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_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_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_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美術教育的視覺文化轉向教育學論文

時間:2022-06-25 10:14:03 文化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美術教育的視覺文化轉向教育學論文

  摘要:視覺文化是國外在20世紀70-80年代興起的學術熱點。攝影學科成為了視覺文化轉向的先鋒陣地。如今的世界已經完全被圖像化了, 因此視覺素養(yǎng)成為當下人必不可少的基礎能力。在這樣的契機下, 高校攝影學科與中學的藝術教育面臨著機遇與挑戰(zhàn)。文章探討如何通過高校攝影教育與中學藝術教育的視覺化轉型及對攝影藝考的改革, 來實現中學與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的完整對接。

美術教育的視覺文化轉向教育學論文

  關鍵詞:視覺文化教育; 攝影教育; 美術教育; 藝考;

  一、高校攝影教育的視覺文化轉向

  2018年的世界已經是一個十足的視覺世界了。不用過多舉例, 抖音風靡了全世界、美圖成為了比化妝品更重要的軟件、AR技術使現實與虛擬的邊界變得模糊……生活在現代的每個中國人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屏幕, 在屏幕中認知世界、在屏幕中娛樂、在屏幕中社交、在屏幕中購物……海德格爾曾在《世界圖像的時代》中指出未來的世界的兩大特征:“一個是世界成為圖像, 一個是人成為主體”。2013年一家歷史悠久的報紙《芝加哥太陽時報》, 解雇了公司所有攝影記者。原因正如本文開篇所述, 在一個人人都能攝影的時代, 攝影技術并不掌握在少數精英的手上。如果攝影專業(yè)仍然以技術作為重點, 那么將會出現攝影專業(yè)生源減少或者畢業(yè)難以就業(yè)等問題。遺憾的是, 國內的眾多高校沒有認識到這一問題。百度的無人汽車正式量產, AI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將在數年內代替機械的婚紗攝影師、商品攝影師。大眾攝影的普及將近一步迫使新聞攝影師下崗。攝影專業(yè)畢業(yè)的學生將面對大眾與機器的雙重夾擊。

  中國的攝影教育必須轉型, 這個轉型的方向就是視覺文化。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完全視覺化的時代, 知名學者李歐梵指出:視覺文化與視覺藝術的區(qū)別就在于視覺文化使人們觀看圖像的場所發(fā)生了變化。以前觀看圖像的場所都是正式的、固定的到美術館去看油畫, 到電影院去看電影。但是, 今天人們在百貨公司看廣告, 在家里面看DVD。視覺文化把人們的注意力引離結構完善的、正式的觀看場所, 如電影院和藝術畫廊, 而引向日常生活中視覺經驗的中心。視覺文化重在文化, 而視覺藝術重在藝術。視覺文化不僅關注各種視覺媒介器物層面的操作使用, 更關注非實體的, 也就是要解讀這些視覺媒介所關注的文化與社會現象。

  視覺文化的轉向導致整個攝影教育的轉向。這種轉向總而言之就是從之前只注重技術的教學轉向了注重社會、文化學。美國早在20世紀70-80年代就開始在攝影專業(yè)的教學中開始考慮將攝影與復雜的社會問題結合起來。美國歷史學家阿蘭·川晨伯格 (Alan·Trachtenberg) 提出了新攝影理論。新攝影理論主張攝影與其他學科聯系起來, 比如社會科學、藝術、平面設計和哲學。從攝影的本體來看, 攝影本身就是一種兼有紀實的人文和藝術的審美因素的一個媒介。攝影教育本身就不能單獨被劃分到藝術學科, 應該屬于包含了社會、哲學等內容的大人文學科背景下。從芝加哥藝術學院、耶魯大學藝術學院、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這些院校的研究生教學模式以及其研討課和影像分析課程來看, 攝影均是在人文背景下分析, 并沒有將攝影或者影像單獨放在純粹藝術范疇去闡釋, 這也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新攝影理論的背景。不僅僅在美國, 英國的高校也注重攝影的全方位教育。倫敦藝術大學開設的攝影碩士學位課程涵蓋數碼審美廣泛及多元的理念、研究實踐、屏幕文化、紀實攝影、動態(tài)與靜態(tài)圖像、哲學、行為、聲音、寫作與電子藝術。

  中國的高校普遍沒有意識到攝影教育的視覺文化轉型的迫切性。中國傳統的攝影教育以為提高學生攝影技術就能增強學生競爭力。實際上在這個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 技術普及的速度遠比人們想象的要快。無人機航拍課程曾是前兩年攝影專業(yè)的寵兒, 各大院校都在攝影課程中增加無人機航拍課程, 甚至有學校專門成立無人機航拍的專業(yè)招生。但是無人機的技術進步后已經人人皆可輕易上手。如果以技術作為攝影教育的核心, 技術普及及智能化就是這種教育制度最大的敵人, 那么要不了多久就會出現攝影教育的“盛世危機”。

  由于中國攝影教育更多地局限于攝影學科內部, 近幾年雖有些許進步, 終于開始重視藝術理論和攝影史、藝術史的教學, 但是這顯然是不夠的。如果仍舊以一種“點子”思維來進行攝影創(chuàng)作就會發(fā)現此路即將進入死胡同。因為“點子”終究有一天會走向枯竭。攝影作品的同質化現象如今就非常嚴重。

  如今的世界已經進入一個由鮑德里亞提出的擬像的世界, 表現出極端復雜與無序。如果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者沒有洞察社會的能力和藝術素養(yǎng), 只是憑借藝術理論、藝術史等知識根本就無法看清被攝物本質, 更何談挖掘, 提煉出藝術作品呢?學生為了完成老師作業(yè), 只能不斷借鑒藝術史、攝影史等名作, 從形式上取勝, 或者抄襲國外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思路。

  攝影教育在視覺文化的背景下的教學目的應該有更深遠的含義。學生通過攝影教育后, 不僅應該掌握攝影技術與攝影理論的知識, 更應該擁有一定的社會學、傳播學與哲學知識。對視覺權力的建構、性別文化、影視文化等有一定認知。攝影教育應該讓學生更好認知這個社會。

  二、中學美術教育的視覺文化轉向

  1968年美國的羅切斯特地區(qū)一群不同學科的教師在柯達公司的支持下籌辦了一個視覺素養(yǎng)協會 (International Visual Literacy Association) 。這個協會推動美國教育部頒布了《藝術教育國家標準》, 推動了視覺藝術教育和攝影教育在低階段教學的發(fā)展。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 (Alvin Toffler) 早在1980年就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指出:人類社會正在孕育三種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計算機文化文盲和視覺文化文盲。這是因為, 在視覺文化時代, 所有的年輕人都有一個新的使用圖像技能的需求。今日的教育工作者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幫助青少年發(fā)展視覺素養(yǎng)的重要性, 因為這是青少年在一個高度復雜的世界中生存和交流必不可少的核心素養(yǎng)。

  教育者不僅僅應該教授學生如何繪畫, 更應該教授如何鑒賞眼前的圖像。視覺文化的教學一方面是現代人生存與交流的必備知識, 另一方面能起到普及藝術的作用。除非進入藝術專業(yè), 大部分學生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到藝術史的課程。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 高中藝術熱火了幾十年, 但是藝術館仍然門可羅雀, 大部分人看不懂當代藝術。

  60年代后藝術從現代主義時期跨入到后現代主義時期。簡單來說, 在這個時期, 形式至上轉向了內容至上。各學科間的間隔被打破了, 各種藝術媒介的綜合利用成為了當代藝術的常態(tài)。同時, 攝影、攝像、數碼技術等新的藝術媒介成為了當代藝術的中心。以新媒體為主的藝術作品或者行為藝術、大地藝術、沙畫藝術、雕塑藝術等難以保存或難以運輸的藝術形態(tài)都以視覺藝術的形態(tài)展現于當下的展覽中。中學生的美術課本整體停留在實用主義的階段, 教科書的課例在知識介紹上過于追求全面, 無所不包的知識內容使得美術教科書猶如一本現代媒體藝術的“使用說明書”。這種停留在技術層面的類似說明書的教科書當然無法解讀當代藝術。視覺文化課程的綜合探討、多學科跨界溝通的研究方式才是打開解讀當代藝術的鑰匙。

  王麗雁通過對俄亥俄州一所高中12年級的兩堂電腦美術課程的觀察, 發(fā)現教師不僅指導學生進行電腦美術的創(chuàng)作技能, 同時更注重對設計作品背后的觀念進行解讀。比如鄧肯以家庭攝影為課程設計的主題, 引導高中生拍攝自己的家庭攝影集, 并運用數碼相機和攝像機將拍攝好的數碼照片或數碼電影傳到上, 要求學生對數字影像進行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民俗學上的解讀, 影像通過社交網絡的傳播產生出不同的跨文化意義。

  但是我國的教育卻并沒有重視視覺教育。從小學到高中的教育都是以文字為基礎的, 學生們并沒有理解何為圖像。從視覺角度來看, 視覺影像本身就比文字更具有吸引力。在視覺影像面前, 人們自覺放棄任何警惕。學生們相信任何圖像都是真實的、可信的。但是視覺影像可以被隨意生產, 因此在生產的過程中就可以被隨意建構。我們經常能夠看見中學生沉迷手機網絡游戲。問題的核心在于學生不會正確對待和使用視覺材料。視覺文化的教學起碼能告訴學生圖像未必是真實的, 能夠引導學生正確使用視覺材料。

  學者徐耘春在寫博士論文《視覺藝術教育的新動向:數字時代背景下的中學新媒體藝術課程與教學研究》時, 曾對上海、浙江、江蘇、福建4個省市的20所中學, 包括11所初中、8所高中、1所中等職業(yè)技術學院進行了問卷調查。在對400位學生進行的調查中, 徐耘春發(fā)現這些地區(qū)的學生有80%學習過美拍這樣的手機應用, 全部學生都經常使用手機、電腦這樣的新媒體產品。有52.8%的學生最喜歡數碼攝影, 有40.5%的學生最喜歡數字攝像。所以從技術教學的角度來說, 中學生使用新媒體, 即運用視覺技術的現狀, 是較為良好的。這和國家的相關教育制度文件有密切的關系。2015年9月, 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文件《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稱學校美育課程主要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在這個《意見》里面提到了影視, 而影視是視覺藝術教育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 (實驗) 》中, 現代媒體藝術是該標準明確提出來的教學項目。雖然這個調查是針對上海及周邊經濟發(fā)達、教育發(fā)達地區(qū)的調查報告。但是也應該看到, 有著國家制度的保障, 以及中西部地區(qū)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 基于新媒體的視覺技術教育會逐步完善。

  這份調查暴露出的真正問題并不在新媒體技術。由于缺少鑒賞新媒體藝術作品的方法, 中學生普遍不會對當代新媒體藝術作品進行鑒賞。部分學生還將安迪·沃霍爾、草間彌生等波普藝術家誤認為是新媒體藝術家。由于缺少鑒賞新媒體藝術作品的方法, 中學生普遍不會對當代新媒體藝術作品進行鑒賞。在實際調查中高中階段的學生有93%沒有在美術課上接受當代新媒體藝術家及其作品的鑒賞課。在對教師的20份問卷調查中, 有40%的教師對新媒體藝術只能做到一般了解。在平時是否經常去參觀各類新媒體藝術展覽這個問題中, 有一半的教師表示很少參觀。從這份調查問卷的結果來看, 中學老師對當代藝術前沿認知非常缺乏。因此, 中學視覺文化教育任重道遠。

  華東師范大學的教授錢初熹提出視覺文化背景下的美術教學的解決方案。她認為應該提高學生跨學科學習能力以及將這些能力遷移至各領域的能力。站在這一高度, 學校美術教育需進一步改革:確立增強批判性視覺識讀能力的目標;增設視覺素養(yǎng)與言語素養(yǎng)互動的課程。研討式的教學方式就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方法。這種方式在一些大學中已經被證明是成功的。在研討式教學環(huán)節(jié), 老師與學生的身份不再有差別。老師與學生共同探討作品意義, 并且共同查詢相關資料。通過這種方式, 既能提高學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也能拓寬學生知識面。

  三、高中與大學的銜接考試

  如果按照前文的方式重新規(guī)劃高中的視覺文化教育與大學的攝影教育, 那么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來看都具有連貫性。高校的人才選拔也是至關重要的, 選拔方式不僅對高中的藝術教學有著風向標的作用, 而且也決定著攝影專業(yè)的學生素質。近年來不斷有高校教師抱怨:攝影專業(yè)很難招收到合適的學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在藝考招生的環(huán)節(jié)上。

  在視覺文化的教學背景下, 藝考招生也必須要進行改革, 才能體現高中與大學視覺教育的整體性。目前的高校攝影藝考招生的方案五花八門:圖片分析、影評寫作、文藝常識、攝影知識筆試、繪畫考試等。這些考試方式的弊端就是考試內容可以精準預測。攝影基礎知識、文藝常識這些內容都有固定的范圍, 一些藝考培訓班會要求學生們背誦。如果背誦文藝常識可以理解, 那么學生囫圇吞棗, 不知意義地背誦一些相機的生僻名詞, 辟如:感光乳劑、景深預覽等內容, 卻不知道如何使用相機, 不會使用單反, 就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藝考招生總是形式大于內容, 很多學生根本看不懂一張照片, 看不懂一部電影, 但是卻知道如何“湊字數”地把一篇圖片分析寫滿500字, 知道一定要使用辟如平行蒙太奇、象征蒙太奇等“專業(yè)”的詞匯。目前除了少數幾個學校的考題無法預測外, 大部分的學?荚嚩伎梢酝ㄟ^一些藝考培訓機構的應試培訓而取得不錯的成績。藝考招生考題的模式化為“走捷徑”的藝考生大開方便之門。同時, 攝影專業(yè)的報考人數較競爭激烈的廣播電視編導等專業(yè)更少, 錄取分數線也較低。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報考攝影專業(yè)的學生往往是本就文化成績不高的編導藝術生中最差的一部分。有一些院校直接將攝影劃歸至美術類招生里面, 最后導致真正對攝影感興趣的學生因為美術考試而被拒之門外。攝影同時出現在美術類和編導類的問題, 其實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現在高校對攝影的認識是模糊的。

  傳統的藝考招生最大的問題就是太過注重學生的技術理論或技術實踐。實際上技術理論和技術實踐最容易被培訓班短期突擊。這種考試最大的弊端就是無法招到真正對視覺文化, 對攝影思想感興趣的有潛力的學生。最后招到的學生更多是對攝影沒多大興趣或者混文憑的投機學生。如果學生質量不高, 學校就算有心在攝影教學的過程中進行深入的視覺文化教學, 學生也會出現聽課障礙, 因此學校也只能一遍又一遍以技術為本。在技術越來越智能的未來, 按照這種態(tài)勢發(fā)展下去, 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攝影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下降, 攝影專業(yè)招生人數的下降。

  筆者并不認為技術教學完全沒必要, 或者沒有實際意義。攝影的技術以及理論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在大學四年的系統化學習中, 這些內容實際上很容易習得。但是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知識的廣度卻決定著學生的潛力。特別是在視覺文化轉向的攝影學科背景下, 拍照并不是重要的事情, 創(chuàng)意的重點已經轉移為對創(chuàng)作對象的思考與觀念藝術的關注。因此, 攝影藝考招生的重點應該是學生的綜合知識廣度。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的招生方式就是可取的。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的初試是綜合素質測試, 在具體題目選擇上, 完全不設范圍、不設大綱。通過這種方式, 學校能夠很好地篩選出有能力進行視覺文化探究的考生。

  攝影的藝考招生考試有很好的導向作用。本文無意批判社會藝考培訓的良莠不齊, 藝考培訓作為一個培訓機構, 并沒有多大的社會責任, 培訓機構最大的使命只是幫助走捷徑的學生通過藝術考試。因此, 討論藝考培訓教學并無多大意義。解決藝術生的招生困境不僅僅在于招生考試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上, 而是需要中學、高校及藝考同步改革才能實現。這種改革就是要回歸藝術教育的本源, 在中學階段培養(yǎng)真正對視覺藝術感興趣的學生, 藝考命題應綜合考慮高中生實際知識掌握情況和高校攝影教學需求, 高校藝術教育再完成對學生的潛力開發(fā)。攝影藝考亂象的原因出現在高中與大學的教育斷層上, 使針對“走捷徑”學生的藝考培訓有了可乘之機。而視覺文化的轉向是一個契機, 在這個契機下, 高校的攝影教育可以與高中的藝術教育無縫對接。藝考方式如果順應這樣的改變, 以考察學生文化知識為本, 那么突擊式藝考培訓就自然沒有了生長空間, 同時也能夠讓高校招到更合適的學生。

  四、結語

  攝影的思想流派經過了四個時代:第一個時代就是畫意時期的古典時期;第二個時代就是追求本質的現代藝術時期, 也可以認為是紀實時期;第三個時期是關注攝影表意的圖像學時期, 以羅蘭巴特的符號學為代表;第四個時期就是話語時期, 以?、居伊·德波為代表, 而這個時期就是我們所論述的視覺文化時期。威廉·米切爾認為這個時代的攝影是后攝影時代, 用一個“后”字來區(qū)別傳統的攝影。西方從上世紀80年始, 視覺文化的研究方興未艾。因此我國攝影的發(fā)展有必要進行視覺文化的轉向。攝影的發(fā)展離不開攝影理論人才的培養(yǎng), 攝影教育也應該抓住這樣的契機, 一方面在本科教育內部擴充人文學科的教學, 一方面自上而下地呼應高中進行的美術教育中新媒體教學的改革。通過科學的招生考試, 一方面引導高中美育的視覺文化教學, 一方面選拔適合新時期攝影發(fā)展的人才。通過這樣的變革, 攝影學科的學術性地位會進一步提升, 攝影專業(yè)畢業(yè)生將更具有職業(yè)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羅崗, 顧錚.視覺文化讀本:the reader[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2]王彬.從攝影到屏幕影像—美國高等院校攝影教育研究[D].北京電影學院, 2017.

  [3]何伊寧.英國攝影教室[M].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2016.

  [4]錢初熹.視覺文化的轉型與學校美術教育的發(fā)展[J].美育學刊, 2014, (3) .

  [5]徐耘春.視覺藝術教育的新動向——數字時代背景下的中學新媒體藝術課程與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 2015.

  [6]樊華, 劉姌, 程珊珊.略論藝術類高校招生與教學管理的關系——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為例[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17, (2) .

【美術教育的視覺文化轉向教育學論文】相關文章:

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論文07-04

視覺文化下的產品戰(zhàn)略07-04

淺談傳統文化對當今美術教育的影響論文07-04

廣告視覺語言論文07-03

城市建筑攝影的視覺表達論文07-03

平面設計的視覺與觸覺分析論文07-02

讓穆克雕塑的視覺藝術論文07-03

汽車電動助力轉向系統的技術研究論文07-03

關于視覺傳達專業(yè)印刷工藝的論文07-03

我國書法視覺下招貼設計論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