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午為何不能喝中藥
現(xiàn)代中醫(yī)學認為,原則上,服藥應該避開進食的時間,從飯前半小時到飯后1個小時都不要服中藥,以防食物影響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下面小編為您帶來中午為何不能喝中藥!
中午為何不能喝中藥
1、中午為何不能喝中藥
現(xiàn)代中醫(yī)學認為,原則上,服藥應該避開進食的時間,從飯前半小時到飯后1個小時都不要服中藥,以防食物影響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
有三類藥物通常嚴格要求空腹服用:首先,治療胃潰瘍、胃黏膜糜爛時,常用海螵蛸、白芨等中藥,來抑制胃酸的分泌,并在胃內(nèi)壁產(chǎn)生一層保護膜,這類藥物應盡可能選在飯前空腹服用。其次,一些瀉下的藥物,如治療便秘的大黃等,也應該空腹服用。最后,滋補類藥物也多建議空腹時服用。
2、中藥在飯后什么時候服用
不同類型的中藥湯劑,服用的時間是不同的。
但在實際用藥時,醫(yī)生會根據(jù)就診者的身體變化隨證調整用藥,用藥的方子不會局限于某一類藥。再加上患者長期服藥,“是藥三分毒”,難免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所以我們建議需要長期喝中藥湯劑的人,應該在飯后30—60分鐘內(nèi)服藥,以減輕藥物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3、喝中藥不能吃生冷的食物
吃中藥期間對各種生冷食物也因該盡量避免食用,我國中醫(yī)指出,生冷食物性多寒涼,食用后非常難以消化。而且生冷類食物在食用后還具有刺激腸胃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馬上吃中藥的話將會嚴重刺激胃腸道,從而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因此要特別注意,在治療“寒癥”服中藥如溫經(jīng)通絡、祛寒逐濕藥時要避免吃生冷類的食物。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群,就算沒有在吃健脾暖胃方面的中藥,在平時生活中也不能吃生冷的食物,否則的話將會導致病癥更加嚴重。
中藥一定要喝熱的嗎
雖然許多中藥都要求溫服,但并非都是如此,有不少湯藥是要放涼了再喝的。
傳統(tǒng)的中醫(yī)理論對口服湯劑的溫度是非常講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種,具體到藥水溫度就有三種:溫服、熱服和涼服。
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后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 30℃~37℃時再喝;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
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見于寒證用熱藥,宜熱服,如發(fā)散風寒的中藥,應該“熱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
冷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解毒、清熱的藥,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藥,“冷服”效果更好。嘔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藥均宜冷服。在我國南方,夏天經(jīng)常服用的一些“涼茶”,實際上也屬于中藥的一種。顧名思義,很多涼茶都是晾涼了喝,清涼解暑效果才更好。但是,對于不應冷服的湯劑,在冷服后會引起胃腸刺激,出現(xiàn)腹痛腹瀉或嘔吐。
長期喝中藥的危害有哪些
長期吃中藥有副作用,不但對胃有影響,更主要的是對肝腎的損壞,因為大部分的藥物代謝都是通過這兩個主要的臟器進行代謝。
胃的吸收功能會影響藥物的吸收,而肝腎的代謝功能直接影響療效甚至危及生命在服用重要期間注意自己的身體情況,及時進行全方位的條理在飲食上一般忌辛辣刺激性的,海鮮類的,過分油膩的也不要吃,生冷的也要忌,忌綠豆湯。
還有許多忌口要注意:如:藥中有人參,則不能吃蘿卜,即使沒有人參,最好也不要吃蘿卜,因為蘿卜泄氣一般禁忌:冰、西瓜、白蘿卜、空心菜、南瓜、竹筍、糯米、辣椒、鴨肉、酸菜 特別禁忌:服食西藥或茶與服食中藥須間隔二小時。
服用清內(nèi)熱的中藥時,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的食物;在治療“寒證”服用中藥時,應禁食生冷食物。服用這些藥物時,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療效就不理想甚至起相反作用。 喝中藥請在飯后30-60分鐘服用為宜,可以避免中藥成分對胃粘膜的刺激。
喝中藥的注意事項
藥物劑量
藥物劑量是藥物取得療效的關鍵。許多人認為中藥藥性緩慢,加大劑量就能見效快。其實,藥物隨著劑量的不同,作用也不一樣,如有些人經(jīng)常嚼食人參,或用來燉肉、煲湯,以達到保健作用,殊不知,人參吃多了可產(chǎn)生頭痛、失眠、心悸、煩躁、便秘、血壓升高等毒性反應。
腳注
一些常服中藥的患者,由于不重視中醫(yī)處方上的腳注(先煎、后下、搗碎、另煎、烊化、沖服、包煎等),既影響了療效,又浪費了藥物。
煎藥
煎藥的容器可選用陶罐、不銹鋼鍋等,但不可用鐵器;一般煎藥時間為30分鐘,但有些藥物要依具體情況而定,如解表藥只需煎煮至沸后10分鐘即可;補益藥文火煎煮至沸后40分鐘即可;礦物、介殼類、有毒中藥需要多煎一些時間。
服藥
煎好的湯劑宜飯前1小時服;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宜飯后服;滋補藥宜空腹服;安神藥宜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時服。服藥方法:一般每劑分2~3次服,1日1劑;如遇特殊情況,可以1日連服2劑,以增強療效。
藥引子
中藥處方是按君、臣、佐、使組成的。使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藥引子。藥引子多是藥食兩用之品,如生姜、蔥白、酒、醋等,具有增強療效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方劑中都要用藥引子,應根據(jù)病情,由醫(yī)生來決定。
忌口
在服用含有地黃、何首烏等的藥物時,忌蔥、蒜、蘿卜;服用薄荷時,忌鱉肉;服用茯苓時,忌醋;服用鱉甲時,忌莧菜;服用瀉下劑時,如大承氣湯、麻仁丸等,忌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服用驅蟲藥時,忌油膩食物,且要空腹服藥。另外,在患病服藥期間,凡屬生冷、黏膩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忌食。
喝中藥的六大技巧
一是把握中藥服用時間
中藥一般要求在飯前或飯后服用,但是不管是飯前或是飯后,在時間間隔上都不能距離吃飯時間太短。很多人飯前空腹服用或飯后飽食服用,最容易嘔吐,既影響進食,又影響營養(yǎng)和藥物吸收。河南省中醫(yī)院的李鯉主任告誡病友,服用中藥要堅持“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的原則,在兩餐之間取其“中”,即上午10點、下午4點、晚上9點左右時用藥,此時,既是飯前又是飯后,既不影響進食,又不耽誤服藥,在身體獲得豐富營養(yǎng)的情況下,更益病體康復。
二是控制服藥量
古語有“中藥灌滿腸”之說,這說明每次服用的中藥量是越多越好。但飲入大量有苦味的藥液,刺激胃腸道畢竟不舒服,服藥量也要因人而異。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李主任提出每日一劑,每劑三煎,取汁混合共約750ml,分三次服用,每次250ml為最好。
三是注意服用方法
服用時,先預備一杯溫開水,然后閉住氣,一口氣連續(xù)將中藥飲下,再用溫開水漱口,最后可嚼口香糖,以壓苦味。有些病友為驅除苦味,喜歡在中藥中加糖,此法不妥,能不能加糖最好聽從醫(yī)生指導。
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以舌尖最為突出。
因此,藥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貯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咽下。
四、掌握服藥速度
藥液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覺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藥的服用力求干凈利落,轉瞬即逝。
五、服藥后喝適量溫開水
這樣既有利于胃腸道對藥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
六、添加調味品
在苦味藥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對黃連、膽草之類,盡量少用或不用調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棗之類調和。
【中午為何不能喝中藥】相關文章:
喝中藥作文12-07
[薦]喝中藥作文02-10
第一次喝中藥作文03-03
為何不能寫得與眾不同02-25
qq空間傳照片為何不能批量選擇?04-23
中午的作文12-12
中藥燈謎06-13
中藥的滋味02-25
我為何而生作文02-20
中藥實習報告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