順實實在在的實惠,代價是被意大利傳教士老詹改名叫楊摩西?紤]到給縣長管理菜園子不是長久之計,為了以后有個安身的地方,忍辱負重“嫁”給了吳香香,隨妻子姓吳,就又成了吳摩西。我不知道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個“吳摩西”為生活所累,所逼迫,
千百年來,中國人真的是孤獨的`,茫然四顧,找不到一個說話的人!安桓艺f,不好說,說了也不明白”成為人與人順暢交流的桎梏。被現(xiàn)實的利益羈絆著,成為不敢說的理由;被禮儀道德約束著,成為不好說的理由;認識水平有高下,成了不想說的理由。所以,從古老的寓言故事就教育不要做咕呱亂叫的青蛙,孔老夫子也諄諄教導“謹于言,敏于行!弊鍪乱叭}其口”。但現(xiàn)實的世界里,中國人又是如此喜歡扎堆的民族,喝酒喜歡熱鬧,辦事喜歡隆重,及至行走在馬路上也是三五成群。中國古話“朋友多了好辦事!边@也是中國千百年來顛簸不破的真理,所以得交各種各樣的朋友。但是,很多時候,這些朋友私下交流的大都是政壇新聞,街頭趣聞,單位傳聞,與別人有關(guān)的多,涉及個人的少,涉及心靈的更少。正因為如此,所以當心底的寂寞和孤獨無以排解的時候,就更會尋找熱鬧的所在,來暫時擺脫和忘掉精神的失落。不像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跟上帝說,跟安拉說,他們無所不知,無所不在,能理解你的苦痛與煩憂。也正因為如此,一個能懂你,能說的上,說的著的朋友在中國那就是精神上的太陽啊,碰到了這樣的朋友,那就是一生之幸,就是跨過千山萬水也得找到啊。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10
剛開始讀書的時候,其實有點亂,感覺看不太懂書在講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覺得精彩,越覺得作者厲害,然后就開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書分兩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記;下部分是入延津記。小說的前半寫的是過去,主角是楊百順,楊百順上有個哥哥,下有個弟弟,與賣豆腐的老楊為父子關(guān)系,楊百順一生改了三十二次名字。從楊百順改成楊摩西是他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從楊摩西改成吳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他的人生似乎就是這樣。被分成33個部分。楊百順與剃頭的老 互為朋友;與殺豬的老曾互為師徒;與外國人老詹夜互為師徒……他與太多太多人有關(guān)系,而他的一生,似乎夜在為了一個“說得順心”而徒勞有波。
楊百順,百順。他的父親給他取個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業(yè),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樣,她總在尋找些什么,看完了書,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尋找一個人“說得順心”的人。話,一旦沉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所以楊百順在尋找,為了心里過的舒坦舒心,為了孤獨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說話,他的一生都過的堅苦。于是喊喪,便成了書中楊百順崇拜的職業(yè)。
龍應臺曾說過;“有一種寂寞,身邊添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楊百順何嘗不是想這樣,所以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為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而吳摩西楊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他們一出一進,延 百年。就是為了心靈的慰藉,所以他們一直在尋找,他們 然決然的'追逐“一句頂萬句”的身影,由此我忽然發(fā)現(xiàn),為什么常有人說活得很累。他們在生活不如意,事業(yè)不順,愛情不美好時,頹廢,茫然。他們找不到說話的對象,所以累。這種累,猶如漫漫長夜,磨礪著我們的神經(jīng),祖祖輩輩?惺持覀兊男撵`。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話不投機半句多”,書中楊白順的 老楊與老馬是“好友”,老楊總認為老馬能為他提供很多幫助,卻不知,老馬只是不想聽他講話,才快速的為他指路,為他提意見。其實現(xiàn)實生活為何不是如此?有些人與父母不就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總是厭煩父母的嘮叨,從來不認真聽過,而父母何嘗不是想找個“說的順心”的人?
小說中所有的情節(jié)關(guān)系和人物,所有的社會組織和家庭和諧,其實都和人能不能對的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有關(guān)。而楊白順,也就是吳摩西沒有找到她的養(yǎng)女,牛愛國也沒有找到龐麗娜和和尚。但是這就是人生不是嗎?一個個錯過,一個個無奈,而人生,也是因此完整。
“一句話過千句”是我認為這本書的主旨,書中所有故事因此展開也因此結(jié)束。我想劉震云先生也是想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吧。
有一種寂寞,有一種孤獨,以話語開始,也以話語結(jié)束。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11
初讀此書,覺得此書非常生澀難讀,人物關(guān)系復雜,墨跡無趣。內(nèi)心浮躁是很難讀這樣的書籍。當我靜下心來讀完整本書之后卻舍不得就這樣結(jié)束,心情很復雜,很難去解釋那種沉重,失落與孤單,壓抑的心情。我個人覺得好的書籍大抵如此會給我們的思想帶來沖擊,像明鏡讓我們可以照看自己的模樣,但它又不是普通的明鏡,它能照亮我們的心靈,給我們一些啟示。
小說的敘事風格類似明清野稗日記,語句洗練、情節(jié)簡單、敘事直接、樸實無華。正如書名“一句頂一萬句”,一字一句都構(gòu)成言說的藝術(shù),無一句廢話。
小說的前半部寫的是過去。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小說的后半部寫的是現(xiàn)在。吳摩西的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俺鲅咏蛴洝焙汀盎匮咏蛴洝北砻嫔现v的是吳摩西和牛愛國兩個人的歷史,但只要對之細細咀嚼和回味,便會明白實際上講的是孤獨的歷史!肮陋殹笔来鄠鳎孑叺墓适略诤筝叺纳砩现匮,祖輩的“孤獨”也在后輩身上延續(xù)。小說所有的情節(jié)關(guān)系和人物結(jié)構(gòu),所有的'社群組織和家庭和諧,乃至愛情都和人與人能不能對的上話,對的上話,然能不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化解沖突、激發(fā)情欲。話,一旦成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心靈的疲憊和生命的頹廢,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隨形地產(chǎn)生了。
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人想找個說得上話的人,但是越長大越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似乎孤獨才是人生常態(tài)。書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中國最底層的老百姓,很真實的反應了底層百姓的人性和人心,讀此書時我總是情不自禁的會想起我的外公,我自幼跟隨外公外婆長大,印象中外公一直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但是他有一個“說得上話”的姐夫,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他會走上幾天的路,風餐露宿,就為了能和這個“說得上話”的姐夫說說話,和這個能給自己出主意的人聊聊天、喝點小酒。像極了書中主人翁,為了一個建議,千里迢迢的去找自己認為能幫自己出主意的朋友,幫自己說道說道。
為了擺脫孤獨和累,書中的人們努力制造聲響和熱鬧,但這無法改變本書人物的命運,就像今天,我們很多人還像書中的人們一樣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價。
當然,閱讀此書也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執(zhí)著和頑強。為了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和慰藉,人們義無反顧地追逐“一句頂一萬句”的身影,很像祖輩彎曲的脊背和那一大片脊背組成的蒼穹。
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12
最近幾天可以說是“有點閑”了。第一篇論文導師遲遲不給回復,第二篇論文又差半個月數(shù)據(jù),其余該做的都做好了?赡艿20多號去咸陽再到村里把數(shù)據(jù)下下來,這剩余的十天我都沒什么正經(jīng)事。前兩天從圖書館剛借的小說又讀完了。
其實今年到現(xiàn)在還沒看過幾本書。《笑傲》、《射雕》算重溫;《暗算》是對特務階層的探索;最近還沒看完的《佛本是道》更是沒太多內(nèi)容的網(wǎng)絡水文;只有《一句頂一萬句》這本書,回歸中國鄉(xiāng)土,平民百姓,是我熟悉的階層和熟悉的文化。我其實一直覺得中國的文學要斷代。往幾十年前推,作家寫的是黃土、人文、少數(shù)民族、歷史變遷,這是非常好的題材,也符合中國國情;如今幾十年,作家想寫出有深度的作品,題材還是小人物、悲劇、不隨世事變遷的少數(shù)民族、或者無奈隨歷史洪流變化的邊遠山區(qū),等等。
如今的作者還是想往幾十年前靠,而且國際對中國主流文學的定性貌似也是這樣。能夠獲獎的都是中國農(nóng)村題材,展現(xiàn)中國歷史的小說。當然可能還有科幻未來型的,比如《三體》,但是我還沒有看過。我只是覺得很少有書寫現(xiàn)代我們這個階層寫的深刻的。當然也可能因為我們這樣的`人身上沒有爆發(fā)點和矛盾點,寫出的小說就不會那么跌宕起伏。代表中國大多數(shù)的應該不再是窮苦的老百姓了,希望多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描繪一下都市階層中產(chǎn)階級。
《一句頂一萬句》是一本非常優(yōu)秀的小說。很符合過去的中國平民農(nóng)村老百姓的生活。日子天天雞零狗碎地過,天天東家長西家短,看似絮絮叨叨地車轱轆話,人的一輩子也就這么過去了。能跟你說的上話,我們就是朋友;說不上話了,我們就掰了。小說全篇似一條小河,緩緩地順著往前推動,不知不覺間兩三代人的一生就過去了。結(jié)尾部分看似時光還在往前推,通過幾個偶然的線索把前兩代人的故事也有一些交代。最后的故事是結(jié)尾,也是開頭,只不過這一段故事告一段落,但能體會到生活仍會這樣緩緩地流向遠方。中國的鄉(xiāng)土文學我看過的也不少了,但這樣的敘事結(jié)構(gòu)我還是第一次見,看似沒有架構(gòu),其實想來,幾十年前連字都不認識的普通人,一生又有什么架構(gòu)呢?這樣才更貼近現(xiàn)實吧。
早晨去把書還掉的同時,又借了兩本海巖的名作《玉觀音》、《永不瞑目》。電視劇我也沒看過,讓我們期待一下是不是現(xiàn)代中國的代表作吧。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13
無比平實的語言,描述著點滴細節(jié),讀的時候總有一種置身于旁,看著劇情在旁邊上演的感覺。每一片的瑣碎的生活,都藏著各自的不易,正如書中卻說,每個事中皆有原委,每個原委之中,又拐著好幾道彎。而一件簡單的事兒,拐了彎,便不再是原來的事兒了。
傳來傳去的話
能說上很多話的人,總會成為彼此信賴的人。但即便曾經(jīng)說過千萬句掏心的話,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往往脆弱得禁不住一句無心之過。
楊百順對師傅應是無比感激,卻一時意氣用事,把對師娘的不滿說了個痛快,結(jié)果丟了活兒又和師傅一拍兩散。牛愛國與馮文修曾經(jīng)“不管你到天南海北,咱倆好一輩子” ,可酒醉時的話,經(jīng)過幾張嘴,皆成了清醒時的話。
傳來傳去的那些話,常常就是一把刀子,有意無意間就鮮血淋漓。是這個意思嗎?是這個意思。但又不是這個意思。但這個意思已無法解釋。因為時候變了,場合變了,人也變了。
內(nèi)心那片柔軟地
牛愛國要去當兵,牛愛香以為弟弟是因為煩爸媽而要離開。沒想到牛愛國的理由卻是這一批是汽車兵: “學會開汽車,我開著汽車,帶姐去北京。” 牛愛香歪著脖笑了。接著又落了淚。從手腕上摘下自己的`手表,戴到牛愛國手上。
想起吳摩西離開吳香香躲在貨棧時,巧玲過來找他,也是因為巧玲的一句話,吳摩西回了家!闪峥蘖耍 “我想你了。明天該去白家莊拉面了。” 吳摩西潸然淚下。起身,拉起巧玲的手,重回了饅頭鋪。
看著故事的一篇篇,多是無奈的收場。說得上話的朋友,可能走著走著后來就漸漸淡了,漸漸斷了。你說錯了吧,好像也是人之常情的沒有錯。而看到這兩個片段的時候,才又看到,什么淡了,什么散了,總有一些親情的線牽著,總有什么是不會斷的。
為了演給別人看而做的事
為了不想演變成另外“一場風波”,吳摩西假裝去找吳香香。為了給眾人“一個交代”,牛愛國假裝去找龐麗娜。明明是自己心里已經(jīng)了結(jié)的事情,卻仍要在他人壓力下而去做一些看上去應該做,而自己內(nèi)心并不認可的舉動。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命運像輪回似的把故事重復又重復地放在不同人的身上。想起J.H前幾日在朋友圈發(fā)的“去你的完美人設”,想起.D昨晚酒后含著淚水問能不能不頂著那么多的光環(huán)生活。然而真的只有很久很久以后,才會明白真實的人生從來就沒有什么標準模板,沒有什么該走的路,該成為的人。問心無愧地活著,比為了演給他人而看地活著,要有意思的多。只有自己心里想走的路,想成為的人,才是最大的支撐。
“街上怎么說,那是街上的事,自己怎么做,才是自己的事。” ——《一句頂一萬句》劉震云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14
世上的事情,原來件件藏著委屈。
“人分這么幾種:不認識,認識,熟人,朋友,知心朋友!笥选辉诋斆姹戆,而是背后說起朋友的時候,是否提到過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別人當成了朋友,別人并沒拿你當朋友。另一個判斷朋友的標準是,在你走投無路時,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幾個!
——劉震云
“世界上的人遍地都是,說得著的千里難尋!边@是《一句頂一萬句》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作家劉震云的這部榮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描寫了楊百順,吳青蓮(楊百順的養(yǎng)女)以及與二人有關(guān)的人們身上發(fā)生的故事。小說語言通俗,不加雕飾,貼近了平常人的生活,讀來讓人覺得親切真實。
讀盡此書,我主要有三點感悟。
知己是相互珍惜,不是一廂情愿。楊百順跟養(yǎng)女說得上話,他把養(yǎng)女當親生女兒一樣疼愛。養(yǎng)女跟楊百順說得上話,母親跟別的男人私奔后,她不離不棄地跟著楊百順,直到被拐走——這是知己。老楊一輩子最知心的朋友是老馬,但老馬從不跟他過心,老馬瞧不上他——這就是老楊一廂情愿。其實世上總會有人與你真心相待,也總會有人不待見你,你可以為知己而高興,但不必為看不上你的人煩心。“道不同,不相為謀”,那些人,避開就好。
人情未必全是真,還須自己著功夫。老詹在延津傳教四十多年,熟人不少?伞安磺笕宿k事是熟生,以求人辦事就生了”。老詹請求與自己最熟的老魯讓楊百順去老魯家破竹子,憑他自己的面子,這事居然沒有成功。最終老魯答應下來,是因為不想與他的瞎表哥糾纏。我不知道那位寫下“人生相見不如初,多少英雄受困途。錦上添花到處有,雪中送炭世間無。時來易借金千兩,運去難除酒半壺!钡脑娙擞性趺礃拥娜松(jīng)歷才寫下如此直擊人心的詩句。愿你的人情很多是真,但也不要因為太多以來人情而忘記了:很多事都是要自己完成,不要總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是高興,而是不后悔。吳香香拋棄女兒,扔下生意興隆的饅頭鋪,與同樣放棄一切的老高私奔,去過一個賣洗臉水,一個擦皮鞋的顛沛流離的'生活。開始時我很不能理解,為什么私奔后過貧苦生活的二人有說有笑。后來我明白了:因為他們對自己的選擇并不感到后悔,他們愿意過那樣的生活。有人說世界上只有兩種痛苦,一種是自律的痛苦,一種是后悔的痛苦。讓你高興也許會在事后讓你感到后悔,但每一個不后悔的決定都一定會讓你感到幸福,由此可見,不后悔比讓自己高興更為重要。
我們要相信,生命中某些特別的東西是可能存在的。知己總會有,但不必強求;人情雖然要,但修行在個人;高興很重要,但不后悔更要緊。這便是我的感悟。
【《頂》讀后感900字】相關(guān)文章:
登天龍頂有感05-17
頂桔子大賽作文04-14
《頂碗少年》有感04-28
頂桔子比賽作文05-31
頂碗少年的讀后感04-07
頂碗少年讀后感01-16
《頂碗少年》讀后感01-23
《頂碗少年》教學設計06-18
頂碗少年教學設計04-27
頂碗少年讀后感15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