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有感(經(jīng)典)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大學》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大學》有感 篇1
有志者,事竟成,那無志者呢?今天,我讀了《我的苦難,我的大學》這篇小說,使我對“志”的理解更近了一步。
這篇小說主要寫了:主人公趙麗萍從一個農(nóng)村小丫頭,立志要打拼,結(jié)果步步高升,成為打工妹,技術(shù)員,編輯最后小有名氣。
如果說人生是一條路,那么苦難便是這條路上的坎;如果說人生是一袋面,那么苦難便是一個篩子;如果說人生是一條通向成功的大道,那么苦難就是通向成功路的奠基石、
到這里,我不由想起了模范共青團員劉玲。劉玲是北京五十五中的學生,七年前,她患了骨癌,左腿脛骨被烤成“木炭”,鉆心的疼痛是她夜不成寐,但她仍樂觀向上。她趁同學們不在時為大家做貢獻。老師同學心疼她,但她仍然這樣去做。住院時,她碰到一個病友,因無藥可救而亂叫。她走過去,為那阿姨唱了支歌,歌聲感動了不少的人,其中就包括那位阿姨。她自知自己已無法扭轉(zhuǎn)病勢,但仍手不離書,生怕丟了功課。
劉玲的事給我們大家都點亮了思維,難道窮人,鄉(xiāng)下人。相貌不好的人就干不得大事業(yè)嗎?比如我,臉上有粉刺,相貌不佳,可相貌不佳又怎樣?我還不是活了14年,何況學習成績也不錯。從我小時候,心中就埋下了這樣一顆種子:提升實力,讓別人看得起自己,用實力挽回自己丟失的尊嚴。而如今,我實現(xiàn)了,我在初一(2)班立足了,也成功挽回了自己在以前丟失的尊嚴?梢,人有了志向,無論在哪,努力去做,就能成功。
強者,可以忍辱負重,但就對不能忘記。你在苦難中前進,就是在磨礪中前行。難怪,決定外出打工,作為一個外來的打工妹,在服裝廠做職員,受人的歧視與嘲諷,但她憑著敬業(yè)的精神,抓住一切的機會不斷鍛煉自己,一個沒有學歷,背景的她卻成了廠里的高級技術(shù)人員。雖然苦難一直圍繞著她,但她從未放棄自己的愛好,不論再苦再累,她都堅持寫作,后來竟成了《知音》的編輯。這真的讓我感到夢想并不是虛無縹緲的,只要堅持,只要努力,就可以實現(xiàn)。
人不能選擇自己出生的.命運,但能選擇生存的命運,不能選擇降臨在我們身上的苦難,卻可以憑借苦難一步步的前進,攀向人生的頂峰?嚯y,是財富,是金礦,是一所重要的人生大學,我們不必為之恐懼,而要勇敢的接受,跨過一條條苦難之河。
看完這本書,首先我的心態(tài)變好了,面對一些痛苦的事情,不會讓自己無厘頭的亂想,生活應(yīng)該是鍛煉,創(chuàng)造自我的,而不是糾結(jié)毫無意義的事情。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的生活還沒有經(jīng)歷真正的苦難,生命還沒有煥發(fā)出應(yīng)有的光彩,我要不斷磨礪自己去開創(chuàng)生活篇章,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歷程,積極面對生活給予我的一切,包括苦難,挫折,痛苦。生活應(yīng)積極拼搏,用青春灑下熱血,播種理想的種子。
讀《大學》有感 篇2
我非常喜歡俄國作家高爾基寫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在假期里我又細細讀了一邊。越看越喜歡,把它介紹給朋友們。
高爾基生于俄國中部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yǎng)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時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歲時,他自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斗爭中他深入社會的最底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從而不斷的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經(jīng)驗。高爾基酷愛學習,在艱苦的勞動之余仍堅持寫作和閱讀。
三部曲最初發(fā)表于1913年,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時期生平的自述,也是舉世公認的藝術(shù)珍品,是作者根鋸自己親身經(jīng)歷,對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所描繪的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形就是高爾基本人,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寫照,也是俄國人民,特別是處于社會中下游的勞動人民經(jīng)過磨練后走向新社會的典型。
讀《大學》有感 篇3
當我打開這本書時,我被它深深地迷住了。鄉(xiāng)村的簡單習俗和農(nóng)村人的簡單習俗讓我覺得這一切都很美!逗籼m河傳》主要描述了呼蘭河城豐富的地方習俗和習俗。
當呼蘭河城的大泥坑把人抓住時,旁觀者都笑了,但最終,還是會幫他的。當呼蘭河城的一戶人家跳大神時,幾乎每戶人家都要跑過來觀看,大家都很開心,很熱鬧?吹竭@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鄉(xiāng)下人的淳樸!逗籼m河傳》反映了當時老社會人民的艱苦生活和辛勤勞動,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他們?nèi)匀槐3种鴺酚^向上的'精神,而不是頹廢的心情。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應(yīng)該學習這種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挫折,當你的情緒低落時,不要沮喪,應(yīng)該保持樂觀的精神,微笑著迎接一切,無論困難有多大都會崩潰。《呼蘭河傳》中的蕭紅小時候很快樂,無憂無慮。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殘酷。她還在玩自己的游戲。為什么她對每一天的生活都如此熱情?因為她說孩子健忘,每天都會快樂。是這樣嗎?不是的。因為她每天都用自己熱情、熱情的心和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日常生活,讓自己的童年無憂無慮、健康。
呼蘭河城,你美麗的風景,人們樂觀向上,永不屈服的精神,孩子們充滿熱情和激情的心讓我深深陶醉,逗留,忍不住。
讀《大學》有感 篇4
讀完《大學》之后,我的內(nèi)心踏實了很多,原本復(fù)雜煩躁的心慢慢隨著閱讀被潤了一遍?陀^地講,一切單單用文字去解釋《大學》這些抽象,虛的文化,我覺得都不能解其味,總是不知道該用什么準確的言語去描述,總也表達不盡對它的理解,我是真的想把閱讀這些國學文化的感受一一詳細記錄下來,一點點滋潤我的心扉。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一家仁,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閱讀《大學》的感覺是踏實,敦厚的,就像是一位慈愛的`老者娓娓道來他生平的智慧,給我們無盡的關(guān)懷。
讀《大學》有感 篇5
中散為萬事,末合為一理——讀《中庸》有感儒家學說千年歷史,留下來的著作都是精品,在讀完《大學》之后,我又有幸拜讀了并列為“四書”之一的《中庸》。
和《大學》一樣,《中庸》也出自于《禮記》,在宋代被程朱推崇編注后重新受到重視并成為“四書”之一,是由孔子的孫子子思主筆的,身為官方的教科書之一,《中庸》對于教育的發(fā)展也有重大的影響。
相比起其他傾向于為政治服務(wù)提出措施政策和觀念的儒家經(jīng)典,《中庸》更傾向于描述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人性修養(yǎng),提倡自我教育。
從“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出發(fā),《中庸》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自我教育!吨杏埂穼τ谧晕医逃鑼в兄浅:玫膯⑹咀饔,人們能夠自覺的進行自我審查、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修養(yǎng)、自我完善,希望能夠在此作用下,達到儒家學說教育人的`目的,能夠擁有“仁”的思想理念,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也就是人們常常說到的“天人合一”。
《中庸》首先肯定了孟子的“人性本善”的想法,認為“天命之謂性”,希望人們能夠按照這種善良的天性進行自我教育,即“率性之謂道”,按照人道的原則去修治自身的道德行為,“修道之謂教”,達到“仁”的境界。不止如此,《中庸》還強調(diào)了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概念,提出學習者要有“慎獨”的精神,即能顧強有力地堅持自我約束、自我監(jiān)督,通過自我教育達到自我境界的發(fā)展。
讀《大學》有感 篇6
當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讀了這封信之后,我回寢室又看了幾封父親寫給子女的信,大多數(shù)的字里行間都是言辭懇切、親情彌漫。但同樣的也有很多父母寫給子女的信是語重心長,孜孜不倦的教誨。
課堂上讀的這封信真是讓我感慨良久,眼淚禁不住像泉水一樣地涌了出來,信中提到“大學兒子”的所作所為讓我聽的很心寒,若不是親耳聽聞我還真的很難想象原來在我們二十一世紀的兒女居然會變得這么的自私自利,簡直是不可理喻。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居然已經(jīng)墮落志如此的境地。變得這么的的冷酷無情。
何為大學?大學只是一個人生旅途中的基石,是培養(yǎng)高素質(zhì),提高學識的時期,而不是用來讓你逍遙,花錢如流水,隨意的出入卡拉ok、酒吧餐廳、網(wǎng)絡(luò)游戲,穿戴名牌時裝、用高檔的手機、mp3的攀比場所。可信中的大學生與我們想象中的確是相差甚遠,我真為他感到丟臉。入學時以父親為自己服務(wù)為榮,入學后寫信要么只是寥寥數(shù)語,難得的一封長信也只大談別人的父母是如何的大方,只為要“錢”,更可氣的是居然還篡改入學收費通知來騙取父母那一點點微薄的收入,這哪里還是一個身為大學兒子的所作所為。我們作為子女的有一天也可能會成為父母,現(xiàn)在為什么不設(shè)身處地的為含辛茹苦撫養(yǎng)我們的父母著想?
我為信中的老父親感到心酸,心酸人人都羨慕有一個大學生的兒子卻沒能給自己戴上一圈光環(huán)反而帶來了怎么也驅(qū)不散的烏云。也為信中的兒子感到難堪,如此的.花樣年華卻這么的虛度光陰,同樣的也
擔心如若還是這樣的不知悔改,那么終將會走向歧途,落入萬丈深淵。
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看“性格缺陷是從小養(yǎng)成的” 。信中的那個父親的確很可憐,養(yǎng)育多年終于使兒子實現(xiàn)了他當年的大學夢,卻沒想到兒子已變成一個只想從他們身上榨油水的人了;從某種程度上看,此類父親又是一個很可悲的人?蓱z的父親到底錯在哪兒呢?我認為,孩子的早期教育最重要,父母應(yīng)該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們的同情心和感恩的心態(tài),因為這是形成一個人責任意識的重要內(nèi)容。
作為一個在讀的大學生,讀了這封信,我認為我有一種責任,應(yīng)該把這封信的內(nèi)容告訴更多的大學生,讓我們共同勉勵自己,在增長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也增長一點善良的心。
讀《大學》有感 篇7
什么是大學之道?德雷克·博克在他的《回歸大學之道》一書中,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這本書的題注是“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乍一看,似乎是給從事教育事業(yè)的人看的,對我們普通的大學生而言,看了之后似乎比較適合發(fā)發(fā)牢騷?墒菗Q個角度來看,我們何嘗不能以此為針對,彌補所受教育的欠缺呢?
書中所提出的大學教育目標,就是學會表達、學會批判性地思考、培養(yǎng)品德、培養(yǎng)合格公民的素質(zhì)、學會在多元化校園生活、為全球化社會做準備、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為職業(yè)生涯做好準備等等。
或許在大學中,教育的體制并不盡善盡美,但我們自己又該做出什么樣的努力呢?
課堂上、實踐活動中,我們是否能勇敢地走到臺前,發(fā)表自己的`獨到見解?面對身邊乃至社會上有爭議的問題,我們是否能做出獨立而公正的判斷?除了學習專業(yè)課程,我們是否能真正做到投身校園的多元文化中去?面對這個聯(lián)系日趨緊密的世界,面對一切皆有可能的未來,我們是否已經(jīng)做好了職業(yè)、人生的規(guī)劃?
我想這是作為一個大學生,必須反復(fù)拷問自己的問題。
讀《大學》有感 篇8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包括十一章的內(nèi)容,分別是經(jīng)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洞髮W》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diào)人的修身養(yǎng)性不只是內(nèi)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yǎng)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lǐng)”,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边@段話是《大學》的經(jīng)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lǐng),揭示了大學的宗旨,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yīng)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志向確定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wěn),神思安穩(wěn)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收獲。
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看完這部分后,聯(lián)系實際確實是有道理的,學習和做學問都需要一個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wěn),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guān)鍵和規(guī)律。相反如果內(nèi)心急躁,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nèi)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tài)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guān)鍵所在。
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協(xié)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xiàn)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jié)構(gòu)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大學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就……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與自己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zhì)是我們當代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yīng)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zhì)。
書是我們的朋友,有的人認為《大學中庸》是“寶”,但有人認為它是“草”。我去認為它是寶!你們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學中庸》哦!
讀《大學》有感 篇9
《大學》總結(jié)了人一生實現(xiàn)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即“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修身養(yǎng)性,正其心的人”,意思是強調(diào):要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關(guān)鍵在于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八^齊其家,在修身者”,意思是要治好家庭,關(guān)鍵在于必須先修身養(yǎng)性。“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意思是要治理好國家,關(guān)鍵是要先治理好家庭!八^平天下,治國者”,就是說要讓天下太平,根本就是先治國。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題!靶奚怼本褪俏覀兯f的“做人”。只有先學會做人,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然后才能管理好一個國家,實現(xiàn)世界和平,人民安居樂業(yè)。如果一個人不學會做人,甚至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事情和家庭事務(wù),那么他就沒有資格成為一名官員和治理國家,否則會對他人和社會造成傷害。所以,如果一個人不知道怎么做人,不管他學了五車,有了億萬財富,他的`人生終究會失敗。正如古人所說:“官品就是人品,做官先做人”。另一方面,那些懂得做人,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總是被懷念,被學習。因此,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學”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按髮W”的宗旨是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棄舊圖新,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從國家元首到平民,每個人都應(yīng)該以修養(yǎng)為基礎(chǔ)。如果這一點被干擾,就不可能治理好家庭、家庭、國家和世界。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本末倒置就不好了!
大學只有20xx字,深刻闡明了生活和社會的大學知識,以及學習的最高境界。知識不在于某種特定的技術(shù),也不局限于世俗的瑣事。知識在于區(qū)分世界上的大是大非,促進社會進步,為世界樹立榜樣。“君子動而世為天下,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
讀《大學》有感 篇10
與紐曼的《大學的理念》,加塞特的《大學的使命》相比,雅斯貝爾斯的《大學之理念》有點兒名不見經(jīng)傳。然而在覓他的另一本更加出名的書《什么是教育》而未果的情況下,借得此書,原本只打算一抒心中郁悶的我,卻有了閱時欣喜、閱后贊嘆的意外收獲。
雅斯貝爾斯是德國“存在主義”哲學的杰出代表。譯文讀來,睿智而富于激情,它像是火焰的第三層,由知與情引發(fā),又包含著知與情,在廣漠的時空中,不可扼抑地芳華璀璨。
這本小書有三點讓我印象深刻。
首先,雅氏認為,“大學之理念從人類基本的求知意志中獲取它開展教育活動動力”,而“統(tǒng)一性(oneness)與整體性(wholeness)是人類求知意志的精髓所在”。我服膺此論,因為它將情志與認知從人性最根源的深處結(jié)合起來了。如果我們一生中能把認知活動與自己情感意志統(tǒng)合起來,就能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增加個人的幸福和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財富。換句通俗的話就是說,“我們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要做自己擅長做的事”。
第二點是雅氏對于技術(shù)活動的判斷:“所有技術(shù)活動的基礎(chǔ)在于那種深思熟慮的意志,這種意志試圖在這個世界上實現(xiàn)更加豐滿的人類存在。”我想這一點仍是現(xiàn)代每一位從事科技工作的人員所應(yīng)銘記在心的。而且,“如果說大學是服務(wù)于科學與學術(shù)的,而科學與學術(shù)又只有在它們作為整個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時才是有意義的,那么,這種精神生活無疑就是大學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如果大學生在校而不能體驗和參與這種精神生活,我們也許可以判斷這個學生并沒有接受真正的大學教育。
第三點是他對于人才的見解!皩τ诖髮W的生存來說,最關(guān)鍵的是它要依靠人,而非制度,因為制度說到底不過就是一個物質(zhì)前提而已”。唯其如是,面對目前令人頗有微詞的`中國大學體制我們才能始終懷抱對教育事業(yè)的美好希望和堅定信念!按髮W里面對真理的追求需要那種整全的人(the whole man)的認真投入”。我們可以著手做的,和唯一要做的只是,完善自己。完善自己必然包含著對他人關(guān)系的完善,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正此之謂也。這種對他人關(guān)系的完善,需要通過一定介質(zhì)來達成;而這介質(zhì),無論是語言、觀念、技術(shù)等,就是學來的知識及其所形成的器物等。
雅氏認為“他(人)的人性本質(zhì)是自然稟賦與歷史交互作用的結(jié)果”。他強調(diào)一種“智識投入的靈性與氣質(zhì)”,“它們是一種個人投入意義上的才智,一種動機(這種動機不是包含在自我表現(xiàn)、功成名就和出人頭地之中的那種快樂),一種對工作的執(zhí)著,一種精神上的高貴品格,一種真誠和一種對于學習的熱忱”。一個人要找到自己此生的使命,就要仔細聆聽內(nèi)心的聲音,就要敢于拋開名與利的現(xiàn)實,認準了,就要敢于在一條甚至連基本生活都沒有保障的路上,全力前行。然而這個人果真會饑餐露宿嗎?也許。但這個人使命在,生命就會在。是懦弱,是俗論,讓我們走了無窮的彎路,以至于回首時唯有嘆息與悵望。
愿我們永浴理念與理想的輝光,“詩意地安居”。
【讀《大學》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大學》有感03-09
讀《大學》有感11-18
讀《我的大學》有感04-24
讀《大學之路》有感06-20
讀《大學》有感15篇11-18
大學生讀《論語》有感12-20
大學生讀簡愛有感03-09
教師讀大學有感12-09
讀《美國無家可歸女考上哈佛大學》有感02-28
大學生讀巴黎圣母院有感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