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教師下水文
我的家鄉(xiāng)在伏牛山區(qū),這里產(chǎn)一種葉子叫槲葉。到了端午節(jié)前,葉子就散發(fā)一種特有的清香,那種味道簡直叫一個沁人心脾。聰明的家鄉(xiāng)人就用這種葉子包上黍米做成“粽子”,成為端午節(jié)必吃的食物。不過我們不叫它“粽子”,而叫它槲包。
端午節(jié)前一個星期左右,山里人就已經(jīng)把槲葉采摘來,葉柄對葉柄綁成“一”字形,然后在農(nóng)貿(mào)市場上叫賣。一把槲葉有三十多片葉子,大概五六元錢。槲葉呈羽狀形,大的有一尺左右長,而小的只有巴掌般大小。當(dāng)然買槲葉要買大的均勻的好。把槲葉買回來后,先要煮葉子。因為煮過的葉子更有韌性,不會輕易爛掉。接著就是洗槲葉了,把兩片葉子的正面對正面放在兩手中間,來回搓洗,直到葉子的正面摸起來很光滑。經(jīng)過處理后的槲葉包成槲包就不會粘米,很輕松就能剝開。
包槲包可是一個技術(shù)活,槲包用的食材都要頭一天泡好。一盆黍米,一盆紅豆,看著媽媽把槲葉葉頭摻著葉頭放在手上,另一只手抓一小把黍米放在葉子中間,然后用手指把米撥開成長方形狀,然后再抓一點紅豆均勻地灑在米上。接著把葉子左右對折好,再把一端向上折起,然后在上端灌水,最后向下折住,這樣一扇槲包已完工。小妞趕緊小心翼翼地從媽媽手中接過這半扇槲包,端平了,拿好了,生怕里面的水流出來。等媽媽包好另一扇槲包,然后就嫻熟地把兩扇槲包折口對折口用提前撕好的筍葉繩捆好,平放在鐵桶里。每年包槲包小妞都是媽媽的好幫手,她最愛吃槲包了。
家里一次包很多槲包,煮一大鍋呢。媽媽把槲包一層一層平放在大鍋里,壓上一個大的扁石頭,添上水就開始燒水煮了。小妞負(fù)責(zé)燒火。剛開始的時候要大火,等到水開后就開始燒小火。
水在鍋里發(fā)出咕咕嘟嘟的聲音,槲包的香味開始在廚房,甚至院子,巷道里蔓延。小妞從開始燒小火起就開始問什么時候可以吃槲包,可是媽媽總是說“還早呢!不熟,槲包可難煮了!”煮煮添點水,煮煮添點水,總之天都黑了,槲包還沒吃到。小妞知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的道理,就耐著性子坐在灶火邊上等。等著等著就睡著了。
第二天,也就是端午節(jié)這天,小妞一覺醒來就聞到槲包的香味,趕緊爬起來去找槲包吃。媽媽卻拿來一些五彩的絲線,一樣抽出一根,在手里一搓,就變成了花花繩。媽媽在小妞的脖子上,手腕上,還有腳脖子上都系上花花繩,說這樣就不怕被“長蟲(蛇)”咬了。這還不算完,媽媽變戲法似的又拿出一個香草包給小妞掛上。小妞看著這個小猴狀的香草包,稀奇極了。這還不算,媽媽還給小妞取出一條新裙子,說端午節(jié)小孩子是要穿新衣的?粗┥闲乱拢瑤匣ɑɡK,掛上香草布袋的自己,小妞心里樂開了花。
這回總能吃槲包了吧?媽媽說還不行,拿出雄黃酒,用筷子頭蘸了蘸,在小妞的鼻孔、耳朵洞里抹上雄黃酒,說是這樣就不怕小蟲子鉆進(jìn)去了。
餐桌上,媽媽做了一桌子好吃的,當(dāng)然槲包是主角。家里人一人剝開一扇槲包,撒上紅糖或蘸上蜂蜜,就開吃了。吃著軟糯香甜的槲包,小妞心都醉了。燜了一晚上的槲包,現(xiàn)在吃起來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