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詩歌五首教學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代詩歌五首教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代詩歌教學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引導學生通過詩歌閱讀訓練:
1、理解詞語在詩歌中的含義。
2、概括詩歌的中心思想。
3、分析作者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傾向。
4、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教學重點:
1、閱讀方法指導。
2、繼續(xù)閱讀心理培養(yǎng)。
教學難點:
教師所指導的閱讀方法、答題技巧如何為學生所掌握。
教學設想:
要將最佳閱讀心理的培養(yǎng)與具體閱讀方法的指導相結合,在教學中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中一定要配合以最佳閱讀心理培養(yǎng),使學生的閱讀在最佳的閱讀心態(tài)下進行,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上課前先進行閱讀心境、閱讀心緒、閱讀心情、閱讀心力、閱讀心志、閱讀心欲方面的訓練,使學生形成最佳閱讀心理。
閱讀方法指導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詩歌中的字詞句而體會詩歌的意境,在理解詩歌中的形象、意境的基礎上判斷詩歌所表達的主旨,作者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傾向,進而評價詩歌思想內容。
要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練習為主線的“三為主”方針。
要盡可能地體現(xiàn)現(xiàn)代課堂“平等、合作、發(fā)現(xiàn)、交流、共享”的精神。
教學設計:
本知識點用8課時進行完畢。第1課時引導學生學習詩歌閱讀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第2—4課時進行客觀題的閱讀訓練;第5—8課時進行主觀題的訓練。
第3課時
教學要點:
繼續(xù)培養(yǎng)最佳的閱讀心理:純潔的心境、安靜的心緒、樂觀的'心情、專一的心力、堅定的心志、渴求的心欲。
指導學生進行古代詩歌閱讀訓練,引導學生掌握以下方法:
讀詩題、出處、作者、注釋了解詩歌的有關背景。
認真品讀詩句,體會詩歌所表現(xiàn)的意境。
根據詩歌所表現(xiàn)的意境分析把握詩歌的中心思想和表達技巧。
教學步驟:
一、確定本節(jié)課的訓練內容:
本節(jié)課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詩歌閱讀訓練。
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很難忘的經歷,如得到了很珍貴的禮物,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等,我也有自己很難忘的經歷,那就是我第一次讀到了幾首古詩,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凄冷曠達之美、“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蒼涼孤寂之美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感到如得至寶。我們有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這偉大的歷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這無與倫比的偉大的文化又為我們留下了異常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要珍惜這些彌足珍貴的至寶,珍惜她,發(fā)展她。
怎樣才能讀懂古代詩歌作品?
想一想以前有沒有學過這一類的知識,翻一翻看有沒有這一類的資料可以給我們提供幫助。
學生們閱讀相關內容,并歸納交流總結讀詩技巧。
教師引導總結:
1、品味詩題,看清作者、出處,利用好注釋。
2、帶著激情品讀詩句,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把握詩歌的意境。
3、培養(yǎng)最佳閱讀心理。
二、進行具體的詩歌閱讀訓練:
。ㄒ唬┳x《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1、導要求學生注意:
。1)采用品讀的方法。
(2)應用我們學到的閱讀方法。
(3)盡可能地翻譯出來。
(4)完成詩后的習題。
2、讀學生品讀詩歌,相互交流。
3、論談論詩中的有關內容,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1)“宦游人”是什么人?
(2)大好春光,“宦游人”為何“偏驚”
。3)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寫了什么?
。4)詩中的點睛之筆你認為是哪一句?
。5)如此看來,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是否屬于敗筆,因為它似乎與主題不一致?
4、結論
(1)表現(xiàn)了什么主題?
(2)應用了什么手法?
。3)讀詩要注意些什么?
。4)翻譯詩句。
。5)對正詩后習題。
。ǘ╅喿x《晚次樂鄉(xiāng)縣》
1、導注意閱讀心理的調適和所學方法的應用。
2、讀學生品讀詩歌,相互交流。
3、論談論詩中的有關內容,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1)“征”為何意,是否為征伐之意?
。2)荒煙為何斷了,古木緣何而平?
(3)尾聯(lián)與前二聯(lián)從視覺抒寫的角度是否一致?
4、結論
(1)本詩抒寫了思鄉(xiāng)之情,詩中沒有一句話里有“思鄉(xiāng)”之語,卻讓人感觸至深,為什么?
。2)句末為何寫夜猿鳴叫?
。3)對正詩后習題。
。ㄈ╅喿x《早梅》
1、導注意閱讀心理與方法。
2、讀學生品讀詩歌,完成詩后習題。提醒學生相互討論交流。
3、論談論詩中的有關內容,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1)1、2句的關系如何?
。2)“昨夜一枝開”據說原來是“昨夜數(shù)枝開”,你認為“一枝開”好還是“數(shù)枝開”好?為什么?
。3)頸聯(lián)寫“風”寫“禽”,是否偏題?為什么?
4、結論
。1)你認為本詩有什么特點?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2)朗讀《早梅》,品味詩中的意蘊。
。3)詩中的梅具有什么特點?詩人為什么要寫她?
三、總結:讀古詩要注意些什么?
1、最佳的閱讀心理:純潔的心境、安靜的心緒、祥和的心情、專一的心力、堅定的心志、渴求的心欲、敞開的心門。
2、正確的閱讀方法:
(1)品味詩題,看清作者、出處,利用好注釋,注意理解。
。2)不理解的詩句根據上下句悟讀或猜讀。
。3)帶著激情品讀詩句,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把握詩歌的意境。
。4)要有閱讀激情,不能麻木冷漠。
四、布置作業(yè):
“精良素質鑄煉”之4—12題。
古代詩歌教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在原有古詩知識的基礎上,區(qū)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結情三種景情關系
2.掌握景情關系的四種內在聯(lián)系:以樂寫哀,以哀寫樂,以哀寫哀,以樂寫樂
3.了解此類題型問法,并準確答題,以練促學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準確區(qū)分借景抒情與融情于景
2.掌握此類題型的答題方法,準確答題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切景語皆情語(幻燈片,并配音樂,讓學生入境)。胡應麟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
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歷代詩人所追求的,也只有達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詩歌中的上乘之作。講到詩歌,特別是寫景詩,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詩歌的主題,做詩歌鑒賞題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是景和情之間的關系。
二、教學過程
1、想一想
。1)(問題)想一想我們學過的景情關系有哪些?(提示:哪些情景交融的情況)
學生回答,可能比較零碎。
。ǹ偨Y)分三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結情
四種內在聯(lián)系:以樂寫哀,以哀寫樂,以樂寫樂,以哀寫哀
。2)舉例辨析
、俳杈笆闱椋ㄓ|景生情)如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諸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為一體,全詩氣象雄渾,感慨深沉;詩人面對遼闊的江天,耳聽清猿哀鳴,眼見飛鳥棲止不定,落木蕭蕭,長江滾滾,如何能不引發(fā)詩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應有之景。
、谠⑶橛诰埃ㄈ谇槿刖埃┤缋畎住端兔虾迫恢畯V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全詩一字未說離情別緒,而煙花含愁,孤帆載憾,別緒如長江不盡,離情如碧空無涯。情含景中,神傳象外,具有無窮藝術魅力。
③以景結情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首聯(lián)點出告別的地點,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接下去兩聯(lián)寫離別的深情。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感情真摯。最后以“蕭蕭班馬鳴”作結,以景結情,
用兩匹馬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烘托出詩人的繾綣情誼。
。3)(問題)這三種關系怎么區(qū)分?
學生回答
(總結)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fā),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就是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又可叫作“移情入景”。這樣的詩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寫景,實則寫情。
以景結情是指以“景物”來傳達、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負。
借景抒情(先景后情)借景抒情(有景有情)
以景結情(先情后景)融情于景(情含景中)
2.辨一辨
。ㄒ唬┤哧P系辨
(1)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端居》李商隱)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借景抒情)(06福建)
寂居異鄉(xiāng),平日很少有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更顯出寓所的冷寂。紅樹,則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風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懷愁緒而寥落之情難遣的。
(2)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云輕欲變秋。(《寄遠》杜牧)
正是客心孤回處,誰家紅袖憑江樓?(借景抒情)(以景結情)(09山東)
這兩句寫正值客心孤寂之時,忽見紅袖憑樓而更增思家之情,詩人看見紅袖憑樓的情景時,一下子聯(lián)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歸來,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濃重
(3)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春行即興》李華)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融情于景)(05全國1)
整首詩都是寫詩人行經宜陽時即目所見的暮春景色,是安史之亂后荒寂的景色。在景物描寫中,滲染著詩人感傷,哀愁的心情。
。4)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寒雨中的黃葉,昏燈下的白發(fā)人,這畫面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涼。
(《喜外弟盧綸見宿》司空曙)(融情于景)(09江西)
。5)水國西風小搖落,撩人羈緒亂如絲。
大夫澤畔行吟處,司馬江頭送別時。(《日暮倚杖水邊》(金)王寂)
爾輩何傷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蒼知。
蒼顏華發(fā)今如許,便掛衣冠已慢遲。(借景抒情)(08浙江)
秋風颯颯,萬物蕭瑟,被秋風輕輕“搖落”的自然是片片黃葉。望著在秋風中回旋、掙扎、最終還是落地化作塵泥的黃葉,聯(lián)想到自己如同黃葉般枯萎飄零的身世和命運,“日暮倚杖水邊”的詩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亂如絲呢?這一聯(lián),前句寫景,后句抒情。
。6)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蘇軾(以景結情)
遙隔千里,松岡之下,亡人長眠地底,冷月清光灑滿大地,這是一種怎樣孤寂凄哀的情景啊,念及此情此景的詞人亦不免肝腸寸斷。
。7)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絕句漫興九首(其三)》杜甫)
銜泥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融情于景)(08福建)
融情于景。詩人從燕子落筆,細膩逼真地描寫了它們頻頻飛入草堂書齋,“點污琴書”、“打著人”等活動。這些描寫既凸現(xiàn)了燕子的可愛之態(tài),又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出燕子對草堂書齋的喜愛,以及對詩人的親昵。全詩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自然、親切之感,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悅和悠閑之情。
。8)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旅夜書懷》杜甫)(寓情于景)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是歷來傳誦的名句。大筆勾勒,寫得真切細膩,創(chuàng)造出一種闊大雄渾但又寂寞空曠的境界,從而再反襯詩人的孤獨,景中見情,景與情融。
。▎栴})這些詩中分別有怎樣的景情關系?
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前兩組前四題,后兩組后四題,然后請小組代表回答)
(二)內在聯(lián)系辨
。1)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天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樂景樂情)
將詩人策馬奔馳于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tài)
。2)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速。(柳宗元《柳州榕葉落盡偶題》)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哀景哀情)
在陽春二月見到反常的如秋之景眼中的花盡葉落之境與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會為一的
。3)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杜甫《絕句》)(樂景哀情)
全詩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
(4)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有老馬,不必取長途。(杜甫《江漢》)(哀景樂情)
落日、秋風是一種凄涼的感覺,但卻比喻了詩人正處暮年,并以“老馬”自喻表現(xiàn)了積極入世的精神及老當益壯的情懷。
3.理一理
景情關系提問的方式有:
(1)請從景情關系的角度進行賞析或請從“景”和“情”的角度賞析
。2)這句詩(這首詩)是怎樣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
。3)這句詩(這首詩)用了哪種表現(xiàn)手法(藝術手法),(或者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請賞析。
答題方法
先請學生回答,然后進行總結
(1)回答出某一種關系
。2)借什么景(抓住意象,概括畫面特點),抒什么情\融什么情于什么景\以什么景結什么情(有反襯關系的強調)
4.練一練
(1)江行[宋]嚴羽(09福建)
暝色蒹葭外,蒼茫旅眺情。
殘雪和雁斷,新月帶潮生。
天到水中盡,舟隨樹杪行。
離家今幾宿,厭聽棹①歌聲。
。圩ⅲ茛勹瑁盒写瑫r船工所唱的歌。
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lián)。(4分)
問:詩歌頷聯(lián)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雪“殘”、雁“斷”、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詩人的羈旅之情、思鄉(xiāng)之感。
。2)望江南超然臺①作蘇軾(07全國1)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注〕①超然臺: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城北。當時蘇軾任密州地方官。
、诤常呵迕髑耙换蚨。舊俗寒食節(jié)不舉火,節(jié)后舉火稱新火。
問:請從“情”和“景”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
答:這首詞因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片描寫的是超然臺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發(fā)的是春雖未老,人卻在無奈之中思鄉(xiāng)之情。
。3)從軍行七首(其二)王昌齡(05重慶)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1)“琵琶起舞換新聲”與“邊愁”是否矛盾?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寫法上有何不同?這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答:(1)不矛盾,樂景襯哀情,這樣的對照寫法更能顯示出聽者深重的別情邊愁,這是任何歡樂的新曲都無法排遣的。
。2)前三句敘事抒情,后一句寫景。以景作結,寓情于景;創(chuàng)造意境,含蓄無限。
三、總結
總之,我國的古典詩詞中情與景的關系,學們已經能很好地區(qū)分出來,并做到規(guī)范答題。詩歌無外乎景情,因此高考試題對景與情方面的設題很多,我們掌握了這方面得知識,才能在高考中應對自如,立于不敗之地。
古代詩歌教學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針對高考,通過對具體詩歌的鑒賞,總結鑒賞古代詩歌的方法和規(guī)律
教學方法:
借助多媒體講練結合
重點:理清鑒賞古代詩歌的思路
難點:在主觀題的回答中語言如何簡練準確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
我國古代詩歌燦若繁星,詩人輩出,它以其凝練的語言、含蓄而豐富的內蘊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崇高的藝術殿堂,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如我們課本上所學過的古代詩詞就有《詩經》(《靜女》、《無衣》、《氓》)、《楚辭》、(《離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五言詩(《白馬篇》、《歸園田居》),尤其是我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的標志——唐詩宋詞元曲更令我們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領悟到它們的美呢?這需要掌握一些鑒賞方法。
二.考綱分析:
文學鑒賞評價: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內容:形象——思想——觀點
形式:語言——表達技巧
考試形式:主觀題
三.鑒賞方法:
1.透過字面把握形象
因為古代詩歌貴在含蓄,所以要準確把握詩歌的形象只有透過文字的表象,進入作品的情境中,這就必須理解詞義、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備常識。
如:2002年高考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此詩中理解的關鍵在“折柳”上!罢哿卑艘欢ǖ奈幕WR,即在古詩詞中有些意象是為詩人們所青睞的,它們往往有較為固定的內涵,如“柳”即“留”的諧音,因而“折柳”有惜別懷遠之意。其它這類意象還有“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義。所以要準確把握詩歌的形象,還需具備一定的文化常識。
“形象”就是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生活圖畫,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
景物形象: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詩往往是借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來的主觀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過聯(lián)想分析思想
詩歌要“言志”,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組合又會產生優(yōu)美而豐富的意境,給人帶來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內容、評價作者的思想,需通過聯(lián)想來實現(xiàn)。
如: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元曲以凝練的語言將秋天傍晚幾個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組合起來,讓人想到:在這惹人愁緒的時節(jié),面對令人傷懷的景致,只有凄涼的西風與羸弱的老馬與這個游子相伴,悲涼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數(shù)筆,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內容:情感類別(哀怨、歡快、離愁別恨……)
情感載體(楊柳、菊花、圓月、落葉)
內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等
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
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
時代背景、社會現(xiàn)實
3.品味語言鑒賞技巧
從高考的角度看,所選的古代詩歌均是篇幅較小的,所以把握詩歌的藝術和表現(xiàn)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
關鍵詞句的理解: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xiàn)力最強的關鍵詞句。
考題有兩種形式:給出意境,讓考生判斷錘煉選擇詞句
分析詩眼,展示意境,讓考生感受情趣,領悟旨意
修辭手法的判斷:一般看來,集中考查比喻、比擬、夸張、借代、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
考查形式:修辭的藝術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辭手法
如:華子崗
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這首詩以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寫華子崗的景物,請從詩后兩句的兩個動詞“侵”、“拂”入手,分析這兩個詞在表達上的作用,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侵”字寫夕陽余輝逐漸消退的過程,寫出了詩人在夕陽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胺鳌弊诌\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也使人想見山色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兩個動詞寫云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
4.書面表達掌握術語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間接抒情
表現(xiàn)手法賦、比、興(創(chuàng)作方法)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表達方式)
點面結合、想象聯(lián)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來源極其含義
用典的作用: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風格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
豪放/婉約
纏綿宛轉/清新優(yōu)美/慷慨悲涼/沉郁激憤
意境詩人的“情”與“理”
事物的“形”與“神”
如: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寫詩人春游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中有無寄托,寄托何意,歷有爭論。有人認為它通篇比興,有所寄托;有人認為此詩只是寫西澗景色,毫無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出理由。
這首詩借景寫意,有所寄托。前兩句寫詩人獨愛幽草,與以鳴聲誘人的黃鸝作比,喻仕途世態(tài),寓意明顯。第三四句寫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蘊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憂傷情懷。
四.練習:
1.閱讀下面兩首“詠秋”詩,比較、分析后,填寫后面的表格。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行秋
徐璣
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閑停柳邊行。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出細浪生。
意境格調修辭方法藝術手法
劉詩昂揚對比虛實結合
徐詩閑適比喻以動襯靜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
這首詩描寫的邊塞景象是怎樣的?對后兩句詩,有人這樣評說:“同用落梅,太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說硬說,此二句卻是巧說婉說。”請具體解說高適這二句詩怎樣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凈風清,笛聲悠揚,一片明朗開闊的景象。詩人用“借問“引起人們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隨微風散落,灑遍關山的具體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現(xiàn)了守邊戰(zhàn)士戍邊懷鄉(xiāng)之情。
五.總結:
自去年以來,詩歌鑒賞題由客觀選擇題變?yōu)橹饔^表述題,雖然加大了答題的難度,但從某種意義上看,只要掌握了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這種方式就可以更好地發(fā)揮我們的水平。
六.近五年高考所選古代詩歌
年份詩歌
1998《題李凝幽居》賈島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00《約客》趙師秀
2001《賦得暮雨送李胄》韋應物
2002《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古代詩歌教學教案 篇4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是我國古代文學一顆璀璨的明珠,它音節(jié)和諧、文字精煉、意境優(yōu)美。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边@節(jié)課,讓我們遨游詩歌的世界,走進唐詩宋詞元曲,感受它們的多彩多姿、多情多味。
二、明確考綱
1、了解古代詩歌的文學樣式;
2、體味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初步領悟詩歌的內涵;
3、品味詩歌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
三、直擊中考(中考試題)
水調歌頭(蘇軾)
1、天上宮闕如此美好,但作者畢竟更熱愛人間生活。詞中哪兩句是由出塵之思轉向入世情懷的過渡?
2、“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的“嬋娟”指,說說你對這個名句的理解。
四、古代詩歌常識
。ㄒ唬┕糯姼柚谐R姷乃枷敫星
1、憂國憂民
2、建功立業(yè)
3、思鄉(xiāng)懷人
4、秀美山河
5、離愁別緒
6、雄心壯志
7、熱愛田園
8、懷才不遇
9、自由悠游
10、美好愛情
。ǘ┕糯姼枵Z言
1、修辭:比喻、擬人、排比、對偶、反復、夸張、設問、反問、雙關、頂真、借代、用典等。
作用:生動形象、增強氣勢、張弛跌宕、委婉含蓄等等。
2、煉字:
。1)動詞
。2)形容詞
五、答題方法指導
。ㄒ唬w味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1、整首詩歌
(1)崔顥《黃鶴樓》這首七言律詩描繪了什么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登上黃鶴樓所見到的生機勃勃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愁緒。
【答題步驟】
、僬页鲈娭忻鑼懢拔锏木渥踊蛟~語;
②分析歸納景物特征;
③找主旨句、情感句概括詩人的思想感情。
(2)課堂練習
曹操《觀滄!愤@首詩描繪了什么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這首詩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藏萬千的雄偉壯麗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氣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邁氣概和統(tǒng)一中原、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
2、名句賞析
。1)陸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怎樣解釋?描繪了什么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有什么深層含義?
【參考答案】翻座座山過道道水好像沒了路,穿過柳陰走過花叢又是一個村莊。(釋含義)描寫了農村明媚絢麗、變化萬千的自然風光,(描景象)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之情。(表情感)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比喻人們在無路可走的時候,經過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深層含義)
【答題步驟】
①解釋詩句的含義;
、诿枥L了怎樣的景象或寫了什么內容;
、郾磉_了怎樣的情感;
、苌顚雍x(哲理詩句)。
。2)課堂練習
杜甫《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怎樣解釋?寫了什么內容?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有什么深層含義?
【參考答案】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看周圍的山都顯得低矮渺小。(釋含義)寫詩人由望岳而產生登岳的愿望。(寫內容)體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表情感)
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高瞻遠矚)(深層含義)
(二)品味詩歌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
1、修辭
(1)李煜《相見歡》這首詞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边\用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參考答案】比喻。好處:以絲喻愁,“剪不斷”寫出離愁繁多和綿長的特點,“理還亂”寫出離愁紛繁雜亂,難以理清的特點;生動形象地把詩人內心的煩亂、無法忘卻的離愁別恨表達出來。
【答題步驟】
、儆檬裁捶椒;
②寫什么內容;
、塾惺裁醋饔谩
。2)課堂練習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參考答案】用典。引用馮唐持節(jié)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愿望,希望朝廷能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讓自己有機會建功立業(yè)、報效朝廷。
2、煉字
。1)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中“爭”這個動詞用得好,為什么?
【參考答案】
、佟盃帯笔菭幭瓤趾蟮囊馑;
②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鶯的活潑可愛;
③描寫了初春乍暖還寒又生機勃勃的景象;
、鼙憩F(xiàn)了作者對初春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答題步驟】
、俳忉屧撟衷诰渲械暮x;
、谧⒁饪葱揶o方法及作用;
、壅归_聯(lián)想寫出該字描述的景象;
、鼙磉_了怎樣的感情或者烘托了怎樣的意境。
(2)課堂練習
張養(yǎng)浩《山坡羊潼關懷古》“波濤如怒”中“怒”字用得好,為什么?
【參考答案】
①“怒”是發(fā)怒的意思;
②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黃河)波濤洶涌澎湃的氣勢;
、蹚穆犛X的角度來寫出了黃河咆哮的壯觀;
、芎嫱辛虽P地處黃河邊地勢的險要。
古代詩歌教學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 學習這四首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四首詩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 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
(1)《觀滄海》極力描寫大海的壯闊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寫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浪平靜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錢塘湖春行》寫春天迷人動感的四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凈沙?秋思》畫龍點睛地將景中之意達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觀滄!分
⑴“觀”字的作用是什么?
、颇切┚拔锸菍崒懀切┦翘搶?
、求w現(xiàn)作者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句子是那幾句?
⑷本詩的主題是什么?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發(fā)了詩人喜悅的情感。
1、統(tǒng)讀全詩,從中歸結出詩人的游蹤。
2、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色,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3、水面初平云低,寫的是怎樣的 景象?為什么說云腳低?
4、最后兩句是怎樣結住全詩的?詩人最喜愛的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T型臺秀模樣。根據你的理解,仿照加線部分,將下面這段話補充完整。(3分)
見了大河的洶涌,沒見過大山的巍峨,真是遺憾;見了大山的巍峨,沒有見過大海的浩瀚,仍然遺憾;見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舊遺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還是遺憾。出發(fā)吧,永遠出發(fā)。世上有不絕的風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2.出門去旅游;貞浤阕约涸糜芜^的一個景點,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游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運用擬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方式,寫法自由,字數(shù)不限。
3.記憶鐘叮當響。寫出幾句你知道的有關“秋”的詩句。
五、達標檢測
第一部分:
1.填空:
《觀滄!芬辉娭械南胂笾涫牵
《次北固山下》一詩的頸聯(lián)是:
《錢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2.下面不是對偶的一句是( )
A.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B.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C.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D.鄉(xiāng)音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明 月 別 枝 驚 鵲,清 風 半 夜 鳴 蟬。
七 八 個 星 天 外,兩 三 點 雨 山 前。
4.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品析有誤的一項是( )
A.第一句詩的意思是: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
B.第二句話的意思是:舊年的春景生機盎然,令人難以忘懷。
C.“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時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異鄉(xiāng)的詩人更生思鄉(xiāng)之情?
D.詩人將“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現(xiàn)出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5.對下列詩句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xiàn)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將詩人身在江南,卻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間,與末聯(lián)的“鄉(xiāng)書”、“歸雁”遙相呼應。
C.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雖沒有述說難以忘懷的具體情景,但“沉醉不知歸路”不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給讀者豐富的想象。
D.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以驚鵲寫明月,以鳴蟬襯清風,“驚”寫鵲,“鳴”寫蟬,有靜有動,有實有虛,有聲有色,有形有味,堪稱寫景佳句。
6.如果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改為“無數(shù)個星天外,幾陣陣雨山前”有什么不好?
7.《西江月》描繪了一幅 圖。
讀下面詩歌,完成8-9題
題李凝幽居(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8.對這首詩中詩句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題李凝幽居”中的“題”是“寫”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靜的意思。
B.“閑居”一句中“少鄰并”的意思是說李凝自小就有鄰居緊挨著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傳說曾想作“推”,“推敲”一詞即來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歸隱的約定;“不負言”表示不違背諾言。
9.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第一聯(lián)用簡潔的語言勾畫了李凝居處的環(huán)境,并暗示出他隱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門”一句以響襯靜,與名句“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C.中間兩聯(lián)重在敘事和寫景,首尾兩聯(lián)都明確寫出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D.全詩所寫之事雖然不大,感情亦無跌宕,便由于注重煉籽,故讀來回味無窮。
古代詩歌教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讓學生熟悉詩歌的表達手法以及抒情方式
教學重點:
識記一些術語并且能夠靈活運用
教學過程:
第五、六課時
一.藝術手法:
1、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2、結構形式:
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先景后情、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3、修辭手法: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排比反復象征寄寓寄托等,
4、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lián)想想象、語序倒置等。
5、藝術風格:
包括雄渾、曠達、豪放、俊爽、沖淡、沉郁、悲慨、婉約
三.表達方式: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fā),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fā)對自然規(guī)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fā)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
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lián)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督S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的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fā)生共鳴。這樣的詩就寫得好,能動人。
情與景的處理不單是詩歌的問題。其他的藝術,則小說、戲劇、電影、繪畫,也有這個問題。一般是情與景配合。拿電影來說,情與景配合的例子如:當災禍將發(fā)生時,電影中常使我們看到雷電和暴風雨,為觀眾作心理準備,預感未來的災禍。當電影中男女二人熱戀,或夫婦新婚,他們會在公園里散步,天氣晴朗,春暖花開,一片令人歡喜的景色。這樣的情景配合,在電影或其他藝術中與寫詩時相類似。這叫做"情景陪襯"或"情景交融"。
在中國與西洋的詩歌中,都可找到詩人成功地處理情與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2、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首先,介紹一下詩歌中的"虛"。
在中國畫的傳統(tǒng)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1、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借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xiàn)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云:"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xiàn)實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的景象,但是現(xiàn)時卻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并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xiàn)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fā)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3、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fā)生的,它表現(xiàn)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例如柳永《雨霖鈴》中云:"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后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中崔鶯鶯送別張生唱詞很多是設想的未來之境。今夜中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再看看詩歌中的"實"。
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中筆畫細致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xiàn)實;《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實虛。
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四.結構方式(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先景后情、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
五.修辭方式(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排比反復象征寄寓寄托)
1、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的心情。
2、聯(lián)想和想象: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現(xiàn)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象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
3、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等,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征: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如唐代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巧借新婦拜見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滿希望的心理,寫自己應試前緊張而又希望得到賞識的心態(tài)。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早春新葉萌發(fā),詩人在一陣驚喜中忽發(fā)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雙靈巧的手,擺弄那富有靈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細葉的吧!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了,情感更濃郁了。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鵬、天馬、雄劍及高山大河,來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歡選取高潔美好的事物如明月、鳳凰、松柏、美人等,來象征報的人品節(jié)操;又常選取遭摧殘、受拘羈的人物事件來比喻他的經歷和處境。
5、夸張: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夸大或縮小的描寫,借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張雖不符合事理,卻符合情理。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夸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李白《俠客行》)以五岳為輕來夸張俠客然諾之重;"輕言托朋友,面對九凝峰。"(李白《箜篌謠》)用山峰來夸張朋友之間的隔膜與猜疑。
古詩詞中還常用對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雙關、比擬等用法,特點、作用類似于一般文章中運用的辭格,此不再贅述。另外,古詩中常見的一些"藝術辯證"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時,常把遠與近、動與靜、聲與色、實與虛等相結合,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六.古代詩詞中常見風格
1、雄渾:雄渾指力的至大至剛,氣的渾厚磅礴。其特點是:骨力挺健,氣壯山河,氣呑宇宙,氣度豁達,氣慨恢宏,氣宇軒昂,氣勢浩瀚,氣魄雄偉。它如奔騰咆哮、洶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蕩漾、漣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橫空出世、千嶂連云的昆侖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蘇州園林。在具體作品中,有的壯志凌云、剛毅雄健,如劉邦《大風歌》;有的慷慨悲歌、視死如歸,如項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達,豪情橫溢,如曹操的《觀滄!贰P蹨喪鞘⑻圃姼璧臅r代風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榮的景象和朝氣蓬勃的活力。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氣勢浩瀚,雄偉壯麗;王之渙的《出塞》(黃河遠上白云間)想象豐富,境界遼闊;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氣魄宏大,氣勢壯觀;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何其高遠,多么壯麗!而真正能夠稱為"雄渾"的是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在他們的筆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絕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熱,有同仇敵愾的憤慨,有誓死戍邊的決心。
2、豪放:豪邁奔放,謂之豪放。其特點既表現(xiàn)了作為主體的詩人的特點,又表現(xiàn)了作為客體的描繪對象的特點。就主體而言,情感激蕩,格調昂揚;想象奇特,夸張出格;志向高遠,襟懷曠達;氣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蕩不羈。就客體而言,往往擁有巨大的體積、偉大的力量而顯示出特有的壯美、崇高,或顯示出渾茫、浩淼的無限闊大的景象,因而氣勢崢嶸,場面壯闊,境界縹緲,極目無垠。李白是豪放風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蕩,格調昂揚,想象奇特,夸張出格,是李白豪放詩風的特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氣勢浩蕩,一瀉千里;"草綠霜已白,日西月復東。"(《古風》)描繪光陰流逝之快,人事變遷之速,一氣呵成,天衣無縫;"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風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是個長。"(《秋浦歌》)夸張雖不合理卻合情。宋詞中的豪放派,以蘇、辛為最杰出代表,蘇詞注重將慷慨激昂、悲壯蒼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善于在寫人、詠景、狀物時,以奔放豪邁的形象,飛動崢嶸的氣勢、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代表作。"大江東去"二句,將在廣闊悠久的空間與時間中活動的人物一筆收盡,氣魄恢宏,"故壘西邊"至"灰飛煙滅"是詠古,感情高昂而濃摯,而"亂石穿空"數(shù)句,將崢嶸的態(tài)勢、鮮明的色彩、巨大的音響,融于一體,氣勢磅礴,給人以"挾海上風濤之氣的感覺"。"故國神游"數(shù)句轉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詞的音調豪壯,"須關西大漢,執(zhí)鐵板"而唱。
3、沉郁:如果說豪放是火山爆發(fā),沉郁就是海底潛流。當詩人飄逸飛動、奔放不羈時,就形成豪放;當詩人沉思默處、憂憤填膺時,就變得沉郁。李白豪放,其體輕,其氣清,故裊裊上升,飛入云霄,若野鶴閑云,隨處飄逸;杜甫沉郁,其體重,故沉沉下墜,潛入心海,感情激蕩,回旋紆曲。何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渾厚、濃郁、憂憤、蘊藉。"沉則不浮,郁則不薄。"杜甫之詩,為濃郁之極至。憂愁是杜詩沉郁的主要內容,他的憂愁,不只是個人的,更是國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這種憂愁具有豐富的情感層次,使其沉郁獲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價值。他的"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4、悲慨:觸景生情,睹物傷懷,悲壯慷慨,謂之悲慨。大凡詩人,慨嘆風云變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擊人民災難之重,身受命運坎坷之苦,郁積壯志未酬之憤,而憂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梢姡菚r代的心聲,詩人的呼喊,詩人面對動亂的現(xiàn)實,出于嚴肅的責任感,遂作悲慨。陳子昂的詩,就以悲慨而馳譽詩壇!兜怯闹菖_歌》是最激動人心的悲慨之詩。詩人懷著壯志難酬的極度悲憤,登上城樓,泫然流涕,感慨萬端。面對著悠悠蒼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筆,勾勒出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連綿不斷的時間圖卷,描繪出遼闊無垠的宇宙空間畫面。其悲壯歌聲,響徹云霄,慷慨之氣,橫絕太空。再如辛棄疾的詞,
5、俊爽:即英俊豪縱,颯爽流利。代表詩人是杜牧。他的詩,縱橫古今,雄視萬代,暢談歷史,痛砭時弊,總結教訓,憂國憂民,懷撐天之宏志,感報效之無門,另一方面,又矯健豪舉,瀟灑風流,流轉飛動,暢快爽利。如《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以含蓄諷刺的筆調,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縱情聲色,驕奢淫逸,醉生夢死的生活。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的節(jié)奏明快,《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的輕盈飄拂,《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遣懷》)的秀而不冶,艷而不妖,均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6、沖淡:沖淡,即沖和、淡泊,含有閑逸、靜穆、淡泊、深遠的特點。王維的山水詩有閑、靜、淡、遠的特點,他是沖淡派大師。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鳥鳴澗》)"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砦》)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人間的紛爭,沒有外界的紛擾,只有大自然的寧靜,山水花鳥的生機。詩人盡情地消受著、欣賞著、陶醉著,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變成了大自然的有機體了。詩人筆下的大自然,無不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回旋著詩人的聲音,震蕩著詩人的靈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詩人筆下的大自然,就是詩人自己,它反映了詩人沖淡的心情。詩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這種消融,是把主觀的情思化入客觀的景物中,追求忘我無我的空寂境界,這就是沖淡的極至。不過,沖淡不是幻滅、死寂,而是富于生機的,它是詩人把活躍的生命轉化為凝固的生命的結果,生命力由流動而轉為靜謐。
7、曠達:即疏狂不羈,通脫豁達,瀟灑飄逸,高潔特立,代表作家是蘇軾。蘇軾的詞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曠達的詞風。有雄才大略而又懷才不遇的蘇軾,既要堅持不茍合隨俗,又要隨緣自適;既要"盡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帶有典型的"曠達"的特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獵》)這樣的詩句,就帶有明顯的曠達的色彩。蘇軾有時是盡力擺脫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讓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無始無終的運動中得到永恒;讓人生的種種苦惱在超乎現(xiàn)實的純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脫,讓自己從與社會的種種矛盾中凈化出來,與大自然天造地設的規(guī)律相和諧。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人生現(xiàn)象與自然現(xiàn)象、人生哲理與自然規(guī)律等量齊觀,泯滅了時空物我的界限。上闋才以不能"乘風歸去"為憾,馬上又以"何似在人間"自解;下闋才以"人有悲歡離合"為憾,馬上又以"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自解,從而從大自然中得到慰藉與啟迪,擺脫了人生苦惱。蘇軾有時又極力地充實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強,從而抵御外界的一切侵擾,達到超脫。有時還以淡泊明志、向往歸隱、潔身自好,甚至是痛飲縱歡、談禪論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對痛苦人生、黑暗現(xiàn)實、齷齪官場的心理超脫。
古代詩歌教學教案 篇7
【達成目標】
1、弄清高考要求,闡釋考點
2、探究命題特點與規(guī)律
3、分步驟積累各點的相關知識,了解解題的技法
【課時安排】
總說一課時,形象兩課時+訓練1課時,語言兩課時+訓練1課時,表達技巧三課時+訓練2課時,思想感情及內容2課時+訓練1課時,合計15課時
第一課時總述
一、考綱總覽
二、探究20xx年詩歌題的特點和規(guī)律
17套試卷體現(xiàn)如下的特點和規(guī)律:
1、選材豐富,題材廣泛
共選用詩歌20首,其中晉詩1首,唐詩4首,宋詩4首,宋詞2首,元曲2首,元詞1首,清詩5首,近代詩1首。逐步打破了以往以唐詩、宋詞甚至元曲為主的局面。唐詩依然是重要的考查形式,但宋詩的地位正不斷加強,其他時代的詩也悄然進入了出卷人的視線。
題材廣泛體現(xiàn)在既有山水田園的,也有閑居逸趣的,有羈旅懷鄉(xiāng)的,有詠物抒懷的,也有送別友人的',有寫邊塞風光的,還有寫農村生活的。
2、作者熟悉,詩歌陌生
3、題型穩(wěn)定,分值靈活。
4、考查內容全面,綜合性設題成為共性。
。1)劃分層次,分析句子的結構、作用漸次走向前臺。
(2)意象把握仍是重點。
(3)綜合性命題已成為共識。
5、答案多元化,開放性漸強。
三、考向預測及復習建議
。ㄒ唬┛枷蝾A測
1、取材范圍將進一步拓寬。
2、答題仍會是以主觀表述題為主的模式,分值上,8分是主導。
3、設題題量維系在2—3題,單首為主,比較閱讀為輔,綜合性設題,突出整體理解,設問具體,切入口小。
4、品味語言將是首選,包括關鍵詞的品評、詩眼的設置、重點句(包括標題)的賞析、描繪畫面的品評等。
5、情感的考查將是重頭戲,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上:分析某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分析某首詩的內容,指出詩中的感情;結合詩詞的感情,印證前人的評價;比較兩首詩表達的情感;情感類別主要集中在思念勸勉、吊古傷今、借古諷今、昔盛今衰、寄情山水、思鄉(xiāng)厭戰(zhàn)、報國無門、思遠懷人、羈旅行役等方面。
6、表達技巧的考查將?汲P隆V饕獓@襯托渲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對比比喻、夸張擬人等展開,將從以下角度切入:分析某句詩的表達技巧、分析全詩的表現(xiàn)手法、比較兩首詩的不同表現(xiàn)手法。
7、分析詩歌的表達層次漸成新寵。
。ǘ⿵土暯ㄗh
1、廣泛閱讀,加強積累,依托教材,強化訓練。
2、夯實基礎,掌握各種鑒賞術語。
3、細析題目,研究鑒賞點。
4、構建模式,優(yōu)化書面表達。
四、布置作業(yè)
1、閱讀《名師一號》P194形象相關內容
2、完成下列高考題:04江蘇、05湖北、05江西、04廣東
古代詩歌教學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
2.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理解詩歌中所蘊含的哲理。
二、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分析作品之間的相同或不同之處,加深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詩歌蘊含的哲理。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三、本課的教學設想
(一)本課教學方法的選擇
誦讀、分析、點撥
(二)本課學法的指導
自主、合作、探究、分享
四、教學過程:
一、學習《登幽州臺歌》
(一)導讀
幽州臺,即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用于招納賢才。燕昭王成為明君圣主的代表,黃金臺也成了明君圣主禮遇賢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懷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臺,憑古吊今,感懷時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一首詩《登幽州臺歌》。
(二)讀背景
陳子昂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和軍事眼光的人,武則天當政時,契丹南侵,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敵,任陳子昂為參軍。陳子昂提出的正確主張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結果兵敗,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敗的責任推到陳子昂身上。陳子昂內心無比痛苦,他獨自一人來到附近的幽州臺上,吊古傷今,寫下了這首傳世名作。
(三)讀“景(描寫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活動設計1:朗讀“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思考前兩句詩是什么角度寫的?“古人”指誰?“來者”指誰?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境遇?
生成預設:時間角度(前、后)!肮湃恕敝腹糯Y賢下士的明君,“來者”指現(xiàn)代禮賢下士的明君!扒安灰姟薄昂蟛灰姟,時間無止無休,生命短暫,因“不見”明君而無法施展才華,功業(yè)未成,空老一生。寫出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愁苦之情。
活動設計2:讀“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思考后兩句詩是從什么角度寫的?詩人為什么見此景而涕下?
生成預設:空間角度(天、地)?臻g無限遼遠。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面前,詩人感到孤獨、寂寞、悲涼。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yè)未成,空老一生。面對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愴然涕下”?
(四)讀“情(抒發(fā)的感情)、志(表達的志趣)”
這首詩通過寫登臨幽州臺的所想所感,抒發(fā)作者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愁苦情懷,也流露出作者積極進取的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渴望。
二、學習《望岳》
(一)導讀
泰山,五岳之首。春秋時,齊國、魯國兩國都可看見泰山。由于山勢高聳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謂神奇秀麗。山中還常常升起層層云氣,看后使人心胸開闊!锻馈愤@個“岳”指的是“泰山”。
(二)讀背景
杜甫南游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25歲的他看到泰山,心胸豁然開朗,豪情迸發(fā),吟誦出這首千古名篇。這首詩是現(xiàn)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三)讀“景(描寫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活動設計:《望岳》圍繞“望”字寫,但望的角度不同,望到的景象也不同。
1.首聯(lián)遠望,從“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一句讀到了泰山綿延不絕、樹木蔥郁的景象。
2.頷聯(lián)近望,從“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一句讀到了泰山既神奇秀麗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3.頸聯(lián)細望,從“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一句讀到了云涌云翻的壯闊景象和傍晚鳥兒歸巢的景象。
4.尾聯(lián)想象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想到了“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從側面襯托泰山的巍峨高聳。
(四)讀“情(抒發(fā)的感情)、志(表達的志趣)”
活動設計:請同學們反復誦讀這首詩,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杜甫,年輕的你豪氣沖天,登上泰山后你心中是怎樣想的呢?結合詩人的寫作背景,理解詩人登上泰山時的心境呢?
生成預設:杜甫登上泰山后,發(fā)現(xiàn)泰山如此綿延不盡,如此神奇秀麗,如此巍峨高大,心潮澎湃,心胸開闊了,禁不住熱情地贊美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透露出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三、學習《登飛來峰》
(一)導讀
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傳說寶林山是從瑯琊東武海中飛來的,因此又得飛來山之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觸景有感,寫下《登飛來峰》一詩。
(二)讀背景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年輕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fā)胸臆,寄托壯懷。親身登臨千尋塔遠望,用一覽無余的視角來抒發(fā)他心中興奮愉悅的心情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三)讀“景(描寫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齊聲朗讀詩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點問題。
活動設計1:“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詩人寫景的立足點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生成預設:立足點是“千尋塔”。從“千尋”讀出塔極高。從“聞說”一詞可以讀出詩人并未見到“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
活動設計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在這首詩中,“浮云”有什么隱含的深意呢?
生成預設:詩中“浮云”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案≡啤背鲎浴安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四)讀“情(抒發(fā)的感情)、志(表達的志趣)”
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羈絆。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不畏艱險、自信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四、課堂小結
本課學習的三首詩,讓我們感受到陳子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和孤獨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體會到王安石不畏艱險、自信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希望我們能理解這些詩歌表現(xiàn)的哲理,讓古代文化精華進入我們的內心,滋潤我們的心田。
五、課堂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前3首詩。
2.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首,發(fā)揮想象寫成一篇散文。
古代詩歌教學教案 篇9
【說教材】
《古代詩歌五首》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具有善于吟誦、激發(fā)想像、娛悅性情的特點。這五首古代詩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體,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揚帆,賞花觀鳥,詠春悲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本課的教學重點,一是感受作者的審美情感,神游優(yōu)美深遠的詩化意境,激發(fā)審美想像、培養(yǎng)審美意識。二是析美情、賞美景、聚美言。品味課文精彩生動的優(yōu)美語言,吟誦涵泳,熏陶感染,積累詩文語句、積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貯豐富的閱讀體驗,積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積聚優(yōu)雅的審美情趣。
課前準備──課前自學是學生個性化的個人學習階段,必需保證充沛的準備、考慮時間,為課堂上建構新知作好資料、背景、經驗方面的鋪墊。
1、鋪墊認知的臺階──疏通文意。上網或查書檢索五首詩歌的含義,了解作者的身世、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查字典解決不認識的字詞。
2、激發(fā)探究的欲望──標出每首詩歌每行的最后一個字的拼音,探究樂府詩、律詩、詞、曲在表示形式上的規(guī)律。
。、關注以往的經驗──回憶、檢索自身以前曾經讀過的有關鄉(xiāng)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詩文,想想是否與本課有什么聯(lián)系。
。、形成初步的語感──大聲朗讀詩歌,感覺一下重音和節(jié)奏怎樣處置更有表示力,作出標志。
【說教法】
一、說教法
。、方法導學,授人一漁。對五首古詩采用分著教,合著比。通過學習本課的五首詩歌,學會范文品評古代詩歌的方法。
2、貼近文本,以讀貫串。誦讀是對課文語言以和課文內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進入課文情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條最有效的途徑。在本課要教會學生帶著美好的情懷、美好的想像,用優(yōu)美的聲調,抑揚頓挫地“美讀”課文:吟讀,讀出韻味;譯讀,讀出意境;背讀,積累語句;品讀,品評意趣;說讀,拓展詩意。
、朋w會詩情──吟讀《觀滄!,體會詩人豪放的情懷,品味詩情美。
、葡胂癞嬅姗ぉぷg讀《次北固山下》,對重點語句展開畫面想像,想像畫面美。
⑶交叉聯(lián)想──說讀《錢塘湖春行》,插頁聯(lián)系有關描寫春天的古今詩文進行比較,范文詩意美。
、绕肺兑馊ぉぉぴu讀《西江月》,評說詞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晌鲈~補白──品讀《天凈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飾詞的作用,補白想像空間,體會作者煉詞美、語言美。
⑹積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讀、背誦,激活學生多維的思維空間,快速背誦古詩、感悟古代詩歌的音樂美。
二、學習形式
在充沛的語文活動中,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個性,體驗、感悟、參與、發(fā)明。
三、課時布置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授樂府詩《觀滄海》和律詩《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詩情美──吟讀《觀滄!,體會作者豪情
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課即緊緊抓住作者情感的抒發(fā)點上去感悟、掌握每首詩歌的基調,為深入理解詩歌內容作好鋪墊。
設置小組學習活動:五首詩分別表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詩句中看出?劃出關鍵句。
《觀滄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抒發(fā)了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宏偉志向。
《次北固山下》──“歸雁洛陽邊”,思鄉(xiāng)。
《錢塘湖春行》──“最愛湖東行缺乏”,抒發(fā)了詩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悅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說豐年”,秋天豐收的喜悅。
《天凈沙·秋思》──“斷腸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飾詞,表示了蕭條寂寞悲涼的情緒。
重點以《觀滄海》為例進行范文分析:
。薄⒉屙摡ぉぱa充背景:
《觀滄!肥遣懿俚拿彩俏覈谝皇淄暾膶懢霸娖亲髡哂诮ò玻保材瓯闭鳛趸,凱旋歸來時所作。當時他經過擒呂布、降張繡,在官渡打敗了主要對手袁紹,接著又誅袁譚,平高干,北征烏桓一舉獲勝,統(tǒng)一了北國,正可以南征孫劉,實現(xiàn)統(tǒng)一,完成宏業(yè)。眼下鎧甲未卸,征塵未洗,佇立峰頂,面對大海,浮想聯(lián)翩,寫下這篇樂府詩。
。、問題切入:
全篇以“觀”字統(tǒng)領,說一說作者觀到的海是怎樣的?滄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示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導仔細觀察、閱讀文本,自主學習。
。场⒈匙x──強調積累,快速記憶。分兩步:
、藕献魈骄浚侯}目為觀滄海,全詩以“觀”字統(tǒng)領全篇,作者觀到的景象有哪些?
滄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
、谱プ£P鍵詞,突出重音,進行快速背誦。
。、譯讀──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結合背景譯一譯,并進行畫面想像:作者在吟詠這首詩時的情景和情緒。
。、說讀──說一說作者筆下的海是怎樣的?滄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示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納。這首詩看似寫景,實則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構思獨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容納宇宙的廣博宏偉的藝術形象。表示了詩人的寬廣胸懷和豐富的想像力,抒發(fā)了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宏偉志向。
學生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狀物是為了言志。
6、吟讀──體會感情,培養(yǎng)語感:
在理解的基礎上吟讀,體會詩情和語氣節(jié)奏,讀出氣勢與豪情。
古代詩歌教學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一)從課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guī)律,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做到“游刃有余”。
。ǘw會本文層次清晰、結構完整的特點,學習本文細致生動的描寫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三)掌握“游刃有余”、“目無全!、“躊躇滿志”、“肯綮”等詞語的意思。了解“乎”、“然”、“為”、“于”等虛詞的用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ㄒ唬┪恼陆Y構思路是怎樣的?
分析:全文四個自然段可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1段):描寫庖丁解牛的場面。作者從繪形和摹聲兩個方面運用大膽的夸張(人觸、倚、履、牛體、牛的骨頭就分離)和生動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術寫得超凡入圣。這一節(jié)句式整齊,把解牛場面作了詩意化處理,寫成了一支勞動交響曲,一支勞動贊歌。
第二部分(2~4段):記敘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對話?煞譃槿龑。第一層(2段):從文惠君的稱贊引出庖丁的話。此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層(3段):記敘了庖丁的經驗之談。第三層(4段):文惠君“得養(yǎng)生焉”,點出本文主題,即莊子的一切順乎自然的思想。
。ǘ┍疚牡闹髦际鞘裁?對我們的啟示是什么?
課文節(jié)選自《養(yǎng)生主》,主旨在于闡明保護、蓄養(yǎng)生命之主——精神,提示養(yǎng)生的方法莫過于順應自然。節(jié)選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來比喻社會的復雜如牛的筋骨盤結,處理世事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為戒”的審慎、關注的態(tài)度,還應該以藏斂(“善刀而藏之”)為自處之道,這樣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達到人之養(yǎng)生的目的。今天我們學習此文,應該認識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觀冒進,而應該通過反復實踐,逐步掌握事物的內部規(guī)律,然后遵循客觀規(guī)律處理錯綜復雜的社會事務,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三)《庖丁解!,是一篇虛擬的寓言故事。在表達手法和描述技巧上,有哪些需要我們認真分析、研究和學習的地方?
分析:本文的學習難點,就在于對其組織結構安排、表達技巧和語言運用的靈活、生動方面的理解。
就全文的表現(xiàn)手法和語言技巧來看,可以說,這是一篇精美的議論小品。
文章論理深刻透徹,層層相扣,邏輯嚴密。寫庖丁解牛的經驗,先說“所好者道也”,提綱挈領;然后具體分述解牛經過的三個階段:開始“所見無非牛者”,三年后“目無全!,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寫出只有在長期實踐的活動中,注意摸索,積累經驗,才能掌握事物的內部規(guī)律。最后,再拓開一層,以“怵然為戒”說明要想獲得自然之道以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還必須注意在關鍵地方小心謹慎,專心致志。這樣層層深入,把道理說得透徹、完善。
文章結構完整、緊湊,前后照應。文章首先以一系列動詞正面描寫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藝,然后以文惠君之語從側面烘托庖丁解牛的技藝確實非凡,同時又引出下文的對答;第3段通過對答,層層深入地闡明了庖丁解牛的經驗,從而得出順應自然
規(guī)律,不妄為,善藏斂的養(yǎng)生之道;最后,又以文惠君之語呼應開首,說明不但解決了“技蓋至此乎”的疑問,而且從中得到了很大收益,這就是領悟養(yǎng)生之道。
文章語言精練而富有表現(xiàn)力。寫解牛動作以“觸、倚、履、踦”四個字描寫,活靈活現(xiàn)地再現(xiàn)了庖丁解牛的嫻熟技術,并且用夸張手法,比擬庖丁進刀《桑林》之舞,中《經首》之會,有聲有色;寫解牛結束后“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寥寥數(shù)語,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另外,出自本文的成語如“目無全牛”、“游刃有余”、“躊躇滿志”流傳至今,仍有活力。
。ㄋ模┳髡邔懡馀雒妫瑸槭裁幢芏徽剬崨r——牛的掙扎之狀、血流之景、慘叫之聲,而極寫庖丁解牛動作的“合于
《桑林》之舞”,奏刀發(fā)出的聲音合于“《經首》之會”?
分析:作者寫解牛時不聞牛慘叫,只能聽到悅耳的刀聲,暗示了牛在毫無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說明庖丁的技藝確實出神入化。作者通過對庖丁優(yōu)美和諧的動作及悅耳的刀聲的描寫,使讀者產生急切了解其絕技如何取得的念頭。同時,從結構上看,寫這個場面既形象再現(xiàn)了庖丁技藝高超,又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鋪墊。
。ㄎ澹┾叶〗馀<夹g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庖丁技藝高超的原因,從庖丁的話中可以得知。其一,對“道”的追求超過了對技術的追求(“進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體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規(guī)律——作為實踐的目標。其二,不懈實踐,在反復實踐中積累經驗,探求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正因為如此,他由不懂規(guī)律(“自解全!保┻^渡到認識規(guī)律(“目無全!保,又飛躍到熟練運用規(guī)律(游刃有余)。其三,謹慎小心,尊重規(guī)律:“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從來不驕傲大意。
。┪幕菥犫叶〗榻B后,說自己懂得了“養(yǎng)生之道”,解牛之道和這種“養(yǎng)生”之道有什么聯(lián)系?這個寓言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分析:雖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說的“道”(實質上也是莊周所講的“道”)所指不一樣,但在后者看來,社會如牛體,盡管矛盾復雜,斗爭激烈,但總有間隙可尋,只要像庖丁那樣,“以無厚入有間”,順應環(huán)境,隨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養(yǎng)護精神。這種消極頹廢的處世之道,理所當然為今人所拋棄,其實這不是庖丁經驗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來宣揚其人生哲學。今人則從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觀內容得到有益的啟發(fā)。從兩者的不同也許能得到這樣的啟示:只有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客觀事物,才能掌握科學的規(guī)律。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指導自讀。
自讀作業(yè)。
1.正音正形。
踦砉騞郤窾硎謋
2.借助課文注解和工具書逐句翻譯課文。
3.劃分本文層次,歸納大意。
。ǘ┯懻撘韵聠栴}。
1.歸納“為”、“乎”、“然”、“于”等虛詞的用法。
。1)為
、兮叶槲幕菥馀#ń樵~,替,給)
②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都是動詞。前一個,解的意思;后一個,作為的意思。)
、垡暈橹梗袨檫t(兩個“為”同義,因為的意思。)
、芴岬抖,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兩個“為”同義,因為。)
。2)乎
、偌忌w至此乎?(疑問語氣詞,呢。)
②進乎技矣(相當于“于”,可不譯。)
、垡篮跆炖恚ㄍ冢
、芏鴽r大軱乎。ū硪蓡栒Z氣,呢。)
、莼只趾跗溆谟稳斜赜杏嗟匾樱。ㄐ稳菰~詞尾。加強語氣,表示強調。)
(3)然
、僮嗟厄d然(象聲詞詞尾。)
、谝蚱涔倘唬ǜ痹~詞尾,表“……的樣子”。)
、垭m然,每至于族……(代詞,這樣。)
、茆鹑粸榻洌ㄐ稳菰~詞尾,表“……的樣子”。)
。3)于
、俸嫌凇渡A帧分瑁ń樵~,引出對象。)
、诙度腥粜掳l(fā)于硎(介詞,從。)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詞,對于。)
、茈m然,每至于族(動詞后綴。)
2.討論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寫庖丁解牛的一個場面,突出庖丁的技術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庖丁技術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從故事引出養(yǎng)生之道。
3.討論文章細致生動的描寫。
第1段,作者描寫了一個場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動作描寫為主,一連用了5個動詞:總的動作描寫是“解”,然后分別描寫手“觸”、肩“倚”、足“履”、膝“踦”,這一系列的藝術化、舞蹈化了的動作描寫,已初見庖丁解牛技術的嫻熟。接著作者側重描摹他解牛時進刀而發(fā)出的聲音,又對這聲音用了兩個比喻。描摹聲音時,用了兩個擬聲詞:“砉”、“騞”;兩個比喻是“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生動地描寫出庖丁動作的節(jié)奏感,表現(xiàn)了一個至高境界。
4.討論庖丁對話的層次。
課文第3段記敘庖丁的“經驗之談”。庖丁的話可分六層。
第一層是“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句話是庖丁“經驗之談”的總綱,概括了下面談話的全部內容。
第二層是從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談的。當初解牛,所見皆全牛,與一般人所見的一樣;三年之后,未見全牛,說明他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頭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東西。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層詳細說明對這種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達到這種嫻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構造。
第四層庖丁從用刀的結果談解牛的嫻熟。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數(shù)千頭牛,其刃卻如“新發(fā)于硎”,從用刀的結果表現(xiàn)庖丁解牛技藝嫻熟。庖丁解釋用刀結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則是“以無厚入有間”,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層寫庖丁雖有高超的技藝,卻從不掉以輕心。每當“見其難為”,則“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第六層寫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5.討論本文的主題思想。
。▍⒖肌半y點、重點分析”第2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