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番瀉葉有什么作用
番瀉葉,異名旃那葉、瀉葉、泡竹葉來源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或尖葉番瀉的小葉。英文名FOLIUM SENNAE,為刺激性瀉藥,通過腸粘膜和神經從刺激腸蠕動,屬于猛藥,建議盡量少用。作用于結腸,一般幾個小時內生效。下面是pincai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藥用價值
番瀉葉出自《飲片新參》;《中藥志》:進口的番瀉葉中常夾雜有多種番瀉屬(即山扁豆屬)植物的葉,據文獻記載及按標本鑒定,其中可能有植物耳葉番瀉Cassia auriculata L.的小葉片,呈卵圓形或倒卵形,先端鈍圓或微凹,或具刺突,基部對稱或不對稱,表面黃灰綠色至紅棕色,被有灰白色毛茸,有的極多。此種葉片的摻雜量有時高達60%。據北京醫(yī)學院生藥教研組1959年分析此葉,其蒽醌衍生物含量極微。故此種葉片夾雜量愈多,則商品品質愈劣。耳葉番瀉產于印度、斯里蘭卡,野生或栽培。在國外尚有以植物倒卵葉番瀉C.obovata Colladon的葉作番瀉葉用者,但國內尚未見到,其植物分布于埃及、阿拉伯南部及印度。意大利有栽培,故商業(yè)上通稱意大利番瀉!端幱弥参飳W及生藥學》載:狹葉番瀉和尖葉番瀉的干燥成熟果實(番瀉莢),功用與葉相同。服后腹痛的副作用較小。
藥名:番瀉葉。
英文名:FOLIUM SENNAE。
別名:瀉葉。
性味:甘、苦,寒,有小毒
歸經:歸大腸經。
主治:瀉熱行滯,通便,利水。用于熱結積滯,便秘腹痛,水腫脹滿。
用法用量:2~6g,入煎劑宜后下,或開水泡服。資源分布:廣東、云南、海南諸省有載培。
貯藏:避光,置通風干燥處。
市面上主要為印度番瀉葉
該品含有番瀉甙A及番瀉甙B,并含蔥酮衍生物:蘆薈大黃素、大黃酚、大黃酸等。具有瀉下作用及抗菌作用,番瀉葉還有箭毒樣作用!讹嬈聟ⅰ分^番瀉葉性味苦、涼,功能"瀉熱利腸府,通大便。"《現(xiàn)代實用中藥》說它"少用為苦味健胃藥,能促進消化;服適量能起緩下作用;欲其大瀉則服40~60毫升,作浸劑,約數(shù)小時即起效用而泄瀉。"番瀉葉作用較廣泛而強烈,用于急性便秘比慢性便秘更適合。但平素脾胃虛弱者不宜服用。
禁忌
1、體虛及孕婦忌服。
2.《飲片新參》:中寒泄瀉者忌用。
注意:
1.用量過大 番瀉葉致瀉作用因人而異,有人服用10克,并無通便作用,亦無不良反應。但有人服10克則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表現(xiàn)為腹痛、黑便。所以常規(guī)用量也應先以小劑量試用,逐漸加量。用量過大可致惡心、嘔吐、腹 痛、腹瀉,并可見頭暈、行走不穩(wěn)、面部麻木等。一般用于緩瀉勿大于2克,峻瀉勿大于6克。
2.藥不對證 番瀉葉性寒,瀉下的同時可傷正氣,所以體虛津虧而長期便秘者不宜用此峻下。臨床可見一些老年病人長期自服番瀉葉導瀉,雖一時腹氣通暢,但并非治本之法,而且會加重氣陰虛損,不利于從根本上解決便秘癥狀。此時應配肉蓯蓉、鎖陽、炎麻仁、地黃等補腎、養(yǎng)陰、潤下之品,以小量番瀉葉緩下,并逐漸撤減番瀉葉。
3.婦女哺乳期、月經期及孕婦忌用。劑量過大,有惡心、嘔吐、腹痛等副作用。
成分
狹葉番瀉葉含番瀉甙(sennoside)A、BC、D,大黃酚(crysophanol),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3-甲基-8-申氧基-2-乙酰基-1,6-萘二酚-6-O-β-D-葡萄糖甙(tinnevellinglucoside),小葉中含山奈酚(kaempferol)。
尖葉番瀉葉含番瀉甙A、B、C、D,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大黃酚。嫩葉中含山奈酚。此外,同屬植物耳葉番瀉(Cassiaauriculata)葉含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s),樹皮含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
功效
1、瀉下作用該品對小鼠、大鼠、家兔等多種動物及人均有顯著的瀉下作用,小鼠和兔于藥后2-4b致瀉,人口服后約6h引起瀉下。該品致瀉有效成分主要為番瀉甙A和B,尤其是 番瀉甙A,番瀉甙C雖致瀉作用與A相近然含量很少。番瀉甙A20mg/kg即可引起小鼠瀉下。但倘于A中混入20%的C,則可使番瀉甙A的作用增強1.6倍。番瀉甙于小腸可以有部分吸收,后經血流或膽汁進入大腸,而主要則由小腸直接進入大腸,在腸內細菌作用下經水解、還原等變化成為大黃酸蒽酮或大黃酸蒽酮-8-葡萄糖甙。由于直接注入大黃酸蒽酮的瀉下作用不受影響,且可見腸內大黃酸蒽酮的生成量顯著減少,故認為大黃酸蒽酮才是番瀉甙引起瀉下的真正成分。另一方面,在翻轉小腸和結腸囊番瀉甙可阻止葡萄糖和Na的跨腸壁轉運,表明抑制腸道對葡萄糖、鈉和水的吸收,增加腸腔內容積繼而刺激腸壁反射性地使小腸和結腸蠕動增強,也可能是其致瀉機制之一,且小腸也是其瀉下成分的作用部位。
2.止血作用對胃、十二指腸出血有效。用該品水浸液于胃鏡下噴灑于胃出血處,直視可見有即刻止血作用。番瀉葉總甙200mg/kg腹腔注射可明顯縮短小鼠出血時間。番瀉葉口服,可便血小板數(shù)及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時間、凝血活酶時間、血漿復鈣時間和血塊收縮時間縮短。此外,該品對鹽酸和消炎痛所致大鼠胃粘膜損傷的保護作用也有利于對胃、十二指腸出血的防治。
3.抗菌作用番瀉葉浸液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如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甲型鏈球菌以及白色念珠和某些致病性皮膚真菌。
4.其他作用對于實驗性腸梗陰大鼠,番瀉甙50mg/kg腹腔注射可使降低的腸粘膜組胺含量恢復至正常水平。此外,曾報告該品有箭毒樣作用,能阻斷神經-肌肉接頭沖動的傳遞、阻止乙酰膽堿與M受體的結合而使肌肉松弛。
5.毒性番瀉葉總甙腹腔注射小鼠的LD50為1.414g/kg,折合生藥為36.3g/kg。
毒性
1、毒性:番瀉葉甙腹腔注射,對小鼠的LD50為1.141g/kg。
2.番瀉葉服后有時可致腹痛,嘔吐或使原有的腸部炎癥加重(尤其在用量較大時)。
3.有報道,服用番瀉葉后有面部麻木、頭暈、大小便時無感覺或癢感、三叉神經分布區(qū)內有程度不等的痛覺減退、服用大劑量番瀉葉可出現(xiàn)尿潴留、惡性血壓變化等。番瀉葉甙的小鼠LD50 為1.414g/kg,折合番瀉葉生藥為36.3g/kg,此劑量大于臨床番瀉葉po治療量300倍以上。
4.有人對服用番瀉葉的患者102例,于治療前后作尿常規(guī)、血肌酐、尿素氮、谷-丙轉氨酶、黃疸指數(shù)及心電圖等檢查,未發(fā)現(xiàn)明顯異常。
分析
【化學成分】
1. 狹長番瀉葉 含番瀉甙A及B(二者互為立體異構)、番瀉甙C及D(二者互為立體異構)、蘆薈大黃素雙蒽酮甙、大黃酸葡萄糖甙、蘆薈大黃素葡萄糖甙, 以及少量大黃酸、蘆薈大黃素.此外,尚含山柰甙、蜂花醇、水楊酸、棕櫚酸、硬脂酸、植物甾醇及其甙等.
2. 尖葉番瀉葉 含蒽醌衍生物0.85%~2.86%,其中有番瀉甙A、B、C,蘆薈大黃素-8-葡萄糖甙, 大黃酸-8-葡萄糖甙,大黃酸-1-葡萄糖甙, 以及蘆薈大黃素、大黃酸、異鼠李素、山柰素、植物甾醇及其甙等.
【理化鑒別】
1. 粉末遇堿液顯紅色.
2. 粉末作Borntrager 氏試驗,氨液顯紅色至紫色.成分分析研究進展:略
【含量測定】
成分分析研究進展:略
【藥理作用】
1. 瀉下作用:番瀉葉的藥效以雙蒽酮甙類如番瀉甙A作用最強, 蒽醌甙次之,游離蒽醌可能經消化道氧化, 故作用較弱;結合型的甙類有保護作用,達大腸時經細菌或酶分解成甙元, 刺激大腸,增加張力和蠕動, 并減少水分吸收而致瀉(見大黃).
2. 抗真菌:25%水浸劑用試管法,對奧杜盎小孢子菌、星形奴卡菌有抑制作用.
3. 止血:番瀉葉總蒽醌甙200mg/kg腹腔注射, 對小鼠毛細管法有止有作用.
4. 毒性:番瀉葉甙腹腔注射,對小鼠的LD50為1.141g/kg.
臨床
1、治療急性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癥及消化道出血:一般每次服番瀉葉膠囊4粒(每粒含生藥2.5g)每天3次,24小時內未大便者加服1次。
2.用于便秘:一般每日用干番瀉葉3~6g,重癥可加至10g,開水浸泡后服用。
3.用于促進術后腸功能早期恢復:以番瀉葉4g開水泡服。
4.于肛腸病術前應用以代替清潔灌腸:于術前1天下午禁食,下午3時以番瀉葉10g開水泡服。
文獻論述
1、《現(xiàn)代實用中藥》:番瀉葉,少用為苦味健胃藥能促進消化;服適量能起緩下作用;欲其大瀉則服4-6公分,作浸劑,約數(shù)小時即起效用而泄瀉。
2、《飲片新參》:泄熱,利腸府,通大便。
3、《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熱結便秘,積滯腹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