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后的常春藤葉》課堂教學實錄
[課前準備]
①制作一個簡單的powerpoint課件。②要求同學深入預習課文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的時代背景③在研究性預習的基礎上,自主選擇問題。(要求問題源自課文,有探討價值,能體現思維含量,能激發(fā)同學興趣。)形式上可以獨立進行,也可多人合作商討。收齊后通過分類整理,制成powerpoint課件。
[過程實錄]
[課前播放音樂,《正大綜藝》主題曲《愛》]
師:同學們,我們和這個世界,最需要什么?
生:愛!(齊聲)
師:是啊,愛是人類最美好的語言,我們在愛心中孕育成長!可有這么一片小小的葉子,卻也閃耀著愛的光芒,并給人希望。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片神奇的葉子……大家看哪一篇課文呀?
生:《最后的常春藤葉》(齊聲)
[師板書課題]
師:課前叫大家在預習的過程中,將發(fā)現的問題提出來。到我們班來收集問題時發(fā)現,幾乎每位同學都有問題提出,說明我們班確實很優(yōu)秀。其實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知道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
生: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R聲)
師:很好!我將同學們發(fā)現的問題整理綜合了一下,正好有四個,大家請看。
[課件展示問題]
1.文章前幾段好象與整篇文章沒有什么大的關系?
2.貝爾曼是一個失意的畫家,為何能創(chuàng)作出杰作?
3.葉子有何深層含義,為什么要用《最后的常春藤葉》做題目?
4.前面很少提到貝爾曼,結尾突然出現他畫葉子的結局,合理嗎?
全班同學正好是四組,每組探討一個問題。為了方便交流,每組可四人一小組,小組同學相互切磋。(師生商量了一下,學生覺得這個活動需要5—7分鐘)7分鐘后,每組推薦一位同學上臺發(fā)言,其他同學可作補充。
注意:1.探討解決問題時,必須結合文本,必須從文本中找證據,所以大家在討論時必須圈點勾畫,同時要隨時記下思想碰撞的火花。
2.如果討論中有什么疑問解決不了,可以由上臺的同學向我提問。我是大家共有的財產。(生笑,要求老師到自己一組。老師巡視,不一會兒學生就進入了熱烈地討論。7分鐘后,四位同學在掌聲中先后走上了講臺)
生:我們小組認為,文章前幾段主要是寫出了這些藝術家一個“窮”字了得,如此窮,得了肺炎后就無錢治療,只有等死,這是小說的一個典型環(huán)境。與文章是有著緊密聯系的。
師:很好,他說這是小說的一個典型環(huán)境。還有補充的嗎?
生:我們討論時,還發(fā)現這也是當時社會的現實狀況。歐亨利生活的時代正處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金錢至上、人情冷漠,單純的瓊珊,作為一個青年藝術家,生活貧困、事業(yè)不得志,在病魔的纏繞下,使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
師:你們組分析得這么仔細,能聯系廣闊的社會背景來探討課文,做到知人論世,自己想出來的嗎?
生:不完全是。我在預習時,看了些資料,再根據自己的體驗,提出了以上的看法。
師:可見,靈感來自勤奮,只有占有更多的材料,才能使我們有更多的思考。
大家再看塑造這樣的典型環(huán)境的主要目的是干什么?
生:塑造典型人物。(齊聲)
師:就是我們常說的———
生:典型環(huán)境下的典型人物。(齊聲)
師:就單從這一點來看,和全篇關聯大不大呀?
生:大!(齊聲)
師:我們知道正是在這樣的典型環(huán)境下,理想與現實沖突的瓊珊才會把自己的命運系于一片脆弱的葉子!大家看最后一片葉子落下了嗎?
生:沒有。R聲)
師:沒想到最后一片葉子歷經了一天一夜風雨仍傲然掛在墻上,瓊珊恢復了生的信念,———又一天,瓊西脫離了危險。(生笑)那是因為———
生:貝爾曼畫上的。(齊聲)
師:剛才兩位同學說得很到位,那么請第二組同學代表發(fā)言。
生:我們小組討論認為,貝爾曼可以畫出而且只有他能畫出這副杰作。
師:看你剛才的語氣很肯定,為什么這樣說?
生:因為,從第30節(jié),可看出貝爾曼他是個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愛講大話(杰作),失意的老畫家。這樣的人在第32節(jié):對這種白癡的想法雖“連吼帶叫的咆哮了一陣”,但第33節(jié)卻說“可憐的瓊珊”、“可惡的葉子”以及第35節(jié)“誰說不愿意來著?走吧。我跟你一起去!蔽覀儾浑y看出他善良,有同情心,關愛他人。他完全會去畫!
師:你的一番話很有見地!剛才還聽你說“只有”,為什么?
生:因為文中還有個蘇艾,這個人雖和瓊珊友好,瓊珊病了,是她照顧,
瓊珊絕望,是她想方設法拖延,并把情況告訴了貝爾曼,但這個人對瓊珊老盯著
葉子的念頭并不理解,更何況從文中可看出,她的畫技并不高,不可能畫出那么
逼真的葉子。
師:大家覺得分析得好不好?
生:好。ㄕ坡暎
師:不知這一組的其他同學有沒有補充?
生:我們有補充。剛才同學只是根據課文分析了為什么能畫,但我覺得貝爾曼之所以畫
出的是杰作,是因為這片葉子的意義不一樣?
師:有什么不一樣?
生:這一片葉子是貝爾曼用生命換來的。
師:很好!剛才我發(fā)現第三組的同學躍躍欲試,你們有什么見解要發(fā)表嗎?
生:綠葉是一個鮮活的精靈,一份無拘的自由,一份舞動的樂章,它是希望的曙光,信心的象征。(掌聲)
師:真是錦口繡心呀!小組還有補充的嗎?
生:寒風吹徹,生命之葉永不落!貝爾曼并沒有死,他的靈魂,他的希望,他整個的生命之光全集結在這片葉子上了。這最后的一片葉子,這凄風苦雨中的葉子,也是貝爾曼顛沛流離坎坷一生的最后一個亮點!瓊珊終于認識到“生命將和藤葉一起終結”是那么可笑,她又充滿了對生命的希望!(掌聲)
師:說的太精彩了!這篇小說的題目其實有幾種不同的版本,比如《最后一片葉子》、《兩個病人》、《絕處逢生的瓊珊》,為什么我們的編者會選擇《最后的常春藤葉》?
生:“常春”二字有著深刻的含義。這片葉子是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是崇高的愛心的付出,是自我犧牲精神的體現,是真善美的丹青,更是人生最精彩的杰作!它維系著兩個人的生命,它是一個人生命的寄托,更是一個人生命的奉獻。生命固然不能永恒,但綠色是永恒的,人類的真善美的精神是永恒的!而其他題目都不能體現這么深的含義。
師:我提議為他們小組鼓掌。(急烈的掌聲)同學們討論理解都很深入,不僅緊密結合文本,抓住了要害,而且有不少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現。從大家的分析看,我想問大家這篇文章的最重要的情節(jié)在哪一部分?
生:文章的末尾。(大聲)
師:恩。哪位同學來讀下?(隨便指一位同學)
生:沒有。(生笑)
生:(沉默片刻后補充)作者并沒有實寫這一情節(jié),只是通過醫(yī)生、蘇艾的口說出的。
師:剛才真替你捏把汗,腦筋轉得快啊。可大家看如此重要的情節(jié)不僅放在結局而且沒有寫出,這樣突然冒出,合理嗎?
生:并不是突然冒出!
師:為什么這樣說呢?
生:因為前文寫到“他老是說要畫一副杰作,可是始終沒有動手”、“老是嘮嘮叨叨地談著他未來的杰作”。寄托瓊珊的希望的葉子正好為他提供了機會。
師:大家覺得信服嗎?
生:(迫不及待地站起)記得剛開始第一組一位同學好象說到在這一“藝術區(qū)”一個“窮”字了得,他們有著共同的境遇,并且有著深厚的友誼,書中30節(jié)“極端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卻認為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惡狗”,“愿意為你效勞”等就是明證,這可以說是貝爾曼畫杰作的情感基礎。
生:我想打斷下,蘇艾和瓊珊感情更好呀,蘇艾也可以畫呀?
師:很好,大家看蘇艾有沒有可能畫這葉子?
生:不可能(較為大聲)
師:為什么?
生:前面我們這一組同學已經分析過貝爾曼可以畫出而且只有他能畫出這副杰作。(第二
組同學反應強烈)
師:第二組同學維權意識很強啊。(生笑)剛才第四組同學分析很細致,如果把它們整理一下,就是一篇評論文章。但這篇評論文章美中不足的就是,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生:埋下伏筆,設置懸念,在結尾高潮處戛然而止,使人恍然大悟。
師:蘇聯有位作家曾說過,“藝術的打擊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顯志”。短篇小說的大師們在文章情節(jié)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fā)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實際,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下面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結合第55節(jié)中有關語句描述一下貝爾曼是如何畫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的。要求:符合人物性格, 力爭表現出人物的精神品質,想象要合情合理,同時要有適當的情境描寫。
(學生開始動手快速寫起來)
師: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就寫到這為止,但是我在巡視的過程中發(fā)現我們班的才女已經寫了很多,下面請她給大家讀讀好不好?
生:好。ㄕ坡暎
生:(讀)暴風雨何等殘酷,搖得樹枝“吱吱”作響,砸得玻璃好象要破碎一般。而這個老人———生命垂危的老人,在那種凄風苦雨的夜里,點著燈籠爬上梯子。雨水砸得他睜不開眼,順著他不平的臉,轉彎而下;那雙曾握筆狂舞的雙手,瑟瑟發(fā)抖。他不是在畫一片葉子,而是在畫友情,畫人生,畫他對人生充滿了希望,畫他對藝術充滿了熱誠,畫他對暴風雨的無所畏懼!一夜的風吹雨打,一夜的攀高落下,一夜的執(zhí)筆調色,他……他離開了。(學生沉浸在她的描述之中,寂靜,最后一片掌聲)
師:不僅寫得好,而且讀得也是這么好。剛才我已經被你的文字和聲音深深地打動。我記得羅丹有句名言:“要點是感動,是愛,是希望,戰(zhàn)栗,生活。在做藝術家之前,先要作一個人!苯涍^探討解讀,我們已經被小說中折射出來的人性美深深打動,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貝爾曼用生命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又該如何回答呢?(寂靜了1分鐘,思考)
師:昨天晚上我在備課時無意間看了些圖片,看后我感慨萬千,今天我也把它帶來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師深情地敘述)
[課件展示]
1.山里娃,誰為你遮風擋雨……孩子,我為你的教育而哭泣!
2.同齡人的境遇:王致中17歲,在貴州以背煤為生。一筐煤40公斤,從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后再走1000米山路,掙1元人民幣……
3.美麗的城市,流浪的老人……有人哭,就代表著他的渴望……
師:(小結)也許我們看慣了花開花落,看慣了葉生葉落,也看慣了生死輪回,卻很難找到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路,怎樣走好自己的一生,怎樣做人,這節(jié)課也許給了我們很多啟迪!現在已經下課了,有可能我們還有很多話要說,想說,或者還有問題需要討論,但是由于時間限制,我想請大家把自己的感想或疑問寫在我們的周記本上,我們做進一步地交流,好不好?
生:好。ù舐暎
師:好的!下課!
[簡評]
把講臺讓出來,讓學生自己去探討解讀,是本課最大的教學特色。
這節(jié)課不是由老師設計好教學內容,去啟發(fā)、誘導學生的感知、理解,而是從學生的閱讀出發(fā),形成教學目標,再由學生自己去解決,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個輔佐者、引導者、促進者,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課堂中學生自主研讀和分組研討,發(fā)動小組內同學進行合作學習,提示學習方法,讓學生先行充分交流問題。課的小結部分有一個閃光點,就是在對文章內容總結的基礎上,稍加提升,對學生進行適度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使知能情意相融合,實現語文課堂功能的升華。稍嫌遺憾的是還要強化文本,一定要將作品賞析與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作品中揣摩、積累語言,精彩語段與句子要反復讀悟,一些重要字詞要拎出來,課內應有適度的、隨機的、切合文本特色的語言訓練。另外由于時間關系,最后的內容展開不夠,還可以稍加開拓一些。
整節(jié)課綜合起來看,教學的操作是嚴謹的,體現了新課程三大新理念:生活性、生命性、發(fā)展性,也告訴我們:只有學生自己才能發(fā)展自己。
【《最后的常春藤葉》課堂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手指》課堂教學精彩實錄04-22
《幽徑悲劇》課堂教學實錄03-22
生命生命課堂教學實錄03-21
《天鵝的故事》課堂教學實錄07-28
少年閏土課堂教學實錄08-01
《認識圓柱圓錐》課堂教學實錄03-22
《陶罐和鐵罐》課堂教學實錄03-10
《統(tǒng)計》數學課堂教學實錄08-13
關于《爬天都峰》的課堂教學實錄08-04
關于《日月水火》課堂教學實錄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