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道教文化漫談
一
一提起道教,腦子里就會跳出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確如此。道教與佛教的許多內容,是沒法按照我們世俗的理解而正確說出來的,僅憑著我們的一點世聰辨智,就去解釋佛與道的理論精髓,無疑于螞蟻撼樹!
在嵊州境內,道教文化的傳播與影響其實要比佛教文化早!夺屆め岄L幼》對“仙”字的`解釋說:“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睆倪@句話中可以看出,道教理想的成仙修道環(huán)境,必須在超塵脫俗、幽深僻靜、高聳入天、云霧繚繞之名山。而在嵊州,早在東漢時,就有《劉阮遇仙》的故事流傳于世,嵊州可以說是道家神仙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劉阮遇仙故事在中國道教史和文學史上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如果細究其源頭,與道教的神仙與洞天福地的概念頗相吻合。自古以來,“剡多名山”。加上三國時楊祖德剡溪覓金刀的傳說,連同“兩火一刀可以逃”(兩火一刀即是“剡”字)之讖言,使得古剡縣成為了全國著名高僧、高士以及文人們向往的棲息之地。否則,那條“唐詩之路”就不會從他們的腳下開辟出來,那么豐富的佛教、道教、哲學以及文學遺產也不會在這里保存下來。
二
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實不然。許多道家與文人們也都喜歡清幽之處,而清幽之處大多非名
山莫屬。自東晉以后,北方士族南遷過來不少,他們帶過來的玄談之風與佛道思想互為相融。這段時期,嵊州歷史出現(xiàn)過一個人物:王羲之。
永和十一年(355),王羲之在父母墳前設誓辭官,隱居剡縣的金庭。金庭原來只是一個洞,為一樵夫所發(fā)現(xiàn)。洞內寬敞,有臥室、書桌,還有一口小池子,可蓄魚。王羲之就在洞里生活,養(yǎng)兩只通人性的大白鵝,伴隨著他作畫吟詩,還有米酒可以喝。當然,一家人隱居自然會少些樂趣,若有三兩知己共度時光,那便會適意許多。于是乎,大詩人許洵從蕭山遷居過來,與他作鄰。不久,高僧支遁也隨之到此地弘揚佛法,創(chuàng)立“即色宗”,撰有《即色論》。我們可以想象,三位好友,懷著各自的人生理想,朝著自己的.人生方向前進時,暫時走到了一起。在那些個寧靜閑適的時光里,無論春夏,無論秋冬,無論陰晴,無論雨雪,他們隨時可以聚在一起,品茗或小酌,對弈或相吟,撫琴或吹簫,相談儒釋道,笑對天地人。
王羲之在世時,曾經(jīng)舍過幾次宅院為寺,有普照寺、戒珠寺等。在金庭時又想舍洞為觀,可惜未能遂愿。到了王羲之的五代孫王衡,他那時做了太守,有次回鄉(xiāng)時,想起自己的祖宗未能完成的心愿,便把金庭故居改為崇妙觀,也可算是“前人心愿后人了”吧。這個道觀改成后,有個著名的道士叫褚伯玉到了這里潛心修道。他的道風高熾,齊高帝派人馬來接他,他看著眼前的綠水青山,堅決地搖了搖頭,說:此地甚好,別無他求,并給齊高帝寫了一封信,表明了矢志不渝去修道的決心。高帝深為折服,賜道觀為金庭觀,修復一新。于是,金庭觀不再是一個洞,而多了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清殿、金庭道觀、書樓等建筑。一時間,道觀莊嚴,氣象萬千,非昔日所可比擬。在后來的朝代里,一些文人雅士紛紛涌向金庭觀,寫下了無數(shù)的詩篇。
【道教文化漫談】相關文章:
漫談“課桌文化”作文08-01
漫談國學禮儀文化04-25
重陽節(jié)與道教文化06-27
道教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07-03
漫談文化之中國作文07-05
漫談課桌文化作文07-28
《漫談桂文化》閱讀答案07-02
漫談國學禮儀文化-個人禮儀07-03
道教文化旅游資源調研的匯報材料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