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故事[優(yōu)選]
歷史小故事1
世界上最短的信
。酃适拢莘▏笞骷矣旯1861年完成了他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把稿子寄給一家出版商后,很長時間沒有音訊。于是他去了一封信探詢,信紙上只有一個“?”。不久,他就接到了出版商的來信,信紙上也只有一個“!”。過了不長時間,《悲慘世界》就出版了。
。壅芾恚萦旯统霭嫔痰男旁趦热萏幚砩隙俭w現(xiàn)了抓主流的哲學道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矛盾的雙方有主次之分,其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地位、力量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著事物的.性質。這就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在《悲慘世界》這部書稿出版還是不出版的問題上,雨果用最短的語言(僅僅一個問號)來表達這樣的疑慮:“編輯先生:近來可好?我的書稿收到了沒有?是否可以出版?”。而出版商也用最簡潔的回信(僅僅一個感嘆號)回答了雨果的疑問:“雨果先生:你好!大作收到!很快就可以出版!”在這里,雨果和出版商堪稱知音,一次通信,雙方各自只用了一個標點符號,卻把意思表達得如此清楚。這正是他們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問題的本質和要害,分清主流、把握事物的性質和方向的集中體現(xiàn)。
歷史小故事2
孔子的家境貧窮而且社會地位低賤。成年以后,孔子為了謀生,曾經(jīng)在季氏門下?lián)喂芾韨}庫的一個小官吏,他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倉庫里錢糧的出納、計量不但公平而且準確。后來,他又擔任過管理牧場的小官吏,結果,牧場也讓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牲畜牛羊成群,膘肥體壯。因此,孔子受到上級表揚,得到了進一步重用,成為管理營建事宜的司空。不久,孔子離開魯國,來到了齊國,但是受到排斥;此后,他四處碰壁,在宋國、衛(wèi)國遭到了驅逐,在陳國、蔡國之間被圍困。于是無奈之下,他又返回了魯國?鬃由砀呔懦吡,所以,人們都稱他為“長人”,認為他與常人很是不同。
南宮敬叔是魯國的貴族,喜好禮儀。一次,他請求魯君派他與孔子一同到周京去學禮。魯君贊成他的想法,還出錢資助了他們。于是,二人一起來到周京,并且跟當時的大思想家老子學習。等到學有所成,臨別的時候,老子教導他們說:“我聽說,富貴的人送別時贈送財物,品德高尚的人送別時贈送言辭。我一貧如洗,不能算是富貴的'人,只好冒充品德高尚的人,就用言辭來為你們送別。請你們記住這幾句話:‘聰明深察的人往往受到死亡威脅,這是因為他好議論別人的原因;博學善辯、見識廣大的人常常遭受困厄、危及自身,這是因為他好揭發(fā)別人罪惡的原因。做人子女的要忘掉自己,一心想著父母;做臣子的要忘掉自己,一心想著君王。’”孔子將老子的話默默記在心中,作為自己今后的行動指南?鬃臃祷佤攪院,廣收門徒。由于自己學識淵博、德高望重,門生漸漸多了起來。
歷史小故事3
唐高宗李治時,蠻族人聚集進行搶劫,官軍前去討伐失利,于是委任徐敬業(yè)為刺史前往處理。當?shù)刂萁峙绍婈牭匠峭庥铀,徐敬業(yè)讓他們全部返回城去,自己一個人騎著馬到了州府。賊寇聽說新刺史來了,全部加強戒備以對付討伐。徐敬業(yè)到州上任后,對此一句也沒有問過,把其他事處理完畢,才說:“賊寇們都在何處?”州吏回答說:“都在南岸!庇谑切炀礃I(yè)就帶著一兩個佐吏隨從著渡河而往。大家見他如此行動,很是擔心驚愕。賊寇們起初手持兵刃觀望,見徐敬業(yè)所乘船中沒有別的人,于是撤回,閉上營門隱藏起來。
徐敬業(yè)上岸后,徑直走進營內去,告誡他們:“國家知道你們不過是被貪的官污吏所害,并沒有其他罪惡。你們都回家種地吧,走得晚的就要被官府當賊盜處理了!”徐敬業(yè)只是把他們的首領叫到面前,責備他何不早向官軍投降,讓人把他打了幾十杖送走了,從此全州境內秩序井然。
唐代人才輩出,以唐太宗李世民為例,就果敢勇毅,膽識過人,有英雄氣概。徐敬業(yè)離李世民的時代不遠,也表現(xiàn)出遇事不驚、從容自若的風度。徐敬業(yè)對政治現(xiàn)實有深入的了解,明白百姓若非逼不得已,是不會作亂的,既然如此,就沒有必要害怕,應該抓住機會,將他們轉化。深入敵營,需要的是超人的勇氣和鎮(zhèn)定,正如班超所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那樣的非凡氣概,這些都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也正是這樣的氣質使徐敬業(yè)能夠成為領袖人物。有這樣的膽識,賊寇自然心服,畢竟他們很少見過世面,也懼怕朝廷的.威嚴。應該指出,徐敬業(yè)此舉絕非魯莽用事,而是早有準備,洞悉并抓住了對方的弱點,一舉擊破。
【感悟】
成大事者如果具備氣定神閑的心態(tài),就已經(jīng)為面對將來的大風大浪準備好了一葉扁舟。
歷史小故事4
傅佩榮
《莊子·外物》有一則寓言,講的是宋元君與白龜?shù)墓适,最后還讓孔子上場做了個評論:
宋元君半夜夢到有人披頭散發(fā),在側門邊窺視,并且說:“我來自名為宰路的深淵,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里去,但是漁夫余且捉住了我!痹褋,叫人占卜此夢,卜者說:“這是神龜啊!痹f:“有叫余且的漁夫嗎?”左右的人說:“有!眹f:“命令余且來朝見!钡诙,余且入朝。元君問:“你捕到了什么?”余且說:“我網(wǎng)住了一只白龜,直徑有五尺長!痹f:“把你的龜獻上來!
白龜獻上之后,元君又想殺它,又想養(yǎng)它,心中猶豫不決,叫人來占卜,卜者說:“殺龜用來占卜,吉利。”于是,元君命人挖去龜肉,用龜甲占卜,七十二次都沒有失誤。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就說:“神龜能夠托夢給宋元君,卻不能避開余且的漁網(wǎng)。它的智巧能夠占卜七十二次沒有失誤,卻不能避開挖肉的禍患。這樣看來,智巧有窮盡之時,神妙有不及之處。即使有最高的智巧,也避不開萬人的謀害……”
孔子的評論中,讓人聞之心驚的是“雖有至知,萬人謀之”一語。武俠小說中,沒有人可以獨自對付武林同盟的人海戰(zhàn)術。不論你如何聰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何況是萬人共同對付你?若想躲過這樣的災難,顯然需要大智巧。
所謂大智巧,至少要從提高自我修養(yǎng)著手!肚f子·徐無鬼》記載了一只靈巧猴子的故事,可以作為借鑒:
吳王一行人渡過長江,登上一座猴山。群猴看見人來,都驚慌地跑開,逃到叢林中。這時,有一只猴子,從容地攀著樹枝跳躍,在吳王面前賣弄靈巧的身手。吳王射它,它敏捷地接住來箭。吳王命令左右軍士一起迅速連發(fā)數(shù)箭,它就中箭摔下樹而死。吳王回頭對他的朋友顏不疑說:“這只猴子自以為靈巧,仗著身手敏捷來傲視我,才會落到這樣的下場。要引以為戒啊!不要以驕傲的態(tài)度對待人啊!”顏不疑就去拜董梧為師,去除驕傲的態(tài)度,摒棄享樂,謝絕榮華,三年之后,國人都稱贊他。
以上這段故事中的猴子,確實本領高強,但是奈何萬箭齊發(fā),無所遁逃,以致死于非命。猴子只有小智巧,那么人呢?吳王最后對顏不疑說的話,顯然有警示意味,而顏不疑也立即決定消解自己驕傲的態(tài)度,拜師修煉去了。
古代國家設有卜人,是專門負責占卜的官。占卜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周易》占卜!吨芤住芬粤呢耘c三百八十四爻來代表人間的各種復雜處境,并且為每一個卦與爻寫下卦辭、爻辭,說明其吉兇悔吝。這一套占卦系統(tǒng)有其靈驗之處,但是歸結其原理則是強調修德的重要。理由是:有欲望,才會有得失;有得失,才會有吉兇。如果降低欲望,就可以消解得失之心,然后也就不會受制于吉兇之說了。”
譬如,“止謗莫如自修”就是一句很好的話。修養(yǎng)到了一定程度時,自然可以逢兇化吉,正如“謙”卦代表謙虛,其六爻“非吉則利”。反之,若無任何修養(yǎng),則難免招來別人的圖謀與敵視,此時命運就不堪設想了。
小大之辯
鮑鵬山
《逍遙游》一開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開篇即給我們說“大”。接下來,大鵬(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冥靈(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大椿(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彭祖(以久特聞),宋榮子(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連綿出場,都是大人大物大境界,弄得我們滾滾紅塵中的小人物目眩神迷,妒羨不已。
可能是為了安慰我們,也可能是為了讓渺小的我們也能找到自己的群體,與之相對,莊子也給我們展示了一系列“小”的人物:蜩與學鳩,狠命一躍才能飛上檀樹和榆樹樹梢;斥鴳,攢足力量拼命一搏也不過飛上數(shù)仞之高。朝生暮死的菌,春生夏死的蟲,還有,那些因為博取了富貴而自視甚高的人。
并且,有意思的是,這些“小”東西,無一不沾沾自喜,無一不自以為是地去嘲弄“大”。
于是,莊子感嘆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就是小大之辯啊!
文章寫到這個層次,很心靈雞湯。但莊子顯然不是雞湯大廚。因為我們知道,在莊子的觀念里,世界上沒有小大之別,他“并有無修短白黑而一之,以大歸于‘混沌’”,他“‘不譴是非’‘外死生’‘無終始’”(魯迅《漢文學史綱要》),在《齊物論》里,他甚至說:“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在他的意識里,哪里又有什么“小大之辯”呢?
可是,他在此明白地說了“此小大之辯也”,還明白地說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是怎么回事呢?
我們先來看看那些“小東西”是如何評價自己的“小”的: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開口即是赫然的“我”字,以自己的標準判斷大鵬:我如此,他何必如彼?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還是“我”,我在此,他何必在彼?更可笑的是,甚至把自己在蓬蒿之間的飛翔當作飛翔的極致。
再看《秋水》篇中的'河伯。秋水時至之時,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還是斤斤于一“己”之在。與斥鴳相似,它也以為天下的境界都在它的河里。
問題是,一只鳥在飛翔,但飛翔不在一只鳥那里;蓬蒿之間是空間,但空間不在蓬蒿之間;河里是水,但水不在一條河里;天地之間有井,但天地不在一口井里。
蜩啊學鳩啊斥鴳啊河伯啊,你們小并不可笑,可笑的是你們張口閉口即是我如何我如何天下之大唯我獨在!何時你們才可以“吾喪我”?
一個牙簽,我們不會嘲笑它的小,人們用它剔牙時我們也不會笑。但是——當我們看到某人手執(zhí)一根牙簽,和手執(zhí)大刀長矛的人對峙時,我們會掩口胡盧而笑。
我們是在笑那個使用牙簽的人。
“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秋水》)這不是嘲笑管錐,是在嘲笑我們使用管錐的方式:管錐不能用于囊括天地。
所以,莊子不是在嘲笑“小”,而是在嘲笑用有限的“小”去判斷無限的世界,嘲笑的不是“小之體”,而是“小之用”。莊子不會嘲笑我們知識的有限,但當他看到我們拿自己有限的知識去判別世界時,如同看到一個人拿著牙簽自信地走上戰(zhàn)場——莊子仁慈,他一定是無法忍住,才笑出聲來的。
我們的錯誤,不是由于我們的無知,而是源于我們的已知;讓我們迷失方向的,不是我們不知的東西,而是我們已知的東西;讓我們失敗的,不是那些被我們遺忘的東西,而是那些被我們當成成功法寶堅執(zhí)不放的東西。
絆倒我們的,不是地面上“無”的東西,而是那些“有”的東西。
歷史小故事5
1,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豫州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豫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2,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于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jīng)》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鬃右姶箝T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崩献右娍鬃舆@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fā)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后,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鬃诱f:“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wǎng)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于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后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shù)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后,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笜s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并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歷史小故事6
元明宗和王束本來就不是當皇帝的命,如果事情發(fā)展順利,他本該在叔父元仁宗死后就能當上皇帝,當時,海山兄弟倆之間曾達成協(xié)議:兄終弟及、叔侄相承。即在仁宗死后,由海山的長子和世王束繼承大統(tǒng)。然而,仁宗即位后,就背棄了當初的協(xié)議。公元1316年,元仁宗議立太子,當時的右丞相鐵木迭兒建議立仁宗之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而仁宗早就將和兄長海山的約定拋之腦后,于是便順水推舟,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將和世竦封為周王,令他到云南去居住。因此,和世王束第一次做皇帝的美夢就這樣破滅了。
等到元仁宗的兒子元英宗死后,即位的又是泰定帝,泰定帝死后,上都和大都分別出了一個皇帝,因此還發(fā)生了內戰(zhàn)。大都這邊的皇帝是和世的弟弟圖帖睦爾,圖帖睦爾處心積慮,為打敗上都軍,將上都的皇帝弄下臺,他不得不答應讓位給擁有重兵的哥哥和世。上都的天順帝被滅后,圖帖睦爾沒有食言,果然把帝位讓給了和世。公元1329年,圖帖睦爾遣使勸進,于是和世便在和林之北登基稱帝,是為明宗。
明宗即位后,就迫不及待地開始鞏固自己的帝位。他首先將自己的心腹大臣分別安插在元代中央三大要害部門,分別負責政務、軍隊和監(jiān)察的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隨后又將一批親信任命為全國各主要地區(qū)的`地方官,這一行動又嚴重地影響了圖帖睦爾在地方上的勢力范圍。
面對明宗咄咄逼人的姿態(tài),圖帖睦爾自知難以直接對抗,于是在表面上做足文章,將明宗穩(wěn)。汗1329年,明宗在圖帖睦爾的屢次邀請下,率眾到達了上都附近的王忽察都,并與圖帖睦爾在此會面,于是設宴飲酒,結果被鋌而走險的圖帖睦爾用毒藥害死在宴席上。明宗到最后雖然當上皇帝,但還是嘗到當皇帝的滋味,就這樣糊里糊涂地送了命。
歷史小故事7
妻子正在廚房炒菜。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快鏟出來,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點。哎喲,鍋歪了!”
“請你住口!”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
“你當然懂,太太,”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感悟】
夫妻間最需要的是體諒,朋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其實,學會體諒他人并不困難,只要你愿意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設身處地地替別人想一想,有些事情你會看得更清楚。
歷史小故事8
齊莊公要到郊外去打獵,正準備上馬車,發(fā)現(xiàn)車輪前有一只蟲子舉起前臂,要同車輪搏斗。
“這是什么蟲呀?”齊莊公問趕車人。
趕車人回答說:“這種蟲叫螳螂,它總以為自漢芾骱;掷前交只@笸耍衷諞德植罰媸遣蛔粵苛Α”說完準備趕車前進,把那只螳螂軋死。
“慢著!”齊莊公制止了趕車人,“這蟲子是個勇士!如果它是個人,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本兔畎衍囎油嘶厝,給那只螳螂讓路。
后來,齊國的`士兵們聽說了這件事,就議論說:“國王連勇敢的蟲子都那么尊重,更何況勇敢的人了!睆哪且院,齊國的士兵打起仗來,都勇猛無比。
哲理點撥:要影響別人,行動比說教更有效。
歷史小故事9
在一處以魏蜀吳三國元素為主題的遺址公園里有一個工藝品店,工藝品店里陳列了大量的三國人物陶俑?垂苓@家店的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爺爺,他是該遺址公園里三國歷史文化研究會終身研究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他在這里工作已有六十年的時間了,這些活靈活現(xiàn)的小陶俑大都是他的作品。帝王將相,販夫走卒,穿著打扮,日常器皿,制作的無不惟妙惟肖,形容逼真。文官有文官的儒雅、智慧和風度,武將有武將的勇猛、剛烈和威勢。
有一天,當老爺爺在望著自己的作品沉思時,這些陶俑突然復活了,變成了一個個完全還原三國人物全貌的小精靈。
其中有一個陶俑叫夏侯杰的首先站出來說到:“老爺爺!您可得給我做主呀!”
老爺爺先是一驚,然后他看見其他的陶俑都是有說有笑地向他作揖失禮,還有的像古代人跪拜皇帝一樣正式地雙膝跪倒,倒頭便拜,之后,這些精靈們都各自成群結隊地議論起來,有的雙手攏在胸前站立,有的神情肅然地坐著。關張趙馬黃諸葛聚在一起,典于許徐夏侯荀彧等聚在一起,劉曹孫站在一起,黃程魯周陸坐在一起,鳳雛水鏡崔州平站在一起,大喬小喬貂蟬站在一起,張苞關興關平周倉站在一起,華佗王允站在一起,董卓十常侍站在一起,呂布劉表劉璋張魯站在一起,袁紹袁術公孫瓚孔融陳琳站在一起,赤兔馬,絕影馬,的盧馬也復活了,站在一起···看到這般景象,老爺爺感到欣慰極了,心想,行!是這個姿勢!很標準!很到位!完全是這個味兒!
“哦?你不是夏侯杰嗎?三國時曹魏那邊的一位將軍,也曾立過赫赫戰(zhàn)功,曹操對你也多有賞賜,有何冤屈呀?”老爺爺問道。
“老爺爺,我的冤屈可大了,三國演義上說,我是被張飛的吼聲‘我乃燕人張翼德也!’嚇的口吐白沫而死,那純粹是羅貫中的胡編濫造呀!我運籌帷幄、排兵布陣的將兵之才與南征北戰(zhàn)、東擋西殺的赫赫戰(zhàn)功,三國演義這本書上壓根兒就只字未提。都知道曹孟德一生唯才是舉、疑心重重,試想,能在他手下帶兵,沒有兩下子怎么能行?”
“是的,這樣子確實是不對的,你好歹也是一將軍,怎么能被一句話嚇死,這像是訛傳的。”
“這就是訛傳!
旁邊上的幾個陶俑又都說話了,周瑜說他不是被氣死的,他那是被毒箭射傷而死,卻被書家歪曲為氣死,純屬小說家胡言亂語;楊修說在小說里和在現(xiàn)代人的印象里,他楊修是志大才疏、不識大體,逞能過了頭,能死的,這一點并沒有錯,難道都不怪曹孟德嗎?是他疑心太重,才錯殺忠良的呀,在我被曹孟德處死的時候,小說家最起碼應該渲染一下悲劇氣氛,弄得上至饕餮老人下至毛頭孺子的普羅大眾都把我的死當成一個千古笑柄,看那關公的死,諸葛亮的死,華佗的死,都是風風光光的,唯獨我,死都死得不值錢,這也太不公平了;袁術反倒沒有埋怨什么,他自己承認他確實是被餓死的;白發(fā)蒼蒼的王朗可就滿腹牢騷了,他激動地辯駁著,差點兒都要哭出來了,他說,好歹自己也是漢末老臣,難道沒有一絲雅量嗎?我即便再沒有一點兒涵養(yǎng),諸葛亮再怎么會說,我這么個在漢末巨大政治風浪中折騰了大幾十年的久經(jīng)江湖的一代巨儒,怎會被短短的幾句話給活活罵死?大家伙兒都在指著諸葛亮的鼻子說三道四,說的意思大致不外乎三點,一是過度地美化他的千古智者這一形象,什么三顧茅廬、博望坡用兵、什么火燒新野、什么祭東風、什么草船借箭、什么空城退司馬、什么諸葛妝神···大家都知道純系子虛烏有,大概只有躬耕于南陽是真的,劉備白帝城向他托孤是真的,前出師表是真的。二是諸葛亮并非真正的軍事天才,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雄才大略,而是謹小慎微、如履薄冰、患得患失的小本經(jīng)營,要不然蜀國為什么沒能最終北定中原克復漢室呢?無非是能組織兵將們平時怎樣操練兵馬而已,他的強項是在籠絡人心和國家經(jīng)濟治理上,至于攻殺戰(zhàn)守、用兵如神,那都是沒影的事兒,說實在的,他的軍事才能遠不及曹操。三是諸葛亮怎么會神機妙算?真是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載,怎么他就算不到晉國司馬家要一統(tǒng)天下?還怎么要硬撐著跟劉備干。怎么就算不到劉備的兒子是個孬種?諸葛亮也很不好意思地表示,他確實不像小說上吹的那樣神乎其神,要真是那樣神,就不會讓關羽有麥城之敗,讓劉備有火燒連營之辱,就不會落得個揮淚斬馬謖、命喪五丈原的下場。他還說連他自己都想不明白,為什么他身上積聚的矛盾是那么多:既然是自古第一人龍,那為什么就只是甘愿作為一個輔政者呢,愚忠本身不也是一種愚嗎?既然能夠料定天下要一分為三,那又何必硬要和曹魏作戰(zhàn)呢?都說他是被累死的,可是他自己辯駁說他不是真正被累死的,而是自始至終就強加在他身上的`被遠遠超出事實的好名聲給生生壓死的!不一會兒,吵著要發(fā)言的陶俑越來越多,劉備也要說話,關云長也要說話,張飛瞪著豹子眼也要說話,司馬懿也要說話,董卓呂布都要說話,連貂蟬也出來吵吵,老爺子一會兒聽這個說,一會兒又聽那個吵,一時間不知道聽誰的好了,結果場面亂作一團亂麻,越想把誰的話聽清楚,就越是聽不清楚,結果弄得就像是在亂七八糟的大街,誰的話也聽不清了,若不是老頭耳朵有時候聽不見,恐怕光這聒吵聲都要把他逼瘋。
他和和氣氣地對大家擺了擺手說道:“各位請肅靜,慢慢聽我說。各位說的話我聽到了,各位的心情我也都理解,雖然你們說的各不相同,但出發(fā)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人們?yōu)榱诉^分夸張強調某些人的英明和神武把你們當作了炮灰,你們的好名聲被損毀了,是不是這樣?”
“是的!是的!”陶俑們個個掙的都是臉紅脖子粗,一邊互相吵著一邊爭著對老爺爺說道,“爺爺不愧是三國歷史研究專家,那你今天就給我們大家評評理,為我們洗刷不白之冤,我們受夠了不被人們理解的滋味兒!你也重新寫一部三國演義,為我們正正名,要不然,我們的靈魂永世都不得安生!如果您老人家真能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重新為我們索回顏面,我們可就有了第二次生命,哪像我們?現(xiàn)在的我們死都死得窩窩囊囊。”
“大家都先別那么激動,即便是歷史故事改編的,可小說畢竟只是小說,不能也不可能去完全還原歷史事實,小說首先是故事,是極其通俗的讀物,其寫作意圖是表達作者某種主觀意愿,情節(jié)的展開、人物的命運都要忠實于這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每個人物角色的理解關鍵得看什么人從什么角度去理解和把握,當不得真。再說了,不管怎樣,哪個人物都有兩面,三國里面你們都很重要,即使有些誤傳,你們不要放在心上,時間和廣大人民群眾終究會還你們清白的。歷史自有公論,我們只管做好自己就好了。”
聽了爺爺?shù)囊环,大多?shù)陶俑都似乎如同醍醐灌頂一般大徹大悟,只有曹孟德還顫栗著站到一塊巖石上動情地吟誦著“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吟誦著吟誦著不禁大聲痛哭起來:“我的這幫不孝曹氏子孫呀,是你們讓我一手締造的大好基業(yè)毀于一旦,正應了我的那句話,若沒有我曹操,不知這亂世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三國后中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魏晉南北朝的長達三百年的分裂時期!
爺爺忙勸他說“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shù)荒丘,頃刻興亡過手,前人田地后人收,說什么龍爭虎斗。斗來斗去不都還是什么也帶不走嗎?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短短的三國才多長時間吶,掐頭去尾虛算一下,不過六十年而已,這在朝夕不止的時間洪流中只是一個瞬間,不要再妄自嘆息了,知足吧,大家都當你是一代梟雄和一代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你的觀滄海、短歌行、龜雖壽等也千古傳誦,現(xiàn)收編在中學語文課本里,就單論這個,閣下也該知足的了!
曹操似乎聽懂了,表情平靜了許多,可仍舊是一言不發(fā),沒有搭理老爺爺一句話,轉身慢慢地背著手轉身走進陶俑群,邊走邊唱著歌“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背昃投ǜ窳,不知在什么時候,他的二兒子,七步詩的創(chuàng)作者曹植,不知什么時候就跟在了他的父親身后,口中若無其事地吟誦著“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誦著頌著,慢慢地和他父親一起入了定。這時,其他陶俑們早已重新定格下來,就像從來沒有復活過一般。
歷史小故事10
禍起蕭墻
【解釋】蕭墻: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墻,指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比喻內部發(fā)生禍亂。
【近義詞】同室操戈、蕭墻之禍、尺布斗粟
【反義詞】敵國外患、兵臨城下、大軍壓境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權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鬃诱f:“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內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態(tài),恐怕要禍起蕭墻了!
歷史小故事11
1935年11月19日,紅2、6軍團近1.7萬人從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fā),開始長征。1936年2月下旬,紅2、6軍團向安順地區(qū)轉移,因敵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遂改向烏蒙山北麓前進。3月2日至29日,紅2、6軍團在威寧、鎮(zhèn)雄、昭通、彝良一帶的烏蒙山區(qū)進行了千里大迂回,與10倍于己的敵人展開回旋戰(zhàn),并在以則河、得章壩等戰(zhàn)斗中,給圍追堵截之敵以沉重打擊。之后,紅2、6軍團迅速移師云南,于4月下旬順利渡過金沙江北上。
歷史小故事12
一、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二、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只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于放下父親跑掉。
三、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y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shù)莖嫩筍。孟宗大喜,采回做湯,母親喝了后果然病愈。
四、嘗糞憂心
庾黔婁,任縣令時赴任不滿十天,忽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xiāng);氐郊抑,知父親已病重。醫(y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兇,要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于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fā)現(xiàn)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后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并守制三年。
五、棄官尋母
朱壽昌,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嫉妒,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jīng)刺血去書寫《金剛經(jīng)》,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后,決心棄官到陜西尋找生母,發(fā)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于在陜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
六、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七、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嵯臅r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
八、拾葚異器
蔡順,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充饑。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問:“為什么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九、涌泉躍鯉
姜詩,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后來他家院中忽然噴涌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十、聞雷泣墓
王裒,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yè),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彼虝鴷r,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十一、乳姑不怠
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每天都用自己的乳汁喂養(yǎng)婆婆,后來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愿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焙髞泶奚侥献隽烁吖伲幌耖L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十二、臥冰求鯉
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后,果然病愈。
十三、戲彩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十四、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xiàn)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y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十五、刻木事親
丁蘭,幼年父母雙亡,他經(jīng)常思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稟告,回家后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十六、行傭供母
江革,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zhàn)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欲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yǎng),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后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雇工供養(yǎng)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
十七、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人。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
十八、埋兒奉母
郭巨,獨自供養(yǎng)母親,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yǎng)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yǎng)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jié)省些糧食供養(yǎng)母親!碑斔麄兺诳訒r,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并得以兼養(yǎng)孩子。
十九、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二十、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歷史小故事13
東漢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激戰(zhàn)。兩軍實力相差懸殊,袁軍數(shù)倍于曹軍,曹操部將大多認為袁軍不可戰(zhàn)勝。但曹操最終以少勝多,大敗袁軍。袁紹棄軍逃跑,全部的輜重物資、圖冊兵藏被曹軍繳獲。
在清點戰(zhàn)利品時,曹操的一名心腹發(fā)現(xiàn)了許多書信。這名心腹拆開其中一封,看了幾眼,立刻臉色大變。他把所有書信收齊封好,然后抱著信件去向曹操匯報:“主公,這些都是袁紹與人來往的密函!”曹操接過信件,拆開看過幾封后,對心腹說:“你去把這些信都燒了吧。”“燒掉?主公,您不該照著書信把這些叛徒全部抓起來嗎?”心腹驚疑道。曹操搖搖頭:“當初,袁紹兵力遠勝于我,連我自己都覺得不能自保,更何況是他們。與袁紹勾結只是他們不得已的選擇啊!
曹操燒信原來,這些信件都是在許都的'官員和曹操軍中的部將寫給袁紹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誠之語。曹操命人當眾把信件全部焚燒。那些私通袁紹的部將,原本驚慌不定,見曹操此舉,慚愧不已,同時也愈加感激,軍中士氣更盛。
曹操趁勢進擊,冀州各郡紛紛獻城投降。曹操實力大為增強,為此后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歷史小故事14
從前,有一個皇帝,這是一個朝代末年,這個皇帝不想被別人打敗,他就逃哇逃,逃到了一片森林里,他看到了一塊石頭,石頭上的螞蟻爬成了7個字“皇帝必死在此處”。(其實這是敵人刻上字后倒上蜂蜜,螞蟻來吃蜜形成的.。)這個皇帝當年有點迷信,他想:螞蟻都排成這樣的字,我今天肯定要死在這里了,他就拿起手中的劍自殺了。
歷史小故事15
安陸白兆山桃花巖。開山田,日以耕種、讀書為生活。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玄宗巡幸洛陽。二月,秦州(今甘肅天水縣西南)地震,房屋倒塌,崩壞殆盡,壓死者四千余人。征沼自稱生于堯時的道士張果先生,玄宗親問以治道神仙之術。授其銀青光祿大夫(銀印上系以青色緩帶,以為品位高的標志。副職),位侍中(唐門下省協(xié)助宰相起草文書等項的官吏)。
西游獻賦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機獻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遠勝漢朝,并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是年,李白進長安后結識了衛(wèi)尉張卿,并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后兩句說“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去紫極宮,在那里遇見了賀知章,立刻上前拜見,并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三年后,李白發(fā)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長安。
供奉翰林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游,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后世,以盛況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chǎn)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歲。詔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官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huán)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于玄宗,玄宗疏之。
李杜相識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并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chuàng)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后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箓,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箓的蓋還,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shù)谌螘。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李杜兩人分手。
安史入幕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當涂。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涂返宣城,避難刻中(今浙江省膝縣)。至漂陽(今江蘇省灤陽縣),與張旭相遇。夏至越中。聞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大勝,又返金陵。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疊隱居。
至德元年(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五月,郭子儀、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復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祿山率部攻破潼關,生擒哥舒翰。
至德二年(757年),,李白五十七歲。正月,在永王軍營,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抒發(fā)了建功報國情懷。永王擅自引兵東巡,導致征剿,兵敗。李白在潯陽入獄。被宋若思、崔渙營救。成為宋若思的幕僚后,為宋寫過一些文表,并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并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是年杜甫四十六歲,四月詩人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早年天才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認為是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諱改為昌明)青蓮鄉(xiāng)。祖籍為甘肅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fā)蒙讀書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云:“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并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干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往來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辭親遠游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xiāng)而踏上遠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東下至渝州(今重慶市)。
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
開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秋,病臥揚州。冬,離揚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至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途經(jīng)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
開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秋,全國六十三州水災,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歲。居于安陸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逐家于安陸。是年王昌齡進士及第。
開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屢次入侵。李白二十八歲。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于斯。
開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為自己四十歲生日舉行盛大的慶賀活動,并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jié)。詔令天下諸州宴樂,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國財賦,強制稅法,廣為聚斂,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歲。在安陸。
蹉跎歲月
開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歲。春在安陸。前此曾多次謁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讒謗,于近日上書自白,終為所拒。初夏,往長安,謁宰相張說,并結識其子張垍。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別館。又曾謁見其它王公大臣,均無結果。暮秋游邢州(在長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長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歲,游于晉(今山西省)。
開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寵高力士,時四方表奏,皆先為高力士所決。十月,玄宗駕幸洛陽。李白三十一歲。窮愁潦倒于長安,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離長安,經(jīng)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縣)。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為河南省登封縣的名山),戀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隱居之意。暮秋,滯留洛陽。www.gs5000.cn
開元二十年(732年),十月,玄宗到洛陽以北(今山西省一帶)地區(qū)出巡,詔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員可將本地區(qū)賢才直接向朝廷推薦。十一月,至北都太原(唐朝開國之地),祀后土(土地神),大赦天下。十二月,歸還洛陽。是年全國戶數(shù)為七百八十六萬一千二百三十六,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六十五,為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李白三十歲。自春歷夏在洛陽,與元演、崔成甫結識。秋,自洛陽返安陸。途經(jīng)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結識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陽到安陸相訪,二人同游隨州(今湖北省隨縣)。歲未,歸家安陸。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正月,玄宗親注老子《道德經(jīng)》。令天下士庶(身份很低的役人與庶民)家藏一冊,梅年貢舉時加試《老子》策。三月,韓休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五月,張九齡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為人正直,敢于力諫,張九齡尤以文學才能,道德文章,為世所重。分天下為十五道,各置采訪使(負責監(jiān)察督辦所轄地區(qū)的政治等項),是年長安久雨,京師饑謹,詔令放太倉米二百萬石以賑民。李白三十三歲。構石室于安,從賊營逃出,謁肅宗于風翔,授右拾遺。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明反。五月,肅宗罷張鎬宰相,出為荊州大都督長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十八歲。李白自尋陽出發(fā),開始長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經(jīng)西塞驛(今武昌縣東),至江夏,訪李邕故居,登黃鶴樓,眺望鸚鵡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峽。是年杜甫四十七歲,為華州司功參軍。
溘然病逝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guī)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經(jīng)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于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fā)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當?shù)刈鎏,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于洞庭之上,發(fā)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于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關于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傮w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zhèn)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當涂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涂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系。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后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歷史小故事】相關文章:
歷史小故事11-13
歷史小故事07-27
歷史小故事(精選)05-25
歷史小故事05-12
誠信歷史小故事12-16
數(shù)學的歷史小故事05-29
【熱】歷史小故事07-19
歷史小故事(優(yōu)選)10-07
古代歷史小故事07-14
(熱門)歷史小故事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