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_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_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_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時間:2022-07-14 22:45:30 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代史伶官傳序》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提升閱讀能力。

  2、理清論證思路,探究莊宗成敗的原因。(重點)

  3、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難點)

  教學方法:

 。.通過課前預習及課堂提問、點撥法,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2.通過合作探究,分析文章逐層遞進的論證方法;

  3.通過延伸拓展,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聯(lián)系自身實際,獲得有益啟示。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寫有一首《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眮碣潛P項羽的寧死不屈。項羽,曾經(jīng)的西楚霸王他驍勇善戰(zhàn),威震四方,不可一世,可是最后卻英雄末路,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他的大成與大敗的一生足以引發(fā)我們后人許多的感慨。他在烏江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慘敗的結局------“天之亡我也,非戰(zhàn)之罪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真是天要亡他嗎?其實不只是項羽,很多的帝王將相,平民百姓也往往將人生的苦難失敗歸咎于命運。那么這種看法對不對呢?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同樣探討“盛衰興亡之理”的文章——《五代史伶官傳序》,看看文學大家歐陽修為我們闡述了一個怎樣的觀點?

  二、知識鏈接:

  1、了解作者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倡導者!疤扑伟舜蠹摇敝兴未奈逦惶K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都是他的學生。他在詩、文、書法、文論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學方面,與宋祁合著《新唐書》,又單獨編纂了《新五代史》。

  2、五代歷史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短短53年間,先后換了四姓十四個國君,篡位、弒君現(xiàn)象屢見不鮮,戰(zhàn)亂頻繁,后唐莊宗就是被殺的一個。后唐莊宗李存勖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所惑。后叛亂四起,擁有重兵的伶官拒不發(fā)兵,而莊宗親征又告敗北,眾叛親離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了莊宗。

  三、預習檢測,掌握重點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完善學案

  2.檢查重點字詞的解釋,課件出示。

  教師補充

  四、整體感知,明確文章論點、論據(jù)

  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問題:

  2、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其立論的歷史依據(jù)是什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3.學生概括回答

  4.教師小結

  五、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1、默讀2至3自然段,回到歷史現(xiàn)場,為莊宗李存勖填寫一份履歷表,并試著分析莊宗李存勖的人物形象,探究他成敗的原因。

  要求:合作交流,完成表格。提示:莊宗的父親晉王去世是在908年。

  2、繼續(xù)誦讀課文第三段,找出文中莊宗盛衰(得失天下)時的場面描寫的`句子體會語言。分析莊宗得失天下的原因。

  3、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葉,作者重提這件史實,有何意義?

  4、文章說國家盛衰興亡之理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長地點出“豈獨伶人也哉”。請同學們在古今歷史上尋找一些事例來加以補充說明。

  5、學生細讀課文勾畫圈點

  6、同桌間討論

  7、找學生口頭語言表達并結合文本具體分析,其他同學補充說明。

  8、教師小結

  六、拓展延伸

  1、歐陽修認為莊宗的“憂勞”使他的國家興盛,“逸豫”使他的國家敗亡,在莊宗的人生里,我們還可以看到什么?(提示:命運掌握在誰手中?上天還是自己?如何正確對待興趣愛好?)

  2.學生發(fā)言

  3.教師談感悟

  七、結束語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感受到了史學家歐陽修濃郁的愛國情懷和勇于擔當?shù)呢熑尉,也體會到了他在文章中表達的強烈的憂患意識。古人說的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同學們,我們要汲取前人的智慧,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在生活中我們要有憂患意識,要居安思危;要牢記:滿招損,謙得益,”戒驕戒躁,虛心向他人學習;更要注意細節(jié):因為細節(jié)決定成敗。只有牢牢記住這些,才能在成功的大道上不斷前進。才能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遠更精彩。

  八、課后作業(yè):

  本文為一篇史論,探討了后唐滅亡的教訓,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他的論證是否有可商榷之處?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和相關資料,寫一篇短文發(fā)表你的看法。

  九、板書設計

  五代史伶官傳序

  歐陽修

  盛對比憂勞

  人事

  衰逸豫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積累并掌握本課中的重要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

  2、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習慣和語感,積累文化常識

  一、選擇題

  1.下列對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舉出后唐莊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為全文立論的根據(jù),也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調。

  B.第三段連用問句,并寓結論于疑問中,之后引《尚書》作答,引出古訓,點明莊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歷史教訓,含蓄地批評朝政,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使文章闡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現(xiàn)實意義。

  D.文章既用平實的語言客觀地敘述事例,又引《尚書》論證,深入淺出地說明道理,首尾采用反問句,感嘆中包含著肯定。

  2.根據(jù)文意,下列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以莊宗極盛之時“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的情景,與極衰之時“士卒離散”“泣下沾襟”的慘相進行對比,鮮明地推導出成敗由人的道理。

  B.“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前句以反問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難失天下易,后句則強調成敗在于“人事”。

  C.“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對稱的語句與文章開頭的論斷相呼應,揭示了“人事”的具體含義,強化了文章的觀點。

  D.文章通過一個“夫”字,引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結論。這一結論既著眼于總結歷史教訓,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統(tǒng)治者,應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以免重蹈莊宗的覆轍。

  3.下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抑本其成敗之跡抑:或者

  B.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來

  C.方其系燕父子以組組:繩索

  D.及凱旋而納之納:收藏

  4.下列屬于作者認為莊宗的“盛”“衰”原因的一句是()

  A.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B.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C.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D.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5.從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與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A.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B.此三者,吾遺恨也

  C.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D.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6.下面詞語解釋全對的一項是( )

 、僭f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诩皠P旋而納之凱旋:取得勝利

 、蹱柶錈o忘乃父之志爾、其、乃:第二人稱代詞

 、芤直酒涑蓴≈E本:推究

 、菀菰タ梢酝錾硪菰ィ喊矘

 、奁抡唇笃毫鳒I

  A.①②④B.①⑤⑥C.①④⑤D.②⑤⑥

  7.下列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盛以錦囊,負而前驅而皆背晉以歸梁

  B.此三者,吾遺恨也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此制作之本意也雖逾本色不能復化

  D.請其矢,盛以錦囊請奉盆缶秦王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與其所以失之者②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B.①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②豈獨伶人也哉

  C.①契丹與吾約為兄弟②為天下笑

  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與之爭

  9.與“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C.家祭無忘告乃翁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10.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一夫夜呼,亂者四應”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B.吾得兄事之

  C.憂勞可以興國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1.下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B.此三者,吾遺恨也恨:怨恨

  C.抑本其成敗之跡抑:或者

  D.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舉:所有的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朋黨論

  歐陽修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兇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稌吩唬骸凹q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奔q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后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后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倍扑焱鲆。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夫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有刪改)

  12.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幸:希望

  B.暫相黨引以為朋者暫:暫時

  C.然而后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誚:嘲笑

  D.夫興亡治亂之跡跡:事情

  13.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俪悸勁簏h之說

  ②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鄞蠓簿优c君子以同道為朋

 、芤灾奚,則同道而相益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4.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說明“小人無朋”和“君子有朋”觀點的一組是()

  A.①小人所好者,利祿也

  ②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

  B.①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

 、谏迫穗m多而不厭也

  C.①舜佐堯,退四兇小人之朋

 、谝灾奚,則同道而相益

  D.①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

  ②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項是()

  A.文章起筆不凡,鮮明地點出全文的主旨。開頭一段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朋黨有君子與小人之別;人君要善于辨別。

  B.第2段通過對比得出“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的結論,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同時領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C.第3段以堯之時進元、愷君子之朋,晚唐昭宗殺害名土的史實,闡明迫害殘殺君子之朋導致亡國的歷史教訓。

  D.文章不諱言朋黨,引用史實來說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國,小人之朋有害于國,希望人君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偽朋。

  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2)然而后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

  17.請簡要分析在第3段中作者是怎樣論證自己的觀點的。

  三、情景默寫

  18.根據(jù)提示默寫相關句子。

  (1)《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代史伶官傳序》引用《尚書》中的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結合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傳序》借莊宗困于伶人而亡國的事警誡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語言表達

  19.下面的某報紙擬刊登的一則啟事的正文片段,其中有五處詞語使用不當,請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語意準確,語體風格一致。

  為了讓越劇更好地走上新時代的發(fā)展之中,《中國越劇》組委會決定向社會各界廣開言路,垂詢“行外人”的意見,聆聽“行外人”對越劇藝術發(fā)展新方向、新目標的展望!吨袊絼 方(jīng)過精心規(guī)劃,自當天起推出“行外人越劇與生活”主題征文活動,希望越劇愛好者能顯山露水。

  20.閱讀下面一則短文,按要求答題。

  據(jù)載,歐陽修為宰相韓琦寫了一篇《相州晝錦堂記》,交稿寄走后,他細細推敲了一下,覺得有兩句欠妥。他便派人騎快馬到韓府將文稿追回,做了修改。

  韓琦再次收到文稿后再三讀之才發(fā)現(xiàn),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xiāng)”中增加了兩個“而”字。他反復吟誦“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后,不禁拍案叫絕。

  韓琦為什么對歐陽修增加的兩個“而”字拍案叫絕?請從語言表達效果的角度簡要分析。

  五、小作文

  21.俗話說得好:“滿招損,謙受益。”從字面來理解就是自滿招來損失,而謙虛帶來好處。請結合現(xiàn)實談談你對“滿招損,謙受益”的理解。200字左右。

  【參考答案與解析】

  1【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屬于綜合考查題。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然后瀏覽選項,把握每個選項設題的方向,再與文本進行比對。

  B項,“即本源在于‘天命’”錯誤,文中說“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由此可知,本源應在于“人事”。

  故選B。

  2【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屬于綜合考查題。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然后瀏覽選項,把握每個選項設題的方向,再與文本進行比對。

  B項,“肯定得天下難失天下易”錯誤,“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意思是“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這樣的嗎?還是認真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前一句是反問句,反問句要表達的意思與句子本身是相反的,顯然作者并不認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

  故選B。

  3.【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意義的把握?忌鷳堰x項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推測意思和用法的正誤。

  B項,“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意思是推究莊宗取得天下的原因。其中“原”,作詞,譯為“推其根本,追究”。故選B。

  4.【答案】D

  【詳解】此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題主要著眼于主要內容、人物形象特點、相關的事件、言行、觀點、情感、技巧等。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

  莊宗“興國”是“憂勞”所致,莊宗“亡身”是“逸豫”所致。A項說的是莊宗之父,排除A項。BC兩項是作者的推測,排除BC兩項。故選D。

  5.【答案】A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回顧文言特殊句式的種類,然后結合這些句式的特點來分析所給的選項。文言特殊句式包括被動句、倒裝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又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是被動句,“于”表被動,意思是“被”;

  A項,“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也是被動句,“為”表被動,意思是“被”;

  B項,“此三者,吾遺恨也”是判斷句,“者,……也”是標志;

  C項,“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是省略句,“告”后省略介詞“于”;

  D項,“方其系燕父子以組”是狀語后置句,“以組”是后置狀語。故選A。

  6.【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下面加點詞解釋全對的一項”,然后應結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辨析。

 、凇凹皠P旋而納之”意思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凱旋”,勝利歸來;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意思是“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親的志向”,“其”,副詞,一定;⑥“泣下沾襟”意思是“淚水流下沾濕衣襟”,“泣”是名詞,淚水。這三句都有錯誤,①④⑤正確。故選C。

  7.【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思和用法。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然后結合具體的語境分析詞語的意思和用法。

  A項,第一個“以”,介詞,用;第二個“以”是連詞,表順承。

  B項,第一個“遺”,遺留;第二個“遺”,舍棄。

  C項,兩個“本”都指原來的。

  D項,第一個“請”,領;第二個“請”,請允許我。故選C。

  8.【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然后根據(jù)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虛詞前后詞語的詞性來分析用法。

  A項,①中“其”是代詞,他;②中“其”,語氣副詞,一定。

  B項,兩個“豈”都表反問,難道。

  C項,①中“為”是動詞,成為;②中“為”,介詞,被。

  D項,①中“之”,結構助詞,的;②中“之”是代詞,他。故選B。

  9.【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與‘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項”,然后根據(jù)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虛詞前后詞語的詞性來分析用法。

  例句中“乃”是代詞,你的;

  C項,“乃”也是人稱代詞,你的;

  A項,“乃”,表判斷的副詞,是;

  B項,“乃”,于是;

  D項,“乃”,副詞,竟然。故選C。

  10.【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一夫夜呼,亂者四應’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項”,者是考查詞類活用,然后應分析詞語本來的詞性以及在句中的位置,以此確定活用的類型。

  例句中的“夜”的用法是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B項,“兄”也是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與之相同。

  A項,“函”,名詞作動詞,用匣子裝。

  C項,“興”,使動用法,使……興盛。

  D項,“困”,困擾,沒有活用。故選B。

  11.【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然后應結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辨析。

  B項,“此三者,吾遺恨也”意思是“。這三者是我遺留的仇恨”,“恨”應為名詞,仇恨。故選B。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答案】

  12.C

  13.D

  14.A

  15.C

  16.(1)所以做君主的人,應該斥退小人虛偽的朋黨,任用君子真正的朋黨,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

 。2)但是后世并不責備舜被二十二人結成的朋黨蒙騙,卻贊美舜是聰慧明審的圣主,因為他能區(qū)分君子和小人。

  17.作者運用事例,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自己的'觀點,還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話證明自己的觀點。

  【分析】

  12.本題考查理解重點實詞的能力。

  C項,誚:責備。故選C。

  13.本題考查理解重點虛詞的能力。

  ①結構助詞,的。②代詞,他們。③介詞,因為。④介詞,用。故選D。

  14.本題考查理解文本觀點和論據(jù)的能力。

  B項,②說的不是君子。

  C項,①說的不是小人。

  D項,①說的不是小人,②說的也不是君子。故選A。

  15.本題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本內容的能力。

  C項,第3段以堯之時進元、愷君子之朋的史實,闡明了“用君子之真朋則國興”的道理。故選C。

  16.本題考查翻譯句子的能力。

 。1)但:只。退:斥退。偽:虛偽。治:太平。

 。2)誚:責備。為……所……表被動。稱:贊美。以:因為。

  17.本題考查分析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本題題干點明分析第3段的論證方法和思路。

  第3段講了堯、舜任用君子之朋使得天下大治,而紂、漢獻帝、唐昭宗不任用君子之朋導致亡國的事例,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同時還引用了《尚書》里面的話來進行論證。

  【參考譯文】

  臣聽說關于朋黨的言論,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區(qū)分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罷了。

  大體上,君子與君子因志趣一致結為朋黨,而小人與小人則因利益一致結為朋黨,這是自然的規(guī)律。但是臣以為小人并無朋黨,只有君子才有。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呢?小人所愛的是利祿;所貪的是財物。當他們利益相同的時候,暫時互相勾結成為朋黨,那是虛假的;等到他們見到利益而爭先搶奪,或者利益已盡而交情淡漠之時,就會反過來互相殘害,即使是兄弟親戚,也不會互相保護。所以我認為小人并無朋黨,他們暫時結為朋黨,也是虛假的。君子就不是這樣,他們堅持的是道義,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節(jié)。用這些來提高自身修養(yǎng),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補益;用這些來為國家做事,那么觀點相同就能相互幫助,始終如一。這就是君子的朋黨啊。所以做君主的人,應該斥退小人虛偽的朋黨,任用君子真正的朋黨,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

  堯在位的時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結為朋黨,君子八元、八等十六人結為朋黨。舜輔佐堯,斥退“四兇”的小人朋黨,而進用元、愷的君子朋黨,堯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時列位于朝廷,他們互相贊美,互相推讓,一共二十二人結為朋黨,舜全都進用他們,天下也因此非常太平!渡袝飞险f:“商紂有億萬臣子,是億萬條心;周有三千臣子,卻是一條心!鄙碳q王在位的時候,億萬人各存異心,可以說不成朋黨了,于是紂王因此而亡國。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結成一個大朋黨,周朝進用他們因此而興盛。后漢獻帝的時候,抓捕天下名士并且囚禁他們,把他們視作“黨人”,等到黃巾賊興起,漢王朝大亂,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對黨人的禁錮,把他們都放了,可是已經(jīng)無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漸生出朋黨的議論,到了昭宗時,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殺害了,有的被投入黃河,說:“這些人自命為清流,應當把他們投到濁流中去!碧瞥谑菧缤隽恕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結為朋黨的,沒有人比得上商紂王;能禁絕好人結為朋黨的,沒有人比得上漢獻帝;能殺害清流的朋黨的,沒有比得上唐昭宗之時的;但是都由此而使國家混亂以至滅亡;ハ噘澝劳谱尪灰杉傻,沒有人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舜也毫不猜疑而進用他們;但是后世并不責備舜被二十二人結成的朋黨蒙騙,卻贊美舜是聰慧明審的圣主,因為他能區(qū)分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時,全國所有的臣子三千人結成朋黨,自古以來作為朋黨又多又大的,沒有比得上周朝的;然而周朝因此而興盛,原因就在于善良的人雖多卻不感到滿足。

  前代治亂興亡的事情,為君主的可以作為借鑒了。

  三、情景默寫

  18.根據(jù)提示默寫相關句子。

  【答案】(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滿招損,謙得益

  (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4)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詳解】本題考查識記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題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寫錯的字:損、逸豫、溺、伶,還要注意不要丟掉虛詞:也。

  四、語言表達

  19.【答案】①“廣開言路”改為“發(fā)出倡議”;②“垂詢”改為“尋求”;③“規(guī)劃”改為“籌備”;④“當天”改為“即日”;⑤“顯山露水”改為“踴躍參加”。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得體的能力。語言表達的“得體”,是指能夠恰當?shù)厥褂谜Z言,符合語境和語體的要求!罢Z境”有“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皟炔空Z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體、句式、語言間的搭配和使用習慣等!巴獠空Z境”則指言語交際時的各種情境條件,比如說話的目的,說話的場合,需要表達的方式,發(fā)話者的身份、職業(yè)、處境,受話者的年齡、性別、經(jīng)歷、思想性格、愛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職業(yè)處境等。

  “廣開言路”,指盡量給下屬和群眾創(chuàng)造發(fā)表意見的條件,這里沒有上下級之分,可改為“發(fā)出倡議”;“垂”是敬辭,“垂詢”表示別人對自己的詢問,可改為“尋求”;“規(guī)劃”意為比較全面的長遠的發(fā)展計劃,此處應為事先準備之意,可改為“籌備”;“當天”過于口語化,可改為“即日”;“顯山露水”比喻顯露才能,表現(xiàn)自己,一般用于否定句中,可改為“踴躍參加”。

  20.【答案】修改后雖語意未改變,但是語氣由急促變?yōu)槭婢,似潺潺的山間流水,多了一份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所以,韓琦對增加的這兩個“而”字拍案叫絕。

  【詳解】本題考查分析詩句表達效果的能力。

  此題要求“從語言表達效果的角度”分析,就是讓學生分析語言形式方面的作用,即說明增加虛詞“而”帶來的表達效果,應側重賞析虛詞的表達效果。“而”的使用并不改變原句的意義,但“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敵鄉(xiāng)”較之“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xiāng)”在語氣及語言節(jié)奏上更加舒緩,更具有韻律感、音樂美,更有利于抒情。

  五、小作文

  21.【答案】《書》曰,滿招損謙受益,這歷來傳誦的名言,深刻人心。自滿易亡,謙虛則興,談古道今多少英雄偉人以自身檢驗的亙古不變的真理。古來今往多少偉人不是因滿而亡,因謙而功名流今。古有項羽,劉邦,項羽是有才有勇之人,可卻剛愎自用,不用韓信,不聽范增所勸,導致鴻門宴上放虎歸山。相比之下劉邦的才識不及項羽,但卻做人謙虛有度,虛心納諫,贏的張良韓信這樣的曠世奇才作文。而結果也因此而知,劉邦打敗項羽,一舉建立大漢王朝得天下。項羽的自滿使得良才不得用,而劉邦的謙虛使他贏得了天下,這難道不是滿則損而謙受益的道理嗎?

  【詳解】本題考查微寫作的能力。

  考生需要從“自滿”和“謙虛”的弊與利的角度展開論述。自滿招致?lián)p害,令人裹足不前;謙虛使人進步,不斷有所收獲?梢跃鸵环矫嬲归_論述,也可將兩者結合,亦可思考如何把握謙虛的度,字數(shù)要求較多,根據(jù)題干中“結合現(xiàn)實”的提示,可以采取例證法來證明論點。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及文章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及意圖。

  2、從選材、論證方法等角度,分析文章精妙的構思,體會文章的論證力度。

  3、學習文章以散體寫史論的方法,以及作者積極關注社會現(xiàn)實的人生態(tài)度。

  【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的相關文言知識: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特殊句式等。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學習本文通過對比論證來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的寫作手法。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通過反復誦讀,鉤玄提要,把握文章的論證結構和論證特點。

  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觀點,培養(yǎng)憂患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特征,學習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難點:學習作者積極關注社會現(xiàn)實的人生態(tài)度。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蘇洵在《六國論》中論說六國滅亡的原因,以借古諷今的寫法,諷諫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勿蹈六國覆轍。今天學習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也是借古諷今,總結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F(xiàn)在同學們默讀文章,思考莊宗李存勖17歲后發(fā)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繼承并發(fā)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chuàng)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

 。ǘ⿲懽鞅尘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zhàn)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fā)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ㄈ╊}目解說

  《五代史伶官傳序》是一篇史論。伶官,古稱演戲的人為伶,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作伶官。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讓北宋統(tǒng)治者吸取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伶人(樂工)而身死國滅的歷史教訓,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拔宕妨婀賯鳌苯淮诉@篇史論的內容,“序”標明文章的體裁。

  (四)課文結構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舉出后唐莊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為立論的根據(jù)。

  第二部分:(第2段),詳細敘述了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晉王遺命的經(jīng)過。這一段敘事的語勢比較平緩,沒有直接的議論,但是作者寓論點于敘述之中,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為下文張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轉入議論,評論莊宗的“盛衰之理”,闡明中心論點。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訓,總結全文。

  三、精讀課文,深入分析

  1、全文是如何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展開的?

  文章開頭提出“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個論點,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緊接著舉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來證明這一論點。

  第二段敘述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其父遺命的事例。

  第三段從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的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進一步議論,總結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絕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2、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對前面闡述的觀點的重復?為什么?

  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過正反對比,已經(jīng)得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點明了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這與文章開始提出的論點相照應。至此,文章似乎已經(jīng)有了一個完整的結構。但是,作者沒有收筆,而是繼續(xù)展開議論。在前面對比闡述的基礎上,總結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的經(jīng)驗教訓,強調使人國破家亡的不僅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批評了朝政,諷讀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這就使得文章闡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現(xiàn)實針對性。因此,可以說,第四段是對伶官亡國一事的現(xiàn)實意義的進一步開掘,并不只是簡單的重復。

  3、怎樣理解本文文與題的內在聯(lián)系?

  作者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伶官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lián)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進行了詳細敘述,序中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論述國家興亡盛疾之理,內容聯(lián)系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對其進行的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shù)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衰敗直接聯(lián)系起來,這樣就扣住了文題,突出了中心。

  4、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實論證的。

  第一段,以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jù)。在具體選材上,文章以“晉王三矢”為事例,充分體現(xiàn)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輔之以莊宗盛衰時所涉及的點滴史實,就使人們對于莊宗由“盛”而“衰”,由“憂勞”到“逸豫”的轉變了然于胸,達到了以材料論證觀點的目的。

  5、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圍繞“盛衰”進行對比論證的。

  文本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證,著眼于“盛”“衰”與“憂勞”“逸豫”的因果關系,從中心論點到論據(jù),從論證過程到結論,不論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實,還是作者抒發(fā)的感慨或議論,都是具有對比性的。文章通過正反兩方面的鮮明對比,既突出了中心論點,使說理深刻、透徹,也使文章一氣貫通,前后呼應,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6、“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三句話是怎樣提挈全文的?請結合文本的具體內容簡要分析。

 、偾f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為說明“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論點提供歷史根據(jù)。②第二段敘述莊宗執(zhí)行其父遺命的事例,第三段在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③第四段承上文進一步議論,引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決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四、品讀課文,加深感悟

  1.請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文章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之盛衰取決于“人事”,“優(yōu)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比宋統(tǒng)治者應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2.賞析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委婉,氣勢恢宏。

  本文作為一篇總結歷史教訓、為在世和后世君主提供借鑒的史論,毫無生硬的說教,而是娓娓道來,婉轉動人。即使是在慨嘆莊宗敗亡時,也只有惋惜之意而無責難之詞,可謂義正詞婉。全文從“鳴呼”起筆,到“豈獨伶人也哉”收尾,一嘆再嘆,以嘆貫穿始終。于反復詠嘆中顯示出委婉的韻致。在句式上,本文多用反問句、疑問句,使說理委婉而引人深思;多采用對仗工整的駢句,形成鮮明的對比,富有節(jié)奏感;適當運用長句,調節(jié)語勢,有張有弛。駢散結合,錯綜有致,讀起來抑揚鎖挫,感情飽滿氣勢恢宏。

 。2)文筆酣暢,波瀾起伏。

  文章開篇發(fā)出嗟嘆,提出論點,語勢突兀而起,隨后落到立論根據(jù)上,再緩緩進入“晉王三矢”的故事。接下來語勢又猛然一升,“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失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作者發(fā)出對莊宗之“盛”的贊嘆,而后語勢陡然一降,“至于誓天斷發(fā),這下沾襟,何其衰也!"借這幾句發(fā)出對莊宗之“衰”的悲嘆,繼而設疑問、引古語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再次評論莊宗的盛衰,語勢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發(fā)人深省的教訓“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文章于此夏然而止。

 。3)平易自然,簡約凝練。

  文章沒有信屈聲牙的措辭,也不堆砌辭藻,而用平實的語言生動地敘說事例,深入地說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曉暢。敘事不蔓不枝,議論簡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對稱語句,如“恍勞可以興國,逸療可以亡身”,“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因于所溺”,句式整齊,言簡意豐,發(fā)人深省。

  五、課堂小結,回顧收獲

  本文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六、布置作業(yè),及時鞏固

  從下面四句話中選取一句,說說它對你的啟發(fā)。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滿招損,謙受益

  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4、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課后訓練】

  一、古今異義:寫出下列加粗詞語的古義。

  1.與其所以失之者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比較兩件事而決定取舍的時候,“與其”用在放棄的一面(后面常用“毋寧、不如”等呼應)。

  2.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3.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做,投身到(事業(yè)中去);(按某種辦法)處理。

  4.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連詞,表示因果關系;名詞,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限用于固定詞組中做賓語)。

  二、詞類活用:指出下列加粗字的活用類型并解釋。

  1.函梁君臣之首

  2.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3.抑本其成敗之跡

  4.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5.泣下沾襟

  6.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7.負而前驅

  8.倉皇東出

  9.一夫夜呼

  10.亂者四應

  11.而告以成功

  1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三、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處并翻譯。

  1.梁,吾仇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系燕父子以組。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化常識:判斷下列文化常識的正誤。

  1.從事,官名,源于漢武帝時期,有刺史屬吏之稱,分為別駕從事史、治中從事史等,主要職責是主管文書、察舉非法!段宕妨婀賯餍颉分械摹皬氖隆敝敢话銓俟。()

  2.古代祭祀用牛、羊、豬各一頭叫太牢,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一般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3.伶官:古代宮廷中的樂官和授有官職的演戲藝人。()

  【課后訓練答案解析】

  一、答案:1.兩個詞,與,和;其,他

  2.表示達到某種程度,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以至”“以至于”

  3.官名,這里泛指一般屬官

  二、答案:

  1.名詞作動詞,用匣子裝

  2.名詞作動詞,訂立盟約

  3.名詞作動詞,考察,探究

  4.名詞作動詞,推其根本

  5.名詞作動詞,落下

  6.形容詞作名詞,忽微,極小的事;智勇,智慧勇敢的人

  7.名詞作狀語,向前

  8.名詞作狀語,向東

  9.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10.數(shù)詞作狀語,在四方

  11.動詞作名詞,成功的消息

  12.使動用法,興,使……興盛;亡,使……滅亡

  三、答案:1.特殊句式:判斷句,“……也”為標志。

  譯文:梁王朱溫是我的仇敵。

  2.特殊句式: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應為“其以組系燕父子”。

  譯文:他用繩索捆綁著劉仁恭、劉守光父子。

  3.特殊句式:被動句,“為”表被動。

  譯文:他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恥笑。

  四、答案:1.√;2.√;3.√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02-28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9篇06-22

伶官傳序翻譯02-08

《伶官傳序》教學實錄(通用11篇)03-06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12-17

《認識五官》教學設計06-04

《送東陽馬生序》的教學設計10-27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05-22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15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