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部編《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部編《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部編《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會認本課生字,會讀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說明文用詞準確的語言特點。
3、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培養(yǎng)探索科學的興趣。重難點:通過朗讀體會課文用詞準確生動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喜歡恐龍嗎?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了,但它留下很多謎等著我們解開。這節(jié)課中古時期的恐龍來到我們的教室,你們高興嗎?請你們大聲喊出他們的名字。(課件播放幻燈片)
2、恐龍給你留下了怎樣的映像?
3、出示課題,板書課題。引導學生質疑。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同學們讀課文后,對解開自己的疑惑一定會有幫助。(課件出示自讀提示)自由讀課文標出自然段。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檢查預習情況:
。ㄕn件出示生字詞)出示拼音拼讀生字,去拼音讀詞,開火車讀詞。
挑出課文中的生字,指名讀。
同位說說自己的識字方法。
3、指導寫字——鴿,盈
請同學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和同桌說說怎樣才能把這個字寫好。指名說。
師范寫,學生學寫。
生生評價寫字效果。
4、再讀課文,相信你會把課文讀得更加流利。注意讀好關于描寫恐龍和鳥類的詞語。
三、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課件出示:五彩斑斕
2、是的,鳥類和恐龍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是科學家卻發(fā)現了他們二者有關系。在課文的第一段科學家得出了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結論。請你快速讀課文第一段,用筆畫出這個結論。
3、指名讀。(課件出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飛翔的鳥兒。
4、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5、出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飛翔的鳥兒。
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經過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飛翔的鳥兒。
通過對比讀你認為哪一件話更好?說出理由。
教師總結:本篇課文是科學說明文,字里行間體現出了科學家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用詞準確是這篇課文的特點之一。同學們在接下來的學習中細細體會。
四、學習課文第二段。
1、科學家得出結論就,一定會有充分的證據。那么他們掌握的證據是什么呢?
2、對!就是化石。課文第二段向我們展示了科學家的論據。請結合導學案的課內探究第一題自主完成第二段的學習。(課件出示課內探究第一題)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科學家提出了什么假說?用——劃出來。課文哪些句子寫出“鳥兒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事實”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
3、自主學習。
4、在小組內討論,教師指導。
5、匯報,科學家提出的假說。板書:提出假說。并相機理解什么是假說。
6、匯報,事實依據。板書:尋找證據。理解欣喜若狂。指導讀好科學家的興奮之情。
7、師提出一個世紀是100年,從19世紀到20世紀末,將近200年的時間,科學家們代又一代為找到化石而努力。他們曾經為了科學研究工作爬上深山,卻沒能尋得化石,如今卻在我國遼西找到了。他們曾經為了科學研究工作潛入海底,卻沒能尋得化石,如今卻在我國遼西找到了。他們曾經為了科學研究工作走過沙漠,卻沒能尋得化石,如今卻在我國遼西找到了。遼西的發(fā)現多么重要,課文中的哪個詞語,體現了它的重要性?理解“點睛之筆”。師解釋,畫卷就是科學家工作的歷程。
8、我們知道了結論,可是探究結論的過程是多么艱辛,我們齊讀1、2自然段,體會這一歷程吧。
9、板書:得出結論。
五、總結:
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假說,為了證實假說,科學家們歷經千辛萬苦尋找證據。最后得出結論。那么科學家又是怎樣推演了恐龍的一支變成鳥兒的歷程呢,我們下節(jié)課學習。
六、布置作業(yè)
在作業(yè)本上工整書寫漢字。
找出課文中你認為用詞準確的句子讀一讀。
部編《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2
【課前解析】
關注語文要素: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試著解決”。在前一課《琥珀》“提出不懂的問題”基礎上,本課要求“寫下不懂的問題”,繼續(xù)引導學生記錄和梳理問題。
關注體裁特征:
所謂科普說明文,就是以介紹科學知識為目的的說明性文章。語言特點是邏輯清晰,準確嚴密,形象生動,常常綜合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本文在邏輯講述上,最典型、最鮮明的是采用了“先總體概括,再具體分說”的“總分”結構。如第四自然段,圍繞“形態(tài)各異”介紹恐龍的龐大家族從體態(tài)、體表、習性等方面,講獵食性恐龍身體發(fā)生變化。
語言表達準確、嚴謹是本文的又一特征,作者多處使用了表程度、表估計、表范圍的副詞,例如“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中的“一支”和“漫長”,“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中的“一些”,“科學家們希望能夠全面揭示這一歷史進程”中的“全面”等,要適時引導學生對比辨析。
文本涉及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20世紀末期,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作比較(它和小狗一般大小……)、列數字(有些恐龍身長幾十米,重達數十噸……)、打比方(……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使得描述對象形象具體,生動傳神,更具說服力。
關注策略指導:
教師一方面要善于激發(fā)學生多角度提出問題,一方面還要引導他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嘗試解決問題。
關注學法指導:
本文就是一篇訓練學生信息提取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和復述講解能力的好素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捕捉關鍵句,圈畫關鍵詞,從而理解每一段的意思;還可以借助關鍵詞這一“支架”,條理清晰地進行講述,從而助力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教學目標】
1、認識“鈍、僅”等12個生字,會寫“笨、鈍”等15個字,會寫“恐龍、笨重”等14個詞語。
2、默讀課文,能寫下自己不懂的問題,并試著解決。
3、能簡明扼要地介紹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4、能體會課文準確的表達,學習用對比、列舉的方式介紹事物。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2、體會說明文表達的準確性、嚴謹性。
【教學難點】
能多角度地提出問題,記錄整理問題,并試著解決問題。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鈍、僅”等12個生字,會寫“笨、鈍”等15個字,會寫“恐龍、笨重”等14個詞語。
2、默讀課文,能寫下自己不懂的問題,梳理并試著解決。
3、通讀全文,了解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質疑激趣。
1、話題導入:同學們,提到“恐龍”,大家一定不會陌生。誰來說說你對恐龍有哪些了解?
學生根據自己以往的知識儲備和學習經驗作答。
2、教師追問:那你聽說過“飛上天空的恐龍”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科普說明文,題目叫作《飛向藍天的恐龍》。
出示課件1:
3、提問:讀了這個課題,你會產生怎樣的疑問呢?
出示課件2:
學生思考,提出質疑。 板書(提出問題)
預設:恐龍怎么會飛上藍天呢?板書(恐龍?鳥)
如果是真的,它是怎樣飛上藍天的?
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促使恐龍要向天上飛?
恐龍若想飛上藍天,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最后飛上了藍天的是哪種恐龍呢?
恐龍為什么要向天上飛,難道不可以向海里游嗎?……
。ㄔO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入手,通過對比、質疑,引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強烈欲望。)
二、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過渡:請同學們帶著這些疑問,走進課文?茨隳懿荒芡ㄟ^自讀找到答案,或者在讀文章的過程中又產生了哪些新問題?
出示課件3:
2、學生默讀全文,進行獨立思考,并將問題寫在學習紙上。
3、小組合作交流,互助解決問題,把仍舊無法解答的問題標注出來。
出示課件4:
4、全班匯報:
。1)你提出的疑問,哪些解決了,是通過什么方式解決的?
預設1:“中生代”“后裔”“茹毛飲血”這些詞語不理解,我們通過查閱工具書了解了它的含義。
預設2:讀課文時,我對那只那只長羽毛的恐龍?zhí)貏e感興趣,想知道它叫什么。后來通過翻閱課后“資料袋”,知道了原來有羽毛的恐龍不是一種,而是許多,例如“小盜龍”和“中國龍鳥”。
預設3:我想知道經過了多久,恐龍才最終變成了鳥呢?我們是在第四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
教師小結:看來我們可以通過查閱工具書、課后“資料袋”、聯系上下文等方式找到答案。其實在平時,到互聯網上搜索或向身邊有經驗的人詢問,也是不錯的方法。 板書(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出示課件5:
。2)哪些問題雖然同伴間進行了互助討論,但也沒能找到答案呢?
出示課件6:
預設:
、僮髡呦胝f鳥類和恐龍有親緣關系,可為什么開頭卻說它們似乎“毫不相干”呢?
②為什么獵食性恐龍會逐漸演化成鳥類,而植食性的恐龍不行呢?
、墼跇渲﹂g跳躍、滑翔,我能想象,但奔跑的時候學會飛翔,我還是難以理解……
【補充說明:如果學生提問的角度單一指向“內容”,教師要適當啟發(fā),如寫作方法、探究啟示等。】
教師小結:從大家提出的.問題就能看出,你們真的是在用心思考:有的問題指向詞語理解,有的指向課文內容,有的指向作者的表達方式,還有的則輻射向課外。大家還能積極主動地尋求答案,解決問題,非常了不起!板書(多角度)
出示課件7:
相信隨著我們深入地學習,你一定有更大的收獲。
。ㄔO計意圖:“在閱讀中能多角度地提出問題并通過不同方式解決”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因此,教師不僅要關注提問的具體內容,更要關注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合并整理,去粗取精,幫助學生提煉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篩選保留最具研究價值的核心問題。)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學習字詞。
1、通過幾次讀文,你發(fā)現作者介紹了關于“恐龍飛上藍天”的哪些內容呢?
(1)出示學習提示,明確任務要求。
出示課件8:
。2)指導點撥學法,梳理概括段意。
出示課件9—12:
第1段:先找到關鍵句,再圈畫出關鍵詞“恐龍、演化、鳥兒”——點明鳥兒是從恐龍演化而來。
第2段:同樣采用找關鍵句、圈關鍵詞的方法,概括段意為——介紹觀點的提出者,舉例說明科學家找到了化石證據。
第3段:(過渡段)引發(fā)思考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第4段:(學法同上)科學家假想恐龍演化成鳥的過程。
第5段:(學法同上)科學家希望全面揭示演化的歷史過程。
(3)追問:請同學們思考,以上5段哪些內容聯系比較緊密,可以放在一起呢?
師生一起歸納合并,將文章劃分為三大部分。
出示課件13: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中段學生要做到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先宏觀再微觀:找到重點句,再找關鍵詞,從而理解句子后再回歸到段落,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掌握基本概括方法的能力。)
2、學習字詞,交流方法。
(1)朗讀課文,識字學詞。
出示課件14:
。2)帶拼音讀詞語。
出示課件15、16:
(3)去拼音認詞語。
出示課件17:
3、認讀生字,交流方法,強調書寫:
出示課件18—24:
【比一比】鈍——噸
【加一加】太+心=態(tài)
【形旁表意】肉月旁膨、肢
【字理識字】顱(頁字旁,表示人的頭部)
隧(左耳表示山,引申為崎嶇不平的地方)
【書寫規(guī)則】翼上面的“羽”去掉勾,下面主筆橫拉長。
視頻演示書寫過程,學生在字帖上描一寫二。
。ㄔO計意圖:朗讀全文,糾正字音,識記字詞,點撥方法,有效地為下一步的細讀、品讀掃清障礙,做好鋪墊。在認讀字詞環(huán)節(jié),適當對某些詞義進行解釋,可以減少第二課時理解課文內容的壓力。交流記字方法,既夯實了生字學習,又觸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科學識字的思維品質。)
【補充說明:如果在第一板塊學生提出了字詞方面的疑問,可適時隨機解決,不強求集中識記。】
四、課后作業(yè)
1、生字描一寫二,每個字再組兩個詞語;
2、閱讀“資料袋”,結合本節(jié)課所學想一想:關于“恐龍飛向藍天”,你都知道了哪些?還有什么困惑?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交流。
出示課件25:
五、板書設計
6飛向藍天的恐龍
多角度提出問題
恐龍?鳥
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能簡明扼要地介紹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2、體會說明文表達的準確性、嚴謹性,學習用對比、列舉的方式介紹事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發(fā)質疑。
1、明確研究方向
導入新課: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集思廣益,提出了不少問題,也通過同伴互助、查閱資料或研讀上下文解決了一部分,但大多是圍繞“內容”的一些知識性問題,對于“寫法”有所忽略。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聚焦“寫法”,深入研究——作者是怎么把這樣一個專業(yè)學術知識講得清楚明白又生動有趣的?
出示課件26:
2、教師示范啟發(fā)
出示第1自然段并提問:作者想說鳥類和恐龍有親緣關系,可為什么開頭卻說它們似乎“毫不相干”呢?
預設1:作者采用了對比手法,把“恐龍”和“鳥類”放在一起,強調它們之間的巨大差異,讓人感覺“毫不相干”。板書(對比)
出示課件27:
預設2:“似乎”一詞非常重要,它告訴人們“事實并非如此”。如果少了這個詞,意思變成絕對的就錯了。只有加上“似乎”,表達的意思才能準確。板書(準確)
出示課件28:
。ㄔO計意圖:提問只有多角度,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教師示范引導學生關注“寫法”并進行提問,力求讀出作者表達上的精妙之處。)
二、學生思考,自主探究。
1、過渡:請同學們細讀全文,找找看在“寫法”方面你有什么發(fā)現,或是產生了哪些困惑?簡單記錄在學習紙上,一會兒我們來交流。
出示課件29:
2、學生讀文,記錄問題;教師巡視,了解學情。
3、組內交流,研討收獲;教師參與,適時點撥。
4、全班匯報:本組內的閱讀發(fā)現,問題思考以及研討結論。
要點(一):恰當的說明方法
預設1:第2自然段“19世紀,英國學者赫胥黎……”“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舉了兩個具體的例子,第一個例子引出了“假說”,第二個例子增強了“假說”的可信度。板書(舉例子)
出示課件30:
預設2:第4自然段“它和小狗一般大小,兩條后腿粗壯有力……”——和我們生活中熟悉的“小狗”作比較,描述了“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和外形,讓人感覺形象又生動。板書(作比較形象生動)
出示課件31:
預設3:第4自然段“有些恐龍身長幾十米,重達數十噸……體重只有幾千克!薄昧袛底值姆绞,對比介紹了兩種恐龍的身形、體重。板書(列數字)
出示課件32:
預設4:第2自然段“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這種修辭手法在說明文中就是打比方,會讓語言更形象、更生動。板書(比喻打比方)
出示課件33:
要點(二):用詞的準確嚴謹
預設1:第1自然段“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為什么非要說“一支”和“漫長”,直接說“恐龍經過演化”不可以嗎?
出示課件34、35:
不可以!耙恢А敝傅氖强铸堉械哪骋粋分支,不是全部;“漫長”指演變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而不是一下子就變化而成的。這兩個詞語都不能去掉,如果去掉,意思就變了,不準確了。這兩個詞語恰恰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板書(準確)
預設2:第2自然段作者在寫科學家的推測和努力時,用了“很可能”和“應該”這樣表示不確定的詞語。這是為什么呢?
預設3:第4自然段開頭作者說第一只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四千萬年前,為什么要說“大約”?
出示課件36:
——可能、應該、大約是表“估計”和“推測”的詞語,加上它們,反而體現出作者的嚴謹。板書(嚴謹)
要點(三):“總分”結構句段
預設1:我們小組發(fā)現,作者在第4自然段,使用了“先總體概括,再具體分述”的方式。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
出示課件37:
教師引導學生借助兩張表格,理清內容,體悟作用。
表格《形態(tài)各異的龐大家族》——作者連用六個“有的”,分三組介紹了龐大而多樣的恐龍家族:第一組是從形態(tài)、行走方式寫的;第二組是從身型、體重寫的;第三組是從性情和食性寫的。
出示課件38、39:
預設2:獵食性恐龍——關注“標點”,即冒號前面是總說,冒號后邊是分述,并用分號隔開,是從不同角度介紹了獵食性恐龍身體發(fā)生的變化。
出示課件:40:
教師小結:總分結構的表達方式,使文章的條理更清晰,角度更多元、更具體、更全面。我們在寫作時,可以借鑒這種方法把事物講清楚、說明白。
【補充說明:以上預設應以“鏈接”方式隨同學生匯報的內容靈活出示,教師要善于及時捕捉和梳理歸納。】
。ㄔO計意圖:引導學生品析文本說明的準確、表達的生動,從而對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有更深的認知和感悟,滲透科學嚴謹的思維品質。)
三、創(chuàng)設情境,介紹演化。
今天,恐龍博物館正在招收“紅領巾志愿解說員”,負責介紹“恐龍飛向藍天,演化成鳥類的過程”。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彩排,一會兒可以派代表發(fā)言,也可以小組分工,合作講述。
出示課件41:
在進行解說時,還有一些事項提醒大家注意。
出示課件42:
。ㄔO計意圖:本段是全文最核心的重點段,信息量大,讓學生一下子把四百余字的段落,條理清晰地講述出來,難度實在不小。有針對性的建議,將任務分化,學生的常識認知和思維邏輯清晰而有條理,講述也就順理成章了。)
四、再次質疑,引向課下
1、提問:看來鳥兒是由恐龍演變而來,這已經沒有什么爭議了,但是請你仔細讀讀最后一段文字,你發(fā)現了什么?
預設:前文說已經找到證據,可為什么結尾處說“他們離這一愿望的實現越來越近”呢?難道愿望還沒實現嗎?
出示課件43、44:
這說明科學家們還在繼續(xù)搜索更多、更充分的證據,漫長的演化過程并沒有完全揭示。許多未解之謎也等著我們去探尋、去發(fā)現……
(設計意圖:文章末尾不是蓋棺定論、板上釘釘,而是延伸出一個發(fā)散研究話題,設計拓展延伸形式的學習最和諧、最“般配”。)
2、既然有飛向藍天的恐龍,那有沒有潛入水底的恐龍,有演變成其他物種的恐龍嗎?更多關于恐龍的猜測、推測,等著你去探索!
五、課后作業(yè)
出示課件45:
六、板書設計
6飛向藍天的恐龍
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
。▽Ρ龋ū扔鳎
準確嚴謹形象生動
先總后分
【課后反思】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2課,介紹了“鳥類起源于恐龍”的假說。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能提出不懂得問題,并試著解決”。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二課,是建立在上一課《琥珀》“提出問題”的基礎上,要求“寫下不懂得問題”。
根據以往經驗,“恐龍”話題在學生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同學們不但不陌生,而且有一部分甚至是超級發(fā)燒友,對恐龍知識幾乎如數家珍。
然而,本篇課文在學習過程中是有難度和障礙的:
一、進化知識遠不及恐龍故事吸引人;
二、學生普遍缺乏考古認知;
三、課文較長,以點帶面不易把握;
四、質疑提問的思維訓練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往往被忽視,是學生的弱項。
基于以上認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力爭體現三個原則:
第一,“學生主體”原則。即學生思,學生說,學生畫,學生演,學生寫,尤以學生“思”更為明顯,且貫穿始終:從開頭的對課題提問,預習時對課文提出并寫下不懂的問題,結尾處首尾關照引發(fā)質疑,處處將學生思維推在前面,力求有效落實語文要素。
第二,“文體特征”原則。科普說明文既不同于童話故事以情節(jié)取勝,又區(qū)別于一般的科學論著,它兼具科學的嚴謹與藝術的生動。所以第二課時每一部分都在雙線并行,讓學生在理性思考的同時,也能獲得感性感受。
第三,“能力訓練”原則。本篇文章在中年級屬于偏長的課文,課上時間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全文要把握重點段,段內要關注重點句,句中要提取關鍵詞。教學中,教師反復引導學生捕捉關鍵詞,從而形成準確理解和整體概括的能力。
教學是不完美的藝術,本節(jié)課遺憾有二:朗讀進行得不夠充分,讀寫結合沒能有效開展。“讀”和“寫”這兩點,如何自然融入教學流程之中,不顯突兀不割裂,是需要繼續(xù)思考和實踐的。
部編《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3
教材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七冊
飛向藍天的恐龍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學新詞;
2.理解一支恐龍怎演化成鳥類的過程,并有條理地說說;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展示有關恐龍圖片,讀課題質疑。
二、學習生字新詞,初步感知全文
三、導讀第1~2自然段
1.說說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體會課文語言的準確:“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保ㄗプ 耙恢А、“漫長的演化”等詞體會)
3.體會課文語言的準確、生動:“遼西的發(fā)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保ㄗプ 爱嬀怼焙汀包c睛之筆”的意思和關系來體會,理解遼西的'發(fā)現為什么能稱為“點睛之筆”)
四、導讀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
1.默讀第4自然段。
2.學生小組學習:用自己的話說說恐龍演化成鳥類大致有幾個步驟。
3.深入體會課文語言的準確、生動:
如第二句話:它的后代繁衍成一個形態(tài)各異的龐大家族。(“繁衍”、“形態(tài)各異”、“龐大家族”、“兇猛異!薄ⅰ叭忝嬔钡仍~語來體會)
4.在讀第四自然段,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說說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五、導讀最后一段
理解“這一歷史進程”具體指什么?
六、整體感悟
科學工作者根據恐龍化石,能推測出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想一想,要完全證實這一推測,還需要發(fā)現哪些類型的恐龍化石?
七、拓展練習(略)
執(zhí)教者簡介(上一篇文章為本課的教學實錄)
部編《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4
設計意圖:
課堂以學生為主體,而“恐龍”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文章從題目到內容都吸引著學生好奇心。因此,在設計中,我抓住這一學習契機,引導學生通過多渠道收集資料,以自主學習喚起學生濃厚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教學始終堅持“以讀為本”。在設計中,我指導學生自主閱讀、反復誦讀,在語言實踐中體會說明文中用詞的正確生動,并在這過程中感悟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描繪、敏捷、欣喜若狂、形態(tài)各異”等詞語。
2、能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感興趣的語段。
3、練習有條理地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4、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熱愛科學、鉆研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弄懂課文內容,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2、難點: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制作教學課件,課件中包含相關的原始恐龍圖片影像、恐龍化石、文字解說、課文重要句段等。
2、學生準備:課前通過各種方法收集恐龍相關資料,可以是圖片,可以是文字材料。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交流資料
1、今天,我們要來認識一位新朋友。(板書:恐龍)
看到“恐龍”這個詞語,你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用一個合適的詞語概括—— 的恐龍(笨拙的;龐大的;兇猛的……)
2、你了解恐龍嗎?根據查閱的資料進行交流。課件展示相關內容。
2、補充課題,質疑問難: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嗎?
。ū恐乜铸堅趺纯赡茱w向藍天的?恐龍和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樣的嗎?他們之間有聯系嗎?……)
二、初讀課文,自學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通順,讀不好的地方多讀幾遍。
2、再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飛向藍天的恐龍課文簡說
。1)借助拼音或工具書把生字詞讀準確,運用已學方法識字。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2)反饋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出示詞語:
中生代 化石 演化
凌空翱翔 遲鈍 描繪
毋庸置疑 敏捷 嶄新
腦顱 骨骼 鳥翼
A、正音——嶄 翹舌音 ;“凌、恐、盈”后鼻音。
注意字形,尤其是筆順——捷 ;辨析“頓—噸”
第四組:都指身體的某個部位。
B、有什么不理解的詞語嗎?預設:
。ㄖ猩捍蠹叶贾赖厍蛞呀浻46億年的歷史,按地層的年齡將地球的年齡劃分成一些單位,人們習慣于以生物的情況來劃分,這樣就把整個46億年劃成兩個大的單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被稱做隱生宙,而將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時代稱做是顯生宙。宙下被劃分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中生代屬于地質年代的第四代,延續(xù)約一億年,這一代又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這個時期主要的脊椎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
化石:指古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過程并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毋庸置疑:指無須懷疑,是鐵一樣的事實。)
C、“聽意猜詞”游戲
三、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1、自由讀課文,把句子讀通讀順,難讀的句子反復多練。思考:課文主要講了哪些內容?
2、交流討論,試著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大量化石顯示,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成了飛翔的鳥兒。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科學家假想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兒的。
第三段(第5自然段):科學家希望能從化石中重現這一歷史進程。
四、通讀全文,深入感知
讀后,選用課文中的詞句,說說課文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檢測學情
1、檢測生字詞。
2、回想課文內容,說說最感興趣的地方。
二、精讀品位重點段落(第3、4自然段)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引導閱讀第二段
1、優(yōu)秀調查員了解演化過程
(1)學?蒲薪M需要招聘一批優(yōu)秀的調查員,入門考試就是:
自主閱讀這兩小節(jié),小組研討合作填寫表格:
龐大恐龍家族
繁衍生息的情況
時間
特點
第一代恐龍
兩足奔跑
許許多多年后
根據表格,討論:作者從哪些角度來介紹恐龍這一大家族?
。2)匯報交流
用自己的話說說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提示學生可根據表格或課文內容,展開合理想象。融入自己了解到的恐龍相關知識,清楚有序地表達。)
。3)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
2、自主品讀體會語句特點
找出你認為寫得比較生動的句子讀一讀,說說它好在哪里?(出示課件)
如:(1)比較句子:
A、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B、恐龍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一支”是指某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漫長的演化”是指有著很長的演變過程,而不是突如其來的變化。
。2)“一些與鳥類親緣關系較近的恐龍應該長有羽毛!
。3)“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也越來越像鳥類!
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體會作者語言的準確生動,體會科學家嚴謹執(zhí)著的工作作風。
三、細讀感悟其他段落。(第1、2、5自然段)
1、科學家是如何得到這樣的結果的呢?讓我們好好地來讀讀課文第一、二兩小節(jié)。
。1)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怎樣的假說?依據是什么?
。2)又是什么讓科學家“欣喜若狂”?結合課文說說。
。3)理解“點睛之筆”
。ㄗ髡哌\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古生物科學家們漫長的研究歷程與取得的成果比做“畫卷”。而要證明恐龍向鳥類演化,“羽毛”是非常關鍵的部分。帶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的發(fā)現,為研究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加速了這項研究的進程。因此,說是“點睛之筆”。)
(4)想象古生物學家們聽說遼西的發(fā)現后驚喜的心情、樣子;讀好課文中的句子。
2、學習第五自然段
。1)自由閱讀,了解科學家心中一個更為美好的愿望。
。2)說說你們心中關于恐龍的愿望。
四、熟背積累語言文字
1、說說自己的學習收獲
2、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試著背一背。
五、課外延伸,實踐作業(yè)
1、把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講給爸爸、媽媽聽。
2、選作:再找一些關于恐龍的資料讀讀。條件允許的話,組織一次“恐龍展示會”。
【部編《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05-09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04-10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15篇04-10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育敘事04-08
飛向藍天的恐龍課后反思07-08
《飛向藍天恐龍》評課稿11-13
飛向藍天的恐龍課后反思4篇09-24
飛向藍天的恐龍課后反思(精選5篇)03-24
飛向藍天的恐龍課后反思(4篇)11-20