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必備14篇】
中國哲學簡史 篇1
最近我閱讀了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這部專著一直是世界各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響很大。凡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千萬不要錯過這本書,它是你進入中國文化的捷徑和地圖。你不必迷失在浩瀚難懂的典籍中暈頭轉(zhuǎn)向就能清楚了解,那些令我們景仰的圣人曾經(jīng)是怎樣思想的,他們的主要理論是什么,后來又是怎樣發(fā)展或是被利用的。
書名雖是中國哲學史,但其實也是中國文化史,因為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就是這些圣人的經(jīng)典,那是中國人的根子,是中國人的血脈和骨骼,中國人的人生哲學就起源于那里,中國幾千年來就浸淫其中,那里有中國人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大智慧。因此說此書濃縮了中國文化的精華并不為過。這本書介紹了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有影響的哲人,以及儒、道、佛、禪宗。甚至利用前兩章介紹了中國哲學的大背景,這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及中國現(xiàn)代年輕人尤其有幫助。當然這只是馮友蘭的讀書筆記,提綱挈領地表達了他對中國文化和中國哲人的理解。讀馮友蘭先生的書,經(jīng)常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他的很多觀點我深以為然,比如:
人不滿足于現(xiàn)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xiàn)實世界,這是人類內(nèi)心的一種渴望:在這點看事物,也就意味著取消自我。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只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chǎn)物。道德行為,并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yǎng)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通過對該書的認真閱讀和認真思考總結,讓我對廉政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認識。首先,是以人為本。自從《尚書》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和“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民本思想之后,歷代進步的思想家和比較開明的統(tǒng)治者都能堅持民本與愛民的思想傳統(tǒng),并在統(tǒng)治制度與政策的設計上有所體現(xiàn)。民本與愛民,既是中國廉政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也是歷代廉政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
其次,是如何處理德治和法治關系的經(jīng)驗。在中國政治史上,出現(xiàn)過德法并舉、單純法制、無為而治、德本法用等不同的治國理念和政治模式。比較起來,還是儒法結合的“德法并舉”模式更加符合統(tǒng)治階級需要。但廉政而言,無論是“德法并舉”還是“德本法用”的想,對中國的廉政建設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再次,是嚴于律己、不欺暗室、廉潔奉公的官德與政風,任何時代的廉政,都與執(zhí)政官員的道德品質(zhì)和和行政作風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國的主流思想家總是把“修己安百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作不可分割的整體。
以上是從哲學的角度歸納出關于廉政的一些想法,《中國哲學簡史》有極其重要的人文價值,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作文
中國哲學簡史 篇2
所謂人生的大感悟小感慨不會每天都有,讀書和學習卻是每天都必須有的事情。
昨天是馮友蘭先生逝世26周年的紀念日,恰巧最近終于讀完了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
鑒于自己的才學甚淺,亦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便摘錄了書中自己認為有感觸的字句段落,留以自己時常學習,也放在這里方便有興趣的人翻看。
自序:
歷稽載籍,良史必有三長:才,學,識。學者,史料精熟也;識者,選材精當也;才者,文筆精妙也。
中國哲學的精神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我所說的宗教,就是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筑,包括迷信、教條、儀式和組織。
中國哲學傳統(tǒng)里有為學、為道的區(qū)別。為學的目的就是增加積極的知識,為道的目的就是提高心靈的境界。哲學屬于為道的范疇。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但是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他一旦是哲學的,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
名言雋語、比喻例證就不夠明晰。它們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從后者得到補償。當然,明晰與暗示是不可兼得的。一種表達,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種表達,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詩意。
“曾見郭象注莊子,識者云:卻是莊子注郭象”。
公元五世紀的鳩摩羅什,是把佛經(jīng)譯為漢文的最大翻譯家之一,他說,翻譯工作恰如嚼飯為人。一個人若不能自己嚼飯,就只好吃別人嚼過的飯。不過經(jīng)過這么一嚼,飯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來乏味多了。
中國哲學的背景
《老子》:“反者道之動”。這個理論對于中華民族影響很大,他們即使在繁榮昌盛時也保持謹慎,即使在極其危險時也滿懷希望。這個思想為中華民需提供了一種心理武器,所以哪怕是最黑暗的日子,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懷著希望度過來了,這種希望表現(xiàn)在這句話里:“黎明即將到來”。
《莊子》中說,儒家游方之內(nèi),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會。
我們還可以套用孔子的話,說海洋國家的人是知者。大陸國家的人是仁者,照孔子的話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中國也在進行工業(yè)化,雖然比西方世界遲了許多,但是遲化總比不化好。說西方侵略東方,事實上,正是現(xiàn)代侵略中世紀。要生存在現(xiàn)代世界里,中國就必須現(xiàn)代化。
必須進行邏輯分析,以便在哲學的歷史中區(qū)別哪是不變的,哪是可變的、每個哲學各有不變的東西,一切哲學都有些共同的東西。為什么各個哲學雖不相同,卻能相互比較,彼此翻譯。原因就在于此。
孔子:第一位教師
關于人的德性,孔子強調(diào)仁和義,特點是仁。義是事之“宜”,即“應該”。它是絕對的命令。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應該做的事、必須為做而做,因為做這些事在道德上是對的。如果做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慮,即使做了應該做的事,這種行為也不是義的行為。用一個常常受孔子和后來儒家的人蔑視的詞來說,那就是為“利”。在儒家思想中,義與利是直接對立的。孔子本人就說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我們的行動,要取得外在的成功,總是需要這些條件的配合。但是這些配合,整個地看來,卻在我們能夠做的,莫過于一心一意地盡力去做我們知道是我們應該做的事,而不計成敗。這樣做,就是“知命”。
這樣做的結果,我們將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遠快樂。所以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學,是指增加知識;但是“道”確實我們用來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
墨子: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
墨子發(fā)展了俠的職業(yè)道德,那是非常強調(diào)團體內(nèi)的服從和紀律的。它無疑也反映了墨子時代的混亂政治局面,使得許多人向往一個中央集極的政權,哪怕是一個專制獨裁的也好。
儒家的理想主義派:孟子
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義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現(xiàn)實主義一翼。
照墨家說,國家的存在是因為它有用;照儒家說,國家的存在是因為它應當存在。
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闡明忠恕之道時,還只限于應用到個人自我修養(yǎng)方面,而孟子則將其應用范圍推廣到治國的政治方面。
名家
惠施,公孫龍代表名家中的兩種趨向,一種是強調(diào)實的相對性,另一種是強調(diào)名的絕對性;菔⿵娬{(diào)實際事物是可變的、相對的事實,公孫龍則強調(diào)名是不變的、絕對的這個事實。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名家的這個辯論在中國古代很著名,被稱為“合同異之辯”。
今日的昨日,是昨日的今日;今日的今日、是明日的昨日。今昔的相對性就在這里。
公孫龍以這些知識論的、形上學的辯論,確立了他的命題:堅、白分離。在中國古代這是個著名命題,以“離堅白之辯”聞名于世。
道家第二階段:老子
中國哲學常用的話說,道是無名之名。
老子說,在能夠使任何物之前,必須先是“有”!暗馈笔恰盁o名”,是“無”,是萬物之所從生者。所以在是“有”之前必須是“無”,由“無”生“有”。這里所說的屬于本體論,不屬于宇宙發(fā)生論。
老子警告我們:“不知常,妄作,兇!蔽覀儜撝雷匀灰(guī)律,根據(jù)它們來指導個人行動。老子把這叫做“襲明”。想要得些東西,就要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誰若想變強,就必須從感到他弱開始。
道是萬物之所從生者,德是萬物之所以是萬物者。
道家第三階段:莊子
人利用理解的作用,可以削弱感情。正如斯賓諾莎所說:“心靈理解到萬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圍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圍內(nèi)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為他們受苦!庇玫兰业脑捳f,就是“以理化情”。
《齊物論》的開始是描寫風。風吹起來,有種種不同聲音,各有特點!洱R物論》把這些聲音稱為“地籟”。此外還有些聲音名為“人籟”。地籟與人籟合為“天籟”。
“無知”與“不知”不同!盁o知”狀態(tài)是原始的無知狀態(tài)。“不知”是先經(jīng)過有知的階段之后才達到的。前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這個不同,道家人用“忘”字表達其方法的訣竅。圣人并不是保持原始的無知狀態(tài)的人,他們有一個時期具有豐富的知識,能作出各種區(qū)別,只是后來忘記了它們。
儒家的現(xiàn)實主義派:荀子
知道的,希望的,二者不同。知識是重要的,可是也不能光靠知識生活,還需要情感的滿足。在決定對死者的態(tài)度時,不能不考慮理智和情感這兩個方面。
宗教,詩,二者都是人的幻想的表現(xiàn)。二者都是把想象和現(xiàn)實融合起來。所不同者,宗教是把它當做真的來說,而詩是把它當作假的來說。
荀子:“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
荀子的兩個學生,有兩個最著名:李斯,韓非。
韓非和法家
西周封建社會根據(jù)兩條原則辦事:一條是“禮”,一條是“刑”。禮是不成文法典,以褒貶來控制“君子”即貴族的行為。刑則不然,它只適用于“庶人”或“小人”即平民。這就是《禮記》中說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儒家的觀念是理想主義的,法家的觀念是現(xiàn)實主義的。正由于這個緣故,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儒家總是指責法家卑鄙、粗野,法家總是指責儒家迂腐、空談。
儒家的形上學
《易》、《老子》、《莊子》合成“三玄”。
《系辭傳》說:“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在《中庸》里,誠和明是聯(lián)在一起的'!吨杏埂氛f:“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名矣,明則誠矣。”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
有句話說:“歷史決不會重演”。又有句話說:“目光之下無新事”。這兩句話結合起來也許含有全面的真理。
中國人缺乏民族主義是因為他們關于從天下即世界的范圍看問題。
十七、將漢帝國理論化的哲學家:董仲舒
我的同事金岳霖教授曾說:“我們?nèi)魧ⅰ臁冉鉃樽匀恢,有理解為主宰自然的上帝之天,時而強調(diào)這個解釋,時而強調(diào)另一個解釋,這樣我們也許就接近了這個中國名詞的幾分真話!
孟子與董仲舒的不同,就這樣歸結為兩個用語“已善”和“未善”的不同。
儒家的獨尊和道家的復興
今文學派可能是先秦儒家理想派的繼續(xù),古文學派可能是先秦儒家現(xiàn)實派的繼續(xù)。換句話說,今文學派出于孟子學派,古文學派出于荀子學派。
新道家:主理派
“新道家”是一個新名詞,指的是公元三、四世紀的“玄學”!靶笔呛谏,又有微妙、神秘等意思。《老子》第一章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所以“玄學”這個名稱表明它是道家的繼續(xù)。
新道家:主情派
清淡的藝術在于,將最精粹的思想,通常就是道家思想,用嘴精粹的語言,最簡潔的語句,表達出來,所以它是很有講究的。
漢人風度是莊嚴、雄偉;晉人風度是放達、文雅。
新道家主理派以向郭為代表,強調(diào)遵從理性而生;主情派以楊朱等為代表。
中國佛學的建立
佛學著作往往被人用道家哲學的觀念進行解釋。這種方法叫做“格義”,就是用類比來解釋。
“宇宙的心”的觀念,是印度對中國哲學的貢獻。佛教傳入以前,中國哲學中只有“心”,沒有“宇宙的心”。道家的“道”,雖然老子所說,是“玄之又玄”,可是還不是“宇宙的心”。
神宗:靜默的哲學
“禪”或“禪那”,原意是沉思、靜慮。
神秀和慧能分裂禪宗,確實歷史事實。北宗與南宗的創(chuàng)始人不同,代表性宗月空宗的不同。
新儒家:宇宙發(fā)生論者
新儒家的主要來源可以追溯三條思想路線:一,儒家本身。二,佛家。三,道教。這三條路線是異質(zhì)的,在許多方面甚至是矛盾的。所以,哲學家要把他們統(tǒng)一起來,這種統(tǒng)一并不是簡單的折中,而是形成一個同質(zhì)的整體的真正系統(tǒng),這當然血藥時間。因此,新儒家的開端雖然可以上溯到韓愈、李翱,可是它的思想系統(tǒng)直到十一世紀才明確形成。
照新儒家的說法,心無欲,則如明鏡,總是能夠立即客觀地反映面前的任何對象。鏡的明,好比心的“明”;鏡的立即反映,好比心的“通”。心無欲,則對于外來刺戟的自然反應,落實在行動上都是直的。由于直,所以“公”;由于公,所以一視同仁,也就是“溥”。
新儒家:兩個學派的開端
程顥講的精神修養(yǎng)方法:“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熬础弊执媪酥芏仡U所講的“靜”字。在修養(yǎng)的方法論上,以“敬”代“靜”,標志著新儒家進一步離開了禪宗。
風流的基本品質(zhì),是有個超越萬物區(qū)別的心,在生活中只遵從這個心,而不遵從別的。照朱熹的解釋,曾點恰恰是這種人。他快樂,因為他風流。在朱熹的解釋里,也可以看出新儒家的浪漫主義成分。
中國哲學簡史 篇3
對中國哲學,我一向抱著“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態(tài)度。因為其浩瀚的思想,讓人產(chǎn)生敬畏之心。當我捧起這本《中國哲學簡史》時,這種感覺頓時釋然。此書的作者,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并沒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專業(yè)術語,而是以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講述,讓人一讀之后,欲罷不能。馮友蘭先生對哲學“入世”與“出世”的剖析讓人心境豁然開朗。佛家說,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圖說,肉體是靈魂的監(jiān)獄。這些歸結起來仿佛是說,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wǎng),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出世的哲學”。另有一種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世務。這種哲學只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愿講超道德價值,即普通所謂“入世的哲學”。
有人認為,儒家是入世哲學的代表,并舉例證明。孔子有個學生問死的意義,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孟子說:“圣人,人倫之至也!保ā睹献与x婁上》)照字面講這句話是說,圣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的人。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是入世的'。因為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但馮友蘭先生指出,從更廣更深的角度而言,這種看法有失公允。中國哲學中的一個主要流派道家認為,生命是個贅疣,是個瘤,死亡是除掉那個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謂“內(nèi)圣外王”的人格,內(nèi)圣,是其內(nèi)在的修養(yǎng)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會上的功用。只不過儒家和道家的側(cè)重點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種社會關系規(guī)范化),道家貴“自然”(順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家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儒家講究三綱五常,道家講求修身養(yǎng)性。儒家“游方之內(nèi)”顯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顯得比儒家出世。這兩種思想看來相反,其實卻相輔相成,使中國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間,取得較好的平衡。入世哲學是強心劑,出世哲學是清醒劑,入世哲學使人關注社會價值,出世哲學使人關心自我的超越價值,入世哲學使人振奮,出世哲學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補,進退相宜,這是中國人從入世和出世哲學中獲得的人生智慧。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升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在為功名利祿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天,中國哲學思想也許是慰藉心靈的一劑良藥。歌手李娜在出家時說過四句話:“人有四種境界:
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階段;
二是職業(yè)、仕途、名譽、地位;
三是文化、藝術、哲學;四是宗教。只有進入第四種境界,人生才閃出亮點!边M入第四種境界閃現(xiàn)人生亮點,對于我們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過高和不太現(xiàn)實,但通過對哲學的修養(yǎng)來實現(xiàn)對人生較高層級的領悟,找到精神的家園,確是每個人人生的一種使命。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中國哲學簡史 篇4
近現(xiàn)代對于孩子的教育和以前不同,以前,兒童教育從私塾開始,學習《三字經(jīng)》、《千字文》、《百家姓》、《幼學瓊林》、《古文觀止》、四書五經(jīng)等,以及修身養(yǎng)性的琴棋書畫等技能。學子們寒窗苦讀十載,一朝考取功名,F(xiàn)在看來,那時人們是從哲學開始學起,通過誦讀和學習經(jīng)典,這些哲學思想深入內(nèi)心,隨著年齡增長,長大成人,在實踐中體會、驗證,從而更深的感受到哲學思想帶來的不一樣的價值呈現(xiàn),F(xiàn)在的孩子,要按照數(shù)理化、文史哲等學科、門類進行學習,學習的門類越來越精細,越來越精、專,而哲學范疇的內(nèi)容大部分放在了長大以后再學習。雖然理解能力增強了,但是遠沒有了幼小時深刻的記憶和感受體驗的細致。
在哲學方面,我們前人留給了我們巨大的財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各種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到后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再后來的釋道儒三家鼎立,哲學,一直跟在我們?nèi)粘I钪,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方方面面?/p>
說到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既是理想主義又是現(xiàn)實主義,對立又融合。既有狂風暴雨般的當頭棒喝,又有柔風細雨潤物無聲的道法天然,以及潛移默化的中庸之道。
哲學,離我們很遠,又很近,有時遙不可及,有時卻又近在咫尺。在現(xiàn)在社會,我們常常把哲學單獨拿出來看,卻忘了,在古時候哲學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這部簡史,有助于我們很好的梳理下前人留給我們的哲學財富,有助于我們透過哲學,通過哲學去看待我們眼前的世界,去看待日益豐富、海量的信息,讓我們的心靈有個可以休憩的空間,讓浮躁和茫然不要那么緊緊逼迫,給心靈一個可以小憩的空間。
中國哲學簡史 篇5
哲學始于思想
以前,我總認為哲學很深奧,很遙遠,甚至認為我一定接觸不到哲學。然而,我讀了《中國哲學簡史》后,不得不驚嘆,馮友蘭先生真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雖然對我而言,讀這本書有些吃力,但馮友蘭先生并沒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專業(yè)術語,而是用了許多文淺意深的語言進行論述,還是深深吸引了我。讀完這本書,我改變了我的想法,哲學離我并不遠,哲學,始于思想。
在書中,馮友蘭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夠思想什么,這就是說,在對人生進行思考之前,我們要對思想進行思想。”這句話我認為是哲學的根本。人要能認清自己,認清自己能夠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疇,在自己的思想范疇之內(nèi)進行不斷地思考,深層次的思考也就能變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這也許就是哲學的本質(zhì)吧。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說的“認識你自己”,與馮友蘭先生所說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學都是建立在“認識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認識自己,哲學才能使我們提升心靈的境界,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
哲學,即智慧之學,人的智慧來自于人的思考。無論多么偉大的學者、哲學家,他們的智慧源泉都來自于他們那善于思考的大腦,從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誕生也就是哲學的出現(xiàn),對他們而言,哲學,無處不在。
“就我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系統(tǒng)的反思。人只要還沒有死,他就還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人生進行反思,至于系統(tǒng)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边@段話依然來自《中國哲學簡史》,它足夠驗證“哲學是始于思考”的`!胺此肌睙o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層次的思考,而“系統(tǒng)的反思”是聚反思、總結于一體,就像優(yōu)秀的學者、哲學家,他們不但善于思考,還善于總結,總結的產(chǎn)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誕生”,它就是關于思考的總結。
所以做一個會“系統(tǒng)反思”的人,哲學就會離你很近。哲學,始于問題。
中國哲學簡史 篇6
一、為什么讀哲學史?
人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了解一個事物需要看他形成發(fā)展演變的整個過程,才能更透徹地了解他的現(xiàn)在,F(xiàn)在我們中國人的觀念一定與古代哲學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我今年暑假選讀了一本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二、介紹馮友蘭。
馮友蘭,世界公認的中國現(xiàn)代哲學家。六十多年前,馮友蘭先生在美國大學開講座,向西方人講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英文講稿整理后寫成《中國哲學簡史》。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哲學簡史》不僅一直是世界許多大學學習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更成為許多西方人了解中國思想文化的入門書,可以說是歷久彌新。
這本書用二十余萬字的篇幅講述幾千年中國哲學史,選材精當,文筆精妙,深入淺出,以有限的篇幅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其中充滿睿智與哲人洞見,正如馮先生自己所說“小景之中,形神自足”。所以說,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學習中國哲學,特別是中國哲學史的最好選擇之一。
現(xiàn)在本書被列入北大學生應讀書目,同時還被確定為“語文新課標深閱讀叢書”之一。與《傅雷家書》、《美的歷程》并稱為“學生三書”。
三、現(xiàn)在我向大家匯報一下我的讀書所得。
。ㄒ唬┱軐W的作用
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以前我們都學過,他教我們世界觀方法論,讓人感覺到它正確的無懈可擊,很高深,也很枯燥,離我們的距離很遠。再加上現(xiàn)代社會專業(yè)知識日益精確化,專家們對越來越少的東西知道得越來越多,而哲學家對越來越多的東西知道得越來越少。在這樣的背景下,學哲學還有用嗎?
關于哲學的功用是什么,馮友蘭先生有這樣的見解:“哲學不報告任何事實,所以不能用具體的、物理的方法解決任何問題。例如,它既不能使人長生不老,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窮?墒撬軌蚪o人一種觀點,從這種觀點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從實用的觀點看,哲學是無用的。哲學能給我們一種觀點,而觀點可能很有用。用莊子的話說,這是‘無用之用’!边@種“無用之用”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成為理想的人而不是成為不得已而羈絆于某種職業(yè)的人。
。ǘ┲袊軐W產(chǎn)生的背景
1、地理環(huán)境
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世界就是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因此古人常說“普天之下”“四海之內(nèi)”。從孔子的時代直到十九世紀末,中國的思想家們從來沒有海上冒險的經(jīng)歷。對比之下,而海洋國家的思想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出生在海洋國家,漫游列島。其思想肯定與中國思想家有不同。
大陸國家的人們,生活方式容易傾向于順乎自然,他們愛慕自然,譴責人為,不喜歡變革。而海洋國家的人們,情況則迥然不同。他們有根多的機會見到語言、風俗都不同的人們。他們習慣于變化,對新奇事物并不懼怕。
2、經(jīng)濟環(huán)境
中國是大陸國家,中華民族向來依靠農(nóng)業(yè)維持生存,在一個農(nóng)業(yè)國家里財富的首要基礎是土地,以前我們都把“耕種之術”作為國家的要務。中國古代哲學家也都強調(diào)農(nóng)業(yè)是立國之本,商業(yè)則被看作立國之末端,所以咱們國家以前一般是重農(nóng)輕商。
但海洋國家靠貿(mào)易維持繁榮,他們首先是商人。商人要和賬目的抽象數(shù)字打交道,所以他們發(fā)展了數(shù)學和數(shù)學思維,因此他們使用的語言非常明晰。而中國哲學家則習慣于用格言、警句、比喻、舉例來說理,給人們留下無限的想象余地。
3、家族制度
農(nóng)民只有靠士地為生,土地是不能移動的,這就是說,由于經(jīng)濟的原因,一家?guī)状硕家钤谝黄。這樣就發(fā)展起來了中國的家族制度,它無疑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組織得很好的制度之一。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便是這種家族制度的理想化。比如說重親情,重血緣關系等。
希臘人生活在海洋國家,靠商業(yè)維持其繁榮。他們根本上是商人。商人也就是城里人。他們的活動需要他們在城里住在一起。所以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為基礎,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為基礎。由于這個原故,希臘人就圍繞著城邦而組織其社會,與中國社會制度形成對照,中國社會制度可以叫做家邦,因為在這種制度之下,邦是用家來理解的。在一個城邦里,社會組織不是獨裁的,因為在同一個市民階級之內(nèi),沒有任何道德上的有理由認為某個人應當比別人重要,或高于別人。但是在一個家邦里,社會組織就是獨裁的,分等級的,因為在一家之內(nèi),父親的權威天然地高于兒子的權威。
4、反者道之動。
即咱們所說的“物極必反”。中國人深信這一理論,因此經(jīng)常提醒自己要“居安思!保硪环矫,既使處于極端困難之中,也不要失望?谷諔(zhàn)爭時期、內(nèi)戰(zhàn)時期的電影中,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黑暗即將過去,黎明馬上來臨!崩杳髦白詈诎档臅r刻“等。正是這種信仰形成的意志,幫助中國人民度過了這場戰(zhàn)爭。
5、對自然的理想化。
農(nóng)民時刻和自然打交道,他們愛慕自然,譴責人為,道家最后將這種思想發(fā)展到極致,即主張“天人合一”。
以上就是馮先生所總結的中國哲學產(chǎn)生的主要背景。在這塊土地上孕育出了孔、孟、老、莊、墨子、荀子、韓非子等大思想家。
需要指出的是,科學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戰(zhàn)勝了地理的限制,今天的中國已不再是封閉的“四海之內(nèi)”。中國的經(jīng)濟基礎也發(fā)生了變化,已經(jīng)走上了工業(yè)化的道路。所以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除一部分具有持久的價值以外,很多已經(jīng)不適應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因此在未來的改革中,中國哲學史必會拋棄許多過去的意識形態(tài),形成自己新的哲學思想。
。ㄈ┚辰缯f的意義
馮先生認為人的各種行動帶來了人生的各種意義,這些意義的總體構成了他所說的“人生境界”。它們從低到高的層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社會風俗習慣而生活。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所做的并沒有什么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為了自己的'好處。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做事為義不為利的境界,他們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所做的都合乎道德,這種人生境界即為道德境界。
超越世俗,自同與大全的境界是天地境界。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圣人。
在這四種人生境界中,前兩種是人的自然狀態(tài),后兩種是人應有的生命狀態(tài):前兩種境界來自天然,后兩種境界則是人的心靈所創(chuàng)造的。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是為了幫助人達到后兩種人生境界。
通過境界學說的闡述,馮先生指明了中國儒家哲學主要倡導和期望的是升華人心靈的境界,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理想。馮先生一再強調(diào)哲學的功用就是“提高人的心靈境界”,其最理想的高度就是“天地境界”。
其實哲學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學問,實際上它就深深的蘊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密不可分。
為了讓我們每個人能夠生活的更加自信,能夠獲得更高品質(zhì)的生活都來關心哲學研究哲學吧!
在讀這本書時,雖然很多地方反復讀好幾遍,也不得要領。但我時時會有撿拾散落珍珠的感覺,處處受到啟發(fā),所以最后我鄭重地向大家推薦這本書《中國哲學簡史》。作文
中國哲學簡史 篇7
這些天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才發(fā)覺原來自己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一竅不通。雖然看不懂,但是感覺從這只有300來頁的書本里看到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在中華上下5000千年的歷史的發(fā)展脈絡。
馮在著本書里講了中國歷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實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說,哲學的東西真是好難懂。〔贿^他的這本書已經(jīng)寫得比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過的哲學書中最好讀的(雖然沒有看過幾本,呵呵~)
在這本書的第一句: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們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國哲學在重要性。
從這本書了解了八卦的由來,各個思想學派的發(fā)展歷史,各個學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國的哲學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國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覺各家的思想就是一個相互吸收和借鑒的歷史,不知哲學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許哲學就是這樣吧。我認為任何時代的思想都會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的各方面的條件的影響,特別是物質(zhì)方面的條件,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哲學思想在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也有意或無意地隨著發(fā)展。
書上也說了些東方的哲學思想和西方的哲學思想的差別,畢竟兩者的物質(zhì),地理歷史等各方面的基礎不同,所以理所當然地有差別。但是兩者都是人類的優(yōu)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兩者優(yōu)秀的成分相結合利用,正如本書上所說的中過哲學上負的方法和西方哲學正的方法相結合,才能產(chǎn)生未來的哲學。
雖然自己簡直就是沒有水平,但是還幻想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體諒,或許當我看這本書第二次的時候會有所感悟!
中國哲學簡史 篇8
《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將人生劃分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個人覺得,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都處于功利境界。即我們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慮,盡管結果可能會對他人產(chǎn)生有利的影響。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為自己謀取利益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同時作為社會成員的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難免對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響。
但實際我們教師就是處在道德境界,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又是倫理、道德的傳授人,擔負著培養(yǎng)、教育下一代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教師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可能自發(fā)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教師只有在教育實踐中,通過努力學習,認識到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了解到社會主義教師道德的內(nèi)容和意義,并通過自身的修養(yǎng),將認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不斷外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和習慣,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質(zhì)。對此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首先,作為教師,要熱愛教育,獻身教育。以從事教育工作為榮,以獻身教育事業(yè)為樂,自覺地用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武裝頭腦,用科教興國戰(zhàn)略激奮自我,在市場經(jīng)濟不斷深入的現(xiàn)實面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育觀、質(zhì)量觀和人才觀,將教師作為終身職業(yè),孜孜以求,勤奮耕耘,在平凡的教書育人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業(yè)績,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稱號。
其次,要愛護學生,教書育人。教師教育對象是學生,其主要任務是教學,而教學過程是教書和育人緊密結合的過程。面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動態(tài),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思想,用愛心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主動與學生交流,和睦相處;要尊重學生人格,教育和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業(yè);要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服務思想,善待學生、寬容學生、理解學生;要用自己的品行、人格熏染學生、陶冶學生、喚醒學生。將教書育人貫穿于教學實踐的全過程,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
再次,要矢志鉆研,勇于探索。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尤其在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方針指導下,教師肩負著培育新世紀人才的重托,一定要學會用面向世界的膽識和超前的眼光改革教育。從自身教學實踐中,逐步摸索并形成擁有自我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學方法體系,使得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獨立思考,標新立異,運用已學的知識,既解決實際問題,又發(fā)現(xiàn)新知,于相互切磋中實現(xiàn)知識的飛躍,充分發(fā)揮學生自己的內(nèi)在潛力,達到終身受益的目的。
最后,要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不斷適應時代發(fā)展變化的需要。社會發(fā)展已證明:現(xiàn)代化的社會將是信息社會,是科學知識不斷發(fā)展、不斷擴大、不斷更新的社會。教師自身除搞好專業(yè)教學外,還要積極參加業(yè)余進修深造,從而在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能力。教師只有擁有廣博的知識儲備和精深的.專業(yè)技能,課堂教學過程中才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變傳統(tǒng)教育的重教、重知、重灌為素質(zhì)教育的重學、重思、重樂,以適應教育體制的轉(zhuǎn)軌變型。
總之,良好的師德,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書育人的一種動力。它是教師從事教育勞動時必須遵循的各種道德規(guī)范的總和。所以,每個教師都要努力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良好師德的人,才能完成傳道授業(yè)解惑這一光榮而偉大的任務,托起明天的太陽!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不僅是教師,越來越多的人能達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會真正的成為名副其實的和諧社會。
中國哲學簡史 篇9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學生的人,他周游列國時有大批學生跟隨著。
“三年之喪”這個古老的禮制時,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毫無道理,這不是耽誤時間么?
就是說,“實”應當與“名”為它規(guī)定的含義相符合。有個學生問他,若要您治理國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說:“必也正名乎!”(《論語·子路》-天下熙熙攘攘名利來往。有什么好提倡呢。大多名不符實徒有虛名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
道家講“無為”的'學說。而儒家講“無所為而為”的學說。依儒家看來,一個人不可能無為,因為每個人都有些他應該做的事。然而他做這些事都是“無所為”,因為做這些事的價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內(nèi),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結果之內(nèi)。--儒家就不像一個獨立的人而是一個嗷嗷待哺嬰兒,所以嗷嗷哭哭的哇哇大,讓別人替他做事,他就逼逼賴賴還逼逼賴賴出優(yōu)越感。
要做儒家所說的君子,知命是一個重要的必要條件。所以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保ā墩撜Z·堯曰》)--分內(nèi)之事和分外之事本身就有待商議,知命有沒有強加的意志?又當又立。
在漢朝的中葉,儒家的確可以稱做宗教。--多少有些宗教的影子
雖然從歷史上說,他當初不過是普通教師,但是后來有些時代認為他是“至圣先師”,也許是不無道理的-人類熱衷于造神運動,借由神的存在完成某些不可告人的真是目的。儒家尤如此,滿口仁義道德實際道貌岸然。
中國哲學簡史 篇10
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后保持靜默。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實際上的知識,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連續(xù)兩遍閱讀了本書,精神境界有沒提高,不敢肯定,只是對中國哲學中國文化有了淺顯的記憶,也只能是記憶,因為還不能通透地去了解各家的哲學思想,從而做為現(xiàn)世的行為準則行動指南。
哲學是對人生系統(tǒng)反思的思想。中國哲學當是中國人的哲學思想。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是大陸國家,經(jīng)濟以農(nóng)業(yè)為主,人們不能離開土地。因此上農(nóng),家族倫理制度就成為中國哲學產(chǎn)生的`基礎。司馬談把先秦諸子分為六家 ? 陰陽 儒 ?墨 名 道 法。儒家是一些精通典籍的知識分子組成,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鬃邮堑谝粋老師,主張仁,愛。推行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他的思想。孟子主張人性善,并把儒家對個人修為的要求上升到國家層面,說民為貴,社稷次之。王若不賢可推翻之。孟子是儒家理想主義,而荀子就儒家現(xiàn)實主義,主人性惡論,需用智才能到善。荀子的兩個學生韓非子、李斯是法家代表,講究勢 法 術幫助秦國統(tǒng)一天下。墨家墨子主要是非儒非攻兼愛。愛無差別,混淆殺人和殺盜,是俠客的祖先。名家是著名的辨論家,公孫龍、惠施是代表 有 名與實 自馬非馬的理論。道家是隱者,代表是楊朱 老子 莊子。講究無為,道可道非常道,認識自然規(guī)律,要想強大須先示弱,夫為不爭而爭天下。陰陽家代表鄒衍宇宙陰陽五行構成對各家都有影響。秦國用法家思想統(tǒng)一六國但不施仁政而亡,漢初黃老之學興盛,道家無為思想,使人民休養(yǎng)生息。后董仲舒獨尊儒術,禁固人的思想,天下趨于保守,對婦人的貞操要求就從此始,并使儒家驅(qū)于正統(tǒng)。在后漢時期,佛教引入中國,對中國哲學產(chǎn)生刺激作用,促成本地宗教道教的產(chǎn)生,又和道家思想結合產(chǎn)生禪宗,既惠能六祖靜默的哲學。唐朝韓愈為恢復儒家思想,進而形成道學,為阻止皇帝迎法門寺佛指舍利,而一朝被貶潮陽。到宋朝以程家兄弟為代表的稱為新儒家。有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西方哲學的引入,必使中西結合,而中國哲學的出世入世也會為世界哲學做出貢獻。
馮友蘭先生寫此書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時天下仍大亂,其比喻說當時形勢和春秋戰(zhàn)國的形勢更為嚴峻,為避戰(zhàn)亂也曾西南聯(lián)大到昆明。他在書的最后說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下境界。唯有不斷修行,才能到達更高境界。
中國哲學簡史 篇11
哲學與政治和教育的關聯(lián)
中國古代的哲學與政治和教育頗有淵源。早在春秋時期的孔子、戰(zhàn)國時期的墨子等,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代表。各家哲學的興起,也是與私人講學同時開始的。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其實不僅僅是哲學,也是教育?鬃悠谕约旱牡茏映蔀閷、對社會有用的“成人”,所以教給他們各門知識,不過在另一方面,孔子給傳統(tǒng)制度和觀念的解釋,卻是他自己推導出來的,如“仁”、“義”、“忠”、“恕”等觀點。而孔子的哲學其實也代表了一種精神的修養(yǎng)。而墨子卻不同,墨子更偏向于政治,他的墨家在戰(zhàn)國時期對其他國家的影響也頗為深遠。同時他也批駁了儒家的一些觀念,他主張的“兼愛”和“非攻”的哲學理念,是一種非功利的理念,也是對當時國家政治的一種理念。由此看來,哲學與政治、教育還是緊密關聯(lián)著的。而這種哲學可以更好地應用在我們的世界中。像“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碧嵝盐覀円蛩藢W習。“不恥下問”也敦促我們不要以向地位或?qū)W識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
哲學是富于實踐精神的
大部分的中國哲學都富于實踐精神,也就是傾向于入世,但是也有例外。在最早提出出世這一哲學觀點的`是老子,他主張無為而治,但是老莊代表的傳統(tǒng)道家思想并未成為主流,他們追求真正的身體與靈魂的自由學說,顯然沒有“成功學”更加受人歡迎。儒家的主要觀念是輔佐君王,入世為官,通過誠意正心、格物致知,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最終成圣。雖然魏晉南北朝出現(xiàn)了道家復興,但已經(jīng)有了很多入世的傾向。佛家算是出世的,但國內(nèi)的禪宗,主張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暗懒鞣鸱,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蓖瑯釉趪,哲學家們也提倡實踐,如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等。不僅僅在哲學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實踐精神,有些事情必須親自實踐,不能光說不練,“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親自實踐,才能有自己的收獲。
中國哲學里有很多無的思想
《中國哲學簡史》稱為“負”的方法。比如我們要解釋白是什么,這是不太好形容,但是如果拿一個黑的東西來解釋,再反過來就容易多了!兜赖陆(jīng)》開篇寫到“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是道啊,說不出來,如果能說出來,就不是道了。這就是用否定來為其下解釋。有比如禪宗,第一義不可說,但表示第一義的最好方法就是靜默。儒家雖然不像道徹底的推崇無的思想,但是儒家精神修養(yǎng)的過程也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通過修養(yǎng),去掉心性中惡的成分。當然了,在我們現(xiàn)今生活中,這種思想也很重要,比如有些不懂得問題,不一定要直接去解釋,而是通過反義或近義的方法,也許這個問題無法用語言解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我們會找到另一件東西,讓他具象化。比如在《道德經(jīng)》的后面部分,老子就用一個個例子和比喻,講述了“道”的概念。還有,在當今繁雜的社會中,我們也需要給自己做減法,去修養(yǎng)精神,去其糟粕,留其精華,摒除自己不好的、不必要的東西,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輕松美好。
中國哲學簡史 篇12
馮友蘭先生系上世紀中國知名的哲學家。初讀馮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四年前吧,因內(nèi)容與先前所讀的哲學迥異,再加之有大量生澀的古文,所以就放下了。在讀《南渡北歸》時,方知馮先生1924年始清華大學哲學教授,后到西南聯(lián)合大學任教,新中國后馮在清華大學任教,涉及諸多相關內(nèi)容。近段重讀《南》書時,尾部出現(xiàn)一段梁漱溟先生評價馮先生的話,讓我十分警覺。稱馮友蘭曾經(jīng)諂媚過江青,馮的品行是墨家,實踐的是功利主義。將我對馮先生博大的哲學、國學知識和文人獨具品格的崇拜,從高空跌落谷底。先不說馮先生在那個特殊年代,放棄了文人獨立自由的品格,諂媚江青,出于什么目的,馮先生在上世紀中國哲學界當屬大咖級的地位,這是不爭的事實。他的哲學思想一定有可讀性,就再次捧起了這本《中國哲學簡史》。為了便于印證或糾偏,同時在讀希金斯的《世界哲學簡史》。
西方人說中國古時有哲學思想,但沒有哲學家。那么,古時希臘知名的哲學家有柏拉圖及其師傅蘇格拉底和學生亞里斯多得三人。馮友蘭先生從希臘和中國在地球所處的位置進行了分析。他說:希臘是海洋性國家而中國是大陸性國家。海洋性國家崇尚貿(mào)易,追求利潤。隨利而逐的個性蕩漾著平等和自由。而大陸性國家的中國,以農(nóng)為本視商為末,重本抑末鄙視商業(yè)。那么,我可不可以這樣認為,由于土地固定的羈絆,形成以家庭為單元,世代家族相伴誕生的是森嚴的長幼尊卑等級觀念。當時,耕種土地是非常依靠經(jīng)驗相傳,看天的.營生。而哲學思辨恰巧是無需經(jīng)驗積累的心智活動。遵循傳統(tǒng),恪守春生夏長秋收冬儲的四季交替,由此自然會出現(xiàn)“君臣、父子、夫妻”和“仁、義、禮、智、信”的“三綱五!。無論儒家的孔子還是道家的老子為了揚名立業(yè),只能順應國家和民生大的環(huán)境,研究相適應的哲學思想。
儒家順應的是“治國”和“平天下”,道家順應的是“修身”和“齊家”。至此,中國古時哲學思想多了低頭研思具體的人間實事,少了仰望星空思考上帝和來生輪回無形無影形而上的層面。這種農(nóng)業(yè)民族的特性,也許就是有哲學思想沒有哲學家的重要成因。這一結論可能有些牽強,但這個成因于我十分重要,先前一直困擾著我,或許是讀這兩本書的收獲之一。
中國哲學簡史 篇13
這些天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才發(fā)覺原來自己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一竅不通.雖然看不懂,但是感覺從這只有300來頁的書本里看到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在中華上下5000千年的歷史的發(fā)展脈絡.
馮在著本書里講了中國歷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實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說,哲學的東西真是好難懂啊!不過他的這本書已經(jīng)寫得比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過的哲學書中最好讀的(雖然沒有看過幾本,呵呵~)
在這本書的第一句: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們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國哲學在重要性.
從這本書了解了八卦的由來,各個思想學派的發(fā)展歷史,各個學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國的哲學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國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覺各家的思想就是一個相互吸收和借鑒的歷史,不知哲學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許哲學就是這樣吧.我認為任何時代的思想都會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的各方面的條件的影響,特別是物質(zhì)方面的條件,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哲學思想在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也有意或無意地隨著發(fā)展.
書上也說了些東方的哲學思想和西方的哲學思想的差別,畢竟兩者的物質(zhì),地理歷史等各方面的基礎不同,所以理所當然地有差別.但是兩者都是人類的優(yōu)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兩者優(yōu)秀的成分相結合利用,正如本書上所說的中過哲學上負的方法和西方哲學正的方法相結合,才能產(chǎn)生未來的哲學.
雖然自己簡直就是沒有水平,但是還幻想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體諒,或許當我看這本書第二次的時候會有所感悟!
中國哲學簡史 篇14
兩年前,李老師推薦我看這本書,當時胡亂翻了幾頁,實在是沒興趣看下去,心境和時間都不到吧。今年在家休假,懷孕之后心境有了很大變化,沉下心來讀這本書,頗有收獲。
這本應該算是哲學的入門書籍,講訴了中國哲學的起源、發(fā)展歷程,語言比較簡練易懂,作者自己的觀點加入的比較少,畢竟是講述中國哲學史的,主要是以敘述為主。全書系統(tǒng)論述了儒家、道家、名家、墨家、法家、新儒家、新道家、佛學、西方哲學的傳入,從哲學體系的開端到發(fā)展到創(chuàng)新再到融合,讀完之后對各種哲學體系有了大概的了解,它的主要觀點主張、局限創(chuàng)新,并且嚴格區(qū)別儒家和儒教、道家和道教等,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甚至有時是自相矛盾的。
中國哲學在傳播復興的歷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誤區(qū),也出現(xiàn)了斷帶和以偏概全的現(xiàn)象。常常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說到佛家,大眾第一反應會是因果報應、極樂世界,實際這是佛教的主張,并不是佛家的哲學思想;一說到道家,大眾第一反應是各種術法求仙問道,這也是道教的主張,并不是道家的哲學內(nèi)涵。如果沒有做到深入的研究和透徹的了解,個人還是要謹言慎行的,畢竟存在蝴蝶效應,寧愿沉默,也不要一知半解的誤導。
哲學的任務是什么?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人的人生境界。馮老將人的`境界分為四個層次:自熱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道德境界:一個人了解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天地境界:一個人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哲學的意義就是幫助人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中國的哲學是即入世又出世的,它不是逃避現(xiàn)實的工具。
這一篇小文,能給結緣的朋友哪怕一絲絲益處就足夠了。
【中國哲學簡史】相關文章:
中國哲學簡史09-21
【通用】中國哲學簡史07-22
[集合]中國哲學簡史07-23
中國哲學簡史14篇02-14
中國哲學簡史(14篇)02-16
中國哲學簡史15篇02-10
中國哲學簡史(通用24篇)09-06
中國哲學簡史匯編14篇02-17
中國哲學簡史常用(14篇)07-25
【優(yōu)選】中國哲學簡史14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