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得失分析
這里說的傳統(tǒng)語文教學指的是漢唐以后,特別是宋代以后直到19世紀末葉的語文教學(當然那時并沒有語文教學這個名稱,但是這類工作是一直在進行的,這里姑以今名稱之)。自從宋代王安石在科考中采行經義、策問的辦法之后,科舉考試的內容和方法逐漸定型。元明以下順著這個路子產生了八股文。當時先生教寫八股文,學生學寫八股文,這方面的教學成了科舉考試的附庸,不是一般的語文教學。這里只談一般的語文教學,不談八股文的教學。不過八股文這種科舉考試方法實行了幾個世紀,而那個時期許多讀書人都巴望著能參加科舉考試,所以八股文那一套對一般的語文教學不可能不產生影響。這影響是非常惡劣的,深厚的,甚至直到今天它的陰影還沒有完全消失。只有在特別需要說到八股文對語文教學的惡劣影響的時候,本文才會偶爾提到它。
下邊分兩部分來談。一部分談談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主要經驗;一部分談談傳統(tǒng)語文教學有哪些明顯的缺點,今天應當怎樣對待。
傳統(tǒng)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一條經驗是,教學從漢語漢文的實際出發(fā),并且充分運用漢語漢文的特點來提高教學的效率。
漢語漢文的特點很多。這里從教學的角度著眼,主要注意到以下三點。
1.語素(morpheme)以單音節(jié)的為主。在古代漢語里,這些單音節(jié)語素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沒有統(tǒng)計,估計該在2/3以上)是自由的,就是說,每一個這樣的語素都可以單獨構成一個詞,雖然它也能同另一些單音節(jié)語素合起來構成另外一些詞。半自由的語素(單獨構成一個詞的能力小,而同其他語素合成詞的能力和自由語素一樣)比較少一些。不自由的語素(沒有組合能力,只能單獨作為語法成分使用,或者組合能力很小,而組合的時候有固定的位置)更少?偲饋砜,漢語語素在語言里的活動能量很大,組合能力很強。說漢語的人,掌握的語素夠不夠,運用得熟不熟練,是語言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
2.漢語是聲調語言。每個音節(jié)的主要元音都有一個聲調,F代漢語普通話有四個聲調,即高平調、中升調、降升調、高降調。古代漢語的聲調還要復雜些。一個單音節(jié)語素都有一個聲調。聲調有區(qū)別語素意義的作用。
3.漢語是一種非形態(tài)語言。它沒有或者說極少有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它不靠詞的形態(tài)變化表示語法關系,不靠形態(tài)變化作為把詞組合成更大的語言片段的手段,而是靠語序和輔助詞。
【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得失分析】相關文章:
語文試卷分析的教學反思07-03
小學語文教學分析04-14
語文《黃鸝》教學案例分析07-03
語文教學案例分析07-03
語文教學方案分析報告07-02
語文教材分析教學建議07-05
語文知識教學分析報告07-03
小學語文試卷分析教學反思03-07
關于高職院校傳統(tǒng)繪畫教學分析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